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社会保障思想研究
朱元璋的改革与社会稳定

朱元璋的改革与社会稳定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这些改革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朱元璋的改革措施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朱元璋的改革措施1. 行政体制改革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对行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他废除了前朝分封制度,设立了一套完善的行政区划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府、州等地方行政区域,实施统一管理。
其次,他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进入官僚体系,提高了行政机构的效能和公正性。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升了行政管理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2. 农田改革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改革。
他实行了均田制,通过平均分配土地、减轻农民负担等措施,解决了土地不均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农民的生计问题,使得社会稳定得到有效维护。
同时,朱元璋还大力发展水利工程,进行治河造田,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粮食产量,保障了社会的供给稳定。
3. 财政改革朱元璋还进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以保障社会稳定。
他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推行收税制度,对财政进行集权管理,有效地缩小了地方政权的财力,避免了地方诸侯之间的争斗,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二、朱元璋的改革对社会稳定的影响1. 社会经济稳定朱元璋的改革措施,如行政体制改革、农田改革等,有效地提高了社会的运行效率,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行政体制的统一管理、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朝廷能够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源,推动经济的繁荣。
农田改革的实施,解决了农村社会矛盾,稳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社会经济的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2. 社会治安稳定改革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朱元璋通过加强行政管理、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等措施,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提升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朱元璋还加强了对于盗匪、叛乱和农民起义的镇压力度,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
3. 社会信仰稳定朱元璋在改革过程中注重维护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信仰,使得社会信仰稳定得到保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与政治实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与政治实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一位君主,从他就任皇帝开始,一直到去世,他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治国思想,并且将其付诸于实践。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以及他的政治实践究竟做到了多少。
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疏财仁民、法度严明、道德自信。
其中“疏财仁民”体现了朱元璋关注民生的一面,“法度严明”则是他重视法律与纪律的一面,“道德自信”则是他倡导礼义廉耻与正确道德观念的一面。
疏财仁民是朱元璋治国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认为国家的财政应该能够支持民生的需求,培养人才,发展经济,满足民众日常的生活所需,而不是浪费在无谓的战争上。
因此,他在财政上放宽了征收压力,减轻了百姓的税负,促进了各地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并采取了“田赋免役”政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压力,鼓励各地百姓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创业致富。
而法度严明则是朱元璋对治国规律的理解。
他高度重视法律与纪律,坚持执行法治,严格处置背法违纪的行为,通过军事、监督等方式,保障国家及文明社会的正常运转。
此外,他还创建了全国性的司法机构,对相对较弱势的群体给予保护,遏制了官僚系统不当行为。
他在很多领域使用了五刑,重视了法律的实效性和巨大威慑力,为后世的政治官迷提供了规范。
朱元璋还强调了“道德自信”的重要性,即领导者必须有一套高尚的行为准则并积极地推广这种准则。
例如,他鼓励公正、诚实、爱国、尊重他人、愿意助人为乐的德行,并对那些行为优良的平民和士人提供了途径和平台,积极推行了以重用人才为理念的人才政策,推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建设与更新。
