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合集下载

读书会总结范文(10篇)

读书会总结范文(10篇)

读书会总结范文(10篇)读书会总结范文(精选10篇)读书会总结范文篇1让读书成为习惯,像呼吸一样自然,这一学期,通过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使学生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读书习惯,班级里面出现了一个个小书虫小书迷,结果,课堂上学生发言深刻了,知识面也扩展了。

一、总体概述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读大量的书,读各方面的书,指导一定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喜欢读书,有效读书。

通过阅读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精神得到愉悦。

因此,我比较注重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与评比,广开书源、保证时间、适当指导、激发兴趣、品评引领,保证了读书、写作活动的深入开展。

制定了班级读书活动具体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及其接受理解能力,围绕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这个中心,列出必背书目、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开展星级阅读,有计划的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

二、学生的收获通过学习,孩子们的读书习惯都有所改进,读后感的书写进步很明显,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可见,孩子对学习还是非常认真的,孩子们也是很有潜力的,并且利用黑板报、文化墙等让学生作品上墙,从而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

学生结合每周的课时和每天早读与午读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潜心阅读,并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一些孩子在读书时贪求速度,读得不够认真细致;写读后感时,只顾写,而忘记了字的写法,写完也不检查,书写有错误。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孩子认真读书的习惯,既要有速度,也要有质量,在锻炼速度的同时,也要注意质的存在。

写读后感时,不会写的字查字典,写完之后认真阅读,看看自己写的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最后让家长在检查一遍。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变化,孩子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也会不断进步!读书会总结范文篇2今天一天我们这个城市四分之三时间被阴霾笼罩,我的心情也被阴霾笼罩,我想到了“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读书,像呼吸般自然

读书,像呼吸般自然

读书,像呼吸般自然一直以来,我认为读书不是“读书人”、“研究者”这些群体的专利,所以也就无需在读书与高雅活动之间画上等号,给读书贴上高贵的标签,更没有必要将读书这件事人为地提升到遥不可及的高度。

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时,读书就仅仅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已。

就像我们呼吸那样自然,除非刻意注重才觉察它的存有。

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常识,任何一个生命体征正常的人都离不开呼吸。

我们从来不会时时刻刻想着呼吸对于自己存活的重要性,更不会因为没有强调它的重要性、没有提供一个最起码的安全环境而拒绝呼吸。

读书和呼吸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之后,任何一个个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读书。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每一个心智正常的个体来说,读书就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说人与人之间的读书有什么区别的话,可能仅仅在于选择的种类和形式、阅读的数量和时间、所持的目的和态度不同而已。

必须承认,读书是重要的。

作家麦家就以前说过,“阅读有什么好处,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

因为不读书,你可能连自己都不理解;因为读书,你可能了解所有人,包括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的。

”一般来说,你读多少书,你就有多大的眼界。

有多大的眼界,通常就有多大的世界。

但是,我猜测,真正爱读书的人,一定不会在心里始终想着读书是何等的重要,一定不会等到要有充足多的闲暇时间、有一个舒适清雅的环境才去读书。

他们的读书一定像我们呼吸那样自然。

之所以如此猜测,是因为像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在读书时也很少想过一定要达到什么目的,纯粹是习惯使然。

工作之余,吃饭之后,睡觉之前,候车之时,车船之上,只要有独处的时间,我都会顺手取一份报纸、一本杂志或者一本书,随意翻看,有时仅仅看几页就丢在一边,有时也会一口气看完,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情和兴趣,毫无计划性可言。

再者,作为一名教师,偏偏读了很多无关教育尤其是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的闲书,比如每期必看《读者》、《中外文摘》等杂志,比如经常翻阅历史题材的书籍,这似乎与自身专业发展沾不上边,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精品」(六年级作文)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参考作文

「精品」(六年级作文)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参考作文

最新整理小学参考作文
1
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位朋友,可以说
我是一个嗜书如命的女孩,只要一拿到好书,我就会爱不释手,废寝忘食。

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我为了看《哈利波特》所遭受的“罪”。

那天妈妈已经把饭菜煮好了,催着我吃饭。

我每次都说:“一分钟,一分钟,马上!”可是,书中的内容太精彩了,我哪舍得放下。

又不知道过了多久,妈妈怒不可遏地过来把台灯关了,我才意识到肚子已经饿得生疼了。

转过身去看了看饭桌,爸妈早已吃完了饭。

我尴尬地站起身来,险些摔倒,原来是坐的那么久,腿都麻了。

妈妈怜爱地嗔怒道:“看吧看吧,都饿成这样了。

”我在心里想:妈妈,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女儿的脾气。

前几天,王老师借给我一本《
我希望有一天,我读书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人生三片海:最大的海是胸怀中的海,最深的海是生命之海,最近的海是身边的书海,这是人生中宽容、博爱和求知的海!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些场景,一些面孔,一些瞬间,串起了生命中一段依旧平凡却又值得珍藏的岁月,而那些最让人感到温暖的记忆,竟或多或少都与读书有关。

