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气候特点
河南地理必背知识点

河南地理必背知识点河南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内陆省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下面是河南地理的必背知识点:一、位置和边界1.河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东北与山东接壤,东南与安徽相邻,西南与湖北接壤,西部与陕西相连,北部与河北相邻。
2.河南省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
二、地形1.河南省地势主要由中原高原和华北平原构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呈南北走向。
2.河南省的地形特点有草原、黄土高原、平原和丘陵等多种类型。
三、气候1.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河南省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温差较大,昼夜温差也较大。
四、河流1.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河流网区域之一,汇聚着黄河、长江、淇河、颍河等众多河流。
2.位于河南省的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流经河南省边缘,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五、自然资源1.河南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有煤炭、铁矿、铝土矿、玛瑙石等。
2.河南还拥有较多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水和地下水资源。
六、行政区划1.河南省下辖18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等。
2.河南省辖2个地级市、6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44个县级市、82个县和30个自治县,共计179个行政单位。
七、人口1.河南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截至2024年底,河南省人口已经超过1.20亿。
2.河南省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其中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是河南省人口最多的三个城市。
八、经济1.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以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花、苹果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
2.河南省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主要产业包括煤炭、冶金、化工、机械、食品加工等。
以上是河南地理的一些必背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河南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河南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河南高一地理课程内容繁杂,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地理知识。
一、自然地理1. 地形地貌:河南位于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另外还有丘陵、山地等地形类型。
2. 河流湖泊:黄河是河南重要的河流,全省流域面积占到了50%,其它重要的河流还有淇河、沱河等。
郑州、洛阳等城市也有一些重要的湖泊,如丰泽湖、洛阳湖等。
3. 气候特点:河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春季干旱少雨,秋季凉爽宜人。
4. 植被资源:河南植被资源丰富,主要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灌木丛等。
其中落叶阔叶林是河南最主要的植被类型。
5. 动物资源:河南动物种类繁多,包括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飞禽等。
常见的有麋鹿、黄鼠狼等。
二、人文地理1. 行政区划:河南省下辖18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郑州、洛阳、漯河等地。
2. 人口分布:河南人口众多,主要分布在城市和平原地区,其中郑州是河南人口最多的城市。
3. 经济发展:河南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工业基地,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工业涉及化工、冶金等多个领域。
4. 交通运输:河南交通便利,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发达。
郑州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有着繁忙的铁路和航空运输。
5. 名胜古迹: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如洛阳的龙门石窟、郑州的嵩山少林寺等。
三、资源与环境保护1. 水资源:河南水资源丰富,但受限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
2. 矿产资源:河南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等。
3. 环境保护:河南省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加强了大气、水质和土壤的监测,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提倡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
四、地理灾害与防治1. 水灾:河南常年面临着黄河洪水的威胁,防洪工程建设是重中之重。
2. 地震:河南位于中国的地震带,防震减灾工作至关重要。
河南最大的特点

河南最大的特点河南的主要特点是:气候特点: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
河南拥有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孕育了很多的文化名人,提起河南我们会想到嵩山少林文化、豫剧文化、洛阳牡丹文化,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色。
新郑黄帝文化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都会在新郑市举行。
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代表聚集中原大地,共同拜祭我们共同的祖先——轩辕黄帝,同根同祖源远流长,和平和睦和谐万方,大力弘扬根亲文化和黄帝文化。
许昌曹魏文化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