当朱元璋实践自己的治国思想时,他主要采用了三个方面的措施:领导层的精干管理,官僚传统体制的深度革新,以及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改革。
首先,他实现了领导层的精干管理。
他提拔并赋予高额的权力给那些勤奋益智的卓越领导人,并对那些缺乏纪律和道德的领导人进行补充和调整。
通过这种方式,他提高了领导层的质量,获得了忠诚的助手,并清除了内部反对者。
试论朱元璋的社会控制思想

试论朱元璋的社会控制思想内容摘要: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的一位“布衣天子”,但同时也是一位政绩显著的封建帝王。
其对安邦定国的思考与实践,构成了他的社会控制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法治思想、民本思想、教化思想以及社会和谐思想。
他着重从宏观上缓解社会矛盾,避免矛盾积聚的治安思路至今仍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历代君主对安邦定国都有自己的思考,明太祖朱元璋也不例外。
尽管朱元璋本人并没有集中的论述与系统的归纳,但他对安邦定国的思考散见于其不同时期的治国实践与谕令当中,思想较为广泛而丰富。
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同时从维护本朝的统治需要出发,以长治久安为终极目的,构成了其社会治安思想体系。
重典治国的法治思想我国自先秦时期就有了法治思想,强调“垂法而治”、“一断于法”。
朱元璋夺取政权后,面对社会局势动荡不安的现实,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厉行法治。
其法治思想一是重立法;二是严执法;三是反对唯法;四是构建监督机制。
(一)重立法朱元璋说“礼法,国之纪纲。
礼法立则人志安,上下安。
建国之初,此为先务。
”称“纪纲法度,为治之本”。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朱元璋积极从事明初立法。
在他称帝之前,即命左丞相李善长为总裁官着手制定律令,并强调法随时移,要求立法的内容和形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客观形势的变化。
《大明律》的制定就是范例,史载“盖太祖之于律令,草创于吴元年,更定于洪武六年,整齐于二十二年,至三十年始颁布天下”。
除《大明律》外,朱元璋还创建了《大诰》四篇和《榜文》等刑事法律,制定了许多单行法规,如《充军条例》、《抄札条例》、《隐蔽差役》等等。
(二)严执法要使法律达到“使富者得以保其富,使贫者全其生”的预期目的,进而实现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就得从严执法,对违法者一律予以法定惩治。
朱元璋要求官吏犯罪亦须“事断于法”,称“朝廷赏罚一以至公,吾不得而私也”。
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受贿枉法被召入京城鞭死;驸马都尉欧阳伦借出使之便,私贩茶叶,被依法处死等即是明证。
从朱元璋自身出发,浅析明朝的“养老和优老”政策

从朱元璋自身出发,浅析明朝的“养老和优老”政策尊老敬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历代王朝都设有养老与优老的政策,明朝皇帝朱元璋不仅继承了历代王朝的养老政策,同时在此基础上使其得到发展与弘扬。
历史上的明朝是一个尊老、敬老的时代,在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养老与优老的政策。
一、明代初期由于稳定社会与巩固政权的需要,以及朱元璋个人的原因,在各个方面大力推行养老与优老政策朱元璋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的出身并不光景,年幼时候家里贫穷,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
而且不幸的是,朱元璋的祖父当时被分为"淘金户",每月要上交一定量的黄金作为赋税,这使得本是农民家庭的朱元璋更加贫穷。
而后又因交纳不上赋税举家逃跑,过上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当时的社会民族以及阶级矛盾尖锐,再加上灾祸不断,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人人只求自保根本无暇顾及别人,社会风气混乱,老无所依、幼无所长等现象比比皆是。
而逃亡途中的朱元璋见识到了人间的百态,自己不仅失去了亲人,还为了活命当过和尚,乞过讨。
所以经历过从路边行乞到开国皇帝转变的朱元璋深知底层人民的辛苦,在建立大明后,就颁布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去稳定社会与缓和底层矛盾,其中就包括养老和优老政策。
由于朱元璋的政权刚刚建立,国家经过连年的战争处于百废俱兴的状态,社会上大部分成年男性劳动力缺失,剩下的妇孺与老人劳动力不足。
所以朱元璋刚刚掌握政权就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底层农民的赋税与徭役、鼓励耕种,出台如相应的政策缓和社会底层的矛盾。
战争对于国家的消耗最为巨大,战争不仅要消耗大量的钱财与物资,最为重要的是大多数古代战争要想获得胜利比的是人数,所以经过战争之后刚刚建立的大明,国家对于成年男性尤为缺失。
虽说战争得到了胜利,但许许多多将男丁贡献去打仗的家庭,现在却只剩下老人与妇孺。
所以朱元璋意识到如若不安抚这些家庭,底层人民的怨念与矛盾会愈演愈烈。
这时养老与优老政策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朱元璋的法律制度与明朝的社会稳定历史借鉴与法治建设

朱元璋的法律制度与明朝的社会稳定历史借鉴与法治建设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为明朝的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就朱元璋的法律制度及其对明朝社会稳定的历史借鉴与法治建设进行探讨。
一、朱元璋的法律制度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的目标。
首先,他制定了《大明律》,该律以恢复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为宗旨,对违法行为给予严厉的制裁。
