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性格

合集下载

评价日本人

评价日本人

“二战救世主”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日本人是有史以来我见过的最卑鄙、最无耻的民族。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评价日本人:"日本人的性格是非常变态的。

在欧洲人看来,日本是一个血腥变态嗜杀成性的民族。

日本人顽固不化、任性作为、刚愎自用、愚昧无知,对上级奴颜卑膝,对下级凶狠残暴。

日本人动不动就杀人,动不动就自杀。

不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心上,更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心上。

所以,日本充满了混乱和仇杀。

"法国总统戴高乐:"日本,这是一个阴险与狡诈的残忍民族,这个民族非常势利,其疯狂嗜血程度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吸血鬼德库拉,你一旦被他看到弱点,喉管立即会被它咬破,毫无生还可能。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日本人是一群讨厌的黄色蛮猴,日本明治天皇是一个动作可笑的家伙”。

美国巨富约翰·D·洛克菲勒:“日本人除了复制别国科技外一事无成,它何曾独立为世界文明作过贡献,充其量只是个工匠型的二流民族而已”。

德国二战后第一任联邦总统特奥多尔豪斯:"吾人至今还对二战期间发生在巴黎的一件事记忆犹新,当一辆满载德国士兵的军用卡车在巴黎街道翻倒时,有许多巴黎市民纷纷自发上前尽力将被压的德国士兵拖了出来,其中好几名巴黎平民还是法国地下抵抗组织的成员,因为德军在法国几乎没有暴行,德国士兵在占领后并没有摆出战胜者的姿态,而是与巴黎市民和平相处,一起生活得十分融洽。

令人震惊的是,在同一时期日本人却在中国肆无忌惮的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妇孺,日本人非要杀完最后一个中国人才甘心。

"《康熙朝起居注》:在康熙三十年以后的记录中,康熙多次评论日本人。

他并不叫他们为日本国,而只叫“倭子国”他说:“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

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

”希特勒对日本的评价第一,大规模的屠杀是必要的,但日本人的方式过于简单野蛮,文明的德意志人不要这样做!据报告,最近几个星期来,日本在南京展开了十分残酷的屠杀,目标基本是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平民。

日本人民族性格的特点

日本人民族性格的特点

开场白中日之间的两件大事。

一.日本民族性格形成的原因神岛二郎:日本人的精神结构有上层的武士道精神和下层的自然村秩序构成的。

自然村的概念通过渔猎耕种等生产活动,依照自然环境聚集而成的居民生活共同体。

地理特色四面环海土地面积狭小多山地多地震台风是群居生活成为了一种必然。

尤其是水稻的传入,为自然村的形成提供重要的条件。

日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公元57年,及西汉王朝授予刻有倭奴国王称号的金印起正式开始。

由于当时国家和地方领主的支配权过大,农民的自立程度和结合程度都很低,因此,直到13世纪,自然村落还是一些零散的弱势群体。

到了江户时代,即公元1603年后,自然村从真正从形式趋于成熟。

今天所提到的自然村秩序主要是指江户时代以来成熟的自然村的特色。

自然村具有哪些特色呢?1.排他的封闭的小社会水稻的种植保障了村民的生活。

而江户时代的长达265年闭关锁国,和平稳定的历史,农民安居乐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内部结合日趋紧密,使自然村落成为了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小社会。

这种封闭表现在与村落外界的划分上。

(疫病,害虫发生时与己无关的外部世界瓦拉几钱他界的存在)这种与外界的明显划分,强烈的排他意识,使村内的一体性,自给自足性和封闭性不断增强。

2.共同的产土神村民生活的村落不仅是一个封闭的小群体,在精神上更是相互紧密联系的。

在每一个独立的自然村里都会建筑一座神社,供奉的产土神,类似于我们的土地神,所守护的范围有明确的界限,就是所在的这个村落. 因此,同一个村落的村民在精神上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村里人就是在同一个神保护下的“自己人”。

