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

合集下载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启示一、尊重与信任学生1. 影片体现- 在电影中,马修老师面对的是一群被认为是“问题儿童”的学生。

他们调皮捣蛋,被学校以高压手段管理。

但马修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歧视他们,而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

例如,他发现莫杭治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便给予他信任,让他担任合唱团的主唱,这种信任让莫杭治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2. 教育启示- 在实际教育中,尊重和信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无论是性格、学习能力还是家庭背景。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像马修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并信任学生能够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成长中。

二、因材施教1. 影片体现- 马修老师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嗓音条件,将他们安排在合唱团的不同声部。

对于那些嗓音条件较差或者有其他问题的学生,他也没有放弃,而是为他们设计了适合的演唱方式,如让五音不全的郭邦负责“翻乐谱”,让他也能参与到合唱团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价值。

2. 教育启示-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而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要给予更多的辅导和支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用爱和宽容感化学生1. 影片体现- 影片中的学生们经常犯错,如偷东西、捉弄老师等。

但马修老师总是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

当发现学生偷了自己的乐谱时,他没有严厉惩罚,而是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归还乐谱。

他的爱和宽容逐渐融化了学生们心中的坚冰,使他们从叛逆走向了积极向上。

2. 教育启示-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错。

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惩罚,而应该用爱去包容他们的错误,用宽容的态度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

爱和宽容能够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这是一部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

电影的情节或平淡或曲折,但是确给我们爱的感悟与心灵的启迪。

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好像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固定模式,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放牛班的春天》给人的第一感受则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让我们在动容之余也引起一些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影片的理解。

首先,我们可以从音乐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来分析影片。

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

虽然他们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

马修立刻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让孩子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

故事情节在发生着,而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都证明了自我价值的存在,连顽固保守的校长也找到了儿童时的乐趣,最后,师生之情也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

该影片包含的童声合唱清澈透明。

片子的后半部,马修和孩子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互相信任和依赖,就随着音乐慢慢铺陈开来。

所有的演员都是本色而单纯的,正符合影片简单干净的基调。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这部影片中,那个默默无闻的马修老师用最优美的音乐打动了那些在别人的眼中看来是问题少年的一群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同时感染了我们。

当孩子们用他们那干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和声时,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清澈见底,都是那么圣洁。

教师的意义在于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心智发展的疆域的同时,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自觉性。

从这个角度去审度马修,他就是在在自己擅长音乐中带领学生飞翔。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放牛班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它讲述了一群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放牛的过程,学习了许多知识和技能,也体验了生活的真谛。

这部电影中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注重实践在放牛班中,老师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个性在放牛班中,老师注重发掘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个性化教育。

三、注重情感在放牛班中,老师注重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实现情感教育。

四、注重人文在放牛班中,老师注重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实现全面发展。

五、注重团队在放牛班中,老师注重团队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团队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实现协同育人。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它注重实践、个性、情感、人文和团队,能够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应该借鉴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协同育人。

《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教育的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教育的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教育的启示《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它讲述了一个传统但又特别的故事:一群生性顽皮的“问题少年”在一位善良、有耐心的音乐老师的感化和教育下,对未知的生活有了方向。

这是一部关于教育主题的经典之作,经典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打磨的,《放牛班的春天》仍然能给今天的教育带来启示与思考。

一、学校与制度:灵活变通,人道主义在马修的日记中,他曾写道:“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哈森(校长)令我害怕,这里阴森的建筑令我害怕,这些孩子也让我害怕,我怕他们会进来谋害我。

