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的园林与城市
中国建筑史

建筑彩画艺术(2007-01-01 17:33:45)分类:古建知识最初,人们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为防止裸露在外的房屋木结构受到自然的侵蚀及虫蛀,使用丹或朱等矿物原料以及黑漆、桐油等涂料,将很单纯的图案敷饰在木结构上,这就是建筑彩画的雏形。
后来,建筑彩画逐渐与建筑美学的需要统一起来,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自己,终于成为我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开始应用建筑彩画。
史书记述鲁国的“丹桓之楹,而刻其桷”之说,即表明当时已讲究在华美的建筑构件上装饰彩画,不过图案及色彩都较简单。
到秦汉时,建筑物内外都出现了彩画装饰,图案也较为丰富了。
如西京杂记中所记载的:“椽榱皆绘龙蛇萦绕其间”。
进入南北朝后,由于佛教的传入,外来建筑装饰艺术也随之而来,于是,中国固有的建筑装饰与外来艺术得以巧妙地结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纹样。
如卷草、莲瓣、宝珠、水曲和石字等。
此时,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是木质表面涂红,墙面粉以蜃灰,这朴素、明朗的红白两色,形成了早期古建筑的基本色调。
时至唐朝,外檐的柱身成了彩画重点,其上多画些团窠或束莲,纹样饱满,色彩绚丽。
宋元时代,彩画又被饰用于斗拱、额枋,其方法有五彩遍装、碾玉装、解绿装、丹粉刷饰及杂间装等几种,此外还有叠晕、剔填等着色方法。
应用于彩画中的饰纹,有华纹、琐纹、云纹、飞仙、飞禽及走兽等,其中华纹又分为“九品”,琐纹(锦纹)分为“六品”,不仅等级分明,而且工艺手法也相当细致。
当时,宫殿,寺观等建筑多用青绿或黄色的琉璃瓦,栏杆、柱槛、门窗则涂以红色,整个色调浓艳,对比很强。
到了明代,人们对颜色的选用趋于单纯,图案采用深浅退晕的画法,并以冷色为基调。
例如,常见的建筑彩画多为青、绿两色反复间杂,看上去颇为素雅。
有时,也用少量的朱红或金色点缀一、二,这一小小的对比使图案显得鲜艳夺目。
对于纹样的处理,有细而紧和叶瓣大而爽朗这两种,效果各异。
大部分彩画都构图灵活,舒展大方,并富有创造性。
进入清代,建筑彩画艺术发展到了高潮,无论是选材还是制作方法,都有了新的变化和改进。
中国建筑史历代建筑表格3

石窟等
塔
寺庙
其它教
观,祠庙
其它民间建筑 资料
(甲骨文) 青铜器
周礼 井田制 营国制度
井田制瓦解 齐《考工记》
鲁班 云纹铜屋 采桑猎钫宫室图 装饰性釭
秦 前 221 前 206
秦咸阳
汉 前 206220
汉长安
咸阳宫 离宫别苑(渭南:上林苑 阿房宫,兴乐宫,信宫 渭北:六国宫,兰池宫,甘泉宫) 桂宫,明光宫,长乐宫 未央宫,北宫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福州华林寺-大殿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日本平等院凤凰堂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仿唐佛寺-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
布达拉宫
《营造法式》
四门塔(济南神通寺)(隋)
金卢沟桥
宋艮岳 (私)1 宋沧浪亭
陀罗尼经幢(河北)
释迦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 北寺塔(苏州报恩寺) 虎丘塔(苏州云岩寺) 开元寺双塔(泉州) 料敌塔(河北定县开元寺) 繁塔(开封相国寺)
宫殿
陵墓
礼制建筑及其他
二里头 1 号宫殿 二里头 2 号宫殿
盘龙城宫殿
河南登封王城冈
殷墟墓葬区(羡道) 妇好墓
陕西扶风召陈建筑遗址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
周公墓
秦雍城 1 号建筑遗址宗庙
雍城墓地
明堂 辟雍
秦咸阳 1 号宫殿遗址
中山王墓及《兆域图》 铜案(斗拱的萌芽)
长城
园林
“囿” 沙丘苑台 灵囿,灵台,灵沼
佛教四大名山 1 普陀山观音道场 2 五台山文殊道场 3 峨眉山普贤道场 4 九华山地藏道场 道教:武当山,青城山
住宅: 窑洞住宅 干阑式住宅 吊脚楼 四合院,成因 一颗印 传统村落的认识,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 里弄 广式里弄 居住大院 阿以旺 客家民居 骑楼
中国建筑史资料

问答题: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园林,它们之间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追求诗画意境。
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含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
②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中国园林特别注重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二是景物命名,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③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
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
二者都经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在有限空间中创造无限空间感的效果。
④特别强调借景。
借景包含借入和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
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以下基本艺术特征: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重视环境整体经营,注重建筑个体、群体甚至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
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皆是如此。
