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试笔记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

《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地球〔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 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

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

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局部:位于昼半球的局部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局部叫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

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3: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降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

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

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

〔三〕、地球外表的根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展。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

3.地球外表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开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展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外表存在着复杂的局部异。

6.地球外表是人类社会发生、开展的环境,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四〕、试述地球的部圈层构造和外部圈层构造分别有哪些?要点:1〕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可将地球的部圈层构造划分为: A〕地壳〔按书简述〕;B〕地幔〔简述〕; C〕地核〔简述〕。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笔记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笔记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笔记一、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它派生的自然物质所组成的整体,也称为自然综合体。

2、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按照特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待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自然地理系统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4、耗散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的,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

5、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在地带性因素作用下随纬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6、地域分异把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分化,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域分异。

7、纬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度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8、干湿度地带性是指由于海陆分布引起的气候干湿度不同,使得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到内陆沿经度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更替的性质,也叫经度地带性、经度省性。

9、综合自然区划是以自然地理综合体为划分对象,根据自然综合体为划分对象,根据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程度和差异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10、自然区划就是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的地域系统研究方法。

11、报酬递减率当对土地的投入增加一定水平时,单位投入所获得的报酬随投入增加而发生递减的现象称为土地报酬递减律。

1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劳动成果相结合而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13、土地单位把土地分级中反映土地范围大小、能够揭示土地特点与组合关系的单位称为土地分级单位,简称土地单位。

2022年考研611地理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学》考研重点复习笔记(含真题)

2022年考研611地理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学》考研重点复习笔记(含真题)

611地理科学基础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重点复习笔记(含真题)复习笔记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1地理学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其范围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①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两部分:a.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b.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②经济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③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3)地理学分类依据系统论,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综合地理学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

②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

③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3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

(1)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学重点笔记摘抄(3篇)

自然地理学重点笔记摘抄(3篇)

第1篇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的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笔记摘抄: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指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集区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场所。

2. 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3.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总体,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地理环境差异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带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5. 地理环境规律性:地理环境规律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方面呈现出的规律性,如地带性、垂直性、周期性等。

6. 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指地球内部的热力、构造运动等,外力作用主要指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7. 地理环境演化:地理环境演化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二、自然地理要素1. 大气:大气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大气具有保温、调节气候、提供氧气等作用。

2. 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组成的系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具有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塑造地貌等作用。

3. 岩石圈: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以下,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的部分。

岩石圈具有塑造地貌、提供矿产资源等作用。

4.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物资源等作用。

5.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值,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

气候对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显著影响。

6.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包括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
溶液中的质点常常围绕着细小岩屑、生物碎屑、气泡等由中心向外层层沉淀而形成球状、透镜状、姜状等集合体�称为结核。 如果结核小于 2mm�形同鱼子状�具同心层状构造�叫鲕状体�鲕状体常彼此胶结在一起�如鲕状赤铁矿。 G、钟乳状、葡萄状集合体 胶体溶液因蒸发失水逐渐凝聚�因而在矿物表面围绕凝聚中心形成许多圆形的、葡萄状的小突起。 H、土状体疏松粉末状矿物�多为结晶矿物�集合体�一般无光泽。许多由风化作用产生的矿物如高岭石等集合体常呈此形态。
度计”�下表�
�2�解理
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沿着一定方向分裂的面叫做解理面。解理是由晶体
内部格架构造所决定的。根据劈开的难易和肉眼所能观察的程度�可分为极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的断开面叫做断口。 ? ?4、其它物理性质 ?
绝大部分矿物是结晶矿物�化合物�简、复、变、水、同质多像、胶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矿物的范围扩大了�包括地球内层及宇宙空间所形成的自然产物。 自然界里的矿物很多�大约有 3000 种�但最常见的只有五六十种�至于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只不过二三十种�称造岩矿物。
它们共占地壳重量的 99%。各种矿物都有一定的外表特征——形态和物理性质�可以作为鉴别矿物的依据。 �二�矿物性质 1、矿物形态 �1�单体形态
2、二向延展-板状黑云母晶体 3、三向等长-粒状石榴子石晶体�粒径 2.6cm (2)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 A、粒状集合体 由粒状矿物所组成的集合体�如左图。 B、片状、鳞片状、针状、纤维状、放射状集合体 如石墨、云母等常形成片状、鳞片状集合体�石棉、石膏等形成纤维集合体�还有些矿物常形成针状、柱状、放射击状集合体。 C、致密块状体 由极细粒�结晶�矿物或隐晶矿物所成的集合体�表面致密均匀�肉眼不能分辨晶粒彼此界限。 D、晶簇

