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年病人麻醉处理325例临床体会

合集下载

80岁以上高龄患者260例麻醉分析

80岁以上高龄患者260例麻醉分析

80岁以上高龄患者260例麻醉分析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麻醉特点、围术期风险评估和处理。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60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临床麻醉资料。

结果1例拔管后发生心跳骤停,1例术后苏醒延迟送ICU呼吸支持,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无麻醉并发症。

结论术前积极准备和处理,麻醉中认真监测,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维护心肌氧供需平衡,术后及时随访处理,是保证80岁以上高龄患者围术期安全的关键。

标签:老年人;麻醉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手术不断增加。

老年患者特别是80岁以上高龄患者,术前往往存在重要器官功能减退,同时合并多种内科疾病,使麻醉管理的难度和风险明显增加。

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共开展80岁以上高龄患者手术麻醉260例,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60例老年患者中,男168例,女92例,年龄81~102岁,平均83.4岁。

美国麻醉学会分级(ASA)Ⅱ~Ⅲ级。

手术种类有全髋置换术,肺癌、食管癌、胃癌根治术,胆道探查术,肝叶切除术,前列腺电切术,胆囊切除术等。

术前合并高血压病172例,其中中危102例,高危70例。

冠心病26例(有心绞痛症状伴心电图表现),糖尿病98例(空腹血糖>7.8 mmol/L),心电图异常228例,其中严重心律失常24例,呼吸系统疾病68例,其中中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62例,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6例。

1.2 术前准备1.2.1 完善术前检查除常规检查外,对心电图异常及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检查24 h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明确心脏传导系统及心脏功能状态。

1.2.2 术前充分沟通与讨论对ASA Ⅲ级以上患者,会同医务科、手术学科及患者家属,认真交流分析病情,告知可能发生问题及处理措施,明确相应责任(作者称之为行政谈话)。

1.2.3 高血压患者术前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手术日晨不停药(缬沙坦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除外)。

老年病人麻醉的总结

老年病人麻醉的总结

老年病人麻醉的总结摘要:社会老龄化的程度加大,高龄病人手术日益增多,因此老年病人的手术麻醉研究也越来越重要,老年人的很多生理功能和药理特点都和其他人群有很多不同,所以在临床手术麻醉中要注意很多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对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药理特点的分析并结合文献中关于老年病人临床麻醉的研究总结一下老年病人的麻醉。

主要内容:首先分析一下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点是,全身器官功能的衰减和组织细胞的退行性改变因此导致脏器储备功能降低、机体活力降低、易损性增强、手术麻醉风险增加。

老年人各个系统的生理特点一、循环系统:老年人的循环系统中常常心肌纤维化及淀粉样变,导致室壁增厚,顺应性降低,收缩力减弱,还有可能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弹性减小,SVR 增多、Bp增多、左心射血负荷增加、心肌肥厚、冠脉粥样硬化;心肌供血不足也会使心脏传导通路纤维组织浸润,传导速度减慢,HR下降;血浆生化成分改变导致高脂、高凝—血栓形成倾向。

所以老年常会出现一下这些循环系统问题1)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容易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2)对血流动力学紊乱的代偿降低3)围术期心肌缺血。

所以在评估老年人心血管功能时,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心脏的储备功能,以便在手术麻醉中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呼吸系统:老年人中常出现肺弹力纤维被结缔组织代替导致肺泡回缩力下降、肺泡增多、肺泡总面积减少而的肺气肿;有的还会有因椎间盘压缩、胸椎后凸、肋骨钙化导致胸腔总量减少、呼吸肌退变明显收缩性减弱VT、VM、TCL、RC 增多、气道阻力增加;老年人呼吸道对刺反应迟钝气管内纤毛活动力减弱,呼吸肌张力降低,胸廓活动受限,以至咳嗽无力,不能有效排痰。