如今,“来到许昌,许君以昌”,成为这座城市的宣传语。
曹魏古城、文峰塔、华佗墓……三国文化是许昌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是许昌最大的文化特色、文化资源、文化宝库。
河南豫剧文化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
唱词通俗易懂,在各地形成不同的流派,著名的演员有:王玉枝、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等。
信阳毛尖茶文化信阳是一个古老的茶乡,产茶历史久远,名气远扬海外。
信阳毛尖品质高上,形状细秀匀直,显峰苗,光彩翠绿,白毫遍布。
冲泡后茶芽整齐,完整度好,汤色亮绿。
入口甘甜,有淡淡的兰花香。
嵩山少林文化河南嵩山少林寺,是一个闻名天下的旅游胜地,有多少人曾为少林武术的精湛而倾倒。
相传少林武术创始于达摩祖师传易筋、洗髓二经及先天罗汉拳。
此后少林寺历代高僧结合中华民族固有的武术技法,发展成名扬中外的少林武术。
洛阳牡丹文化洛阳牡丹,有一句诗可形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自古以来便有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
河南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类型

河南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类型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河南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类型,希望能帮到大家!河南的气候特点河南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一般特点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
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6℃之间,一月-3℃—3℃,七月24℃—29℃,大体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山地与平原间差异比较明显。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均较大,极端最低气温-21.7℃(1951年1月12日,安阳);极端最高气温44.2℃(1966年6月20日,洛阳)。
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240天。
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900毫米,南部及西部山地较多,大别山区可达1100毫米以上。
全年降水的50%集中在夏季,常有暴雨。
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是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之一。
暴雨(雪)、干旱、大风、雷电、冰雹、沙尘暴、霜冻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3%,全省平均每年由各种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200多万公顷,影响人口近3000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保障人民安全福祉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河南的地理地形地貌河南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之势,北、西、南三面分别环绕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河南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华北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西部为豫西山地。
全省平原和盆地面积约9.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5.7%,山地和丘陵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4.3%。
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全省最低处在固始县的淮河出省处,海拔23.2米。
主题7--河南省的气候

主题7 河南省的气候学习目标:1、学习河南省的气候。
2、了解河南省的庄稼。
学习重点:了解河南省的庄稼。
学习过程:一、定向诱导1、导语河南省处在中国的中部地区,全年平均气温12.8℃~15.5℃,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的气候特点。
适合哪些庄稼种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2、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河南省的气候。
2)了解河南省的庄稼。
二、自学探究出示自学思考题1)春、夏、秋、冬分别是什么气候?适合什么庄稼种植?2)河南省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学生自学三、展示答疑1)春天,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温度适中,雨量适中,十分适合各种花卉的生长。
尤其是洛阳的牡丹,更是妖娆多姿。
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使这里的牡丹全国闻名,每年4月的牡丹花会,更是吸引了中外大批游人前来参观。
但由于近年来环境的破坏,再加上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且多大风天气,致使全省沙尘天气明显增多,局部还出现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对农业,尤其对豫东兰考一带的农业影像较大。
夏天,烈日炎炎,干旱少雨。
干旱已成为影响河南近十年来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
有时也会突降暴雨,来势急,雨量大。
中牟地区的西瓜形好、色正、味美,是夏日里人们消暑的佳品。
秋天,天高气爽,阳光灿烂。
在河南广阔的土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秋风宜人,万山红遍,同时也是人们出游的好季节。
冬天,北风呼啸,干燥寒冷。
河南大部分地区也会普降瑞雪,美丽的雪景会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鸡公山的雾凇更隆冬时节一大自然景观。
四、拓展延伸同学们说出自己喜欢的河南省的地方以及种植庄稼。
五、反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初一上册地理复习资料河南

初一上册地理复习资料河南初一上册地理复习资料-河南河南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河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东临山东,南接湖北,西连陕西,北靠河北。
河南的地理特点多样,既有平原地区,也有山地和丘陵地带。
下面将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资源四个方面来介绍河南的特点。
