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光学设计作业
光学设计作业答案Word版

现代光学设计作业学号:2220110114姓名:田训卿一、光学系统像质评价方法 (2)1.1 几何像差 (2)1.1.1 光学系统的色差 (3)1.1.2 轴上像点的单色像差─球差 (4)1.1.3 轴外像点的单色像差 (5)1.1.4 正弦差、像散、畸变 (7)1.2 垂直像差 (7)二、光学自动设计原理92.1 阻尼最小二乘法光学自动设计程序 (9)2.2 适应法光学自动设计程序 (11)三、ZEMAX光学设计.133.1 望远镜物镜设计 (13)3.2 目镜设计 (17)四、照相物镜设计 (22)五、变焦系统设计 (26)一、光学系统像质评价方法所谓像差就是光学系统所成的实际像和理想像之间的差异。
由于一个光学系统不可能理想成像,因此就存在光学系统成像质量优劣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出不同的像质评价指标。
(1)光学系统实际制造完成后对其进行实际测量✧星点检验✧分辨率检验(2)设计阶段的评价方法✧几何光学方法:几何像差、波像差、点列图、几何光学传递函数✧物理光学方法:点扩散函数、相对中心光强、物理光学传递函数下面就几种典型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1.1 几何像差几何像差的分类如图1-1所示。
图1-1 几何像差的分类1.1.1 光学系统的色差光波实际上是波长为400~760nm 的电磁波。
光学系统中的介质对不同波长光的折射率不同的。
如图1-2,薄透镜的焦距公式为()'121111n f r r ⎛⎫=-- ⎪⎝⎭(1-1) 因为折射率n 随波长的不同而改变,因此焦距也要随着波长的不同而改变,这样,当对无限远的轴上物体成像时,不同颜色光线所成像的位置也就不同。
我们把不同颜色光线理想像点位置之差称为近轴位置色差,通常用C 和F 两种波长光线的理想像平面间的距离来表示近轴位置色差,也成为近轴轴向色差。
若l ′F 和l ′c 分别表示F 与C 两种波长光线的近轴像距,则近轴轴向色差为'''FC F C l l l ∆=- (1-2)图1-2 单透镜对无限远轴上物点白光成像当焦距'f 随波长改变时,像高'y 也随之改变,不同颜色光线所成的像高也不一样。
光学设计作业

现代光学系统设计一、光学系统像质评价方法 (2)1.1 几何像差 (2)1.1.1 光学系统的色差 (3)1.1.2 轴上像点的单色像差─球差 (4)1.1.3 轴外像点的单色像差 (5)1.1.4 正弦差、像散、畸变 (7)1.2 垂直像差 (7)二、光学自动设计原理 (9)2.1 阻尼最小二乘法光学自动设计程序 (9)2.2 适应法光学自动设计程序 (11)三、ZEMAX光学设计 (13)3.1 望远镜物镜设计 (13)3.2 目镜设计 (17)四、照相物镜设计 (22)五、变焦系统设计 (26)一、光学系统像质评价方法所谓像差就是光学系统所成的实际像和理想像之间的差异。
由于一个光学系统不可能理想成像,因此就存在光学系统成像质量优劣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出不同的像质评价指标。
(1)光学系统实际制造完成后对其进行实际测量✧星点检验✧分辨率检验(2)设计阶段的评价方法✧几何光学方法:几何像差、波像差、点列图、几何光学传递函数✧物理光学方法:点扩散函数、相对中心光强、物理光学传递函数下面就几种典型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1.1 几何像差几何像差的分类如图1-1所示。
图1-1 几何像差的分类1.1.1 光学系统的色差光波实际上是波长为400~760nm 的电磁波。
光学系统中的介质对不同波长光的折射率不同的。
如图1-2,薄透镜的焦距公式为()'121111n f r r ⎛⎫=-- ⎪⎝⎭ (1-1) 因为折射率n 随波长的不同而改变,因此焦距也要随着波长的不同而改变,这样,当对无限远的轴上物体成像时,不同颜色光线所成像的位置也就不同。
我们把不同颜色光线理想像点位置之差称为近轴位置色差,通常用C 和F 两种波长光线的理想像平面间的距离来表示近轴位置色差,也成为近轴轴向色差。
