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对杜甫文学创作的影响
安史之乱中李、杜诗歌创作研究的开题报告

安史之乱中李、杜诗歌创作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安史之乱中李、杜诗歌创作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安史之乱是唐代的一场重大政治动乱,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和杜甫作为唐代最杰出的两位诗人,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巨大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究安史之乱对李白和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两位诗人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主题、风格与语言表达的变化,揭示安史之乱对唐代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分别对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
针对文本内容,将结合历史资料和相关研究文献,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证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深入探究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诗歌创作特点。
研究进展和预期结果:
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对李白和杜甫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仍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
本研究将结合现有研究成果,重点关注安史之乱对诗歌创作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突出两位诗人在此时期的独特性和变革性,弄清唐代诗歌创作的历史脉络和特点,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诗歌创作理论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预期研究结果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贡献:1)揭示安史之乱对唐代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2)阐明李白和杜甫在此时期诗歌创作的特点与风格;3)深入探讨唐代诗歌创作的演变轨迹,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杜甫在天宝十四载冬天从长安回今天伟大诗篇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他在天宝十四载冬天从长安回家的经历为他的诗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下面将就这一主题展开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一、天宝十四载冬天的大事记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冬天,发生了唐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就是安史之乱。
这场战乱给唐朝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人民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苦和艰难。
而杜甫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从长安回到家乡。
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为他的诗作注入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主义色彩。
二、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杜甫的诗歌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兴亡和人民疾苦的关注,呼吁当时的统治者能够以民为重,以国为重。
他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作格调高远,意境深远,给人以思索和启迪。
杜甫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三、天宝十四载冬天的杜甫杜甫在天宝十四载冬天从长安回家,他回到家乡面对的是家国的沉沦和人民的疾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更是心系国家,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兴亡和人民疾苦的关切。
他的诗作中表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四、杜甫的诗歌创作天宝十四载冬天的杜甫以超凡脱俗的艺术才华,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他以家国情怀为主题,以饱满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困苦和疾苦,反映了人民的命运和生活。
这些诗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杜甫诗歌的影响杜甫的诗歌以其宏大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旅夜书怀》等诗篇,深受读者喜爱,被广泛传诵。
杜甫的诗歌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六、结语天宝十四载冬天的杜甫以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卓越的诗歌艺术成就,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主义色彩。
看诗人杜甫如何记录“安史之乱”所带来的苦难

看诗人杜甫如何记录“安史之乱”所带来的苦难杜甫是和李白齐名的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一生的传奇色彩和曲折荣辱,是大唐帝国的盛极而衰的真实写照。
他少年时期,曾发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就如同兴盛的大唐王朝一样怀揣着巅峰盛世的梦想。
他幸运地亲眼见证了整个大唐的开元盛世,又不幸地经历了盛极而衰的天旋地转。
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盛世之中仕途功名的艰难和乱世之中国破家亡的痛苦。
在盛世,他没有升斗小民的自豪与幸福。
在乱世,他也没有治乱兴亡的仕途与道路。
但是却留下了上千首见证历史的诗篇,被后人称为“诗圣”。
有人说,如果把杜甫中年至他死去时的诗作全部读完,就是一部记录整个“安史之乱”的史书。
如果把杜甫一生的诗作全部读完,就是一部见证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
这种说法毫不夸张,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对当时历史现象的记录,往往比官方的唐史更加详细,更加真实。
一、命途多舛,亲身经历盛世的衰落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以后,大唐盛世一去不返。
这场叛乱由羯人安禄山、史思明发起,以奚、契丹族游民为主力。
公元756年6月,叛军攻破潼关,守关将军、唐军副元帅哥舒翰被捉后投降了安禄山。
大军压境,长安完全失去最后一道屏障,唐玄宗匆忙向蜀地逃亡,太子李亨(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
当时,正在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的杜甫闻知后即刻启程,试图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经芦子关奔赴灵武,投效唐肃宗。
杜甫先是5月间带家人从奉先出发,想逃到白水,临行之前,他的小儿子饿死了。
他伤心欲绝,追忆长安十年的感受和儿子饿死期间的沿途见闻,写下了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安史之乱杜甫的遭遇

