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统一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心理状态,对一个民族来说,它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稳定性的特点,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
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又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历史、文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表现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日本民族构成比较简单,大和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8%,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琉球人和阿伊努族。
由于日本政府长期实行同化政策,现在的琉球人和阿伊努族人与大和族人已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
民族的单一决定日本国民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最终造就日本统一、稳定的民族性格。
在以下方面,日本国民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1.集团意识“集团意识”即集体主义,是日本最具代表的国民性格。
日本人的集体意识特别强,他们认为集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个人只是集体内部的一个元素。
在集体内部,他们能体会到人生意义,找到安全感,脱离集体将会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特别注重顺从集体意识、维护集体利益。
这种对“集体”的认同,有时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盲从地步。
从二战时的“一亿玉碎”到今天企业内部重视集体的氛围,都是“集团意识”的体现。
在日本,和集体唱反调、做出背离集体的行为的人会被其他人孤立,甚至受到“断绝来往”的惩罚,这种“惩罚”反过来又会使日本社会的“集团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使日本人更依附于集体,不敢越雷池半步。
2.看重别人态度的思维方式日本人说话做事非常看重别人的态度,当他们决定做某件事时,首先会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日本人一般不会做出和“大家”相背离的行为。
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意见,也会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而采用“恐怕是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等婉转的措词,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日法语系1001班xxx摘要: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是一个民族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之总和,它赋予了民族心理素质的规定性。
民族性格是人在与自然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大和民族是一个有双重性格的民族。
本文将浅析矛盾的日本民族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双重性格、《菊与刀》学者眼中的日本民族性格: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以大量的事实对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析和评判:“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在本尼迪克特看来,日本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民族,它具有柔美如菊的一面,可醉心于菊花栽培;又具有黩武好斗的一面,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
中国作家周作人不仅留学日本而且不遗余力地翻译和推介日本文学并长时间致力于研究日本问题,他指出:“近几年来我心中老是怀着一个大的疑情,即是关于日本民族的矛盾现象的至今还不能得到解答,日本人最爱美,这在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的形式上都可看出不知道为什么在对中国的行动显得那么不怕丑,日本人又是很巧的,工艺美术都可作证,行动上却又那么笨,日本人喜洁净,到处澡堂为别国所无,但行动上又那么脏,有时候卑劣得叫人恶心这真是天下的大奇事差不多可以说是奇迹。
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一.地理环境是构成民族性格原生形态的基本因素:1.狭长的海峡阻隔了日本与大陆文化相互交流的巨大障碍,使日本成为一个孤悬海上的岛国。
日本气候、土壤、狭长的海岸线,决定日本的原始部落以采撷和渔业为主,集团内彼此的协凋与配合则是重要的,这就构成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渺视权威与个人的力量、注重集团力量的人格特点。
2.与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的斗争中, 树立了坚定乐观的生活信念。
