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学生版)
高中语文-6.1-种树郭橐驼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古字通假 (1)早缫而绪(____通____,________) (2)既然已(____通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暗中观望,等待时机,含贬义
(2)以.致.其性焉尔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多表不好的结果 (3)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既.然.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
• 二、疑难辨析 • 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后应该采取什么 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 【参考思路】 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他认为种 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 子,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本性栽种, 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收到了“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 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 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 2.积极调动生活积累,深入体会文章抒发的感情。比如《 项脊轩志》中描写的祖母对孙儿的体贴、关爱之状,归有光 对亲人的眷恋、缅怀之情,都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加以 理解。
• 3.学会触类旁通的学习策略。联系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 文言词语、句式的知识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 4.比较阅读理解。比如,把《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和《 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项脊轩志》和《陋室铭》、推荐作 品中的《苦斋记》进行比较,体会它们在情感和写法上有什 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第19课阿房宫赋

第19课 阿房宫赋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缦.回(m àn) (2)不霁.何虹(jì) (3)尽态极妍.(y án) (4)鼎铛.玉石(chēnɡ) (5)金块珠砾.(lì) (6)横槛.(ji àn) (7)逦迤..(lǐ yǐ) (8)锱.铢(zī) (9)架梁之椽.(chu án) 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形容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天气冷暖。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怜悯。
2.一词多义(1)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动词,灭族士大夫之族.,曰诗曰弟子云者:名词,类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2)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 事物的状态,“……的样子”或师焉.,或不焉.: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且焉.置土石:兼语词,于何,在哪里(3)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示顺承关系不敢言而.敢怒: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连词,表示递进关系(4)举⎩⎪⎨⎪⎧ 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拔、攻占吾力足以举.百钧:动词,举起举.世无双:副词,全3.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蜀山兀.,阿房出:形容词作动词,指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
(3)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从北面,向西面。
(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5)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词作状语;“弦”,名词作动词,弄弦,弹琴。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知识点梳理PPT学习教案

(围困) (困扰)
第19页/共43页
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小的事)
微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地位低下)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应当,一定)
其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证实
6、月落庭空影许长: 代词。,如此的,这样的。
7、近语士大夫:
动词,对某某说。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副词,就。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从前。
第35页/共43页
名词作状语
函:用木匣子装 约:订立盟约 本:推究 原:推其根本
1.负而前驱 2.仓皇东出 3.一夫夜呼
前:向前 东:向东 夜:在夜里
第17页/共43页
动词作名词
使动1用.而法 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兴、亡使动
1.忧劳可以兴国纳,:逸使收豫藏可以亡
形身容词作动词
形容2词.凯作名旋词而纳之
乱:作乱
1忽.一微:夫细小夜的呼事情,乱智者 勇:有四勇应有谋的人物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第20页/共43页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②死而有知
(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知道,动词)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长恨歌

• (2)调动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去解读。
•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随时留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诗, 就能从作品中领会生活乐趣。如,杜牧《山行》一诗,不 少欣赏者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句最妙,说是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是,如果我 们有过“山行”的经验,就会知道此诗第一写了路途之 “远”、气候之“寒”、山径之“险”、天色之“晚”, 诗人显然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悠闲看景,但诗 人在第三句却置天晚、秋寒、山远、径斜于不顾,“停车” 赏看枫林,这就凸现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这 “停”与“行”的矛盾,恐非有山行经验者不能深悟。所 以,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
1.读准字音
回眸.( móu ) 霓.( ní )裳 万骑.( jì ) 萦纡.( yū ) 悄.( qiǎo )然 绰.( chuò )约 珠箔.( bó ) 阑.( lán )干 金钗.( chāi )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骊.( lí )宫 城阙.( què ) 花钿.( diàn ) 龙驭.( yù ) 翡.( fěi )翠 参差.( cī ) 迤.( yǐ )逦.( lǐ ) 凝睇.( dì ) 钗擘.( bò )
•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语言精练,形象优美,抒 情极有特点,中间又有不少名句,我们可以在诵读中体悟 其意蕴美和情感美,探讨其主题思想。
• 《湘夫人》是一首祭神曲,用楚辞的情势写成,表达的是 湘君对湘夫人的思慕之情,诗歌的情势和艺术都独具特色。
• 《拟行路难》是乐府杂曲,表达的是诗人的一股不平之气, 一种悲愤之情。学习时要简要鉴赏其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 答: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是主流,因为男子能支撑起一家生 活,传宗接代。而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竟使这一风气改 变,更从侧面表现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专宠已经全国皆知 了。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筼筜..谷(yún d ān ɡ) (2)蜩.腹蛇蚹.(ti áo fù) (3)兔起鹘.落(hú) (4)庖.丁解牛(p áo) (5)斫.轮者也(zhuó) (6)持缣.素(ji ān) (7)相蹑.(niè) (8)箨.龙(tuò) (9)曝.书画(pù) (10)畴.昔(chóu) 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解释成语(1)成竹于胸:原指画竹时心里先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2)兔起鹘落:兔的跃起、鹘鸟(属鹰类)的降落。
