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件

06 学习方法指导与应试技巧
高效阅读策略分享
01
预览全文,把握大意
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为后续的深入阅读做好
准备。
02
精读关键段落,理解深层含义
针对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如开头、结尾、过渡句等,进行仔细阅读,理
解其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03
注重细节,把握语言特点
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其对文章主题的烘托作
用,同时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知识点归纳总结方法
分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01
将文章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有助
于记忆和理解。
归纳总结,突出重点
02
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其核心内容和关键点,有
助于加深记忆和理解。
关联拓展,拓展,形成知识网络,有助于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应试答题技巧指导
仔细审题,明确答题要求
在答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明确答题要求和评分标准,避免答 非所问或遗漏要点。
条理清晰,分点作答
在答题时,要保持条理清晰,按照题目要求分点作答,使答案更加 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注意语言表达和书写规范
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同时保持书写 规范整洁,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
延伸阅读书目推荐
《史记》
了解更多关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历代王朝的 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
《中国近代史纲要》
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重大事件,加深 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题的理解。
《中国哲学史》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各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总结6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总结6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总结6篇篇1一、引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一句古人的智慧箴言,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深刻领会的重要理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一理念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二、生于忧患:教学的挑战与机遇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

一方面,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进度、兴趣爱好等因素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些挑战都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

然而,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的。

在教学的忧患中,我们也看到了机遇。

每一次的挑战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每一次的困难都是我们提升的动力。

正如古人所说:“生于忧患”。

只有不断面对挑战,我们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三、死于安乐:教学的误区与警示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问题。

有些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有些教师过于追求教学进度,忽视了教学质量和效果;还有些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

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兴趣和动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这种情况就如同“死于安乐”。

安乐的环境容易让人产生惰性,失去前进的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也要警惕这种安乐的陷阱,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以避免陷入误区。

四、教学理念与实践:如何贯彻落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贯彻落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理念呢?首先,我们要正视教学的挑战与困难,勇于面对和解决它们。

其次,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最后,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在顺境中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

2.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列举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终于担当起重任的人的事例,说明了忧患可以 激励人奋发有为 。此外,文章又从个人发展、国家兴亡两个角度,论证了忧患则 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3.写作特色
本文是议论文,据事论理,层层推进,逻辑严密,透辟精当。作者先列举同类事 例,揭示出了“成就大业”与“艰苦磨炼”之间的关系。接着文章将论证由个别 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的身世浮沉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自然地得出 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催人奋发,又警钟长鸣。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责任,使命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表现,显露;明白,了解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2.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Thanks!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 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 为人们所了解。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2013年浙江中考第一轮复习
语文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从全文看,作者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是其中的“生于忧患”一点。

本文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中哪句话论述了国家要经历磨炼的重要性?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什么?举这些例子给人们以什么启示?共同点:都出身贫贱,但是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作用:引出文中所要论述的话题,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这些例子给人们的启示是,要成就事业,必须要先能经受得住生活的磨炼。

4、本文作者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

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5、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6、孟子在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7、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10、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你如何理解?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11、作者摆事实之后,开始讲道理,他讲了什么道理?与前面的例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等等,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复习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复习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复习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复习梳理人教版九下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常识1、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是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二、词语积累1、一般实词发:起,被任用。

举:任用,选拔,这里指被选拔任:责任、使命士:狱官。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喻:明白,了解恒:常。

过:犯过失入:指在国内。

出:指外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相当、匹敌。

2、通假字①衡:同“横”梗塞,不顺。

②拂:通“弼”读bì,辅佐。

③曾:通“增”增加3、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动:使……惊动。

忍:使……性格坚强起来。

三、思想内容文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强调艰苦奋斗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

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四、文章结构⑴第一部分(①②)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六个历史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① (排比)六个历史事例:人名事例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经务农耕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曾经为人筑墙)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曾经贩卖鱼盐)管夷吾举于士(曾经作为罪臣囚于狱中)孙叔敖举于海(曾经隐居海边)百里奚举于市(曾经流落市井)② (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⑵第二部分(③)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正:(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反:(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章主旨: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文章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中心命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告诫人们要勇于克服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决不能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就会遭到失败和灭亡。

作者认为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取得生存和发展,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二、段落分析:第一段:举例论证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从客观条件(外部环境),列举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举例论证这些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文章开头用排比句式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了成绩的人物,都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磨炼的。

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出身卑微,在登上历史舞台,承担大任前都曾经饱经忧患,走过一段艰难困苦的人生旅途。

他们的事迹众所周知,所以只用一句话来概括。

这六个人的事例为下文论点提供了事实依据。

本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式,作用是——列举的六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用了六个“于”、五个“举”字,来概括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增强了气势。

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复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复习

