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认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民族
浅谈日本民族性格

浅谈日本民族性格APEC期间,中日首脑终于跨出了打破僵局的历史性一步,习主席和安培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这个信息无疑是积极的信号。
这却是一个“尴尬”(awkward)的握手。
从合照中,中国人民的原谅是有限的,有着强烈的不满。
历史以来,我们常用“同文同种”“一衣带水”来形容日本这个邻邦。
我们每个人也都会这样的两句日语:“沙扬娜拉”“八格牙路”。
我们更每天都在无形之中接受着日本的各种影响,从汽车、电视、空调等硬件到动漫、影视、饮食等文化软件。
然而,即使我们使用他们的产品、感受他们的文化,日本民族于我们又是那样的陌生和遥远。
大多数的中国人对日本所知甚少。
这确实是让我们震惊和可怕之处!我们对日本历史的了解,几乎只停留在一百多年前地中日海战之后,这一百多年地历史,深深地震惊着国人。
无论是从不起眼的小国迅速发展为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的大国还是在日俄战争、抗日战争中先后将两个庞然大物的国家放倒,更无论在二战中倒下的日本仅在二十多年后就再度崛起。
这一切给我们太深刻地印象了,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怎样的一个国家?本尼迪克曾说:“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罪捉摸不透的。
”李光耀也直接地指出:“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很特别,有必要记住这一点。
”确实,日本是我们绝对一言难尽的国家,他有我们太多的怀疑和不解。
历史上日本曾极大程度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唐朝,日本作为中国的一个属国,已经将中国的政治制度等都引入到本国。
因此,日本民族的特性之中是有中国文化或者中国民族的影子的。
首先的共同点就是思维方式。
中国和日本人都偏向于形象思维和直觉的感悟。
这一点从中日在对山水、画、茶道等方面追求简约、淡远的取向可以看出。
而中日两国人民都受到“禅宗”的极大影响,虽然在日本是所谓的“神道教”但其实质受到佛教的极大影响。
其次,是内敛。
中国人是不喜欢出头的,在日本也是如此。
讲究含蓄忍让是共同的为人处世哲学。
这样的含蓄在日本称为“腹艺”。
讲稿——双重性格、耻感文化

本尼迪克特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说明了日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原因,并把这种文化称为“耻感文化”。
一、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一个是美的、一个是武的,一个是顺从的、一个是反抗的,一个是美丽的、一个是血淋淋的。
所以这种性格可能是交织组合在大和民族的深处,也成为它心理结构或者国民精神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侧面。
●…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也就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1.“菊”——日本人彬彬有礼的特征在日本,“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的标志,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菊”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顽强蒸蒸日上前进的一种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了令人不能忘记的侵略战争,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特别是战后日本表现出的漠然的态度,更让我们感到无比愤怒的同时,又感到难以理解日本人的内心想法。
面对核武器的威胁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丧失,日本天皇裕仁与内阁开始重新考虑投降。
日本帝国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正式宣布投降。
最终的投降书是于1945年9月2日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签署的,此后麦克阿瑟将军开始负责日本的重建。
这段时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军的占领期。
日本由自身的不投降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反抗到底的做法到后来的投降,并立即对美国表现出期望合作的一种态度,这样一种180度的大转折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日本人的这种表现仿佛让其他民族的人们觉得日本人正试图使得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由暴力好斗转变为善良顺从,并企图希望战争中遭受日本暴行的人们能够原谅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2.“刀”——日本武士精神的代表日本武士精神,它即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日本武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武士精神的核心内容是:效忠主人,忠诚之上;以武为本,崇拜武道;重名轻死,杀身成仁。
《菊与刀》描写的就是战争中的日本武士,“刀”原本就是血腥、刚烈、尖锐、冷酷、残忍的象征。
浅析日本的国民性格

浅析日本的国民性格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2009级历史一班梁建波2009515671 【内容提要】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一直较为错综复杂,而近来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开发、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宪法和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一系列动作引起了世人的警惕,而在中国的统一问题上,台湾与台独等与日本的右翼势力遥相呼应,美日联合钳制中国等也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
