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第三章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1-3章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2、心理与行为的关系(P4)3、心理学的科学性的3 个表现(P5)①可复制性②可证伪性③系统性(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4 个任务: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4、心理学定义(P9)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事实、规律、结构和机能的实证科学。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9)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P12)①刺激变量: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②机体变量:个体自身的特征,包括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③反应变量: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包括言语行为反应和动作行为反应8、古代心理学思想(P21)①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②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9、科学心理学诞生的背景(P22)①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理性主义(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英国经验主义(洛克)②生物学的影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人与动物的表情》、《一个婴儿的简史》③生理学的影响:德国的三位生理学家(缪勒、亥姆霍兹、费希纳)④冯特的贡献: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开创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对以后的心理学发展有广泛深远的影响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1.心理的起源(P40)①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②感应性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③感受性——心理反应形式的源起2.动物心理的演进规律(P42)动物适应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过程,推动了神经系统及其机能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发展又使动物更好的适应了外界环境。
这样,动物心理也就发展起来了。
动物心理的发展是的动物日益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从而影响身体结构的演变。
3.人类的发展阶段(P53)①早起猿人时期(“能人”时期)②晚期猿人时期(直立猿人时期)③早期智人时期(古人时期)④晚期智人时期(新人时期)4、人类心理的起源(P56)——语言和劳动的作用5、人的心理的本性(P60)①言语觉知性:人能够觉知到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存在,并能将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②主观能动性: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保持和监督有目的的活动的进行③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的意识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5、内分泌系统(P89)内分泌系统是机体内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个系统,由全身不同部位的多种内分泌腺体和组织细胞组成。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4、分类: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境、灵感)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可公开检验原则(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1.基础: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2.应用:人格、发展、比较、社会、变态、教育、咨询、管理、工业或组织、消费、医学、司法、运动、军事、健康心理学)第三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心理学导论 第三章 重点总结

第三章心理的环境基础第一节环境的内容一.什么是环境环境的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的各个组成因素如大气、税、动植物、土壤等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境。
文化环境等物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如人际空间、建筑物等心理学区分了心理环境: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二.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首先表现为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面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环境制约着行为,行为又会导致环境的改变三.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地理环境:现实的环境考夫卡认为,环境行为环境:个人意想中的环境他还认为,行为是受行为环境调节的勒温提出了动力场理论评价:考夫卡和勒温的生活空间论都把个体的心理因素注入到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强调环境的作用取决于人的心理因素,强调人对环境影响的行为反应的主动性,这无疑是合理的。
但是,他们片面强调个人心理因素的实在性及其作用,则有失偏差(二)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把个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五个子系统:(1)微系统(2)中系统(3)外系统(4)大系统(5)长期系统第二节自然环境一.空气质量与心理(一)气温安德森夫妇研究发现,攻击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多,但气温增到一定的点时,即使超过这个气温,攻击行为也不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二)空气污染空气污染至少造成三大危害:(1)它直接威胁到动物和植物的健康(2)它通过大气层的变化和气候的改变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3)它的潜在影响是通过腐蚀破坏我们的建筑物二.噪声与心理噪声是指一种非周期性的、无组织的、无定型的听觉刺激判断一个声音是否为噪音,有三个维度:强度、可判断性、可控制性三.社会密度高社会密度的影响:(1)使人们感到空间太小,产生拥挤感(2)使人们产生过度刺激,导致感觉超载,令人烦恼(3)使人们感到自由选择受到限制,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导致愤怒与攻击行为(4)使人们产生拥挤归因错差,即当人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拥挤感少一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就感到特别拥挤四.