”起初,这确实是一个笼罩着阴霾的“灰蒙蒙”的学校。

马修第一天来上班,校长就跟他强调要先学习这里的规章制度。

马克森斯大叔的眼睛因为学生们的恶作剧受伤,血流不止,此时校长却让马修赶紧敲钟召集所有人,马修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找个医生?而校长却回答说:“你知道这里寄宿的规章吗?我怎么跟你说的?”听到钟声,孩子们纷纷下楼,走在最后的一个孩子明明什么话都没说,却被校长和另外一个老师粗鲁地用手打了脑袋,大声呵斥“安静!”解决这场恶作剧的方法就是按照学校一贯的“行动—反应”原则,给肇事者严厉的惩罚,怎么找出那个人?竟是先从名单册中随便挑一个学生出来接受惩罚,不管他是否是无辜的,直到真正的肇事者自首或被举报为止。

校长哈森对付这些桀骜不驯的学生就是简单粗暴的方法:关禁闭、打耳光、揪耳朵、辱骂。

不管是否正确,他总是以最冷酷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们,甚至连娱乐活动都被禁止。

学校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而不是充斥暴力的牢房。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在确立教育制度时也必须适应这些规律。

恰恰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学校,所以更应该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人的发展需要,在收、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制定一种如铁门般硬邦邦的制度,把其他所有可能对学生们有益的方法拒之门外。

二、老师与学生:温暖彼此,相互成就教师作为教育工作里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发展的引导者,而马修就是这样一位老师。

论《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解释说明

论《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解释说明

论《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电影,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农村。

该影片讲述了一位无名音乐家克莱门特教师受命去一所位于偏远山村的学校教授音乐。

在这所学校中,学生们对音乐一无所知,他们没有乐器,也没有任何音乐知识的基础。

面对这样的情况,克莱门特教师采用了独特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通过他的辛勤努力,学生们不仅充分发展了自己的音乐潜能,还在音乐考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放牛班的春天》中所体现的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克莱门特教师注重个体差异的教学。

他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出发点,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喜欢唱歌的学生,他鼓励他们参与合唱团队;对于擅长演奏乐器的学生,他倡导他们加入乐团,培养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

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为学生们提供了个性化的教育体验,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其次,克莱门特教师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他通过独特的音乐游戏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这种积极的参与和探索精神,不仅让学生们在音乐学习中享受到乐趣,也激发了他们对音乐艺术的追求。

此外,在《放牛班的春天》中还强调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克莱门特教师号召学生们团结协作,通过集体合唱和乐团合奏等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他鼓励学生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妙的音乐作品。

通过这种集体合作的方式,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还培养了他们在集体中发挥个人才能的能力。

综上所述,《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方法注重个体差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方法相辅相成,旨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环境。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学生们不仅在音乐技能方面得到了提高,还养成了自信和自律的品质。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与作家菲利普·在范尼斯合作创制的传世之作。

该片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传教士学校中的故事,探讨了自由、个性、教育与音乐的关系。

在教育学上,影片中的角色、情节、教育方式等都值得细细探究。

首先,影片中的角色呈现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效果。

主人公克莱门特·马席饰演的教师克雷门,通过启发学生内心的热情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给他们提供了音乐的天空,让他们从音乐中找回自己。

克莱门承认每个学生都独一无二并尊重他们的个性,他试图用音乐唤醒学生内心的激情,让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比之下,校长饰演的拉席尔的教育方式更注重规则、纪律和成绩。

他追求的是学术成就和学校荣誉,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学生是“块石头”,需要经过他的“雕刻”才能变成优秀的音乐家,而不是尊重他们的天赋和兴趣。

其次,影片中表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语言。

在影片中,克莱门的音乐课不仅仅是教学技巧和音乐知识,更是一种沟通与倾听的过程。

他通过音乐,让学生们找到自己独特的声音,并赋予他们自信和勇气,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热情和潜能。

此外,影片中也揭示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法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校追求学术成就和标准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关注不足。

这种教育体系使一些学生在竞争和压力下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甚至厌学。

克莱门上任后,他的教学方式虽然给学生带来了乐趣,但也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质疑。

最终,由于克莱门的辞退,学生失去了原本陪伴、扶持和指导他们的灵魂,也失去了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总体上,《放牛班的春天》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同时强调了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重要性。