在村内几乎每一个月都有各种名目的祭祀活动。

村人通过共同参与的祭祀活动来不断加强精神上的联系。

如果说中国的村落里强调的是同宗族的祠堂的祭拜,日本的祭拜的范围则是村落的全体。

3.一体意识强大的村落:家里的一半是村落的在这个封闭的自然村内,人们在精神上紧密联系,村民通过参与水稻的耕种等集体劳动,保证自身的生活需要。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郝铁 军 闰
( 装备学 院 , 北京 民族 性 格 是 指 各 民 族 在 形 成 和 发 展 过 程 中凝 结 起 来 的 表 现 民族 文 化 特 点 的 心 理 状 态 .对 一 个 民族 来 说 ,它 具 有 整 体 性 、 统一性 、 稳 定性 的 特 点 , 是 一 个 民族 的 共 同 特 征 。民族 心 态 和性 格 特 征 .既 是 民 族 文 化 的 重 要 表 现 。又 是 一 个 民 族 的 象
日本耻文化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影响深远很多学者认为耻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意见也会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文化就是日本文化的根源它时刻影响每一个普通日本人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而采用恐怕是这样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3本独特的耻文化造就了日本独特的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等婉转的措词认为这种表达方民族性格
浅 析 日本 民 族 性 格 的 主 要 特 点 及 影 响 因 素
境界 , 是 播音 艺术 的 最 高境 界 。 ” 张教 授 淋 漓 尽 致 描 述 的其 实 就 是 播 音 员 在 节 目播 音 中呈 现 的意 境 。 广 播 电视 节 目 内容 的传 播 、播 音 员 和 主持 人 在 节 目 中流 露 出来 的 自然 的 情 感 , 是 节 目 中的 “ 意象” 。 节 目的 有 声语 言 和 意象 , 会 拓 宽受 众 的 联 想 空 间 . 加深 审美感受 和体验 。 这 一 过 程 就 是 节 目中的 “ 意境 ” 。 “ 意象 ” 是“ 意境”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一 个 好 的广 播 电 视 节 目都 是 由语 言 艺 术 的表 达 , 再加上意象 、 意 境 组 成 的 。其 中 , 语 言 艺术 是 让 节 目产 生 意 象 的 基 础 . 意境 由 意象产生 。 播音艺术是靠语言工作的 , 如 果 没 有 语 言 的艺 术 表 达, 就 不 能 营造 出节 目意 象 , 无 所 谓 节 目的 意 境 。 有时 。 播 音 员 及其主播的节 目, 只有 不 拘 泥 于 具 体 的 形 态 . 才 能 用 个 性 风 格 创 造 奇 妙 的 意 境 美 感 。通 过 收 听 、 收看节 目. 受 众 就 会 在 播 音 员 的引 导 下 进 入 一 个 由语 言 艺 术 所 带 来 的意 识 层 面 .这 种 意 识 层 面 其 实 是 受 众 的某 种 心 理 体 验 的层 面 .也 就 是 上 面 所 说 的意 境 。 受众在 收听 、 收 看 节 目的 过 程 中 , 其 感知 、 想象 、 联想 、 理 解、 情 感 等诸 多 心 理 功 能被 调 动 , 如此 , 通 过播 出 的 节 目 , 受 众 不仅获得 了信息和认知 , 而 且 得 到 了愉 悦 的 、 美 的享受 . 节目 的“ 意境美 ” 体 现 了 出来 , 播 音 主 持 艺 术 创 作 获 得 了 完 整 的 成 功。因此 , 播 音 意 境 美 是 播 音 艺 术 的 最 高境 界 。 播 音 艺 术 是 人 类 语 言 艺 术 和 表 演 艺 术 中 的一 朵 奇 葩 . 充 满 了 诱 人 的 魅 力 。 这 门 艺 术 呈 现 的 过 程 .始 终 是 其 主 创 者— — 播 音 员 或 主 持 人 持 续 不 断 地 展 现 思 想 和智 慧 的 过 程 。 欣 赏 播 音 艺 术 的 过 程 是 受 众 的 高 级 思 维 与 播 音 员 或 主 持 人 的 高 级 思 维 持 续 互 动 的过 程 ,播 音 艺 术 更 独 特 的 地 方 在 于 : 它 的 首 要 功 能 是 传 播 信 息 .美 学 感 受 既 是 它 的 目的 之 一 . 更 是 为 了清 晰 准 确 地 表 情 达 意 而 必 需 的 手 段 。 这 种 特 殊 性 决 定 了播音 艺术 的审美过 程更依 赖于 “ 意境 ” 这 种 纯 意 识 范 畴 的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心理状态,对一个民族来说,它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稳定性的特点,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