自然灾害的影响灾难综合征的三阶段行为模式:第一阶段,受害者呆若木鸡,眩晕,察觉不到身体受到的创伤与危害,可能漫无目的的徘徊第二阶段,受害者任然很被动,不能去做甚至很简单的事,但能遵照指示去做第三阶段,受害者变得焦虑和忧郁,很难摆脱恐惧,难以集中精力,常常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灾难中的细节灾难后压力障碍的主要症状:(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2)在记忆中与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3)焦虑第三节文化传统与拷贝世界一.文化传统(一)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的原因当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含民族的一些主文化特征,也包括那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亚文化对亚群体的影响是形成亚文化群的心理特征从不同维度分析文化的多样性:(1)规范:对法律的认同度(2)文化的复杂程度(3)主动性——被动性:注重如竞争、进取和自我实验——注重如反思、让出主动权和合作(4)荣誉感(5)集体主义——个人主义(6)纵向关系——横向关系: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集团的权威者决定大部分社会行为——较多社会行为是人人平等(二)文化的共同性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文化差异性下有“内在统一性”人类文化是人类心理产生的决定条件人类文化使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共通性二.拷贝的世界指由电视、网络、书、报纸、广播、电影、光碟等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传播对大众受传播这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式(1)为受传者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相关信息(2)巧妙的将一种新观点或行为为同为受传者原有的价值观和需要联系起来(3)为受传者提供证明其基于某种需要和固有观念而采取行动的正确性(4)提供相关信息,把受传者的固有立场同新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对行为起引导作用(5)在争议不大的问题上,重复传播固定观点与相关信息,直接改变受传者的行为(6)向受传者人群倡导乃至直接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形成某种特定共有的文化规范第四节社会影响一.从众与服从(一)从众指个人的观念和行动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从众的原因:第一我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第二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我们价值观影响着从众行为(二)服从指个体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而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二.团队影响(一)社会促进指个体因他人在场而提高活动效果的现象(二)社会懈怠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视为一个总体时所产生的个体努力水平的下降现象(三)去个性化在大规模的、互不相识的人群中——无论他们高兴的或者愤怒的,人们常常意识不到他们的个性第五节舆论、风俗和时尚一.舆论舆论即“公论”或公众意见,是指人们在共同关心的有争议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舆论对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舆论是一种行为指导(2)舆论是一种社会力量(3)舆论是一种社会压力二.风俗指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多数人长期遵行的一种行为方式风俗是借助自然形成的社会力量对其社会成员的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三.时尚时尚或流行是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特点:反传统性;一时性。
心理学导论 03

心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03Foundations, Part I: Freud 弗洛伊德Many of the core ideas have been rejected But many remain 相当多嘅核心理论遭到驳斥但更多得以保留Some interesting and influential ideas 一啲有趣且有影响力嘅概念•Unconscious reasons for feelings and actions 无意识是某些感受与行为嘅原因•Unconscious dynamics (conflict) -- leading to dreams, speech errors, jokes, madness 无意识动力(冲突)--引起梦境、口误、玩笑、发颠(之类嘅心理过程、行为)Psychoanalytic 心理分析Divisions of the Mind 心理(结构)分解•Id - instinctual drives present at birth 本我-自出生就存在的本能驱使–does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reality and fantasy 真实与幻想冇乜区别–operates according to the pleasure principle 行为遵从快乐原则•Ego - develops out of the id in infancy 自我-从幼年的本我中发展出嚟–understands reality and logic 明白真实与逻辑–mediator between id and superego 介乎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嘅过渡•Superego 超我–internalization of society’s moral standards 内化嘅社会道德标准–responsible for guilt 为罪行负责Psychosexual Stages 性心理发展• Freud’s five stages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ach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erogenous zone 弗洛伊德嘅五个人格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动欲区有关• Fixation - an attempt to achieve pleasure as an adult in ways that are equivalent to how it way achieved in these stages 停滞人格-尝试通过使之成熟的必经之路的愿望,等同于如何经历这些阶段Oral Stage (birth - 1 year) 口腔期(出生到一岁)• Mouth is associated with sexual pleasure 快乐源于口腔动作(应该冇sexual )• Weaning a child can lead to fixation if not handled correctly 不合理掌握断奶时期会导致停滞人格• Fixation can lead to oral activities in adulthood 停滞人格会导致成人期口腔活动(异常)PS:如暴饮暴食、抽烟等Anal Stage (1 - 3 years) 肛门期(1-3岁)• Anus is associated with pleasure 快乐源于肛门• Toilet training can lead to fixation if not handled correctly 不合理掌握如厕训练会导致固着• Fixation can lead to anal retentive or expulsive behaviors in adulthood 停滞人格会导致成人期形成不愿意排便或过份排便的习惯PS:肛门期主要训练幼儿自控能力,此时期发生冲突会导致强迫型人格障碍产生,如洁癖、守财奴等Phallic Stage (3 - 5 years) 性蕾期(3-5岁)• Focus of pleasure shifts to the genitals 快乐的注意力转移到性器官上• Oedipus or Electra complex can occur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与恋父情结可能出现• Fixation can lead to excessive masculinity in males and the need for attention or domination in females 停滞人格会导致男性过份男性化,女性产生对于关注或控制的欲求PS:如同性恋、异装癖、后宫控、女王控之类Oedipus Complex•Mom is nice•I love Mom•But Dad is in the way•Kill Dad!