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艺学
制药工艺学的分类有哪些

制药工艺学的分类有哪些制药工艺学是研究制药过程中药物的制备、纯化、分离和包装等工艺的学科。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制药工艺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制药工艺学的主要分类:根据制药工艺的具体流程和操作步骤,可以将制药工艺学分为前处理、制剂工艺和包装工艺三个主要方面。
- 前处理:前处理是制药工艺学中的首个环节,主要包括原药料收集、质量控制、预处理和制剂配方的制定等过程。
前处理的目标是通过选择和预处理原料,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果,为后续的制剂工艺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
- 制剂工艺:制剂工艺是将药物原料转化为最终用于临床诊疗或患者治疗的药剂的过程。
制剂工艺包括各种物质的混合、溶解、分散、乳化、浸渍、包衣和加压等操作。
制剂工艺的目标是制备出稳定、有效、高生物利用度和可控释放的药物制剂。
- 包装工艺:包装工艺是指将制剂装入药品容器中,并通过防潮、防氧化、防光和防辐射等手段,保护制剂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包装工艺的目标是保障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并为便携性、易使用性和长期保存提供条件。
2. 制药工艺学的其他分类:根据不同的角度和需求,制药工艺学还可以按照其他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包括:- 工艺流程分类:根据制药工艺中所涉及的物料流动和工作流程的不同,可将制药工艺学分为批次生产工艺、连续生产工艺和混合生产工艺等。
- 制剂类型分类:根据药剂的剂型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制药工艺学分为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半固体制剂、生物制剂和新型制剂等。
- 工艺标准分类:根据制药工艺所遵循的标准和规范的不同,可以将制药工艺学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等。
- 物性分类:根据药物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制药工艺学分为有机制药工艺、无机制药工艺、生物制药工艺和天然药物制剂工艺等。
- 境内外分类:根据制药过程所处的国际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将制药工艺学分为境内制药工艺和境外制药工艺等。
以上是制药工艺学的几个主要分类。
不同的分类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相互交叉和重叠,并且会随着科学技术和药物研发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
制药工艺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一、制药工艺学是指将原料药或中间体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药物配方、药物制备、包装和检验等技术过程,加工成符合药品注册批准文书要求的成品药的学科。
制药工艺学对药物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依靠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和技术方法,确保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安全有效的药品。
二、药物生产的工艺流程1.原料药的生产原料药生产是整个制药生产的基础,原料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成品药的质量。
原料药的生产包括原料药的合成、提纯、结晶、干燥等环节。
在原料药生产中,要特别注意反应条件的控制、反应过程的监控以及产品的提纯和析出等关键环节。
2.中间体的生产中间体在药物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原料药合成的核心环节。
中间体的生产工艺需要对合成路线、反应条件进行合理设计,并且要注意反应物的选择、反应条件的控制等方面。
3.成品药的制备成品药的制备是制药工艺学的最终环节,包括配方确定、制剂工艺的开发、生产工艺的设计、生产设备的选择等。
在成品药的制备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问题。
三、药物生产中的质量控制1.原料药、中间体和成品药的质量控制药物的质量控制是制药工艺学的核心内容,包括对原料药、中间体和成品药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需要对原辅料的质量、反应过程的控制、产品的纯度、含量、溶解度、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检验。
2.环境条件的质量控制药物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对药物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对生产环境的洁净度、湿度、温度等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
3.生产设备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对药物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检验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质量稳定。
1.危险性品的防护在药物生产中会接触到一些危险性品,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生产人员的安全。
2.工艺操作的安全控制药物生产工艺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确保操作的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
3.废物处理的安全控制废物处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对废物处理进行严格控制,做到安全处理废物。
制药工艺学

适宜的搅拌速度:保证气液混合,提高溶氧
调整搅拌转速:各阶段的生长和耗氧量不同。
(6)消沫
天然油脂:玉米油;
化学消沫剂:泡敌。
策略:少量多次。
注意:不适在前期多加入,影响呼吸代谢
分离提纯
青霉素不稳定,遇酸、碱、热分解失活