若和分别表示F 与C 两种波长光线的近轴像距,则近轴轴向色差为'''F C F Cl l l ∆=- (1-2)图1-2 单透镜对无限远轴上物点白光成像当焦距'f 随波长改变时,像高'y 也随之改变,不同颜色光线所成的像高也不一样。
光学工程设计题

1、设计一套测量材料透过率的光电测试自动装置,要求消除光源的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
⑴绘出工作原理图。
⑵绘出原理框图。
⑶说明工作原理。
答:⑴工作原理图⑵原理框图⑶说明工作原理:①在装上被测样品4之前,光屏处于最大吸收位置,并使二通道的输出光通量相等,处于平衡状态。
②当插入被测样品之后,测量通道的光通量减少。
此时若移动光屏改变透过率值使光屏上透过增大恰好等于被测样品的吸收值,这就可以使二个通道重新达到平衡。
③光屏的移动由与之相连的指针机构9显示,指针的位置和不同被测样品的透过率相对应。
④这样,光屏或指针的位置就是被测透过率的量度值,并在二通道的输出光通量相等时读出。
2、主动红外报警电路如图所示,分析它的工作原理?答:当光信号被阻挡时,光敏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为高电平,即三极管基极为高电平,三极管饱和导通,三极管的集电极为低电平,驱动继电器J工作,使开关闭合,电路形成回路,晶闸管控制端有效,晶闸管导通,报警器正常工作。
S为复位键。
当有光信号时,光敏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为低电平,即三极管基极为低电平,三极管截止,三极管的集电极为高电平,驱动继电器不工作,开关保持断开状态,晶闸管控制端无效,报警器不工作。
3、照明灯的光控原理图如图所示,分析工作原理。
答:二极管D和电容C组成半波整流滤波电路,为光电控制电路提供直流电源;电阻R、光敏电阻和继电器绕组组成测光与控制电路;继电器常闭触头构成执行电路,它控制照明灯的开关。
光敏电阻在有强光照时(白天),电阻值降低,通过光敏电阻的电流增大,继电器工作,常闭触头断开,路灯熄灭。
当弱光照时,光敏电阻的电阻值很大,电路中的电流很小,而不足以驱动继电器工作,常闭触头保持,路灯点亮。
4、设计一台有合作目标的光电测距装置。
说明工作原理。
相位式测距半导体激光器作辐射源A ,若在激光器供电电路中外加谐波电压U 0就能得到接近正弦的辐射光波,其初始相位和激励电压U 0相同。
光学作业(1)

1一. 填空题1. 如图所示,假设有两个同相的相干点光源S 1和S 2,发出波长为λ的光.A 是它们连线的中垂线上的一点.若在S 1与A 之间插入厚度为e 、折射率为n 的薄玻璃片,求两光源发出的光在A 点的相位差∆φ=________.若已知λ=500 nm ,n =1.5,A 点恰为第四级明纹中心,则e =_____________nm .(1 nm =10-9 m)2. 如图所示,两缝S 1和S 2之间的距离为d ,媒质的折射率为n =1,平行单色光斜入射到双缝上,入射角为θ,则屏幕上P 处,两相干光的光程差为__________.3.一双缝干涉装置,在空气中观察时干涉条纹间距为1.0 mm .若整个装置放在水中,干涉条纹的间距将为____________________mm .(设水的折射率为4/3) 4.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双缝间距为d ,双缝到屏的距离为D (D >>d ),测得中央 零级明纹与第五级明之间的距离为x ,则入射光的波长为_________________.二.计算题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单色光源S 0到两缝S 1和S 2的距离分别为l 1l 2,并且l 1-l 2=3λ,λ为入射光的波长,双缝之间的距离为d ,双缝到屏幕的距离为D (D >>d ),如图.求: (1) 零级明纹到屏幕中央O 点的距离. (2) 相邻明条纹间的距离.2、在图示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用薄玻璃片(折射率n 1=1.4)覆盖缝S 1,用同样厚度的玻璃片(但折射率n 2=1.7)覆盖缝S 2,将使原来未放玻璃时屏上的中央明条纹处O 变为第五级明纹.设单色光波长λ=480 nm(1nm=109m ),求玻璃片的厚度d (可认为光线垂直穿过玻璃片).屏。
