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圆》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圆》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圆》导学案

C

B

第二十四章圆导学案(五)

24.1.4 圆周角(2)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直径(或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及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的性质, 并能运用此性质解决问题.

2、经历圆周角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进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圆周角的推论学习 难点:圆周角推论的应用 三.学习活动 (一)导学驱动

1、圆周角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圆周角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点A 、B 、C 、D 在⊙O 上,若∠BAC=40°,

则(1)∠BOC= °,理由是 ; (2)∠BDC= °,理由是 。

(二)探究交流

1、如图,点A 、B 、C 在⊙O 上,

若BC 是⊙O 的直径,它所对的圆周角∠BAC 是多少?为什么? 若∠BAC=90°,弦BC 经过圆心吗?为什么?

由此,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四边形ABCD 的四个顶点都在⊙O 上, 求证:∠A+∠C=180°

O

D

C

B

A

E

O

D

C

B

A

(三)释疑内化

已知:如图,⊙O 的直径AB 为10cm ,弦AC 为6cm ,∠ACB 的平分线交⊙O 于D 点, 求BC 、AD 、BD 的长。

(四)巩固迁移 课堂检测

1、如图,AB 是⊙O 的直径,∠A=10°,则∠ABC=________.

2、如图,AB 是⊙O 的直径,CD 是弦,∠ACD=40°,则∠BCD=_______,∠BOD=_______.

3、如图,AB 是⊙O 的直径,D 是⊙O 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A 、B 重合),延长BD 到点C ,使DC=BD ,判断△ABC 的形状:__________。

4、如图,AB 是⊙O 的直径,AC 是弦,∠BAC=30°,则AC 的度数是( ) A. 30° B. 60° C. 90° D. 120°

5、 如图,△ABC 的顶点都在⊙O 上,AD 是△ABC 的高,AE 是⊙O 的直径, 求证:∠DAC=∠BAE

课后作业:

1、半径为2的⊙O 中,弦AB 的长为3AB 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________.

E

O D C

B

A 解答:

2、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CD 与AB 相交于点E ,∠ACD=60°,

∠ADC=50°,求∠CEB 的度数.

3、如图,AB 是⊙O 的直径,AC 是⊙O 的弦,以OA 为直径的⊙D 与AC 相交于点E ,AC=10,求AE 的长.

4、如图,点A 、B 、C 、D 在圆上,AB=8,BC=6,AC=10,CD=4.求AD 的长.

5、如图,AB 是⊙O 的直径,CD 是⊙O 的弦,AB=6, ∠DCB=30°,求弦BD 的长。

C

D A B A C D O E

第二十四章圆导学案(六)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数量间的关系,

2、通过探求点和圆三种位置关系,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难点: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数量间的关系; 三.学习活动 (一)导学驱动

1、圆的定义是

2、放暑假了,爱好运动的小华、小强、小兵三人相邀搞掷飞镖比赛。他们把靶子钉在一面墙上,规则是谁掷出落点离红心越近,谁就胜。如下图中A 、B 、C 三点分别是他们三人某一轮掷镖的落点,就这一轮来讲,很显然,_____的成绩好。

若把靶子看作以O 点为圆心的圆,你能得出点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吗? (二)探究交流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若设⊙O 的半径为r ,点P 到圆心的距离为d ,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可表示成怎样的数量关系?

(三)释疑内化

1、已知⊙O 的半径为5cm ,有一点P 到圆心O 的距离为3cm ,求点P 与圆有何位置关系?

变:已知⊙O 的直径为5cm ,有一点P 到圆心O 的距离为3cm ,求点P 与圆有何位置关系?

2、若有一点M到某圆的最大距离为8cm,最小距离为2cm,求这个圆的半径.