影片让人们思考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并提出了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与批判。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与可能。

影片中的教育场景和人物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能带来许多启示。

首先,影片中的学生背景复杂,多来自问题家庭或有着不良过往。

这些孩子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他们的自我认知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先入为主的负面评价会让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他们不断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就可能真的放弃努力,走向自暴自弃的道路。

然而,新学监马修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他没有被这些孩子的表面行为所迷惑,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体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马修明白,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他不将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学生本身,而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源。

马修采用了音乐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音乐具有舒缓情绪、促进情感表达和增强团队合作的作用。

通过组织合唱团,马修让孩子们找到了一种积极的情感宣泄途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信心。

对于那些在学习上表现不佳的孩子,音乐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改变了对自己的认知。

在教育过程中,马修还充分运用了奖励机制。

他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哪怕是微小的改变。

这种正强化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积极行为,让他们更愿意去表现出良好的一面。

相比之下,之前的校长采取的惩罚手段,如关禁闭等,只能暂时压制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内心。

影片中,我们还能看到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马修以平等、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对待学生,他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像是一位朋友和引路人。

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尝试新事物。

在教育心理学中,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的基础。

另外,马修的教育方式也符合个体差异的原则。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1.简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由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于2004年上映。

该片以教育为主题,讲述了一位音乐教师在一所寄宿学校中教导一群问题学生音乐的故事。

电影通过展示主人公展现对学生的关爱与理解,并呈现了教育对学生和教师心理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分析2.1 学生的成长环境2.1.1 教育制度:学生所处的学校采取的是严格的寄宿制度,学生缺乏自由和自主性,对学生的发展可能造成限制。

2.1.2 家庭背景:电影中的学生来自各种家庭背景,其中一些学生可能受到家庭问题的影响,如家庭破裂、家庭暴力等。

2.2 学生的学习特点2.2.1 学习兴趣:学生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通过音乐获得了情绪的宣泄和自我认同。

2.2.2 学习障碍:一些学生存在学习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2.3 教师的教育方法2.3.1 温情关怀:教师通过温情和关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3.2 个性化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个性化的教育帮助。

3.效果评价3.1 学生的成绩提升:通过教师的悉心教导和个性化教学,学生的音乐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在音乐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2 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和教师的关注下,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附件:-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剧照和海报- 学生的成绩单和音乐比赛获奖证书注释:1.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指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学习风格等特点,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寄宿制度:寄宿制度是指学生在学校寄宿,与家庭分离,学校提供住宿和生活服务,学生在校园内度过大部分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
这是一部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

电影的情节或平淡或曲折,但是确给我们爱的感悟与心灵的启迪。

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好像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固定模式,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放牛班的春天》给人的第一感受则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让我们在动容之余也引起一些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影片的理解。

首先,我们可以从音乐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来分析影片。

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

虽然他们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

马修立刻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让孩子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

故事情节在发生着,而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都证明了自我价值的存在,连顽固保守的校长也找到了儿童时的乐趣,最后,师生之情也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

该影片包含的童声合唱清澈透明。

片子的后半部,马修和孩子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互相信任和依赖,就随着音乐慢慢铺陈开来。

所有的演员都是本色而单纯的,正符合影片简单干净的基调。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这部影片中,那个默默无闻的马修老师用最优美的音乐打动了那些在别人的眼中看来是问题少年的一群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同时感染了我们。

当孩子们用他们那干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和声时,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清澈见底,都是那么圣洁。

教师的意义在于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心智发展的疆域的同时,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自觉性。