安史之乱杜甫的遭遇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经历了许多苦难和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战争爆发前夕,杜甫已经回家探亲,亲眼目睹了国家遭受的灾难。
他因与肃宗政治见解不合,直言为宰相房琯辩护,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不得不逃离家乡,开始了流亡生活。
他曾在白水县的舅舅家暂居,但很快潼关失守,他不得不开始逃亡。
在逃亡过程中,他被叛军俘虏,被押送到长安。
尽管叛军试图诱以高官厚禄来拉拢他,但杜甫对此断然拒绝。
在长安,杜甫亲眼目睹了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下了《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篇,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苦难。
不久后,长安被收复,杜甫回到长安继续任职。
然而,房琯的案件被牵连后,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在华州任职期间,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无尽苦难。
他写下了《三吏》、《三别》等诗篇,记录了他的见闻和感受。
这些诗篇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尊严与苦难,成为了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历经了战争的苦难和流离失所的痛苦。
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苦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
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

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的一场重大政治乱局,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文学巨匠杜甫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乱局和社会动荡的诗篇。
以下是其中几首:
《前出塞九首》:这是杜甫创作的长诗之一,描述了他自成都前往边疆地区的旅途,表达了对国家危局的忧虑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秋夕》:这首诗写于杜甫旅居巴蜀时,表现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和忧虑。
他在诗中写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而作》:这首诗以秋夜之景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乱世之感。
他写道:“遣兴未尽望千里,更将一饭一瓢酒。
”表达了对家国之忧。
《登高》:这是杜甫创作的山水田园诗之一,表现了他对山川和自然的喜爱,也透露出对乱世的愤怒。
他写道:“俯视牵盐水,焉得倒属江。
”这里的“倒属江”暗指时局颠倒不安。
《客至》:这首诗是杜甫对友人的招待之作,其中也反映了时局的困顿。
他写道:“何处不还家,何时是离乡。
”表现了游子思乡的心情。
这些诗篇反映了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创作,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有对社会动荡的感叹,同时又表现了他对自然和人民的热爱。
这些诗歌代表了唐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浅议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内容

浅议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内容作者:陈庆凡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0期摘要: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在诗歌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主张,以强烈的透视现实的能力,关注民生,深切同情人民疾苦,以诗反映穷兵黩武的黑暗现实,反映赋役压迫人民生活;关注国运,深刻反映时代面貌,以诗歌反映国家多舛的命运,表达对祖国真挚热爱;关注政治,深挚表达美好理想,揭露统治者阶级压迫剥削。
因此他写的诗成为了这个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时代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杜甫;安史之乱;诗歌内容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日的时代面貌,历来被称之为“诗史”。
他的创作方法是继往开来、金声而玉振,故被前人尊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
從小好学聪颖,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和盛唐文化的熏陶。
童年时代,他长期居住在文化兴盛的洛阳,受过比较系统的诗歌训练。
青壮年时代,正逢海内生平、社会富庶、国势强盛的“开元盛世”,这给予了他很大的激励,有一股锐意而对未来的前程充满信心。
他先后三次漫游了祖国各地,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各阶层,开阔了视野。
天宝十五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当时杜甫正在奉先县探家,次年历经千辛万苦,与难民为伍携家逃到鄜州羌村。
不久又只身北上肃宗设在灵武的行在,中途被暗示叛军俘获,押送长安,过了一段陷贼生活。
直到至德二年(757)他才逃出长安,“麻鞋见天子”(《述怀》)授左拾遗。
但后来因为房琯辩护,旋被解职。
之后就过着几近流浪的生活,目睹了在最高统治者的扩边政策下,农业经济、人民生命财产所遭受的严重破坏,由此对人民的苦难表示深深地同情,深刻地认识了现实社会。
这些坎坷的境遇和动荡战乱的现实社会生活成为了杜甫诗歌的源泉。
正如冯至说的:“他面对许多残酷的事实,既不惶惑,也不逃避,而给予严肃的正视。
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所在。
”(1)杜甫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使他的诗歌内容充分体现出关注民生、关注国运和政治、反对不义战争的现实主义思想。
浅谈杜甫“诗史”的核心内容一一对安史之乱前后民族战争及冲突的反映

