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测试与答案

合集下载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课内理解与分析】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有误的一组是(D )①君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掌管)②支子死(支子:支撑家业的长子)③寡人请更(更:换人)④吊有尤(对人·民有丧者进行慰问)⑤广运百里(广:指东西;运:指南北)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通“征”,指征税)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④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B )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2024届上海市普陀区初三语文(上)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上海市普陀区初三语文(上)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上海市普陀区初三语文(上)期中考试卷(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2023.11一、文言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2.3.4. 好友面对学习困境有些灰心丧气,你想到可以用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诗句来鼓励他坚持(二)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第5-8题(22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丙】书斋铭(节选)明归有光斋,故市廛①也,恒市人居之。

邻左右,亦惟市人也。

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

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②始。

管宁与华歆读书,户外有乘轩者,歆就视之,宁弗为顾。

狄梁公③对俗吏,斋可以市廛,市廛亦书斋也。

”【注】①市廛(chán):集市中的店铺。

②项脊生:归有光自号。

③狄梁公:即狄仁杰。

5.(1)甲乙丙三篇文章按照创作年代先后排序,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1分)A. 甲乙丙B. 甲丙乙C. 乙甲丙D. 丙甲乙(2)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乙文作者写“小人物”优秀品格的故事是《》。

(1分)6. 解释丙文中的加点词。

(4分)(1)挟策而居者居()(2)宁弗为顾顾()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 三篇短文都提到了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处所,以及身处其中的心态,引发我们的思考。

(1)请填写以下表格:(8分)(2)【甲】文“白丁”指,也就是【丙】文中的“”。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课内理解与分析】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有误的一组是(D )①君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掌管)②支子死(支子:支撑家业的长子)③寡人请更(更:换人)④吊有尤(对人民有丧者进行慰问)⑤广运百里(广:指东西;运:指南北)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通“征”,指征税)A、①②③B、③④⑤、②④⑤D、②③④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B )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③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④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②唯君左右之③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④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⑥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A、①③B、②⑤、②⑥D、②④4、下列句中加线的“之”,都作助词的一组是(A )①臣闻之②何后之有③夫差将欲听与之成④我攻而胜之⑤服之而已⑥若水之归下也⑦公与之母⑧国之孺子之游者⑨昔者之战也⑩今寡人将助天灭之A、①②⑥B、②③⑧、②⑤⑨D、①⑥⑩5~7题各句在中的意思正确的分别是5、①无乃后乎?②何后之有?( B)A、①不就太迟了吗?②怎么会有这样的后果呢?B、①恐怕太迟了吧?②哪能说太迟了呢?、①不是太落后了吗?②怎么会有落后一说呢?D、①恐怕太落后了吧?②哪能说太落后了呢?6、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B )A、我不想凭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要让我的军队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B、我所要的不是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想要我的军士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我不想凭自己的匹夫之勇,让军队打进去再退回。

D、我不希望你们只凭匹夫之勇,成旅的人进去了,又成旅的退回。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B )A、谁是我的君主啊,怎么可能不死呢?B、谁的恩惠有像我们的君主那样的,哪能不为他拼命呢?、这是我们的君主啊,哪能不为他拼命呢?D、有谁能像我的君主这样呢,怎么能不去死呢?8、对勾践灭吴之所以成功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A、种这个人才的发现和重用。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21 题。

(共 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 乃苦身焦思②, 置胆③于坐, 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 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 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 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 8-11 小题( 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 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古代汉语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答案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12三年中文、09五年初等专业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古代汉语》试题(A卷答案)(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18分)1、《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守,发阴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洞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其中“丹甲青文”的意思是指:( B )A、红色的甲骨文青色的铭文B、神龟长着红色的龟甲上面刻着青色的纹理C、朱红色的甲骨文青色的书本D、红色龟甲的神龟上面背负着青色的书稿文字2、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是( A )。

造字法上的“六书”采用的是( A )细目、( A )次第,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尔后历代学者承传,相沿至今。

且据此形成了一部中国最早的字典( A )A、甲骨文许慎班固《说文解字》B、金文班固许慎《说文解字》C、甲骨文张参许慎《尔雅》D、金文张参班固《尔雅》3、下列各字属于象形造字法的是:( C )A、比B、纠C、眉D、河4、“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中的“消息”是两个单音词,在句中两词的思分别是:( A )A、消:消减息:增长B、消:消灭息:休息C、消:消失息:增长D、消:消减息:休息5、下列关于同义词的说错误的有:( B )A、“唯—诺”都表应答。