该律涵盖了刑法、民法、经济法以及军事法等各个领域,形成了明朝最基本的法律体系。
其次,朱元璋设立了严密的地方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以保证法律的实施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他建立了州、县、乡三级行政管理体系,明确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此外,他还设立了律令官、刑房、提刑等司法机构,加强了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最后,朱元璋注重培养法律人才,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了一大批具备法律知识和执法能力的官员。
他还设立了刑部和礼部,负责制定和解释法律法规,确保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二、明朝社会稳定的历史借鉴朱元璋的法律制度对明朝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首先,他通过严惩腐败行为,打击了社会上的贪污腐败现象,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提高了社会稳定的程度。
其次,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护了人民的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他加强了对土地和财产的保护,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社会各界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朱元璋的法律制度也为后来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注重法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机构,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
此外,他还倡导“法者国之准绳”,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这些做法不仅为明朝社会带来了长期的稳定,也对后来的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明朝的法治建设在朱元璋的倡导下,明朝的法治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明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涵盖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个方面。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从明初社会福利政策,看朱元璋的民生思想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从明初社会福利政策,看朱元璋的民生思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朱元璋都是一个残暴的君主。
毕竟中国历史上杀开国功臣的皇帝,除了刘邦,最出名的就是他。
而且他设立锦衣卫,暗中监视大臣,搞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但朱元璋只是对百官严苛,在天下人的心目中,他依旧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爆史君今天就从明初的社会福利政策,来谈谈朱元璋的民生思想。
明初社会福利政策朱元璋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之一,其先进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先欧洲600多年。
基本做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者有其屋。
”那朱元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听爆史君给大家慢慢道来。
朱元璋画像(一)免费养老政策孝亲敬长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朱元璋在做了皇帝后,更是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
为了让全天下都善待老年人,朱元璋特地颁布法令,要求各地善待老人,县官还要定期拿着米面衣物去慰问老人。
为了防止底下人弄虚作假欺骗他,朱元璋还特地让礼部尚书以皇帝的名义向基层官吏重申这一政策的重要性。
孝敬父母为了让子女安心在家侍奉父母,朱元璋于洪武六年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
”只要家中有7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一个儿子便可以免去劳役。
同时为了表彰这些敬老的人,明朝还规定:孝子孝女60岁时便可享受普通老人80岁的待遇。
在此之前,朝廷还会对他们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表扬。
而物质奖励则包括:赏赐衣物,发放奖金。
当然,以上是针对有子女的老人。
那鳏寡孤独怎么办呢?别急,朱元璋早就想到了解决办法。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
”洪武五年,朱元璋便令天下郡县设立“养济院”,而这养济院的收容对象便是:民之孤独残病不能生者,许入院。
明朝的后世皇帝谨遵太祖爷祖训,大力发展免费养老事业,不断完善养老制度。
如明英宗时期,便要每县设养济院一所,支米煮饭,日给两餐,器皿、柴薪、蔬菜等均由政府设法筹办。
养济院如果地方官员没有将孤寡老人接到养济院,或者住进养济院的都是他们家亲戚怎么办?朱元璋也有相应的惩戒措施,并写入了《大明律》。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研究