光学作业

目镜放大率15,距离130毫米,对准精度2.4
显微镜设计
发现显微镜设计挺有难度的,放大倍数很大,还要反向设计。
显微物镜根据用途不同分为消色差物镜、复消色差物镜、平场复消色差物镜和折反射物镜。
用于显微镜观察时,一般选用消色差或复消色差显微物镜;用于纤维摄影时,一般选用平场物镜,使显微摄像面上获得全视场清晰的像。
下面介绍一个20倍消色差显微物镜,镜头数据如下:
其2DLayout 如下:
设计显微镜主要校正轴上点的像差和小视场的像差:球差、轴向色差和正弦差。
但是对较高倍率的显微物镜,由于数值孔径加大,除了校正这三种像差的边缘像差之外,还必须同时校正它们的孔径高级像差,如孔径高级球差、色球差、高级正弦差。
对轴外像差,如像散、垂轴色差,由于视场比较小,而且一般允许视场边缘的像质下降,因此在设计中,只有在优先保证前三种像差校正的前提下,其他像差只能在可能的条件下加以考虑。
优化后镜头数据如下:
其2DLayout 如下:。
李林老师光设课程作业草稿 by Dalin

元旦快到了,光学设计作业眼看大限将至,近来兄弟们见面时常提起,承蒙大家抬举,抽两个晚上初步摸索了一下,感觉基本符合老师的设计要求。
小弟才疏学浅,像质提高空间尚大,权当抛砖引玉,望列位高手不吝赐教。
宋大林目录一、望远镜物镜设计 (3)二、目镜设计 (4)三、望远物镜与目镜拼接 (6)四、照相物镜设计 (8)五、变焦距系统 (12)一、望远镜物镜设计要求:焦距为200,半视场角为4度,相对孔径为1:5。
设计过程:1.采用冕牌玻璃在前的双胶合结构,设置等凸约束,既减小带球差又便于加工;2.玻璃牌号采用常见的K9、ZF1;3.利用操作数SPHA、AXCL控制初级球差、轴向色差后得到初始结构,设置默认优化函数(基于点列图)及边界条件,优化后获得如下物镜结构:二、目镜设计要求:与前述望远镜物镜进行配合,视放大率为6倍,目镜出瞳距离为20mm。
设计过程:1.计算一阶光学参数,目镜焦距 F=200/6=33.333;出瞳直径 EPD=40/6=6.667 ;半视场角 w=22.76度;2.选择对称式目镜(F=9.97,2w=43,EPD=1.4)作为初始结构,具体如下:4.将其焦距按系统要求缩放到33.33;5.锁定互相对称的面曲率及玻璃厚度,以便与加工;6.设置默认优化函数(基于点列图)及边界条件,优化后获得如下物镜结构:三、望远物镜与目镜拼接1.将物镜倒转插入目镜后,设置后截距为出瞳距离20mm;2.设置系统为”Afocal Image Space”,以省略系统后端添加理想透镜的步骤;3.设置像面为出瞳面:利用操作数REAY,追迹边缘视场主光线在像面上的高度,令其为0(操作数EXPP为近轴出瞳位置,尝试使用后发现离实际出瞳位置出入很大);4.在中间实像面后侧插入场镜,以控制出瞳距离;5.利用操作数EFLY锁定物镜、目镜焦距分别为200、33.33,设置场镜曲率半径为变量进行优化,可得到合适的场镜焦距;6.锁定出瞳孔径:利用操作数REAY,追迹中心视场边缘光线在像面上的高度,令其为3.3333;7.锁定物镜焦距、出瞳位置、出瞳大小,设置默认优化函数(基于波面)及边界条件,优化得6x望远镜系统最终结构及波相差扇图:四、照相物镜设计要求:焦距为50,半视场角为25,相对孔径为1:3设计过程:1.选择变式双高斯照相物镜( F=100.13, 2w=60, 相对孔径为1:2.5)作为初始结构,具体如下:2.将其焦距按系统要求缩放到50,重新设置入瞳直径、视场角等参数;3.设置各面曲率半径及空气间隔为自变量,采用默认优化函数(基于点列图),每次将面厚度增加一点,如0.1mm,然后做初步优化,这样经过几此循环后玻璃厚度达到边界及加工要求;4.设置各面曲率半径、空气间隔及玻璃厚度为自变量,采用默认优化函数(基于波面),进行多次迭代优化,根据MTF图,及时调整各市场权重,同时注意边界条件,最终结果如下:五、变焦距系统要求:构造一个理想的变焦距系统,焦距从30~300,给出变焦数据设计过程:1.选择某焦距范围100~1000的变焦系统作为初始结构,具体如下:2.按照系统要求缩放焦距后,将各移动透镜组替换为理想透镜,保持位置不变;3.锁定各结构焦距及系统总长(操作数TOTR),设置各理想透镜及孔阑后的端距离作为变量,优化后得最终结果如下:。
实验方案设计报告