“唯”指应答辈分高的人。

“诺”指应答辈分相同或较低的人,B、“畏—惧”的共同点是都有“惧怕”义。

不同之处在于,“畏”不可以带宾语。

“惧”一般可以带宾语。

C、锐—利,二词都有“锐利”义。

所不同的是,“利”着重在“尖”,“锐”着重在“锋利”。

D、布衣—匹夫,二词都指普通老百姓。

不同之处,“布衣”多指没有做官的百姓。

“匹夫”则略含贬义,指社会地位低贱的百姓。

6、下列关于古今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莫”的本义是“没有谁,没有什么”,后造新字“暮”分担“昏暮、日暮”这一义项。

B、“队”与“坠”在高处坠落这一义项上构成了古今字C、“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特殊句式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特殊句式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特殊句式及练习题(含答案)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概念: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勾践灭吴复习检测答案

勾践灭吴复习检测答案

《勾践灭吴》复习检测一.解释加点词语共知.越国之政管理夏则资.皮积蓄、储备使之行成.于吴达成协议、讲和夫妇以藩.生息、繁殖今越国亦节.矣克制寡人请更.改变四封..之内四境乃致.其众招致、召集患.其众之不足担心旅进旅.退俱、共同国人皆劝.劝勉、鼓励无乃..后乎只怕---吧(表推测)二.选择题1.选出“之”字用法和“服之.而已”相同的一项(C)A四方之.士来者 B何后之.有 C三江环之. D若水之.归下也2.选出“也”字用法不同的一项(B)A非二三子之罪也. B昔者之战也. C此则寡人之罪也. D陈胜者,阳城人也.3.选出“其”字和“美其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A吾不能居其.地 B其.达士,洁其居 C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D其.有敢不尽力者乎5.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B)A夫差耻吾君 B国之父兄请曰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饱其食6.选出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B)A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B必庙.礼之 C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D洁.其居7.选出句式结构与“号令于三军”相同的一项(B)A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B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C此则寡人之罪也。

D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8.选出句式和“四方之士来者”相同的一项(D )A十年不收于国 B将免者以告C何陋之有 D宦士三百人于吴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D)A三月释其政 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C丈夫二十不取 D请姑无庸战10.选出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B)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B国之孺子之游者C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D丈夫二十不取三.翻译句子1、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再打一仗2、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的军队人数不够,而担心他的言行缺少羞耻之心。

课外文言文阅读(后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后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甲)陈胜者。

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

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

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官门今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

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

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

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比.至陈()(2)被.坚执锐()(3)苟.富贵()(4)客出入愈益发舒.()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辍耕之.垄上B、或.说陈王曰或.以为亡C、故.天下传之扶苏以数谏故. D.、杀之以.应陈涉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

(2分)(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5、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①原因:②启示:(二)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6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节选)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勾.践(g ōu ) 社稷.(j ì) 卑.事(b ēi ) 民之所恶.(w ù) B.会.稽(ku ài ) 贾.人(g ǔ) 爪.牙(zh ǎo ) 亿有.三千(y òu ) C.夫差.(ch āi ) 赦.罪(sh â) 疾疹.(zh ěn ) 败吴于囿.(y òu ) D.句.无(g ōu ) 孺.子(r ú) 譬.如(p ì) 公与之饩.(xì) 答案:C解析:C 项“疹”应读“ch ân ”。

B 项“有”通“又”,故读“y òu ”;D 项“句”,作古地名用,读“g ōu ”。

2.下列各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②吊有忧,贺有喜 ③令壮者无取老妇 ④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⑤三年释其政 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⑦而摩厉之于义 ⑧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A.①②⑤⑦⑧B.①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①③④⑦答案:A解析:①“帅”通“率”,率领。

③“无”通“毋”,不要。

“取”通“娶”,娶妻。

④“免”通“娩”,分娩。

⑤“政”通“征”,赋税,徭役。

⑥“已”通“矣”。

⑦“有”通“又”。

⑧“摩厉”通“磨砺”。

3.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B.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C.遂/使之行/成于吴D.夫/虽无四方之忧答案:B解析:B 项,“而”是连接“能助寡人谋”与“退吴”两个动词短语的,中间不能停顿。

两个动词短语一道作“者”的定语,该定语与动词谓语“有”之间应停顿。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治通鉴资皮资贾人夏则 B.⎪⎩⎪⎨⎧∙∙生者养而择也养 C.⎪⎩⎪⎨⎧∙∙纳宦其子贫病者疾疹寡妇孤了令老者无取壮妻令,,,, D.⎪⎩⎪⎨⎧∙∙以烦执事敢不尽力者乎敢其有 答案:C解析:C 项两个“令”都是“命令”的意思。

A 项前者,储备;后者,提供。

B 项前者,培养;后者,供养。

D 项前者,有胆量;后者,敬辞。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武士,勇猛的将士。

)B.无乃..后乎(恐怕。

) C.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动词,穿。

) D.遂使之行成.于吴(成功。

) 答案:D解析:D 项,女,名词作动词,指做婢妾。

6.下列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B.勾践是春秋前期越国国君,他曾卧薪尝胆,最终打败了吴国阖闾。

