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
成语惊弓之鸟的故事

[辨形] 鸟;不能写作“乌”。惊;不能写作“警”。
[近义] 伤弓之鸟 漏网之鱼
[反义] 初生牛犊
[用法] 含贬义。多用于人;也用于其他。一般作主语、宾语。
成语惊弓之鸟的故事
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见远处有一只大雁飞来。他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虚拉弓弦,就可以让那只飞鸟跌落下来。”
惊弓之鸟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它有什么成语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成语惊弓之鸟的故事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惊弓之鸟的解析
[释义]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也作“伤弓之鸟。”
[语出] 《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15、考虑到即将激增的医疗保健费用,联邦预算赤字最终或许会庞大到令外国投资者成为惊弓之鸟的程度。
16、1907年10月,一场恐慌开始在纽约的各大信托公司中蔓延,犹如惊弓之鸟的储户排起了长队,试图取出他们的储蓄。希夫恐怖的预言似乎即将成为现实。
17、但时间上却是有些晚,因为此时众多投资者的信心已降到了冰点,成了惊弓之鸟。
18、多重压力下,国内棉花市场已到了十分敏感的阶段,棉价几乎成惊弓之鸟。
19、如果美国政府想让市场恢复正常运,它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让已如惊弓之鸟的投资者再添忧虑。
20、有些车甚至发生了碰撞,就像在冰上开一样,司机们都跟惊弓之鸟一样。
21、但因同伙被抓获,其余嫌疑人已成惊弓之鸟,更换所用手机号码后,在广州销声匿迹。
成语惊弓之鸟的造句
1、对于慌张的外交人员和惊弓之鸟般的谈判人员来说,唯一值得安慰的,怕是这种信息泄密恐怕不会再发生。
惊弓之鸟文言文翻译

原文:
异日者,更赢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鸟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可。
”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
翻译:
从前,更赢(人名)和魏国国王在一个高台之上,仰望看见飞鸟,更赢对魏王说:“我可以为您(表演)拉(空)弓发虚箭但使鸟掉下来。
”魏王说:“是吗,射箭的技术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吗?”更赢说:“可以。
”
一会,有大雁从东边飞过来,更赢用虚发使(大雁)掉下来了。
魏王说:“啊,射箭的技术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啊?”
更赢说:“这鸟是遭过殃(受过箭伤)的。
”魏王说:“先生你怎么知道呢?”回答说:“它飞得慢并且鸣叫的声音悲凉。
飞得慢的原因,是有旧伤,鸣叫悲凉的原因,是离群的时间很长了。
老伤没好那么惊惧的心就没过去。
听到弓弦的声音,努力舞动翅膀往高处飞,老伤发作就掉下来了。
”
扩展资料:
惊弓之鸟,成语,拼音jīng gōng zhīniǎo。
“惊弓之鸟”出自于《战国策·楚策四》,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启示了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俗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也是与做贼心虚恰恰相反的意思。
寓言故事《惊弓之鸟》精选

寓言故事《惊弓之鸟》精选寓言故事《惊弓之鸟》精选现在,人们常常把受过某种惊吓而心有余悸的人形容为“惊弓之鸟”,并用这一成语来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
那你知道关于惊弓之鸟的寓言故事吗?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寓言故事《惊弓之鸟》,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寓言故事《惊弓之鸟》战国时魏国有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叫更羸(genglei)。
有一天,更羸跟随魏王到郊外去游玩。
玩着玩着看见天上有一群鸟从他们头上飞过,在这群鸟的后面,有一只鸟吃力地在追赶着它的同伴,也向这边飞来。
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
”“会有这样的事?”魏王真有点不相信地问。
更羸说道:“可以试一试。
”过了一会儿,那只掉了队的鸟飞过来了,它飞的'速度比前面几只鸟要慢得多,飞的高度也要低一些。
这只鸟飞近了——原来是只掉了队的大雁,只见更羸这时用左手托着弓,用右手拉着弦,弦上也不搭箭。
他面对着这只正飞着的大雁拉满了弓。