会“死于安乐”。
知识梳理
考点精练
考点精练 (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五帝本纪第一(节选)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①天子之
政,荐之于天。尧辟位②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
,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
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
知识梳理
考点精练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必先苦【F】其心志 使……痛苦 。 原意为:痛苦,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 ②劳【F】其筋骨 使……劳累 。 原意为:劳累,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 ③饿【F】其体肤 使……经受饥饿 。 原意为:饥饿,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考点精练
6.文言虚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 介词,从 (1)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___ 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
(2)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____________
同的一组是(2分) ( )
A. 二十年而老
B. 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
出淤泥而不染
必先苦其心志
C. 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
D. 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不戚戚于贫贱
多助之至
知识梳理
考点精练
【解析】A项中的两个“而”,前者表承接, 可不译;后者表转折,译为“却”。B项中的 两个“其”都是代词,前者相当于“其中”;
知识梳理
考点精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一、内容理解:第一部分():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1):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经历,说明人才必须经历一番磨练。

第二层(2):论述人若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历艰苦磨练。

第二部分():论述人处困境才奋发、国无忧患必灭亡的道理,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历困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

第二层:(入则无法家拂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发面有个人推论出治理国家只有经历内忧外患才能强大,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二、词语积累:1、实词积累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被任用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指被选拔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担子,责任④人恒过过:犯错,犯过失⑤而后作作:奋起,有所作为⑥而后喻喻:明白,了解2、词类活用①人恒过过:犯错,犯过失(名词用作动词)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形容词使动用法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使……生存发展死:使……衰亡④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⑤劳其筋骨劳:使……劳累⑥饿其体肤饿:使……饥饿⑦空乏其身空乏:使……资财缺乏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扰乱⑨所以动以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韧(动词使动用法)3、常考虚词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介词,从②困于心,衡于虑介词,在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由于,表原因⑤必先苦其心志其:代词,他的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则:连词,如果⑦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然:代词,这样v1.0 可编辑可修改4、通假字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三、理解内容1、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参考: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
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 轲 ,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
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
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
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
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
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
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
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
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请你搜集鼓励
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⑵吃得苦中苦,方
为人上人。
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字音、字形
舜(shùn) 畎(quǎn) 傅说(yuè) 游说(shuì) 胶鬲(ɡé) 管
夷吾(wú)
孙叔敖(áo) 百里溪(xī) 拂(fú)乱 法家拂(bì)士
四、通假字
⒈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
“增” 解释:增加
⒉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
“横” 解释:阻塞,不顺畅
⒊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
“弼” 解释:辅弼,辅佐
五、古今异义
⒈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起
用 今义:送出,发生
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
用 今义:往上托,推举
⒊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证验,表现 今
义:走远路,打比方
⒋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
解 今义:说明,打比方
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
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⒍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
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⒎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
词) 今义:进入(动词)
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
词) 今义:出去(动词)
⒐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
官 今义:士兵
六、一词多义
⒈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⒉
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代词)
发于声(发出,抒
发) 斯是陋
室(是,判断词)
⒊拂 行拂乱其所为(fú 违反,阻挠) ⒋ 于 舜
发于畎亩之中(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 bì辅弼,辅
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
给)

征于色,发于声(在)

生于忧患(由于)
⒌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后”,然后)
⒍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七、词性活用
⒈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⒉劳其筋骨 劳:使„„劳
累 使动用法
⒊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⒋空乏其身 空乏:使„„穷困缺乏
⒌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颠倒错乱
⒍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惊
动 使动用法
⒎然后知生于忧患 生:使„„生存发展
⒏而死于安乐也 死:使„„萎靡死亡
⒐人恒过 过:犯过失,犯错误(名
词作动词)
⒑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国内(动词作名词)
⒒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国外(动词作名词)
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八、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畎亩之中”做“发”的状语,“于
版筑之间”做“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还是被动句)译:舜从
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九、阅读理解
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
份:
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
孙叔敖(隐士)
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⒉第一自然段,从议论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
为下文论述论点提供有力的事实论据。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
⒊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概括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生于
忧患”这一中心论点,增强语势。
⒋从行文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启下的
过渡句。“是人”指上述六人及此相似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
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
“成钢”、“成器”的境界。
⒌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
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
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
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
的必要性。
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
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⒎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
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
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⒏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⒐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⒑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
例:吴越之战后,越王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
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⒒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答: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⒓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
可以出人才。
阐述理由:(1)树立远大志向。(2)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
⒔应当怎样认识“故天降大任于是也„„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无论是对一个
人还是对一个国家,都是正确的。对于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
一个国家树立正确的治国策略都有积极的认识作用。它从思想、身体、心性、才
能等方面,揭示了磨难和艰苦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可以启
发人们正确地对待所遭受的挫折和困苦,激励人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进而建立
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段话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
也应该看到,孟子是以静止和片面的眼光,夸大了磨难对于身体的影响,把艰苦
的生活看成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排除了顺境造人的可能性,这是孟子思想局限
性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