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不良反应及救治一览表

常用中药不良反应及救治一览表
常用中药不良反应及救治一览表

常用中药不良反应及救治一览表

常用中药不良反应及就治一览表

中药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中药不良反应论文药品不良反应论文: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对策 【关键词】中草药;不良反应 在人们的观念中中药是纯天然的,其药性比较平和,毒副反应也比较少,可长期服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以及有些商家打出“纯中药,纯天然,绝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广告。其实这都是一些片面、错误地认识,所以很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安全有效,而对其不良反应则往往重视不够,但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 1中药不良反应概念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2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2. 1中药的自身因素中药本身含有多种成分,除了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外,所含的其它成分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比如生物碱类—乌头碱、雷公藤碱、莨菪碱、麻黄碱等,毒理作用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苷类—苷元具有毒性,强心苷中的甾体苷类如洋地黄苷,小剂量有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使心脏骤停及停搏;含氰苷类如银杏、苦杏仁水解后析出氢氰酸能损害并抑制呼吸中枢导致死亡;皂苷类对局部

有刺激作用、损害心脏肾脏及溶血作用;黄酮苷刺激胃肠道对肝脏有损害;毒蛋白类—引起呕吐、血尿、惊厥;萜类及内酯类-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刺激胃肠道,并可引起肝损害;重金属类—腐蚀及刺激作用使体内失去平衡等[1]。 2. 2剂量过大中药药性理论中有“大毒、小毒、无毒”之分,有毒性者应严格掌握用量。据报道3例擅自给新生儿喂服六神丸,一次剂量少则10粒,多则30粒分别于服药后4、10、5 h内死于呼吸道循环衰竭。而另1例给新生儿及小儿滥用六神丸,且过量服用致中毒,其中4例死亡。11例中毒者中年龄3~12 d者7例[2]。六神丸处方中的蟾酥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毒性较大。因此,对新生儿应禁用,对小儿应慎用为好,对用药剂量应深人研究并从严掌握。 2. 3疗程过长有的药物应用时间过长,有毒成分在体内蓄积,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牛黄解毒片长期应用引起汞中毒。另外根据中医经验,人参虽可益气健脾,但如长期过量服用,亦可引起肠腹胀满,食欲减退,据病例证实,一些患者在长期服用人参后,常出现失眠,易激动等现象,需要停药一段时间才能好转[3]。 2. 4炮制方法不当中药材在使用或用于制剂前,大多需炮制加工,炮制不当或不经炮制可致中药质量不合格,从而发生不良反应。如大黄,若用于虚劳吐血,内有瘀积,须经炒炭,经炒炭后,泻下的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相对增强,有止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5-01-28T09:51:11.2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6期供稿作者:尹梅兰 [导读] 静脉滴注引起中成药的ADR所占比例较大,为84.09%,其中以注射用血栓通和红花注射液引起的ADR最多。 尹梅兰 (扬州市中医院药剂科江苏扬州 225009)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扬州市中医院所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ADR监测提供参考,分析其发生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为临床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从涉及患者、给药途径、给药剂型、损害系统、主要症状、危害程度等多个角度对扬州市中医院2009-2013年的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展开综合分析、统计。结果:82份中成药ADR报告中,男25例(30.49%),女57例(69.5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高发年龄段15岁以上患者;引起不良反应中单独用药59(71.95%),合并给药23例(28.05%);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59例(67.05%);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74例(84.09%);不良反应的发生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其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5例(48.25%)。结论:近5年来中成药ADR增多,临床应重视中成药ADR监测,尽量减少或避免其发生。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371-03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定义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从年龄、性别、合并给药、剂型、给药途径、器官系统方面对扬州市中医院5年间的ADR数据和通过一系列的文献调研和咨询调查来探索ADR产生原因,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来减少ADR。 1.资料来源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扬州市中医院2009-2013年期间的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 1.2方法 通过查询ADR监测系统,从年龄、性别、合并给药、剂型、给药途径、器官系统对82份中成药5年间的ADR报告进行分析,统计。 2.结果 2.1患者基本情况与中成药ADR的发生 表1. 82份中成药不良反应病例的年龄分布及构成比