伍光和版自然地理学笔记

伍光和版自然地理学笔记

2.地球表层(地理圈)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它部分的结构特征。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可分为1.综合自然地理学2.部门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三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它分科有密切联系;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地学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的关系;•和环境科学的联系。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宇宙中的天体可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定12自然地理学笔记x为一定时间内流域的降水量;u2为收入超过支出时的增量;w1为进入流域的地下径流量;z1为地表及土壤中凝结的水量;w2为由地下径流方式流出的水量;z2为雪面、土面、叶面、水面蒸发量;u1为支出超过收入时的减量;y为以地表径流方式流出的水量。

以上所有数值都用水深表示,则一条河流任意时段的水量平衡方程式可写为:x=y+(z2-z1)+(w2-w1)+(u2-u1)令z=z2-z1;u=u2-u1;w=w2-w1。

u、w可正可负,则平衡方程变为:x=y+z+u+w当其它条件相同时,流域面积越大,w就越小,因此,当计算大流域时,w可忽略,即公式变为:x=y+z+u当计算一年的时:x=y+z+u年;当计算多年水量平衡时:xo=yo+zo;xo为多年平均降水量,yo为正常径流量zo为正常蒸发量。

对于内陆流域,多年水量平衡式为:xo=zo,即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多年平均蒸发量。

六、河流的分类(一)河流分类的意义和原则河流分类的原则包括:1.以河流的水源作为河流最重要的典型标志,按照气候条件对河流进行分类;2.根据径流的水源和最大径流发生季节来划分;3.根据径流年内分配的均匀程度来划分;4.根据径流的季节变化,按河流月平均流量过程线的动态来划分;5.根据河槽的稳定性来划分;。

(完整版)自然地理笔记

(完整版)自然地理笔记

(完整版)⾃然地理笔记⼤⼀上·⾃然地理学复习重点第⼀章⼀、地球⾃转的地理效应和公转的地理效应1、地理⾃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在⾃传使所有在北半球做⽔平运动的物体都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3)地球⾃转造成同⼀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时间。

4)⽉球和太阳的引⼒使地球体发⽣弹性形变,在洋⾯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运动、⼤⽓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收到地球⾃转的影响。

2、地理公转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度变化(公转周期)2)四季与五带的划分(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形成天体系统。

万有引⼒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的级别,依次为地⽉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星(近圆性,同向性,共⾯性)三、朔望⽉☆朔望⽉,⼜称“太阴⽉”。

⽉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

为⽉相盈亏的平均周期。

以从朔到下⼀次朔或从望到下⼀次望的时间间隔为长度,平均为29.53059天。

我国的先民们把⽉亮圆缺的⼀个周期称为⼀个“朔望⽉”,把完全见不到⽉亮的⼀天称“朔⽇”,定为阴历的每⽉初⼀;把⽉亮最圆的⼀天称“望⽇”,为阴历的每⽉⼗五(或⼗六)。

从朔到望,是朔望⽉的前半⽉;从望到朔,是朔望⽉的后半⽉;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个⽉。

成因:⽉球⾃⼰不会发光,全靠太阳照亮,迎着太阳的半球亮,背着太阳的半球暗,⼜因⽇地⽉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亮绕地球运⾏⽽变化,便造成⽉亮各种圆却形状,即⽉相变化。

