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合集下载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与核对程序一、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与核对程序1、患者持住院证及相关手续入科;2、确认患者身份:1)能有效沟通得患者:接诊护士查瞧住院证信息,与患者反向核对其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等相关信息(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方式),确认患者身份。

2)不能有效沟通得患者:接诊护士查瞧住院证,与患者陪同人员反核患者姓名、出生日期等相关信息,必要时查瞧有效身份证件,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3、准确、完整填写腕带信息,双人核对无误后佩戴,佩戴时应与患者或家属确认患者身份。

无名氏患者,护士根据绿色通道虚拟卡填写腕带信息(无名氏、绿色通道编号、性别)。

4、腕带字迹不清楚或转科、转床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同病历信息相符,与另一名护士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佩戴。

(二)流程图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与核对程序1、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之前,必须认真核对与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

2、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前,根据患者得沟通能力,正确实施反向核查: 1)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反向询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说出自己姓名,同时,护士认真核对标本瓶、药品、血制品、食物等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姓名,确保准确无误。

2)不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得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则以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3、将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得信息与患者腕带信息进行核对,至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得识别方式核对,确保信息准确,如核对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或住院号。

严禁以患者得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识别方式,亦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4、核对无误后,正确实施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操作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消毒隔离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一、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患者预约挂号2.提交证件3.注册信息4.绑定就诊号码医疗机构会为每位患者绑定一个就诊号码,该号码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

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会使用该号码作为身份识别。

5.身份验证6.信息核对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开具处方、进行手术等过程中会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操作针对该患者。

在开具处方时,医生会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

二、患者身份识别程序1.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并明确相关的流程和程序。

2.培训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包括制度的内容、流程和程序,以及如何正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3.设立登记注册窗口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登记注册窗口,患者在就诊时需在该窗口进行身份识别和信息登记。

4.建立身份验证机制医疗机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身份验证,如询问患者相关信息、验光验尿、录制患者声音等。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医疗机构制定的身份验证机制进行验证。

5.信息保密医疗机构应当严格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6.系统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于记录和管理患者的身份信息。

系统应当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设有权限控制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获取或篡改患者身份信息。

7.监督与检查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总结: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流程与程序包括患者预约挂号、提交证件、注册信息、绑定就诊号码、身份验证和信息核对等环节。

在制度方面,医疗机构应建立制度、培训医务人员、设立登记注册窗口、建立身份验证机制、保护信息安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进行监督与检查。

这些措施能够确保医疗机构能够准确识别并管理患者身份,提高医疗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1、清醒患者。

操作前查看患者床头卡片(查对床号、姓名、性别),询问患者姓名与其确认身份,无误之后,再执行下一步的操作。

2、手术患者需在术前由病房护士为其佩戴腕带,应清晰、准确填写腕带信息,禁止涂改,须经双人核对腕带信息与患者相符后方可为患者佩戴。

手术当日接患者时再次核对患者身份,进入手术间巡回护士核对患者身份,术前麻醉师、主刀医师及巡回护士共同核对患者身份,术中执行操作前通过腕带核对患者信息确认身份,术后与病房护士核对信息后交接,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对昏迷、谵妄、嗜睡等意识障碍、无自主行为能力、新生儿、手术及危重患者。

评估患者病情,执行腕带识别制度,填写患者信息,家属确认双人核对签名,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核对腕带信息。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1. 引言在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中,正确识别患者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有时候可能会出现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情况,这可能会引发严重的问题和误解。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些方法和核对流程,以应对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情况。

2. 方法以下是一些可以使用的方法来解决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问题:- 1. 信息确认:当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时,首先应与患者进行信息确认。