水溶液中不稳定,非极性溶剂中稳定
易溶于有机溶剂,水中溶解度很小
生物合成
1.前体合成
2.结构修饰
3.不同组分的装配
青霉素
前体及三肽的合成
前体:L-缬氨酸 半胱氨酸 α-氨基己二酸
1.三肽的合成:L-α-氨基己二酸首先与半胱氨酸缩合形成二肽,然后L-缬氨酸的氨基与半胱氨酸的羧基缩合形成三肽。
2.β-内酰胺环、噻唑环的形成 在环化酶催化下,三肽中的酰胺N原子与S原子相邻的C原子连接进行环化,形成β-内酰胺环。
1 发酵液处理 计算好发酵液实际过程后,加0.1%-0.2%的甲醛溶液,起杀菌和菌体蛋白凝集变性的作用。接着加4%-6%的ZnSO4,去除酸性蛋白并起助滤作用。用15%-20%的碱液调pH至8.2-8.8之间,稳定红霉素,最后过滤。
2 滤液处理 先计算好醋酸丁酯的加入量,用碱液调pH至10-10.5,边加边搅拌,再加适量的消泡剂,保温30-32℃左右。
毒性:抑制细胞生长和青霉素合成。
策略:低浓度流加
控制:保持供应速率略大于生物合成需要。
提高产量的其他物质流加
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单月桂酸酯、三油酸酯;
可溶性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钠、聚乙二胺、聚乙烯吡咯烷醇;
其他:剪切保护剂;分散剂
制药工艺学知识点总结初中

制药工艺学知识点总结初中一、制药工艺学的概念制药工艺学是指将药物原料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处理,制备成满足药用要求的药品的过程。
它是现代药物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是药品生产中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之一。
二、制药工艺学的主要内容1. 药物原料的提取和精制药物原料一般来自于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通过提取和精制,将其纯化为固体、液体或气体的药物原料。
2. 药物合成通过化学反应合成出具有特定治疗作用的药物。
包括有机合成、无机合成、生物合成等方法。
3. 药物制剂的生产工艺将药物原料或合成的药品与辅料按照一定的配方和工艺要求,制成适合于人或动物用药的物理状态和剂型。
4. 药品包装包装是药品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保护药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可以方便药品的使用和储存,因此包装工艺也是制药工艺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5. 药品质量控制药品质量控制是制药工艺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药品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检验、稳定性试验等。
6. 药品生产设备药品生产设备是实施药品生产工艺的主要条件之一,包括反应釜、干燥设备、填充设备、包装设备等。
7. 药品生产管理药品生产管理包括生产计划、生产过程监控、品质管理、安全管理等,它是保障药品生产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三、制药工艺学的基本原理1. 质量原理质量是药品的生命,制药工艺学中的每个环节都要以质量为中心,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安全原理制药工艺学中的生产设备、工艺和工作人员都要遵循安全原则,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
3. 经济原理制药工艺学中要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证药品的合理价格。
4. 环保原理制药工艺学中的生产过程要符合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四、制药工艺学的发展方向1. 绿色制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制药正逐渐成为制药工艺学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绿色工艺和绿色原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 智能制药智能制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药品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制药工艺学第一章

制药工艺学的任务是研究药物制造过程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优化生产 工艺,提高药物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为药物研发、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制药工艺学发展历史及现状
发展历史
制药工艺学起源于古代医药实践,随着化学、生物学、工程 学等学科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现代制药工 艺学经历了从经验到科学、从手工到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制药工艺学第一章
目录
• 绪论 • 药物合成路线设计与优化 • 化学反应原理及其在制药工艺中应用 • 原料药生产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 • 制剂生产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 • 现代制药工艺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绪论
制药工艺学定义与任务
制药工艺学定义
制药工艺学是研究药物制造过程及其相关技术的科学,涉及药物原料的提取、 合成、纯化、制剂、质量控制等方面。
原料药的定义与分类
原料药是指用于生产各类制剂的原料药物,包 括化学合成原料药、天然药物原料药等。
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原料药的生产通常包括原料准备、化学反应、 分离纯化、干燥、包装等步骤。
工艺流程中的关键操作单元
包括反应釜、分离设备、干燥设备、包装设备等。
原料药生产关键质量控制点识别与监控
关键质量控制点的定义
可行性原则
合成路线应符合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 条件,确保反应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选择性原则
针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选择 合适的反应类型和条件,提高目标产 物的选择性和纯度。