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

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 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某院2015年6月~2017年9月采用中药治疗且出现不良 反应的121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不良反应的解决 对策。结果: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药物配伍不当、未实施辨证治疗、炮制 方法不当、用量不当、煎煮不当及个体差异等,其中用量不当所占比例最高为28.10%,其次为药物配伍不当(22.31%)。结论:诱发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 主要为药物配伍不当、未实施辨证治疗、炮制方法不当、用量不当及个体差异等,故临床应加强中药知识学习及中药用药安全管理,控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解决对策 中药具有悠久历史,为我国医学之精华,主要来源于动物、植物及矿物质等,应用于疾 病防治取得较好效果,具有毒副作用小、药性温和、安全性高等特点。随着微观医学的快速 发展,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引发不良反应的报道亦越来越多,影响治疗效果,且制约 了中医药的发展。故探讨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临床安全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至关重要。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121例经中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现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9月采用中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男70例,女51例,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 (42.48±6.3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休克、过敏、腹痛、中毒等。 1.2 方法 患者用药过程进行跟踪记录,重点对中药炮制方式,联合用药的配伍,基本用药方法和 用药量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分析。 2 结果 经统计分析发现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药物配伍不当、未实施辨证治疗、炮制方法 不当、用量不当、煎煮不当及个体差异等,其中用量不当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28.10%),其次为药物配伍不当22.31%。详见表1。 表1: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构成比(n=121)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①药物因素。首先是药物的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每种中药的生长环境都不同,并且还 会因为地域的不同,会出现相同名字、不同性质的药物,其中也会存在差异较大的中药化学 成分,从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中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和鉴别,容易发生品种选择错误,再 加上土壤、水质等会增强中药的毒性。 ②中药使用。在进行中药的服用时,必须按照医嘱或者医师的指导,若在服用药物的时 候没有规范服药选择,则不会改善患者的病情,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某些药材其 自身具有寒性和毒性,具有体寒或是患有寒疾的患者不能随意使用,会出现临床不适反应, 而且经常会出现为了促进疗效,患者会对用药剂量进行随意增加,药物量过重则会给肝胆等 代谢器官造成超负荷,人体内堆积有毒物质,不仅无法对疾病进行及时治愈还会加大病情。 ③药物配伍不当中药按其毒性程度可分为“重毒、中毒、小毒”等,方剂中不同药物间存 在协同及拮抗等复杂关系,故在中药的配伍中应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结合“十八反,十九畏”,充分了解配伍药物的成分及药物的性质、作用、与其他药物可能会出现的拮抗作用,使配伍科学化、合理化、有序化,促使方中各味中药相互协同,增强药效,缓解药物间的拮

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

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 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时出现的五官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多方面。笔者将诱发不良反应的几种因素与同行们作一浅析。 1超剂量或疗程过长因素 人们一般认为中药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在用药剂量方面比较随意,有的因长时间超剂量使用,引起蓄积性中毒。如有资料表明的因长期服用雷公藤及多苷片可引起肝硬化腹水死亡。还好由食用有毒中药或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药,因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发生不良反应的现象,如...头类药物用量稍大即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死亡。黄药子、壮骨关节丸及黄药子的其他制剂因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引起肝肾损伤的报道。 2用药不当因素 中医用药根据“辨证施治”,在临床用药如不对症不及起不到治疗的目的,反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如寒咳症,误用寒凉的蛇胆川贝液治疗,轻则久咳不愈,重则生变他症,如可能引起支气管炎,肺炎等其他病症。 3药品质量因素 药品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而其质量又取决于原材质量的好坏,如中成药制剂方法不当或原药材质量低劣,亦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例如临床报道的复方丹参片引起过敏性哮喘,板蓝根冲剂治过敏反应等例。另有品种产地、采收、加工、炮制等因素。 4个体差异因素 过敏性体质的病人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此外有年龄差异如婴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对某些药物易发生不良反应。常见临床报道六神丸中毒。不少为新生儿或小儿滥用且过量服用导致。老年人肝肾功能衰退,机体代谢缓慢。使血中药浓度增高或消除延缓,引起毒性反应。还有性别不同,如有妇女比男子已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报道。 5中西药配伍因素 临床中西药配合使用,有许多产生协同作用,加速机体康复。但也不少产生拮抗作用,出现不良反应。有资料统计,含较多金属离子的重要有石膏、牡蛎、瓦楞子、石决明等,同西药四环素类及异烟肼同时服用,生成结合物妨碍药物吸收,降低疗效。含朱砂的药物有牛黄清心丸,朱砂安神丸等于西药的溴化物,碘化物同服产生有毒的溴化汞和碘化汞沉淀,导致药源性肠炎。 总之,诱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众多,我们临床药剂师必须正确认识中药不良反应重视其不良反应,加强医、药、患三者沟通。在临床注意收集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同时向医师提供可靠的用药信息,介绍新的中药,中成药的临床新用及药品产地,来源,药物的加工炮制等情况。确保药物的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把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限制。 文章出自:https://www.360docs.net/doc/3f5261546.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3f5261546.html,;欢迎转载、关注。

