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汉书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
《史记》题库

1、判断题1.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史记》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4、《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5、《史记》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6、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均取材于《史记》。
√7、《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8、《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
√9、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10、《赵氏孤儿》是取自《史记》的故事。
√11、《史记·张仪列传》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指舆论作用极大。
√12、《吕不韦列传》是吕不韦一个人的传记,但作者通过这篇传载,反映了秦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皇太后的放荡生活,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13、《淮阴侯列传》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
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
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14、《刺客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上的一篇文章。
同时也有同名电影《刺客列传》、童超著小说《刺客列传》,以及连载于《飒漫画》上的同名漫画。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16、《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17、《高祖本纪》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
√18、“戎马一生终难封侯”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事业编招聘历年真题汇总【2012年-2022年网友回忆版】(二)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事业编招聘历年真题汇总【2012 年-2022 年网友回忆版】(二)1、单选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 被称做“前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B :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C : 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是:《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和《孽海花》D : 莎士比亚所著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解析】“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A 项正确;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B 项正确;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四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C 项错误;莎士比亚所著的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D 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 C。
第 1 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2、单选题 1,2,3,7,22,155,_____A : 3411B : 3410C : 341D : 340参考答案: A第 2 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3、单选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_____。
A : 变是世界的本质B :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 :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 :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解析】“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说明世界一直在变,即变化是绝对的,同时,世界不断变化的状态会一直延续,相对来说又是不变的。
即: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故选 C。
第 3 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4、单选题计划必须包含_____三大要素。
A : 标题、正文、结尾B : 目标、措施、步骤C : 标题、称呼、正文D : 时间、地点、人物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四史”知识题及答案

“四史”知识题及答案“四史”知识题及答案自古以来,戏曲以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以国剧--京剧为代表,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至今仍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为大家带来无数欢乐。
请问被称为元代四大戏剧的是。
下面是WTTWTT为大家整理的“四史”知识题及答案资料,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单选题1.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我国古代第一位著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的是:( B )A.唐婉B.照C.朱淑真D.上官婉儿2.自古以来,戏曲以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以国剧--京剧为代表,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至今仍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为大家带来无数欢乐。
请问被称为元代四大戏剧的是:( D )A.《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汉宫秋》B.《西厢记》《牡丹亭》《汉宫秋》《长生殿》C.《窦娥冤》《汉宫秋》《牡丹亭》《长生殿》D.《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3.《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合称为“四书”,其中《论语》与《孟子》是两部单独的书籍,《大学》和《中庸》则是两篇文章。
那么请问《大学》和《中庸》这两篇文章出自:( C )A.《周礼》B.《礼仪》C.《礼记》D.《庄子》4.“实事求是”一词是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指导思想。
请问“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 B )A.《史记》B.《汉书》C.《周易》D.《论语》5.“昭君出塞”中的“塞”指的是:( B )A.鸡鹿塞B.光禄塞C.居延塞D.五原塞6.曹操、曹丕与曹植被人们合称为“三曹”以突出三人在历史上的文学成就,其中曹植更是被谢灵运赞为“才高八斗”。
那么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几子:( C )A.一B.二C.三D.四7.马可·波罗作为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曾在中国游历多年,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史”知识题及答案

“四史”知识题及答案单选题1.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头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我国古代第一位闻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的是:( B )A.唐婉B.李清照C.朱淑真D.上官婉儿2.自古以来,戏曲以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宠爱。
以国剧--京剧为代表,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至今仍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为大家带来很多欢快。
请问被称为元代四大戏剧的是:( D )A.《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汉宫秋》B.《西厢记》《牡丹亭》《汉宫秋》《长生殿》C.《窦娥冤》《汉宫秋》《牡丹亭》《长生殿》D.《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3.《高校》、《中庸》、《论语》、《孟子》被合称为"四书',其中《论语》与《孟子》是两部单独的书籍,《高校》和《中庸》则是两篇文章。
那么请问《高校》和《中庸》这两篇文章出自:( C )A.《周礼》B.《礼仪》C.《礼记》D.《庄子》4."实事求是'一词是指根据事物的实际状况办事。
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直至今日仍旧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指导思想。
请问"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 B )A.《史记》B.《汉书》C.《周易》D.《论语》5."昭君出塞'中的"塞'指的是:( B )A.鸡鹿塞B.光禄塞C.居延塞D.五原塞6.曹操、曹丕与曹植被人们合称为"三曹'以突出三人在历史上的文学成就,其中曹植更是被谢灵运赞为"才高八斗'。
那么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几子:( C )A.一B.二C.三D.四7.马可波罗作为世界闻名旅行家和商人曾在中国游历多年,对中外文化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马克波罗游历中国时,中国处于哪个朝代( C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8.《西游记》记载唐僧师徒四人共经受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那么请问《西游记》中所记载的八十一难中第一难是:( C )A.两界山头B.陡涧换马C.金蝉遭贬D.失却袈裟9.苏轼在《水调歌头》最终写道"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婵娟'是:( C )A.云彩B.亲人C.月亮D.美女10."洒家'一词在古代小说与戏曲中时常消失,不少影视剧中的角色也会自称洒家,那么"洒家'一词究竟是什么人的自称:( C )A.和尚B.屠夫C.宋元关西人D.中老年人11.下列哪位皇帝践行了一夫一妻制:( D )A.宋高宗B.宋宁宗C.明仁宗D.明孝宗12.我国古代"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之人是:( A )A.苏秦B.张仪C.匡衡D.车胤13."妇人之仁'用来指一个人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史记》综合测试题(A)