可以要求患者提供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如身份证、护照或驾驶执照等。

通过核对这些信息与病历中的其他信息是否一致,可以确定患者的真实身份。

1. 信息确认:当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时,首先应与患者进行信息确认。

可以要求患者提供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如身份证、护照或驾驶执照等。

通过核对这些信息与病历中的其他信息是否一致,可以确定患者的真实身份。

- 2. 照片比对:如果患者有照片在病历上,可以与患者现场比对,以确保照片与本人一致。

如果患者没有照片在病历上,可以要求患者提供一张照片进行比对。

2. 照片比对:如果患者有照片在病历上,可以与患者现场比对,以确保照片与本人一致。

如果患者没有照片在病历上,可以要求患者提供一张照片进行比对。

- 3. 生物识别技术: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或面部识别等,可以帮助确认患者的真实身份。

医疗机构可以考虑使用这些技术来解决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问题。

3. 生物识别技术: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或面部识别等,可以帮助确认患者的真实身份。

医疗机构可以考虑使用这些技术来解决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的问题。

3. 核对流程在无法识别患者病历身份标识时,应按照以下核对流程进行操作:1. 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和地址。

如果可能,可以与病历中的信息进行比对。

2. 要求患者提供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并核对这些信息与病历中的其他信息是否一致。

3. 可以要求患者提供照片进行比对,以确认照片与本人是否一致。

医疗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的规程、方法及审核过程

医疗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的规程、方法及审核过程

医疗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的规程、方法及审核过程一、引言在医疗过程中,准确无误地识别患者身份是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

本文档旨在阐述医疗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的规程、方法及审核过程,以指导医疗工作人员规范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二、患者身份识别规程1. 患者挂号时,工作人员应要求患者出示有效证件(如身份证、医保卡等),并记录患者基本信息。

2. 患者就诊时,医务人员应再次核对患者身份,确保与挂号信息一致。

3. 在进行治疗、检查、手术等医疗活动前,医务人员应再次与患者确认身份,确保操作正确。

4. 患者出院时,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无误。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1. 问询:通过询问患者本人或陪同人员,了解患者基本信息。

2. 核对证件:要求患者出示有效证件,如身份证、医保卡等,并与病历资料进行核对。

3. 床号、病历号核对:根据患者所住床位、病历号等信息进行核对。

4. 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可应用于患者身份识别。

5. 电子标签:为患者佩戴电子标签,通过扫描设备进行身份识别。

四、患者身份审核过程1. 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活动前,应主动与患者沟通,确认患者身份。

2. 医务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严谨对待身份审核工作。

3.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身份审核工作的监督和培训。

4. 患者及陪同人员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身份审核,如实提供患者信息。

5. 医疗机构可采用信息化手段,如电子病历系统、身份识别设备等,提高身份审核效率。

五、总结患者身份识别在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规程,采用有效身份识别方法,加强身份审核过程,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同时,患者及陪同人员应积极配合,共同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

(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遵循医疗机构相关规定和指导。

)。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三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三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 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 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 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 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 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 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 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转科相关制度 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 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 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 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
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 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 决,定期按时查房。 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 体措施: 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 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 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⑵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 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 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 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 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⑴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 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 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 无误后方可离开。 ⑵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 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 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 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 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附: 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 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 3 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 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 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 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 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 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 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 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 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 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 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 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 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 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 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 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 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 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
(2)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 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 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 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 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 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 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 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 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 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 ICU 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 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 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 ICU 对接记录单,无误后 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 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 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 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 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附: 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医嘱;护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
腕表;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 历;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详细交班。 2、急诊与 ICU 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信息;通知 ICU 护士, 等待 ICU 通知;准备抢救用物品;与 ICU 护士详细交班。 3、 急诊与科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后;通知病区主 班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 交接班。 4、手术室/麻醉科与科室/ICU 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与内容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 ICU 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患着身份 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 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 2 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 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 2 种患 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 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 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 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 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 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 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 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 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 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2、检查 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 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 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 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 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 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 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 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 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 ICU 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 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 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 ICU 对接记录单,无误后 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 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 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 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 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 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 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附: 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