中药不良反应一览表

中药不良反应一览表 按音序排列 A 艾条熏灸致过敏:熏处奇痒,潮红,水肿,水泡,重者心悸,胸闷,气急。 安宫牛黄丸鼻饲致过敏:全身皮肤发红,瘙痒,出水泡;内服致过敏:憋气,心慌,面部浮肿,心率快。 B 巴豆误食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中毒症状。 白花蛇酒外用过敏:皮肤渐红,瘙痒,米粒样丘疹,水泡。 白降汞软膏连续使用致敏:发热,全身大水泡,口腔粘膜糜烂。 白芥子外敷致败血症:敷处起泡,大片坏死,高热,昏迷,死亡。 斑蟊外用或内服致中毒,急性肾功能与消化道及皮肤损伤:中毒性肾炎,膀胱炎、肾衰、急性胃肠炎、血尿血便,重者死亡。 板蓝根肌注致过敏,躯干、四肢出现紫色斑块或散在性皮疹,胸闷,心慌、长期内服致食欲减退,体瘦,神疲少动,吐清诞,腹泻,腹痛,腹胀,呕吐等。 保济丸内服过量中毒:畏寒,四肢酸麻并抽搐。 豹骨壮筋丸内服致中毒:头晕,恶心呕吐。 北豆根煎服过量致中毒;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大汗乏力,抽搐,血压下降,颅神经损伤,上消化道出血。 北五加皮内服其酒浸剂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作南五加皮用致中毒。 蓖麻子外用致过敏性休克,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大汗,血压0,下肢有风团样疹块,昏迷,死亡。壁虎尿液中毒:污染胸前皮肤起水泡,剧痛,出汗,神志不清,呼吸急促,死亡。 鳖鱼(甲鱼)煎服致过敏:腹痛,虚汗,全身风疹块,呼吸困难。 冰硼散外用致中毒死亡:西红柿样便,皮疹,大便潜血,神志不清,休克死亡。 冰片接触过敏,病痒,皮肤潮红,丘疹,烦躁不安。 补骨脂乏力,头晕,目眩,呼吸急促,昏迷。 补骨脂素接触致变应性皮炎与接触性皮炎。 补中益气丸内服致过敏。 C 草乌、雪上一枝蒿、独脚莲等复合外敷致并发症,红肿,灼痛,水泡,溃疡、肢体畸形,功能障碍。 柴胡肌注致过敏性喉梗阻或过敏性休克,与庆大霉素合并肌注致过敏性休克,全身瘙痒,大汗,呼吸困难,胸背部等麻疹,头晕心慌。 蟾蜍(素)服食致中毒:胸闷,腹痛,恶心呕吐,重者死亡。 陈皮内服致消化道穿孔死亡。 赤芍甘草汤致乳汁全无。 川芎超量服用致中毒:剧烈头痛并呕吐。 川芎蛋偏方内服致中毒:脐周与下腹疼痛,肾损害。 穿心莲内服致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过敏性风湿,休克,皮疹,瘙痒,气急,胸闷,心慌,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冷,血压0,神志不清。 垂盆草煎服鲜品致心律失常,泡服致多型红斑型药疹。 刺五加静滴致急性过敏性皮炎。 D 大黄生大黄致原有眼溃疡加深,星翳深陷,重者穿透角膜。 大黄度虫丸内服致猩红热样药疹,胸背部、外阴、股内侧潮红,肿胀,丘疹,瘙痒。 大活络丹内服致过敏性药疹,口唇疙疹,充血性胃炎,上消化道大出血,与骨刺片同服致心律失常:胸闷,憋气,头痛,早搏。 大蒜素内服致茶碱代谢慢而中毒。 丹参静滴致过敏反应:头痛,心慌,胸闷,烦躁不安,双眼水肿,腰痛,全身出皮疹,瘙痒。 单面针内服其酒剂中毒致阿—斯氏综合征。 地骨皮煎服致心律失常等毒性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分析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分析 姚晓 07资源 摘要:各种中药及其中药制剂在我国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病防病,历史悠久,成效显著,但其不良反应近年来也被进一步发现和认识。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有中药品种混乱或以假乱真,药物的固有毒性及用量不当,辨证失当、药不对证,炮制或煎煮不当,剂型或服用方法不当,疗程过长,造成蓄积中毒等。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中药应按质量合格、用量合适、用法合理的原则使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 1.概念: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所发生的非治疗反应。中药的不良反应常统称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包括中毒反应和过敏反应。 2.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2.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一般是指服用正常剂量或极小剂量时出现的非正常反应,多与体质因素有关。凡单味中药、中成药和名方组成中含有抗原物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后或在它们的代谢过程中产生抗原物质的,首次尤其是多次用药后常可引起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紫癜、哮喘、心律失常、肝损伤、耳鸣、发热、腹泻等。 2.1中毒反应中毒反应的临床特点是发病急、病情恶。其临床症状表现:消化系统为恶心、呕吐、腹泻、便血、黄疸等;神经系统表现为眩晕、头痛、惊厥、抽搐、呼吸抑制等;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律不齐等;造血系统表现为白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目前已发现由毒性反应而致死的中药有20多种如雷公藤、蜈蚣、马钱子、砒霜等。中毒反应多由于药品原料购销、药品生产和药品使用不当引起。中毒致死的中药多是有毒中药,但历代医书称无毒之品也能臵人于死地。 3.人体各个系统不良反应药物及其不良反应表现 3.1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药物有76种,其不良反应表现为血压升高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刺五加注射剂、葛根素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灯盏花素注射剂、细辛注射剂、肾宝合剂、草乌膏剂、番泻叶、复方桔梗注射剂、天和骨通贴膏、壮骨关节丸;表现为低血压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生脉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鱼腥草注射剂、柴胡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红花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川芎嗪、郁金、莪术油、银杏达莫注射剂、骨宁注射剂、三七片、银翘解毒丸、六味地黄丸、龙胆泻肝丸、鸦胆子;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草乌、正清风痛宁、生脉注射剂、精制蝮蛇抗栓酶、乌头碱、鸦胆子油、龙骨、木薯、垂盆草、地骨皮、

