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历史作业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课时练习-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课时练习-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作业

一、选择题1.中东地区包括的下列国家与地区有()①印度②越南③埃及④约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选D。

印度、越南不属于中东地区。

2.在巴勒斯坦地区,宗教信仰比较复杂,这也是矛盾特别激烈的原因之一,这一地区汇集的宗教文化有()A.佛教、道教、伊斯兰教B.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C.犹太教、佛教、天主教D.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解析:选D。

本题是对常识性历史知识的识记,结合课本所学可知D项正确。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允许奥斯曼帝国境内的阿拉伯人建国,后又在“贝尔福宣言”中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其主要目的是()A.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B.支持落后地区的民族主义C.维护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利益D.削弱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解析:选C。

一个国家政策的变化是由其国家利益所决定的,虽然有时声称维护世界和平,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4.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

但该决议却遭到了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主要是因为()A.决议的最初提议者是英国B.决议是在美国的操纵下通过的C.阿拉伯人要让出大片领土给犹太人D.建立联合国家更有利于地区稳定解析:选C。

根据联合国的决议,占人口总数不到1/3的犹太人将占有56%的土地,这就意味着阿拉伯人要让出大片土地给犹太人,这导致了阿拉伯人的强烈不满。

5.以色列建国后,第一次中东战争发生,也就是巴勒斯坦战争。

在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占据优势,但停火后,以色列却控制了战争主动权,其原因是() A.阿拉伯国家无心战争B.西方大国的直接参战C.以色列总体实力强大D.阿拉伯国家分歧过大解析:选D。

6.识读下图,关于这场战争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削弱了英美的国际地位②埃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③美苏的势力乘机渗透此地区④中东地区民族独立运动呈现高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第二次中东战争学生作业B稿

第二次中东战争学生作业B稿

战争结果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 续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伤亡300—400 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伤亡约1000人。 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伤2万多人,损失 飞机200架,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 幢住宅毁于战火。 以色列虽撤离西奈半岛,但解除了埃及 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受 阻。
战争结束

英法和以色列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苏 联宣市:如英法不停火,苏将对英实施核攻击。美 国为把英法势力挤出运河区,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 备状态,威胁英法。在埃及军民坚决反抗和国际社 会强大舆论压力下,英、法被迫在11月7日宣布停 火,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在埃及应允以色列有 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后,以色列军队于 1957年3月从西奈撤出全部军队,所遗有争议的加 沙地带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由“联合国军”暂时管 理。
第二次中东战争交战双方的动机:

埃及:坚持将国际苏伊士运河收回国有,拒绝英 法的要求。(原因在于:苏伊士运河的国 有化不仅实现了埃及人民消灭殖民主义残 余保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愿望,也打 击了西方国家对阿拉伯世界的统治。) 英法:通过经济制裁、政治和外交压力迫使埃及 放弃将苏伊士运河收回国有而屈服无果。 以色列:争夺在苏伊士运河的通行权,尤其是在 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苏伊士运河
以色列在英、 法唆使下,侵 入埃及西奈半 岛。英法也同 时向埃及发动 进攻。
战争背景


1956年8月16日,在英法倡议下,22个国家在伦敦 举行会议,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9月19日,美、 英、法召集18国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 “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议。9 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国安理会 讨论,10月13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 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 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提出邀请以色列 加入。尔对以色列来说,它早已对埃及不准它的船 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不满,早 在1955年11月就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 岛的作战计划,所以,两者是一拍即合。

高中历史选修3作业:第五单元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作业含解析

高中历史选修3作业:第五单元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作业含解析

一、选择题;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是()A.埃及、叙利亚B.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C.埃及、黎巴嫩D.沙特阿拉伯、科威特解析:选A。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埃及和叙利亚一度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在战略上对以色列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

2.有一场战争被称为“大漠闪电站”,也被称为“六五战争”或“六日战争”。

有关这次战争的说法,错误的是()A.埃及在苏联支持下首先打响第一枪;B.以色列得到美国的有力支持;;C.这场战争6天即告结束D.阿拉伯国家遭到失败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题干信息表明,这场战争是指“六日战争”,这次战争的发起者是以色列,故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3.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同时在东西两线进攻以色列,打响了“十月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这场战争中()A.阿拉伯国家为了收复失去的土地和洗刷耻辱而战;B.埃及军队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C.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飞机空战D.美苏两国的干预导致战火继续扩大;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六日战争”中阿拉伯国家遭受了人员和领土上的重大损失,为了收复失去的土地和洗刷耻辱,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积极备战。