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的神速。
(3)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4)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期齐国的造车工人;斫轮,砍木料制车轮。
比喻技艺纯熟高超。
2.通假字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通“稍”,稍微 3.古今异义(1)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废置、搁下。
今义: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
(2)余因而..实之 古义:因,于是;而,连词。
今义:表示结果,连词。
4.一词多义(1)遗⎩⎪⎨⎪⎧ 与可以书遗.余:给予,赠送小学而大遗.:遗失、遗漏涂不拾遗.:遗失、遗漏的东西深追先帝遗.诏:遗留(2)诸⎩⎪⎨⎪⎧投诸.地而骂曰:相当于“之于”子闻诸.:相当于“之乎” (3)间⎩⎪⎨⎪⎧ 亲厚无间.:隔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秘密地 (4)乃⎩⎪⎨⎪⎧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竟然、却,副词乃.见其所欲画者:于是、就,连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代词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仅仅,副词 (5)其⎩⎪⎨⎪⎧乃见其.所欲画者:自己的,代词岂独得其.意:他的,代词而余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 5.词类活用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名词作状语,如剑从鞘中抽出一样。
【重点推荐】2019高中语文 第07课 夜归鹿门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7课夜归鹿门歌1.作家作品孟浩然(689—740),名,字,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世称,盛唐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并称“”。
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张九龄罢相,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多写和,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有《孟浩然集》。
诗歌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2.创作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的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为“南园”。
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对。
汉江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带家眷,隐居于鹿门山,因此,鹿门山便成了隐居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中,后来,在长安谋仕不遇,游历数年后,决定步庞德公之后尘,隐居鹿门山。
但是,只是偶尔去住住,不过是标榜隐居罢了。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歌》,虽有写实之意,但主要还是表明归隐的志趣。
3.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下列字词与句子。
昼:昏:岩扉:惟:幽人:1.浩浩然孟襄阳山水田园诗派王孟隐居闲适羁旅愁思3.白天;傍晚;岩洞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只有;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1.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有什么作用?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含引为同类之意,此为三比;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通过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人教版-语文-高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长恨歌》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长恨歌》知识精讲【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长恨歌》(一)诗人简介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
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配套理解性默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配套理解性默写《长恨歌》1.《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原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3.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的句子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5.渲染出凄凉情景的句子是: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6.揭示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悲剧根本原因的句子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7.在明媚春景中触景思念贵妃,在萧瑟秋雨中同样难断相思之情的句子是: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8.写安史之乱爆发,打破盛唐安定局面的句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9.写仙境中的贵妃凄惨之美的名句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10.回宫之后,唐玄宗见荷而思人、望柳如见人的句子: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11.用蜀地的山水来衬写唐明皇对杨玉环深深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12.唐玄宗失去杨玉环后见月伤心,闻铃断肠的句子是: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13.在夜深人静之时,唐明皇思念贵妃更觉凄凉孤独的句子是: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14.唐杨两人的心愿,也是天下有情人心愿的诗句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5.直接写杨玉环貌美无比的名句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16体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句子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17.杨玉环所获得的荣耀以致于改变了人们传统生育观念的句子是: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18.钟鼓入耳,星月入目,因思念贵妃彻夜难眠的句子: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19.《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的诗句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及抛江
..过其下:
2.杰然特起
..:
3.舟行颇迟.:
4.二山东西相望.:
5.已非它山可拟.:
6.鸥鹭灭没
..:
二、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2.实不然.也:
3.杰然.特起:
4.盖以.此得名:
5.皆以.杏仁澄之:
6.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7.信.造化之.尤物:
8.自数十里外望之.:
9.徙倚久之.而归:
10.岸土赤而.壁立:
三、指出词类活用用法及意义
1.宝装
..屏风:
2.皆名.天下:
3.上.干云霄:
4.南.望彭泽、都昌诸山:
5.掠江东南
..去:
6.岸土赤而壁.立:
7.晚.泊沙夹:
四、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
1.自舟中望山,突兀
..而已:
2.与江山相发挥
..:
3.舟人指点
..岸如赪:
五、翻译下列句子
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2.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chēng]者也:
3.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庖丁解牛》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 莫不中.音
3.乃中《经首》之会.
