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简介及屈原《离骚》(共三课时) (1)

合集下载

1-2《离骚》课件(共8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2《离骚》课件(共8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时间过得很快,我好像赶不上了,担心年岁不等待我。
思考:说说诗人“恐”的内容是什么?这种“恐”反应了屈 原怎样的心情?体现他怎样的品德?
明确:担心光阴似水,时不我待,不能把美好的品行和超凡 的才能献给国家,以完成振兴楚国的大任。这反应了屈原面对楚 王昏庸、国家颓势而自己却不能及时地有所作为而焦虑不已的心 情,体现了屈原忧国忧民、一心报国的高尚品德。
第一节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1.高阳:颛顼之号。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 氏为三皇,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2.苗裔(yì):喻指远代子孙。 3.朕: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 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4.皇:美,大。考:已故的父亲。 5.贞:当、正当 6.览揆:视察衡量 7.肇:开始。 8.锡:通“赐”。给予;赐给。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莽。时光迅速地逝去,不稍稍停留,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春季与秋季时序更替,永无止境。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想到草木飘零凋落,担心有才德、有 作为的人也将有暮年到来。何不趁着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年富力强去除污秽,何不改变现行的
法度?乘上骏马疾驰,我愿为前驱!
《离骚》
屈原的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 一类是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和反应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 问》。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 创作、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 的一篇抒情诗。全诗370多句,近2500字 。

《楚辞》简介及屈原《离骚》

《楚辞》简介及屈原《离骚》

把现实与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
构成变幻多彩的情节和诡奇的意境,具有
浓厚的浪漫色彩。


《离骚》的艺术成就
• 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众
多比喻构成一连串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
离 骚
象,创造出一种寄托遥远,耐人寻味的意
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
言志的表现手法。
• 4、《离骚》中自始至终奔涌着火山爆发
楚文化
①中原与南方文化的融合;
②信巫鬼,重淫祀: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
乐鼓舞,以乐诸神。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1.句式:灵活自由,参差错落, 较多部分采 用六言,亦参杂四言、五言、七言等形式
2.语言:
大量采用楚国民间的口语和方言,
大量使用虚字作语气助词,如“兮”;
词采缤纷华美。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屈 • “ 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原 形容枯槁。”
• ——感受人生的痛苦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为世界承担苦难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原
【屈原的文化人格】
• ②恋美情结的执著者
• 自恋:
屈 原
• 对自身高洁人格的自信与坚守。
• 他恋:
• 美人之恋、美政之恋、美物之恋。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 名,可怜白发生!”
积累整合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骚 一首体制宏伟、富有 深度、充满想象与幻 想的政治抒情长诗。

屈原的作品及《离骚》

屈原的作品及《离骚》

屈原的作品及《离骚》屈原的作品及《离骚》《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

”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楚文化色彩。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

屈原的作品,在《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计作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楚辞章句》则是为刘向所编《楚辞》作的注释。

所以这两种理应是一致的)。

可知对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归属和真伪,汉代就存在争议。

《离骚》精品课件

《离骚》精品课件
《离骚》
文体介绍
“区别“楚辞”和《楚辞》
(1)楚辞是诗体名。“楚辞”是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 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又称 “骚”体。
(2)《楚辞》是总集名。《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录了屈原、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其中主要 是屈原的作品。
探究四: 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投江。你赞成这一举 动吗?
(1)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 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 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2)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臣子和君 主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 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 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道路之比也大量存在: 如: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朱熹集注说,美人 乘骏马以随,而我为先导,比喻“我当为君前导,以入圣王之 道”。
以美女为核心之比亦为《离骚》一诗的重要内容,这包括两种相 反的形式:
一是主人公自领美女角色,即自谓被灵修遗弃之怨妇,以及遭众 女嫉妒、毁谤之蛾眉;
二是以主人公所求对象为美女,如谓主人公上下飞行,相继追求 宓妃、简狄和二姚,失败后又将远逝求女等。这些片段,实为诗 人与国君关系断裂,求合于君而不得、欲去国求君而不能的生动 写照。
探究文本,回答问题
探究一:在述怀和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求: 结合诗句来分析)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国家)

