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第一章复习讲义.docx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 绪论 (舒良树·第三版)

二、地质作用的主要特点
▪ 空间的广泛性: 宏观与微观
▪ 时间的漫长性与 瞬间性
•几十亿年—几百万年 •几十年—几百年 •几分—几秒
▪ 地质系统过程的复杂性
三、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
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 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即所谓的“历史 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 的原理。 —英 C. Lyell, 1791-1875
以古论今,论未来
现今地质作用往往是漫长地质作用过程中的一 个片段,而在过去的地质记录中往往保留了某 一地质作用的全过程。因此,认识了过去就能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并预测未来。
8451亿元,8.7万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地质学的任务 第三节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第四节 地质作用及其特点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 2. 研究物质在地球内部的空间分布规律 3. 研究地球的历史 4. 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5. 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6. 综合性研究
Geologists study Earth history: Today we are concerned about climate change. Many geologists are working to learn about the past climates of Earth and how they have changed across time. This historical geology news information is valuable to understand how our current climate is changing and what the results might be.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学复习资料⽬录第⼀章地质学概论 (2)第⼆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4)第三章矿物与岩⽯ (8)第四章⽕成岩 (11)第五章沉积岩 (16)第六章变质岩 (20)第七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 (21)第⼋章地槽与地台 (30)第九章地球演化 (31)地质学复习资料第⼀章地质学概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化的⼀门⾃然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其研究对象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和外部圈层(⼤⽓圈、⽔圈、⽣物圈、岩⽯圈等)。
由于受现阶段观测研究条件的限制,当前的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约厚70~150km),特别是平均厚度约20km的地壳部分。
2、地质学的特点是什么?①研究对象涉及悠久的时间和⼴阔的空间。
②地质现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③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④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3、地质学研究⽅法主要有哪些?地质学的研究⽅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运⽤演绎(⼀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或归纳(⼀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般原理)的⽅法进⾏推理论证。
①野外调查—岩⽯、沉积物等类型、产状、分布情况、剖⾯描述、样品采集等。
②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岩⽯矿物的鉴定、化⽯的鉴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各种理化指标(粒度、化学元素、碳酸钙、有机质、磁化率、碳氧同位素等)测试和现代地表过程或地理环境的室内模拟。
③历史⽐较法(现实类⽐法)—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采⽤“以今证古”、“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的原理,同时考虑到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历史地、辩证地和综合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灾变论与均变论的代表⼈物(很⼤机会考)及其主要思想(不考)?灾变论:地球上的绝⼤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的。
代表⼈物:法国地质学家、古⽣物学家居维叶均变论:地球表⾯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难以觉察的、作⽤时间较长的⾃然过程形成的。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节蚆羅芆芈蚅肇膈薇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V4XgP。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FKTrD。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sng7T。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 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V3Grs。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二、选择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A、大陆磁异常;B、区域磁异常;C、全球磁异常;D局部磁异常。
6 、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
7、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8、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D)A、日本;B、台湾;C、阿拉斯加;D广州。
9、地磁要素包括(ABD)A、磁偏角;B、磁倾角;C、磁异常;D磁场强度。
【长江大学】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1.docx

