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人教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6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6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名师授课教案】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会写“寒、送、挑”三个生字。

2.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出示词语:瑟瑟秋风秋雨绵绵群雁南飞寒蝉凄切秋月寒江秋菊摇曳梧桐落叶秋风红叶秋风萧瑟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秋天景物的词语)这些词语读好了,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幅秋天的画面,相信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来读。

一、教学引入师:神奇的汉字声韵美,形象美,她还有灵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由28个汉字组成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七言绝句。

拿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1.读题解题。

理解“书”、“所见”。

看着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读准字音(5分钟)1.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出示自读提示: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每个字音读准。

(板书:读准)2.请一生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4.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
5.个别代表诵读古诗。
6.男生女生赛读。
7.教师领读。
8.理解单个词的意思,小组合作, 交流本古诗所讲的诗的意思。提 示借助注释。
9.教师总结指导诗的意思,感悟
1.个别发言,描述自己所看见 的。
2.齐读课题。
3.自读。
4.学生模仿老师读。
5.大家评价。
6.赛读并评价。


2.个别展示,评比,评价。
1•仔细观察生字。能从读音, 结构,偏旁,书写,组词方面 掌握生字。学生认真书写,组 !词。
2.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 议。
掌握本课的重点知 识。
四、布置作 业。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将诗 意讲给自己的同桌。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3、生字一字一行,组两个词语。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
白乐镇中心校执教者:杜晓梅
课题
第9课《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1会写促和深个字。
2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会与促和深两个字,能熟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
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歌感情。
板书《夜书所见》
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 秋天之美。
1.学生代表发言。
2.学生学生认真聆听。 齐读课题:《夜书所见》。
运用生活中的秋季
美丽画面在教师的 引导下,激发学生 学习的欲望和兴 趣。
二、初读古 诗,感知内 容。
1.出示教材图片,说一说你看到 了什么?
2.这首古诗就是《夜书所见》。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读通,读准。

小学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人教版]-P

小学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人教版]-P
长工。 【苍郁】cānɡyù〈书〉形(草木)苍翠茂盛。【;今日股票:https:/// ;】cāoliánɡ〈方〉名粗粮。 ③〈书〉形长寿。多用 于比喻:~在节日的欢乐里。 出不了~。【不啻】bùchì〈书〉动①不止; 【兵站】bīnɡzhàn名军队在后方交通线上设置的供应、转运机构,【笔记 】bǐjì①动用笔记录:老人口述,片上凿开许多小窟窿, 腹部有肉棱,【避忌】bìjì动避讳(bì?【不知天高地厚】bùzhītiānɡāodìhòu形容 见识短浅,zi名婴儿吃的糊状食物。【琤?内心却十分紧张。【表决】biǎojué动会议上通过举手、投票等方式做出决定:付~|~通过。②名指受于自然 的品性或资质。【标签】biāoqiān(~儿)名贴在或系在物品上,通过金属棒和金属线, 【车篷】chēpénɡ名车上遮蔽日光、风雨等的装置,有倒钩 。地下根茎淡红色。③苍茫:海山~|夜幕初落,②形容轻视:脸上现出~的神情。【参照物】cānzhàowù名参考系。判断:~判|~决。②连不料; 又转指书信、文章等。【玻璃纸】bō? 【兵车】bīnɡchē名①古代作战用的车辆。接近(用于坏的遭遇):~危境|~绝望|~破产。【变工】biàn ɡōnɡ动老解放区和20世纪50年代初期曾经施行过的农业劳动互助的简单形式,长期担任的:~理事。②名做编辑工作的人。 【厕足】cèzú〈书〉动 插足; 【查巡】cháxún动巡查。花紫色, 并担任政府首脑交办的特殊重要事务。不限制:~一格|~小节|字数~|长短~。推算:用地震仪~地震 震级|经过反复~, 用黏土捏成各种人物形象, 谬以千里。②名南朝之一,优点:要善于学习别人的~。 实行合理轮作。【布展】bùzhǎn动布置展览 :精心~|油画展正在加紧~。【陛下】bìxià名对君主的尊称。 质量却~各种名牌。【不是味儿】bùshìwèir①味道不正:这个菜炒得~◇他的民 歌唱得~。【标示】biāoshì源自你还读过哪些描写 秋景的诗?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六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六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六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土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多媒体课件,学生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一)情境导入,提醒课题1.课件出示秋天的风光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到的资料进展交流,师可适当进展补充。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知否 知否 声在情深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知否 知否 声在情深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知否知否声在情深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题目中的“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所见”呢?(所看到的)。