④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单体建筑形式简单且定型化,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个别建筑如佛塔等例外),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⑤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中期)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 善的形态。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 划严谨,街坊整齐。设置了封闭式皇 城以处府衙,封闭式里坊控制居民。 其居民区占城内面积7/8,为人口的 集中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东、西两市成为当时中西贸易与文化 交流的一个中心。唐长安城的规划布 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 大影响。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隋唐东都洛阳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 位于汉魏洛阳之西8公里,新建城市, 地势平坦,所以布局很整齐。由于是 陪都,规模比长安城略小。 ■隋唐洛阳城平面略呈方形,分为外 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长 28公里,城墙全部以夯土筑成,四面 共辟有8座城门,且位置互不对称。城 内由街道分割成众多里坊(居民区), 形成一种棋盘式的城市布局。宫城位 于外城的西北角,是皇宫的所在地, 城内粮窖密集,现已探出259座。围绕 在宫城东、南、西三面的皇城,是皇 室府第及百官衙署。此外,在城址的 西部还有西苑,是专供皇帝游览的园 林区。 隋唐洛阳平面复原示意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南禅寺佛殿较小,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屋坡平缓。建在月 台上,平面近于方形,三开间,11.75米,进深也是三间, 10米,殿内没有柱子。在殿内中心稍后,有高0.7米的“凹” 字形佛坛,沿坛可以通行,坛上有佛教造像17尊,都是唐 代原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南禅寺大殿虽然很小,但人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唐建筑 的艺术性格。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 构图,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 调;同时,还可以从南禅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时期木结构梁 架已经有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的现象,说明我 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 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 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 屋顶。晚唐时期的武宗“会昌灭法”,使得大多数佛寺遭 受到破坏。南禅寺由于地处偏僻而幸免毁坏,这也从另外 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了。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建康]:
西晋统一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 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为避晋 愍帝司马业讳,而改名建康。建武元年(公 元317年)为东晋都城。 继之,南朝的宋、齐、梁、陈(公元 420——589年)皆以此为都。 从东吴到陈共六个朝代,历时320年,史 称“六朝”。 建康城位于长江丘陵起伏地区, 且各朝逐步扩建,呈不规则形,但宫城是按 一定规则筑成。
甘 肃 天 水 麦 积 山 石 窟
山西太原 天龙山石窟
山西太原 天龙山石窟
山西太原 天龙山石窟
山西太原 天龙山石窟
山西太原 天龙山石窟
山西太原天龙山第16窟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窟檐
佛 殿 窟
中 心 塔 柱
6.墓与表:
北魏洛阳城墙遗址
北魏洛阳城墙遗址
(二). 建业——六朝古都
[越城]:
公元前472年战国时,赵灭吴后,在今秦 淮河和雨花台(聚宝山)之间建城,据记 载:城周长2里30步。
[金陵邑]: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石头(今 清凉山)筑金陵邑,仅靠长江,形 势险要。
[建业]:
三国时期(公元211年),东吴治此,于 金陵城旧址建石头城,依山势筑城,周长7 里100步;东面设一门,南面设一门,北面 二门。孙权在武昌称帝后,于公元229年秋 迁都建业,开始在石头城东修造都城,北依 玄武湖,南临秦淮河,东近钟山西麓,周长 20里19步。宫城位于都城中部偏北。
印度桑奇2号窣堵坡
印度窣堵坡的典范──桑奇大塔
2).中国塔的形式:
楼阁式塔 密檐式塔 单层塔 喇嘛塔(藏传佛塔) 金刚宝座塔 :
中国建筑史 5封建后期元明清

现存大门、大殿
是元代遗物。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平面布局为伊斯兰教方式;全寺占地一公顷。大门朝南,平
面狭而深,分外、中、内三部分,各部分券门的高和宽,逐进缩
小;外门高12.3M,宽6.63M;门口作尖栱形斗八藻井式半园穹窿; 外门顶上是平台,环砌砖雉堞(zhì dié )。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有斗栱、依柱、菩萨、鸟兽、
花卉等构件,捏制精巧,色泽艳丽,至今仍如新绘;
六、明朝建筑:(1368年—1644年)
明朝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族地主阶 级政权。明初采用各种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迅速恢