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坦克战,美苏两国不希望战火扩大,B、C、D三项错误,A项正确。

;4.阿拉伯国家发现自己有了和西方对抗的有力武器,并以此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禁运,表现出团结一致的精神。

这是发生在哪次战争中()A.第一次中东战争B.苏伊士运河战争C.“六日战争”D.“十月战争”解析:选D。

在“十月战争”中,阿拉伯国家表现出团结一致的精神,它们以石油作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禁运,故正确选项为D。

;5.在“十月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采用了一种非军事手段同以色列及其盟国进行斗争,这种手段是()A.和谈B.使用“石油武器”C.暴力D.外交孤立解析:选B。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产油国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提高石油出口价格,“石油武器”成为引发西方国家一场新的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初三历史动荡的中东地区试题

初三历史动荡的中东地区试题

初三历史动荡的中东地区试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

它支持运动,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回到巴勒斯坦。

【答案】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战火频仍的中东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动荡中的中东地区,第一子目战火频仍的中东中的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

它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前往巴勒斯坦。

”可知,故填英国犹太复国主义。

【考点】战火频仍的中东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战火频仍的中东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中东战火频仍的原因、概况和影响。

2.地中海东岸地带,特别是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处于广大国家的中心位置,有“”之称。

【答案】巴勒斯坦阿拉伯中东心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动荡中的中东地区,第二子目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中的内容:“地中海东岸地带,特别是巴勒斯坦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处于广大阿拉伯国家的中心位置,有“中东心脏”之称。

”可知,故填巴勒斯坦阿拉伯中东心脏。

【考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影响。

3.教、教和教都将耶路撒冷看作是自己的“圣城”。

他们不断相互争斗,以取得对城市的控制权。

【答案】犹太基督伊斯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动荡中的中东地区,第二子目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中的内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将耶路撒冷看作是自己的“圣城”。

”可知,故填犹太基督伊斯兰。

【考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影响。

《中东》课后作业(第2课时)

《中东》课后作业(第2课时)

《中东》课后作业(第2课时)1.中东大部分地区属于(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 D.地中海气候2.中东的阿拉伯人喜欢白色,其原因是( )A.这里终年暖湿 B.这里终年高温少雨C.这里终年冷湿 D.这里终年湿润多雨3.下列城市中,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称为“圣城”的是( )A.巴格达 B.开罗C.麦加 D.耶路撒冷4.水资源匮乏是引起中东国家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水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污染和战争的破坏严重C.人口多,经济发展快D.流经多个国家的国际性河流多5.阿拉伯人主要信奉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6.下列国家中,不属于阿拉伯国家的是( )A.以色列 B.埃及 C.伊拉克 D.约旦7.幼发拉底河没有流经哪个国家()A.沙特阿拉伯 B.土耳其 C.伊拉克 D.叙利亚8.下列国家属于无流国的是( )A.埃及 B.伊拉克 C.沙特阿拉伯 D.约旦9.下列民族不属于中东地区的是( )A.阿拉伯人 B.犹太人 C.因纽特人 D.波斯人10.读“中东地区图”,回答问题。

(1)中东地处“三洲五海之地”,其中“三洲”指的是亚洲、洲和洲。

(2)本区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其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及其沿岸地区。

请任意写出本区的一个重要产油国:(3)中东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旱,因而资源极其匮乏。

(4)伊朗“核危机”问题是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伊朗的首都是_ 。

11.中东地区多国共用一水的现象很普遍,请把以色列与对应国家共用哪些地区的水资源补充完整。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中东大部分地区为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2.答案:B解析:中东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少雨,而白色对阳光有反射作用,吸热较少。

3.答案:D解析: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圣城”。

4.答案:A解析:中东地区淡水资源极其匮乏,是因为该地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作业设计方案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作业设计方案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完成本次作业,学生能够:1、深入了解中东问题的复杂历史背景和根源。

2、清晰梳理中东问题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

3、分析中东问题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综合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资料收集1、要求学生查阅至少三本相关的历史书籍,记录关键信息和观点。

2、推荐学生浏览权威的历史网站和学术期刊,收集有关中东问题的研究论文和报道。

(二)书面作业1、撰写一篇关于中东问题起源的短文,阐述导致中东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如宗教冲突、领土争端、资源争夺等,字数不少于800 字。