3、Rt△ABC中,∠C=90°,CD⊥AB,AB=13,AC=5,对C点为圆心,60

13

为半径的圆与点

A、B、D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四)巩固迁移

课堂检测

1、⊙O的半径为10cm,A、B、C三点到圆心的距离分别为8cm、10cm、12cm,则点A、B、

C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A在;点B在;点C 在;

2、已知⊙O的直径为cm

6,若点P是⊙O内部一点,则OP的长度的取值范围为()A.6

<

OP B.3

OP C.3

0<

≤OP D.3

0<

3、若⊙A的半径为5,圆心A的坐标为(3,4),点P的坐标(5,8),则点P的位置为()A.⊙A内 B.⊙A上 C.⊙A外 D.不确定

4、⊙O的直径18cm,根据下列点P到圆心O的距离,判断点P和圆O的位置关系.

(1)PO=8cm (2)PO=9cm (3)PO=20cm

课后作业:

1、已知⊙O的半径为5cm,P为一点,当cm

OP5

=时,点P在;当OP时,点P在圆内;当cm

OP5

>时,点P在 .

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cm,以A为圆心2cm为半径作⊙A,则点B在⊙A ;点C 在

⊙A ;点D在⊙A 。

3、如图,在ABC

?中,?

=

∠90

ACB,?

=

∠30

A,AB

CD⊥,cm

AC3

=,以点C为圆心,3cm 为半径画⊙C,请判断A、B、D与⊙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4、如图,直角梯形ABCD 中,AB ⊥BC ,AD =4,BC =9,M 为AB 的中点,以CD 为直径画⊙P . ⑴当CD 的长取何值时,点M 在⊙P 外? ⑵当CD 的长取何值时,点M 在⊙P 上? ⑶当CD 的长取何值时,点M 在⊙P 内?

5、已知矩形ABCD 的边cm AB 3=,cm AD 4=.

⑴以点A 为圆心,cm 4为半径作⊙A ,求点B 、C 、D 与⊙A 的位置关系;

⑵若以点A 为圆心作⊙A ,使得B 、C 、D 三点中有且只有一点在圆外,求⊙A 的半径r 的取值范围.

(3)以A 为圆心,使B 、C 、D 三点中至少有一点在圆内,至少有一点在圆外,求此圆的半

径R 的范围.

A

P · M ·第16题图

第二十四章圆导学案(七)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2)

一.学习目标:

1、探求过点画圆的过程,掌握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画圆方法;

2、了解运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思想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过三点的圆;

难点:反证法;

三.学习活动

(一)导学驱动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为d,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可表示成怎样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交流

1、平面上有一点A,经过已知A点的圆你能作几个?圆心在哪里?

2、平面上有两点A、B,经过已知点A、B的圆你能作有几个?它们的圆心分布有什么特点?

3、平面上有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经过A、B、C三点的圆有几个?圆心在哪里?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平面上的三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过这三个点能不能作出一个圆?为什么?

(三)释疑内化

1、已知△ABC,求作△ABC的外接圆。

2、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

(四)巩固迁移

课堂检测

1、下列说法:①三点确定一个圆;②三角形有且只有一个外接圆;?③圆有且只有一个内接三角形;④三角形的外心是各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⑤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⑥等腰三角形的外心一定在这个三角形内,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

A.1 B.2 C.3 D.4

2、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A.三点确定一个圆 B.三角形的外接圆有且只有一个

C.经过一点有无数个圆 D.经过两点有无数个圆

3、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6cm、8cm、10cm,求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的面积。

4、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D是弧AB上一点,连结BD,并延长至E,连结AD若AB

=AC,

∠ADE=65°,试求∠BOC的度数.

课后作业:

1、判断正误

①经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圆. ( )

②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 )

③任意一个圆一定有一内接三角形,并且只有一个内接三角形. ()

④.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个顶点的距离都相等. ()

2、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2cm和5cm,则其外接圆的半径为()A.5cm B.12cm C.13cm D.6.5cm

3、三角形的外心是()

A.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 B.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

C.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4、已知△ABC内接于⊙O,∠BOC=80°,则∠BAC=____________°

5、如图,等腰△ABC中,AB=AC=13cm,BC=10cm,求△ABC外接圆的半径.