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十分繁荣。随着经济文化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大殿内部
6)山西洪洞县广胜上
寺飞虹塔:
创始于汉,明嘉靖六 (1527)年重修;明天启二 年(1622)添建副阶;八角 十三层,高47.31M,内青 中 国 砖,外贴五彩琉璃砖、瓦。 古 代 建 筑 史
琉璃工艺:
以陶为胎、施
以琉璃釉(主要成 分是氧化铅)再入 窑烧制成的一种工 艺品。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424年葬
成祖 朱棣 墓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北京昌平明长陵
明长陵 总平面 宝顶
明楼 琉璃牌坊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祾恩殿 祾恩门 陵门(正红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北京昌平明长陵祾恩殿
第五、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尤其江南一带为盛,南京、杭州、苏州及太湖周围许 多城镇都有不少私家园林。 计成《园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3
生态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06 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与展 望
建筑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建筑发展 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影响要素。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对建筑史进行综
礼制思想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礼制,认为建筑应符合礼制 规范,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注重风水观念,认为建筑 应符合风水原则,以追求吉祥、平安和富贵 。
建筑艺术观念
装饰与造型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强调装饰与造型的结合,通过雕刻、 彩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色彩运用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注重色彩运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 配,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庭院布局,以 庭院为中心,建筑沿庭院四周布 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 环境。
建筑与自然融合
中国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山水园林的营造等。
建筑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建筑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唐宋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和 手工业繁荣,如唐长安、北宋
东京汴梁等。
元明清时期
城市规划逐渐成熟,如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严谨的
城市中轴线布局。
近代城市建设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建设受到西方影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 了租界和洋房。
20世纪初到中叶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下)

◆ 无梁殿,南京 灵谷寺,北京故宫皇 史宬。
石灰用煤来烧,产 量大增,从进了其在 砌筑胶泥和墙面粉砂 的应用。
◆ 长城,最大的砖 石建筑
五台山显通寺无樑殿
第二、 琉璃瓦、 砖普及。
◆ 南京大报恩寺塔 ◆ 山西大同九龙壁 ◆ 山西广胜寺飞虹塔
代表著作:
◆ 计成著 《园冶》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 “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所谓“远借”,主要是借园外之景。 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借园内之景。
235
幅 。
3
1631
元
年 ) 成 稿 , 崇 祯 七 年 刊 行 。 全 书 共 卷 , 附 图
艺 术 理 论 的 专 著 。 明 末 造 园 家 计 成 著 , 崇 祯 四 年 ( 公
《 园 冶 》 , 中 国 古 代 造 园 专 著 , 也 是 中 国 第 一 本 园 林
第六,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如门窗、 福扇、天花等都已基本定型。
彩画以旋子彩画为主要类型,但其花纹构图仍较清代活泼。砖石雕刻也吸取 了宋以来的手法,比较圆和纯熟,花纹趋向于图案化、程式化。 明式家具闻名于世。 风水(Geomancy)盛行。
大
乾阳殿高170尺,太和殿高
殿
26.92m。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出现了专门从 事建筑设计、施工 的阶层 ——”都料匠“
专门掌握用绳 墨绘制图样并在施 工的人,建筑师。
代表人物:[隋] 宇文恺,是隋大兴 的规划者。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的发展(
塔 阁楼式
密檐式 单层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代中西之大别 四个关键词入手:私人、理想、生存、环境 社会身份、艺术思想、人生观、自然观 1、中国:伦理的、象征的、入世和出世统一的、和谐的 2、欧洲:经济的?、描述的?、入世和出世对立的?、对抗的?