眼下国内的民族主义反日呼声明显高涨,是历史与现实诸多因素交错累积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中日关系团队、坚韧和顽强拼搏精神追求完美的精神奋斗、积累和节俭意识擅长学习和模仿中国人向来以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来面对隔海相望的东邻日本。
这个和我们一衣带水却又似远隔重洋的国家与我们有着太深的渊源。
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岁月不曾抹去中国人往昔屈辱的回忆。
二十世纪伴随着贪婪残酷、掠夺成性的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强大和崛起的,是无情地蹂躏过中国的大江南北的日军铁蹄。
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无人区、细菌战……一个个连绵的噩梦,是中国人民永世难忘的血泪家国的沦陷史和奋斗史。
当久经坎坷磨难的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独立自由的梦想,走上了中华民族民主富强的复兴之路时候,日本也在美国的支持下从二战惨败的废墟中迅速崛起,并借助有利的国际局势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
七十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以宽阔的世界眼光,用博大的历史胸襟,立足于长远的民族发展,打开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大门。
此后尽管也出现了许多波波折折的不和谐的杂音,但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双方秉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共同发展,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往来频繁,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不会是那么一帆风顺。
中日之间的深刻的矛盾和冲突一直存在,只不过是被经贸的快速发展暂时遮掩,一旦时机成熟,总要显现出来。
这不仅仅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延续,也不仅仅是两国在国际竞争中国家利益的博弈,还在于中日两国不同的国民性格所导致。
也就是说,尽管从甲午战争中日本就开始真正纳入中国人的视野,尽管我们了解西洋的很多书籍都从日本转译,尽管日本曾留下孙中山、鲁迅、周恩来、蒋介石、郭沫若等一代名人奋斗的足迹,尽管连篇累牍的报刊书籍新闻杂志,都在时刻给予着我们各种各样的信息,尽管日本很多企业的名字和产品大家都熟悉,但对于我们的这位东邻的国民性格,大多数人并不是那么透彻的了解。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日法语系1001班xxx摘要: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是一个民族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之总和,它赋予了民族心理素质的规定性。
民族性格是人在与自然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大和民族是一个有双重性格的民族。
本文将浅析矛盾的日本民族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双重性格、《菊与刀》学者眼中的日本民族性格: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以大量的事实对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析和评判:“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在本尼迪克特看来,日本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民族,它具有柔美如菊的一面,可醉心于菊花栽培;又具有黩武好斗的一面,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
中国作家周作人不仅留学日本而且不遗余力地翻译和推介日本文学并长时间致力于研究日本问题,他指出:“近几年来我心中老是怀着一个大的疑情,即是关于日本民族的矛盾现象的至今还不能得到解答,日本人最爱美,这在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的形式上都可看出不知道为什么在对中国的行动显得那么不怕丑,日本人又是很巧的,工艺美术都可作证,行动上却又那么笨,日本人喜洁净,到处澡堂为别国所无,但行动上又那么脏,有时候卑劣得叫人恶心这真是天下的大奇事差不多可以说是奇迹。
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一.地理环境是构成民族性格原生形态的基本因素:1.狭长的海峡阻隔了日本与大陆文化相互交流的巨大障碍,使日本成为一个孤悬海上的岛国。
日本气候、土壤、狭长的海岸线,决定日本的原始部落以采撷和渔业为主,集团内彼此的协凋与配合则是重要的,这就构成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渺视权威与个人的力量、注重集团力量的人格特点。
2.与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的斗争中, 树立了坚定乐观的生活信念。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

【关键词】 日本人;生活习惯;民族性