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又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历史、文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表现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日本民族构成比较简单,大和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8%,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琉球人和阿伊努族。

由于日本政府长期实行同化政策,现在的琉球人和阿伊努族人与大和族人已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

民族的单一决定日本国民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最终造就日本统一、稳定的民族性格。

在以下方面,日本国民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1.集团意识“集团意识”即集体主义,是日本最具代表的国民性格。

日本人的集体意识特别强,他们认为集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个人只是集体内部的一个元素。

在集体内部,他们能体会到人生意义,找到安全感,脱离集体将会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特别注重顺从集体意识、维护集体利益。

这种对“集体”的认同,有时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盲从地步。

从二战时的“一亿玉碎”到今天企业内部重视集体的氛围,都是“集团意识”的体现。

在日本,和集体唱反调、做出背离集体的行为的人会被其他人孤立,甚至受到“断绝来往”的惩罚,这种“惩罚”反过来又会使日本社会的“集团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使日本人更依附于集体,不敢越雷池半步。

2.看重别人态度的思维方式日本人说话做事非常看重别人的态度,当他们决定做某件事时,首先会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日本人一般不会做出和“大家”相背离的行为。

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意见,也会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而采用“恐怕是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等婉转的措词,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一、本文概述《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和理解日本民族性格的文章。

本文借助鲁思·本尼迪克特的经典著作《菊与刀》作为理论框架和参考依据,对日本民族性格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菊与刀》一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然后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入手,对日本民族性格的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揭示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民族性格的独特之处,进一步增进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菊与刀》的主要观点与解析《菊与刀》一书,作为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解析,为我们展现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皇室家纹的“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作为对比鲜明的意象,对日本文化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和解说。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主要探讨了日本文化中强烈的等级观念和负债意识。

她指出,这种等级观念不仅体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阶层关系中,还表现在他们处理国际关系的态度上。

例如,在二战前十年,日本将自己视为已经达到金字塔顶端的经济强国,愿意主动承担起调整国际秩序的重任,并通过侵略战争来实现这一目标。

这种等级观念与负债意识相互交织,形成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各就其位”的原则。

本尼迪克特还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层面分析了这些民族心理如何从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保存到现在。

她发现,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强调了对等级秩序的遵守和对忠诚、孝道、恩情等观念的传承。

这些观念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渠道深入人心,成为塑造日本民族性格的重要因素。

在解析日本民族性格时,本尼迪克特特别强调了“菊”与“刀”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她认为,“菊”代表了日本文化中的美和和谐,而“刀”则代表了武力和冲突。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文化倾向在日本社会中并存,形成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浅谈日本民族性格

浅谈日本民族性格

浅谈日本民族性格APEC期间,中日首脑终于跨出了打破僵局的历史性一步,习主席和安培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这个信息无疑是积极的信号。