《菊与刀》之浅析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菊与刀》之浅析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以文化遥距研究法做出来的成果,她不但以文化形貌论谈论了日本文化的矛盾特质,还从孩子教养的角度剖析日本人的生命史。
本文将从日本人矛盾性格的体现以及形成原因两个方面论述。
标签:菊与刀;日本人;矛盾;性格正如本书的书名一样,“菊”与“刀”就是日本民族特性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菊”是日本皇室的徽章,象征着高贵尚美;“刀”代表民族醉心于刀剑文化和武士的至高荣誉。
日本人好斗又温和;尚武又爱美;粗暴又有礼貌;刻板又懂得变通;温顺又叛逆;高贵又粗俗;勇敢又怯懦;保守又热心新鲜事物。
如果我们透彻研究日本民族中这种矛盾的性格及产生原因,那么就会更深层地理解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更进一步了解日本人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这对当下中国人抛开偏见,正确地看待这个民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日本人矛盾性格的体现1、战争中的日本人。
在二战中,日本人的牺牲精神最极端的表现当属他们的不投降政策。
任何一支西方军队在战斗中拼尽全力,却发现陷入绝境,都会向敌军投降,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光荣的士兵,家庭成员也不会感到耻辱。
日本人却认为光荣就意味着战斗至死,陷入绝望的日本士兵会选择赤手空拳与敌搏斗,或大规模集体自杀,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投降。
即使士兵们受伤,失去知觉被俘,在日本他再也无法抬头做人。
投降可耻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日本人的意识,但让人疑惑的是日军被俘后绝大多数竟愿意与盟军合作。
有些老兵以及多年的极端爱国主义者仔细说明日军兵力的配置,为盟军写宣传手册,与飞行员同乘轰炸机指点军事目标。
美国人没有料想到战俘们会做出如此大的转变,但日本人的行为准则是:选择了一条道路便全力以赴,一旦失败,他们会自然地改弦易辙。
虽然被俘意味着一名日本士兵已经丧失了名誉,但是他们会争取做一名模范战俘,好像他们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他们固执却又善变,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被俘前后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浅析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语言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给学 生更多的进行课堂语言输出 (output)的机会 。多向互动提问正是迎合了语 言学习的这种需求 。然而多向互动提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功应用到 英语课堂的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在锻炼中遵循具体的原则和逐渐掌握提 问的技巧和策略 。当然 ,提问不是英语课堂增加互动的唯一途径 。在教学 实践中 ,提问可以和分组活动 、派对活动 、游戏教学 、角色表演相结合 ,取得 更好的互动效果 。
集团意识 自卑感与优越感 天皇崇拜
一 、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 。日本人的集团性特点 起源于其稻作文化 。因为稻作不同于广种薄收 、靠天吃饭的旱田耕作 ,兴 修水利 、插秧收割等都需要集体的劳动与合作 ,由此形成了农村共同体 ,产 生了集团意识 。而日本社会传统的家族制度 (武士阶级的家族制度和民众 的家族制度 )也是产生日本人集团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是哪一种家 族制度 ,家长的权威是需要家族成员绝对服从的 。因此 ,在日本人的集团 内部有很多的原则 :权威的支配和对权威的无条件追随 ; 不允许一切自主 性批判反省的社会规范 ; 集团内部的家族式气氛与对外部的敌对意识的 对立 。 在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中 ,又体现出日本人强烈的依赖心理 。日本 人普遍存在和想要依赖他人的心理 ,这是日本人区别于欧美人的重要心理 特征 ,而这也是理解日本人恩德精神构造和社会构造的关键 。正是因为有 依赖心理 ,在集团内部担心被人看不起而失去依赖 ,所以有“耻 ”的感觉 ;正 是因为这样的依赖心理的存在 ,日本人在集团内部所表现出了行动和认识 的强烈的一致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种依赖心理也许是日本人集 团内部凝聚力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 日本人集团性最流行的描述就是“一 个中国人能抵得过十个日本人 ,但是十个中国人却抵不过一个日本人 。”因 此 ,日本人更像蜜蜂 ,就单个个体而言未必优秀 ,但是 ,一旦结成一个小群 体 、小集团后 ,协调默契的配合却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力量 。 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 ,内外有别又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 。在集团内 部 、对熟人 ,日本人讲究的是“和 ”,讲究的是礼仪周全 ,替他人着想 ;他们对 集团内部的成员表现得克制 、谦和 、彬彬有礼 ,但是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和 事 ,或者在没有熟人的场合 ,其行为却变得大胆无礼和无所顾忌 。