第二十四章圆导学案(八)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一.学习目标:

1、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了解切线,割线的概念;

2、掌握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方法。

3、能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⑴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⑵会正确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难点:会正确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三.学习活动

(一)导学驱动

复习回顾,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为d,

请你用d与r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点P与⊙O的位置关系。

(二)探究交流

1、操作:请你画一个圆,上、下移动直尺。

观察:在移动直尺的过程中,直尺和圆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描述这种变化。

讨论:①通过上述操作说出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②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有何变化?

2、直线与圆有____种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公共点叫_______,

直线与圆有惟一公共点时,叫做_____,这条直线叫做圆的 , 这个公共点叫___;

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________。

3、思考:若⊙O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在直线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中,d 与r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三)释疑内化

在△ABC中,AB=5cm,BC=4cm,AC=3cm,

(1)若以C为圆心,2cm长为半径画⊙C,则直线AB与⊙C的位置关系如何?

(2)若直线AB与半径为r的⊙C相切,求r的值。

(3)若直线AB与半径为r的⊙C相交,试求r的取值范围。

(四)巩固迁移

课堂检测

1、圆O的直径为4,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3,则直线L与圆O的位置关系是()

(A)相离(B)相切(C)相交(D)相切或相交

2、直线l上的一点到圆心O的距离等于⊙O的半径,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

(A)相切(B)相交(C)相离(D)相切或相交

3、直角三角形ABC中,∠C=900,AB=10,AC=6,以C为圆心作圆C,与AB相切,则圆C

的半径为()

(A)8(B)4(C)9.6 (D)4.8

4、已知圆O的直径是10厘米,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d.

(1)若L与圆O相切,则d =_________厘米

(2)若d =4厘米,则L与圆O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3)若d =6厘米,则L与圆O有___________个公共点.

5、在△ABC中,∠A=45°,AC=4,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

置关系?为什么?

(1)r=2 (2)r=22(3)r=3

课后作业:

1、已知圆O的半径为r,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5厘米。

(1) 若r大于5厘米,则L与圆O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若r等于2厘米,L与圆O有________________个公共点

(3)若圆O与L相切,则r=____________厘米

2、已知Rt△ABC的斜边AB=6cm,直角边AC=3cm,以点C为圆心,半径分别为2cm和4cm

画两圆,这两个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当半径多长时,AB与⊙C相切?

3、如图,∠AOB=30°,点M在OB上,且OM=5cm,以M为圆心,r为半径画圆,试讨论r

的大小与所画⊙M和射线OA的公共点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十四章圆导学案(九)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一.学习目标:

1、掌握切线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

难点:切线的判定

三.学习活动

(一)导学驱动

切线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何语言:若⊙O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则d_____r 直线l与⊙O_______。

(二)探究交流

问题:如图,在⊙O中,过半径OA的外端点A作直线l⊥OA,则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多少?

直线l和⊙O有什么位置关系?

l

(三)释疑内化

1、如图,直线AB 经过⊙O 上的点C ,并且OA =OB ,CA =CB , 求证:直线AB 是⊙O 的切线。

2、如图,点D 是∠AOB 的平分线OC 上任意一点,过D 作DE ⊥OB 于E ,以DE 为半径作⊙D , 判断⊙D 与OA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总结切线的判定方法: (四)巩固迁移 课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和圆相切;

B.经过圆的半径外端的直线和圆相切

C.经过半径的端点和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D.经过直径的端点和这条直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如图,AB 是⊙O 的直径,∠ABT =45°,AT =AB ,求证:AT 是⊙O 的切线。

3、如图:在△ABC 中,AB=BC ,以AB 为直径的⊙O 与AC 交于点D ,过D 作DF ⊥BC ,交AB 的延长线于E ,垂足为F 。求证:直线DE 是⊙O 的切线