C.《国语》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结构完整,有一定的故事性,语言简洁质朴,浅近生动,有一定的文采。

D.《勾践灭吴》叙述了勾践失败之后,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经过长期奋斗,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

答案:B解析:B 项,“春秋前期”应为“春秋末期”,“阖闾”应为“夫差”。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7.勾践在处境困难的情况下是如何反败为胜,得以复国的?答案:①勾践用文种之谋,向吴求和,终能保全国土,未遭灭亡之祸。

②勾践十年休养生息,励精图治,以求复仇。

③勾践依靠民力,终灭吴国,得以复国。

8.课文开头勾践的一番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答案:求贤若渴,力图东山再起。

9.文章具体描写大夫文种批评勾践的话,有怎样的作用?答案:正面表现正直的文种犯颜直谏,侧面表现勾践从善如流。

有这样的君臣,国家才能兴旺。

10.勾践为了灭吴,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一系列关心、体恤百姓生活的措施,下达命令,使百姓繁衍人口,休养生息;广纳贤才,礼遇有加;对于自身,则亲自参加劳动,生活朴素。

11.夫差面对部下的反复请战,他为何先拖后应?答案:为了等待最佳时机。

等到群情激奋、同仇敌忾时,一鼓作气,奋勇杀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勾践)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12.下列各句全都属于非通常用法的一项是( )A.⎩⎨⎧非其大人之所织则不衣一豚二壶酒生女子,,B.⎩⎨⎧饱其食美其服洁其居若水之归下也四方之民归之,,,C.⎩⎨⎧纳宦其子贫病者疾疹寡妇令孤子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答案:A解析:A 项“二壶酒”(奖励二壶酒),“一豚”(奖励一头猪)和“衣”(穿衣),都作动词或动词短语用。

B 项的后一项“洁”“美”“饱”,都是使动用法,前一项是通常用法。

C 项只有前一项中的“取”是通假用法。

D 项的两项全是通常用法。

13.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归下也之若水贤君之古寡人闻,B.⎪⎩⎪⎨⎧∙∙告以将免者蕃以将帅二三子夫妇 C.⎪⎩⎪⎨⎧∙∙者国之孺子之游三年释其政死者当室,答案:C解析:C 项都是代词,“……的人”。

A 项的前项是结构助词,的;后项用在主谓间,取消“水归下”的独立性。

B 项的前项是表目的连词,来;后项是介词,把。

D 项的前项通“毋”,意为“不要”;后项是否定副词,意为“没有”。

14.下列各项中全都说明勾践救济贫困、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①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②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③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⑤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A.①④B.③④C.④⑤D.①②答案:B解析:③句体现救济贫困,④句体现礼贤下士。

15.翻译下列句子。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答案:那些明智贤达的人,使他们居住整洁的房子,使他们穿漂亮的衣服,使他们吃得饱,以便能够在礼义方面切磋。

(2)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答案: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们叫什么名字。

拓展应用·跳一跳,够得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

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冀已。

”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

”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f ú,鼓槌),以应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而吴不受。

今将反此义以报此祸,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

’今吴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b ēi ,岸边),鼋(yu án,鳖的一种)鼍(tu ó,生于江湖之中的鳄鱼一类的爬行动物)鱼鳖之与处,而蛙黾(m ěng ,蛙的一种)之与同渚(zh ǔ,水中小洲)。

余虽面见(ti ǎn ,惭愧的样子)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

雒请反辞于王。

”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

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使者辞反。

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

(摘自《国语·越语》)16.找出上文中几组意思相反的词语。

答案:往—来;卑—尊;蚤朝—晏罢;谋—弃。

17.写出本文中含有敬辞或谦辞的句子,并说明其敬辞或谦辞的用法。

答案:敬辞(以下数例中的“子”):王曰:“……子其对之。

”王孙雒曰:“子范子……”王孙雒曰:“……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

范蠡曰:“……子往矣。

”谦辞:范蠡曰:“……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子。

)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

”范蠡曰:“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执事,原为对对方的敬称,上述两例中用为谦辞,指说话方。

)18.试想越王勾践为什么“难对其使者”?答案:越王勾践“难对其使者”,可能是以下原因:①口才比不上。

②道义上的确有愧。

十年前,是吴王放了越王一马。

19.范蠡为什么要左手提着鼓,右手拿着鼓槌(“左提鼓,右援枹”)见吴国使者?答案:范蠡见吴国使者时左手提着鼓,右手拿着鼓槌,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①渲染绝不言和的气势。

②在辩驳应对无法占上风时,就用我们不懂花言巧语(“安知是浅浅者乎”)来打发。

③在吴国使者求见越王时,他就断然予以拒绝。

④果断地逐客。

⑤随使者之后直捣吴国都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