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考试参考

合集下载

中国大学MOOC慕课爱课程(4)--人因工程学期末考试试卷4及参考答案网课刷课

中国大学MOOC慕课爱课程(4)--人因工程学期末考试试卷4及参考答案网课刷课

人因工程学试卷1、填空题(10 分,每小题1分)1、美国的人因工程学命名多采用 。

2、静态作业的特征是 ,却很容易疲劳。

3、一般认为,短时间大强度体力劳动所引起的局部肌肉疲劳是 所致。

4、疲劳不仅是生理反应,而且也包含着大量的 和环境因素等。

5、视觉疲劳可以通过 、反应时间与眨眼次数等方法间接测定。

6、我国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是基于作业者的 提出来的。

7、彩色系列可以根据色调、饱和度和 来辨别。

8、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采用 浓度表示法。

9、在工作日快结束时,可能出现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

10、视觉的明暗适应特征,要求工作场所的照度 避免频繁的适应。

二、判断题(共10题,正确打√,错误打×,每题1分,共10分)1、工效学研究应注意测试方法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测试结果能一致的反映评价的内容。

( )2、个体或小组测试法是一种借助器械进行实际测量的方法。

( )3、劳动强度不同,单位时间内人体消耗的能量也不同。

因此作业均可用能量消耗划分劳动强度。

( )4、气流速度对人体散热的影响呈线性关系,所以,当气流速度增加时,将会显著增加人体的散热量。

( )5、视力不仅受注视物体亮度的影响,还与周围亮度有关,当周围亮度与中心亮度相同时,由于缺少良好的对比度,视力最差。

( )6、某一瞬间亮度的主观感觉不如正常值的主观亮度感觉强,所以指示灯光常用短暂的强光刺激达到醒目的目的。

( )7、不用视觉的情况下,对垂直布置的控制器操作准确性优于水平布置的。

( )8、局部照明方式的灯具靠近工作面,使用较少的照明器具便可以获得较高的照度值,因此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照明方式。

( )9、绿色不易引起人们的视觉疲劳,因此在工作房间内都应采用统一的绿色。

( )10、响度相同而频率高的噪声不如频率低的噪声更容易引起烦恼。

( )三、名词解释(10 分)1、感觉储存2、微气候3、人机界面4、作业空间5、主任务测量法四、简答题(25分)1、注意的心理特性。

中国大学MOOC慕课爱课程(1)--人因工程学期末考试试卷1及参考答案网课刷课

中国大学MOOC慕课爱课程(1)--人因工程学期末考试试卷1及参考答案网课刷课

人因工程学试卷一、判断题(共10题,正确打√,错误打×,每题1分,共10分)1、眩光效应与眩光源的位置有关,适当的提高悬挂高度可以避免眩光。

( )2、在大强度作业时氧需超过氧上限,这种作业不能持久。

但作业停止后,机体的耗氧量仍可迅速降到安静状态的耗氧水平。

( )3、气流速度对人体散热的影响呈线性关系,所以,当气流速度增加时,将会显著增加人体的散热量。

( )4、加光混合是指将一种颜料与白色颜料进行混合,是原颜料的亮度增加的过程。

()5、噪声影响人的工作和休息,因此应该尽可能的将噪声降至最小。

( )。

6、铅会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带来严重危害,导致智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生长发育迟缓。

( )7、综合照明方式是一种最经济的照明方式,它适用于一定的投光方向或固定工作地分布较密集的场所。

( )8、一般将外部刺激出现到操作者根据刺激信息完成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反应时。

( )9、若两种色彩的三个基本特性相同,一定会产生相同的色彩感觉。

( )10、在半自动化系统中,机器本身是一个闭环系统,人只起监督和管理作用。

( )二、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世界上开展人因工程学研究最早的国家是( )。

A 日本B 美国C 英国D 希腊2、人体单位时间内的对流传热量仅取决于下列因素( )。

A 空气流动速度和皮肤表面积B 对流传热系数和皮肤温度C 气温和服装热阻值D 上述全部因素3、由被视物体与背景的明暗相差太大而引起的眩光,被称为( )。

A 直射眩光B 反射眩光C 对比眩光D 不属于以上三类4、以下哪种感觉不属于色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影响?( )A 温度感B 轻重感C 远近感D 速度感5、以下哪种噪声测量方式是指某一时间内的A声级能量平均值?( )A 响度级B 计权声级C 等效连续声级D 统计声级6、以下哪种因素与粉尘的沉降速度无关?( )A 粉尘的粒径B 粉尘的溶解度C 粉尘的电荷性D 粉尘的形状7、以下哪种测定方法不能够测定人的疲劳程度?( )A 反应时测定B 肺活量测定C 闪光融合值测定D 皮肤电流反应测定8、以下哪种因素不会影响简单的光反应时?( )A 刺激物的形状B 刺激的强度C 不同刺激物的数量D 人的机体状态9、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选择反应时的因素( )。