日本人说;“中国は近くて遠い国です(中国是既近又远的国家)。”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日本,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日本人,一个时而友好时而敌视的民族,这是许多人对日本及日本人的看法。日本人自隋唐开始研究中国,继而研究欧洲上百年,才造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面对昔日远方来朝,今日成就显赫的国度,我们既不能稳坐汉唐辉煌的史书之上轻蔑其为蕞尔小国,更不能自贬身价、盲目哈日。研究一下日本近代能够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取长补短,对于我国自身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然而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际地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本文以在日本实际生活的所见所闻来探讨日本这个民族的特性,为我们全面了解日本及日本人尽微薄之力。
二、日本文化背后的民族性
日本人和中国人同居东亚,黑头发黄皮肤,写着方块汉字,崇尚孔孟之道,貌似汉文化传承者,但其内涵则大相径庭。我们常常会对他们的一些做法感到不可思议。真可谓又熟悉又陌生。
首先,从它的语言表达上就能充分地反映出这种矛盾性。众所周知,日本自古是一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国家。隋唐时期从中国思。比如:“中国は2001年にWTOに加入した(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WTO)”。很熟悉。但是,当你带着中国人的思维去和日本人打交道时,却会发现仅靠语言,沟通是那么艰难。比如,当你要拜托日本人办一件事时,他回答你“考えときます(我先考虑考虑)”。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你还在怀有50%的希望在等待结果时,他早已对此事画上了句号,那就是一种拒绝。而类似的委婉拒绝在日本却是一种普遍现象,被人们所推崇。另外,当日本人给你端来一杯茶,按照中国人的习惯都会说“谢谢!”,表示谢意,可是日本人却会说“すみません(抱歉/不好意思)!”,好像是给对方造成多大的麻烦。
浅析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语言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给学 生更多的进行课堂语言输出 (output)的机会 。多向互动提问正是迎合了语 言学习的这种需求 。然而多向互动提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功应用到 英语课堂的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在锻炼中遵循具体的原则和逐渐掌握提 问的技巧和策略 。当然 ,提问不是英语课堂增加互动的唯一途径 。在教学 实践中 ,提问可以和分组活动 、派对活动 、游戏教学 、角色表演相结合 ,取得 更好的互动效果 。
集团意识 自卑感与优越感 天皇崇拜
一 、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 。日本人的集团性特点 起源于其稻作文化 。因为稻作不同于广种薄收 、靠天吃饭的旱田耕作 ,兴 修水利 、插秧收割等都需要集体的劳动与合作 ,由此形成了农村共同体 ,产 生了集团意识 。而日本社会传统的家族制度 (武士阶级的家族制度和民众 的家族制度 )也是产生日本人集团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是哪一种家 族制度 ,家长的权威是需要家族成员绝对服从的 。因此 ,在日本人的集团 内部有很多的原则 :权威的支配和对权威的无条件追随 ; 不允许一切自主 性批判反省的社会规范 ; 集团内部的家族式气氛与对外部的敌对意识的 对立 。 在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中 ,又体现出日本人强烈的依赖心理 。日本 人普遍存在和想要依赖他人的心理 ,这是日本人区别于欧美人的重要心理 特征 ,而这也是理解日本人恩德精神构造和社会构造的关键 。正是因为有 依赖心理 ,在集团内部担心被人看不起而失去依赖 ,所以有“耻 ”的感觉 ;正 是因为这样的依赖心理的存在 ,日本人在集团内部所表现出了行动和认识 的强烈的一致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种依赖心理也许是日本人集 团内部凝聚力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 日本人集团性最流行的描述就是“一 个中国人能抵得过十个日本人 ,但是十个中国人却抵不过一个日本人 。”因 此 ,日本人更像蜜蜂 ,就单个个体而言未必优秀 ,但是 ,一旦结成一个小群 体 、小集团后 ,协调默契的配合却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力量 。 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 ,内外有别又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 。在集团内 部 、对熟人 ,日本人讲究的是“和 ”,讲究的是礼仪周全 ,替他人着想 ;他们对 集团内部的成员表现得克制 、谦和 、彬彬有礼 ,但是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和 事 ,或者在没有熟人的场合 ,其行为却变得大胆无礼和无所顾忌 。从而不 难理解 ,在 1937年中国的南京 ,为何日本军队能够集体行动对中国军民进 行大肆屠杀 ,因为在日本人的意识内 ,集团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而且长官的 命令必须绝对地无条件服从 。他们潜意识里认为集体犯罪不是犯罪 。再 想想日本人在中国南部某城的卖春事件 ,更是对日本人的这个特点表现得 淋漓尽致 。因为这些日本人是在中国 ,他们自己的这个小集团之外的社会 对他们来讲 ,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没有熟人 。所以 , 对于生人 ,他们完全可以无所顾忌 ,任意妄为 ,并且不需要对此承担任何 责任 。 二 、日本人强烈的序列意识和等级观念 日本人重视“纵式 ”关系 ,他们趋向于把人 、社会集团 、国家等一切事物 想象成一个序列 。因此 ,他们对于自己在集团和国家的等级序列中的地位 比较敏感 。所以 ,日本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对权威有极大的敬畏和 服从 。他们性格上倾向于媚上傲下 ,对强者盲目崇拜和服从 ,对弱者缺乏 同情心 ,甚至鄙视弱者 。日本人将这种强烈的等级观念也投射到与其它国 家和民族的关系上 。他们把世界上的国家排列成一个序列 ,这种序列在不 同时期会有所改变 。因此 ,在日本明治维新后 ,日本认为在亚洲 ,自己是第 一号强国 ,所以 ,它傲视一切亚洲国家 ,它欺凌一切亚洲国家 ,因为在他们 眼里 ,只有强者才可以被尊重 ,弱者就应该被践踏 。而直到今天 ,日本的外 交仍然受这种序列意识等级观念的影响 。日本总是跟在美国人身后指手
