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势》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电动势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电动势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向高中学生传授电动势的概念、物理意义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电动势的定义,掌握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学会使用电动势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物理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电压、电阻等基本电路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更容易理解电动势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但在区分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耐心引导。
此外,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特点,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动势的定义,掌握电动势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2)掌握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能正确区分并使用这两个概念。
(3)学会使用电动势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功等。
(4)掌握电动势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与电动势相关的问题。
(5)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际电路,引导学生发现电动势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动势的概念及其应用。
(3)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电动势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5)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电动势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电动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电动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了解电源内电阻和容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过程,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生活中的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2)通过介绍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树立起保持环境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对电池进行分类处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电动势的概念,对电动势的定义式的应用。
2、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四、教学手段各种型号的电池,手摇发电机,玩具轨道车,太阳能电池,钟表。
五、教学活动(一)引入新课教师:进行课前实验,利用电池及充电后的电容器分别对钟表进行放电,观察现象,并说明两者的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池能够产生持续的电流。
电容器只能够产生瞬间的电流。
教师:电流的产生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造成的,试分析两者电荷移动的区别(以正电荷的移动为例)学生思考并回答:电容器中正电荷由正极板移动至负极板而发生中和。
电源中正电荷由电源正极经外电路到达负极后,再由内电路由负极返回正极。
教师:电源中电荷为何能够持续运动,内部具有怎样的结构?带着问题我们学习一下本节课电动势。
(二)进行新课1、电容器内部结构电容器正极板电荷经导线在电场力作用下由正极板运动到负极板,到达负极板后与负电荷发生中和,导致电荷量减少,电流减小。
2、电源内部结构(1)问:电场的方向是怎样的?答:外电路沿着导线由正极到负极。
内电路由正极到负极。
(2)问:正电荷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答:外电路由正极到负极。
内电路由负极到正极形成持续的运动。
(3)问:什么力使正电荷发生移动?答:外电路中是电场力作用。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电动势》》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电动势》》教学设计第一篇: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电动势》》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电动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电动势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但学生对各种电源比较熟悉,所以本设计从介绍各种电源开始,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电源的共同特性。
通过对电路中产生持续稳定电流原因的探讨,使学生知道电源工作过程中电源内部存在非静电力的作用。
在讨论非静电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引入电动势概念。
在学习闭合电路的基础上介绍外电路和内电路、外电阻和内电阻,外电压和内电压的意义,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内电阻的存在。
在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讨论中采用类比儿童乘坐滑梯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动势的的概念及定义式。
知道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电源及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生活中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电动势的的概念难点:对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的理解四学情分析、五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六课前准备:实验教具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要点:电源、恒定电流的概念(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新课讲解-----第二节、电动势〖问题〗1。
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形成是什么?(自由电子)2.在外电路中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3.电源是靠什么能力把负极的正电荷不断的搬运到正极以维持外电路中恒定的电流?结合课本图2-1,讲述“非静电力”,利用右图来类比,以帮助学生理解电路中的能量问题。
当水由A池流入B池时,由于重力做功,水的重力势能减少,转化为其他式的能。
而又由于A、B之间存在高度差,故欲使水能流回到A池,应克服重力做功,即需要提供一个外力来实现该过程。
抽水机就是提供该外力的装置,使水克服重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水的重力势能。
电动势教案

电动势教案电动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什么是电动势以及其概念和定义。
(2)掌握电动势的计算方法和相关的公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电动势的概念和定义。
2. 理解电动势的计算方法和相关的公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电动势的内涵和外延。
2. 掌握电动势的计算方法和相关的公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捏灭一根简单的电瓶,然后问学生:“电瓶被捏灭后,为什么会流出电流?有谁知道是什么产生了电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动势”。