A

O

B

A

C

D O

B

课后作业:

1、如图,已知AB 是⊙O 的直径,AC 为弦,且平分BAD ∠,AD CD ⊥

求证:CD 是⊙O 的切线;

2、如图,△ABC 内接于⊙O ,AB 是⊙O 的直径,∠CAD =∠ABC ,判断直线AD 与⊙O 的位置关系,

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四章圆导学案(十)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3)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切线的性质定理

2、会综合运用切线的判定、性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切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难点:切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综合运用 三.学习活动 (一)导学驱动

1、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

2、如果直线l 是⊙O 的切线,切点为A ,则半径OA 与直线l 是不是一定垂直呢?

(二)探究交流

切线的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如何证明?

(三)释疑内化

1、如图,AB 是⊙O 的直径,直线L1,L2是⊙O 的切线,A 、B 是切点,L1,L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AB 是⊙O 的直径,MN 切⊙O 于点C ,且∠BCM=38°,求∠ABC 的度数。

(四)巩固迁移 课堂检测

1、如图,AB 切⊙O 于点B ,AB =4 cm ,AO =6 cm ,则⊙O 的半径为 cm .

2、如图,AB 是⊙O 的直径,点D 在AB 的延长线上,过点D 作⊙O 的切线, 切点为C ,若25A =∠,则D =∠______.

3、如图,⊙O 中,AB 为直径,过B 点作⊙O 切线,连接CO ,若AD ∥OC 交⊙O 于D , 求证:CD 为⊙O 的切线。

O A

l

A C

O

D

O

B

A

D C

O

A

B

课后作业: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在第一象限,

P 与x 轴相切于点Q ,

与y 轴交于(02)M ,,(08)N ,两点,则点P 的坐标是( ) A.(53), B.(35), C.(54),

D.(45),

2、如图,△ABC 中,AB=AC ,点O 为BC 的中点,以O 为圆心的圆与AB 相切于D 点。 求证:AC 与⊙O 相切。

3、如图,AB 是⊙O 的弦,PB 切⊙O 于B 点,OP ⊥OA 交AB 于点C , 求证:PB=PC 。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包括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旋转、圆、概率初步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 本书供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共需约6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约13课时 第22章二次函数约12课时 第23章旋转约8课时 第24章圆约17课时 第25章概率初步约14课时 一、教科书内容安排 1. 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 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 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 表 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

初中数学导学案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导学案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三) 编写教师: 学生姓名: 导学目标: 1、 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索球赛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 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3、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本P106中“某次篮球联赛积分榜”。 学生观察积分榜,并思考下列问题: (1) 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2) 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 在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要解决问题(1)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 几分吗?你选择其中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通过观察积分榜,从最下面一行数据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那么胜一场积几分呢? 解:设胜一场积x 分,从表中其他任何一行可以列方程,求出x 的值。 例如从第三行的方程:23159=?+x ,解得x=2. 用表中其他行可以验证,得出结论: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1) 如果一个队胜m 场,则负(14-m)场,胜场积分为2m ,负场积分为14-m , 总积分为2m+(14-m)=m+14。 (2) 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 场,则负了(14-x )场,若这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 分,那么列方程为:x x -=142,解得3 14=x . 想一想,x 表示什么量?它可以是分数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里x 表示一个队所胜得场数,它是一个整数,所以314= x 不符合实际意义。由此可以判定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拓展延伸: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吗? 设胜一场积x 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为10x ,负场积分为(24 -10x )分,他负了4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和图形认识初步四章内容,供七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共需约6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第一章有理数19课时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8课时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18课时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16课时 一、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 本册书在全套教科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主要内容是整个七~九年级教材体系的重要基础,书中的某些思想方法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一)从知识内容上来看,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是整个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基础;整式的加减是在学生已有的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习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学好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内容也能为今后学好有关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打好基础;图形认识初步中所学习的如何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如何把握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以及图形的表示方法,对几何语言的认识与应用等也都是整个“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