中 文 摘 要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已存在着一些后世所谓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和实践的萌芽,历朝历代大都设立了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等救助机构和制度,而且这些机构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已经发挥了今天我们所称作的社会保障的作用。
同时,与西方早期以基督教会为主从事济贫与慈善事业不同,自古以来我国历代王朝均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作为是政府施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此后,尽管王朝有更迭,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代以社会救助为主的保障措施也越来越具体,覆盖面也越来越广阔,而且其中也不乏一些先进的思想和具体的做法。
通观中国古代历史,古代的社会保障根植于中国社会深厚的土壤,并因时发展,不断完善,而且在某些方面也不乏创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有很多精髓值得我们去挖掘、学习和借鉴,而古代的社会保障的思想、政策及其制度则是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事业的背景下,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充分体现中国特色,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从纵横两条线展开研究。
一方面通过纵向研究考察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源流及制度法令、机构设施等具体行为和措施;另一方面,从横向展开,重点介绍某个朝代,或是某个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实践措施,进而做到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的统一,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通过对我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源流和具体实践的追溯,汲取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而对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事业的构建和完善提出思考和建议,即第一,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第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重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责任;第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注重法制的建设和完善;第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要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建设。
关键词:古代社会;社会救济;启示ABSTRACTIn early China more than 3000 years before, the later is the so-called social security of thought and practice, who lived in the disaster relief, mostly established processing, the author, endowment dirt, etc, these institutions and relief measures in a certain extent have played today the so-called social security role. Moreover, unlike the western early Christian primari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ief and charity,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Chinese dynasties in China were put on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of relief as the government policy of an important function. Thereafter, although have, but with the dynas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social assistance as more and more specific safeguard measures, more and more wide coverage, but also some advanced ideas and practices. Chinese ancient histories, the ancient aberrational of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because of the deep soil improvement, development and even in some aspects are making innovations.