2. 理论讲解(1)引导学生思考:当一个导体回路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回路中会产生一个电势差,这个电势差被称为电动势。
电动势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转化的物理现象。
(2)定义:电动势是单位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移到正极时所做的功。
(3)电动势的计算方法:设电流为I,电势差为V,电阻为R,则根据欧姆定律可得到电动势的计算公式为:ε=IR。
(4)电动势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动势的单位是伏特(V)。
3. 实验探究(1)准备实验设备和材料:电源、电阻、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等。
(2)实验步骤:将电源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电阻的两个端点相连接,用电流表测量出通过电阻的电流I,用电压表测量出电阻两端的电压V,并计算出电动势ε=IR。
(3)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电动势的数值。
4. 知识拓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电动势与电源的电压有什么关系?(2)电动势与电流的方向有什么关系?(3)电动势与电阻的大小有什么关系?(4)电动势的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乘以电流?5. 小结与反思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复习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八、课堂作业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电势能公式是多少?请你写出这个公式,并用文字解释其中的物理意义。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电动势》教学设计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电动势》教学设计第一篇:四川教师招聘面试《电动势》教学设计四川教师招聘面试《电动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电动势的概念【难点】对非静电力做功的理解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电源”的概念,再结合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守恒的,提问在教材图2.1-2中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电源是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过渡:电源又是如何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呢?(二)新课讲授1.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根据前面的分析,大家讨论一下,电源是如何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呢?学生阅读教材可得出:在电源内部也存在电场,电场方向也是从正极指向负极。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源必须把自由电子不断地从正极搬运到负极,自由电子必须克服电场力做功,这就需要有“非静电力”作用于电子。
这个“非静电力”是电源提供的。
也就是说,电源通过非静电力做功,使电荷的电势能增加了。
教师对此点评、总结,引导学生建立起电源的概念: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过渡:不同的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一样吗?这个本领用什么来描述呢? 2.电动势非静电力对电荷做功的多少与电荷的数量有关,不能用做功多少来反映做功的本领。
非静电力把相同数量的电荷从电源的一个极搬运到另一极,做功越多,电荷获得的电势能就越多,可以用非静电力做功与电荷量的比值来反映静电力做功的本领。
电动势也是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教师引导学生把电动势的定义完整地说出来,并写出电动势的定义式。
说明给出物理量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第二篇:四川教师招聘面试之《圆周运动》教学设计四川教师招聘面试之《圆周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两个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会推导二者之间的关系。
《电动势》教学设计

《电动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的内电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类比使学生了解电动势是表征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2)初步培养从能量守恒和能量转化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生活中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同时通过了解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二、重点难点1、重点:“非静电力”的概念,让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静电力。
2、难点:非静电力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现代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本节课内容尽管是知识性为主,概念性的教学,相对比较抽象。
但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通过有效和精心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参与互动,通过计算机课件演示、传感器的使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将传统的知识传授与自主探究式学习相互结合,实现互动交流、知识创新和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
四、课前准备西红柿(若干)、铜锌片(若干)、电压表(若干)、电流表(一个)干电池(四节)、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托马斯小火车(一套)、自制教具板(一个)、自制范德格拉夫起电机(一个)五、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播放视频“纸片电池”,引入新课图1 图2(二)探究电源的作用(1)演示电容器给小灯泡供电和电源为小灯泡供电,请学生认真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由电容器供电,小灯泡闪亮;由电源供电,小灯泡持续发光(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观看动画)(3)举例说明非静电力自制范德格拉夫起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势能非静电力是皮带作用学生活动自制水果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势能非静电力是化学作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转化为电势能非静电力是光电作用(4)总结电源的作用:通过非静电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电动势课程设计

电动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动势的定义,掌握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2. 学生能掌握电动势的计算公式,并运用相关物理定律解决简单问题;3. 学生能了解电源内部电动势的产生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电源的电动势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电压表测量电动势,并正确读取数据;2. 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电动势与电流、电阻的关系,培养实验操作能力;3. 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电路中的电动势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电动势,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 学生能认识到电动势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责任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电动势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高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电动势的定义与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电动势的含义,区分电动势与电压;- 介绍电动势的单位及符号表示。