中成药不良反应汇总

复方及中成药: 二天油内服致过敏:全身瘙痒,躯干与四肢出红丘疹,形成小水泡并溃烂 三九胃泰内服致固定性药疹,全身荨麻疹型药疹,孕妇过敏型药疹,冲服致过敏:周身丘疹或风团,痛痒,头痛,高热,休克症状 三蛇胆川贝露内服致过敏性斑疹块 三黄膏乳香、没药致过敏:丘疹。水泡。 三黄片内服致血尿,停药自愈 四虫散加味内服过量致复合中毒:眼脸浮肿,会阴、下肢水肿,水泡,溃疡,肾损伤 六神丸新生儿内服中毒致心律失常,致急性胃粘膜损伤,致过敏:全身瘙痒,皮肤风团块,休克症状,内服致胎动,胎漏,先兆流产 六味地黄丸内服致过敏:手足瘙痒,心慌不安,停药自愈 十滴水内服致过敏性休克。 101毛发再生精外搽头部引发支气管哮喘 七厘散外敷致过敏:敷处肿胀,紫红色,奇痒,大水泡, 人参蜂王浆内服致齿龈渗血,原症状加重 人参丸内服美国人参丸致猩红热样药疹 新人参顺血散内服致皮疹,表皮坏死,溶解型药疹 大黄度虫丸内服致猩红热样药疹,胸背部、外阴、股内侧潮红,肿胀,丘疹,瘙痒 大活络丹内服致过敏性药疹,口唇疙疹,充血性胃炎,上消化道大出血,与骨刺片同服致心律失常:胸闷,憋气,头痛,早搏 小活络丹内服致急性胃粘膜损害,黑便,呕血 川芎蛋偏方内服致中毒:脐周与下腹疼痛,肾损害 云芝肝泰内服致周身风团等过敏反应,恶心呕吐,心绞痛,大汗 云南白药内服致尿失禁,血小板减少,过敏:胸闷,心慌,腹痛,恶心欲吐,奇痒 云南白药膏外贴致过敏 云香精过量服用致中毒:面色苍白,气喘,心力衰竭 乌龙散内服致过敏性肺泡炎 乌头细辛酒内服或内服兼外用致中毒:全身麻木,心率加快,周身发冷,血压下降,死亡牛黄解毒片(丸)内服致急性胃粘膜损害,致大疱性药疹并肝功能损害,致支气管哮喘,长期服用致成瘾 牛黄抱龙丸内服致腹泻. 牛黄上清丸内服致过敏性休克 牛黄蛇胆川贝液内服致过敏反应。 安宫牛黄丸鼻饲致过敏:全身皮肤发红,瘙痒,出水泡;内服致过敏:憋气,心慌,面部浮肿,心率快 元胡止痛片内服致急性胃粘膜损害 心肝宝内服致过敏性药疹 心脉宁片服之过敏:全身瘙痒,伴丘疹,烦躁 中华跌打丸内服致过敏性肾炎 风痛灵滴入鼻腔致过敏:腹痛,气急,口唇发绀,血压下降 跌打丸用酒调糊外敷处致过敏:痒而疼痛,肿胀,丘疹。 皮炎宁配剂外搽致剥脱性皮炎 玄麦柑橘冲剂内服致荨麻疹样固定药疹

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较长时间以来,许多人都片面地认为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但近年有关中药毒副反应的问题突现,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呈大幅上升趋势,因此,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必须改变。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和客观评价,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1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1.1 超量使用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药。实际上,由于超剂量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1.2 个体差异 患者的体重、性别、体质各不相同,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其中女性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婴幼儿、老年人不良反应比青壮年多[1]。 1.3 药物自身因素 某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有毒成分,不良反应出现较多,如附子、川乌、大黄、细辛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导致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中成药的包装说明不明确,中药被农药污染或变质,假冒伪劣品种的混杂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1.4 人为因素 如果药不对证,用药就适得其反。盲目用药,对其药性不详,或未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迷信偏方、秘方,或盲目长期应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等,都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1.5 剂型因素

中药组成成分复杂,每味中药就含有多种成分,有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加之中药注射剂提纯程度不够或杂质过多常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如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2 提高中药安全应用的途径 2.1 加强管理 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外,还应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模式;严格规范药品说明书的管理,避免因商业利益回避不良反应、禁忌等警示性内容;大力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认识和意识。 2.2 保证药品质量 与药品质量相关的各环节,都应严格地科学管理。药品的来源、炮制加工、调配、制剂应有具体的规程,同时要有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安全质量标准,以确保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2]。 2.3 合理用药 临床医师应熟悉中药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病人应遵从医嘱,不要擅自增加剂量,延长疗程。 2.4 加强监测工作 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必须正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存在,及时反馈中药不良反应信息,减少漏报率。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3 讨论 随着中药现代化以及与国际接轨,新的中药制剂不断开发,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呈现上升趋势,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掌握药物的禁忌、适用范围以及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对于剂型改革、化学成分提取、开发新品种等,其安全性尤其应该得到重视。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科学地、客观地判定中药的不良反应,要积极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或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薛建来,蔚红华.中药不良反应简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8):2452.