三、神经系统:很多研究表明:增龄对脑、自主神经和外周神经系统生理功能影响包括:1、大脑形态学改变:脑萎缩。

2、大脑功能改变:皮质功能抑制,精神异常。

3、脑神经化学改变:合成神经递质分子的酶显著下降。

4、脑组织学改变:神经元特异性结构和神经纤维结构水平和构成消失。

浅谈麻醉科医生在针对老人药物控制的心得体会

浅谈麻醉科医生在针对老人药物控制的心得体会

·临床报道·浅谈麻醉科医生在针对老人药物控制的心得体会侯婷婷,蔡小丽,张希(新疆医科大学 第五附属医院 麻醉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0 引言麻醉科医生在针对老人药物控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老年的身体状况采取合理的药物控制方法,以此来有效保障老人的安全,本文就对此展开深入分析,对老人药物控制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1 麻醉药物控制的必要性分析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再加上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退化,各个器官功能都出现了减退,使得其十分容易出现疾病,在进行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麻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以此来提升治疗的安全性,但是,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较为脆弱,药物麻醉开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控制好药物麻醉的质量,为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是提升治疗质量的重要基础,更是保证手术等治疗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而在此过程中,麻醉医生无疑需要充分考虑到麻醉的特殊性以及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而有效保障老年患者的安全。

由此可见,麻醉药物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1]。

2 麻醉药物控制的注意事项麻醉方式多配合手术治疗方式加以应用。

在采用药物麻醉过程中,麻醉医师应该从各个环节加以管控,一方面要做好充分的手术前准备工作。

考虑到老年患者的年龄原因,其往往会出现一些慢性疾病,因此即使手术治疗效果后,但是术后也非常容易出现病发症状,如果出现了器官衰竭问题,往往会带来非常不利的结果,正因为如此,需要在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合理控制患者的血压情况、心率情况等,有效帮助老年患者调整呼吸功能,保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从而为麻醉和手术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不仅如此,对于高龄患者来说,其胸肺功能往往较弱,采取必要的供氧操作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麻醉药物的分布、半衰期的结合率和消除率,因此,麻醉医师在进行麻醉时,往往不易掌握全麻诱导剂量和维持量,在麻醉的诱导期以及清醒期,老年患者往往会出现较为剧烈的血压波动情况,所以在手术时,麻醉医生要避免应用对老年患者心血管有较强抑制作用的麻醉药物。

老年患者临床麻醉体会

老年患者临床麻醉体会

老年患者临床麻醉体会关键词老年并发症麻醉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老年患者占整个外科手术患者的比例也日益增加,高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是年轻人的3倍,其中2%与手术麻醉有关,麻醉手术期间的心、肺、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和免疫减退,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糖血症、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酸减平衡失调、低血容量等,可使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细胞代谢紊乱,内环境失去平衡,这些都是麻醉手术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这对麻醉而言,无疑是个新的挑战,本文分析总结156例70岁以上老年住院手术病人的术前情况,麻醉选择,麻醉管理,麻醉中的并发症,认为年老因素不是手术麻醉的禁忌症。

关键在于充分术前估计与准备,合理选择麻醉方法,正确实施麻醉,围术期密切监测与处理,以及预防麻醉并发症。

这些综合处理对保证老年病人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资料与方法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月对156例70岁以上老年病人实施麻醉,男88例,女68例;年龄70~92岁,平均83.9岁,其中90岁以上2例。

术前全部病人并存1种以上内科疾病。

包括心电图异常129例,冠心病38例,高血压心脏病56例,慢支肺气肿43例,肺心病43例,糖尿病42例。

全身麻醉65例,其中急诊21例(38.2%),椎管内麻醉91例,其中急诊15例(21.7%)。

麻醉方法:老年病人常伴有重要器官疾病,多见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应做好全面的术前准备:①伴有冠心病肺心病者术前应对心功能代偿不全进行内科综合治疗;②伴有呼吸道感染者,术前必须先控制感染;③伴有高血压者应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至安全水平,术前不必停用降压药;④伴有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至8.3mmol/L以下,最高不超过11.1mmol/L;⑤伴有水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必须尽可能控制,以防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对急症病人尤为重要;⑥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改善全身状况。

全身麻醉:对全身情况差及实施胸内、颅内、上腹部及手术难度大的老年人,宜选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以便于进行呼吸管理,保证供氧,同时能有效地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常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或咪唑安定静脉注射,继以氯化琥珀胆碱或阿曲库铵静注实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瑞芬泵人,辅助吸入低浓度异氟醚,其用量约为青壮年的1/2左右。

老年患者临床麻醉体会

老年患者临床麻醉体会

老年患者临床麻醉体会
老年患者临床麻醉体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理变化: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可能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化,包括心血管、呼吸、肾脏等器官的功能下降。

因此,在麻醉时需要更加谨慎,对老年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 药物代谢变化:老年人的药物代谢速度较慢,药物在体内的清除时间比年轻人长。