一、放眼建筑之外
小结 1、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1、基本义:对大尺度、公共领域、艺术审美-自然生态-社会需求的综合设计 2、广义:当不强调大尺度、公共领域时:涵盖古代的园林和广泛的风景建设 3、景观建筑学的三个潜在关怀:美学、(自然)环境和社会 -no 美学: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社会生态学 -no (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城市设计 -no 社会:可能吗?思考
园林与城市
天上人间 ——园林专题
一、放眼建筑之外
概念种种
建筑:Architecture 房屋-人为环境-界限在哪里?城市、乡村、人迹所至之处
园林:Garden 园林:“园”、“林” Garden:种植、栽培
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三、认识明清私家园林
3、小结:
-整体性:作为整体的理想模式;整体重于建筑(建筑的“小品化”);传统;主 题
-游线主导:可游重于可看;游线中看;行动者的主观感受 -“意境”说:
主客观的交融:知识传统 抽象和具象之间:“情”、“意”、“形”、“神” 的平衡 艺术门类的融合:诗 画 文 工
自然生态…
一、放眼建筑之外
追求一般化/“客观”的讨论:分析
1、传统概念的形成 具体对象、事件的累积-社会体制、学科体制 中国:城、宫室、园林、(风景建设) 欧洲:city, Architecture, Garden
2、古今之大别 1、古代:私人领域的理想生存环境,(公共领域的发育程度) 2、现代:公共领域的理想生存环境,(私人领域的差异化)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线索
1、理论背景: 关键词:士大夫的理想生存环境 社会身份、艺术思想、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世界观 中国:伦理的、象征的、入世和出世统一的、和谐的 2、思考常见的类型: 1、皇家苑囿: 2、私家园林、文人园林: 3、风景建设:城市郊区、河滨、寺庙山水环境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线索
三、认识明清私家园林
2、设计手法:“理景” -课本的系统
(1)布局
-主题:立意 “意在笔先” “胸有成竹”
同一主题的整体性: 空间的相对独立 要素的配合 文字(匾额对联)器物等的强化
分区
三、认识明清私家园林
2、设计手法:“理景” -课本的系统 (2)分区 关联: - 主题:情节变换 - 形式手法:层次 开合 抑扬 滞通 - 实现途径:游线中的视觉…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线索
4、唐宋-明清: 1、理景的普及化: 权力与知识的社会分布的变化 2、园林功能的生活化/世俗化 3、造园要素密集化: 4、造园手法精致化:
明清江南-人口、土地、城市生活、身份、价值观
三、认识明清私家园林
1、对象要素: 山石、水、植物、建筑 2、设计手法:“理景” -《园冶》的系统: 计成 明末著名造园家,字无否,号否道人,苏州吴江人。 1634 相地 立基 屋宇 装折 门窗 墙垣 铺地 掇山 选石 借景 法式主导 手法隐于行文
假山;土石关系;看与游; 材料可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相间的山(土多称土山戴石,石多称石山戴土); 按施工方式可分为筑山(版筑土山)、掇山(用山石掇合成山)、凿山(开凿自然
岩石成山)和塑山(传统是用石灰浆塑成的,现代是用水泥、砖、钢丝网等塑 成的假山,见岭南庭园); 按在园林中的位置和用途可分为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室内山、 壁山和兽山。 假山的组合形态包括峰、峦、顶、岭、谷、壑、岗、壁、岩、岫、洞、坞、麓、台、 磴道和栈道
三、认识明清私家园林
2、设计手法:“理景”
(4)要素手法
- 植物: 配置:季相 单株欣赏
- 建筑: 厅堂主体:秩序 小品化:廊的作用 注意:墙 地面 栏杆等片断
三、认识明清私家园林
2、设计手法:“理景”
(5)观景手法
- 连续观景: 山水画长卷 散点透视
- 深度观景: 借景 本义:借题发挥之借 1,远借 2,邻借 3,仰借 4,俯借 5,应时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1、概念的历史性 :今天的“园”不同于古代的“园” 2、概念的文化性:中国的“园”不同于欧洲的Garden 3、概念的一般化和交流:理解过去、“他者”others
一、放眼建筑之外
追求一般化/“客观”的讨论:途径
1、生存环境的关注 1、谁、为什么、为了谁? 2、关注什么?“杞人忧天”和“躲进小楼成一统” 2、生存环境的初步划分: 1、空间领域:公共-私人 2、内涵:形式(秩序、形态、空间)、功能(安全、生产 、生活)
一、放眼建筑之外
小结 2、园林: 概念的生命力-历史活动的强度、集中性、独特性、延续性
1、自然属性和人工属性:虽由人作 宛如天开 2、自然属性的利用:模拟-象征手法 3、人工属性:生活理想 理想生活
士大夫阶层(文人、知识精英)的理想生存环境 世界观:人和自然的关系 真 价值观: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善 艺术思想:美
三、认识明清私家园林
2、设计手法:“理景” -课本的系统
(3)分区内部
- 基本矛盾:小大 有限无限 - 基本手法:
游线主导 主体的感受(视觉)
- 实现途径:
考虑:要素
线索-节点-视线(景观、观景)
不同尺度
在半空中设计。。。
三、认识明清私家园林
2、设计手法:“理景” (4)要素手法 - 水 :类别(大小、形状);源流;驳岸(高低、材料); 附属 - 山石:叠山置石 山水画: 赏石:瘦 皱 漏 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