2. 电动势的计算与测量- 讲解电动势的计算公式,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演示电动势的测量方法,指导学生使用电压表进行实际操作。
3. 电源内部电动势的产生原理- 介绍电源内部电动势的产生原理,如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分析不同类型电源的电动势特点。
4. 电动势与电流、电阻的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电动势与电流、电阻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释实验现象。
5. 电动势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分析实际电路中的电动势问题,如电动汽车、手机充电器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电动势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与教材章节相对应,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具体教学内容如上所述,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电动势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电动势》 教学设计

《电动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动势的概念,知道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
(2)理解电动势的定义式\(E =\frac{W}{q}\),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3)知道电源的内阻,了解电动势与路端电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类比水压与电动势,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2)通过对电动势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电源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电动势概念的建立。
(2)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和联系。
2、教学难点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类比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如干电池、蓄电池、手机电池等,提问学生这些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思考电路中电流形成的原因。
(3)通过类比水路中形成水流的原因是存在水压差,引出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是存在电势差。
2、电动势概念的建立(1)演示实验:将一个干电池、一个蓄电池分别连接到相同的电路中,观察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
(2)提问学生:为什么相同的电路,连接不同的电源,电流表的示数不同?(3)引导学生思考:电源能够提供电能,不同的电源提供电能的能力不同,那么如何描述电源提供电能的能力呢?(4)类比水压,引入电动势的概念: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把单位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叫做电动势。
(5)给出电动势的定义式:\(E =\frac{W}{q}\),其中\(E\)表示电动势,\(W\)表示非静电力所做的功,\(q\)表示电荷量。
3、电动势的物理意义(1)讲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电动势反映了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
电动势越大,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动势》教学设计
潮州金中张祥勇
一﹑【课标要求】
在上一章学习电势能的基础上,知道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二﹑【教材分析】
本节概念抽象,电动势是本章重点概念,也是本章的难点。
教科书提出了“非静电力”,让学生从功和能角度理解非静电力,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本节是为后面学习闭和电路欧姆定律做铺垫。
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分析过电路,但没有深入研究过电源的作用。
在前一章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电场有一定的了解,对电场内功与能的转化关系有一定的掌握。
对于本节的教学中学生对电动势的概念及其本质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知道什么是非静电力以及电源中非静电力的作用。
3.理解电动势的本质,能区分电动势和电压。
4.从能量转化角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类比使学生了解电动势是表征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
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2.初步培养从能量守恒和能量转化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探究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正确地
获取知识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五﹑【教学重点﹑难点】
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以及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用具】
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学生电压表不同阻值的电阻导线若干。
七﹑【教学设计思想】
八﹑【教学流程】
正电荷从负极不断地移回到正极,此过程受到电场力,但电场力是阻力。
因此,还需要某种动力,这种力不是静电场给的,所以我们把他称做非静电力
(如图)
学生讨论:分析正电荷在电源内部从负极移到正极过程中所伴随的功能关系。
阐述:
为了形象的说明电源作用,现用类比方法进行描述:电源好比电动机
(演示),答:非静电力克服电场做功,使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势能,电荷电势能增加。
F
九﹑【板书设计】
1.电源: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注意】在不同的电源中,是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2.电动势
(1)定义:
(2)定义式:E=W/q 单位:伏(V)
(3)物理意义:表示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非静电力做功)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
【注意】:电动势的大小由电源中非静电力的特性(电源本身)决定,跟电源的体积、外电路无关。
3.电源的内阻(r):电源内部的电阻。
十﹑【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2﹑3。
十一﹑【教学反思】
1.电动势这一概念非常抽象,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并结合类比法,学生对电源
的作用以及电动势概念的理解就没有问题。
2.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学的根本。
我们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关
键是要让学生自己理解﹑建立知识结构。
通过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