人因工程学试卷及解答

人因工程学试卷及解答

人因工程学试卷一、判断题(10分,每题1分)1、各感觉器官对其感受信号变化的感觉,不仅取决于信号变化的绝对量,还取决于信号变化的相对增量( )。

2、静态作业的能量消耗不会超过氧上限,作业停止后,机体的耗氧量迅速降到安静状态时的耗氧水平( )。

3、色彩之间的区别主要以色调对比为主( )。

4、RMR和劳动强度指数Ⅰ主要反应体力劳动强度( )。

5、气流速度对人体散热的影响呈线性关系,所以,当气流速度增加时,将会显著增加人体的散热量( )。

6、综合温标WBGT能评价环境微气候条件,但有效温度是最简单和最适当的方法( )。

7、提高照度值可以提高识别速度和立体感觉,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因此,增加照度值与作业效率的增长相关( )8、耳塞和耳罩可以降低人耳对噪声的感觉,而有利于听清楚对方的谈话内容( )。

9、一般照明方式适用于工作地较分散或作业时工作地不固定的场所( )。

10、打开收音机开关,选择所需节目这一过程是人机对应连接()。

二、填空题(15分,每题1分)1、静态作业的特征是( ),却很容易疲劳。

2、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能量程为( )。

3、用能量消耗划分劳动强度,只适用于以( )为主的作业。

4、以能量消耗的相对指标评价劳动强度标准的典型代表是( )。

5、在工作日快结束时,可能出现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

6、疲劳不仅是生理反应,而且也包含着大量的( )和环境因素等。

7、视觉疲劳可以通过( ),反应时间与眨眼次数等方法间接测定。

8、意识第 Ⅱ层次是正常意识的( )。

9、不考虑特殊局部需要,为照亮整个假定工作面而设置的照明,称为( )。

10、把频率与强度的对应关系所表示的图形成为( )。

11、我国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是基于作业者的( )提出来的。

12、彩色系列可以根据色调、饱和度和( )来辨别。

13、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采用( )浓度表示法。

14、狭义的人机系统是指( )。

人因工程学AB卷试卷期末考试题测试题模拟题带答案综合测试题期末考试卷模拟试卷自测卷试题综合检测卷3

人因工程学AB卷试卷期末考试题测试题模拟题带答案综合测试题期末考试卷模拟试卷自测卷试题综合检测卷3

人因工程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1.西欧国家的人因工程命名多采用()A.人类工程学B.人机学C.人体工程学D.工效学2.氧需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以下功能之一()A.供氧条件B.氧上限C.循环系统D.呼吸深度3.()是指主要由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相当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A.能力B.气质C.意志D.性格4.人对空气干湿程度的感受与以下因素有关()。

A.空气中水汽的含量B.空气中水汽的绝对数量C.每立方米空气内含水汽克数D.空气中水汽距饱和状态的程度5.听力损伤是指下述哪种类型?()A.疲劳B.不适应C.不舒适感D.噪声性耳聋6.《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中规定,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的单位是()A.ml/m3B.mg/m3C.ppmD.g/m37.正常空气中CO2的含量为()。

A.0.1%B.0.07%C.4.38%D.0.03%8.误读率最小的仪表表面和刻度的配对颜色应为()A.黑和白B.白和黑C.墨绿和白D.深蓝和白9.()属于间断控制器。

A.推拉开关B.手柄C.旋钮D.选择旋钮10.操作顺序图表示何种作业顺序组成()A.信息-决策-动作B.规划-决策-作业C.逻辑-信息-决策D.信息-逻辑-动作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量。

大,分布均匀适度。

7.选用适当的色彩,利用色彩的效果,构成良好的色彩环境,叫8.视觉显示器按显示形式可分10.控制策略中的4M法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动态肌肉施力2.简单反应时3.有效温度4.空气调节5.对应连接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简述肌微丝滑动学说以及肌肉收缩的形式。

2.高温作业环境对人体有哪些主要影响。

3.简述粉尘对人体的危害。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论述骨牌论。

六、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8h工作制中,作业开始前和作业结束前各用0.5h进行准备和整理工作地,中午还有1h的午饭时间。

