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分类

合集下载

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1.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3.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另有燧人、伏羲、神农;伏羲、女娲、神农等说法。

4.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另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说法。

5. 五行:金、木、水、火、土。

6. 五金:金、银、铜、铁、锡。

7.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8.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 岁寒三友:松、竹、梅。

12.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16. 中国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 中国四大戏曲: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 七大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

另一种说法为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 中国四大名瓷窑:河北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 九属:九代直系亲属,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22. 五谷:稻、黍、稷、麦、豆。

23. 中国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24. 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25. 中国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26. 中国四大名花:河南洛阳的牡丹、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昆明的山茶、福建漳州的水仙。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大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财富,涵盖了语言、文学、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礼仪、习俗等方方面面。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常识知识大全:一、语言类1. 汉字是中国传统的文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独特的意义和象形图案。

2. 汉字的基本结构由“笔画”组成,总共有214个常用的笔画。

每个汉字都是由不同的笔划组成的,笔划多的字一般难写,但也更有内涵,比如“龘”就有84个笔画,属于最复杂的汉字之一。

3. 汉字的读音有多种方法,包括普通话的拼音、广东话的粤语音、福建话的闽南音等等。

不同地区和语境下,同一个字的发音可能不同。

4. 汉字有很多成语典故,如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以及许多成语和俗语,这些都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学类1.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有很多,最著名的包括《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经典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文化思想、人民生活、历史事件等。

2.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顶峰,唐诗的诗歌以气势恢宏、格调高远、目光深远著称,而宋词则以抒情、婉约、细腻的风格为主。

3. 中国古典小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代表作品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这些小说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

三、哲学类1.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主要包括六十四卦和爻辞、象辞等内容。

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根本”。

2.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另一部哲学典籍,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所著。

这本书主要讲述道的思想,阐述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

3.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被尊为“儒家大成之师”。

他提出的“性善论”、“兼爱论”等思想对中国古代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艺术类1. 中国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审美特点,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多个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与宗教:中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

同时,中国也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其中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2.语言文字:汉语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汉字的书写形式多样,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文学与艺术:中华文化中有着众多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

同时,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也丰富多彩,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

4.科技与工艺:中华文化在科技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中医等。

中国的传统工艺也十分精湛,如景泰蓝、紫砂壶、丝绸等。

5.民俗与节庆:中华文化中有着众多的民俗和节庆,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各有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6.饮食文化:中华文化中的饮食文化也十分独特,如烤鸭、火锅、月饼等,都是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代表。

以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传统 文化知识

传统 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知识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遗产、价值观、传统习俗、道德规范、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统文化知识领域:
1. 历史与考古: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朝代、文化遗址等方面的知识。

2. 文学与艺术:包括传统文学作品(如诗词、小说、散文)、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的知识。

3. 哲学与宗教: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哲学思想,以及各种宗教信仰
和仪式。

4. 传统节日:了解各种传统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文化内涵等。

5. 礼仪与习俗:包括社交礼仪、婚礼习俗、丧葬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6. 传统手工艺:如陶瓷、刺绣、剪纸、木工等手工艺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7. 饮食文化:包括传统菜系、烹饪方法、饮食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8. 中医与养生:包括中医理论、中草药、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

常见文化常识

常见文化常识

常见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总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化常识:
1. 四大名著:中国的四部著名小说,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2.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项重要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3. 五岳:中国的五座名山,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4. 四书五经: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5. 十二生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2 种动物,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

6. 五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种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和土。

7.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历法中的24 个节气,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8.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等。

9.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为“月夕节”,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

10.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过年”,有守岁、拜年、贴春联、吃年夜饭等习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归类总结_文化组织员个人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归类总结_文化组织员个人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归类总结_文化组织员个人总结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见证。

其中包含了众多方面的内容,如文学、历史、哲学、医学、音乐、舞蹈、绘画等。

本文将中国古代文化归为以下几类,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历史文化类历史文化类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类。

中国历史悠久,自然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其中包括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人物传记、地理知识等内容。

这些历史文化内容在中国古代被用来记载、传承历史,成为后世人了解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哲学思想类哲学思想类是中国古代最为独特的一类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

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等不同流派的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学类文学类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体现人文精神的一类。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传统,包括诗、散文、小说、传奇等多种文学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涵盖广泛,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爱情、人际关系等方面。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文化精神的体现。

四、艺术类艺术类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精美的一类。

中国古代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其中,中国传统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为主要形式,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古代音乐主要由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组成。