因此,在选择麻醉药物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功能,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以避免药物过量或药物在体内积累。

3. 患者合作度:由于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可能受损或存在其他慢性病,他们对麻醉的理解和配合度可能较差。

因此,在麻醉前需要充分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麻醉的目的和过程,并尽量使其感到安心和放松。

4. 麻醉并发症风险:老年人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麻醉后容易发生并发症,如心肺功能不全、肺炎、深静脉血栓等。

因此,在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的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麻醉策略。

5. 麻醉后恢复:老年人的麻醉后恢复较慢,容易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适症状。

因此,在麻醉结束后,需要对老年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保持良好的气道通畅,提供适当的镇痛和支持治疗,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70岁以上老年人的麻醉体会

70岁以上老年人的麻醉体会
移。
康 四大基石” 的解 释 , 结合患 者的实际情况 , 制订 个体 化的可行 的非药物疗法 , 督促实施 , 并定期评价。
4 例均加用降压枕治疗 , 2 疗程 3 月 , 个 观察血压平均值。
降压枕处 方 : 天麻 2 、 5g 钩藤 2 、 0g 夏枯草 3 、 0g野菊花 2 5
活检 ) 。
4 小 结
有效率为 8 .%,0例头痛、 8 5 4 头晕 、 目眩、 失眠等症状改善。
4 讨论
乳腺 癌 是 妇 女 常见 、 多发 肿 瘤 , 病 率 仅 次 于 子 宫 癌 、 发 附件 肿瘤 。发 病率 逐 年增加 , 越来 越 年轻 化 , 且 严重 威 胁 着 妇 女健康I 4 ] 。只有提高全民文化、 科学水平 , 大力开展 防癌治癌 的宣传 、 教育 , 开展普查 , 不断提 高 医务 人员职业 道德 , 才能 提 高诊 断率 , 合理治 疗。
7 0岁 以上老年人的麻醉体会
作者 简介 : 陈少辉 , , 男 3 4岁 , 科学历 , 本 毕业于华 中科 技大 学 , 主 治医师。 ( 收稿 日 : 0 — 2 1 ) 期 2 6 1— 4 0
胡光 伟
( 阳市人 民医院, 揭 广东 揭 阳 5 2 0 ) 2 0 0
自制降压枕治疗 临界 高血压 4 2例体会
维普资讯
免早期延误诊 治。 33 重视诊 断依据 , . 医务人员不 能凭临床经验 , 重视 科学 依据。 34 详细询问病史 , . 往往 给正确诊断打下 良好基础 。 35 认真体检 , . 检查应顺序 、 仔细 , 应特别注意有无远处转
1 一 般 资料
11 一般资 料 .
全组 共 19例 , 7 年龄 最大 9 4岁 , 最小 7 0

对于高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的探讨

对于高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的探讨

对于高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的探讨伴随年龄的不断增长,高龄病人不管是身体功能、还是身体素质都大不如前,同时在病理及生理特点等方面,也会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差别,所以在对老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时,临床医护工作者应强化分析和利用进行麻醉处理的有效方法,以期保障对高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的效果。

基于此,本文就对于高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与分析。

一、老年人生理特征与合并疾病老年人的组织细胞出现了一定的退行性改变,同时器官功能也明显衰弱,所以若想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就应提前关注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与合并疾病,并且还应深入认知老龄病人麻醉处理的特殊性。

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改变,伴随脑血流的明显缓慢,会产生脑萎缩的状况,同时也会导致神经元物质随之流失,甚至会对突触的传递造成影响,导致神经递质未有较高的合成率,所以神经传导的实际速度也会因此变慢,上述情况均为伴随病人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产生的改变。

因此,针对上方的情况,可以了解到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的一些药物,针对老年人的抑制作用是相对突出的。

再者,老年人的呼吸系统也会产生较大变化,如不管是大气道、还是小气道较之从前均会更松软,导致老年人的最大呼吸流速随之降低,也会加大余气量,肺泡的数量明显减少,因而肺活量也会随其下降,如此会致使发生低氧血症。

老年人也容易在肺部产生并发症,这通常是指支气管哮喘以及慢性气管炎等。

二、高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方法对于全身麻醉的高龄病人,需对此类病人运用静吸复合麻醉方式,在实施麻醉用药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咪唑安定实施静脉推注,还需运用阿曲库铵、或氯化琥珀胆碱来实施气管插管,在维持期一般会运用到靶控丙泊酚复合液来实施有效麻醉,还能够吸入浓度不高的氨氟醚。

