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训练班级姓名(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曾益其所不能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人恒过.()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6、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7、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二)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日:“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日:“子何恃而往”日:“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 带答案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 带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一、单选题(共4题;共8分)1.下面选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同的一项是()A.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B.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D. 霜叶红于二月花2.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C. “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

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 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3.下面是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 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 文章结尾点明本文中心论点,这种写法叫卒章显志。

4.下面是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 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此句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二、填空题(共2题;共2分)5.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________”的论断。

三、文言文阅读(共7题;共121分)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畎亩之中()2、法家拂士()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百里奚()二、解释加点的字:舜发于畎亩之中:人恒过: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衡于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恒过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法家拂士敌国入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必先苦其心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曹刿论战》)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困苦”?A. 忧患B. 安乐C. 劳其筋骨D. 空乏其身2. 文中提到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其中“畎亩”指的是什么?A. 田野B. 山林C. 河流D. 宫殿3. 以下哪个句子表示“人只有在困境中才能成长”?A. 人恒过,然后能改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 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想表达什么?A. 人们在忧患中出生,安乐中死亡B. 人们在忧患中成长,安乐中衰亡C. 人们在忧患中生活,安乐中度过一生D. 人们在忧患中奋斗,安乐中享受成果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忧患2. 劳其筋骨3. 恒过4. 拂士5. 安乐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舜发于________之中,傅说举于________之间,胶鬲举于________之中,管夷吾举于________,孙叔敖举于________,百里奚举于________。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人恒过,________;困于心,________,而后作;征于色,________,而后喻。

五、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简要概括文中主要内容,并阐述作者的观点。

六、描写手法(10分)请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一13.孟子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认为是千古的至理名言。

但是现在社会进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安乐之中,不愁吃不愁穿。

那么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就不能成才吗?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共同成长合作共赢在班级组织一次辩论会。

正方观点:逆境出人才反方观点:顺境更易出人才要求:(1)在班中组织若干支参赛队,每队设教练一人,辩手四人。

(2)另设主席一人,评判团若干人。

方法与步骤:(1)主席开场,介绍对垒人物。

(2)正方第一位队员先发言,接着由反方第一位队员发言,然后是正方的第二位和第三位队员轮流发言,发言时间各3分钟。

(3)自由辨论,每队各有4分钟,队员的发言顺序、时间和次数不受限制,但整队的发言时间为不早不超过4分钟。

(4)正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反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

双方各有4分钟。

(5)主席宣布评判团评决。

(6)主席宣布最佳辩手和优胜队。

读书做人长在岩石间的树,总是物别苍劲;沙漠里的种子,遇到一点儿水分就能快速萌发;极地的苔藓,可以经历长期的干燥寒讼依然存活。

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顺利的境遇、优越的地位、富足的资财、舒适的生活,似乎应该是个人、家庭以至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

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却一再告诉我们:沉醉于安乐享受之中,国家的灭亡也随之来临。

一个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满意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战胜这个环境,超越这个环境。

譬如行路,当你不得不走过一段险阻狭窄的道路时,唯一的办法是打走精神,克服困难,把这段路走过去。

而不是停在中途抱怨,或索性坐在那里打盹,听天由命。

生活在优越安乐中的你,怎样才能把自己高楼大厦成锋芒的宝剑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二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篇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段,完成以下各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这段文字选自《孟子.公孙丑》。

孟子,名__________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

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2.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

(1)行拂乱其所为拂乱_________(2)人恒过过___________(3)衡于虑衡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入___________3.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两狼之并驱如故B.彼竭我盈,故克之C.温故而知新D.一年归,妻跪问其故4.对“所以动心忍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心惊动起来,性情也坚韧起来B.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的原因。

C.(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D.(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内心警觉,他的性格坚定。

参考答案:1.轲、论语、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2.(1)违背(2)犯错误(3)通:“横”,梗塞,不顺。

(4)在里面,指国内。

3.B4.C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篇二」(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磨炼的句子: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八、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其次,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13、“人恒过……国恒亡。

”段内部层次是: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

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

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使用的论证方法有: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论述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含答案)

精品文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比较下列各组加横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2.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加横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放弃)而后喻(了解)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固国 (国家)空乏其身(资财缺乏)得道多助(道德)C.举于市(推举)饿其体肤(饥饿)寡助之至(少)D.域民(限制)威天下(威慑)人恒过(过失)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畎亩之中()
2、法家拂士()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百里奚()
二、解释加点的字:
舜发于畎亩之中:人恒过: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衡于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恒过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
法家拂士敌国
入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的论断。

五.问答题:
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你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5.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
选择题:1、C 2、A 3、D
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
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③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过渡(或:承上启下)。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问答题: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这六个事例很好的支撑了其后的论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3题。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

共2分)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3.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分)(共4分)1.①所以②这种人 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 4.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2008年浙江金华答案:15、①在国内②映入③进入 16、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17、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8、 C 19、(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

20、(1)刘宣:苦读成才。

(2)卫使:爱惜人才。

(3)刘铉:慧眼识才。

河南课改 18.(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
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

共2分)
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
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分)(共4分)
答案:8A9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