•Uh oh. Dad is mad•What is the worse that Dad can do?• Castration!•I give up. Dad wins.•Let’s not think about sex for a while恋母情结:妈妈很漂亮-我爱妈妈-爸爸妨碍我-杀爸爸-噢,爸爸发怒鸟-爸爸对我施加的最坏的惩罚会是什么-剪鸡鸡-我放弃,爸爸取胜-暂时不要去想性鸟PS:随后几年不再对性感兴趣Latency Stage (5 - puberty) 潜伏期(5岁-青春期)• Sexuality is repressed 性欲被压抑• Children participate in hobbies, school and same-sex friendships 小孩分享爱好、学业和同性朋友Genital Stage (puberty on) 生殖期(青春期之后)• Sexual feelings re-emerge and are oriented toward others 性欲重新出现并指向其他人(指父母亲以外的人)• Healthy adults find pleasure in love and work, fixated adults have their energy tied up in earlier stages 健康的成年人以爱与工作为乐,停滞人格的成人将他们的经历绑定在之前的阶段Defense Mechanisms 防御机制• Unconscious mental processes employed by the ego to reduce anxiety 自我使用无意识精神处理以减轻焦虑• Sublimation - displacement to activities that are valued by society 升华--将行为转移到有价值的社会活动中• Displacement - re-direction of shameful thoughts to more appropriate targets 移置--将不体面的想法转移投放到更合适的目标上(一般这个目标是他人)•Projection - reducing anxiety by attributing unacceptable impulses to someone else 投射--通过将自己不接受的事物强加于他人以减轻欲望(投射是指个体否认自己的欲望并认为他人拥有此欲望)•Rationalization - reasoning away anxiety-producing thoughts 合理化--为欲望寻求解释--产生想法(指当你做坏事或有不良想法时,将行为合理化并为行为寻找一个更为社会接受的解释)•Regression - retreating to a mode of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of an earlier stage of development 退行--行为特征回归到发展的某个早期阶段Hysteria and its treatment 歇斯底里极其治疗•Blindness and deafness, paralysis, trembling, panic attacks, gaps of memory, etc. 癔症性失明、失聪、瘫痪、震颤、恐慌症等等•These symptoms are a way of keeping emotionally charged memories under lock and key 这些征兆是一种抑制情绪波动的行为,以掌控记忆的妥善管理(锁定与打开)• When memories are recovered, there is catharsis -- an explosive release 当记忆恢复,发泄是一种爆炸性的释放•Freud originally tried to get at these memories through hypnosis, but later moved to free association 弗洛伊德最初试图通过催眠唤起这些(遗忘的)记忆,但随后改用了自由联想机制•Patients offer resistance 克服病人的抗拒•Freud used the methods of psychoanalysis to explore these conflicts 弗洛伊德使用心理分析方法去探寻此类抵触More Freud 弗洛伊德其他理论•Dreams 梦境• Myth & Literature 神话与文献•Religion 宗教信仰Freud: Scientific assessment 科学评估Falsifiability (Karl Popper) 可证伪性(卡尔波普尔)Scientific predictions need to make strong claims about the world, and run the risk of being proven false 科学能够做出关于世界的有力预测,而这些预测是可以被证伪的Freud: You hate your motherPatient: Wow. That makes senseFreud: Yes, I am right!F:你恨你的妈妈P:哇哦,有道理F:我是对的Freud: You hate your motherPatient: No, I don’t! What a terri ble idea!Freud: Your anger shows that this idea ispainful to you. You have repressed itfrom consciousness. I am right!F:你恨你的妈妈P:我才没有,多糟糕的想法F:你的愤怒表明了我刚才的话正中要害,你将这种想法压抑了下来,我是对的Freud: Adult personality traits are shaped by the course of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All dreams are disguised wish-fulfillment. 成年人的人格特质是在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的梦境都是愿望满足的伪装Psychoanalysis is the best treatment for mental disorders. 精神分析是治疗心理障碍的最佳手段Scientist: I disagree. There is little or no evidence that supports any of those claims. 科学家:我反对,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这些观点Freud: Your rejection of my ideas shows that they are distressing to you. This is because I am right! Also, you have deep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require extensive therapy. 弗洛伊德:你对我观点的反对说明这些观点让你感到痛苦。
心理学导论完整课件

认
• 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们如何获取知识 和使用知识的学问
知
• 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论和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
心
的迅速发展而兴起 •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 Neisser )出
(四)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 其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 究方法 调查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问卷调查,另 一种是晤谈法 问卷法是采用事先拟定的问题,由被试按问题 的回答来搜集相关资料,以此来分析和推测群 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 晤谈法是通过面谈方式搜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 群体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的研究法
意识的作用就是使个体 适应环境
•行 为 主 义 心 理 学
• 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 生(J. B.Watson)在1913年创立