浅谈杜甫“诗史”的核心内容一一对安史之乱前后民族战争及冲突的反映论文关键词:杜甫诗史民族冲突论文摘要:“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
杜甫用他的诗歌既记录下了乱前唐王朝对外族政权的侵略,也记录下了乱后各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唐王朝的侵扰一一这些构成了杜甫“诗史”的核心点。
内蒙古大学的高建新认为:“在杜诗众多的创作中,可以真正称得上是‘诗史’的篇章并不多,算起来也只有那些写在‘安史之乱’前后的反映了唐王朝转折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一部分作品。
”①实际杜甫诗歌中称得上“诗史”的篇章要比高建新说的多。
杜甫一生亦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他为了避乱四处奔波,到他临死时战争(“安史之乱”后各地大小军阀的叛乱)仍未消停,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写下了《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其中有句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一、杜诗中写到的安史乱前唐对其他民族政权的侵略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
在天宝一于载(751),鲜于仲通征南诏,高仙芝击大食,安禄山讨契丹,结果无一不败。
杜甫反对侵略作战,在诗中对唐皇的好大喜功的开边政策进行了谴责。
尤其是《兵车行》,此诗钱谦益认为:“天宝十载,鲜于仲通讨南诏蛮。
……此诗叙南征之苦。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二、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病,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默武。
《杜诗详注》引《杜臆》:“《前出塞》云赴交河,《后出塞》云赴蓟门,明是两路出兵……当是天宝间,哥舒翰征吐蕃事”杜甫沉痛地说到:“君己富十境,开边一何多?”(第一首)“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ho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第六首) 发出了反战的呼声。
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