中药不良反应的一览表

中药不良反应的一览表 药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人参用药不对症至低血钾,四肢抽搐,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咽痛,牙痛,畏光,自汗,下肢酸痛,恶露不绝 天麻内服致过敏性水肿:头晕,乏力,胸闷,面部浮肿。 五味子煎服或内服糖浆剂致过敏:心慌气短,胸闷难受,全身瘙痒,周身荨麻疹,心动过速,早搏 巴豆误食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中毒症状。 小春花内服致痉挛性斜颈、帕金森综合征等锥体外系症状 山菠萝煨食7天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 川芎超量服用致中毒:剧烈头痛并呕吐 山药生品外敷致过敏:颈、胸、背部瘙痒,心烦不安,坐卧不宁 北豆根煎服过量致中毒;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大汗乏力,抽搐,血压下降,颅神经损伤,上消化道出血 大黄生大黄致原有眼溃疡加深,星翳深陷,重者穿透角膜 金钱草内服或接触致过敏:接触面呈红色斑疹,累及面、胸、背部,奇痒;或长期泡服致形瘦肤燥,毛发不泽,烦躁等肾明亏损症状 七叶一枝花新生儿煎服中毒:烦躁,面色苍白,呕吐,抽搐,昏迷 山八角误服中毒:头晕。腹痛,恶心呕吐;四肢抽搐,流诞,昏迷,重者死亡 土鳖虫外敷过敏:接触处红疹。瘙痒,阴囊与龟头瘙痒、糜烂 乌柏内服过量致中毒:精神错乱,语无伦次,自语,坐卧不安,面部抽搐 全蝎煎服致新生儿呼吸抑制,服粉剂致过敏,内服致蛋白尿 艾条熏灸致过敏:熏处奇痒,潮红,水肿,水泡,重者心悸,胸闷,气急 夹竹桃花)煎服致中毒;恶心呕吐,头晕乏力,胸闷,憋气,重者深昏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房颤,早搏,心肌缺血

桃花内服鲜品致胃肠炎:腹绞痛,水样便,发热,恶心呕吐,上腹与脐周压痛 斑蟊外用或内服致中毒,急性肾功能与消化道及皮肤损伤:中毒性肾炎,膀胱炎、肾衰、急性胃肠炎、血尿血便,重者死亡 河豚食用致中毒:腹痛,恶心呕吐,头晕,胸闷,乏力,四肢与口唇麻木,不能行走,重者死亡 松香接触膏剂致局部皮炎 蓖麻子外用致过敏性休克,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大汗,血压0,下肢有风团样疹块,昏迷,死亡 仙人掌外敷致接触性皮炎 生地黄内服致可逆性血压升高 瓜蒂误服致过敏性休克 北五加皮内服其酒浸剂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作南五加皮用致中毒 竹沥内服致上消化道出血 竹黄服酒剂致日光性皮炎:暴光处水肿性红斑,重者有水泡,糜烂。 灰菜食用致小儿重症光敏性皮炎 陈皮内服致消化道穿孔死亡 地骨皮煎服致心律失常等毒性反应。 苦楝子内服致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毒性反应 苦杏仁服食致恶心呕吐,腹泻,头昏,心悸,呼吸困难等急性中毒 刺五加静滴致急性过敏性皮炎 鱼腥草肌注致大疱性表皮松懈萎缩坏死型药疹,或过敏性休克 单面针内服其酒剂中毒致阿一斯氏综合征 垂盆草煎服鲜品致心律失常,泡服致多型红斑型药疹