这却是一个“尴尬”(awkward)的握手。

从合照中,中国人民的原谅是有限的,有着强烈的不满。

历史以来,我们常用“同文同种”“一衣带水”来形容日本这个邻邦。

我们每个人也都会这样的两句日语:“沙扬娜拉”“八格牙路”。

我们更每天都在无形之中接受着日本的各种影响,从汽车、电视、空调等硬件到动漫、影视、饮食等文化软件。

然而,即使我们使用他们的产品、感受他们的文化,日本民族于我们又是那样的陌生和遥远。

大多数的中国人对日本所知甚少。

这确实是让我们震惊和可怕之处!我们对日本历史的了解,几乎只停留在一百多年前地中日海战之后,这一百多年地历史,深深地震惊着国人。

无论是从不起眼的小国迅速发展为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的大国还是在日俄战争、抗日战争中先后将两个庞然大物的国家放倒,更无论在二战中倒下的日本仅在二十多年后就再度崛起。

这一切给我们太深刻地印象了,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怎样的一个国家?本尼迪克曾说:“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罪捉摸不透的。

”李光耀也直接地指出:“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很特别,有必要记住这一点。

”确实,日本是我们绝对一言难尽的国家,他有我们太多的怀疑和不解。

历史上日本曾极大程度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唐朝,日本作为中国的一个属国,已经将中国的政治制度等都引入到本国。

因此,日本民族的特性之中是有中国文化或者中国民族的影子的。

首先的共同点就是思维方式。

中国和日本人都偏向于形象思维和直觉的感悟。

这一点从中日在对山水、画、茶道等方面追求简约、淡远的取向可以看出。

而中日两国人民都受到“禅宗”的极大影响,虽然在日本是所谓的“神道教”但其实质受到佛教的极大影响。

其次,是内敛。

中国人是不喜欢出头的,在日本也是如此。

讲究含蓄忍让是共同的为人处世哲学。

这样的含蓄在日本称为“腹艺”。

日本的民族性

日本的民族性

日本的民族性:其一,日本民族是一个冷漠和热情的结合体。

其二,日本民族是优雅与残忍的结合体。

其三,日本民族是服从于反叛的结合体。

其四,日本民族的群体性非常鲜明。

这带来了日本民族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日本非常强调个人对团体的绝对服从。

其五,日本民族非常热衷于学习和改造。

其六,遵守纪律、追求完美日本这种民主性形成的原因:资源贫乏,地域狭窄的地理特点决定了日本的文化特征。

美国人的性格:热情大方、坦承与直率、独立进取、竞争的意识强、时间的观念强、遵纪守法、有礼貌讲公德、讲求实际、看重成功的价值。

评析:日本式管理的超越与被超越-------------------------------------------------------------------------------- 2002年09月09日08:55 经济观察报本报记者方军/文现在,西方管理大师们争相为“不具竞争力的”日本工业提供建议,他们的潜台词是“日本需要学习西方的管理方式”。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在《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中说,日本公司需要通过定位于利润、制定明确的战略和加强雇员激励来创造竞争优势,也就是接受西方的“战略性思维方式”。

在美国《商业周刊》眼中,法国人卡洛斯·戈恩因拯救日产汽车公司 Nissan 而成为“日本民族英雄”,他的成功源于抛弃日本的传统做法——放弃按资历支付薪酬和升迁的日本方式、为员工提供股票期权和奖金、划分明确的责任并赋予经理直接管理权。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讨论日本企业管理的语气与现在完全不同。

当时,日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强国,它的工厂以惊人的高效率生产着高质量的产品,大量的美国经理人飞越太平洋去丰田和索尼“朝圣”。

1981年出版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是当时最畅销的商业书之一(其他几本也都是关于如何面对日本的挑战),当时最热门的管理时尚是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连续改进和适时制造——也就是西方人眼中的日本企业管理方式。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日本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其美好的一面,也有其丑陋的一面,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有时甚至是绝对对立的。

日本人的性格特征之一是调和,中庸及儒雅,但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其性格又会偏离这一美德。