• 心理学应该遵循刺激—反应的公式, 把研究的内容由内隐的意识转向外 显的行为
• 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能够客观观 察与测量的外显行为而不是意识经 验
• 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而是在环境 因素的影响下,经被动学习以后的 结果
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及 其规律性 (四) 教育心理学
研究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 育过程和人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五) 社会心理学
研究在群体环境下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 规律 (六) 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包括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 (七) 临床心理学
版的《认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
理
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探讨人对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和
心理学导论(上册)第3、4章

第3章 意识与心理的双通道
3.1 脑与意识 意识:是我们对自己和环境的觉知。它使我们能够将各种来源的信息汇集在一 起,反省过去并规划未来。 认知神经科学:对与心理过程相关的脑活动的交叉学科研究 3.1.1 双重加工:心理的双通道 双重加工 感觉、记忆、思维、语言和态度都在两个水平上进行加工:有意识、经过 思考的“大路”和无意识、自动的“小路”。今天的研究者称之为双重加工 我们的心理具有分离的意识通道和无意识通道,它们可以进行双重加工 ——同时对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 3.1.2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我们的意识只能集中于我们的体验的有限方面 鸡尾酒会效应:人能够从众多的声音中选择性地注意其中一个声音
在睡觉时会间歇性地停止呼吸。在窒息一分钟左右后,血氧降低会迫 使睡眠者醒来并且用鼻子呼吸空气数秒钟。这个过程可以在一个晚上 重复数百次,从而剥夺了患者的慢波睡眠。睡眠者第二天想不起来这 些。
夜惊
多发生于儿童。睡眠者可能坐起或者四处走动,无条理地说话,心跳 和呼吸次数加倍,并且看起来非常恐惧。夜惊者在这些情况下很少会 完全醒来,并且在第二天早上几乎回忆不起任何东西
3.3.2 催眠状态的解释 催眠是一种社会现象 催眠现象是正常的社会和认知过程的延伸 合法情境中的权威人士能够诱导人们——无论是否被催眠——做出一些不 可能的行为 催眠是一种分离的意识形态 希尔加德:催眠不仅涉及社会影响,而且涉及一种特殊的双重加工的分离 状态——意识的不同层面的分离
3.4 药物与意识 3.4.1 耐受、依赖与成瘾 3.4.2 批判性思考:成瘾 3.4.3 精神活性药物的类型 抑制剂是诸如酒精、巴比妥酸盐(镇静剂)以及鸦片这类镇定神经活动和减 缓身体机能的物质。 酒精 减缓神经加工:低剂量的酒精能够通过减弱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而让饮 酒者放松下来 干扰记忆:酒精会干扰记忆形成,重度饮酒对于脑和认知的影响可以 是长期的 降低自我觉知和自我控制 预期效应:当人们相信酒精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影响人的社会行为, 并且相信(不论正确与否)自己一直在饮酒,那他们就会表现出相应 的行为
心理学导论 知识点框架和例题

心理学导论知识框架和题库温馨提示:在这里只列出每个章节重要的名词解释,但是书上一切黑体名词都是可以出题的,所以请大家都要看和记。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操作性定义、实验法、准实验法、霍桑效应、单双盲研究、问卷法、演绎法、质性研究法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简述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2、简述心理的过程?*3、简述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的关系?**4、简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5、怎么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性、原则、学科性质)*6、简述实验法(或者其他研究方法)***7、简述某一流派极及其观点**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论述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3、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第二章起源名词解释感应性、感受性面容失认症、进化心理学、适应器论述简答此章节较少出题1、劳动和语言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生理基础名词解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本能行为、三角验证、裂脑、选择性繁殖、双生子研究简答题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类型及其作用*3简述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3.大脑皮层的主要分区及功能第四章环境基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影响、从众、服从、角色、社会促进、社会怠惰、去个性化、舆论、风俗、社会排斥论述简答题1.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表现在哪里?2.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3.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哪里4.服从的影响因素?***5.为什么会从众?***第五章毕生发展名词解释毕生发展、反应的交互作用(唤起、超前)、横断研究、纵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同化、顺应、依恋、自我同一性简答题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第六章意识名词解释意识、意识流、焦点意识、边缘意识、催眠简答题1.简述睡眠阶段及其特点*2.简述催眠的步骤。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系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
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萌芽时期一度被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20世纪20-60年代曾又改变成“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这一界说维持了40年之久; 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再度改变为“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一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三 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 冯特 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历史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5、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6、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7、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描述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并用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有感觉、意象和感情,而各种复杂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组合的结果。