经济性原则
考虑原料、试剂、溶剂等的成本和来 源,选择经济合理的合成路线。
药物合成路线优化方法与技术
反应条件优化
通过调整反应温度、压力、时间、浓度等条 件,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率。
《制药工艺学》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制药工艺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涉及 多种学科领域,如化学、生物学、药剂学等,同时也需要遵 守严格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制药工艺学的应用领域
药品研发
制药工艺学在药品研发阶段发挥 着重要作用,涉及新药的发现、 筛选、合成、制剂等方面的研究
。
药品生产
制药工艺学是药品生产的核心技术 ,涉及原料药的生产、药物制剂的 制备、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
04
制药工艺学中的安全与环保
制药工业的安全管理
制药工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止事故发生,保 护员工健康和环境。
制药工业安全培训
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和技能,确保员工能够遵守安全规定。
制药工业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规章制 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
这些设备包括反应器、混合器、分离器、干燥器等,每种设备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 操作要求。
了解和掌握这些设备的原理、操作和维护对于保证制药工艺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至 关重要。
制剂生产设备
制剂生产设备是用于将原料药 转化为药物制剂的设备,如片 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这些设备包括压片机、混合机 、包衣机、灌装机等,每种设 备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操作要 求。
《制药工艺学》ppt课件
• 制药工艺学概述 • 制药工艺流程 • 制药设备与技术 • 制药工艺学中的安全与环保 • 药品研发与注册 • 案例分析
01
制药工艺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制药工艺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制造过程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药 物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制剂、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论 和实践。
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

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制药工艺学是研究制药过程的科学学科,涉及药物的制备、转化、纯化和包装等方面的工艺技术。
在制药工艺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以下将详细介绍一些关键的名词。
1. 药物:指的是具有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作用的化学物质。
药物可以是天然产物,也可以是合成的化学物质。
制药工艺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制备药物。
2. 药物制备:指的是从原料开始,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工艺步骤将原料转化成药物的过程。
药物制备通常包括合成、提取、纯化等步骤,还可能包括晶化和干燥等工艺。
3. 中间体:在药物的制备过程中,中间体是指在合成路线中生成但不是最终产品的化合物。
中间体是制备药物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它们在反应过程中被转化为最终的药物。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发生的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在药物制备中,化学反应经常被用来将一种化合物转化为另一种化合物,以获得所需的药物。
5. 提取:提取是指从天然来源中获取药物或化合物的过程。
提取通常涉及将天然原料浸泡在溶剂中,使药物或化合物溶解在溶剂中,然后通过蒸发等方式从溶剂中分离出目标化合物。
6. 纯化:纯化是指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目标化合物的过程。
纯化通常包括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去除杂质,以获得纯度较高的药物或化合物。
7. 结晶:结晶是指溶液中溶解物质的无序分子重新排列为有序晶体的过程。
结晶常常被用来纯化药物,因为在结晶过程中,杂质往往不能结晶并被排除在晶体之外。
8. 干燥:干燥是指将药物中的水分或其他溶剂去除的过程。
干燥药物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和保存时间。
9. 控释:控释是指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和持续时间。
控释技术可以使药物长时间维持在治疗剂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10. 药剂学: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学科,主要涉及药物制剂的设计、制备和评价。
药剂学的目标是开发出安全有效的药物剂型,以方便患者使用。
11. 药物分析:药物分析是研究药物质量和纯度的科学技术。
制药工艺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1、制药工艺学是研究药物工业生产过程的共性规律及其应用,包括制备原理,工艺路线和质量控制。
2、制药工艺学的研究可分为:包括小试研究、中试放大研究和工业化生产工艺研究,分别在实验室、中试车间和生产车间进行。
3、按照药物生产过程,制药工艺过程分为:✓化学制药工艺:全合成工艺(total synthesis)和半合成工艺(semi synthesis)✓生物技术制药工艺✓中药制药工艺✓制剂工艺4、化学全合成工艺——化学合成药物一般由结构比较简单的化工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合成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