人因工程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02

人因工程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02

人因工程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02级)一、填空题(10分,每小题1分)1、人的因素工程学2、能量消耗水平不高3、体内乳酸积累4、心理因素5、闪光融合值6、听力保护7、明度8、质量体积9、终末激发10、均匀而稳定。

二、判断题(10分,每小题1分)1、×2、×3、×4、×5、×6、×7、×8、×9、×10、×三、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1、作业能力:在从事各种活动时,人体一般总是从事一定的体力]二作量。

将人体单位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用体力负荷来描述,即作业者作业能力。

2、微气候:是指工作场所的气候条件,主要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风速)和热辐射。

这四个要素对人体的热平衡都会产生影响,而且各要素对机体的影响是综合的。

3、人机界面:人和机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面”,所有的人机信息交流都发生在这个作用面上,通常称为人机界面。

4、作业空间:人、机器设备、工装以及被加工物所占的空间。

按包括范围可分为近身作业空间、个体作业空间和总体作业空间。

5、人体测量:通过测量身体的各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

差别,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从而为各种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提供人体测量数据。

四、筒答题(25分,每小题5分)1.因工程学的研究范围.(1) 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2) 研究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整体设计;(3) 研究人机界面设计;(4) 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5) 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6) 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7) 研究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8)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

2.微气候评价的主要方法:目前,评价微气候环境有四种方法或指标:(1)有效温度(感觉温度)(2)不适指数(3)三球温度指数(WBGT)(4)卡他度H=F/T3.人为失误产生的原因:(1)生理方面的原因(2)心理方面的原因(3)人的作业姿势和动作方面的原因(4)工作环境方面的原因(5)作业能力方面的原因(6)设施和信息方面的原因。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人因工程》在线考试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人因工程》在线考试

人因工程—在线考试一、单选题1.动作经济与效率法则是由( )首先提出的。

A.泰勒B.吉尔布雷斯C.巴恩斯D.甘特2.对于圆形仪表,应使数码按( )方向依次增大;对于长条形仪表,应使数码按( )顺序增大。

A.顺时针;向上或向右B.逆时针;向上或向右C.顺时针;向下或向左D.逆时针;向下或向左3.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视力=1/临界视角B.临界视力=1/视力C.视角=1/临界视角D.临界视角=1/视角4.下列人的感知响应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感觉器官→传出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传入神经→运动器官B.运动器官→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神经→感觉器官C.感觉器官→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神经→运动器官D.中枢神经系统→传入神经→感觉器官→传出神经→运动器官5.“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的哪一种特征?( )A.适应B.相互作用C.对比D.余觉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级的的需求是( )。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归属的需要7.通过检查作业者的血、尿、汗及唾液等体液成分的变化判断疲劳的方法属于( )。

A.生化法B.工作效绩测定法C.生理心理测试法D.疲劳症状调查法8.我国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以( )划分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A.劳动时间率B.8h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C.体力劳动方式D.劳动强度指数9.各种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 )。

A.热价B.该食物的热价C.氧的热价D.呼吸商10.( )可以表示为安静代谢量与作业时增加的代谢量之和。

A.基础代谢量B.安静代谢量C.能量代谢量D.活动代谢量11.( )是指为了消除高度恐惧感、空间压抑感等心理因素而加的尺寸修正量。

A.心理修正量B.功能修正量C.着装修正量D.姿势修正量12.人体正常腰曲弧线是( )时的曲线。

A.松弛状态下侧卧B.躯干挺直坐姿C.前弯D.直立13.以下哪一项人体尺寸是“座椅座深设计”的主要依据?( )A.坐深B.坐姿肘高C.坐姿眼高D.小腿加足高14.若呈现的刺激只有一个,要求人做出的反应也是一个,这时获得的反应时称为( )。

人因工程复习题及答案

人因工程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人和机器设备B.人、机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C.人、机器和环境D.人与广义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2.不属于能量消耗测定方法的是( C )。

A.直接法B.间接法C.观察法D.相关估算法3.马斯洛的需要层析理论中最低级的需求是( A )。

A.生理需要B.自我实现的需要C.安全需要D.归属的需要4.人机工程学的研究范围之一为( C )。

A.探讨人机系统的标准 B.探讨人机系统的负荷C.探讨人和机器的合理分工及其适应 D.探讨人和环境的特点5.英国是世界上开展人机工程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但本学科的奠基性工作实际上是在( B)完成的。