中药不良反应论文

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 ——中药的不良反应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所在学习中心: 摘要: 随着用药安全问题的普及,中药的安全用药信息受到人们关注,中药的不良发应比西药相对较少,但不容忽视,中药不良反应中比例最大的为注射剂原因为药品本身和用药个体。药品生产企业作为药品生产的主体,应建立健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体系,切实履行报告和监测责任,积极主动的收集和研究药品的安全性信息。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生产企业 前言 随着用药安全问题的普及,近年不良反应数据收集翻倍增长,许多中药的不良反应被集中体现出来,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数据中,中药占17.3%,中成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累及系统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和全身性损害。目前绝大部分中成药的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还是尚不明确。而数据的不良反应数据来源中生产企业的报告数量仍然偏低,只占整体报告比例的1.4%。生产企业作为药品的生产者,药品质量的掌控者,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体系,切实履行报告和监测责任,积极主动的收集和研究药品的安全性信息。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的用药安全。 正文 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其特定的发生条件是按正常剂量与正常用法用药,在内容上排除了因药物滥用、超量误用、不按规定方法使用药品及质量问题等情况所引起的反应。也指停药后的生物效应,例如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日的宿醉现象,停药后可消失。 中国有句老话“是药三分毒”。药物,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也不论说明书上标明“有毒”还是“无毒”,都有可能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换句话说,是药就具有治病与致病的两重性,想要让它们成为有利于人类的“好东西”,就看人们如何把握和应用了。关于“药物不良反应”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19万人因此死亡,全世界的死亡病例有1/3源于不合理用药。 随着用药安全问题的普及,近年不良反应数据收集翻倍增长,数据中中药也不在是隐秘状态,许多中药的不良反应被集中体现出来,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数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根据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出现程度、病理机制及症候特点,临床上常把不良反 应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特异质反应、习 惯性、成瘾性、后遗作用等。 1 副作用 副作用是指某种中药具有多种作用时,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治疗作用而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药品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当治疗利 用其中的一个药理作用时,其他作用就成了副作用。如用麻黄止咳平喘治疗哮喘或喘息型支 气管炎,用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这是由于麻黄中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既可解除支气 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哮喘症状,同时可兴奋中枢神经,导致失眠。再如大黄有泻热通便、活 血祛瘀、清热解毒作用,当用以治疗妇女经痛闭经,活血祛瘀就成为治疗作用时,而其泻热 通便所引起的腹泻便溏就成为副作用。相反,大黄用于治疗热结便秘,泻热通便成为治疗作 用时,而活血祛瘀所导致的妇女月经过多就成为大黄的副作用。 一般而言,药物的治疗范围越广,选择性越低,药物的副作用就越多,而且在一定条件下, 随用药目的的不同,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可以相互转化。由于副作用是药物的固有作用,因此副作用是可以预防的,可以针对副作用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也可以将药物的副作 用预先告诉病人,以免引起病人的紧张和不安。 2 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是指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品时其敏感性增加,在治疗莉量 下对患者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毒性反应可在各系统内发生,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等。如雷公藤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 药物,研究表明,雷公藤的嫩叶、嫩苗、嫩枝及根部含雷公藤碱等多种生物碱,若煎煮时间 不够或过量服用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后期发 生尿毒症时,胃肠道症状加剧;吸收后对中枢系统有损害,可引起丘脑、中脑、延髓、小脑、脊髓等器官的严重损害;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坏死;毒素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肌, 引起肺水肿及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又如附子过量中毒,即会出现神经系统(口舌、四肢;全身麻木,头晕,耳鸣,精神恍惚,言语不清,四肢抽搐)、消化系统(恶心呕吐,流涎,食 欲减退,腹痛腹泻,肠鸣,便血)和心血管系统(心悸,气短,心律失常,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不温,休克)等一系列中毒症状。 毒性反应是药物药理作用的延伸,毒性反应可能立即发生,也可能是在长期蓄积后逐渐产生,前者称为急性毒性,后者称为慢性毒性,如人参大剂量长期应用,可能导致人参蓄积中毒, 出现恶心呕吐,惊厥抽搐,二便失禁,发热,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减慢,发绀,双侧 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眼底出血,烦躁不安,昏迷等严重的中毒症状。 3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及称过敏反应,是药品作为半抗原或全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非正常的免疫反应, 在所有中药不良反应中发生率最高,可引起变态反应的中药达150余种。究其原因可能与中 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多为大分子物质,而且中药大多为复方制剂等因素有关。中药引起的 变态反应不仅常见,而且类型多样,如当归、五味子、白芍、丹参、穿心莲等可引起荨麻疹;川贝母、虎杖、两面针等可引起猩红热样药疹;蟾酥、蓖麻子、苍耳子等可引起剥脱性皮炎;槐花、南沙参等可引起丘状皮疹;天花粉、黄粕、大黄、紫珠、六神丸等可引起湿疹皮炎檬 药疹;虎杖、血竭、南沙参等可引起烫伤水疱样药疹;青蒿,大蒜等可引起固定型药疹;牡蛎、瓦楞子等可引过敏性腹泻;菠萝、百宝丹可引起过敏性喉头水肿;云南白药、丹参注射

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类通宣理肺丸川芎茶调散参苏丸午时茶冲剂九味羌活丸小青龙合剂 2、辛凉解表类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感冒退热冲剂桑菊感冒片清瘟解毒丸 3、解表透疹类小儿回春丸透表回春丸小儿羚羊散苏解散 4、表里双解类防风通圣丸葛根芩连片清眩丸双解香苏丸升降散普济散 5、解表消食类小儿至宝锭妙灵丸小儿百寿丹消食苏风丸甘露茶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类上清丸牛黄上清丸黄连羊肝丸明目上清丸龙胆泻肝丸清胃黄连丸夏枯草丸栀子金花丸拨云退翳丸 2、清热燥湿类连香冲剂香连丸香连化滞丸苦参丸归参丸四妙丸金鸡冲剂五茶花白带丸 3、清热解毒类银黄注射液三黄丸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片)清热解毒丸抗病毒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新癀片牛黄噙化丸六神丸西黄丸紫金锭喉症丸 4、清热凉血类紫草丸复方大青叶合剂清热凉血膏 5、清热祛暑类暑热感冒冲剂暑湿感冒冲剂藿香正气水祛暑丸暑正片清暑益气丸六一散冰霜梅苏丸温六散清凉冲剂清暑解

