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合集下载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关于课外阅读的心得分享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关于课外阅读的心得分享

教学篇•教学反思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关于课外阅读的心得分享耿若璇(山东省滨州市滨州实验中学〈高二一班〉,山东滨州)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经说过,“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与写作水平的必要途径。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本身都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学习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的方法策略,为自身的完善做出努力。

一、课外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对传统文学丧失兴趣。

互联网的快餐文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加之其多种形式的呈现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其次,对刊物辨别能力差。

学生时期还处在认识阶段,对价值的判断不足,使得无良书籍乘虚而入;再次,缺乏阅读方法论,现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属于囫囵吞枣阶段,读书不知其意,只求量的积累。

最后,应用能力差。

现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阅读应用能力,这也导致了学生阅读的无用与迷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只有学好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的方法策略,才能在课外阅读方面有质的改变[1]。

二、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的方法策略(一)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阅读兴趣可以触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发自内心想要读书。

激发阅读兴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关键。

学生要爱上阅读,可以从周边开始,比如说可以对感兴趣的动画片、电视剧或电影等片段进行分析学习,激发求知欲,再进行书面的阅读理解。

满足其阅读好奇心,往往可以帮助学生爱上阅读。

而对于一些很难激起阅读兴趣的文学作品,如果它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这时,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向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及价值,介绍作品中有趣的或精彩的片段,对作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等等。

推荐余秋雨《文化苦旅》时,可以介绍一下它的地位、作者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到“引起轰动”的散文是怎样的作品,“文化”与“旅游”有什么关系。

阅读如呼吸一样

阅读如呼吸一样

阅读如呼吸一般无处不在。书桌前,沙发里,床上车上及至任何一个可以阅读的地方,对于一个读书的人来说阅读无处不在。在路上阅读风景,人群中阅读表情,广播里阅读声音。规整的文字与灵动的现实随时都可以让一个阅读的人感到愉悦或者开始思考。
阅读如呼吸一般润物无声。我说不出在读过那本书之后自己就会变得大智大勇,正如我说不出在吃过哪顿饭之后自己就会变得高大健壮,阅读吃饭这样的事情都是营养摄入的途径,不好竖起一座里程碑。但是,当我的生活需要一点智慧,勇气和强壮的时候,我惊喜的发现,读过的书吃过的饭和从不停的呼吸让我得以轻松应对并继续前行。
阅读如呼吸一般渴望新鲜。呼吸是需要新鲜空气的,阅读也需要好的氛围。每每与同事朋友聊起某一部书,某一个写家,某一部电影,可能观点不同但谈话本身足以让我庆幸选对了行业选对了群体。读书的人也许可以抵抗无人相伴的寂寞却不能忍受无人清谈的孤独。
阅读如呼吸一般提示责任。小时候曾听一位老爸责骂他的儿子:“你既然会喘气就应该干点有意义的事!”是的,一个人只要在呼吸就不能逃避自己肩上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而阅读让我们更具责任感并且更具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能力。面对话筒的我时时记得: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我若言语无味,听众一定想象我面目可憎吧。照了艺术照送给他们大概也无力回天。
不能停止的阅读是永远的依靠。
不能停止的阅是生命的馈赠。
一直觉得读书是件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特别,如同呼吸行走吃饭睡觉一般,没有想过太多为什么。
省台开展读书活动,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聊到读书的话题,于是开始回想与书相伴这些年,阅读于我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阅读如呼吸一般与生俱来。从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就开始阅读光线味道以及那些至亲的人们甜蜜的表情。从学习“人、口、手”到读书已成习惯,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将阅读注入我的生活,亲人远隔的时候书籍在侧。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范文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范文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时间:2013-11-25 14:36来源:未知作者:教科室点击: 209 次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灵宝市第三小学王佩林语言是心灵的花朵,文字是思想的结晶。

童书最美妙的空气,我们要让孩子们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耳朵浸泡在读书声中,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两年来,我立足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灵宝市第三小学王佩林语言是心灵的花朵,文字是思想的结晶。