对于椎管内麻醉的高龄病人,在手术的过程中,能够针对高龄病人的真实状况予以氨酚合剂加以辅助麻醉,还应在围手术期对病人予以吸氧支持。

二、高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的注意事项对高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的注意事项较多,主要体现在下述内容中:其一,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高龄病人的合并症一般较多,易于致使发生器官衰竭的状况,所以在对此类病人实施麻醉处理时,也会有很高的风险性,在此情况下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就显得尤为关键。

老年患者的临床麻醉处理体会

老年患者的临床麻醉处理体会

老年患者的临床麻醉处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134-03【关键词】老年麻醉并发症老年是指因年龄增长而致全身器官功能减退和组织细胞退行性改变的阶段,国际上多以65岁开始称为老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的进步以及寿命的延长,有越来越多的老年病人在晚年需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急症手术,而手术的种类也很广泛,从而使麻醉医师同样面临考验和挑战。

过去因为认为老人身体虚弱和经历较大手术的危险性增加,普遍观点是老年人避免手术。

然而随着麻醉和外科手术技术的新发展,越来越多的危重病人和老年病人已适合更加危险的手术。

由于年老病人围手术期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可能是渐增的。

充分术前估计与准备,合理选择麻醉方法与麻醉药的用量,正确实施麻醉,密切监测麻醉中的各项指标,出现问题及时处理,预防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老年病人的手术安全。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5岁以上老年人实话麻醉65例,男性36例,女性29例,年龄65~86岁,急诊手术35例,择期手术30例,高血压心脏病24例,心电图异常54例,冠心病16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例,肺心病13例,糖尿病25例。

1.2 麻醉方法硬膜外间隙阻滞能够保持患者清醒,手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少,能够避免与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相关的肺部并发症,对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干扰小,麻醉和手术后恢复快,对于下肢手术、会阴部手术以及部分下腹部小手术是可以选择的。

但是,对于麻醉和手术危险大或病情危重的老年人,仍以选择全身麻醉更为安全。

2 麻醉药的处理2.1 吸入麻醉药随年龄增加吸入麻醉药的最小肺泡浓度(MAC) 直线下降。

这种最小肺泡浓度下降与脑氧耗下降、脑血流减少、神经元密度下降相关。

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反应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肺泡吸入麻醉药浓度的升高速率减慢。

通气/血流比率失调对血气分布系数低的吸入麻醉药影响更明显,异氟醚、安氟醚、氟烷和甲氧氟烷的血气分配系数在成人)明显高于儿童和老年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龄老年病人麻醉处理325例临床体会(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 543000)【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我院上世纪九十年代未至2003年底对325例70岁-101岁老年病人的麻醉处理。

着重探讨高龄老年病人的麻醉方法和安全性。

方法325例高龄老年病人,男性197例,女性128例,体重38公斤-75公斤,asaⅱ-ⅲ级,择期或急诊手术。

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按病人的生理、病理特点,随机采用了(一)强化复合局部麻醉或复合神经阻滞麻醉;局麻3例、颈丛麻醉12例、硬膜外麻醉210例、骶丛麻醉4例)。

(二)全凭静脉麻醉14例。

(三)静吸复合麻醉60例。

(四)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醉22例。

结果 210例硬膜外阻滞麻醉病人穿刺、置管全部成功,麻醉效果好。

全凭静脉麻醉组、静吸复合麻醉组和硬膜外复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组,麻醉诱导平稳,气管插管顺利,但术中血压、心率波动大,循环不稳定,术后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全麻组术中并发心跳骤停一例,硬外组术后死亡一例。

结论高龄老年病人麻醉风险大,须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加强围术期监测,以保证病人围术期安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优于其它单一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老年人;手术;麻醉【中图分类号】r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70-02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长,外科手术领域的拓展,使得老年病人手术范围不断扩大,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越来越多,这就给麻醉学科带来新的难题和挑战,本文报告我院上世纪九十年代未期所收治的325例70岁-101岁高龄老年病人的麻醉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25例高龄老年病人男性197例,女性128例,年龄>70岁的226例(69.5%),≥80岁的85例(26.2%),≥90岁的11例(3.38%),≥100岁的3例(0.92%),体重38公斤-75公斤,asaⅱ-ⅲ级,手术时间1小时-12小时。