A.中国B.美国C.法国D.德国6.西欧国家的人机工程学命名多采用(A )。

A.人类工程学B.人机学C.人体工程学D.工效学7.美国的人机工程学命名多采用( A )。

A.人的因素工程学B.工效学C.人因工程学D.人类工效学8.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 A )。

A.设计出符合人-机-环境系统方案,使人获得良好作业环境 , 从而达到提高工效B.改善作业环境 C.改善人与机器的关系 D.改善人机功能分配关系9.20世纪初,( B )进行了动作研究和工作疲劳研究。

A.泰勒B.吉尔布雷斯C.马斯洛D.赫兹伯格10.人机工程学的研究目的是( D )。

A.使作业者获得良好的作业条件B.使人和机器及环境达到合理的结合C.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D.使作业者如何达到安全、健康、舒适和工作效率的最优化11.下面不属于人机工程学主要研究方法的是( B )。

A.观测法B.运动分析C.心理测量法D.图示模型法12.下面方法中,不属于人机工程学主要研究方法的是(D )。

A.观测法B.实验法C.心理测验法D.工作分析13.人体活动的直接能源直接来源于细胞中( A )。

A.三磷酸腺苷(ATP) B.磷酸原(ATP-CP)系统C.乳酸能系统D.有氧氧化系统14. 人的感觉印象最多的来自( B )。

《人因工程》考试题

《人因工程》考试题

一、填空题1.人因工程学有两个主要目标:第一是为了提高活动和工作效率;第二是为了满足生活水平和生命价值。

2.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有测量法、个体测试法、询问法、实验法三类。

3.人的神经组织主要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组成。

4.人对20 Hz~20000 Hz频率范围内的声音较为敏感。

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5.人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6.皮肤有三种感觉系统:一是触觉感受器;二是温度感受器;三是痛觉感受器。

7.平衡感觉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和中。

8.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和三部分组成。

9.坐眼高是指到的距离。

10.高温对人的生理影响主要有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和循环系统。

11.人的身体与环境间热交换的方式有、、和4种。

12.能量代谢分为基础代谢量、安静代谢量和能量代谢量三种。

13.常规有效温度(ET)表示人在不同的、和的作用下产生的主观冷暖感受指标。

14.控制器按操纵的身体部位不同,可分为手控制器、脚控制器和膝控制器三类。

15.人机系统中,人的基本界限包括、、和。

16.视觉显示器的设计必须保证3项基本要求:①、②、③。

17.作业空间根据其大小及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类。

18.控制器和显示器的布置应遵循的原则有、、和。

19.人体测量的基本姿势可分为:_立姿__、_坐姿__。

20.通过铅垂轴和纵轴的平面及与其平行的所有平面都称为__矢状面_。

21.在矢状面中,把通过人体正中线的矢状面称为正中__正中矢状面_。

22.通过铅垂轴和横轴的平面及与其平行的所有平面都称为___冠状面_。

23.与矢状面及冠状面同时垂直的所有平面都称为_水平面__。

24.通过左、右耳屏点及右眼眶下点的水平面称为_眼耳平面_或_法兰克福。

25. 空气的_冷热程度__叫做气温。

26. 空气的_干湿程度__叫做湿度。

27. 我国法定温标采用摄氏温标__。

28. 生产环境的湿度常用__________表示。

29.高气湿是指_相对湿度高于70%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研究人;机;环境目的:是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舒适。

研究内容:人得生理与心理特性;人及系统总体设计;人机界面设计;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工作环境及其改善;作业方法及其改善;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组织与管理的效率。

环境研究步骤:确定目的,明确研究环境的重点因素;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分析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提出多种方案,确定方案;对环境设计改进和评价。

第二章人体有三个功能系统:磷酸原;乳酸能;有氧化系统。

性格:指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方式。

能力:指那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能力的影响因素:素质,知识,教育,环境,实践活动,主观努力程度。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

具有激发,维持,调节和停止的行为功能。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持久的,微弱的影响整个人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短暂的,强烈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应激: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第三章气候:指工作/生活场所所处的局部气候条件,主要包括空气气温;空气湿度;气流速度;热辐射条件。

气候指标重要组合:空气温度和周围表面温度;空气温度周围表面温度和气流速度;空气温度周围表面温度气流速度和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高温作业环境:热散源大于84KJ。