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5000 years of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many essences worth us to mining, and learns from it, and in these rich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some ancient abou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ts policy of ideology, the paper, for our curr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is a great reference value. Therefo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ecurity in China today, from specific situation, so as to better refle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onscientiously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 is very necessary.Based on research and two lines. Through study on anci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the ideological origin laws and institutions and the specific measures and behavior facilities,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horizontal, introduced a dynasty, a time more representative, then do the practical measures longitudinal study and research, and the unity of transverse unity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ancient Chinese originand social security of the concrete practice, absorb them valuable, meaningful, and conscientiously summariz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nd then to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s social security proposed 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in China, namel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reflect the Chinese elements, Seco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responsibility, Thir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legal, Fourth,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and construction.Keywords: Ancient society; Social aid;Enlightenment引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从1978年到现在,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明代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

明代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明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明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并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明代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
第一方面,明代政府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一些政策来保障农民的生活。
明代实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取消了收费地租。
同时,设立了官田和民田,使农民有稳定的土地收入。
此外,明代还推行了一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产量,保障了农民的生活。
第二方面是明代对工商业者的保障和福利。
明代对工商业者设立了一些协会和公会,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如组织商业交流活动,维护商业利益,解决纠纷等。
此外,明代还实施了一定的金融政策,以促进商业发展,如发行了相当数量的纸币,便利了货币流通,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第三方面是明代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福利。
明代政府设立了一些救济机构,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无劳力家庭提供帮助和生活救济。
同时,明代亦设立了一些医疗机构和医疗系统,为人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减轻医疗负担。
第四方面是明代对教育的保障与福利。
明代实行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建立了许多学校和书院,为人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教育保障。
明代还建立了士人科举制度,为人才选拔提供了机会,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体来看,明代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对人民的生活和福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它们不仅保障了农民和工商业者的生活和利益,还关注了弱势群体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明代政府的这些措施表明了他们对人民福祉的关注和责任感。