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地质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二、填空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人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
三、判断题(正确V,错误X)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冇本质区别(X)。
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X)。
第二章地球一、名词解释地球表面重力:指地面某处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止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
原因: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
磁异常:指地球浅部具冇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木磁场上。
实测值经过校止后减去磁场的止常值,其弟值为止称止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
地温梯度:在恒温层以下,深度每壇加100m增加的温度。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 5度;欧洲为3〜3. 5度。
地温级度是温度每升高地层所需要增加的深度,单位为m/1 °Co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
包括地売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
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平均厚度16kmo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
二、填空题1、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2、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
3、陆壳具冇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质,下部为硅镁质。
三、判断题(正确V,错误X)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X)。
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V)o3、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X)。
4、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V)o5、地球的北极为地磁场的N极;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S极(X)。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地质学基础》讲义前⾔⼀、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开设的⼀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
本课程对引导学⽣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作⽤,能够使学⽣树⽴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的任务(1)⽬的:使学⽣对地质学有⼀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法,为进⼀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学科的基本内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1、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圈的特点;地质作⽤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的因素;变质作⽤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圈;地质作⽤;矿物;岩⽯;晶质体;⾮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标准化⽯;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矿床;品位。
普通地质学考研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考研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地质学的任务(地质学的研究实践意义):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2、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3、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地质学能够直接服务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组成地球的物质;2、研究岩石或建造在地壳中以及在整个地球内部的空间分布,即阐明地壳以及地球的结构特征,阐明这些构造的形成条件与演化规律;3、研究地球的历史;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5、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6、综合性研究。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热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地质作用的特点:1、地质作用具有地区性特点,不同地点出现不同的现象;2、地质现象复杂;3、地质作用发生和延续的时间一般很长。
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地质现象;2、运用分析、试验手段;3、进行理论研究,“将今论古”及“以古论今、论未来”是地质学思维的两大方法论。
第二章矿物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同位素: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的中子数可以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原子量,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称为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
这一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都具有固定的衰变速度,某一放射性元素衰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是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通常为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通常用重量百分数(%)或克/吨表示。
第1章 地质学基础概述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北半球略细、长,北极向上凸出约10m;南半球略粗、短,南极向内下凹约30m。
理单元。
(2)丘陵:海拔500以下,相对高差小于200米。
特点:顶部浑圆、坡度平缓、坡角不明显。