2、制作一份时间轴,清晰展示中东问题从起源到现代的重要发展节点和标志性事件,同时对每个事件进行简要的描述和分析。

(三)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中东问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每个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包括观点、论据和结论。

2、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四)个人观点阐述1、学生以“如何解决中东问题”为主题,撰写一篇个人观点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字数不少于 500 字。

三、作业评估(一)资料收集评估1、检查学生所查阅书籍和网站的权威性和相关性。

2、评估学生对资料的整理和归纳能力。

(二)书面作业评估1、对短文的内容完整性、观点准确性、逻辑清晰度进行评价。

2、时间轴的制作是否准确、清晰,事件描述和分析是否恰当。

(三)小组讨论评估1、评估小组讨论报告的质量,包括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团队合作情况。

2、对课堂展示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表达能力、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等。

(四)个人观点阐述评估1、考查学生见解的独特性和可行性。

2、评估建议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四、作业拓展(一)推荐相关影视作品1、推荐学生观看如《天国王朝》等与中东历史相关的电影,加深对中东问题的感性认识。

2、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分析电影中所呈现的中东问题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和差异。

(二)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1、组织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就中东问题进行辩论和协商。

中东历史作业

中东历史作业
(三)外界的调解是需要的,但应公正。外界的因素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当然也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美国被认为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中起主导作用,但布什政府上台后对中东的政策进行了不小的调整。先是把巴以问题在美对外政策上后置,后又明确地要求换掉阿拉法特,布什上台两年会见沙龙多次,从未会见阿拉法特一次,这些都说明美的政策越来越偏袒以色列。美国的这种态度不能称得上公正,其结果不但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且还在阿拉伯及伊斯兰世界中撒下仇恨的种子。
fbdhbdfb
中东问题长期未获解决,给国际社会带来很大不稳定因素。我们深信,这一问题总有解决的一天。在这一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是必要的。
(一)巴以双方都在为土地和生存而斗争。宗教因素并非巴以冲突的根源。伊斯兰教在公元610年创立时,犹太人正流散世界各地,没有反对这一新教的诞生。伊斯兰教是本地区三大一神教最后的一个宗教,开始时朝拜的方向还是耶路撒冷,以后才改为朝麦加方向。伊斯兰教的主要信仰准则是:信真主,古兰经承认耶和华、上帝、安拉是同一个神明;信经典,包括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信使者,包括亚当、亚伯拉罕、摩西、耶稣等人,穆罕默德是封印使者。由此来看,宗教信仰问题并不是巴以冲突的主要因素。而双方争土地的斗争从一开始即存在。1903年8月在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上,曾讨论在乌干达建立犹太人家园的方案,遭到与会者多数的反对,他们坚持返回巴勒为“应许之地”。《旧约》中对此有记述,反映了当时犹太民族对土地的渴望。回顾四次中东战争,土地的争夺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当前巴方仍在为收复被占领土,恢复合法的民族权利而斗争。
(二)解决巴以冲突的钥匙在巴以双方手中。仅就冲突而论,只要双方都有和平诚意,政策对头、处理具体问题得当,和平是能够实现的。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埃以问题的解决。反观现在之巴以,两国内部都有两派,每前进一步都会受到另一派的掣肘,拉宾为此付出了生命。阿拉法特在同以方达成协议后,也遭到反对派的反对,一起爆炸事件就足以毁掉一个协议的执行。所以,和平的意愿只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要求才能实现。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作业设计方案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作业设计方案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1、深入了解中东问题的复杂历史背景和根源。

2、清晰梳理中东问题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

3、分析中东问题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资料收集和分析、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资料收集与整理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收集关于中东问题的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新闻报道、学术研究等,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

2、历史梳理让学生以时间为轴,绘制中东问题的发展历程图表,涵盖重要的历史事件、关键人物、政治协议等,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进行简要说明。

3、原因分析学生需要分析中东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宗教冲突、领土争端、资源争夺、外部势力干预等方面,并阐述这些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4、影响探讨探讨中东问题对世界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以及地区稳定所带来的影响,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并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5、解决方案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解决中东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分析其可行性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三、作业形式1、书面报告学生以书面形式提交作业,包括资料整理、图表绘制、原因分析、影响探讨和解决方案思考等内容,字数不少于 1500 字。

2、课堂展示选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作业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时间控制在 10 15 分钟。