童书——最美妙的空气,我们要让孩子们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耳朵浸泡在读书声中,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两年来,我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积极开展“课内增量阅读实验”,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缔造完美教室,营造读书氛围。

我努力为学生缔造一个完美的教室,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走进我班的教室,你可以看到教室墙壁上,展示着同学们的读书心得、图书推介、美文欣赏等。

黑板报上,出示着导读提示以及每月“读书之星”的风采展示。

视觉触摸到的地方,到处散发着浓浓的书香,吸引着孩子们看书、谈书、赏书。

二、拓展阅读渠道,提高阅读效率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就必须减轻学生的负担,使他们轻轻松松的“悦读”。

我从以下几方面改革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渠道,让学生真正的爱上阅读,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一)、瘦身课堂,开启阅读我在课堂上采用教研室提出“三段教学模式”(自主读识——合作读议——提升读练),抓住一个中心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同时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交流、展示,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从而节约课堂时间,使课堂更高效。

继而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进行课堂增量阅读。

课堂上的增量分为两个部分: 1、课内增量。

在一节课讲完后推荐相关的一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阅读时给出相应的温馨提示,让学生的阅读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多种方式,单元集中增量。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作者:党玲芬来源:《中小学德育》2015年第02期去年寒假时,我还在为孩子没兴趣、不爱主动读书而烦恼,而经过一年的实践与反思后,我逐渐明白:让孩子爱上阅读并不是挂在嘴边的话,而需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掌握科学的理念,更好地指导孩子。

顺应孩子的阅读兴趣从自身的读书经验来看,我比较崇尚经典,因此,孩子书架上的书大多是我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当我自以为是的时候,却没想到孩子从未主动去翻阅那些书。

哪怕是那些已经阅读过的书,多数也是在我的规定或强迫中完成的。

后来,在和孩子共同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感觉到,读经典固然好,但要孩子爱上阅读,就必须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

不论是否经典,只要孩子喜欢就好。

当我们带着孩子进入书店时,哪怕其目光是被漫画所吸引,那至少说明孩子是在接近书,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阻止孩子阅读这类书籍呢?如果大人强行压制,那无异于主动切断了孩子和书籍之间的联系。

我告诉自己,孩子终归会长大,她也定会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而学会选择合适的书籍,我不应该阻止她的兴趣爱好。

果然,这个判断在以后的日子里得到了验证。

从《女孩子必读的一百个经典故事》到《中国童话大师系列》,再到现在正读的《外国童话系列》,女儿慢慢地被这些童话所吸引。

从最开始的两周一本到一周一本,再到暑假的三天一本,甚至一天一本……女儿以惊人的阅读数量,展示了她浓厚的阅读兴趣。

我想,只有适合自己的书,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让书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

做孩子阅读的引路人爱读书的父母,一定会带出爱读书的孩子。

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口头上的催促或讲道理,而是以身作则的捧读,因为那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

所谓潜移默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父母必须为孩子创造阅读的环境,营造阅读的氛围。

《朗读手册》和《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让我明白了给孩子创造适宜的阅读环境的重要性。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应努力为孩子建立自己的小藏书箱,做孩子阅读的推荐者,根据孩子的兴趣或需求给孩子买书。

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1144篇: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写在“4.23”世界读书日逍遥行者2013年4月23日今天是“4.23”世界读书日,作为一个自诩为喜欢读书的教师来说,很想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同教师朋友们聊一聊有关读书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化生活和网络技术的发达,对人们的阅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在我小时候,人们接触外面世界的途径只有收音机和广播,还有几个月看不到一次的电影。

那时候,人们要想增长知识和见闻,唯有通过阅读书籍。

现在不同了,人们在快节奏、高负荷的工作之余,影视、网络和各种泛文化手段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功利化、实用化阅读以及数字化的“浅阅读”现象在国民阅读中较为普遍。

于是,对于我们这些自小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喜欢的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望。

每天都在同教师朋友们接触,也时常关注一下他们读书的事情。

教师读书越来越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前几天看到一个数字,说权威部门组织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2年,我国18-70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这个图书阅读的数字同前几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回升。