只听得“当”的一声响,那只掉了队正飞着的大雁便应声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是凭什么将空中飞着的鸟射下来的。
更羸笑着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你是怎么知道这只大雁是受过了箭伤的呢?”魏王更加奇怪了,不等更羸说完就问。
更羸笑着继续对魏王说:“从这只大雁飞的姿势和叫的声音中知道的。
”更羸接着讲:“这只大雁飞得慢是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的声音很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
旧的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很害怕。
当听到弓弦声响后,更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心里本来就害怕,加上拼命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翅膀再也飞不动了,它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故事中的大雁听到弓弦声响后就惊惶万分,是因为它身上受过箭伤。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指有人在某一件事情上吃过亏,于是就老是害怕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可以说是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的注释和译文

惊弓之鸟的注释和译文《惊弓之鸟的故事》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吗?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从前呀,在战国时期,有个国家叫魏国。
魏国里有个非常厉害的射箭能手,叫更羸。
更羸的射箭技术那可真是出神入化,百发百中!有一天,更羸和魏王一起在郊外散步。
抬头一看,天空中有一群大雁正慢慢地飞着。
魏王就对更羸说:“爱卿啊,你本事那么大,能帮我把天上的大雁射下来一只吗?”更羸自信满满地回答:“大王,这有何难?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魏王听了,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地说:“啥?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你可别吹牛!”更羸笑了笑,也不多解释,只见他拿起弓,摆好姿势,对着天空中飞着的大雁,“嘣”地拉了一下弓弦。
哎呀!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一只大雁真的就从天上直直地掉了下来。
魏王都看傻了,连忙问更羸:“这到底是咋回事呀?”更羸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您看这只大雁飞得很慢,叫声也很凄惨。
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有伤;叫声惨,是因为它离开雁群很久了。
它一听到弓弦的响声,就以为又有箭射来,心里一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可它本来就有伤,一使劲儿,伤口就裂开了,所以就掉下来啦。
”哎呀,你们说这大雁是不是就像我们有时候,被吓了一次之后,再遇到一点点类似的情况,就吓得不行啦?这大雁不就成了一只“惊弓之鸟”嘛!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哈。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上次不小心在黑的地方摔了一跤,那之后他再走到黑的地方,是不是就会心里害怕,走得小心翼翼的?这就跟惊弓之鸟差不多呀!再比如说,有只小兔子,被猎人的枪声吓过一次,以后只要听到一点点类似的声音,就会吓得赶紧躲起来,这不也是一只“惊弓之兔”嘛!咱们可不能像这只大雁一样,被吓过一次就一直担惊受怕的。
我们要勇敢一点,就算遇到困难,也要坚强面对,可不能变成“惊弓之娃”哟!所以呀,“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那些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儿动静就非常害怕的人。
小朋友们,你们记住了吗?我的观点就是,我们要勇敢坚强,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变成胆小鬼,要做勇敢的小战士,勇往直前!。
惊弓之鸟的词语意思造句字词解析

惊弓之鸟的词语意思|造句|字词解析
相关四字词语科普
近义词:草木惊心伤弓之鸟心有余悸
惊弓之鸟造句的意思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造句
(1)惊弓之鸟飞不远,惧败之人业不大。
(2)敌人吃了败仗,如同惊弓之鸟、仓皇逃窜。
(3)惊弓之鸟:赵紫龙非常的害怕打针,昨天他妈妈刚说谁去打预防针了,赵紫龙又成了惊弓之鸟。