光学设计实验(方案设计)报告课程现代光学设计实验实验题目物质折射率测定实验评分学生姓名彭家琪学号 0942052038 学生姓名赵晓琛学号 0942052039 学生姓名李艺学号 0942052077 学生姓名董道林学号 0942052078 实验时间地点分组电子信息学院专业实验中心一、实验目的结合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实现光电的有机结合。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本实验需要做的事情)本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综合实验技术课,要求在已学过的波动光学、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相关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实用的物质折射率测定方案,设计必要的光学系统和硬件电路,完成光电信号的转换,物理信号与硬件电路的有机结合,实现对物质折射率的准确测量。
三、实验设计方案(根据题目及要求用语言和框图的方式说明硬件电路和控制软件各部分的组成)1折射率检测的原理分析:我们小组希望能够利用杨氏双缝干涉来测量物质的折射率。
考虑获得稳定干涉条纹的三个必要条件:1,两束光波的频率应当相同;2,两束光波在相遇处的振动方向应当相同;3,两束光在相遇处应有固定不变的相位差。
所以我们选用了具有很高相干性的YAG激光器作为光源(而如果选用普通光源的话,观察屏上的干涉条纹可能不容易检测)。
2 检测系统主要由四大功能模块组成:光学检测模块,信号处理模块,供电模块与功能扩展模块。
系统功能框图如下光学检测模块主要用于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四象限探测器将探测到的光强转化为相应的电流信号,而我们需要的是电压信号,因此在进行差分之前必须利用信号处理模块中的前置放大电路将电流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
而差分放大电路用于实现对零级亮纹的准确测量。
供电模块用于给前置放大电路以及差分放大电路提供电源。
功能扩展模块主要用于对两路差分输出值实时显示。
3检测系统的光学结构组成图如下:光路搭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激光束应该尽量保持水行,要特别注意各个物理参数的设定,以使干涉条纹达到最好的状态,同时传感器在屏幕上位置要做到尽量的精确,这是决定探测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光学设计实验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光学设计软件的使用,如ZEMAX。
3. 学会光学系统参数的优化方法。
4. 通过实验,加深对光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1. ZEMAX软件2. 相关实验指导书3. 物镜镜头文件4. 目镜镜头文件5. 光学系统镜头文件三、实验原理光学系统设计是光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出满足特定要求的成像系统。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包括物镜、目镜和光学系统的设计。
四、实验步骤1. 设计物镜(1)打开ZEMAX软件,创建一个新的光学设计项目。
(2)选择物镜类型,如球面镜、抛物面镜等。
(3)设置物镜的几何参数,如半径、厚度等。
(4)优化物镜参数,以满足成像要求。
2. 设计目镜(1)在ZEMAX软件中,创建一个新的光学设计项目。
(2)选择目镜类型,如球面镜、复合透镜等。
(3)设置目镜的几何参数,如半径、厚度等。
(4)优化目镜参数,以满足成像要求。
3. 设计光学系统(1)将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文件导入ZEMAX软件。
(2)设置光学系统的其他参数,如视场大小、放大率等。