高三教学质量调研《史记》综合测试题(A)第Ⅰ卷(36分)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涉及选修内容中的《史记》部分.命题以讲读课文为主.适用于鲁人版。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HB或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每小题3分.24分)1.下列句子全都有通假字一组是()A.召有司案图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公子与侯生决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C.侯生果北乡自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D.公子引侯生坐上坐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骓不逝兮可奈何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韩厥许诺.称疾.不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魏王豹谒.归视亲疾.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公子闻之.往请.请.数公子行日我身自请.之而不肯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D.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璧有瑕.请指示..王世人皆以赢为小人.以公子为长者..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B.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执法..在傍.御史在后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C.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D.吾不忍..为之民也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赵襄王郊.迎甘罗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B.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若幸而男..吾奉之C.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怀.其璧.从径道亡武安君南.挫强楚D.昔下宫之难不能死.田单乃起.引还.东向坐.师.事之公子乃自骄而功.之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B.即不灭.若.无声君不若.引兵直走大梁虞兮虞兮奈若.何若.朋友交游.久不想见C.臣乃.敢上璧嬴乃.夷门抱关者也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乃.敢引兵遂下D.如姬为.公子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臣尝为.秦昭王伐赵6.下列句子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都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A.君何以知燕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必为二子所禽矣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以勇气闻于诸侯C.不敢任公子以国政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乃封甘罗.以为上卿我何渡为D.何功之有哉淳于髡说之以隐窃载与之齐北有甘泉、谷口之固7.《史记》在文末总是用“太史公曰”对所传人物进行评价.下列评价对应的人物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汉书-汉书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

汉书-汉书“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
包前四史。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
即为前四史四本书。
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
东汉班固的《汉书》。
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中文名,前四史。
作者,司马迁。
班固。
范晔。
陈寿。
内容,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地位,“二十四史”的前四部史书。
简介。
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陈寿的《三国志》即:【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史记。
《史记》系纪传体通史。
一百三十卷。
西汉司马迁着。
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
“史记”一词。
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
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
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
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
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
分为十二本纪。
十表。
八书。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以纪和列传为主体。
故名纪传体。
记载了上自黄帝。
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
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
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
《太史公书》。
《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
一般称为《太史公书》。
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
《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
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
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
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
开始写《史记》。
十多年后。
终于完成。
以个人力量编写纵贯中国整个上古时代的通史。
几千年来。
无出其右者。
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
而以人格的魅力作为抑扬的标准。
例如对于失败者项羽。
司马迁赋予了种种悲剧英雄人格力量。
四史基本知识