(4)强烈地震后,大家都成了惊弓之鸟,稍有震动,就争先恐后地向外逃。
(5)那些被打败的侵略者,有如惊弓之鸟,听见鞭炮声也慌忙逃窜。
(6)通告发出之后,那些贪污受贿分子,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只得去坦白自首。
(7)他听了,像惊弓之鸟一样马上逃跑了。
(8)白宫是否还能够从已成惊弓之鸟的国会手里再掏出更多的银子?这将始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9)小偷在偷车的时候,保安突然出现,他就象只惊弓之鸟一样到处乱窜。
(10)在公安部门的追捕下,坏人们如惊弓之鸟一样到处乱跑。
(11)方才喘一口气,伏兵又现,这群惊弓之鸟吓得抱头鼠窜,各自逃命。
(12)敌军连吃几次败仗,已经成了惊弓之鸟。
(13)被释放的肉票,像惊弓之鸟,带着仓惶的眼神。
(14)敌人有如惊弓之鸟,四处逃窜。
(15)那些被打败的侵略者,有如惊弓之鸟,听见鞭炮声就逃。
惊弓之鸟(古文原文及译文)

惊弓之鸟更(gēng)羸(léi)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niè伤病)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chuāng)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yǔn)也。
”——《战国策·楚策四》【注释】(1)异日:往时,从前。
(2)更羸:战国时的名射手。
(3)京台:高台。
(4)谓:对…说。
(5)引:拉。
(6)虚发:只拉弓不放箭。
(7)下鸟:使鸟落下。
(8)然则:既然如此。
(9)乎:吗(10)有间:过了一会儿(11)孽:通“蘖”,病,孤独。
(12)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怎么就。
(13)徐:慢慢地,缓慢。
(14)故:原来。
(15)未息:没长好。
(16)去:消除。
(17)引:展翅伸长(18)故:所以。
(19)括号中的“发而”两字是根据文意补充的。
(20)陨:从高处坠落。
【译文】从前,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
”魏王说:“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羸说:“能。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雁子从东方飞来。
更羸不用箭,拉了一下弦,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羸解释说:“这是一只有伤的鸟!”魏王更纳闷了:“大雁在天空中飞,先生怎么知道它有伤?”更羸回答说:“它飞得慢,鸣声又凄厉。
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鸣声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到弦声,就猛一下子搧动翅膀往高处飞,瞬间就牵动旧的创伤,疼得使它跌落下来。
”【成语释义】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惶恐不安的人。
惊弓之鸟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楚有善射者,名曰养由基。
由基之射,百发百中,无所不中。
然其射,必先观鸟兽之动静,然后发矢。
一日,由基游于山泽之间,见一鸟,翩翩而飞,状甚闲暇。
由基遂引弓射之,矢及鸟背,鸟应声而坠。
由基大喜,以为射技益精矣。
时,有观者曰:“君射技固高,然此鸟非寻常之鸟,乃惊弓之鸟也。
惊弓之鸟,虽飞翔于九天之上,亦难逃君之矢矣。
”由基问:“何谓惊弓之鸟?”观者曰:“此鸟曾受惊弓之苦,故虽飞翔,心有余悸,每闻弓弦之响,必惊飞而去。
今君射之,虽中,非其技之所长也。
”由基闻言,不觉汗颜。
思之良久,曰:“吾射鸟,固以观其飞翔之态,岂料竟成惊弓之鸟乎?吾虽能射,然未免太过执着于技巧,而忘却了自然之道。
自今而后,吾当以自然之道为宗,不以技巧为极,庶几不致误伤无辜。
”自此,由基射技虽不减,然心性渐变。
每射一鸟,必先观其生灵之性,不强求其死。
人皆称其射技高,然由基自谓:“吾之射,非射鸟,射吾心也。
”译为文言文,其文如下:古有楚之善射者,名养由基。
由基之射,百发百中,无所不中。
然其射,必先观鸟兽之动静,然后发矢。
一日,由基游于山林之间,见一鸟,翩翩而飞,状甚闲暇。
由基遂引弓射之,矢及鸟背,鸟应声而坠。
由基大喜,以为射技益精矣。
时,有观者曰:“君射技固高,然此鸟非寻常之鸟,乃惊弓之鸟也。
惊弓之鸟,虽飞翔于九天之上,亦难逃君之矢矣。
”由基问:“何谓惊弓之鸟?”观者曰:“此鸟曾受惊弓之苦,故虽飞翔,心有余悸,每闻弓弦之响,必惊飞而去。
今君射之,虽中,非其技之所长也。
”由基闻言,不觉汗颜。
思之良久,曰:“吾射鸟,固以观其飞翔之态,岂料竟成惊弓之鸟乎?吾虽能射,然未免太过执着于技巧,而忘却了自然之道。
自今而后,吾当以自然之道为宗,不以技巧为极,庶几不致误伤无辜。
”自此,由基射技虽不减,然心性渐变。
每射一鸟,必先观其生灵之性,不强求其死。
人皆称其射技高,然由基自谓:“吾之射,非射鸟,射吾心也。
”此故事寓含深意,谓人应顺应自然,勿过于执着于技巧,方能得自然之道,亦能修身养性。
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