从而不 难理解 ,在 1937年中国的南京 ,为何日本军队能够集体行动对中国军民进 行大肆屠杀 ,因为在日本人的意识内 ,集团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而且长官的 命令必须绝对地无条件服从 。他们潜意识里认为集体犯罪不是犯罪 。再 想想日本人在中国南部某城的卖春事件 ,更是对日本人的这个特点表现得 淋漓尽致 。因为这些日本人是在中国 ,他们自己的这个小集团之外的社会 对他们来讲 ,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没有熟人 。所以 , 对于生人 ,他们完全可以无所顾忌 ,任意妄为 ,并且不需要对此承担任何 责任 。 二 、日本人强烈的序列意识和等级观念 日本人重视“纵式 ”关系 ,他们趋向于把人 、社会集团 、国家等一切事物 想象成一个序列 。因此 ,他们对于自己在集团和国家的等级序列中的地位 比较敏感 。所以 ,日本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对权威有极大的敬畏和 服从 。他们性格上倾向于媚上傲下 ,对强者盲目崇拜和服从 ,对弱者缺乏 同情心 ,甚至鄙视弱者 。日本人将这种强烈的等级观念也投射到与其它国 家和民族的关系上 。他们把世界上的国家排列成一个序列 ,这种序列在不 同时期会有所改变 。因此 ,在日本明治维新后 ,日本认为在亚洲 ,自己是第 一号强国 ,所以 ,它傲视一切亚洲国家 ,它欺凌一切亚洲国家 ,因为在他们 眼里 ,只有强者才可以被尊重 ,弱者就应该被践踏 。而直到今天 ,日本的外 交仍然受这种序列意识等级观念的影响 。日本总是跟在美国人身后指手
日本民族矛盾性

日本民族矛盾性刚看完了《菊花与刀》,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著者叙述了日本本土的“等级社会”的观念——“这是日本民族创造出来的、最符合其口味的幻想。
”[1]他们对秩序和等级制度的信赖与依赖,犹如西方文明对于自由和平等的信赖与依赖。
只有在处于等级制度之下,典型的日本国民才具有安全感,因为在这个环境中,社会规定了他们做什么、怎么生活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
不仅在国内,包括对于国际的形势,日本也是如此看待的,日本把国际格局也看做一个等级社会,而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正是在这个等级社会中寻求更高地位的表现。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便可以很直接明了地了解为何同属儒家文化圈,日本却不像中国那样频繁地改朝换代,其天皇为何会延续千年未曾中断。
因为在古代日本,皇帝是高居于等级社会顶端的,日语中称皇室中的人为“云上人”,只有这个家族的人才能继承皇位。
因此在日本,至尊和至强并不需要统一,至尊的天皇并不一定具有至强的权力,但是却是日本国民心目中真理的化身和效忠对象。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战后的日本,几乎没有日本国民把战争失败的责任归咎于天皇身上,因为居于社会顶端的天皇是至高无上的,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者都认为自己在为天皇而战——“那些顽强抵抗到底的日军俘虏,把他们的极端军国主义归根于天皇,认为自己是在‘遵奉圣意’,是为了让‘陛下放心’‘为天皇而献身’‘天皇指引国民参加战争,服从是我的天职。
’然而,反对这次战争及日本未来侵略计划的人,也同样把他们的和平主义归之于天皇。
对所有人来说,天皇就是一切。
”[2]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日本不像德国那样承认战争的责任,因为战时所有的日本人都在为天皇而战,为报天皇的“恩”而对天皇尽“忠”,而战后日本人又不能把责任归咎于天皇身上。
天皇不受任何批评——这一点,也正是西方人所无法理解和无法接受的。
德国人由于找到了战争的责任者希特勒,他们对于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也就可以妥善地得到处理。
从文学作品论日本民族心态的矛盾性

从文学作品论日本民族心态的矛盾性口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金翰钧崔学新摘要:本文通过日本民族心态矛盾性的内涵作了对比分析和概括.旨在探讨日本民族心态的心理基础和矛盾意识产生的原因.充分认识日本民族心态有利于我们了解其社会意识、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日拳民族;民族心态;矛盾性;分析1.引言日本与中国都是亚洲国家。
两个国家都信奉佛教。
尊崇儒教.使用相同的汉字。
中国与日本不仅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同时还有着两千多年友好往来,深厚文化渊源的国家。
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
日本民族仍旧是个很难理解的民族。
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所提及的那样。
El本人既忠诚而又反叛,既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既桀骜自大而又谦虚好学、忧患小心,既崇尚美而又残忍血腥等。
本文通过忧患意识、忠诚意识、审美意识、残忍意识、强者意识五个角度对日本民族的心态作简要的分析。
揭示其矛盾的实质,让我们更正确客观地了解这个民族。
2.既忠诚而又反叛1945年8月14日,当天皇一纸诏书宣布投降之后.誓死血战到底、杀人红了眼的日本人立即就变成了温驯的羔羊,美军几乎没遇到任何抵抗就控制了日本.整个日本一片沉寂,战争就此结束。
日本是一个武士意识形态社会。
武士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忠”。
同时武士有极强的责任感.他只重视责任的完成,而不在乎结果如何。
正所谓无形胜有形.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对人们内心产生的影响却是最强大的。