我这人从小好读书,但不求甚解,总是蜻蜓点水,在脑子里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

但看过的书却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很多时候,我的读书状态可以用《捧起第一次的茉莉——读泰戈尔〈新月集〉随记》一文中的一段文字来描绘:“在无数个喧嚣的白天,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在雨天的晦暗里,在暮色的苍茫中;在偶尔小憩的旅途上,在音乐流淌的小屋里;在很多渴望温暖和快乐的时刻,在很多浸满忧伤和寂寞的日子……喜欢看外国文学作品,常常沉醉于那迭荡起伏、文辞兼美而又出人意料的情节中,乐不思蜀。

当然我们泱泱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也有不少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四大名著,我也一一拜读过,对古人的语言概括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寥寥数语便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意蕴深长的画面,而且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每每这时,就对自己深恶痛绝,我怎么就不能写出一诗半句呢?最让我欣赏的是苏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中国历史上还很少有人有他这么高的造诣,让人望尘莫及。

他一生坎坷,仕途浮浮沉沉,几经磨难,可他一直用出世的态度做人,入世的态度做文,非但没被挫折压垮,旦夕祸福更把他的文笔历练的炉火纯青,晚年写出了更多脍炙人口,更有深度的诗词。

有时也会对琼瑶、岑凯伦的言情小说爱不释手,一看起来,就昏天黑地,茶饭不思,一口气看完,只是完了之后整个人像被洗了脑一样,多愁善感、眼睛红肿,半天还回不过神来。

也迷恋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侠骨柔情、江湖义气、十八般武艺,恨不得抱着书睡觉,看得走火入魔之时,还边看边比划,甚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

各种杂志月刊也是我的涉猎目标。

《知音》记录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真实地再现人间百态,从一个个浓缩的百姓故事中反照自己,咀嚼人生。

带着思考去学习作文800字完美版

带着思考去学习作文800字完美版

带着思考去学习作文800字阅读,对我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我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是要带一本书,在地铁里、在餐厅等餐、在外旅行,我都会见缝插针地看看书。

阅读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读书让我感到愉悦,识字比小朋友们轻松,我的知识面也很广,我非常感谢这一屋子的书籍!爸爸妈妈都很支持我看书,常常带我去书店选书买书,也会带我去图书馆阅读。

从绘本到桥梁书,现在妈妈又推荐我看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我看过的书有上千册之多。

有一天,妈妈问了我一个问题:“孩子,你那么喜欢看书,那你知道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一时回答不上来,妈妈就推荐了几本书给我《劝学》、《汉书》、《论语》,陪着我一起阅读。

书里讲了我们先人许多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的故事,《劝学》里讲:“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可见,勤学苦读自古就是大家提倡的一项优秀品质。

《汉书》里也有勤奋学习的故事:“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

及至睡眠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和苏秦的“锥刺股”合在一起,便有了“悬梁刺股”这个成语。

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就是要“两耳不闻窗外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论语》中记载的。

孔子这句话讲得非常好,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因为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论语·子张》中也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也告诉我们要恳切地提出问题、多思考眼前事物,才能从中实现仁德。

我看后恍然大悟,尽管我看了很多书,阅读量很大,但我并没有带着思考去学习,更没有提出过问题,很多时候就是在走马观花,这样知识就很难消化吸收。

我现在明白了,学习除了刻苦认真,更要带着思考去学习。

习爷爷在我们浙江工作的时候就提出,“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

”我们要刻苦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成为新时代好队员!。

关于读书点亮人生演讲稿范文

关于读书点亮人生演讲稿范文

关于读书点亮人生演讲稿文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做了这样的比喻:“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似没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似鸟儿没有翅膀。

〞诗人歌德也发出过同样的感慨:“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从古至今,无数的学者、哲人都谈过读书使人快乐的话题,尽管他们已经远离了这个时代,但那一篇篇优美的文字和一句句警示后人的箴言,却势不可挡地穿越时空,鼓励着我在浩渺的书海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读书之乐,乐在足不出户,便可遨游天下,悠然领略醉人的景致。