(二)从数学思想方法来看,整册教科书中体现的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化思想;许多性质、运算律呈现时体现的从特殊对象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想;“有理数”中利用数轴研究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中体现的数形结合思想;“一元一次方程”中解方程的化归思想和程序化思想等等。这些思想方法不仅在本册书中,而且在后面其他各册书也都是带有一般性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科书内容及学习目标 第一章“有理数”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要性、有理数的意义,能够从事有理数的运算,体会“数的扩张”的一致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首先,从实例出发引出负数,接着引进数轴、想反数、绝对值等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这样一方面加深对有理数(特别是负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有理数运算作准备,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和运算律,这是本章的重点。在本章,有理数加法和乘法都是在介绍运算法则——着重是符号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引入运算律;减法和除法则是着重介绍如何向加法与乘法转化,从而利用加法与乘法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进行运算;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分散安排在相关内容中。本章的难点是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特别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学生能认识到运算法则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可以了,重要的是用法则进行运算,并运用有理数运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情景:要设计一座高2m的人体雕像,使它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则雕像的下部应设计多少米高? 问题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导出审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问题2:你能画出示意图表示这个问题吗?(用线段AB表示雕像的高度,雕像上部的高度表示为AC,下部的高度表示为BC,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3:能反映问题的等量关系的是哪一句话?(根据题意导出关系式 BC2=2AC) 问题4:设雕像下部高BC=x m,请说出你所列的方程,并化简.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吗?它有什么特点? 这个方程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 (1)会设未知数,列一元二次方程.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根的概念. (3)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准确地指出各项系数. 3.学习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相关概念. 难点:寻找等量关系.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1页到第2页的问题1、问题2.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方法:先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自学参考提纲: ①问题1中,要制作一个无盖的方盒,四角都要剪去一个相同的正方形,我们设正方形边长为x cm,则盒底的宽为(50-2x) cm,盒底的长为(100-2x) cm,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及方盒的底面积3600 cm2可列方程为(100-2x)(50-2x)=3600,你能把它整理为课本上的方程②吗?试说明具体经过哪几步变形得到. 先去括号5000-100x-200x+4x2=3600 移项合并同类项4x2-300x+1400=0 系数化为1(两边同除以4) x2-75x+350=0 ②问题2中,本次排球比赛的总比赛场数为28场. 设邀请x支队参赛,则每支队与其余(x-1) 支队都要赛一场. 整个比赛中总比赛场数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你列出的方程是x(x-1)=28. 你能把它整理为课本上的方程③吗?试说明具体经过哪几步变形得到. 去括号x2-12x=28 系数化为1(两边同乘以2) x2-x=56 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观察了解学生是否会寻找等量关系,是否会化简方程. ②差异指导:简要说明问题2中单循环比赛与双循环比赛的区别,对不会寻找等量关系的学生给予辅导,说明化简方程的基本要求. (2)生助生:同桌之间、小组内交流、研讨. 4.强化: (1)总结寻找等量关系的策略,简要指出哪些公式经常被我们作为寻找等量关系的依据. (2)练习: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 ①一个圆的面积是2πm2,求半径.πr2=2π ②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差3cm,面积为9cm2,求较长的直角边的长. 1 x(x-3)=9 2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 表 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

最新人教版2018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及有关概念. 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 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 ,宽50 cm ,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cm __,宽为__(50-2x)cm __.列方程__(100-2x)·(50-2x)=3600__,化简整理,得__x 2-75x +350=0__.①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7=28__. 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x -1)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x (x -1)2__场.列方程__x (x -1) 2 =28__,化简整理,得__x 2-x -56=0__.② 探究: (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 (3)掌握·=(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0)的内涵.(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