相传,战国时有个叫更赢的射箭能手。
一天,他和魏王正在一起休息,忽然看见有一只雁在天空中飞。
他对魏王说:我不射箭,只拉一下弓,这只雁就会掉下来。
说着,他左手托弓,右手拉弦,只听砰的一声,那只雁就应声坠落下来。
魏王很奇怪,他对魏王说:这是一只受过伤又掉队的雁。
因此它听到弓弦响声后,就拼命地向上飞,一使劲,伤口裂开,就掉了下来。
这个成语比喻因受过惊吓而遇事特别胆怯的人。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惊弓之鸟
成语拼音:jīng gōng zhī niǎo
成语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
也作“伤弓之鸟。
”
典故出处:《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
成语例句:那些工头们,个个如惊弓之鸟,巴不得赶快飞出车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学过程
导入:相传古时候,有人只拉弓而不射箭就能把天上的大雁射下来,同学们相信吗?同学回答。
引入课题《惊弓之鸟》(板书)
师:“那谁来说一说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那你知道“惊”是什么意思?(惊吓);
“弓”呢?师:就是古时候人们用来射箭的最常用的一种弓。
在拉弓射箭时,弓弦会发出一种“嘣”的声响。
那这里的“弓”指的是一张弓呢?还是指弓弦声?――弓弦声。
那“之”又是什么意思?
“鸟”又指什么?(大雁)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回答)
师:“那么,我们班有什么能手吗?”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一)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1、自由朗读1—4自然段。
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
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5、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
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二)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1、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更羸射雁的描写,要体会短句的作用。
这个语段,用“拿、拉、听、飞、拍、掉”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更羸动作的娴熟
快捷,大雁的惊恐。
抓住“忙往上飞、直掉”来体会。
朗读练习重音及停顿。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
3、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4、点名同学上台来表演文中第5自然段,点评。
(三)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1、默读7—9自然段。
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
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
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
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
而这些原因正
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
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4、了解根据现象推断实质的思维方式:
更羸观察到大雁飞得慢,叫得声音很悲惨,分析大雁是受过箭伤,孤单失群;推想出大雁一听到弦响,肯定会因害怕而掉下来。
可用填空帮助展示思维过程:
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受到箭伤。
大雁叫得惨,是因为孤单失群。
大雁掉下来,是因为心里害怕,使劲往上飞,伤口裂开。
小结:更羸是通过观察现象:一只大雁边飞边鸣;分析原因:受过箭伤;进而推想结果:不用箭也能射下雁。
5、抽象寓意:
大雁被射下来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它受过伤,对弦响十分害怕,所以才被射下来。
概括出“惊弓之鸟”的寓意。
6、用“不是……是”、“只要……就”、“一……就”写话。
程度好的学生可以用两对关联词写一段话。
7、运用这种推理方法。
说明句子的合理性:
8、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所以。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