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简介共35页文档
中国史学成就之“二十四史”

中国史学成就之“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
一、史记汉·司马迁著,130卷。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上古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二、汉书东汉·班固著,100卷。
《汉书》。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
《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
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
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最新二十四史简介

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而除袁宏《后汉纪》外,诸家相继散亡。范晔《后汉书》成为
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依据。
《三国志》
•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 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 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 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 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 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三国志》 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 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 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 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 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
《陈书》
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 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 《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魏书》
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 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 “惊蛱蝶”。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 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书成之 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பைடு நூலகம்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 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 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 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 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十四史概况

修 撰 人 朝代 西漢 東漢 南朝宋 西晉 唐 南朝梁 南朝梁 唐 唐 北齊 唐 唐 唐 姓名 司馬遷 班固 范曄 陳壽 房玄齡等 沈約 蕭子顯 姚思廉 姚思廉 魏收 李百藥 令狐德棻 等 魏徵等
總 卷 數 130 100 120 65 130 100 59 56 36 130 50 50 85 本紀 書志 12 12 10 4 10 10 8 6 6 12 8 8 5 30 20 20 30 11 8 10 30
唐 唐 後晉 北宋 北宋
李延壽 李延壽 劉煦等 歐陽修、 宋祁等 薛居正
80 100 200 225 150
10 12 20 10 61 30 50 12 世家 15
70 88 150 150 77 四夷 10 45 附錄 (3) 、 考 (3) 255 45 73 97 220 國語 解(1)
私撰 私撰 官修 私撰 官修
分 卷 情 況 表 10 8 世家 列傳 其他 30 70 70 80 61 70 60 40 50 30 98 42 42 50 載記 (30)
修 撰 形 式 私撰 奉敕 私撰 私撰 私撰 官修 奉敕私撰 私撰 奉敕私撰 奉敕私撰 奉敕私撰 奉敕私撰 官修 官修
南史 北史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北宋
歐陽修
74
12
年譜 (1)
私撰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元 元 元 明 清
脫脫等 脫脫332
47 30 19 47 24
162 32 39 58 75
32 8 4 8 13
官修 官修 官修 官修 官修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组成,用统一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的纪传体编写。
它上起传说时代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计3229卷,约4000万字,记载了古代各朝各代的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直至清代由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至今也有诸多版本,最早当属清乾隆武英殿刻“清乾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这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之后便是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然后是民国时期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百衲本二十四史”,到最新中华书局排印“点校本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每一部都是一部出色的著作,不止其史学价值,还有其文学及思想价值,各本史书的作者不仅是史学家,还是当代闻名的文豪。
例如《晋书》的作者之一的房玄龄,《新唐书》的作者之一欧阳修,其中的《史记》更是一代经典。
《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详实,内容丰富。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但二十四史也因其所处时代而有其局限和缺点。
例如著名的《汉书》因为儒家思想正统化让班固认为孔子思想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

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四本书。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二十四史之简介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陈寿的《三国志》即:[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二十四史之史记简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撰述动机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二十四史简介共35页文档

《百衲本二十四史》选用的版本 ,都是最早最好的本子,而且多 数是精心选取几个不同版本配补 而成的。如僧人的百衲衣,所以 称百衲本。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王 绍曾先生评价:“是宋元以来全 史善本的一次大集结,是宋元以 后全史最佳的汇印本。搜罗旧本 之广,影印之精,在历史上都是 空前的。”
学者对二十四史的研究
史记(众所周知,故从略)
《汉书》
•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 皇四年。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 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 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 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 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 稳了脚根。
•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 志》。
《后汉书》
范晔《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详载了东汉 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 元嘉九年,范晔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 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
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
二十四史
整理人 夏燕梅
主要版本
1 明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 2 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北监本”) 3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 4 清乾隆武英殿刻“二十四史” 5 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
6 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 《百衲本二十四史》(善本)
7 中华书局点校本
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了解24史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我们中国的《二十四史》。
(一)《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其实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步产生的。
早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和《后汉书》。
《三国志》完成后,连同“三史”,被称为“前四史”。
在唐代,《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部正史还曾经被合称为“十史”。
随后,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即在“十史”的基础上,增加了《史记》、《汉书》、《后汉书》。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又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形成“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加先前各史,形成“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再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这就是咱们今天所说的《二十四史》称谓的由来。
其实民国政府后来又将清末民初的学者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和柯劭忞独立编著的《新元史》列入正史,形成了“二十六史”。
不过“二十六史”的知名度,远比不像“二十四史”那样家喻户晓。
(二)《二十四史》的相关介绍:(最后还有对《清史稿》和《新元史》的介绍)1、《史记》一文了解中国《二十四史》作者:司马迁史书体例:纪传体通史创作时间: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0年(西汉时期)记述的历史年代: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史概述