我不准备全面论述日本人的性格,只是着重谈谈来自传统文化的国民性格。

日本人判断失误一般都采取相对主义,调和折中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以和作为基础的。

早在七世纪,圣德太子指定日本第一部律法《十七条宪法》,开首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以和为贵,成为立国之本。

日本人将日本精神称为和魂,《日本书纪》称赞和魂是奇魂,幸魂。

和是日本人最初表现出来的性格。

在生活中,日本人从来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总是把自己的内心深处隐藏起来,给人一种压抑束缚之美。

和服的外观和结构也呈现给人一种束缚之美,恐怕也是日本人性格的反映。

日本的性格特点与日本的文化形态密不可分,日本的文化是一种并存型,全面摄取型的文化。

日本文化是多层次的,兼有原始本土文化,神道文化,中国儒道佛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自身没有形成牢固的文化思想体系,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是在冲突,并存,交融的文化模式中调和完成的。

6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日本,在圣德太子大力弘扬下,达至极盛,成为日本的国教。

日本人尊奉圣德太子为日本佛教的始祖。

奈良佛教主要引进中国的华严宗、法相宗、俱舍宗、三论宗、成实宗和律宗,也称“南都六宗”,基本遵照中国佛教的原貌;平安佛教逐渐显现出日本佛教的民族本色,将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净土宗导入日本,并加以现世化、世俗化改造,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净土真宗,日益彰显出日本佛教特立独行的文化景观。

镰仓时代以后,禅宗东渐,将军武士扶植新佛教禅宗,禅逐渐成为日本文化的支柱。

净土宗与禅宗对日本文化影响最大。

东大寺,禅宗庭院。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一度出现全盘西化的激进运动。

贵族和西方人参加各种活动,如晚会,交谊舞会,化装舞会,妇女慈善会,借以传播西方文化和风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日本名族性格的再认识
【内容提要】
创立于中国、成长在日本的禅宗,对于日本人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禅不等于禅宗,禅也不等于禅意。

……从禅到禅宗,再到禅意,可以说是一种发展、一种文化态势和延伸。

结合禅宗在日本的发展,探讨禅意识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重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把握日本民族的部分特性,并加深对日本民族今昔行为模式的理解。

【关键词】日本禅宗禅民族性格双重影响行为模式
禅意识的历史沉淀——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影响
产生于中国、成长在日本的禅宗,对于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禅宗以外的佛教各宗派在日本文化史上所起的影响,可以说只限于日本人的宗教生活,而禅宗则超越了这一影响范围,随着历史的发展、沉淀,逐步深入到日本人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到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中去。

查尔斯·艾略特在其名著《日本佛教》中曾这样说过:“禅对于东方的艺术、知识及政治生活来说具有伟大的力量。

禅也是日本式性格的表现。

其他所有的佛教都没有禅宗那样…日本式‟。

”禅意几乎成了日本人之性格和人格模式方面的象征,时至今日仍在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地作用于日本的民族性格。

一、正面影响
1、纤细敏感、认真细致。

岛国的地理环境使日本人只接触到小规模的景物,由此养成了日本民族纤细的感觉,他们乐于以纤丽纤小作为其审美的旨趣。

通过日本庭园所体现出的禅意识,即强调“悟”性、“以小见大”等,进一步加深了日本民族的这种纤细敏感的性格。

“于细微之处见功夫”的日本庭园也体现出了日本人做事的细致、认真。

2、自解自悟、具有刚性。

中国佛教中的禅宗,相对而言又是最富个性,也是最具刚性的一派。

如禅门中人讲究自我修行,自解自悟,倚重自力自度等等,都是阳刚之气旺盛的表现。

中国禅传入日本后形成的日本禅同样如此。

3、调和内敛、注重集团。

努力寻求个体与整体的依存、融合,可谓日本人的民族特性之一。

中国禅传入日本之后,通过儒禅互补突出了“和”的理念,并进一步推动日本人形成了调和内敛、注重集团的民族性格。

正如一位建筑师所说,“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和谐,如果把它移走,这里就完美无瑕了”;调和性正是日本庭园的基本要素之一,并充分体现了注重集团的精神意识。