(3)平原:指面积广阔、地势平坦或略有起伏、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下的地区。
低平原200米如华北平原,高平原200-600米如成都平原,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拉逊平原560×104km2(4)高原:海拔高度>600米,表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地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非洲高原),海拔750米(5)盆地: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央凹下且较平坦。
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50×104km2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基地之一,有胜利、辽河、华北、大港、冀东等油田。
三、地壳内部的物理性质1、密度实测地表平均密度 2.7g/cm3,内部物质密度大5.5g/cm3;2、压力主要指由地球本身物质重量引起的静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重力指垂直地球表面使物体向下的一种天然作用力(地心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地磁场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相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不是均质体,组成地球物质的分布具同心圈层结构:以地壳表层为界,分内圈和外圈。
地球外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地壳地幔地核2.地球的内部圈层莫霍面:大陆上平均深度33km。
地震波穿过该界面时波速突然增大,为地壳、地幔分界。
古登堡面:深2898km,地震波穿过该面波速突降,无横波通过,属幔、核分界。
石英(SiO)石盐(NaCl)2单体形态:指矿物单个晶体的形态,决定于矿物的结晶习性。
集合体形态:指同种矿物的许多个体集合在一起构成的形态。
自然界中的矿物多以集合体形态产出。
(1)矿物形态2.矿物的特征(矿物的肉眼识别)石英(SiO)2黑云母红柱石放射状集合体(C.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第1章地质学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将一个椭圆以它的短轴为轴旋 转而成的球体。地球因自转而变扁,这符合逻辑和事 实,但地球不是流体,所以旋转椭球体的光滑表面并不 完全和地球真实形状一致。地球表面有大陆和海洋,地 势有高有低,其形状是非常不规则的。后来通过重力测 量采用“大地水准体”(Geoid)这个概念来代表地球的形 状,这是第三级近似。 1961年加加林首次环球飞 行之后,1969年人类才得以在 电视屏幕上目睹从月球上拍到 的地球照片。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地质学概述
一、人类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观的发展
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人在地球上生存了几百万年,但只是最近才看到 完整的作为行星的地球。1519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 首次实现环球航行,人类行动证实了地球是圆球形的。 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进步,有人比喻为地球形状第一级 近似。1526年,麦哲伦环球旅行航线被标在地球仪上。 到18世纪末,人们普遍认识到地球为极轴方向扁 缩的椭球,这是第二级近似。为了数学上计算方便, 人们用“旋转椭球体”这一几何形体来代表地球的形状。
二、地质学(Geology)的研究对象
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 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顾名思义“地(地球)质(本质)学(研究)”—— 是研究地球本质的科学。 在当前阶段,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 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故地质学 主要还是研究岩石圈(地壳和地幔的上部)本质的科 学。 因为岩石圈既是地球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的部分,同时也是容易直接观测和研究历史最久的部 分。
3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及地质学的萌芽 拉普拉斯把造物主从自力更生的宇宙中请了出 去,宇宙成了一架十全十美的机器。这段时间,赫顿 奠定了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史密斯发现了化 石的地层学价值;莱伊尔提出了地球演化过程中的 “均变论”的思想;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人们发 现地球有着自己漫长的演化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1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2. 自由空气校正、布格校正。
器t层地壳(硅铝层,和花岗岩成分相似)
r地壳彳康拉德面
3. 地球的外部圈层J地幔」下层地壳(硅镁层,和玄武岩成分相似)
I地核
4. 地壳类型分为大陆型地壳邙击壳)和大洋型地壳(洋壳),其中洋壳为单层结构(仅含有硅镁层)。
洋壳与陆壳交汇处还可分出过渡型地壳。
5•岩石圈为地壳与软流层上部(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
6•地壳:指地球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硬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幔:指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以上的圈层。
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直到地心部分称为地核。
7•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的变化作用。
8.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成为地质营力。
9.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导致内力作用的能有:地内热能(地球本身具有的巨大热能,这是导致地球变化的重要能源)、重力能(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位能)、地球旋转能(地球自转对地球表层物质产生的离心力和离极力)、化学能、结晶能。
导致外力作用的能有: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地球上的海水产生潮汐现象而产生的能量,是导致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营力)、生物能。
第三章.矿物与岩石
