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24《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4《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由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作于1956年。
这首诗以延安为背景,通过描绘延安的山水风光、历史遗迹和革命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朗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规律的掌握。
2.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3. 学生对延安精神的感悟和传承。
四、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朗诵、延安风光图片、革命历史资料等。
2. 诗歌文本:打印或复印诗歌原文,人手一份。
3. 课堂活动道具:如红色旗帜、延安地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诗歌朗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规律,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美和思想内涵。
5. 情感体验:通过多媒体展示延安风光图片、革命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思想内涵,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2. 诗歌作者:贺敬之3. 诗歌韵律、节奏和押韵规律4.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 延安精神的传承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 搜集有关延安的历史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说课稿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延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先辈的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延安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寓意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延安这个地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背景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音频和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朗读与欣赏:通过朗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和播放相关音频,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3.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深入理解课文的寓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优质教案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一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追寻延安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第二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
第三、四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五、六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的主要表达特点。
选编这首诗,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3.能领会诗中多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语言的熏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内容;能领会诗中多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语言的熏陶是教学的重点,能领会诗中多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语言的熏陶也是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课设计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形象感知、领会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对延安精神追寻的热切。
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分小组探究学习,查找资料、结合史料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讲解汇报。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读懂诗歌内容,受到精神教育。
四、说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以激情的文字导入,简单介绍延安的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质疑。
以三个问题:为什么追寻?追寻什么?怎样追寻?提挈全文,初步建立诗歌的层次。
学生交流对延安的了解,补充简介延安,让学生加深对延安革命圣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第【1】篇〗说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本课最主要的表达特点是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学情分析: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
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帮助。
教学建议: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诗歌的重点,可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来解决。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难点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说教学准备:教师:南泥湾的歌曲。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说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读课文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3.能领会诗中多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语言的熏陶。
【重点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2.能领会诗中多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语言的熏陶。
难点:能领会诗中多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语言的熏陶。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生字卡片【课时安排】一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师:延安,一座北国边塞之城,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土地。
延安,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一部光照史册,启迪后人的经典。
1935—1948年的13年间,那场翻天覆地、激荡山河的革命浪潮曾经从这里席卷全国。
延安,也因此被称为革命圣地。
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南泥湾,这些革命的足迹历历在目。
看着这一切,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这样的诗句:延安,我把你追寻。
诗人在追寻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质疑。
教师板书有意义的问题。
为什么追寻?追寻什么?怎样追寻?简介延安:延安市,简称“延”,古称肤施、延州,隶属于陕西省,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
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延安的描绘,展现了延安精神的伟大和持久。
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延安精神的决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感受延安精神的伟大,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但是,对于延安的历史背景和延安精神的内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延安精神的伟大,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意境,感受到延安精神的伟大,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延安的精神风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此外,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延安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知延安的精神风貌。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延安精神的内涵,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本文是一革命精神的文章。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延安精神。
课文主要写了延河,枣圆,南泥湾,宝塔山。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
同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二、说学生: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结合对本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能够领悟延安精神。
2、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培养学生的读中悟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四、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教师用简练的语言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二)学生读课文捕捉信息品读细品,内化情感要求抓住“延河、枣园,南泥湾、宝塔山等来领悟延安精神。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抓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体会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英雄精神。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感悟延安精神。
(三)揭示题目,升华主题教师:结合“毫不犹豫丢掉老牛破车,宝塔山的脊梁这反复说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精神要发扬。
教师将播放课件,播放课件,进一步领会延安精神。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将对他们的答案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并在讨论时给予相应的帮助。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外阅读,延伸课外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会向学生介绍和推荐相关的革命题材的文章,以此激发学生的继承革命精神的迫切愿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扩大阅读量。
《延安,我把你追寻》 说课稿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延安,我把你追寻》。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以“追寻”为线索,追忆了延安的革命历史,赞扬了延安精神。
诗歌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还能够体会到延安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延安的历史和延安精神,学生可能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此外,学生在诗歌的朗读和感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延安精神的伟大。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感受其时代价值。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将延安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五、说教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延安的历史场景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说学生: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经过了六年的阅读训练教学后,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结合对本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能够领悟延安精神。
2、2、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3、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感悟。
4、三、说教学目标:
5、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划分诗歌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诵读中抑扬顿挫的感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读中悟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四、说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五、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想要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
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一:介绍背景,听《回延安》,兵诵读歌词,思考歌词从哪些方面写了延安。
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听课文朗读,划分诗歌节奏
环节三: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环节四: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
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环节五:分部分学习诗歌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
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
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
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关于延安窑洞、延河的插图,一句插图致乘客见,将延安的风貌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通过课件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从而将学生的思维从单纯地观看图片引导向深层地思考,引出延安精神。
环节六:表情朗读中抒情
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
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
所以,在诗歌的学习中,我插入了大量的朗读训练,还安排了背诵训练。
在反复品读欣赏后,作者对延安的感情呼之欲出。
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
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
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环节七:作业设计
课后查阅资料,结合网络,继续学习,完成以下学习目标(二选一):
1、制作一份关于“延安精神”的手抄报
2、一本专题诗集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