(3)优化光学系统参数,以满足成像要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物镜设计结果通过优化,物镜的焦距为100mm,半视场角为10°,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
2. 目镜设计结果通过优化,目镜的焦距为50mm,半视场角为10°,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
3. 光学系统设计结果通过优化,光学系统的焦距为150mm,半视场角为20°,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了使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
3. 加深了对光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4. 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为今后从事光学系统设计工作打下了基础。
注:本实验报告仅为示例,具体实验内容和结果可能因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光学设计——结课总结光学工程一班陈江坤学号2120100556一、掌握采用常用评价指标评价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方法,对几何像差和垂轴像差进行分类和总结。
像质评价方法一、几何像差曲线1、球差曲线:球差曲线纵坐标是孔径,横坐标是球差(色球差),使用这个曲线图,一要注意球差的大小,二要注意曲线的形状特别是代表几种色光的几条曲线之间的分开程度,如果单根曲线还可以,但是曲线间距离很大,说明系统的位置色差很严重。
2、轴外细光束像差曲线这一般是由两个曲线图构成。
图中左边的是像散场曲曲线,右边的是畸变,不同颜色表示不同色光,T和S分别表示子午和弧矢量,同色的T和S间的距离表示像散的大小,纵坐标为视场,左图横坐标是场曲,右图是畸变的百分比值,左图中几种不同色曲线间距是放大色差值。
3、横向特性曲线(子午垂轴像差曲线):不同视场的子午垂轴像差曲线,纵坐标EY代表像差大小,横坐标PY代表入瞳大小,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视场的子午光束在像面上的聚交情况。
理想的成像效果应当是曲线和横轴重合,所有孔径的光线对都在一点成像。
纵坐标上对应的区间就是子午光束在理想像面上的最大弥散斑范围。
这个数值和点列图中的GEO尺寸一致,GEO尺寸就是横向特性曲线中该视场三个光波中弥散最大的那个半径。
其中主光线用于描述单色像差情况;三个波长曲线用于描述垂轴色差情况。
横向像差特性曲线图表示了视场角由小到大时垂轴像差曲线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子午垂轴像差随视场变化规律。
子午垂轴像差曲线的形状当然是子午像差:细光束子午场曲、子午球差和子午彗差决定的,因此曲线形状和像差数量的对应关系经常在像差校正中用到。
根据像差曲线可以判断出要改善系统的成像质量,就必须改变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即改变三种子午像差的数量。
将子午光线对a、b作连线,该连线的斜率m = (Ya-Yb)/2h 与宽光束子午场曲X’T 成正比。
口径改变时,连线斜率变化表示宽光束子午场曲也随着变化。
当口径减小趋于0时,连线成了坐标原点(对应主光线)的切线,切线的斜率和细光束子午场曲x’t相对应。
子午光线对连线的斜率与原点切线斜率之间的差和子午球差(X’T –x’t)成正比,两个斜率夹角越大,子午球差越大。
即:宽光束子午场曲与细光束子午场曲的差和子午球差成正比。
当宽光束子午场曲与细光束子午场曲的符号由同号变成异号时表明子午球差加大。
子午光线对连线和纵坐标交点的高度等于(Ya +Yb)/2,是子午彗差K’T。
不同波长子午光线对连线和纵坐标交点之差表示两种不同波长光之间的“色彗差”。
彗差是与孔径和视场都有关的一个像差,主要反映了经过光学系统后与主光线原对称的光线对不再与主光线对称的情形,能量上反映了对于中心点的不对称,也就是“彗尾现象”。
至于色差情况,三个波长的横向特性曲线差值就反映了轴外点垂轴色差的情况。
横向特性曲线充分反映了轴外像点的成像质量和随入瞳孔径、视场大小的变化规律。