然而,明代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和不完善的制度,一些救济机构可能存在不公正和滥用的现象。
其次,福利制度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
最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明代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总而言之,明代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福祉的关心和努力,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元璋社会保障思想研究王卫平2012-11-28 15:46:15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2012年04期第115~119页【内容提要】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关心民生,重视社会保障,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措施,涉及灾荒救助、救济鳏寡孤独、养老、优抚优恤等方面,可以说在历代封建帝王中,朱元璋对于社会保障问题最为重视。
其所以如此,除了受到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外,与他注重吸取历朝历代的统治经验和教训,尤其是他出身贫苦以及早年复杂的人生经历有关。
朱元璋的社会保障思想表现出较为全面系统、实践性强等特点。
【关键词】朱元璋/明代/社会保障【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Social Security Thought of Emperor Yunzhang Zhu【作者简介】王卫平,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祖上世代为农,17岁时父母长兄相继去世,被迫出家为僧,云游天下,以讨饭为生。
适逢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元璋遂投身反元义军郭子兴部队,得到赏识,由此起家,最后平定割据势力,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出身贫苦以及复杂的人生经历,使朱元璋对官僚的残暴贪婪有一定的认识,对社会下层人民的疾苦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从而对下层百姓的生活艰辛怀有同情。
他建立明朝不久,曾经回忆说:“尝思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善,视之漠然,心实怒之。
故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①;又说:“昔吾在民间,目击其苦,鳏寡孤独饥寒困踣之徒,常自厌生,恨不即死。
吾乱离遇此,心常恻然”②。
基于这样的背景,朱元璋上台以后,为了维持朱家王朝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举措,从中反映出他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重视荒政,救助灾民明代中期的重臣马文升曾经说过:“太祖高皇帝所存者,仁民之心,所发者,恤民之政。
凡遇水旱灾伤,百姓阙食,必蠲免税粮,复加赈济。
虽丰收之年,犹度仓廪有余去处,量为减免。
是以民皆家给人足而无冻馁之忧。
”③语虽溢美,但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荒政的重视及其救灾成效。
朱元璋对荒政的重视既来自于历史的经验,如他说“予观古昔,救民者必成功,害民者必速祸”,也来自于害怕上天的惩罚——归根到底,害怕自家天下不保,《明太祖实录》记载说,自从他即位以来,总是担心时序失调,因为天变意味着灾荒,导致民食不足,从而危害自家的政权,“天下无收则民少食,民少食则将变焉,变则天下盗起……自此或君移位”,所以他一听灾荒发生,“不觉毛发竦然而立,惊畏如是。
”有鉴于此,他十分强调民生,但凡有益于民者,必竭力推行。
他多次下谕,要求各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做好灾害预防工作,指出“预防之计,不可一日而忘”。
除了责令地方官重视水利兴修、“集吏民乘农隙相度其宜,凡陂塘湖堰可潴蓄以备旱熯宣洩以防霖潦者,皆宜因其地势修治之”以外④,更要求有田之家,合理安排,除种植稻麦以外,也要栽种桑、枣、棉花等作物,其出发点是做到自给自足,“或遇凶歉,可为衣食之助”⑤。
与此同时,朱元璋在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地时有因灾致饥、致死的情况,创设预备仓制。
他认为,“备荒之政,莫善于预备仓”。
顾名思义,预备仓即储粮备荒之仓。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他对户部尚书赵勉说过这样一番话:“务农重谷,王政所先。
古者民勤耕稼之业,故三年耕则余一年之食,九年耕则余三年之食,二十七年耕则余九年之食,是以岁或不登,民无饥色,以储蓄有素故也。
朕屡敕有司劝课农桑,而储蓄之丰未见其效,一遇水旱,民即饥困。
故尝令河南等处郡县,各置仓庾,于丰岁给价籴谷,就择其地民人年高而笃实者主之,或遇荒歉,即以赈给,庶使民得足食,野无饿夫。
其有未备之处,宜皆举行。
”⑥在此以前,他还对户部右侍郎杨靖等说过:“曩者山东青州诸郡岁侵,有司坐视民饥不即以闻,及朕遣使赈济,漕运稍迟,尚有饥死者,盖素无蓄积以备不虞故也。
今岁山东夏麦甚丰,秋稼亦茂,尔户部可运钞二百万贯往各府州县预备粮储,如一县则于境内定为四所,于居民丛集之处置仓,榜示民家有余粟愿易钞者,许运赴仓交纳,依时价偿其直,官储粟而扄鐍之,就令富民守视。
若遇凶岁,则开仓赈给,庶几民无饥饿之患也。
”⑦在朱元璋三令五申之下,预备仓在全国各地得以广泛建立。
此后朱元璋也时加关心,经常过问,如洪武二十五年五月,“上谕户部臣曰:天下预备仓廪,正为荒歉而设,即遣人与县官耆民,照户给之,务使饥民切沾其利可也。
”⑧通过建仓储粮应对灾荒,收到了良好效果。
明仁宗时大臣戈谦在《恤民疏》中说洪武“三十余年之间,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⑨即便明英宗对其祖上所创的预备仓也是推崇备至:“洪武中仓廪有储,旱涝有备,具在令典,民用赖之。