术前并存病;本组病人在入院时体检都要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病,其中合并有ⅱ-ⅲ期高血压,血酯高,心肌劳损的有185例(56.9%),合并有心肌缺血,室性早博或房颤,房室传导阻滞或可疑心肌梗塞的23例(7.07%),合并有脑血管后遗症,糖尿病,下肢动脉栓塞的3例(0.92),合并有慢支肺气肿或肺顺应性降低的67例(20.6%),合并有消化性溃疡,肝功能减退,肾石病的47例(14.5%)。

手术种类;本组病人手术种类较为广泛;按手术部位分为;颅脑手术43例(外伤性硬膜外或下血肿、高血压性颅内出血),胸科手术21例(食道癌、肺癌切除),普外手术151例(甲状腺、胃癌、消化道出血,胆石症、嵌顿疝、前列腺电切术等),骨科手术92例(全髋、半髋关节置换、股、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截肢,体表肿瘤切除术),妇科手术18例(全宫或阴式全宫切除术)。

其中择期手术202例(62.2%),急诊手术123(37.8%)。

1.2 麻醉方法;所有病人于术前都常规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病人入室后开通静脉管道,用多功能麻醉监测仪监测心电图、脉搏、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1)头颈部全麻病人在多功能麻醉监测下行麻醉诱导,静脉滴入哌利合剂或氟芬合剂半量或全量(2-4ml),然后经静脉缓慢注射2.5%硫喷妥钠5mg-8mg/kg,地西泮0.2mg-0.4mg/kg,司可林1mg-2mg/kg,术中保留病人自主呼吸,接麻醉机开放吸氧,术中静滴2%普鲁卡因复合哌替啶混合液,间断追加芬太尼2ug-5ug维持麻醉。

(2)胸腹部手术麻醉,病人入室后,先行硬外穿刺置管,成功后注入2%利多卡因3-5ml,在测出麻醉平面后行麻醉诱导插管,方法与头颈部诱导插管相同。

但对困难气道病人则采用慢诱导插管,机控呼吸。

术中麻醉维持;(1)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3ml-5ml/h,(2)静滴2%普鲁卡因混合液(内加司可林0.1g首方追加哌替啶0.1g),(3)复合吸入1-3浓度的氨氟醚,或追加芬太尼2ug-5ug/kg/h,r-羟基丁酸钠50mg-70mg/h/kg,直至手术结束。

所有全麻病人于手术结束前30min 开始减少或停用镇痛药和肌松药。

病人有吞咽活动及可听从医生指令后拨管,面罩吸氧5-15分钟后,无上呼吸道梗阻,脱氧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送病人回病房或icu监护,硬外麻醉或硬外复合全身麻醉病人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术.硬膜外麻醉主要用于中下腹、盆腔、前列腺及骨科手术病人。

腹式或阴式全宫均采用两点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以1-2%利多卡因,局麻慎加肾上腺素,或只用40万之一单位。

局部麻醉、颈丛及骶丛麻醉用0.25%布比卡因,每次20-30ml,术中追加哌利合剂辅助麻醉(哌替啶0.1+氟哌利多5mg),面罩吸氧至术毕。

麻醉监测所有病人在入室后即行心电图、呼吸、脉搏、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

胸科及部份特危重病人术中行锁骨上、下或颈内静脉穿刺刺管,行中心静脉压监测及血气分析。

数据分析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ⅹ±s)表示,应用excel 2003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强化(哌替啶0.1g+氟哌利多5mg)复合局麻或复合颈丛麻、骶丛麻醉组病人19例,术中效果好,镇痛完全,手术顺利,术中病人生命征平稳,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病人全部康复出院。

2.2 连续硬膜外麻醉组病人,全组210例,年龄最大101岁,平均手术时间(160±51.8)min,硬膜外穿刺、置管全部成功,术中镇痛效果好,麻醉满意,手术顺利。

一例85岁高龄、术前合并有高血压、心肌缺血、房室ⅱ-ⅲ传导阻滞病人,行半髋关节置于换术,术中循环稳定,生命征平稳,术后行单次硬膜外吗啡镇痛(吗啡2mg+0.9%氯化钠至10ml),注药后送回骨科护理,未行生命征监测,约于术后五小时病人在与家人笑谈中,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