5、化学半合成工艺——由已知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
第二章化学制药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1、药物生产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的一般程序:1)必须先对类似的化合物进行国内外文献资料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2)优选一条或若干条技术先进,操作条件切实可行,设备条件容易解决,原辅材料有可靠来源的技术路线。
3)写出文献总结和生产研究方案(包括多条技术路线的对比试验)药物合成工艺路线设计属于有机合成化学中的一个分支,从使用的原料来分,有机合成可分为全合成和半合成两类。
●半合成(semi synthesis):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复杂化合物的过程。
●全合成(total synthesis):以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复杂化合物的过程。
2、逆合成分析方法逆合成的过程是对目标分子进行切断,寻找合成子及其合成等价物的过程。
切断:目标化合物结构剖析的一种处理方法,想象在目标分子中有价键被打断,形成碎片,进而推出合成所需要的原料。
切断的方式有均裂和异裂两种,即切成自由基形式或电正性、电负性形式,后者更为常用。
切断的部位极为重要,原则是“能合的地方才能切”,合是目的,切是手段,与200余种常用的有机反应相对应。
合成子:已切断的分子的各个组成单元,包括电正性、电负性和自由基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理想的药物制药工艺路线
理想的药物制药工艺路线应该为:药物制备途径简易,即原辅料转化为药物路线要简短;药物制备的原辅料尽量少,而且易得,并有充足的数量供应;药物制备过程中的中间体容易以较纯的形式分离出来,其质量合乎要求的标准,最好是多步反应连续操作;药物制备的条件易于控制,如安全环境,劳动保护等;药物制备所需设备要求不太苛刻,操作人员易于掌握;药物制备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最少,并且易于治理;使用该制备工艺制出的药物经分离,纯化能较容易地达到标准;采用该制备工艺制出的产品,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
2逆合成分析过程的要求
(1)每步都有合理又合适的反应机制和合成方法。
(2)整个合成要做到最大可能的简单化。
(3)有被认可的原料
3为什么在建立碳—碳键之前应首先建立碳碳杂键
碳骨架的形成和官能团的运用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相对独立但又互相联系:碳骨架只有通过官能团的运用才能装配——反应是在官能团上发生的,或是在由于官能团的影响所产生的活动部位上发生的,因此,在建立碳碳键之前应首先建立碳杂键。
4一般来说,你合成转化工作应遵循怎么样的顺序
由目标分子结构和反应性决定逆合成顺序。
(2)从合成角度考虑逆合成转化顺序。
(3)从合成反应优化合成转化顺序。
5我们在设计工艺路线时应重点考虑什么
我们在设计路线时应重点考虑并不断追求的应该是原辅料转化为目标药物的路线要简短;中间体容易提纯、分离;反应条件易于控制;收率最佳、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制备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较少且易治理。
6碳骨架拆分得到的合成元有几种类型
接受电子的合成元。
(2)给电子的合成元。
(3)自由基合成元。
(4)双电子中性的合成元。
7在解决骨架与官能团都有变化的合成问题时应首先考虑什么
(1)化合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分子的官能团决定的,但是在解决骨架与官能团都有变化的合成问题时,要优先考虑骨架的形成,这是因为官能团是附着在骨架上的,骨架建立不起来,官能团就没有根基。
(2)考虑骨架的形成时,首先研究目标分子的骨架是由那些较小单元的骨架,通过哪些成键反应结合而成的,较小单位的骨架又是由那些更小的碎片的骨架通过何种成键反应结合而成的,依次顺序推断下去,直到得出最小的碎片的骨架,也就是应该使用的原料的骨架。
8药物生产工艺中对反应产物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常常可概括为哪些方面?
①配料比。
②溶剂。
③催化。
④反应时间及其监控。
⑤后处理。
⑥产品的纯化和检测⑦其他。
9配料比的关系,即物料的浓度关系一般根据哪几方面考虑?
配料比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间量的搭配关系;物料的浓度关系一般根据以下反面考虑:①
凡属可逆反应,可采取增加反应物之一的浓度(即增加其配料比),或从反应系统中不断移走生成物之一的方法,以提高反应速率和增加产物收率。
②当产物的生成量取决于反应液中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时,则应增加其配料比。
③若反应中,有一反应物不稳定,则需增加其用量,以保证有足够的量参与主反应。
④当参与主、副反应的反应物不尽相同时,应利用这一差异,增加某一反应物的用量,以加强主反应的竞争能力。
⑤为防止连续反应(副反应)的产生,有些反应物的配料比宜小于理论量,使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停止下来。
⑥当实验一个新反应时,主料的摩尔比最好从1.0:1.2,反应物浓度10%开始进行反应条
件的探索,再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10溶剂化对反应的影响?
(1)反应物比过渡态更易与发生溶剂化,则反应物的位能降低,反应速率降低。
(2)过度态更易发生溶剂化,过度态能降低,反应速度升高,溶剂极性加大对反应有利。
11重结晶中理想溶剂的条件?
重结晶中理想溶剂的条件为:对杂质有良好的溶解性;而对于待结晶的药物应具备所期望的溶解性。
重结晶溶剂的选择经验规则是“相似相溶”:极性大的溶质就使用极性大的溶剂,极性小的溶剂就使用极性小的溶剂。
12溶剂一般可分为哪几类,并举例说明各类中有哪些物质(每类3种)
溶剂一般分为质子性溶剂和非质子溶剂两大类。
质子型性溶剂既可与负离子的反应物发生氢键结合,产生溶剂化作用,也可与负离子的孤电子对进行配位,或与中性分子的氧原子形成氢键,或由于偶极矩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溶剂化作用;质子性溶剂有水、醇类、乙酸、硫酸等;非质子性溶剂主要是靠偶极矩或范德华力而产生溶剂化作用;非质子溶剂有醚类、卤烷化合物、酮类等。
13为什么控制反应时间和终点?