日本人的国民性格讲解

日本人的一般国民性格关于中日两国的国民性,最流行的说法有三,一是说日本人天性团结,中国人天性好内斗。
二是说日本是个擅长学习的民族,他们学习中国,却不学缠足和宦官,很有‚取其菁华,去其糟粕‛的风范。
三是说日本人有个特性,他们一旦被别人打败,不象中国人那样恨人家,而是学习人家。
这三种说法,当然没有完全认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国民性格差异,一般认为日本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亲近自然崇尚和谐日本人尊崇自然,主张人和自然的协调、和谐。
这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有着很大的不同。
美国的女性社会学家富劳莱丝〃克拉克霍恩认为:‚美国人和苏联人认为自然应该由人来征服的东西,墨西哥的农民认为人应屈服于自然,而日本人则认为人应与自然保持调和。
‛另外,日本人的自然观与中国人也有较大不同。
中国人一方面对自然的威力表现出坚强的忍耐精神,另一方面又主张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来‚参赞天地、化育万物‛,甚至发展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这也与日本有着相当的不同。
西方人的自然观来自于自然环境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基督教。
基督教认为,人和自然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但人是上帝按自己的样子创造的,因而人优越于自然,人应该支配自然。
在中国,则与自然环境和有关天的信仰相关。
中国的自然环境并不太优越,中原一带经常处于干旱和洪涝的交替影响之下,从而养成了中国人顽强、忍耐的精神;但是,这种灾害在某种程度上有是可以预防的,可以经过人们的努力减少损害,人们的努力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从而又产生了征服自然的思想。
在信仰方面也是这样,在中国人的信仰里,天一方面有着绝对、普遍的创造者、主宰者的支配性格,另一方面又有着是‚理‛(道德)的最高体现者的教化性格。
人们对天而言,一方面对其支配要忍耐、服从,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努力和修养成为圣人,协助和参赞天的化育。
日本人的自然观与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的固有神道信仰有密切的联系。
在神道信仰中,日本列岛及自然万物都是神所创造的,其运动变化是神的自我展现,在自然中蕴藏着一种内在而不可见的、神秘的力量。
菊花与刀读后感

菊花与刀读后感导语:菊花与刀读后感(一)看了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写的《菊花与刀》后,我对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了新的认识。
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齿,对日本是恨之入骨。
像我这样的反日情绪,我们满怀激情的中华儿女大都存在。
我觉得如何理解日本这个对中华民族文明带来过深重灾难的民族,是值得中国人关注的课题之一。
看待问题不能只是盯着一个角落看死了,我们需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分析。
对于日本,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
这也是我们作为 21 世纪新一代青年的必备素质。
《菊花与刀》这本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了解日本的渠道。
看完之后,我对日本少了一份冲动的情绪,多了一份理性的认识。
先说说这本书吧。
书名“菊花与刀”,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
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
此外,本书还是一部将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深受好评。
对于在历史上曾饱受日本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思考本书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本书也被认为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最佳读本,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由此可见《菊花与刀》的确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值得我们去深读。
菊花与刀读后感(二)阅读《菊与刀》的前前后后。
其实也无非是动机强烈,意识对物质产生相应的反作用的结果。
《菊与刀》是本讲文化、讲民族性的人文类着作。
然而本书的形成以及强大的影响力是他显得如此耀眼、如此与众不同。
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二战期间,她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利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所能利用的技巧来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其后向情报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
1946年,由于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以及日本整个局势的发展基本上与这份报告的主旨一致,于是作者就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增写了关于研究任务和方法以及日本投降以后的日本人的前后两章,以《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