浙教版教材数学九年级上册

第1章 反比例函数 我们把函数()k y k x =≠为常数,k 0叫做反比例函数。这里x 是自变量,y 是x 的函数,k 叫做比例系数。 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图象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曲线。当0k 时,图象在一、三象限;当0k 时,图象在二、四象限。 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图象关于直线坐标系的原点成中心对称。 当0k 时,在图象所在的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增大而减小;当0k 时,在图象所在的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增大而增大。 第2章 二次函数 我们把形如2y ax bx c =++(其中a ,b ,c 是常数,a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2y x =的图象是一条关于y 轴对称,过坐标原点并向上伸展的曲线,像这样的曲线通常叫做抛物线。抛物线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 二次函数2(0)y ax a =≠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关于y 轴对称,顶点是坐标原点。当0a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低点;当0a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高点。

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的对称轴是直线2b x a =-,顶点坐标是(2b a -,244ac b a -)。当0a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 点是抛物线上的最低点;当0a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高点。 12b x x a +=-, 12c x x a = 第3章 圆的基本性质 圆 圆心 半径 弦 直径 圆弧简称弧 半圆 略弧 优弧(大于半圆) 半径相等的两个圆能够完全重合。我们把半径相等的两个圆叫等圆。 d r ? 点在圆外;d r =?点在圆上;d r ? 点在圆内。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经过三角形各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内接三角形。 圆是轴对称图形,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方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分一条弧成相等的两条弧的点,叫做这条弧的中点。 圆心到圆的一条弦的距离叫弦心距。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平方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弧所对的弦。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我们把1°圆心角所对的弧叫做1°的弧。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两个弦心距中有一对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对量都相等。 顶点在圆上,它的两边都和圆相交,像这样的角叫做圆周角。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弧长计算公式:r 180n l π= 扇形面积计算公式:2 1 3602n r s lr π== 圆锥的侧面 母线(斜边) 圆锥的底面 圆锥的全面积(侧面积与底面积的和) =r s l π侧 2=r s l r ππ+全

【精品】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与建议.docx

“第1章反比例函数”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课标》(实验稿),与原教材相比本章内容要求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 (1)性质的探索过程——根据图象和解析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2)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是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总的来说是探讨知识发生的过程,培养学生自探索问题,同时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原浙江版柑比,降低的地方是删去了反比例函数图彖的性质:图象的两个分支都无限接近但永远达不到x轴和y轴.因为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对此不易理解,这条性质实际应用意义也不大.假如学生程度较好,老师在这方面也可以适当拓展.从编排顺序来看,原来浙江版中,本章内容放在初二下的“函数及其图象”一章中, 编排顺序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一函数一止比例函数一反比例函数.本套教科书采用分步到位、穿插编排的方式.在八年级上册安排了“图形与坐标”、"一次函数”.到九年级上册一开始就学习“反比例函数”.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因为反比例函数思维要求比较高,图象分两支, H又是曲线,学生理解相对困难,略放后面与学生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相当,为学生探索理解反比例函数创造条件.缺点是与询而知识连贯性较差.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解析式、性质和图象.本章是在己经学习了图形与坐标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次进入函数范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内涵,并感受壯界存在的各种函数及应 用函数來解决实际问题.反比例函数是最基本的函数之一,是后续学习各类函数的基础. 重点难点 反比例函数是继一次函数之后又一重要的基本函数,它为今后学习图象和曲线的关系 (如二次函数)提供了研究方法?反比例函数本身在口常生活和生产中也有着许多有?接应用,这对学生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重要思想方法的形成,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反比例函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给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带来复杂性,学生不易理解,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一;综合运用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情境,需要建模,利用图象以及综合运用方程、不等式及英他数学模型,所以综合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是本章教学又--主要难点. 三、课时安井 1. 1反比例函数2课吋 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课吋 1.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1章有理数 第2章整式的加减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 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重点: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2、正数和负数 教师: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4提出的问题。 结论:零下5℃用-5℃来表示,零上5℃用5℃来表示。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向东、收入和高于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正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表示,负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在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读作正)号。 注意:①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不仅仅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温度计中的0℃不是没有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②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量的性质相反,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巩固知识 1、课本P3 练习 2、课本P4例 义。 四、总结 ①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②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③引入负数后,0的意义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P5习题1.1第1、2题。 1.2.1有理数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能够准确区分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2、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重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问题1:学习了负数之后,我们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吗?(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如果有出现不同类型的数,同学们可上黑板补充。)问题2:观察黑板上的这么数,并给它们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得出数的类型有5类: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二、讲授新课 1、有理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数进行概括,得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即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让学生在总结出5类数基础上,进行概括,尝试进行分类,通过交流和讨论,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出下面的两种分类方式。 (1)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分类:

2019-2020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及有关概念. 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 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 ,宽50 cm ,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cm __,宽为__(50-2x)cm __.列方程__(100-2x)·(50-2x)=3600__,化简整理,得__x 2-75x +350=0__.①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7=28__. 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x -1)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x (x -1)2__场.列方程__x (x -1) 2=28__,化简整理,得__x 2-x -56=0__.② 探究: (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 归纳: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个__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__整式__ ,只含有__一__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 ax 2+bx +c =0(a ≠0). 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__ax 2__是二次项,__a__是二次项系数,__bx__是一次项,__b__是一次项系数,__c__是常数项. 点拨精讲: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要包含它前面的符号.二次项系数a ≠0是一个重要条件,不能漏掉.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数学工作计划九年级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一章证明,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证明,第四章视图与投影,第五章反比例函数,第六章频率与概率。其中证明,证明,视图与投影,这三章是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这两章是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的。频率与概率则是与统计有关。 在新课方面通过讲授《证明》和《证明》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证明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在《视图与投影》这一章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在《频率与概率》这 一章》让学生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频率与概率系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 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反比例函数》这两章,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学结合的数学方法。同时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本册教材包括几几何何部分《证明》,《证明》,《视图与投影》。 代娄部分《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以及与统计有关的《频率与概率》。《证明》,《证明》的重点是:

九年级数学上教材内容概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 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0). (3(a≥0,b≥0); a≥0,b>0)(a≥0,b>0).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 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 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 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a≥0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a≥02=a(a≥0(a≥0)的理解及应用. 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初三数学导学案

宜宾县课改联盟学校九年级数学科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利用图形的相似测量物体的高度,并画出实际问题的平面示意图。 二、学习重点 重点: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旗杆等物体的测量问题。 三、自主预习 1.旧知回顾 (1)什么是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 (3)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有哪些? 四、合作探究 1.请你想办法测量一下学校操场旗杆有多高? (1)如何利用太阳光照射的影子来测?能画出具体示意图吗? (2)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3)应测量哪些数据? (4).小组合作,看看还有哪些方法? 2.拿一根高 3.5米的竹竿立在离旗杆底部B27米的C处(如图)然后沿BC的方向走到D 处,这时目测旗杆顶部A与竹杆顶部E恰好在同一直线上,又测得C,D两点间的距离为3米,小芳的目高1.5米这样便可知道旗杆的高度。 你认为这种测量方法可行吗?请说明理由? A E F B C D

3.如图,小明在地面上放置了一个平面镜E 来测量旗杆AB 的高度,镜子与旗杆的距离EB=20米,镜子于小明的距离ED=2米,小明刚好从镜中看到旗杆的顶端A 。已知小明眼睛的高度CD=1.5米,则旗杆AB 的高度是多少米? 五、巩固反馈 1.某建筑物在地面的影长为36米,同时高为1.2米的侧杆影长为2米,那么该建筑物的高为_________米。 2.垂直于地面的竹竿的影长为12米,其顶端到期影子顶端的距离为13米,如果此时测得某小树的影长为6米,则树高___________米。 3.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枝红莲,高出水面1米,阵风吹来,红莲被风吹到一边,花朵齐及水面,已知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2米,问这里水深多少? 4.在一棵树的10米高B 处有两只猴子,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到离树20米处的池塘A 处.另一只爬到树顶D 后直接跃到A 处,距离以直线计算,如果两只猴子所经过的距离相等,求这棵树的高度. 5.在河的两岸有对应的A 、B 两点,请你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设计一个方案测量并求出AB 的距离。并说明理由。 C D E A B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一元二次方程 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及有关概念. 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 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 ,宽50 cm ,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cm __,宽为__(50-2x)cm __.列方程__(100-2x)·(50-2x)=3600__,化简整理,得__x 2-75x +350=0__.①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7=28__. 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x -1)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x (x -1)2__场.列方程__x (x -1)2 =28__,化简整理,得__x 2-x -56=0__.② 探究: (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