四、作业步骤1、第一周布置作业任务,向学生介绍作业的要求和目标,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研究方向。

学生开始收集资料,并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思路。

2、第二周学生继续收集和整理资料,完成历史梳理和原因分析部分,并与教师进行一次交流,汇报自己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3、第三周学生完成影响探讨和解决方案思考部分,对整个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最终的书面报告。

4、第四周进行课堂展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五、评价标准1、资料收集(20 分)资料丰富、全面,来源可靠,能够有效地支持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有感法政学院 08历史四班张汉天 2008084433
在比较匆忙的时间里读历史是一种过错,历史需要以一颗专注的心去感受和理解,一本认真的历史著作同样也需要受到一颗诚挚的心去对待,坐在图书馆里让自己心平静下来,摒弃杂念,翻开在伯纳德笔下那段悠长而纯粹的岁月,不由得被中东这个年代所吸引了。

伯纳德.路易斯的这部专著,在占有大量详实史料的基础上,从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人物,军事,宗教等各方面入手,以他浑厚的历史研究功力和新颖的开阔历史视野,为我们客观地展现了一部中东地区两千年来的兴衰,荣辱和发展的史诗。

郑之书先生准确,生动的翻译,使这一部历史著作,文字流畅,叙来生动,实为一部研究,了解中东研究,了解中东历史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专著中,作者将重点放在两千年来中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之殇。

他用最平常的表面现象(阿拉伯咖啡馆里人们衣着和习俗转变),到最震撼的历史事件(蒙古入侵),来描绘这一丰富,多元和充满吸引力的地区…….不管是学者还是一般的读者,只要是对中东有兴趣,都会发现这是一部令人愉悦的,受益的作品。

伯纳德先生的《中东》是想要达到两个目的,头一个,是为了拯救通常被赋予无足轻重地位的波斯和拜占庭两大帝国,还有前伊斯兰教时期的阿拉伯历史,这是先知默罕默德传道事业的部分背幕,也是创建伊斯兰国建的部分背景。

第二个目的,是希望把我们今日所知的中东,和我们自缘故文献及遗迹中所理解到的中东远古文明联系起来。

伯纳德先生在文中频频引用各个时代的史料史料原文——这些史料包括有编年记录,游历记录,文件和碑铭,有时候甚至于诗歌和秩事。

伯纳德笔下的《中东》精彩绝伦,在西方人视野里的中东能否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中东呢,当萨义德提出对伯纳德的学术批评之时,伯纳德心里是否也会有着这么一个阴影:没有向以色列占领军投掷过石块,是不是便没有资格理解什么是中东历史?
看完整部《中东》,总的印象:古代部分比近现代部分写得好。

看来伯纳德是非常神往伊斯兰教最纯粹的时代,而写近现代部分时则看得出他自己立场和价值观的矛盾。

而是否真的曾经有过纯粹的时代呢?本人觉得纯粹只存在童话里,没有亲身投进去感受一个历史时期,是很难做出论断的,可惜这世间根本没有时光机,不然我倒是建议伯纳德坐上时光机去感受一番,再回来写下去。

中东离不开宗教,几乎所有的中东研究都围绕着宗教而展开的,伯纳德笔下的《中东》也同样是宗教气息袅然。

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伊斯兰教到底拥有着怎么样的魔力,能够让整个中东地区着迷,为什么宗教在东方的中国行不通,在西方国家也达不到中东地区对宗教的狂热和追捧,也记得于卫青老师在讲述中东宗教的课堂上认真的说过,中东宗教,远非我们能够设想和解释,中东宗教也不是东方宗教可以相比的,其中的内涵太深厚了。

而在我还没有学习中东历史的时候,我也一度藐视于中东宗教和中东人民的智商,可深入探讨的话,却会认清自己学识的浅薄和对中东这个地区历史深深的敬仰。

伯纳德先生在本书绪论里以写实的笔触展现了中东现今的生活方式和以往的对比,鲜明的表达了在西方的冲击下产生变化的当代中东,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伯纳德也归纳出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中东社会共存
的两种观念的碰撞,一种是认为西方文明是洪水猛兽,也好像一个性感妖烧的美少女,西方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让人恐惧的诱惑力,正在一步一步同化着古老的中东文明:而另外一种,便是认为西方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新生的力量和新的进步,是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中持续有效的因素。