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如何统计得来的,也不怀疑这个数字的真实性。

可是,据我观察,在我身边的许多教师,在几个月甚至大半年时间里,能够静下心来细读一本书的机会很少,即便是他们能够读一本书,也多半是些无用之书,对他的教育教学和思想提升不会有多大的帮助。

细思一下教师读书的现状,不外乎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知道读什么书,二是没有可读的书,三是没有时间读书,四是不知道怎样读书。

现在的教师,大多缺乏读书的动力和热情,他们每天除了上班、批作业、吃饭休息、做家务之外,不知道读什么书是很普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虽然有许多教育专家向教师们推荐过许多书,许多校长也在倡导教师们读什么书,许多报刊也在指导教师们去读什么书,可是仔细想来,这些推荐的书且不说如何去买到,单单列出的五花八门的一大堆书目,是否适合每一位教师读者的知识水平、阅读习惯和阅读爱好?一方面,不少的教师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其实好多时候他们也是在无所事事。

读书,像呼吸般自然

读书,像呼吸般自然

读书,像呼吸般自然一直以来,我认为读书不是“读书人”、“研究者”这些群体的专利,所以也就无需在读书与高雅活动之间画上等号,给读书贴上高贵的标签,更没有必要将读书这件事人为地提升到遥不可及的高度。

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时,读书就仅仅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已。

就像我们呼吸那样自然,除非刻意注重才觉察它的存有。

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常识,任何一个生命体征正常的人都离不开呼吸。

我们从来不会时时刻刻想着呼吸对于自己存活的重要性,更不会因为没有强调它的重要性、没有提供一个最起码的安全环境而拒绝呼吸。

读书和呼吸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之后,任何一个个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读书。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每一个心智正常的个体来说,读书就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说人与人之间的读书有什么区别的话,可能仅仅在于选择的种类和形式、阅读的数量和时间、所持的目的和态度不同而已。

必须承认,读书是重要的。

作家麦家就以前说过,“阅读有什么好处,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

因为不读书,你可能连自己都不理解;因为读书,你可能了解所有人,包括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的。

”一般来说,你读多少书,你就有多大的眼界。

有多大的眼界,通常就有多大的世界。

但是,我猜测,真正爱读书的人,一定不会在心里始终想着读书是何等的重要,一定不会等到要有充足多的闲暇时间、有一个舒适清雅的环境才去读书。

他们的读书一定像我们呼吸那样自然。

之所以如此猜测,是因为像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在读书时也很少想过一定要达到什么目的,纯粹是习惯使然。

工作之余,吃饭之后,睡觉之前,候车之时,车船之上,只要有独处的时间,我都会顺手取一份报纸、一本杂志或者一本书,随意翻看,有时仅仅看几页就丢在一边,有时也会一口气看完,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情和兴趣,毫无计划性可言。

再者,作为一名教师,偏偏读了很多无关教育尤其是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的闲书,比如每期必看《读者》、《中外文摘》等杂志,比如经常翻阅历史题材的书籍,这似乎与自身专业发展沾不上边,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人生三片海:最大的海是胸怀中的海,最深的海是生命之海,最近的海是身边的书海,这是人生中宽容、博爱和求知的海!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些场景,一些面孔,一些瞬间,串起了生命中一段依旧平凡却又值得珍藏的岁月,而那些最让人感到温暖的记忆,竟或多或少都与读书有关。

我这人从小好读书,但不求甚解,总是蜻蜓点水,在脑子里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

但看过的书却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很多时候,我的读书状态可以用《捧起第一次的茉莉——读泰戈尔〈新月集〉随记》一文中的一段文字来描绘:“在无数个喧嚣的白天,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在雨天的晦暗里,在暮色的苍茫中;在偶尔小憩的旅途上,在音乐流淌的小屋里;在很多渴望温暖和快乐的时刻,在很多浸满忧伤和寂寞的日子……喜欢看外国文学作品,常常沉醉于那迭荡起伏、文辞兼美而又出人意料的情节中,乐不思蜀。