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原创实用版】目录1.杜甫的生平简介2.杜甫的文学成就3.杜甫与安史之乱的关系4.杜甫晚年的生活和作品5.杜甫的影响和后世评价正文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也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杜甫出生于公元 712 年,那时正是唐朝的盛世。
他的家族世代为官,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文学家,父亲杜闲也是一位诗人。
杜甫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他的诗歌才华很早就得到了展现。
杜甫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猎,包括山水田园、历史典故、社会现实、人生哲理等各个方面。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磅礴的气势,又有细腻入微的描绘。
他的诗歌作品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杜甫一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乱,使杜甫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他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也目睹了战争对人民的摧残。
他的许多诗歌作品,如《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等,都反映了这场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杜甫晚年的生活主要在四川度过。
他在那里建造了草堂,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他的许多著名作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杜甫在四川的生活虽然相对安定,但他的心情却并不轻松。
他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的一生,虽然饱经风雨,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流传千古,对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也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史之乱对杜甫文学创作的影响
爆发于唐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这场持续了八年方得以平息的战乱,深刻地影响了杜甫的生活和创作。
以安史之乱现实背景为题材,杜甫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战争和因战争而带来的残酷社会现实的作品,构成了杜甫诗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杜甫以其亲身经历的战乱为题材,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画卷和人民的苦难,从而完成了自己诗歌艺术上的转变、发展、成熟并臻于绝顶的历程。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从**起兵,11月上旬某天,午夜时分。
上月刚任微末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杜甫,怀着某种不祥之兆,从长安出发,前往奉先县(今****)探望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的家人。
杜甫老家在河南巩县,而河南正是安禄山起兵后攻打的对象之一,因此在老家的妻儿只能暂时寄居在**奉先。
而杜甫由于谋职不顺利,一直没有把**奉先的妻儿都接到长安来。
北风呼啸,天寒地冻。
黎明时分,杜甫途经骊山(今**临潼)脚下,隔墙就是华清宫。
但见里面灯火通明,又隐约听见欢声笑语、琴瑟和鸣甚至还能听见羽林军兵器相碰的声音那首霓裳羽衣曲尚未奏完,唐玄宗和杨贵妃正跟一班官僚通宵宴乐。
一阵温泉的热气从墙内弥漫出来,杜甫被愤慨击中。
到了奉先家里,不料进门就听见家人号啕大哭,原来他的小儿子被饿死了,真是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多少也是个小官员,他既不能养活儿子,那么平头百姓的生活又有多么艰难?他再次被忧伤命中,马上写下了百行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穷年忧黎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这首诗是由救世济民的信念和沉痛的政治危机感凝成的一声离骚式的浩叹。
在杜甫介入的诗篇中,《兵车行》具有风向标的意义,这首诗则充分体现了介入的思想深度,而艺术风格上也特别吻合杜甫自称的沉郁顿挫。
安禄山起兵后,杜甫担心妻儿,因此从长安赶回奉先去,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通过他返乡路上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悲惨画卷。
这首诗体现了杜甫的又一大特点,就是他不避讳描写丑拙的事情,他可以借助直白、深刻地描写丑拙将悲悯人民、忧患国家的力量充分感发出来,形成一种写实的诗歌之美。
而传统中,诗人多是因为看见或感受了青山绿水、风花雪月之后才会诗兴大发。
这是杜甫的一大特色。
就在安禄山起兵的天宝十四载,晚年的唐玄宗还是携杨贵妃到骊山华清宫的温泉去避寒。
而天宝十三载由于持续阴雨,天下粮食颗粒无收,用一斗米就可以换一个女人做老婆。
即便这样,杜甫还是认为玄宗是尧舜君,他只是说我看到过玄宗的开元之治的辉煌,但为什么现在却败坏成这个样子?这首诗真实体现了他看到国家败亡时官宦们还歌舞升平时激烈的思想感怀。
此外,杜甫以安史之乱为题材所作的三吏、三别,也成为汉、魏、六朝以来乐府诗的重大发展,其不仅在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在艺术上也是一个开创。
杨伦注引王嗣奭说:目击成诗,遂下千年之泪。
一一刻画宛至,同工异曲,随物赋形,真造化手也。
黄鹤注曰:自新安吏以下,述当时征戍之苦,天下丁壮老弱,几无一人得免。
其源出于边风变雅,而植体于苏、李、曹、刘之间,故当与盛唐诸公共推之(《杜诗便览》卷三)。
在《北征》诗中,诗人把战乱岁月中家庭的窘境,妻子儿女的衣着、形态、动作和心理都描写得十分具体细致,生动逼真。
在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这些诗句中,可见一斑。
从上述文字不难看出,杜甫安史之乱题材诗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成就可以概括为:第一、叙事抒情、写景状物真实而细腻。
如《月夜》、《**二首》、《北征》等。
第二、反映现实客观而概括。
如其在《石壕吏》中,以一家人之遭遇而概说千万家人的状况,并且,他把自己的
主观意识和情感完全融入在客观的记述和描写当中。
第三、丰富多彩的语言。
如在《洗兵马》一诗中,杜甫只用了十四个字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就把战乱中全国的动荡形势道出,可谓概括而精准。
又如《石壕吏》前四句暮投石壕村,有吏也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就交代了出场的人物及行动,且时间、地点具备。
而一个投字,表现出在兵荒马乱之际,一个单身行客急于住宿的仓促情景。
仅仅是杜甫诗歌全部作品量六分之一的安史之乱题材诗,实际上就已经可以涵盖整个杜甫艺术成就的各个方面,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动乱的大背景和诗人艺术创作的自觉和艺术才能的展现。
这是奠定后人评定杜甫作为诗圣的关键和基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