四史基本知识《四史基本知识》一、史书介绍史书,又称历史书,是以史实为蓝本,以文字书写方式记载历史史实的文学作品。
一般认为,史书应具备“客观、准确、可读性强、可传承性强、可参照性强”的特点。
二、四史介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中国古代经典史书的总称,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经典史书,记载从共和政体开始,到项羽被击败结束的中国历史,总共约3200年,即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
作者为西汉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历时约二十六年,于公元前130年完成。
《史记》有521篇,包括了历史纪事、传记、国别纪事以及表彰惩戒等。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式史书,是中国古代史文经典之一。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经典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206年汉高祖灭夷、到公元25年汉昭帝即位的汉朝历史,共约180多年,作者为曹操的参谋徐铸,历时约十年,于公元前121年完成。
《汉书》有120篇,其内容主要包括:汉高祖灭夷以后汉朝历史的记载;汉代的君臣、官吏、社会习俗;以及国家外交、间接抗拒外敌入侵等。
《后汉书》《后汉书》,是中国古代经典史书,作者为西晋的史学家班固,共分六十四卷,记载了从公元25年汉昭帝即位,到公元220年晋武帝即位的历史,共约195年,以及北魏和南朝的简略历史。
《后汉书》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记录了汉朝一定历史轨迹,其中着重记载了建都年代,宗室宗族、宫人宫廷、官吏宦官,以及魏晋南北朝简略建都史。
《三国志》《三国志》,是中国古代经典史书,作者为南朝的史学家司马光,记载了从公元220年晋灭西晋的开始,到公元280年晋代末期的历史,也就是西晋灭亡、魏、蜀、吴等诸国演义的历史,共约60多年。
出版于公元297年,共八十二卷,其中包括了四家朝代的宗室、宫廷、官吏、军事以及民间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整理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整理专业:中国古代史姓名:范黧学号:M070494一、基本史料(一)“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研究秦汉历史,最基本的史料包括《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秦汉时期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资治通鉴》。
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司马迁所著部分篇章散佚,后由元、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凡注“褚先生曰”,即为褚少孙所补之处。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至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后跨越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成书后,有多家学者为其作注,现存的主要有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世纪正义》。
起初三家注各自独立,到北宋时被合为一编,即今天的“《史记》三家注”。
今天研究《史记》,主要采用的是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包含了《史记》正文和三家所注,由顾颉刚先生等分段标点,中华书局编辑部整理加工。
研究《史记》可以参考的工具书有:《史记注释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47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再版。
《史记索引》,黄福銮编,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远东学术研究所1963年出版。
《史记人名索引》,钟华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2、《汉书》东汉班固撰,其中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所续。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
全书共一百卷,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汉书》相对《史记》创造了新的体例,改《本纪》为《纪》,改《列传》为《传》,并且将《世家》并入《传》中,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为张骞设立专传,还增补了很多史料,特别是诏书、奏疏等。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汉书“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
包
前四史。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
即为前四史四本书。
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
东汉班固的《汉书》。
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中文名,前四史。
作者,司马迁。
班固。
范晔。
陈寿。
内容,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地位,“二十四史”的前四部史书。
简介。
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陈寿的《三国志》即:【西
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史记。
《史记》系纪传体通史。
一百三十卷。
西汉司马迁着。
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
“史记”一词。
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
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
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
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
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
分为十二本纪。
十表。
八书。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以纪和列传为主体。
故名纪传体。
记载了上自黄帝。
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
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
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
《太史公书》。
《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
一般称为《太史公书》。
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
《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
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
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
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
开始写《史记》。
十多年后。
终于完成。
以个人力量编写纵贯中国整个上古时代的通史。
几千年来。
无出其右者。
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
而以人格的魅力作为抑扬的标准。
例如对于失败者项羽。
司马迁赋予了种种悲剧英雄人格力量。
写项羽之神勇。
诸侯将“莫敢仰视”。
写虞姬项羽之别。
悲歌和应。
更是千古离别之冠。
赚尽诗人才子笔墨。
汉书荡尽失意之人哀肠。
这使《史记》不仅成为史书之典范。
也是不朽的文学名著。
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整部《史记》。
帝王将相无数。
英雄豪杰无数。
鸿
儒硕学无数。
司马迁“想见其为人”的。
唯有孔子与屈原。
司马迁欣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魄;屈原的遭遇。
与己身之遭遇同病相怜。
其恢宏之辞章。
也为司马迁所向往。
融入历史的写作中。
使其成为一幅瑰丽雄浑。
荡气回肠。
悲天悯人的历史画卷。
司马迁着《史记》。
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
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
从而了解“古今之变” 的关键。
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
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
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
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史官。
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
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
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
《国语》。
《世本》。
《战国策》。
《楚
汉春秋》。
接其后事。
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汉武帝元封元年。
武帝进行封禅大典。
司马谈身为太史令。
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
引为终生之憾。
忧愤而死。
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
封泰山。
而余不得从行。
是命也夫!余死。
汝必为太史。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着。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
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
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
自周公卒。
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
至于今五百岁。
有能绍明世。
正《易传》。
继《春秋》。
本《诗》。
《书》。
《礼》。
《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
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
到鲁哀公获麟之年。
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
记载。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