四、⽉相:⼀个朔望⽉为29天半,⽉相是依⽇⽉黄经差度数(以下的度数就是⽇⽉黄经差值)来算的,共划分⼋种:⼀、新⽉(农历初⼀⽇,即朔⽇):0度;⼆、上峨嵋⽉(⼀般为农历的初⼆夜左右-------初七⽇左右):0度----90度;三、上弦⽉(农历初⼋左右):90度;四、盈凸⽉(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四左右):90度----180度;五、满⽉(望⽇,农历⼗五⽇夜或⼗六⽇左右):180度;六、亏凸⽉(农历⼗六左右-----农历⼆⼗三左右):180度----270度;七、下弦⽉(农历⼆⼗三左右):270度;⼋、下峨嵋⽉(农历⼆⼗四左右----⽉末):270度-----360度;另外,农历⽉最后⼀天称为晦⽇,即不见⽉亮;实际上是29天12⼩时44分3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考试笔记绪论:1、地理学(1)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2)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一“表层”是具有独特物质结构形状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地球具有圈层构造: 外部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

(3)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

第一章:1、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①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接近圆形。

②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的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③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④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⑤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比较接近。

⑥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产生自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地方时不同。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昼夜长短变化与极昼极夜现象4、产生四季更替4、地球表面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等。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第二章:1、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化学元素(单个或若干个)在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天然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2、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1、水平运动:指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沿着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

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力或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

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

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

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3、地质构造(名词)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和扭应力等三类,可分别形成压性、张性和扭性构造。

第三章:1、干洁空气含义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结空气,简称干空气。

2、大气分层(各自特点)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5 层。

1、对流层:大气的最低层,自地面到8—18km,平均11km。

特点——剧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对人类和地球生物影响最大。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5km 高度为平流层。

特点——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温随高度的升高不变或微升,大气透明度良好。

3、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km 高度为中间层。

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降低(因为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氧能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的大气吸收了);存在强烈的垂直对流,所以该层又称为高空对流层。

4、暖层:从中间层顶到800km 高空为暖层。

特点——空气稀薄;温度因大气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随高度上升迅速升高;高度电离;常常出现极光。

5、散逸层(外层):800 —约3000km 的大气层。

特点——空气极其稀薄;气温很高,而且随高度升高;地球引力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逃逸至宇宙空间。

3温室效应(名词解释)大气辐射向下指向地面的部分,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几乎全部为地面所吸收,这对地面因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所以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这种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或温室效应。

4、凝结核的作用(1)对水汽的吸附作用(2)使形成的滴粒比单纯由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滴粒大得多,使之处于潮湿环境中,有利于水汽继续凝结。

5、雾的分类辐射雾——因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层空气变冷,水汽凝结而成;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无云的夜晚,谚语有“十雾九晴”之说。

平流雾——暖湿气流移到冷的下垫面上,冷却降温,水汽凝结而形成;出现范围广。

蒸汽雾——冷空气移动到暖水面上形成的雾。

上坡雾——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使水汽凝结而产生的雾。

锋面雾——发生于锋面附近的雾。

6、降水类型1、对流雨: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上升,冷却凝结形成积雨云而降雨,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常伴随雷电现象,又称热雷雨;赤道常年可见,我国夏季常见;2、地形雨:暖湿气流沿山地迎风坡抬升冷却凝结而降水。

山地迎风坡常形成多雨中心,而背风坡则由于焚风效应,降水少,成为雨影区。

3、锋面雨(气旋雨):冷暖气团相遇,暖湿气流沿锋面抬升凝结成雨。

降水范围广、时间长。

在温带占主要地位。

4、台风雨: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空气气旋,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

夏秋季常见,有时造成灾害。

7、季风环流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是由于海洋与大陆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

南亚和东南亚季风过赤道,冬逆夏顺。

8、锋及其分类(1)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移动方向和结构可分为:①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②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③准静止锋: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很慢的锋;④锢囚锋:两条移动的锋相遇合并所形成的锋。