初中数学导学案设计.docx

骄子教育年级册学科导学案主备人授课时间___________审批人 课题平行线的性质及平移 课型学习小授课组评分教师 导学方法先经历自主探究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结论,最后完成当堂训练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 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2.能运用三条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3会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且会运用它们进行简单推理和计算。 精要知识点 平行线的性质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 角相等。 课独简记为 ________________。 前自 表示为 : ∵______ ∴_________ 尝平行线的性质 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试果相等, 那么内错角相等。 简记为, _______________表示为 :∵________ ∴a b 1. 提前两天发 ,那么同位给学生完成。 2. 上课前教师 认真批阅,查看 学生完成情况 3. 给予评分 (全对的 3 分) 4. 教师上课前 提问检测学生 掌握情况对于 大部分学生不1明白的地方予 2以讲评( 5~8 分 钟)

平行线的性质 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 2a ,那么同旁内角1 互补。 b 简记为,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为 :∵ __________ ∴ 【点将题】 合 作 探 究课1. 如图所示, AB∥EF∥DC,EG∥DB, 则图中与∠ 1相等的角(∠ 1除外)共有()1、5 分钟独立做 题, 5 分钟后小 组分工讨论不 会的题目,教师 参与其中指导 2、寻找帮助: A . 6个 B .5个 C .4个 D .2个对于小组讨论 无法完成的题 目可请求别的 小组同学解答,2.如图,已知 AB∥CD,则图中与∠ 1互补的角共有 ()帮助解答问题 的小组讲解正 确予以加 5 分奖 励,或者寻求老 师帮助,但加分 要减半 3、通过以上两A.5个 B .4个 C . 3个 D . 2个步能够全部理 解正确的小组 每人加 2 分 中3.如图, l 1∥12,l 为11、 12的截线,∠ 1=70°,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个数有:①∠ 5=70°;②∠ 3=∠6; ③∠ 2+∠6=220°;④∠ 4+∠7=180°()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平陌镇初级中学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必修课 ?设计教师:九年级数学组 ?适用年级:九年级 ?授课时间:48—53课时 【课程目标】 第一章证明(二) 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3.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上的中线(高)、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 4.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5.会运用“等角对等边”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及相关证明问题; 6.掌握证明与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7.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8.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既解决实际问题; 9.能够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及其相关结论; 10.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利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 11.能够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及相关结论; 12.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13.根据中垂线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三边中垂线共一点;根据角平分线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三内角角平分线共一点;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4.会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 (n≥0)的方程; 15.理解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16.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 17.利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般一元二次方程;

18.经历到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19.进一步掌握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20.通过推导求根公式,加强推理技能训练,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21.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2.会用分解因式法解系数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23.掌握黄金分割中黄金比的来历; 24.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证明(三) 25.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26.能运用综合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它相关结论; 27.能运用综合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28.能运用综合法证明矩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9.能运用综合法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30.能运用综合法证明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其他相关结论; 第四章视图与投影 31.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2.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视图与投影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3.通过实例能够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种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实现简单物体与其三种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34.会画圆柱、三棱柱、四棱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35.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初步进行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 36.通过实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章反比例函数 37.经历在具体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结合具体情境领会反比例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意义; 38.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像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39.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