三种类型: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夏季露天作业。

对人的影响:对消化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人的水分和盐分大量丧失;高温及噪声联合作用损伤人的听力改善生产工艺和技术措施:合理设计成产工艺过程;屏蔽热源;降低温度;增加气流速度。

保健措施:合理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合理使用劳保用品;进行职工适应性检查。

生产组织措施:作业速度或增加休息次数,以减少人体产热量;合理安排休息场所;职业适应。

低温作业环境对人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温度还取决于湿度,气流速度,影响人体四肢的灵活性。

改善:做好采暖和保暖工作;提高作业负荷;个体保护;采用热辐射取暖。

第四章照明方式:一般照明;局部照明(精加工);综合照明(体育场);特殊照明。

光源选择:首选自然光。

眩光:当视野内出现过高的亮度过过大的亮度对比时,人们就会感到刺眼,影响视度,这种刺眼的光线。

危害:主要是使暗适应破坏,产生视觉后像,使工作的视觉效率降低,产生视觉不舒适感和分散注意力,易造成视觉疲劳,长期下去,损害视力。

防止和控制眩光的措施:限制光源亮度;合理分布光源;光线转为散射;避免反射眩光;适当提高环境亮度减小亮度对比。

亮度分布:从工作方面看亮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环境,是人感到愉快,动作比较活跃。

但是亮度过于均匀也不必要,亮度有差异,就有反差存。

如果所有区间的亮度都一样,将会产生单调,一律漫不经心的感觉,因此要求视野内有合适的亮度分布,既有利于正确评定信息又使工作环境不单调。

第五章色光三原色:红绿蓝颜色三原色:青黄品红。

红,橙,黄为暖色橙红为极暖色。

青,绿,蓝为冷色,青极冷。

色彩调节的目的:提高作业者作业愿望和作业效率;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延缓作业疲劳;提高生产的安全性降低事故。

使用安全色考虑的方面:危险的紧迫性越高,越应该使用打动知觉程度高的色彩;危险可能波及范围越广,越应使用视认性高的色彩;应该制定约定俗成的色彩作为安全色标准,以防止对安全色含义的错误理解。

工作环境安全色的释放:标识出直接的危险物;标识出可用于应急措施的对象;标识出安全救助设施;标识出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或可能受害的对象;标识出必须禁止操作或必须提醒注意的操作。

第六章噪声:指一切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或者说使人烦恼的,讨厌的,不愉快的,不需要的声音。

对生理机能的影响:对精神系统;对内分泌和心血管系统;对消化系统。

噪声控制声源控制降低机械噪声:选择发声小的材料;改变转动方式;改进设备机械结构。

降低空气动力性噪声。

控制噪声的传播:对工厂各区域合理分布;调整声源的指向;充分利用天然地形;采用吸声,隔声,消声等措施。

操作者听力保护振动对人的影响全身振动:使人产生疲劳,劳动机能衰退。

局部振动: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引起,能引起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骨关节肌肉运动系统的障碍及其他系统不同程度的机能改变。

振动的心理效应:感觉不舒适和烦恼,甚至疼痛,进而影响工效。

振动控制:减少和消除振源;改进生产工艺;增加设备的阻尼;降低设备减振系统的共振频率;个体防护;限制接触振动时间。

第七章空气污染物防治生产车间:制定法规和严格管理;降低燃料对空气的污染;加强对生产车间空气的检测与控制。

室内空气:常开窗,通风换气;尽量减少在室内吸烟的机会;合理使用空调,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选择适当的装修,装饰材料及装修方式;用生物学的方法。

车内空气:经常开窗通风;选择适当的空气净化产品,定期清洗空调蒸发器。

粉尘:产生性粉尘;交通性粉尘和沙尘暴粉尘。

来源:固体物质的机械粉碎和研磨;生产过程使用的粉状原料或辅助材料;粉状物料的混合,过筛,运输及包装;物质不完全燃烧;某些物质在加热时产生的蒸汽空气中凝结或被氧化;系统性沙尘天气或局部性沙尘天气。

粉尘对人的危害:使人患尘肺粉尘的防治:控制尘源;除尘;个人防护;改善劳动管理。

通风:把局部地点或整个房间内的污染空气排出室外使新鲜空气进入室内,从而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及洁净程度。

工作场所通风方法: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按空气流动的动力不同)全面通风;局部通风(按通风系统的作用范围)第八章体力疲劳:指在劳动过程中,出现劳动技能衰退,作业能力下降,有时伴有疲倦感等自觉症状的现象。