从这个角度去审度马修,他就是在在自己擅长音乐中带领学生飞翔。

其实在这样一所问题学生众多的学校里,还会采用什么方法会比音乐来引导学生步入正轨更有效呢?这里涉及到对问题学生如何教育的一件事情。

我以为,青少年是精力最充沛的时候。

对于这样学生而言,除了日常的课堂学习之外,还有许多过剩的精力。

因此,能通过音乐使学生有些事情去做,在做的过程就会不知不觉受到音乐的感染。

马修老师采用了合唱团的形式将大家集中了起来,每个学生在其中都有他的声部位置。

如同一个机器一样,只有当每个部门正常工作的时候,一个整体才能有效的运转。

因此,在今天我们讨论应该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把眼光盯住分数,盯住了老师的粉笔与课本,而忘记了体育、音乐、美术等众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感染力与对青少年心灵的冲击力。

所以,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与天才所在,要用一种赏识的眼光去看每一个孩子,不能总是以分数一把尺子来要求所有人,这样下去肯定会影响到一部分学生正常或健康的发展。

其次,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行为主义者与人本主义者的对立。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与马修老师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两种人格的鲜明对比,而且可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看出它实际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

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

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

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

要用爱心去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

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

行为主义者
的做法之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

话说回来,仅以行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校长的教育手段也颇多可指摘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

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着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即使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者,肯定也会对这个校长的教育方法大摇其头的,因为他太缺乏建设性精神了。

当然了,影片本来也就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庸碌小人来做马修的陪衬,我们不必对他抱太高期望。

相比之下,马修便是人本主义者了,他与校长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呢?我想主要还在于他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会在满足学生作为正常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

对于犯错的学生,她不是依据学校的“行动—反应”原则,禁闭三天,给学生们来个下马威;不是以此杀鸡儆猴,也不是严惩恐吓抽打或是进行思想教育,反省检查。

马修选择的是宽容的力量和爱的引导。

让我们来看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七大基本需要中,马修帮助学生实现了哪几点。

首先是安全需要:虽不能说他将学生完全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某种程度上他自己也是这种淫威的受害者——但至少他在心理上总是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因此,他首先是一个能给予学生安全感的老师。

归属与爱的需要:他给予弱小而无依无靠的佩皮诺更多的关爱,到最后几乎完全充当了父亲的角色。

尊重的需要:当发现校长的十万法郎是Corbin所偷时,他询问了原因;想要一只热气球的愿望是意料之外的天真和单纯,为此他不忍心打碎这个孩子的人生梦想,于是又一次成为了包庇窝藏“坏孩子”的“同谋”。

审美需要:这无需拿什么特别的例子来多说,整部电影的核心事件——成立合唱团——足以凸现这一点。

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集中体现在那个有着“天使脸孔”的音乐天才皮埃尔身上,可以说,完全是马修老师的慧眼识珠,为皮埃尔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
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再次,影片也引导着我们去探寻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在影片的开始阶段,最鲜明的一个印象就是,现实的教育重来都不是与教科书上描写的理想的学校教育一致的。

影片中的学校里,大都是问题少年。

平时印象中的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在这里完全被巅倒。

除马修老师,学生与其他老师,或者说更主要的是同校长之间完全是对立的两派。

校长始终认为:对于问题学生唯有通过严惩才可以维护纪律。

但是严厉的惩罚不能让学生知错而改之,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反抗情绪。

所以,我想对于现实的学校教育我们不能抱里太多不切实际的理想,要相信在现实的校园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天使的。

教育现实的恶果,也是教育变革的反抗力量。

在此,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被我们称之为不是天使的学生是如何变为魔鬼的呢?却是有些令人费解的。

但是,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教育和社会的不理解是造成心理阴影的主要因素。

大人们总是把罪恶和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

比如那个不赖烦的校长,心术不正,吧自己官场上的失意发泄到孩子身上,打骂孩子成了家常便饭,而且为了自己升职吧马修对“合唱团”的心血都说在自己头上。

而最后放火烧掉学校的插班生的心理歪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是很大的,校长的误解,社会的误解造成了他的心灵的扭曲。

所以,我们都需要一个最基本的信念——相信学生是可以教育和改变的。

特别是对于教育者,要努力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去改变现实的状况,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