一卷在手,千山万水皆在咫尺之遥。

这里有无限神奇的茫茫宇宙,有亲切可感的片片沃土;有熠熠生辉的埃及金字塔,有蜿蜒延伸的中国古长城;有直插云霄的明珠,有极尽奢华的帆船酒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有不毛之地的黄沙;有崇山峻岭中的袖珍小路,有繁华都市中的田园人家;有五颜六色的海底鱼群,有绚烂缤纷的高原鲜花……书中有出乎想象之外的奇特风景,有超越现实世界的视觉震撼。

所以,我读书,我快乐。

读书之乐,乐在重回历史,以史为鉴,学会珍惜。

一卷在手,古今中外尽在眼前。

读五千年泱泱华夏一步一步从历史深处走来,读后起之秀的美利坚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完成振兴和飞跃;读远古时期野蛮的征战和茹毛饮血的生活,读工业革命如何将人类历史推向现代文明;读始皇的雄才伟略、吞六国实现国家的“大一统〞,读拿破仑的舍我其谁、充满霸气却惨遭“滑铁卢〞;读佛教千年的教义想象释迦牟尼的一生,读基督教徒神圣的朝拜感受耶稣的传奇……书中有读不尽的前人之事,用不完的后世启发。

所以,我读书,我快乐。

读书之乐,乐在随意翻阅,便可冶性情,于各种书籍中寻觅享受。

尽情享受诗歌里的那份潇洒,聆听散文里的那份飘逸,思索小说里的那份严谨,感悟漫画里的那份诙谐。

在神话里学会丰富想象,在童话里学会永葆纯真,在戏剧里认识表演,在歌词里弹奏美妙生活的旋律。

在书法里了解其人其事,在笔锋中联想愿望或苦衷;在食谱里学会营养之道,在菜肴里表达意或感恩……任何一种书籍都是必要的补充,任何一种技巧都会受益终生。

读书改变人生的句子

读书改变人生的句子

读书改变人生的句子读书点亮梦想知识改变人生有了坚硬的翅膀,鸟儿就去追逐白云,就有了飞翔的梦想;有了温暖的阳光,花儿就涂满色彩,把生命的色彩绽放;有了纯洁的河水,鱼儿就会向往大海,就会勇敢的逐浪;有了翅膀,有了阳光,有了河水,世界才变得精彩,才绘成了一美丽乐章。

一本好书,不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能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闲暇之余,不论旭日东升、华灯初上抑或是夜阑人静之时,于案头或床头翻开一本书,缕缕墨香扑鼻而来,清新而又自然,跳跃于眼帘的文字如跳动的音符,叩响心门:那不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走来了,他荷锄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好长啊!那不是鲁迅先生在月下踢鬼吗,他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钢铁脊梁!读柔石的《二月》和叶圣陶的《倪焕之》让我们采撷到了乡村教育的灵性,读《史记》,体会“风潇潇兮易水寒”的悲壮,读《泰戈尔》,发现爱竟能让世界如此美好。

我曾在《红与黑》中听到司汤达对腐朽社会的声讨,也曾在《平凡的世界》中惊叹像少平、少安这样的平凡者的伟大。

每当这个时候,内心就有一种力量爆发,一种暖流涌动,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我们就有了广博的知识,善读书使我们变得睿智,精读书是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求索。

“读书破案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熟语告诉我们,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需要忍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

给自己一些“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勇气,给自己一些“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的梦想,给自己一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坚韧。

一步一步走下去,不断增加生命的厚度,也就是在延伸生命的长度。

书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指路人,书是雨中的伞,书是我们饥饿时的粮食。

多读书,读好书,让我们的心不再干涸、荒漠,让我们的心充满绿色,生机盎然。

书香班级建设方案

书香班级建设方案

六年级书香班级建设方案一、指导思想让孩子爱上学习,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孩子大量阅读,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让书香沉浸童年。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读书,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享受生活,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积极营造读书氛围,努力打造书香班级。

二、活动系统课外阅读活动并非只有阅书一法,而应包含听(书籍录音带)、读(表情朗读)、说(复述内容、演说体会等)、写(抄写书上精彩的语言、写读书心得体会等。

)以书籍为中心,组织起一个完整的读书活动系统。

三、行动目标具有浓厚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拥有科学的读书方法和阅读能力,能收获读书的乐趣。

四、口号、宗旨口号: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宗旨:让书籍流动起来,让知识丰富起来,让思想运动起来,让文化灿烂起来。

五、建设过程1、实施多种影响,营造读书氛围,(1)同伴影响。

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2)师长影响。

教师带头读书,家长也参与其中,依靠榜样的力量驱动。

既要发挥学校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资源,这样才能形成行动合力,因此,在学校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引领学生读书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社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供必要的支持。