4. 进.乎技矣
5.批大郤,导.大窾 6.因.其固然
7.如土委.地
二、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③视为止,行为迟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乎乎
①技盖至此乎②进乎技矣
③依乎天理④而况大軱乎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然
①奏刀騞然②因其固然
③虽然,每至于族……④怵然为戒
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虽然,每至于族
而
①官知止而神欲行②而况大軱乎
③提刀而立④善刀而藏之 (连词,表承接。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古今异义
虽然古:今:
至于古:今:
四、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臣之所好者,道也
2.技经肯綮之未尝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4.视为止,行为迟
五、理解下列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
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
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肯,骨间肉。
綮,结合处。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现在指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⑤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项羽之死》
一、解释下里加点的词语
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乃:平明,汉军乃.觉之左,乃.陷大泽中
乃.有二十八骑乃.自刎而死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特点
(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4)期.山东为三处:(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6)项王则夜.起:(7)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四、说明下列文言句式特点
1.饮帐中
2. 左,乃陷大泽中
3.籍独不愧于心乎?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5.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7.汉骑追者数千人
8.所当者破
9.然今卒困于此
10.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固定结构
1.无以渡
“无以”,固定结构。
由动词“无”加介词“以”构成,没有用来...的办法译:没法渡过去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表示反问。
意思是:“为什么还要……呢!”
3.独不……乎?
表示反问。
意思是:“难道不……吗?”
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之死》)
《阿房宫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蜀山兀.,阿房出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4.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5.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二、解释下列虚词:
1.焉
(1)盘盘焉,囷囷焉 (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3.其
(1)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 (2) 使六国各爱其人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隔离
..天日:古义:今义:
2.钩心斗角
....:古义:今义:
3.气候
..:.古义:今义:
4.经营
..:.古义:今义:
5.精英
..:古义:今义:
6.可怜
..:古义:今义:
四、说明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骊山北
...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4.朝.歌夜.弦
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6.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7.族.秦者秦也
8.六王毕,四海一.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五、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④陶渊明独爱菊
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留取丹心照汗青
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5.缦:①廊腰缦回②缦立远视
6.尽:①一肌一容,尽态极妍②奈何取之尽锱铢
③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④触草木,尽死
六、说明下列文言句式特点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4.秦人不暇自哀
5.戍卒叫,函谷举
《方山子传》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犹见于眉间
2.前十有九年
3.往往阳狂垢污
4.方山子傥见之与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1.欲以此驰骋
..当世
2.使从事
..于其间
3.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
..至此者
三、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余既耸然异.之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④岁.得帛千匹
⑤亦足以富乐
..⑥方山子怒.马独出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1.①过岐亭,适.见焉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③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④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2.①方屋而.高②何为而.在此?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骑逐而.射之
五、指出下面句式类型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④徒步往来山中
《大铁椎传》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知何许.人也
2.杀三十许.人
3.工.技击
4.故尝与过.宋将军
5.貌甚寝.
6..如锁上练.
7.引.之长丈许8.扣.其乡及性字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祸且.及汝
2.人以.其雄健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特点
1.客初至,不冠.不袜.
2.夺其物,故仇.我
3.吾欲护汝,则不快.我意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1.七省好事者皆来学:古义:今义:
2.子灿见窗户
..皆闭:古义:今义:
3.而腰多白金
..:古义:今义:
4.力请.客:古义:今义:
五、不足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与遇宋将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