2.3 全凭静脉复合麻醉组14例(全部气管插),术中保留自主呼吸,麻醉机吸氧,一例术前合并有ⅲ期高血压,脑血栓后遗症,左下肢动脉栓塞的75岁病人在行截肢术中,病人先出现心动过缓,经用阿托品对抗三次,每次0.5mg,无效后出现心跳骤停,即行心外挤压,静注肾上腺素,一分钟后自主心跳恢复,复苏成功,病人术后二周康复出现院,无脑后遗症发生。

2.4静吸复合全麻或静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组共82例,机控呼吸,平均手术时间(210±35.6)min,术中肌松良好,镇痛完全,循环稳定,术后苏醒比单纯全凭静脉全麻组快,平均(6.5±2.3)min,部份病人在关腹膜后自主呼吸恢复,因有复合麻醉作用,病人并无挣扎及并气反应,缝合皮肤后能听丛指令下顺利拨管,全组病人基本康复出院或转科治疗并存病。

3 讨论老年病人手术麻醉在原则上是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无论选用何种麻醉方法,术中保证病人绝对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特别关注;3.1术前充分了解病情,着重了解老年病人的合并症和心肺功能,合理评估sas分级,做好充分的麻醉前准备工作,麻醉医生要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为病人的术中安危做好第一步工作。

3.2 因人而异,按每个病人的生理、病理及心肺功能情况选择麻醉方法。

老年人麻醉应以简单、有效、安全可靠,既能满意足手术要求,又能利于术中麻醉管理,对呼吸、循环影响少,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最佳。

如无禁异症;连续硬膜外麻醉仍是老年病人首选的麻醉方法。

本组325例老年病人,其中有三例年龄>100岁,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全部成功,局麻药选择用1-2%利多卡因,术中镇痛及肌松良好,完全能满足手术的需要。

本组所死邙一例并非麻醉的过错,而在于手术者粗心大意,术后不接受麻醉医生送病人到icu监护的建议,送回病房又不行生命征监测,当病人在无任何监护的情况下,在与家人谈话中突然出现心跳骤停,值班医生接到抢救通知时已为时已晚。

3.3 由于老年人对非去极化肌松药起效缓慢,药物清除率降低,半衰期延长(1),其作用的时间也明显增长,因此在麻醉诱导时肌松药应用足、但在手术中应视时间长短,手术的进程而递减肌松药,方法是以诱导量的确1/2至1/4递减,即越近手术后期,镇痛药及肌松药就应减少,按我们的经验是在;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肌松药也不会影响到手术最后进行,缝合皮肤结束,病人也苏醒,自主呼吸恢复。

3.4 此外老年病人对巴比妥类麻醉性镇痛药和二氮草类药物的敏感性增高(2),副作用反应明显,麻醉诱导时以缓慢注射或滴注较为安全,可减少此类镇痛药对心血管的抑制反应。

术中镇痛要完全,力避免麻醉变浅引起血压及心律的大幅波动。

3.5 术中心动过缓的处理,由于老年人对阿托品反应缓慢,当心率下降到60次/分以下时必须立即处理,我们在全麻术中曾遇一例75岁合并有高血压、脑血管后遗症、左下肢动脉栓塞的病人在行左下肢截肢术时,在麻醉深浅合适,无缺氧的情况下病人的心率从80次/分下降到60次/分时,并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心率下降到50次/分时,我们经莫非氏管给病人滴入阿托品0.5mg,根本不起作用,心率继续下滑直至心跳停止,以快速静注阿托品1mg,肾上腺素2mg,及即行心外挤压术后心脏复跳。

在较浅麻醉下维持心率在80-90次/分。

此例病人术后康复出院。

3.6术后生命征监测,老年病人常合并有多种并存病,术后并发症也高,手术后常可诱发并存病的加重,因此手术后送icu监护或在病房行生命征监测非常必要,本组所死亡一例病人原因就是术者粗心大意,由于术毕病人生命征平稳,回病房后没有例行生命征监测,至病人在与家人谈话中突然卒死,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应引起为诫。

3.7 于2004年春开始,我们们已引进了新的麻醉药,如力月西、依托咪酯,丙泊芬和卡肌宁等级药物,现在老一代麻醉药已全部退出临床,但是其麻醉方法仍有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1]孙大金,杭燕南主编;实用临床麻醉学,第一版,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1,879-891[2]杭燕南主编;当代麻醉复苏,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05-3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