毒冲剂 三、泻下药 1、寒下类大黄清胃丸清宁片四消丸调胃承气丸通便灵冲剂冰膈茶当归龙荟丸 2、温下类半硫丸三物备急丸 3、润下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五仁润肠丸 四、温里药 1、温中散寒类温中健脾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黄芪建中丸 2、回阳救逆类回阳救急丸四逆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3、温经散寒类温经丸虚寒胃痛冲剂艾附暖宫丸 五、祛风湿药 1、祛风散寒除湿类木瓜丸祛风舒筋丸豹骨木瓜酒蕲蛇药酒追风丸疏风定痛丸豨简丸老鹳草膏风湿骨痛丸活血状筋丹寒湿痹冲剂瘀血痹冲剂冯了性药酒风湿药酒追风透骨丸祛风胜湿酒骨刺消痛液 2、祛风清热除湿类湿热痹冲剂当归拈痛丸 3、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类独活寄生丸大活络丹通络益心丹祛风壮骨丸国公酒祛风木瓜酒天麻祛风丸参桂再造丸追风强肾酒加味天麻丸尪痹冲剂山药丸五加皮酒散风活络丸 六、祛风利湿类 1、燥湿化浊药平胃散香薷丸小温中丸萆薢分清丸六合定中丸四正丸香砂平胃冲剂楂曲平胃丸香砂和中丸健胃散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分析 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笔者综合归纳分析发生中药不良反应原因的各个环节并提出对策,得出结论中药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认识到位,临床使用方法得当,中药不良反应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标签:中药不良反应;对策;原因;分析 中药在我国可以说是使用最为广泛,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同时具有简、便、廉、验的优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人普遍认为,中药的副作用少,甚至无副作用,认为随便使用也不会出现问题。近年来,因中药使用不当而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中毒的例子,屡见不鲜。 1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1.1中药的来源 1.1.1农药残留 现在大部分中药来源于广大种植中药材的农户,但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一些农户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大量广泛使用农药:如麦冬产区大量使用多效唑引起农药残留,麦冬本是滋阴补药,但现在使用后会出现鼻腔干燥等副作用。 1.1.2加工炮制不当 中药炮制学源远流长,是一门独特的制药技术。中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合用也”。通过炮制,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但现在仍有炮制不当甚或不予炮制的现象:草乌未经炮制,生用是大毒,经用豆腐炮制后,毒性显著降低,又保持其固有的疗效;柏子仁未予去油制霜,则产生滑肠、致泻的副作用。特别是有毒中药,如果炮制不规范,更是使中药的运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1.1.3保存不当 中药如果保存方法不当,会出现药物霉烂、走油、风化等药物变质现象,这些均可引起药物在使用中的不良反应。 1.1.4假药、劣药、伪药大行其道 目前中药材市场还存在大量的假药、劣药、伪药,如用亚香棒虫草、凉山虫草、新疆虫草,或用石膏或淀粉压制的伪制品代替冬虫夏草,甚至有不法商人为了片面追求利益,用泥掺和金属粉涂抹在虫草的子座和虫体上,或在虫体内插入