二十四史概述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
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
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
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嗜学故事悬梁刺股《汉书》曰:“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汉书》
范晔《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详载了东汉 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 元嘉九年,范晔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 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
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 清,钱大昕(1728—1804)撰。 • 共一百卷,所考“廿二史”,从《史记》至《元史》(除去
《旧五代史》和《明史》) • 《廿二史考异》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
辨,补充遗漏,订正讹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该书援引广 博,考辨严谨,对近代史家有深远的影响。 • 钱大昕年少时即专心读史,“偶有所得,写于别纸”,四十 岁开始撰写《廿二史考异》,“岁有增益,卷帙滋多”,至 五十五岁编定为一百卷。此后陆续修改并刊刻,至嘉庆二年 (1797年)全书方告刻成,时年钱大昕已经七十岁。
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名门望 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 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 长、经理、监 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 ,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张元 济主持商务印书馆后陆续主持编校、辑印了《四部丛刊》、《 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等,其中绝大部分是他在1926年退休之后完成的,是他晚年的 全部心血。张元济就是这样亲历亲为地对每一册古书,做着初 修、精修、复校、总校的工作。他终日伏案,每天的工作量是 100页,每一页都校勘到准确无误为止。直到今天,看过张元 济校勘影印件的人,都叹为观止。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 清王鸣盛(1722—1797)撰。 • 对中国古代史籍一次全面清理。他指出:「十七史者,上
起《史记》,下讫《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商 榷者,商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 而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 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舛驳,以成是书,故 名曰《商榷》也。
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汉纪》外,诸家相继散亡。范晔《后汉书》成为
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依据。
《三国志》
•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 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 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 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 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 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三国志》 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 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 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 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 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
赵翼《廿二史札记》
• 清 赵翼(1727~1814)撰。 • 清代史学考据重要著作。计三十六卷,补遗一卷。 • 其以笔记条列方式,考据包括《史记》至《明史》等二十二史
(《旧唐书》及《旧五代史》除外) • 内容主要就史书的编撰(编撰过程、时间,史料来源、真伪)、
体例(异同优劣)加以考据,兼论政事、制度、人物之优劣臧 否。
》、《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
志的时候,被人告发,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志稿 ,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
在范晔之前,有关东汉史书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
》为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长处,删繁补
缺,整齐故事,后来居上。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
《百衲本二十四史》选用的版本 ,都是最早最好的本子,而且多 数是精心选取几个不同版本配补 而成的。如僧人的百衲衣,所以 称百衲本。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王 绍曾先生评价:“是宋元以来全 史善本的一次大集结,是宋元以 后全史最佳的汇印本。搜罗旧本 之广,影印之精,在历史上都是 空前的。”
学者对二十四史的研究
• 《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相比, 成就突出表现在史书文字的考订、历史事迹的考订和地理、 职官等典章制度的考订方面,为清理和总结中国古代史学 作出了贡献。
二十四史及其撰者
1 《史记》 汉·司马迁 3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9 《陈书》 唐·姚思廉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13 《隋书》 唐·魏征等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1 《辽史》 元·脱脱等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 《汉书》 汉·班固 4 《三国志》 晋·陈寿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8 《梁书》 唐·姚思廉 10 《魏书》北齐·魏收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4 《南史》 唐·李延寿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20 《宋史》 元·脱脱等 22 《金史》 元·脱脱等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主要版本
1 明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 2 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北监本”) 3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 4 清乾隆武英殿刻“二十四史” 5 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
6 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 《百衲本二十四史》(善本)
7 中华书局点校本
张元济先生与百衲本二十四史
史记(众所周知,故从略)
《汉书》
•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 皇四年。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 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 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 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 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 稳了脚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