一、地理位置河南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
它的东部和东南部与山东和湖北相接,西部和西南部与陕西相连,北部与河北相邻。
河南的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中国的中心地带,东西南北四面环山,地势较为平坦,交通十分便利。
二、地形地貌河南的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其中,黄河平原是河南最大的平原,位于河南的北部。
黄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河南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除了平原地区,河南还有一些山地和丘陵地带,如太行山和伏牛山。
太行山位于河南的西北部,是中国的五大山脉之一,山势险峻,景色优美。
伏牛山位于河南的西南部,山势较为平缓,是河南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三、气候河南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河南的气候特点是降水集中,夏季雨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
河南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是中国的粮食产区之一。
四、资源河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
河南的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是中国的重要煤炭和有色金属基地之一。
此外,河南还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农业资源。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从河南流过,为河南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河南的农业资源也十分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
总结:河南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它的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黄河平原是河南最大的平原,太行山和伏牛山是河南的重要山脉。
河南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
河南气候类型多样 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河南气候类型多样不同地区有所差异河南是我国的中原腹地,地势平坦,地域辽阔。
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以及季风气候的影响,河南的气候类型非常多样,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河南的气候类型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原因。
一、河南的气候类型1. 半湿润季风气候河南北部地区属于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气温变化较大,季节性明显。
这一带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相对较少。
此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的北部边缘地区,如焦作、安阳等地。
2. 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河南中部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气温适宜,降水量较为均衡。
此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的中部地区,如郑州、洛阳等地。
3. 半干旱气候河南南部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少雨。
四季变化较为明显,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
此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的南部地区,如南阳、周口等地。
4. 中温带湿润气候河南西部地区属于中温带湿润气候,夏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气候温和,降水相对较多。
此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的西部地区,如商丘、三门峡等地。
二、气候差异的原因河南的气候差异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1. 地理位置河南地处我国的中部地区,东临华北平原,西北连山西,南接长江以南地区。
受地势、地貌的影响,河南的气候类型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山地地区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多,而平原地区气温较高,降水量相对较少。
2. 季风气候影响河南地处中国的东部季风影响区域,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较为明显。
夏季受暖湿气流的影响,导致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而冬季则受寒冷干燥气流的影响,气温下降、降水减少。
3. 地形地貌河南的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包括平原、山地、丘陵等地貌类型。
这些地貌类型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山地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多;而平原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少。
4. 大气环流系统大气环流系统对河南的气候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河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地区差异大

河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大河南是中国的中部省份,位于华北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多样性,河南省的气候类型非常复杂,地区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
河南省位于暖温带和南亚热带相交的地区,受到了温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影响。
整个省份分为南北两个主要气候区域:北部地区属于中等温带大陆性气候,而南部地区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
在北部地区,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昼夜温差也较大。