这两派的斗争,迄今还没停止。

在基督教时代以前,希腊文化,犹太宗教与罗马政权欢迎接触的作风,为基督教之兴起与传播铺下了道路。

基督教是一个富有使命感的宗教,信徒相信自己拥有上帝最后的启示,而把这个启示带给全人类测试他们神圣职责。

再过几个世纪,伊斯兰教也降临了,在同一个地区诞生的两个世界性大宗教依附于同一个地区,在其后的日子里,必然会发生冲突。

可最终伊斯兰教却被中东所接纳,也从初生慢慢的走向巅峰。

有一种说法,曰:伊斯兰教因征服而传播。

而伯纳德却因为这个说法是一个误导。

在伯纳德看来,阿拉伯帝国真正傲视群伦之处,与其说是实际的军事征服本身,不如说是被征服地区的民众之阿拉伯化与伊斯兰化。

在伯纳德笔下哈利发国的盛衰和蒙古征服无疑是精彩的也错综复杂的,而经历了这一场浩荡的中东伊斯兰世界兴起了三个主要的权利中心:伊朗,土耳其,和埃及。

在伯纳德笔下,我们似乎感受到蒙古军的威力和对中东伊斯兰教的震撼力,也油然的萌生对成吉思汗的一种崇拜,暴力不可推崇,却往往充满着难言的诱惑力和征服力。

同时也产生一个疑问,在真神庇护之下的伊斯兰世界,为什么却敌不过草原上愚昧的铁骑?是否会由此怀疑真神的可信性和价值性,而伊斯兰教徒又如何证明真神对子民的庇护呢?
是啊,在我们这些东方人看来的中东伊斯兰世界总是难以接受的,他们对宗教的狂热和崇拜无法不引起我们这些无神论者的质疑。

而伯纳德是客观的,或许每一个历史
学者在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都应该客观,这一点很值得我去学习,而我想唯有客观的去看待历史,方才能够领悟历史的真相。

可有时候,主观的历史学者往往显得更为可爱。

在伯纳德笔下的现代中东伊斯兰世界,无疑是一副西化了的景象,也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伯纳德对这种西化的认可和赞赏,而中东世界也存活在这样的一种矛盾之中去,去接纳还是抗拒?而走到最后,竟然无意识间已经让西化成为了一个习惯,比如衣着,生活习惯,甚至乎包括政治层面的西化。

比如西式的宪政机制与西式的立法集会,我想中东人肯定是矛盾并痛苦着的,或者正因为伊斯兰文明的鲜明性才会显得外来文明的排斥性,在近代的中国看来,运用了“取其精华,去除糟粕”来得到一种自我安慰,而伊斯兰世界试图努力的去排斥却在潜移默化之间被西方文明同化了,这到底是一种庆幸还是悲哀呢?
中东历史的原本面貌如何,不仅仅是中东人的困惑,也是西方人的困惑。

漫步贝鲁特街头,随处可见的可爱和美国爵士服饰,将这里打扮成新的伊甸园。

而伊斯兰知识分子讨论的话题,也开始进入人权,普世民主等西方话语空间的关键词。

因此贝鲁特大学中东语言文学硕士Sam在面对提问时反驳,东方主义理论基本逻辑就是。

你是西方人,你来研究阿拉伯文化,那你肯定是一个,或者将会成为一个东方主义者。

Sam的问题其实也是伯纳德的问题,是否在东方主义的语境下的中东历史,实际上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东历史呢?而我们需要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中东历史?东方人笔下的?西方人笔下的?或者以政治挂钩的中东历史?而中东的历史原貌到底是怎样的呢?或者,每一个中东历史原貌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需要,他便诞生了。

读完伯纳德的《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油然的感觉中东就像一潭深水,浩浩荡荡而深不可
测,以自己如此低微的认知去写下这段书评实是觉得吃力和辛苦,也同时对中东历史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有一种论调说中东历史应该还给中东,伯纳德笔下的这本《中东》自然是精彩绝伦的,也固然并非太过完美,我们总是期望历史学者能够与政治分离开来,坚守阵地,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批判者,在客观的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也必然要坚决的提出自己的历史史观,不受政治因素的阻挠和为其服务,用一种真实的笔触以此来引导处于蒙昧的世人,或者伯纳德是矛盾的。

读史以明智,错综复杂的伊斯兰世界就好像一潭绿幽幽的深水充满着神秘和未知,而倾其一生投注进去研究的学者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是最靠近真理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