1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①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或各种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自然产物;②矿物由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具有相对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讲,矿物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均质物体;
③矿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各种岩石。
2•矿物的内部结构分为晶质体(绝大部分矿物都是晶质体,所谓晶质体,就是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和非晶质体。
厂单形:由同形等大的晶面组成的晶体。
3.晶形彳
「聚形:由两种以上单形组成的晶体。
4•在自然界中,常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晶体有规律地连生在一起,称为双晶。
双晶分为:①接触双晶,由两个相同的晶体,以一个简单平面相接触而成。
②穿插双晶,由两个相同的晶体,按一定角度互相穿插而成。
③聚片双晶,由两个以上晶体,按一定规律,彼此平行重复连生一起而
成。
5•晶体习性分为一向延伸型(石棉、石膏,呈柱状、针状、纤维状),二向延伸型(云母、石墨、辉鋁[mu]石,板状、片状、鳞片状),三向延伸型(黄铁矿、石榴子石,粒状、近似球状)。
6. 矿物的化学组成类型
(1)单质矿物:基本上是由一种自然元素组成的矿物。
(2)化合物:
①成分相对固定的化合物其化学组成是固定的,但往往含有或多或少的杂质或混入物,因此又带有一定的相对性。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简单化合物——由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化合而成。
络合物——由一种阳离子和一种络阴离子组合而成。
复化物一一大多数复化物是由两种以上的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或络阴离子构成。
②成分可变化的化合物成分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或以任一比例发生变化。
而这种化合物主要是由类质同像引起的。
类质同像:指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类质同像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互相置换的离子电价相等。
二是几种离
子同时置换,置换的离子电价各异,但置换前后的总电价必须相等。
不完全类质同像:有的组分是在一定限度内进行离子置换,称为不完全
类质同像。
(3)含水化合物:一般指含有花0和OHI出0+离子的化合物。
又可分为吸附水和结构水两类。
结构水是参加矿物晶格构造的水,其中一类叫结晶水,另一类就是介于结
晶水和吸附水之间过渡性质的水,这种水就是层间水。
7. 矿物的物理性质
(1)颜色
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
因矿物本身固有的化学组成中含有某些色素离子而呈现的颜色,称为自色。
与本身的化学成分无关,而是因矿物中所含的杂质成分引起的,称为他色。
有些矿物的颜色是由某些化学的和物理的原因引起的,称为假色。
(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
(3)光泽:指矿物表面反射光线时表现的特点。
光泽分为以下几种:
①金属光泽:矿物表面反光极强,如同平滑金属表面所呈现的光泽。
②半金属光泽:较金属光泽稍弱,暗淡而不刺目。
③非金属光泽:是一种不具金属感的光泽。
又可分为:
金刚光泽——光泽闪亮耀眼。
如金刚石、闪锌矿等的光泽。
玻璃光泽——像普通玻璃一样的光泽。
(4)透明度:指矿物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
(5)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程度。
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1 2 3 4 5 6 7 8 9 10
(6)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沿着一定方向分裂的面叫做解理面。
解理分为最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
(7)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叫做断口。
(8)脆性:矿物受力极易破碎,不能弯曲的性质称为脆性。
延展性:矿物受力发生塑性变形,这种性质称为延展性。
(9)弹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又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挠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挠性。
8. 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9. 岩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硅酸盐熔浆为主体,一部分是挥发组分,主要是水蒸气和其他气态物质。
根据岩浆中SiO2的多少,可以把岩浆分为酸性岩浆(大于65%)、中性岩浆(52%-68%)、基性岩浆(45%-52%)和超基性岩浆(小于45%)。
酸性大的岩浆,黏性大、温度大,不易流动;基性岩浆,黏性小、温度高,容易流动。
10.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
这种岩浆作用称侵入作用。
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为深成岩;在浅出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浅成岩。
二者统称侵入岩。
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这种活动称喷出作用或火山活动。
喷出地表的岩浆在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称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11. 根据火山活动情况一般分为:
活火山——现在尚在活动或周期性活动的火山;
休眠火山——有史以来曾经活动,但长期以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火山;
死火山——史前曾经喷发,但有史以来未活动的火山。
12. 火山结构由火山通道(火山通道是岩浆由地下上升的通道)、火山锥(火山喷出物大部分在火山口周围堆积,一般呈圆锥形,称为火山锥)和火山口(位于火山锥顶部或其旁侧的漏斗型喷口,称为火山口)组成。
「裂隙式喷发:岩浆通过地壳中狭长线状深断裂隙溢出地表, 一般没有爆炸现象,流出的主要为基性玄武岩熔浆,冷凝13•火山喷发类型彳后形成厚度相当稳定、
覆盖面积很大的熔岩被,火山碎屑物较少。
「宁静式喷发型
L中心式喷发彳斯特龙博利式喷发型
I暴烈式喷发型
宁静式喷发型:以基性熔浆(玄武岩)喷发为主,熔浆温度较高,气体较少,不爆炸,因此少有固体喷发物,常常形成底座很大、坡度平缓的盾形火山锥。
斯特龙博利式喷发型:以中、基性岩浆喷发为主,并有一定的爆炸力。
暴烈式喷发型:大都以中、酸性熔浆喷发为主,含气体多,爆炸力强,经常形成大量的火山碎屑,特别是火山灰。
侵入作用
一.深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
1•深成侵入作用:在地下相当深处的岩浆侵入活动,称深成侵入作用。
这种侵入是通过岩浆对围岩的熔化、排挤、俘虏碎块以及变质等方式而逐渐占据空间的。
其结果是形成深成岩体。
深成岩体处于压力大、温度高的条件下,冷凝过程可以上百万年计,故往往形成结晶良好、颗粒粗大的岩体。
岩体一般规模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