疲劳产生与积累:工作适应期;最佳工作期;疲劳期;疲劳过度期积累。

因素:劳动强度与工作持续时间;作业环境条件;劳动制度和生产组织方式;身体素质;睡眠营养。

疲劳的一般规律: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恢复;疲劳有累计效应;疲劳程度与生理周期有关;人对疲劳有一定适应能力。

降低疲劳途径改善工作条件:合理设计工作环境;改进设备和工具;改进工作方法(采用合适的工作姿势;设备,工具的安置要合理;采用经济作业速度;选择最佳的作业方法)。

合理确定休息时间和休息方式:疲劳后身体的恢复;休息时间的确定;休息方式(积极休息;消极休息)。

改进生产组织与劳动制度:休息日制度;轮班制度。

第十章脑力负荷:人在工作时的信息处理速度即决策速度和决策的困难程度;与人在工作时所剩余的能力是负相关的;与工作时感到的压力是相关的;操作人员在执行脑力工作时实际有多忙。

影响因素:工作内容;人的能力;人的业绩。

应激:当操作者面临超出适应能力的范围工作负荷时。

产生原因:系统偏离最佳状况;环境要求与操作者能力不匹配;动机因素的作用。

应激源:能引起应激现象的因素。

主要有:工作因素;环境因素;组织社会因素;生理节奏与其他因素。

应急效应:在应激状态下,操作者的身心会发生变化。

表现为:生理和身体的变化;心理和心态的变化;工作绩效的变化;行为策略和方式的变化。

应激控制:改进工作和环境的设计;改进组织和人际关系。

脑颅疲劳:指人体肌肉工作强度不大,但由于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引起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能力减退,大脑神经活动处于抑制状态的现象。

脑力疲劳的产生:脑力负荷;单调作业;早作者对工作态度,期望,动机及情绪状态。

单调作业特点:作业简单,变化少,引不起兴趣;受制约多,缺乏自主性,易丧失工作热情;对作业者机能要求不高,易造成消极情绪;只能完成工作的一小部分;耗能不多却易引起疲劳。

感觉:在作业过程中,变更作业或操作细节,改变作业节奏;工作质量下降,错误率增加;对工作无兴趣,情绪不佳,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很难坚持下去。

引起疲劳原因:不需消耗很大的体力,但千篇一律重复出现的刺激,使人的兴奋始终集中在局部区域,而其周围很快产生抑制状态,并在大脑皮质中扩散,经过一段时间,会产生疲劳。

避免措施:操作再设计;操作变换;突出工作的目的性;动态报告作业完成情况;推行弹性工作法;利用音乐消除单调感觉。

第十二章近身作业空间设计考虑因素:作业特点;人体尺寸;作业姿势;个体因素;维修活动。

第十三章人优于机器的功能:感觉反面;人能运用多种通道接受信息;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塑性;人能进行归纳推理;人能进行总结和利用经验,改进工作的能力;能大量储存信息并随时综合利用记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有感情,意识和个性,具有能动性,能继承人类历史,文化和精神遗产。

机器优于人:机器能平稳准确的运用巨大动力,其功率,强度及负荷的大小可随需而定;机器动作速度快,信息传递,加工和反应速度快;机器的精度高;机器稳定性好,不存在疲劳和单调问题;机器的感受和反应能力比一般人高,机器能同时完成多种操作并保持较高的准确度和效率;能在恶劣条件下工作。

第十五章危险:是是可能导致事故的状态或事故的前提条件或发生事故的必要条件。

事故的特性:因果性;偶然性和必然性;潜在性和预测性。

事故的原因人为失误:生理方面;心理反面;人作业姿势和动作方面;社会和工作环境方面;作业能力方面设备因素:存在设计缺陷;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由缺陷;布置不合理不安全。

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事故预防根据4M法人的因素:创造一种严肃,和睦的车间安全气氛;重视危险物的处理;提高危险作业时的防范意识;提高预知危险的能力;防止在集中精神作业时由于意外事件的插入而产生失误;紧急事态的对策设备方面:根据人体特性设计设备或系统;设备或系统的设计要贯彻简单的设计原则;合理安排显示器,控制器;通过防护装置把人于危险部分隔离。

有缺陷的设备,工具及时修理更换。

环境媒介方面:从人的因素出发改善工作环境;根据人的特点创造适宜的作业条件;绿化车间;作业场所实行定制管理。

管理方面:加强组织领导;职业选择和培训;安全教育;作业管理。

根据综合论:不正确的态度;技术知识不足;身体不适;工作环境不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