中药不良反应

(一)中药不良反应 一、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患者接受正常 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特异性遗传因素(特异性体质反应)等。 二、药品不良反应(ADR);非处方药(OTC);处方药(Rx)。 三、病因学分类: (1)与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包括首剂效应、副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后遗作用等; 特点:1、剂量依赖性;2、可预测性;3、个体差异大。 (2)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 伤害:1、变态反应(超敏反应);2、(特异质反应)特异性体质反应; 特点:1、剂量无关;2、难以预测;3、发生率低;4、危险性高;5、病死率较高。(3)与中西药配伍有关的不良反应。 (4)药物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精神依赖。 四、病理学分类 (1)功能性改变; (2)器质性改变,分为: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型、萎缩坏死型等。 (二)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 一、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各种皮肤症状,如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麻疹样、湿疹样、猩红热样、痤疮样等各种药疹;色素沉着。 二、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 (1)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呕血、便血、肝脏损害等;(2)神经系统——全身麻木、眩晕、头痛、失眠、意识模糊、言语障碍、呼吸抑制等;(3)心血管系统——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紫绀、急性水肿、呼吸衰竭或麻痹等; (5)泌尿系统——少尿或多尿、血尿、腰痛、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酸中毒、电解质平衡。 (三)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一、药物和使用的因素: 1.炮制不当(质量欠佳); 2.剂量过大; 3.疗程过长; 4.药不对证(辨证不准); 5.配伍失度; 6.中西药不合理联用; 7.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 8.煎服不合理,误服、乱用也可导致不良反应。 二、机体因素: 1.体质;2、性别、年龄;3、种属。 (四)常见有毒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一、乌头类: 1)毒性成分:乌头碱、 2)中药材: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分析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06T14:16:02.25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5期作者:张芳华 [导读] 探析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目的:探析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选择“中药不良反应”作为关键词,对中文科技期刊、中国期刊等数据库近5年收载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且对其进行归纳和整理。结果:中药发生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患者年龄、性别等有关;用药后1h内,是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时间段,基本在5d内;附件和皮肤是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累及器官系统。结论:老年人和妇女是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尤其是中药注射针剂,应该加强临床药学监测,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尽量降低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风险,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规律;特点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reactions.Methods:choose \"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 as keywords,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Chinese journal database contains nearly 5 year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retrieval,and carries on the induction and collation.Results: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s and drug delivery way,patient age,gender,and so on;Within 1 h after drug use,is a major period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sic within the 5 d;Attachment and the skin is mainly involving organs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Conclusion:the elderly and wome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 is the main crowd,especial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should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clinical pharmacy,to take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the ris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improve the safety of clinical medication. key word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dverse reactions,regula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随着中药运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再加上数量和品种的增加,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危害患者健康[1]。因此,本文通过对与临床不良反应相关的文献进行筛选,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文献论述相结合,对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深入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数据库包括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数据库,共选出28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涉及6800例患者。1.2筛选文献标准 1.2.1筛选标准 选择一次文献,来自各医院或者各级不良反应中心的不良反应报告总结,研究者对不良反应病例分析进行收集,或者医院病例报告。 1.2.2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①分析单一中药品种的不良反应文献;②统计指标不全文献;③重复发表或者抄袭文献;④来源部分相同或者相同文献; ⑤个案病例的综述或者文献分析。 2.结果 2.1中药不良反应的性别构成 本次研究的28篇文献中,统计了性别比的文献有25篇,共涉及4000例患者,其中1800例为男性,2200例为女性,从文献研究来看,相比较男性而言,女性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原因主要为女性容易受到诸多因素如激素、月经周期等影响,降低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所以,临床上给予女性中药治疗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给药剂量,尤其是哺乳期、分娩、妊娠以及月经期女性。 2.2中药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选择的28篇文献中,有多种多样描述年龄分布的方法,其中有12篇文献按照10年或者20年这一年龄段进行统计,共涉及2200例患者。在本次研究中,将数据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对年龄段进行划分,分别为>60岁、40-60岁、21-40岁以及≤20岁,为了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对患者的不同年龄段构成比进行计算,结果如图2。根据每一岁所含例数对不同年龄段的构成比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按照>60岁、41-60岁、21-40岁、≤20岁年龄段统计,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9.11%、32.05%、19.07%以及9.77%,说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年龄呈现出正比关系,即年龄越大,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大部分老年患者合并诸多慢性疾病,服药种类多,药物治疗时间长;②老年人因为年龄较大,机体各项功能明显衰退,药物代谢能力差,药物长时间停留在体内,降低了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45000)杨金华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用药安全意识的提高,过去被认为相对安全的中药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和医药工作者的重视。其实,中药的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笔者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 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的不足 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天然的动植物,其中相当一部分药食同源,虽然也有毒性剧烈的, 但可以通过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复方配伍与炮制、制剂技术而降低或解除毒性,因而相当多的医药工作者认为中药药性缓和,临床使用是安全的。这种观念导致在使用中药时经常发生过量、长时间或不恰当用药的情况,甚至不辨证而滥用,从而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相当多的民众认为中药安全、无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保健,不遵医嘱,迷信偏方、秘方、单方、验方而试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医药工作者不但自身要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还要做好对大众的正面宣传工作,从而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 中药自身的因素所致 中药自身因素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药材因素:(1)药材来源多样,品种混淆,真假难辨。中药品类繁多,基原多样,导致商品药材中常常出现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真假难辨的情况,如采药不辨真伪、用药不知是非,极易引起中药毒副作用的发生。如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导致肾损害就是由于木通类植物基原混乱而导致误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再如广豆根和北豆根混用、关白附和禹白附混用、南北五加皮混用、独活和毒芹混用、九节菖蒲和石菖蒲混用等等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等等,不乏其例。还有不少中药形似而质不同而误用的,如把天仙子误作地肤子用引起的莨菪碱中毒、莽草误作大茴引起的中毒、莨菪子误作菟丝子引起的不良反应等等。(2)药材被污染。随着野生中药材的不断匮乏和环境的恶化,中药在种植生长过程中常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增高、放射性元素和微生物污染等,还有人为在药材中掺杂污染的如在海马腹中加重金石粉、在猪苓上粘水泥等。这不但影响中药的质量,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引起不良反应。(3)炮制不当或未经炮制而应用。中药经过炮制能降低毒副作用和缓和药性,有毒中药必须进行规范的炮制,合理炮制是临床应用的关键。如常山酒炒或醋制降低催吐的副作用,巴豆制霜缓和峻猛的泻下作用等。目前毒性药材中,只有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巴豆等少数有毒性成分炮制后限量检查标准,相当多的毒性药材还没有质量控制标准,这给临床应用带来了很大安全隐患。(4)中药在流通过程中发生质变。中药材在收购、加工、贮藏、转运等流通过程中,由于不注意卫生或保管不当容易造成虫蛀、发霉、泛油、变色、鼠害、变质等现象,如不注意,继续用于临床就会发生毒副作用。(5)中药成分复杂,作用多靶点。中药所含成分复杂,临床又多用复方制剂,在制剂过程中,其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而又产生新的成分,大多数有效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