对于每个反应来讲都有一个适宜的反应时间,化学反应在规定条件下完成后必须停止,并使反应生成物立即从反应系统中分离出来。
否则继续反应可能使产物分解破坏,副产物增多或发生其他复杂变化,而使收率降低,产品质量下降。
另一方面,若反应未到达终点,过早停止反应,也会导致反应不完全。
转化率都不高,并影响收率及质量。
为此,对于每一反应都必须掌握好进程,控制还反应时间和终点。
14中试放大的任务及意义是什么
中试放大研究的任务是一方面验证和完善实验室工艺研究所确定的反应条件,另一方面研究确定工业化生产所需设备的结构、材质、安装以及车间布局等。
同时,中试放大也为临床前的药学和药理毒理学研究以及临床试验提供一定数量的药品。
通过中试放大,不仅可以得到先进、合理的生产工艺,且可获得较为确切的消耗定额,为物料衡算、能量平衡、设备设计以及生产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
15为何正式生产后,工艺研究还需要继续进行
这是因为正式生产以后,生产工艺上会继续发现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中间体和产品的收率、质量等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原料供应和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常常迫使制备过程采用新原料、新工艺或新设备,于是要重新研究工艺过程和反应条件;副产品和“三废”的回收、综合利用及后处理问题在中试研究阶段是不可能全部不解决的。
16物料计算的步骤是什么
①收集和计算所必需的基本数据;②列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包括主反应和副反应;③根据给定条件画出流程简图;④选择物料计算的基准;⑤进行物料衡算;⑥列出物料平衡表:包括输入与输出的物料平衡表、三废排量表、计算原辅材料消耗定额。
17生产工艺规程的作用
(1)生产工艺规程是组织工业生产的指导性文件。
(2)生产工艺规程是生产准备工作的依据。
(3)生产工艺规程是新建和扩建生产车间或工厂的基本技术条件。
18制定生产工艺规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①产品介绍;②原辅材料和中间体的质量标准;③化学反应过程及生产工艺流程;④生产工艺过程;⑤成品、中间体、原料检验方法;⑥技术安全与防火、防爆;⑦资源综合利用和三废处理;⑧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⑨劳动组织与岗位定员;⑩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
力;○
11主要设备的使用与安全注意事项;○12生产技术经济指标;○13物料衡算;○14附录。
19生产工艺过程包括哪些
①原料配比;②主要工艺条件及详细操作过程,包括反应液配置、反应、后处理、回收、精制和干燥等;③重点工艺控制点,如加料速度、反应温度、减压蒸馏时的真空度等;④异常现象的处理和有关注意事项,例如停水、停电,产品质量不好等异常现象。
20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哪些
①生产能力包括成品和副产品;②中间体,成品收率,分步收率和成品总收率,收率计算方法;③劳动生产率及成本,即全员和工人每月每人生产数量和原料成本、车间及工厂成本等;④原辅材料及中间体消耗定额。
2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方向
根据道尔顿定律,互相不溶也不起化学作用的液体混合物的蒸汽总压,等于该温度下各组分饱和蒸汽压之和。
此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与水不发生反应,不溶或难溶于水的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如一些芳香性,有效成分具有挥发性的药材的提取。
由于水的沸点是100℃,温度较高,不适用于有效成分容易氧化或分解的药材。
22多效蒸发中逆流加料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是溶液在各效间的流动时利用效间的压力差,不需要用泵来输送。
缺点:是各效料液的浓度依次增高,而沸点却依次降低,沿料液流动方向料液黏度逐渐增高,导致传热系数逐渐降低,特别是在末效这种现象显得更为突出。
23简述离心分离法的优点
优点是:料液的浓度愈大时,蒸发的温度也愈高;浓度增加黏度上升与温度升高黏度下降的影响基本可以抵消,因此各效料液的黏度相近,各效传热系数的大小基本相等。
缺点是:除末效外,料液从压力低的一效传到高的一效时,必须用泵来输送,能量消耗增大,设备费用高;由于各效进料温度都较沸点为低,与并流加料相比产生的二次蒸汽量较少,不利于蒸发的进行,因此在各效间常常需要预热。
24超临界流体(SCF
离心分离法的优点是:生产能力大,耗时少,分离效果好,成品纯度高。
特别适用于晶体悬浮液和乳浊液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