平均气温在冬季可以降至零下10摄氏度以下,夏季则可达到30摄氏度以上。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7月和8月,而冬季则相对较少。
由于地处内陆,北部地区的气候干燥,夏季往往会出现高温干旱的情况。
南部地区的气候则更加湿润,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相对较冷。
平均温度在夏季可以达到30摄氏度左右,冬季则在5摄氏度以下。
降水均匀分布,年降水量高达1000毫米以上,且分布较为平均。
南部地区也常常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尤其是夏季和秋季。
除了南北两个主要气候区域,河南省内还有一些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受海洋气候的影响较大,温度适中,降水量较多,夏季相对凉爽,冬季相对温暖。
西部山地地区气候和地形高度相关,海拔较高的山区气候凉爽,降雨充沛,呈现高山湿润气候的特征。
较低海拔的山区则类似于北部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
总体而言,河南省是一个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地区,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
这种差异不仅由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这种多样性的气候使得河南省有着不同的农作物适宜种植区,也为河南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景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也会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河南省内部的气候趋势发生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在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好地了解和适应河南省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以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片宝贵的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气候特征河南省位于北纬31°23′~36°22′,东经ll0°21′~1l6°39′,地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两大自然单元的我国东部季风区内。
气候比较温和,具有明显的过度性特征。
南北各地气候显著不同,山地和平原气候也有显著差异。
全年四季分明。
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短干旱多风沙,夏天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
1 热量1.1 光照和太阳辐射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河南省全年可得太阳辐射的总时数为4428.1~4432h,而实际日照时数又因地理环境和云雾的影响而不同。
全省实际日照时数在2000~2600h 之间,日照率大致为45%~55%。
其分布趋势为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
黄河以北大部在2400~2600h,西部山地为2000h,其余地区都在2000~2400h。
太阳辐射是地表热量的源泉,根据日照站的实际观测,河南省全年太阳辐射量在113~510.7KJ/c ㎡。
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如信阳的固始县比北部的安阳偏多33.7KJ/c ㎡。
从时间上看也有明显的变化,最低月值出现在12 月,全省大部分地区不到25.1 KJ/c ㎡;最高月值处在夏季(北部出现在6 月,南部出现在7 月),一般均在54.4 KJ/c ㎡以上。
1.2 气温河南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8~15.5℃之间。
分布趋势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
豫西山地和太行山地,因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下;南阳盆地因伏牛山阻挡,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淮南地区由于位置偏南,年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成为全省两个比较稳定的暖温区。
全省冬季寒冷,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南部在0℃以上,如信阳为2.3℃;北部在0℃以下,郑州为-0.3℃)。
春季四月气温上升较快,豫西山区升至13~14℃,黄淮平原可达15℃左右。
夏季炎热(7 月),平均气温分布比较均匀,除西部山区因垂直高度的影响,平均气温在26℃以下外,其他广大地区都在27~28℃之间。
秋季气温开始下降,10 月平均气温山地下降到13~14℃,平原下降到15~16℃,而南阳盆地和淮南地区都在16℃以上。
全省无霜期大致在190~230d 之间。
豫西山地的卢市等地,无霜期最短,平均不到200d,尤其卢市只有184d。
南阳盆地和沙河以南地区,无霜期较长,平均都在220d 以上,尤其位于伏牛山南坡的西峡,无霜期可达237d。
其他地区在200~220d 之间。
日平均气温稳定≥0℃,初、终日期和持续天数:全省日平均气温≥0℃初日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和纬度的影响。
南阳盆地和淮南地区,由于北部有山地防护或偏南,日平均气温≥0℃的初日出现在1 月30 日左右。
豫东平原的初日要推迟15~20d。
日平均气温≥0℃的终日等值线的走向大体与纬度平行,自北向南逐渐推迟。
北部和西部山区大致于12 月20 日以前出现。
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以上的持续天数大致由西向东经过西峡、驻马店、沈丘等地连成一线。
其界线以南在320d 以上,以北为300~320d,南阳盆地西部和淮南可达330d 以上。
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的初、终日和持续日数:日平均气温≥5℃的初日等值线,豫东平原基本上形成与纬度平行的趋势,西部因受地形的影响,等值线的分布较为复杂。
淮南及南阳盆地,3 月5 日以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西部山地和豫东平原到3 月10 日以后才能稳定通过5℃。
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5℃的终日随纬度的增加逐渐提早,由北往南从11 月20 日至11 月30 日相继出现。
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淮南及南阳盆地最长,有270d;北部边缘最短,在255d 左右,大部分地区在260d 左右。
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初、终日和持续天数: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大致在4 月1 日前后。
秋季自北向南先后在11 月初到11 月10 日下降到10℃以下。
其持续天数,淮南及南阳盆地西部达225d 以上,豫西山地和豫东平原大致在210d 左右。