①冷锋天气一型冷锋:移动慢,锋面坡度较小(1/100)。

锋后为稳定性降水区。

由于移动慢,暖空气上升较慢较平稳而出现层状云,降雨缓和。

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二型冷锋:移动快,锋面坡度较大(1/40~1/80),云雨区较窄。

由于移动快,暖空气受冷空气猛烈冲击快速上升而成浓厚的积雨云,常有雷雨狂风。

冷锋过境时,气温急降,但时间短暂,锋线一过天气转晴。

②暖锋天气:锋面坡度小(1/150 )。

锋前为较宽的连续性降水区,广阔的云雨区连绵数百公里,造成持续不断的降雨。

暖锋会使所经过地区的气温增高。

③准静止锋天气:锋面坡度比暖锋更小(1/250 ),锋前连续性降水区更宽广,但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更长。

锋面带上常有低气压扰动发生并伴随中到大雷阵雨。

④锢囚风天气:是两个移动锋面相遇形成的,其云系具有两种锋面的特征,锋面两侧都有降水区。

(2)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可分为:冰洋锋:冰洋气团——极地气团分界面极锋:极地气团——热带气团分界面赤道锋:热带气团——赤道气团分界面9、沃克环流◆赤道地区大洋的东侧是下层冷海水上升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

在东赤道太平洋地区强烈的冷海水上翻,使得其海洋表层温度与西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暖地”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东赤道太平洋冷水域的上空大气强烈下沉,西赤道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大陆上空大气对流强烈,大气以上升为主,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向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是赤道地区海-气作用的产物,并通过大气的动力影响到世界其它地区,整个赤道均存在沃克环流。

(补充)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当洋流运动异常或大气环流变化而导致赤道东风和东南信风减弱时,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东低的温度分布将会被破坏,赤道逆流增强,西太平洋温暖的海水向东延伸,从而使东太平洋补充表层的下层冷海水减少,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形成厄尔尼诺。

◆而当赤道东风和东南信风增强时,东太平洋更多表层的暖海水被吹送到西太平洋,导致更多的下层冷海水补充上表层,表层海水温度因而下降,结果使太平洋东西两侧表层海水的温差加大,形成拉尼娜。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①使来自东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风强度减弱,造成夏季降雨带的位置偏南,出现南方暴雨成灾、北方干旱少雨的异常现象;②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期偏晚;③东部地区秋季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雨分布;④容易出现暖冬;⑤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的热带气旋或台风数量偏少。

第四章:1、各大洋分界从南美洲和恩角沿北纬68度至南极洲——太平洋与大西洋分界从马来半岛经苏门答腊、爪哇、帝汶等岛、澳大利亚的伦敦德里角沿塔斯马尼亚东南角至南极洲——太平洋与印度洋分界从非洲好望角沿东京20度至南极洲——印度洋与大西洋分界北冰洋大致以北极圈为界。

2、海及分类定义: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海是洋的组成部分。

据国际水道测量局统计,各大洋共有海54个。

海的分类:(1)内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邻海相通。

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

(2)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临海相分隔,但直接受外海洋流和潮汐的影响。

如白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3)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4)岛间海:大洋中由一系列岛屿所环绕形成的水域,如爪哇海。

3、海水盐度(名词)含义: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绝大多数海水的盐度为33‰—37 ‰;表层海水盐度分布:从副热带海区向高低纬递减,形成马鞍形;盐度等值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大洋盐度高于近岸。

◆最高是红海(>37 ‰);◆最低是波罗的海(3 ‰—10 ‰)。

4、潮汐的周期变化: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5、洋流及分类1. 按照成因分:摩擦流(其中最重要的是风海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重力-气压梯度流包括倾斜流、密度流和补充流。

2. 根据温度的高低:分为暖流和寒流。

6、河流分段及各自特点河源:河流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是全流域海拔最高的地方,常与冰川、高原湖泊、沼泽、泉相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