当然我们泱泱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也有不少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四大名著,我也一一拜读过,对古人的语言概括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寥寥数语便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意蕴深长的画面,而且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每每这时,就对自己深恶痛绝,我怎么就不能写出一诗半句呢?最让我欣赏的是苏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中国历史上还很少有人有他这么高的造诣,让人望尘莫及。

他一生坎坷,仕途浮浮沉沉,几经磨难,可他一直用出世的态度做人,入世的态度做文,非但没被挫折压垮,旦夕祸福更把他的文笔历练的炉火纯青,晚年写出了更多脍炙人口,更有深度的诗词。

有时也会对琼瑶、岑凯伦的言情小说爱不释手,一看起来,就昏天黑地,茶饭不思,一口气看完,只是完了之后整个人像被洗了脑一样,多愁善感、眼睛红肿,半天还回不过神来。

也迷恋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侠骨柔情、江湖义气、十八般武艺,恨不得抱着书睡觉,看得走火入魔之时,还边看边比划,甚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

各种杂志月刊也是我的涉猎目标。

《知音》记录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真实地再现人间百态,从一个个浓缩的百姓故事中反照自己,咀嚼人生。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带来的故事题目是《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英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

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孩子的一部分。

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我该带给孩子什么?我该用怎样的方式带给孩子一点什么呢?我思考了一下,我应该带给孩子幸福,我要用阅读,用书籍,带给孩子幸福的阅读生活,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于是,在班级外的展板外,我用了“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为题。

那应该怎么做呢?我准备了六道菜。

一、第一道大餐——共读一本书。

“共读一本书”是我们学校的传统项目,每个学期推荐一本课外书,以此来带动孩子们阅读。

3个月下来,我们师生共读的书目有《狼王梦》《长袜子皮皮》《我和小姐姐克拉拉》《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最后一头战象》《月光下的肚肚狼》《淘气包埃米尔》《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最后一头战象》基本上是一个星期一本书。

(一张一张出,放在一个页面)二、第二道大餐——图书漂流活动“书非借不能读也”。

天下那么多的好书,怎么买得完?借是必要的补充。

而图书漂流很好的实现了这一补给。

图书漂流我做了校际漂流和校内漂流两大块。

校际漂流我们班是与横岗中心小学的三(5)班漂流。

每次周末开车去拖书,一箱旧书去,一箱新书回,我就感到分外有成就感,我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看,我做到了!我又做到了!目前我们漂过去的书有《狼王梦》《长袜子皮皮》《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他们漂来的书有《月光下的肚肚狼》《最后一头战象》《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校内漂流我们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我们和本校三(1)漂流了《小布头奇遇记》,和三(3)班漂流了《鼹鼠的月亮河》《时代广场的蟋蟀》。

图书漂流,结伴而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感于“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是1月12日在双岗小学参加庐阳区小语“名优教师共同体”第一次读书沙龙活动中一位老师的交流题目。

这给我带来的是深深的触动。

可以感受到那天交流的四位老师的渊博,可以感受到到场每一位老师的好学,敬佩的同时我开始深深地反省自己。

“当邓老师在说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时,我开始觉得自己的呼吸变得急促,开始觉得自己呼吸有些困难……”我交流时这样打趣道。

然后这也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回忆我的读书路,几乎都是源自间接兴趣的读书,或者说都是因为不得不读而读,每每读书也总是非常吃力。

很小的时候我就常觉得自己读书会读不走,有时候努力想往前看却发现不知道看到哪里了,甚至还会跳行。

现在终于知道这是因为感觉统合出了问题。

“我是一个典型的感统失调的孩子!”我会这样为自己找理由,然而人要进步就不可以拒绝学习,我似乎很能理解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

1月12日是庐阳区小语“名优教师共同体”第一次读书沙龙活动,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难忘的日子,我从大家的身上再一次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又一次那么深切的内观了自己的不足。

我想我不会再为自己找原因,找理由,找借口,就算是源自间接兴趣的读书我也会去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