此时的尽忠行为是全体国民对天皇(国家)的效忠行为。
天皇即国民的主君.国民的天命就是随时准备为天皇(国家)赴汤蹈火、效忠献身。
所以1945年8月14日。
当天皇宣布投降之后。
国民就立即放弃抵抗、无条件投降。
但是,日本人的反叛意识也很强烈。
当自己的上级身份的人实力比自己强大之时,他表现出绝对尊敬和服从。
甚至是义无返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然而当上级身份的人的实力衰退之时,下级身份的人就会从军事上,政治上打倒对方。
史学家称之为“下克上”。
补物哀

第三章“哀"因素与日本文化的相互作用日本文化传统中的“哀”因素内涵丰富,外延暧昧,深深渗入在日本各种类型的文化艺术以及日本人日常生活观念之中。
受“哀’’因素的影响,日本人的美学理念、精神锤炼和表达特征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具体作品,进一步分析“哀"因素为日本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和独特魅力。
(一)“哀"之美学意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之间同形感应的物哀理念。
“同形”是指自然风物与人都是有生命的感性物体, “感应”是自然风物与人之间生命意识的交流和体悟、情感活动的相通和互渗。
既然, 自然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活体, 那么它们进入审美观照时, 自身就具有情感律动。
自然景物本身就是情感形式。
自然风物与人的交流就是生命和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感应。
在《源氏物语》中,紫式部也13衮出魁夷箸、蜜月梅译,美的悸愫,广嚣:广嚣雾葬楚犬学&舨毒±,2002年舨,繁s8交。
i6将自然的枯荣与人物的生死哀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宦海沉浮,随着社会的兴衰荣辱,紫式部笔下的自然也进行着兴荣与残败的交替。
例如铜壶更衣死后,桐壶天皇经常望着明月,缅怀往事:往日每逢花晨月夕,也有丝竹管弦之兴,那时这更衣有时弹琴,清脆之音,沁人肺腑;有时吟诗,婉转悠扬,迥非凡响。
她的声音笑貌,现在成了幻影。
深秋有一天黄昏,朔风乍起,顿感寒风侵肤。
皇上追思往事,倍觉伤心。
桐壶天皇死后,源氏赴北山拜谒父皇陵墓时,写道:墓道上蔓草繁茂。
踏草而行,晓露沾衣。
云遮月暗,树影阴森,有凄凉惨栗之感。
夕颜猝死时,作品极力渲染荒凉山庄的阴森怪异氛围:四壁发出回声,光景异常凄惨。
时候已过夜半,风渐渐紧起来。
茂密的松林发出凄惨的啸声,怪鸟发出枯嘎的叫声。
源氏贬谪须磨时,作品以萧瑟秋风、惊涛骇浪、无声冷月、寂静冬雪来衬托源氏的悲凉心情:“须磨浦风吹来的波涛声,夜夜近在耳边,凄凉无比。
”“但闻四面秋风猛厉,那波涛声越来越高,仿佛就在枕边。
从自信与不自信看日本国矛盾的民族文化

从自信与不自信看日本国矛盾的民族文化第四十次中日青年地球森林沙漠绿化活动结束已经两天了,我认为这次植树活动不仅是一次绿化活动,它更是一次中日文化的交流活动。
中日如果想世代友好下去,离不开两国的交流,尤其是离不开中日两国青年的交流,因为青年一代承担着两国友好关系延续的重大历史使命。
而青年交流重在交流双方的文化,尤其是双方的传统文化。
因为传统文化包含着这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
通过这次文化交流活动,我认为日本民族的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应向日本文化学习的几个方面有勤劳、谦虚、追求自信和严谨的民族传统。
在沙漠晨会的交流中,我也体会出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
正如本尼迪克特写的《菊花与剑》一书中所描述的日本具有的武士道和温和的双重民族性格一样,日本人在自信方面同样体现出一种矛盾的民族心理。
在《人类幸福之路》的第十五节“信则成,忧则毁”中了解到日本国民对自信的诠释,他们不仅认为“自信是工作的推进力”,既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且也是一种理想信念和决心。
“能够把事情办成的根本力量是信念。
决心的强弱决定着工作的成与否,所谓决心是把以前没有办成的事情定下来的信念。
”这可以看出来日本国民对自信的追求。
但在现实中,日本国民却体现出一种极度不自信。
我在与濑底言交流中他谈到ODA问题,他们认为中国在将来强大后会超过日本,日本就会落后于中国,日本感到忧虑,所以日本政府停止向中国政府提供ODA,这种忧虑是一种与自信相反的负面心理,是一种不自信的心理。
还有另外一个事例也可以看出日本国民的不自信的心理。
在“绿化队日程”中提到如何在打招呼时候声音洪亮也体现出不自信。
其实,自信是一种有实力、有能力的很自然的心理的外在体现。
一种外在的标准化动作并不能掩饰不自信的心理。
这些想法只是对交流中的只言片语中进行的一种不完全的归纳,也许结论是一种错误的演绎,请于老师给与指正,在此深表感谢!杨慧新:1983年生,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0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美台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统一
前言:《菊与刀》是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探讨日本民族性的经典著作之一。
《菊与刀》以两个完全对立的文化符号,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性。
本文从等级制度、耻感文化等方面论述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性。
一、《菊与刀》产生的背景
《菊与刀》是由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期间撰写的一部经典的研究日本文化类型的著作。
她在1944 年因接受美国政府的委托,开始了对日本民族的人类学的研究。