”⑩而当灾荒发生后,朱元璋又严令各级官员“当恤民”,从报灾检灾到各种救济均作出具体规定,如洪武十八年规定,凡有灾荒而官司不报,则许本地百姓申诉,朝廷严格查处,“极刑不饶”;二十六年规定检灾程序:“凡各处田禾遇有水旱灾伤,所在官司踏勘明白,具实奏闻。
仍申合干上司,转达户部,立案具奏。
差官前往灾所覆踏是实,将被灾人户姓名、田地顷亩、该征税粮数目,造册缴报。
本部立案开写灾伤缘由,具奏。
”(11)对于受灾之民,除了制度性的赈济以外,朱元璋还经常直接下达临时性的救济命令,如洪武七年,“五月丙子,免真定等四十二府州县被灾田租。
辛巳,振苏州饥民三十万户。
癸巳,减苏、松、嘉、湖极重田租之半。
六月,陕西平凉、延安、靖宁、鄜州雨雹,山西、山东、北平、河南蝗,并蠲田租。
”(12)仅据有人对《明太祖实录》所载资料的统计,洪武三十年间因灾免租近120起,赈济90多起,赏赐民间布钞数百万、米百万多石。
(13)足见朱元璋对荒政的重视。
二、救济鳏寡孤独残疾之人早年困顿的生活经历,不仅使他较多的了解社会底层百姓的艰难生活,更赋于他对社会贫困人群的同情心,洪武八年春天,朱元璋谕中书省说:“天下一家,民犹一体,有不获其所者,当思所以安养之。
昔吾在民间,目击其苦,鳏寡孤独饥寒困踣之徒,常自厌生,恨不即死。
吾乱离遇此,心常恻然,故躬提师旅,誓清四海,以同吾一家之安。
今代天理物,已十余年,若天下之民有流离失所者,非惟昧朕之初志,于代天之工亦不能尽。
尔等为辅相,当体朕怀,不可使天下有一夫之不获也。
”他还通过中书省要求各个府县“访穷民无告者,月给以衣粮,无依者给以屋舍”。
(14)鳏寡孤独残疾之人是社会上最为弱势、最需救助的群体,朱元璋对这一部分人群也给予了最多的关注。
他尽管日理万机,但经常惦记民间,他说过:“朕为天下主,心常在民,惟恐其失所,故每加询问,未尝一日忘之。
”(15)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明太祖实录》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主动关心底层百姓尤其是鳏寡孤独贫病残疾之人的记载,如洪武三年冬十月,“赐直隶郡县孤独老疾者布人一匹”;洪武七年秋冬之交,“上以鳏寡孤独笃疾之人颠连无告,命有司给衣粮存恤,养济凡千七百六十余人”;洪武十二年正月,他对中书省大臣说:“今春雨雪经旬不止,严宁之气切骨,朕思昔在寒微,当此之际,衣单食薄,艰苦特甚。
今居九重,拥裘衣帛,尚且觉寒若是,其天下孤老衣不蔽体、食不充腹者有之。
”于是要求中书省“令天下有司,俱以钞给之,助其薪炭之用。
”又下敕谕:“连日阴雨,京民中亦有孤贫者,尔中书审其户,凡孤幼户给盐十五斤,孤寡者户十斤。
”(16)除了对鳏寡孤独残疾之人的临时性救助以外,洪武时期还形成制度,并将之列入法律,朱元璋即位之初,洪武元年下诏“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洪武十九年诏令“所在鳏寡孤独,取勘明白,田粮未曾除去差拨者,即与除去。
若不能自养,官岁给米四石。
其孤儿有田,不能自立,既免差役,责令亲戚收养,无亲戚,邻里养之。
其无田者,一体给米六石,候出幼,同民当差。
”(17)《大明律》“户律”中有“收养孤老”一条,规定:“凡鳏寡孤独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尅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这就说明,明代政府把救助收养鳏寡孤独贫病残疾之人视为了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送钱送物之外,朱元璋在统治初期,就下诏要求“天下郡县立孤老院”,后改称养济院,集中收养鳏寡孤独残疾无依之人。
他亲自过问养济院的建设情况,洪武七年八月,“上念京畿民庶之众,鳏寡孤独无依者多,旧养济院隘不足容,命于龙江择闲旷之地,构屋二百六十间以处之”;(18)洪武二十四年八月,“命户部遣官行是,询鳏寡孤独之民,令有司修理养济院,勤加存恤。
”(19)对于地方上改建或增筑养济院的请求,也是有求必应,如洪武七年九月,松江府华亭县上奏,因该县养济院“栋宇倾圯,不堪居止”,请求将没官房屋改设,得到朱元璋的同意。
所以,在《明太祖实录》中经常能看到“恤民”、“养民”、“不使一夫一妇不获其所”一类的话,足见他对社会下层百姓的关心。
三、重视养老之政朱元璋极为重视养老之政,洪武元年七月,他要求中书省对流离失所的“老穉之孤贫者”予以赈恤,中书省臣“以国用不足为对”,受到朱元璋的批评,《明太祖实录》卷32记载他的话说:“得天下者得民心也。
夫老者民之父母,幼者民之子弟。
恤其老则天下之为子弟者悦,恤其幼则天下之为父母者悦,天下之老幼咸悦矣,其心有不归者寡焉。
苟听其困穷而不之恤,民将抚然曰恶在其为我上也。
故周穷乏者不患无余财,惟患无是心。
能推是心,何忧不足?今日之务,此最为先。
宜速行之。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想法:第一,关心、帮助孤贫老幼,是应该立即着手进行的工作,是不容拖延的急务;第二,是否赈恤孤老贫稚,关乎天下民心能否为我所用,这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他曾多次下诏,要求各级政府实行养老之政。
具体而言,朱元璋对养老之政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举行乡饮酒礼,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
明代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为了“尊高年,尚有德,兴礼让”。
与前朝列代相比,朱元璋尤为重视民间的乡饮酒礼,多次发布诏令,在洪武十六年还专门颁行《乡饮酒礼图式》,详细规定乡饮酒礼的冗繁仪式,明确指出“举行乡饮,非为饮食”,旨在取得“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的效果。
通过凸显仪式过程,树立年老有德之人的权威,从而达到“敦化乡俗,尊敬长老”的目的。
二是对年老退休的官员,给予优厚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官员因老疾而不堪任事,经朝廷批准退官休养。
对于这一部分官员,明初政府在政治上和生活上均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如规定:“凡致仕官复其家,终身无所与”。
(20)也就是全家可以免除赋税徭役,直至去世。
洪武十二年“制内外文武官年老致仕者秩品”,诏令三品以下各级退休官员均可以在原有品级的基础上“各升一等”,并“给以敕诰,以示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