在光学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的分析这些像差中那一个占据主要地位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像差校正和像差平衡的目的。
弧矢像差的分析方法与子午像差分析方法相同。
对应轴上点,只有两种像差需要分析,即:轴向球差和轴向色差。
“轴上点像差特性曲线(longitudinal aberration)”,通过对于轴上点球差、轴向色差的描述,综合的反映了轴上点成像质量;“场曲和畸变特性曲线”,描述了系统的子午场曲、弧矢场曲、色散、畸变等像差参数;“横向色差特性曲线”,描述了系统垂轴色差随着视场变化的规律。
二、点列图由一点发出的许多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因像差使其与像面的交点不再集中于同一点,而形成了一个散布在一定范围的弥散图形,称为点列图。
,点列图是在现代光学设计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
图中的几个图分别表示给定的几个视场上不同光线与像面交点的分布情况。
使用点列图,一要注意下方表格中的数值,值越小成像质量越好。
二根据分布图形的形状也可了解系统的几何像差的影响,如,是否有明显像散特征,或彗差特征,几种色斑的分开程度如何,有经验的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传递函数调制传递函数MTF:一定空间频率下像的对比度与物的对比度之比。
能反映不同空间频率、不同对比度的传递能力。
一般而言,高频传递函数反映了物体细节传递能力,低频传递函数反映物体轮廓传递能力,中频传递函数反映对物体层次的传递能力。
1、 MTF曲线图图中不同色的曲线表示不同视场的复色光(白光)MTF曲线,T和S分别表示子午和弧矢方向,最上方黑色的曲线是衍射极限。
横坐标是空间频率lp/mm(每毫米线对),纵坐标是对比度,最大是1。
曲线越高,表明成像质量越好。
2、传函与离焦关系曲线图此图表明对设定空间频率不同视场的子午、弧矢MTF与离焦量的关系,图中横坐标是离焦量,纵坐标是对比度,通过此图可以看出各视场的最佳焦面是否比较一致,MTF是否对离焦比较敏感。
此图在光学设计后期,精细校正时很有用。
四、波像差1、光程差曲线图中几个曲线图分别是不同视场子午和弧矢方向上的光程差,不同颜色表示不同色光。
下方表格的数据为纵坐标(光程差)的最大值,单位一般用波长。
2、波面三维图此图是设定视场和色光的波像差三维分布图,下方表格中的数字给出了波差的大小PEAK TO VALLEY 波差的峰谷值(最大最小)RMS 波差均方根值3、干涉图这是模拟系统波差在干涉仪上测出的干涉图图形。
图中给出的是设定视场和色光的干涉图。
像差分类总结总的来说,镜头的像差可以分成两大类,即单色像差及色差。
镜头的单色像差五种,它们分别是影响成像清晰度的球差、彗差、象散、场曲,以及影响物象相似度的畸变。
单色像差对单色光而言的像差。
按照理想像平面上像差的大小与物高、入射光瞳口径的关系可区分为:1. 球差:球差是由于镜头的透镜球面上各点的聚光能力不同而引起的。
从无穷远处来的平行光线在理论上应该会聚在焦点上。
但是由于近轴光线与远轴光线的会聚点并不一致,会聚光线并不是形成一个点,而是一个以光轴为中心对称的弥散圆,这种像差就称为球差。
球差的存在引起了成像的模糊,而从下图可以看出,这种模糊是与光圈的大小有关的。
小光圈时,由于光阑挡去了远轴光线,弥散圆的直径就小,图像就会清晰。
大光圈时弥散圆直径就大,图像就会比较模糊。
必须注意,这种由球差引起的图像模糊与景深中的模糊完全是两会事,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球差可以通过复合透镜或者非球面镜等办法在最大限度下消除的。
在照相镜头中,光圈数增加一档(光孔缩小一档),球差就缩小一半。
我们在拍摄时,只要光线条件允许,可以考虑使用较小的光圈来减小球差的影响。
2. 慧差:彗差是在轴外成像时产生的一种像差。
从光轴外的某一点向镜头发出一束平行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在像平面上并不是成一个点的像,而是形成不对称的弥散光斑,这种弥散光斑的形状象彗星,从中心到边缘拖着一个由细到粗的尾巴,首端明亮、清晰,尾端宽大、暗淡、模糊。