日平均气温稳定≥15℃的初、终日和持续天数:全省除西部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在4 月下旬平均气温稳定上升至15℃,秋季10 月5~15 日自北往南相继终止。
持续天数全省大部分地区在170d 左右。
植物生长对热量的需求,通常以≥10℃的活动积温表示。
全省≥10℃的活动积温在4300~5000℃之间。
河南具有明显的大陆气候特点。
全省各地最热月都出现在7 月,6、7 月份全省平均气温在25℃~28℃,不少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个别年份持续出现过40℃高温一周左右,驻马店达到过16 天纪录,但出现机会少,时间短;最冷月出现在 1 月,年绝对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大都在-14~-10℃。
极端最低气温不少地区可达-20℃左右。
1.3 地温河南省各地年平均地温悬殊不大,一般为15~17℃。
北部略低,南部稍高。
各月平均低温与年平均地温均略高于相应地区气温。
一般在11 月下旬出现冰冻,2 月下旬与3 月上旬解冻,最大冻土层深度20~30cm。
1 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北部在0℃左右,南部信阳在2℃以上。
7 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在30℃左右,南北相差不大,1 月与7 月相差30℃以上。
1 月份5cm 以下平均地温多在0℃以上;7 月份5cm 以下平均地温大部分均在30℃以下,且越深相差越小,各月份悬殊也越小。
2 降水、蒸发和湿度2.1 降雨量河南的降雨与气温同步,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84.8mm,年降雨总量为1296 亿立方米,并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淮河以南地区1000~1400mm,黄河沿岸和豫北平原仅600~700mm,其他地区在700~1000mm 之间。
因受季风影响,降雨年内很不均匀,雨量集中在6、7、8 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60%,而且降雨强度大,在多暴雨区如鲁山和太行山、伏牛山东麓一带,常造成洪涝灾害。
冬季全省降雨量都很少。
黄河以北和豫西伊洛河流域,秋季降雨多于春季;北纬33°以南地区,春季降雨大于秋季。
降雨量年季变化大,丰水年和干旱年降雨量相差达 2.5~3.5 倍,年降雨量的变异系数淮南和豫西山区为0.25,淮河流域以及豫东平原大部分地区为0.30,豫北为0.35~0.40。
2.2 蒸发量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黄河以南,由淮南的900mm 向北递增到1100mm;黄河以北,由1100mm 增至1400mm。
月最小值出现在1~2 月,最大值豫北出现在6 月,豫南为8 月。
年陆面蒸发量有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淮南雨量多,陆面蒸发量多年平均值达700mm,为全省最高区,中部为600mm,豫西、豫北为500mm。
蒸发量年际变化不大,这主要是受太阳辐射、温、湿、风、气压等年际变化不大的气候条件的制约所致。
2.3 湿润程度表征一地区的气候干湿程度,通常一降雨量与可能蒸发量之比(即湿润系数做指标,以K 表示)来衡量。
河南省年湿润系数分布,南部大,北部小,同纬度西部山区大于东部平原。
大致驻马店和新蔡以南地区的K 值普遍大于1.0,气候比较湿润,水分收入大于支出;黄河两岸及以北地区K 值小于0.6,水分支出大于收入,气候比较干燥。
湿度系数的季节变化,除淮南外,各地冬、春季降雨量小,各月K 值均小于0.8;自春季到夏季,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各地月湿润系数也相应增加,特别是盛夏7、8 月,最大湿润系数达2.3(如南阳);秋季9、10 月随着降雨量的迅速减少,湿润程度逐渐降低,各地湿润系数多小于0.6,回复到半干旱状态。
3 不利气候条件河南地处中原,冷暖空气交流频繁,易造成旱、涝、干热风、大风、沙暴以及冰雹等多种自然灾害3.1 干旱干旱是河南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全年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干旱。
但春季最为频繁,37%,占干旱期也相当长,无透雨日一般在60~70d 左右,最长达80~90d。
初夏旱出现较多,占29%,居第二位。
伏旱频率较低,占20%干旱期较短,无透雨日数一般约40~60d。
秋旱最少,只占14%。
全省春旱分布北部较多,南部较少;伏旱则南部较多,北部较少。
3.2 暴雨暴雨是河南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由于降雨急骤会带来洪涝。
淮河两岸及遂平以南的驻马店、确山、泌阳一带,豫西的鲁山,豫东的永城是全省暴雨发生较多的地区,平均每年发生3~4 次;豫北、豫东和豫东南平原,登丰平均每年发生2~3 次暴雨。
因暴雨而发生洪涝灾害。
河南雨涝多发生在7、8 月份。
3.3 干热风河南春末夏初之交。
常常有一种干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出现,称为"干热风"。
这种风因为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和蒸发量都很大,对作物极易造成危害。
全省各地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热风发生。
而以豫东北平原最严重,平均每10 年可遇6~8 次,最多可达每10 遇8~9 次,少者也有2~5 次;淮南和豫西山区较小平均每10 年有1~2 次。
其分布由南向北、自西向东递增的趋势。
3.4 大风大风是指≥8 级的风,全省大风出现在冬、春两季,其分布为;出现5d 以上的大风区主要分布在鹿邑、周口、遂平、方城、三门峡一线以北的地区和淮河两岸及南阳盆地。
出现10 级以上大风区基本处于长葛、平顶山、舞阳、鲁山、汝阳、伊川以及渑池一线以北地区。
郑州、平顶山、永城等地区每年出现20 次以上。
3.5 沙暴沙暴是一种水平能见度≤1000m 的沙尘风暴。
黄河两地的沙丘、砂地为沙暴提供了物质基础,并由大风引起沙暴。
全省沙暴的分布范围与沙丘、砂地的分布相似。
巩县以东的黄河两岸,每年平均可出现3 个以上的沙暴日,中心地带是郑州到民权一线的沿黄河两岸地区。
郑州是全省出现沙暴日最多的城市之一,年平均出现7d 以上,开封为6~7d。
另一个沙暴区是内黄一带,年平均出现3d 以上,中心地带内黄县年平均6d 以上。
其他沙丘、砂地年平均出现2 个以上的沙暴日。
3.6 冰雹冰雹对局部地区来说,危害性很大。
全省降雹地理分布特点:第一,降雹次数较多的地区多分布在太行山东南部、伏牛山地、桐柏大别山北部,呈一条弧状长带型,集中于山地和平原的交界地区;第二,北部多于南部,太行山东簏平原多于桐柏大别山北部;第三,山地多于平原,而山地中河谷盆地又多于一般山地。
4 气候分区概述根据光热和水分资源状况的地域差异,可以将全省植烟区分为北亚热带、暖温带两个气候带,七个气候区。
4.1 北亚热带河南北亚热带大致是由西向东沿伏牛山主脉南簏海拔600~700m 到沙颖河一线以南地区。
约为49535k ㎡占全省面积的29.9%,该地带范围内平均年总辐射量约为481~511KJ/c ㎡;≥10℃的活动积温在4700~5000℃;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为正值;多年(15 年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高于-10℃;无霜期平均在220d 以上;降雨量在800~13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