舞蹈方面,中国古代有很多优美的舞蹈,如腰鼓、太极拳等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化艺术。

五、科学技术类科学技术类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涉及到实用技术的一类。

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很多杰出成就,如造纸、火药、指南针等,这些发明和创造对中国和世界的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医学、农学、建筑学等方面的成果,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智慧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常识1.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国社会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念体系之一、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提倡仁爱、忠诚、孝顺等美德。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2.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追求道的境界和超越世俗的境地。

道家追求自然和谐,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的修养和境界的提高。

道家的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医学和农业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佛家文化:佛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公元1世纪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其核心理念是解脱生死轮回。

佛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慈悲、智慧和清净的思想。

佛家文化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诗词文化: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且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墨客以诗词表达情怀和思想,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中国的古典诗词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形式,内容涵盖自然景物、爱情、哲理等各个方面。

5.繁体字文化:繁体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简体字相比,繁体字有更复杂的结构和更多的笔画,更能提供更加准确的表达。

繁体字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文化艺术和历史等领域。

6.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以上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常识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并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软实力,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领域,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思想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2. 艺术文化: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戏曲杂技、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等。

3. 科技文化: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农学医学、四大发明等。

4. 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

5. 饮食文化:包括茶文化、酒文化、食品文化等。

6. 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

7. 体育文化:包括武术、气功、太极等。

8. 音乐文化:包括民乐、古琴、古筝等。

9. 语言文化:包括汉语、方言、文字等。

10. 礼仪文化:包括社交礼仪、婚丧嫁娶礼仪等。

以上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例子,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总编制:毛圆圆审核:张新政时间:2018-3-6一、人的称谓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3.馆伴:接待外国使臣的人员。

4.日月:这里指指皇帝和皇后。

5.阉:对宦官的鄙称。

6.编伍:指平民。

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7.谥号:褒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

8.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9.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0.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1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12.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13.夫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4.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15.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16.犬马:臣子自谦。

17.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

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18.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19.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20.臧获:奴曰臧,婢曰获。

二、古代官职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

2.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

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3.枢密使:宋朝所置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位与宰相等。

4.资政殿学士:宋朝给予离任宰相的荣誉官衔。

5.祈请使:奉表请降的使节。

6.缇骑:指古代高官的前导和侍从。

穿桔红色衣服的朝廷护卫马队。

明清逮治犯人也用缇骑,故后世用以称呼捕役。

7.缙绅:也作“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

缙,同“搢”,插。

绅,大带。

8.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19.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10.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

(司空、司徒、司寇、司马)11.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12.左迁:贬官,降职。

13.司马:州刺史的副职。

14.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1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1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17.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18.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19.太史公:即司马迁所担任的官职太史令。

2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三、天文历法1.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3.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5.旬有五日:十五天。

旬,十天。

6.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7.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8.晦朔: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四、古代地理1.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2.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3.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4.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5.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6.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五、科举制度1.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22.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3.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4.五刑:秦汉时五种刑罚,“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葅其骨肉于市。

”5.宫刑:一种破坏男性生殖器的刑罚,也称“腐刑”。

6.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六、风俗礼仪1.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九庙:皇帝祭祀祖先共有九庙,这里以九庙指代国家。

4.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5.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6.列观:一般的宫殿。

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7.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8.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9.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10.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

有国者必立社稷。

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11.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12.束发: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

13.来归:嫁到我家来。

归,古代女子出嫁。

14.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15.禊,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七、饮食器用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八、音乐文娱1.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2.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好生之仁”,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六艺经传:六艺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5.“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6.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7.“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8.《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3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9.《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

《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10.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11.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12.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15.缥缃:代指书籍。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16.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九、其它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2.跬:古代的半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4.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5.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6.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7.雕栏玉砌: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

本词中代指故国的宫殿。

8.尺素:汉代用素绢写信,通常为一尺长,称为“尺素”。

后来成了书信的代称。

9.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10.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1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12.象笏:象牙做的笏。

古时大臣上朝所执的手板。

13.园圃:种果树的地方成为园,种蔬菜的地方成为圃。

14.剖符:把竹做的契约一剖为二,皇帝与大臣各执一块,上面写着同样的誓词,说永远不改变立功大臣的爵位。

丹书:把誓词用丹砂写在铁制的契券上。

凡持有剖符、丹书的大臣,其子孙犯罪可获赦免。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