(3)影视作品影响。

热播的作品往往能够带动阅读,影视作品的影响是营造读书氛围的极有价值的资源。

(4)时事影响。

为生活和命运而阅读,是一个很诱人阅读理念,如果我们的孩子能面临这样的阅读情境,那么课外阅读将人变得格外光明。

教师要善于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阅读契机,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提供阅读空间。

2、发掘各类资源,完善读书机构(1)班级图书角。

除向学校借一部份图书以外,班内积极发动学生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共享,把死书变成活书,班级藏书人均不少于三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1144篇: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写在“4.23”世界读书日逍遥行者2013年4月23日今天是“4.23”世界读书日,作为一个自诩为喜欢读书的教师来说,很想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同教师朋友们聊一聊有关读书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化生活和网络技术的发达,对人们的阅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在我小时候,人们接触外面世界的途径只有收音机和广播,还有几个月看不到一次的电影。

那时候,人们要想增长知识和见闻,唯有通过阅读书籍。

现在不同了,人们在快节奏、高负荷的工作之余,影视、网络和各种泛文化手段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功利化、实用化阅读以及数字化的“浅阅读”现象在国民阅读中较为普遍。

于是,对于我们这些自小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喜欢的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望。

每天都在同教师朋友们接触,也时常关注一下他们读书的事情。

教师读书越来越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前几天看到一个数字,说权威部门组织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2年,我国18-70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这个图书阅读的数字同前几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回升。

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如何统计得来的,也不怀疑这个数字的真实性。

可是,据我观察,在我身边的许多教师,在几个月甚至大半年时间里,能够静下心来细读一本书的机会很少,即便是他们能够读一本书,也多半是些无用之书,对他的教育教学和思想提升不会有多大的帮助。

细思一下教师读书的现状,不外乎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知道读什么书,二是没有可读的书,三是没有时间读书,四是不知道怎样读书。

现在的教师,大多缺乏读书的动力和热情,他们每天除了上班、批作业、吃饭休息、做家务之外,不知道读什么书是很普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虽然有许多教育专家向教师们推荐过许多书,许多校长也在倡导教师们读什么书,许多报刊也在指导教师们去读什么书,可是仔细想来,这些推荐的书且不说如何去买到,单单列出的五花八门的一大堆书目,是否适合每一位教师读者的知识水平、阅读习惯和阅读爱好?一方面,不少的教师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其实好多时候他们也是在无所事事。

他们的思想常常陷入迷茫之中,不知道今天做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明天将要做什么,就这样一天天地混下去。

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件个性色彩很强的事情,它涉及到个人的兴趣爱好、心情性格、日常习惯等,很难将这个人的读书方法强加给另一个人。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还要在于教师个人和学校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教师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树立每天读书的思想,永远保持读书的动力和激情。

像有的人那样,每天不读上几页书,心里就不舒服,总觉得有一项重大任务没有完成。

二是结合自己的爱好和工作实际,确定下几本必须要读的书,列好读书计划,强迫自己去阅读。

三是学校要针对教师个人的特点和读书实际,作好教师对读书的选择,有针对性地作好读书的指导。

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量不足,就可以多阅读一些增长知识的书籍;如果认为自己教育理念欠缺,就可以多阅读一些教育经典书籍;如果想要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就要多阅读一些专业成长的书籍。

总之,教师的业余时间有限,且不可把应该读书的时间白白浪费掉。

没有可书的书是大多数教师普遍遇到的问题。

目前,教师阅读同社会上的阅读一样,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由于受外部环境和个人心态的影响,不少教师都是抱着随便翻翻的读书态度:手边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想读的书不一定有;有时间就读一点,没有时间就不读了。

现在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不去自觉自动地买书去读,有的女教师,看到上千元的时装,只要穿着合适,眼睛也不眨一下就买下来;有的男教师,聚在一起喝一顿,就会花掉四五百元。

可是他们在读书方面的投资却少得可怜,就连二三十元一本的书也舍不得去买。

看看教师的办公桌上,除了教本和作业本之外,就是教参了,很少有自己可以阅读的书籍,更没有教育刊物了;再看看教师的家里,一件件的衣服堆满了衣柜衣橱,几乎绝大多数的教师没有专门的书橱。