这种轴外光束引起的像差就称为彗差。
彗差的大小既与光圈有关,也与视场有关。
我们在拍摄时也可以采取适当采用较小的光圈来减少彗差对成象的影响。
3. 像散:当拍摄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的物时,经过镜头所成的像并不在一个像平面内,而是在以光轴为对称的一个弯曲表面上,这种成像的缺陷就是场曲。
场曲是一种与孔径无关的像差。
靠减小光圈并不能改善因场曲带来的模糊。
4. 场曲:垂直于主轴的平面物体经光学系统所结成的清晰影像,若不在一垂直于主轴的像平面内,而在一以主轴为对称的弯曲表面上,即最佳像面为一曲面,则此光学系统的成像误差称为场曲。
用存在场曲的镜头拍照时,当调焦至画面中央处影象清晰,画面四周影象就模糊;而当调焦至画面四周影象清晰时,画面中央处的影象又开始模糊,无法在平直的象平面上获得中心与四周都清晰的象。
因此在某些专用照相机中,故意将底片处于弧形位置,以减少场曲的影响。
由于广角镜头的场曲比一般镜头大,在拍团体照(经常使用广角镜头)时采用略带圆弧形的站位排列,就是为了提高边缘视场的象质。
5. 畸变:被摄物平面内的主轴外直线,经光学系统成像后变为曲线,则此光学系统的成像误差称为畸变。
畸变像差只影响影像的几何形状,而不影响影像的清晰度。
由于畸变的存在,物方的一条直线在像方就变成了一条曲线,造成像的失真。
畸变可分为枕型畸变和桶型畸变两种。
造成畸变的根本原因是镜头像场中央区的横向放大率与边缘区的横向放大率不一致。
如下图所示,如果边缘放大率大于中央放大率就产生枕型畸变,反之,则产生桶型畸变。
上述单色像差,仅与物高和入射光瞳口径的幂总共三次方成正比,称为三级像差(又称初级像差),此外还有与物高和入射光瞳口径的幂总共高于三次方的成正比像差,称为高级像差。
6 .色差:由于透射材料折射率随波长变化,造成物点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不会聚在一点,而成为有色的弥散斑。
它仅出现于有透射元件的光学系统中。
按照理想像平面上像差的线大小与物高的关系,可区分为:①位置色差(又称纵向色差)与物高无关的像差,即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系统后会聚在不同的焦点。
②横向色差(又称倍率色差)与物高一次方成正比的像差。
它使不同波长光线的像高不同,在理想像平面上物点的像成为一条小光谱。
这是两种最基本的色差,由于波长不同还会引起单色像差的不同,这称为色像差,如色球差、色彗差等。
如果物平面处在无穷远,上述物高应换为物点的视角(即它和光轴的夹角)。
实际的光学系统存在着各种像差。
一个物点所成的像是综合各种像差的结果;此外实际光学系统完全可以不调焦在理想像平面处,这时像差(指在这个实像面上的像斑)当然也要变化。
在天文上常用光线追迹的点列图来表示实际像差;也可用波像差来表示像差,由一个物点发出的光波是球面波,经过光学系统后,波面一般就不再是球面的。
它与某一个基准点为中心的球面的偏离量,乘以该处介质的折射率值,称为波像差。
二、学习光学自动设计和两种常用自动设计程序的原理,掌握阻尼最小二乘法自动设计程序的使用方法,或掌握ZEMAX软件中的自动设计程序使用方法。
阻尼最小二乘法特点不直接求解像差线性方程组,把各种像差残量的平方和构成一个评价函数。
通过求评价函数的极小值解,使像差残量逐步减小,达到校正像差的目的。
它对参加校正的像差数没有限制。
在阻尼最小二乘法程序中,通常可以采用垂轴几何像差或波像差作为单色像差的质量指标,色差则用近似计算的波色差来控制各种像差在数值上希望达到合理的匹配。
把各种像差值乘以不同的系数,再进入评价函数。
设定范围1)正透镜的最小边缘厚度、负透镜的最小中心厚度和透镜间的最小空气间隔。
2)每个面上光线的最大投射高。
3)玻璃光学常数的限制。
自变量的设定1)单个结构参数作为自变量2)非球面系数3)两个结构参数构成的结组变量4)组合变量整体弯曲适应法像差自动校正程序特点参加校正的像差个数m必须小于或等于自变量个数n参加校正的像差不能相关可以控制单个独立的几何像差对设计者要求较高,需要掌握像差理论给出每种像差的目标值和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