由于当时美国和日本正在交战,她不可能亲自到日本去实地交流、调查研究,所以,她以战时被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为调查对象,并且通过查阅他人撰写的日本研究文章及游记和日本文学作品及其他书籍,观看日本的电影、纪录片等方式来进行研究。
尽管前人已经用充分的研究,对日本的民族性格做了分析,但《菊与刀》,既深入剖析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和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性,又为当局政府面临的难题做出了重要的决策研究,因此《菊与刀》的出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二、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性格特征
“菊”与“刀”构成了一幅恬淡娴静与凶狠险恶的并存的独特画卷。
优雅柔美的菊与暴力不驯的刀将日本完全对立的两极以一种奇特的状态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菊”本象征着日本皇室家徽,“刀”代表着武家文化。
在书中,作者通过菊花和刀这两个日本皇室和武家文化的代表,深刻地剖析出日本民族性格的特性。
菊本源于中国,象征文人情操高尚,清新脱俗。
但是,在日本,菊则代表皇室,更侧重于代表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淡定、儒雅,这也就反映了日本民族崇尚如菊般优雅恬淡。
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为日本武士所贴身携带,寄托着日本民族志向的刀,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黩武好斗的一面。
当菊与刀都融于一个民族的血液中时,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双重性就体现出来了。
日本独特的民族性格由这两个冲突的符号构成,即以“菊”和“刀”来揭露了日本的本质个性,既喜新又顽固,既尚礼又粗暴,既忠心不二又会背信弃义,该民族的人们的脾气真是难以琢磨。
当然,万事皆有因果,这矛盾的性格本质上是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使然。
三、日本人的价值体系:等级制与耻感文化
等级制度是日本社会结构或日本文化的基础,是日本人的价值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
等级制约束着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切,要求着做出符合你身份地位的行为,如若不然必将受到惩罚。
“只要`各安其分,各得其所’得以维持,日本人就会毫无不满地生活下去。
他们就会感到安全。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就是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人的各种思维、行为模式后对等级制的概括。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思想在日本人眼中就是建立一个秩序井然、规则分明的世界,每个人都能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
平凡的人,不必强求攀上社会顶
峰,只需找准定位,做好分内之事,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价值;才华横溢的人,成为引领者,指引他人,发挥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当然,日本的等级观念已根深蒂固地植根于民众的价值体系中,其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刻不被其影响。
从家庭来说,夫与妻、父与子、兄与弟,他们之间顺从等级秩序是不容打破的。
从社会来说,皇室、贵族、武士的社会地位远远高于农、工、商为代表的“庶民”阶层,处于社会的最顶层,过着非人似神的生活。
从国家来说,日本人总是自行将其自身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从而找到排序后的自身的国际地位,满足其对等级的要求。
日本的等级制于无形中要求着每个人应该做出符合自身地位的行为,当稍有不慎,做出了与自己地位不符的事,他们心中就会充满着负罪感。
正是这奇特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其独一无二的“耻感文化”。
他们并不会因为错了而羞耻,而是因为被他人发现了做错才会感到羞耻也就是说羞耻感的产生本质上不是因为自己做了错事而是因为自己被发现了、丢了面子。
这就与西方的“罪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耻感文化是依赖于外部力量的强制性而发展人们的善行,而罪感文化则依靠于内心的自省与自我道德标准。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做了错事会通过祷告、坦白、忏悔等方式来向上帝赎罪,主动地寻求心灵的解脱,而日本人就需要依靠外部的、他人的强制力被动地来认错改错。
这也促成了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性。
四、启示
这让人费解的民族性格的矛盾性与特殊性贯穿于日本发展史的全过程。
虽然《菊与刀》是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出发,以二手资料为研究依据,但它仍然是许多人研究日本民族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重要学术著作依据。
作为一名中国人,应以客观的角度去认知日本,以综合的眼光来审视它的发展。
唯有如此,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才能合作共享,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