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生理现象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个性心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理特征社会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构造主义创建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的第一个心理学学派,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应用严格的实验法研究心理,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条件反射和学习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含义(一)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通过练习或经验而导致行为或潜在行为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或结果。
•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生态系统中,个体与环境是不可以分离的,个体必须适应环境并与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如果做不到这点,其生命就将终止。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分为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两类。
生理适应主要是通过个体固有的遗传机制的成熟与成长实现。
(二)学习的特征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学习的发生是以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是个体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相互对应,但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可观察到的行为变化而表现。
•学习会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说明个体“学会了什么”。
学习行为改变有的是外显的,有的是内隐的。
外显的行为即为学习行为,内隐的学习即为行为潜能。
2.较为持久的行为变化•所有的学习行为,只有发生较持久的改变才是学习。
•学习要通过行为改变来表现,个体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就必须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持久的一致性,而不能是暂时的或偶然的。
•只有那些由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以及学会的某种行为,并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一致性,才能称为学习。
3.基于经验的过程•学习由个体的经验引起。
学习只有通过个体在实际活动中的经验才能产生。
经验一般包括接受信息、简约信息、转换和评价信息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反应来适应或影响环境,生活中习得的习惯、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形成的观念等均属于个体的经验。
•记忆结果就是学习后对环境的反应,如果某个人忘记了回刚搬新家的路时,就必须重新获得新经验。
•学习获得的行为变化,既不包括个体由于年龄增长而呈现出的成熟或由发育带来的变化,以及由于疾病或脑损伤引起的行为变化。
•因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类:一是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如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另一类是虽然没有计划,但在生活中因偶然情境获得某种经验而产生的学习。
•经验是构成个体学习的重要原因,即先有引起个体经验的情境,个体在该情境中自主活动后的行为发生改变时即产生了学习。
因此,凡是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持久改变的过程即为学习。
二、学习与反射(一)反射的含义•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是有机体对内在和外在刺激有规律的反应。
•巴甫洛夫在继承谢切诺夫脑反射学说的思想,并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使反射内涵更全面。
现代生理学认为,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外界和内部刺激进行的有规律应答,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二)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也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任何复杂的反射活动,都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每次反射活动都是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之间多次返回传递与联系的过程。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并非仅是弧,而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环路,这样有机体的活动才可能准确、完整。
•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导通路有两条:一是特异性传入通路,即特定的感受器与特定传导路径传递某种特定信息,并将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二是非特异性传入通路,即神经兴奋弥漫性地投射在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使有机体处于清醒状态。
反射弧的传出通路也有两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锥体系由大脑皮层调节和控制有机体的精确、复杂的运动;锥体外系则参与调节有机体的肌肉紧张与协调肌肉的运动等。
三、反射的类型按照反射发生方式的不同,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本能就是无条件反射。
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吸吮反射、抓握反射、防御反射等。
•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内脏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
(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汇之一,因为每天的活动无不与学习有关。
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条件反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第二节经典条件反射一、经典条件反射概述•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这种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该中性刺激也引起了无条件反射。
CS ORUS UR•巴甫洛夫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大脑活动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他认为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
在大脑皮层上分别有无条件刺激物(食物)和中性(铃声)刺激物形成的两个兴奋灶,当两个刺激物多次结合后,它们之间形成暂时功能上的接通,此时中性刺激物变成了条件刺激物。