家中的藏书,几乎都是自家孩子的启蒙读物,根本没有可供大人来阅读的书籍。

现在有些青年人热衷于网络阅读,认为许多名著都有网络读本,根本没有必要去购买书籍的原著再去阅读,这也是许多青年人不买书的原因之一。

其实笔者并不反对网络阅读,但无论如何,网络阅读替代不了书本的阅读。

因为阅读过程特别是精读过程,是一个需要慢慢品味、慢慢消化的过程,需要读者反复阅读和认真思考,必要时要用笔记下读书的感悟和体会。

而网络阅读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一般无法作读书笔记或记录读书感想。

而网络阅读的流行,带来的却是越来越多的读者不求甚解,甚至造成信息的误读、误传,因此有人认为:“多媒体时代,保持和文字的亲密接触很重要。

”那么,作为教师来说,如何购买自己喜欢阅读的书?根据笔者的个人经验,要经常上网浏览或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了解最近新出的书籍,选择好自己最喜欢阅读的书籍。

现在购书的方式很多,除了定期到书店购买之外,现在网上购书方式非常流行,不管是新出的书,还是原来流行多年的书,都可以从网上购得,笔者常光顾的网店有当当图书网、淘宝图书网、亚马逊书店、苏宁易购图书网、孔夫子旧书网等,只要想买的书,通过这些网站都能买到,而且其价格要比到书店内购买还要优惠得多。

没有时间读书,这恐怕是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教师需要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在工作之余,还要承受着来自网络、电视、交友娱乐购物等多方面的诱惑,那还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悠闲地读书!其实,这些都是教师不读书的借口。

怎样寻找阅读的时间,其实古人在这方面积极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他们早有“三上”、“三余”的做法,“三上”即“枕上、厕上、马上”;“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

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这段话可以从更广阔的意义上去理解,说白了,之所以不读书或读书少,首先是因为你不想读书,而非客观条件不具备。

还有人说,“要做一件事,总能找到时间和理由;不做一件事,总能找到借口。

”在等待坐车的时间里,在排队购物的时间里,甚至在开会的时间里,我们都会看到一些网络手机的人员,而很少见到捧书而读的人员。

其实,只要我们喜欢做一件事,就不要考虑是在什么时候、是在什么地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最好的说明。

因此,谈永康老师告诫我们:“永远不要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要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要有用才阅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2004年第11期《教师博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是的,是否善于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决定了他是否能够登上成功之巅。

成功地研究了血小板及其他成就的加拿大医学教育家奥斯勒,为了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读书,他为自己定下一个制度,睡觉之前必须读15分钟的书。

不管忙碌到多晚进卧室,就是清晨两三点钟,他也一定要读15分钟的书才入睡。

这个制度他整整坚持了半个世纪之久,共阅读了8235万字、1098本书,他也由一位医学专家成了一位文学研究家,他善于利用业余时间的做法传为美谈。

不会读书,也是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说到这个问题,有些教师可能会问:只要识字的人就都会读书,怎能说不会读书呢?其实不然。

现在的教师读书大多不讲究方法,一般都是采用随便翻翻的做法,有时间时或高兴了,就读上几页;没有时间或不高兴了,就将书丢在一边,很难想像这样读书的效果。

古人读书之前,要做一番繁琐的准备工作,事先要“净手洁案”,即务必先洗手,将桌案清洁后再去阅读。

据说阅读对佛经和圣人经典之前,更是沐浴焚香后,才能在清洁的书桌上阅读。

对读书的态度要求也非常严格,务必要口无杂言,收视反听;还要遥恶亲善、敬字爱书,虔诚之心可见一斑。

这样去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读书之前如果不扫清杂念,是很难读进去的。

因而古人普遍敬畏读书者。

因此,古人读书积极了很多有用实效的读书方法,诸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之类。

其实,直到今天,要想真正读好一本书,必须边读边进行认真思考,圈点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随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收获,还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阅读过的教育书籍,进行深入地思考。

实践证明,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对于粗读和略读来说是可以的;但对于精读来说,不会有好的读书效果。

笔者曾向教师朋友们介绍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基本方法,大家不妨参考一下(请参考:我这样阅读苏霍姆林斯基:/s/blog_4de02e6d0102dr5c.html)。

现在学校内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功利性阅读,都是为了完成一种任务而进行的阅读。

不妨我们舍弃一下读书的目的,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由式的阅读,即像王栋生老师倡导的舍弃功利的静养式阅读。

所谓静养式阅读,就是“让老师们的心静下来,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中,通过阅读,自觉地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品质,提高个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人。

”就像作家莫言小时候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书籍一样,不要作任何的硬性规定和目的要求,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阅读,那将是一个多么忘我和处自由的境界。

(请参考:我主张“静养式阅读”:tp:///s/blog_4de02e6d0102dzc4.html)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者,要让广大教师们知道自己应该读什么书,如何得到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能够充分利用好时间进行读书,要讲究读书的方法和效果,这将是一个十分有利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系统工程。

让读书成为生命的必需,让读书成为最平常的习惯,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才能构建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