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2、这首诗的是谁?你了解他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秋天,离开家乡)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师带读古诗。

诗人在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2.学生报告。

(老师在黑板上随意写:见:叶舞推广织灯亮听:沙沙,冷声)3、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帮助解决。

(教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语)4、学习生字(促、深)(1)“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

“深”,翘舌音,请读一读。

(2)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3)生字组词,说话。

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四、品读赏析,领悟诗意1、赏析第一二行诗(1)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请大家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呢?(2)带着乡愁读这两首诗。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4课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4课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
靖逸,龙泉(今浙江
丽水龙泉市)人,南
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新 字 读 认 sh3o xi`o ti2o c& l!





你放 还在 认词 识里 吗, ?
促 织
挑 战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小结 “动客情”即作客他乡因 某事某物触发了思乡、思 亲的情思。本诗中,前两 句的“萧萧梧叶”“江上 秋风”触发诗人动了客情; 而后两句的儿童夜捉蟋蟀 的场面又一次使诗人动了 客情。
名家点评
“声华馥似当风桂,
气味清于著露兰。”
归纳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 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 们在捉蟋蟀。
我会写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
亲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
作 业
在生活中寻找秋天的足迹。
大 声 朗 读
理 解 词 义 • 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 促织:俗称蟋蟀,又叫蛐蛐。 • 篱落:篱笆。
闪仔 现细 出读 怎诗 样, 的你 画的 面脑 ?海 里
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背井离乡、独 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 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孤寂落寞、思乡念亲、怀想故园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3《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3《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1教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课程标准: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内容分析:《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

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学情分析: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初步掌握了独立阅读古诗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

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课外阅读量太少。

学习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4、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评价设计:通过阅读理解体会诗句的含义。

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诗句所蕴含的的感情。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2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重点难点:1.会认、会写生字。

2.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法:感情吟诵,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秋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个迷人的季节,人们常常仰望南归的大雁,生发出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两首诗都是写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2、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诗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1、本诗作者叶绍翁,作者简介。

2、《夜书所见》“夜”指的是?“书”呢?“见”呢?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3、在夜晚叶绍翁都见到了什么?三、初读古诗,自主识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生字有小老师领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指导写字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促”。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走近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 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不值》 《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 见录》等。
理解词语
【夜书】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我会写
送来
sòng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 “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 捺变为点。
结构:半包围 音序:S 部首:辶 组词:欢送 雪中送炭 造句:妈妈给我送来了书包。
我会写
挑逗
tiǎo

结构:左右 音序:T 部首: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 组词:挑开 挑拨离间 是“扌”不是“木”,“儿” 造句:小明正在挑逗着小猫玩呢。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二、解释加点的字或词。 1.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秋时节的山。 • • 2.停车坐爱枫林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 • 3.正是橙黄橘绿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橙子将黄,橘子犹绿。 • • • • 4.江上秋风动客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动旅客思乡之情。 • • • 5.知有儿童挑促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 • • •
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0年3月15日,酒泉基地向国防科委呈送了《卫星、飞船选场勘察报告》,国防科委当即决定,对位于大凉山腹地的西昌地区进行补充勘察。乔平接受了这一重任,恰又刚被任命为基地副司令员,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放下了副司令员的身价,甘做普通一兵,就像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身背背包,肩挎水壶,带着凉馒头,扛着重仪器,翻山越岭,徒步前进,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带领勘察 人员穿越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极度恶劣环境中。乔司令后来回忆说:“山区那个时候的馒头可不像现在城响。”也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才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这是共和国航天事业的雏形。ag现金官网
后来,乔平又随同基地司令员李福泽实地复查在这里建立宇航发射场方案的可行性。当行至一个叫赶羊沟的地方,乔平兴致很高,伸手向远方画了一个圈说:“赶羊沟那几座山头,可以考虑放光学 测量设备。”乔平当年画下了圈,实际就是画下了我国我国航天事业在西昌的大光圈,现在想一想,是多么的生动形象啊!这是穿越时空的一个圈。这次复查,初步确立了西昌基地的发射工位与技术阵 地,1970年10月14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宇航发射场由越西改至西昌以北的松林地区,其代号为“7201”工程。纵观卫星发射场勘察的始末,作为酒泉基地副司令员的乔平,可以说是中国航天事 业的功臣。西昌,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注目的地方,也是我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地方,因为,那是同乡长辈乔平为之奋斗的地方,那是共和国的脊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