•当中性刺激物单独作用时,它引起的兴奋沿着暂时神经联系激起无条件反射皮层区的兴奋,从而引起相应的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唾液铃声食物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一)习得•个体在学习的两个刺激之间联结的过程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
•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呈现的时间关系主要有三种形式:1.同时性条件作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同时呈现或条件刺激先呈现若干秒,然后再呈现无条件刺激直至条件反应出现。
2.延迟性条件作用•条件刺激先呈现一段时间,当它还未消失时,无条件刺激出现。
3.痕迹性条件作用•在无条件刺激呈现之前,先呈现条件刺激,并终止了一段时间后,再呈现无条件刺激。
一般情况下,条件刺激在神经系统中作用的痕迹保持下来,并与一定的反应形成条件联系。
(二)泛化与分化1.泛化•在条件反射建立形成初期,不仅原条件刺激本身会引起条件反射,而且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一系列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条件反射的泛化。
•狗对三声铃声形成了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后,对一声或两声的铃声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
刺激与条件刺激越相似,泛化现象就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兴奋过程的扩散所致。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对原有刺激情境相似的许多情境往往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eg.对蛇的恐惧与无意间看到的弯曲粗绳子2.分化•分化是与泛化相反的过程,是条件反射的精确化过程,指对某种特定的刺激做出某种反应,而对其他类似的刺激不做出反应。
•例如,只对某种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给予强化,如给动物喂食,而对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引起的反应不强化,结果,个体以后就只对这种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分化使有机体能够对刺激情境的细微特点和差异做出精确的协调反应。
(三)消退•消退是对条件性行为不进行强化而造成行为出现率逐渐降低、最终消失的现象。
消退的具体状况是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后,多次只呈现条件刺激而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以强化),使条件反应逐渐削弱而最后消失。
(四)延迟•延迟是因条件反射延迟而产生的抑制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条件刺激出现后,无条件刺激间隔一段时间才呈现。
此时,有机体的条件反射就被暂时抑制,如果延迟到一定时间后再呈现即为延迟。
延迟的时间同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当,通过延迟可以使有机体的活动变得更经济。
(五)二级条件作用•在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如将原来的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使它与另一个中性刺激同时出现,就可以建立一种新的、更为复杂的条件反射,称为二级条件作用,其原理是二级强化物(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物相伴出现,经由条件学习使二级强化物具有一级强化物的作用,进而对有机体的反应产生与一级强化物同样的影响。
(六)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客观环境中的刺激可以分成两种性质不同的信号刺激物,与此相应存在着两种信号系统,即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如声音、光等。
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例如,让人闭上眼睛,在他嘴里放进一只酸梅子时就会流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而有吃过梅子经历的人看见梅子时也会流口水,这就是条件反射,即平常所说的“望梅止渴”,它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第二信号是指人类使用的言语、文字,这种言语和文字是具体事物或刺激物的信号的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人类不仅能够对具体刺激物,即第一信号做出反应,而且对抽象概括的言语和文字(即第二信号)也能发生反应。
由语言、文字等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例如,当有吃过梅子经验的人,听到“梅子”这个词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种“谈梅生津”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依靠它只能够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反映。
人类除了具备第一信号系统之外,还具备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类特有的,能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从而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便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行为。
•第二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能够对第二信号做出反应,是动物进化到人类阶段出现在大脑皮层中的特有机能。
•正是由于人有第二信号系统,所以人的心理反映的深度和广度是任何动物心理无法比拟的。
(七)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与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抑制过程与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
虽然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作用相反,但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使条件反射减弱或消退,即高级神经活动产生抑制的过程。
抑制过程可以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
(1)非条件性抑制•非条件性抑制又称为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外抑制是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
•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过多、延续时间过久的刺激作用大脑皮层使神经细胞产生的抑制,又称为保护性抑制。
超限抑制是使大脑皮层细胞免受因兴奋过度而受到损伤,是有机体自身的防御反应。
(2)条件性抑制•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它主要分为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消退抑制是由于没有得到必要强化而产生的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最基本形式。
消退抑制使原有的暂时神经联系抑制,从而造成条件反射的减弱或消失。
•分化抑制是指在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近似刺激物强化,经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性反应,而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
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