4、重经验,轻思辨。

禅宗主张通过个体的直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从而具有非理性及经验性。

这种特性导致禅宗在与日本固有的民族传统结合之后迅速本土化,并推动日本民族形成了重经验、轻思辨的思维方式。

它在促进了物质生产、生活水平的进步和应用科学的发达的同时,也对日本的民族性格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负面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日本民族性格存在着非常突出的缺陷。

所谓“见性”即是对无相的自己的自觉,这种见性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意义。

正如“敏感是双向的,它让你看到多少美丽就会让你看到多少丑恶”一样,在日本民族的性格中,纤小敏感的背后是深重的危机感、认真细致的背后是偏狭固执的刻意追求;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背后是盲目自卑、唯我独尊;调和
内敛、集团意识的背后是极端的民族利己主义;重经验、轻思辨更会导致非理性倾向的盲目扩大。

处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禅意识的外化表现也并不相同。

韩国著名学者李御宁曾说——回顾一下日本史就会发现,“缩小”意识发达时期,社会一般都较为繁荣,可成功之后不久,往往又像秀吉一样开始向往扩张,转为“扩大”意识。

如此一来,就突然变成非日本人,日本讲究细致的传统就遭到破坏,就开始丧失判断力,美的感性意识也变成一种带有残忍性的行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一般不大会有迷狂式的冲动和激情,通常有的只是一种体察细微、幽深玄远的清雅意趣。

不过,受其“岛国根性”及历史时空的限制,有时也会出现“过刚则易折”的局面。

禅意的世俗化倾向极大地刺激了虽不身居禅院却心向往之的一些日本普通民众原始生命张力的外泄,或许这也是后来日本禅变为“禅民族主义”、“禅帝国主义”等的因素之一。

当民族利己主义发展到极端之时,在某些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等方面会表现出“排外”的特点。

这也是日本的历史和现实中种种失败的关键性因素。

正如R.H.沙夫(Robert H.Sharf)在讨论日本现代禅与民族主义关系的文章中指出的,20世纪30年代所“制造”出的日本禅学,以一种日本文化优越论和独一性的方式,成为“残酷和非正义的”民族主义。

禅的“了悟生死”的超脱态度符合日本武士的尽忠心理及培养无所畏惧的“无我”精神。

这种精神在后来国家神道的鼓励下,转化为坚韧狂热的“武士道”精神。

禅的无念和当下即是的禅意识,在战时的日本实际上演变为鼓励士兵“不要考虑任何历史和社会的情境,不加任何思考地去作战”的一种精神武器,禅宗的“立处皆真”和“随处作主”也被解释为不管什么情况下的任何行为都是“真的”,以至于“积极地屠杀”也被合法化了。

如当时日本出版的《大乘禅》杂志,就充斥了各种激烈地鼓吹“圣战”的文章。

如前所述,在从中国禅到日本禅的演变过程中,明显地带有一种实用主义色彩。

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倾向导致日本禅更多地具有的是一种重形式、轻内涵的特征。

这种特征直接导致了日本禅意识在形成日本民族性格时表现出一种“优劣二重唱”。

正如“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我们在关注禅意识在形成日本民族性格时表现出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应当充分注意到其消极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
[1]金丹元. 禅意与化境.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6
[2]徐静波. 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52
[3]铃木大拙. 现代日本思想大系. 日本筑摩书房,1965
[4]李御宁、张乃丽译.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5赵建民. 日本“国际化”历程的回顾与前瞻——日本文化时代性、民族性研究的思考2001-2 -10.htm
6龚隽. 二十世纪的日本禅、京都学派与民族主义. 世界哲学.坂本太郎. 日本史概说. 商务印书馆出版,1992:1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