《楚辞离骚》精讲课件

《楚辞离骚》精讲课件

• 从司马迁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屈原出于宗族感情,站在维 护楚国的立场,主张联齐抗秦。这不仅符合楚国的利益, 也符合中原传统文化精神。因此,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 为充满了信心,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怨愤,不 得已借诗歌倾泻出来。
•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楚辞(‚骚体‛)的创立者 和代表作家,作《离骚》、《九歌》(11篇)、《九章》 (9篇)、《天问》、《招魂》等,强烈地反映了他进步 的政治理想,坚决与黑暗现实斗争的性格和热爱祖国的精 神。作品中运用大量神话传说和奇妙的比喻,想象丰富, 文辞绚烂,是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这些作品均 收入西汉刘向所辑《楚辞》一书之中。
• 今人游国恩认为是楚国固有歌曲名称,即‚劳商‛,有 ‚牢骚‛之意。
•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 治的愤慨,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 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 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悱恻,感情 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 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 复沓的特点。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 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 情发展规律的反映。
《楚辞·离骚》
屈原与楚辞 •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 着特殊意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 诗歌史的源头。
• 《诗经》——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 • 楚辞——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 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 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 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 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解题
• ‚离忧‛(司马迁说)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 ‚遭忧‛(班固说) • 汉代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 遭忧作辞也。‛ • ‚别愁‛(王逸说) • 《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 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 君也。‛

《离骚》 图文

《离骚》 图文

文章特色
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 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 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 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 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 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 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 地方色彩。
5、“移情”技法的运用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 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 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 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 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 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 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 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 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 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花溅 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
屈子行吟图 [明]陈洪绶 绘
屈 原 雕 塑
屈 原 墓
2、“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 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 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 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 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 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 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 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 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课文教学课件PPT

离骚课文教学课件PPT
预习任务布置
针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 相关预习任务,如阅读教材、查 阅资料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 跟上课堂进度。
THANKS
感谢观看
小组代表发言
每组选派代表上台发言,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分享观点和发现 。
互相评价与交流
鼓励其他小组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提出不同观点或补充意见,促 进组间交流与合作。
教师总结与提升
在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探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升 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06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和对社会的关注。
象征手法的运用
通过具体形象的象征,如香草美 人象征贤臣,表达诗人的政治理
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情感传递和共鸣体验
诗人情感的传递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产 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读者共鸣的体验
读者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产 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诗歌的社会意义
诗歌作为社会意识的反映,通过诗人的情感和思 想,传递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创造出奇幻瑰丽的诗歌世界。
婉约细腻的情感
情感表达细腻、深沉,通过描绘自然 景物和人物形象,抒发内心感受。
意象运用和象征手法探讨
自然意象的运用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如花草、鸟 兽、山水等,抒发情感,表达思
想。
人物意象的塑造
通过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如神女 、巫师等,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笔记、课堂讨论成果及心得体会。
学习困难与问题反馈
鼓励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教师 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和指导。
自我评价与提升方向

《离骚》(精品课件)PPT课件

《离骚》(精品课件)PPT课件
《离骚》(精品课件)ppt课件
• 《离骚》简介 • 《离骚》内容解析 • 《离骚》的影响与价值 • 《离骚》的诵读与欣赏 • 《离骚》的衍生作品与解读
01
《离骚》简介
作者介绍
01
02
03
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被誉 为“楚辞”的创始人,是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 主义诗人。
屈原生平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之家, 曾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 等职务,因遭谗言被流放, 最终投江自尽。
现实意义
思考《离骚》对后世的影 响,以及它所传递的价值 观和人生哲理在当今社会 的现实意义。
个人感悟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 感体验,谈谈对《离骚》 的理解和感悟。
05
《离骚》的衍生作品与解读
衍生作品介绍
《离骚》的诗歌朗诵
《离骚》的绘画作品
一些艺术家将《离骚》改编为诗歌朗 诵,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节奏感, 传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THANKS
感谢观看
作品评价
文学价值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之作,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 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思想意义
《离骚》表达了屈原对楚国政治黑 暗、民生困苦的强烈批判和对国家、 民族的忧虑,体现了屈原高尚的爱 国情操和人格魅力。
历史意义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 要里程碑,也是研究战国时期社会、 政治、文化的重要史料。
个性化语言
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使诗歌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03
《离骚》的影响与价值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01
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屈原的《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
作,为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 骚
•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 原
《离骚》的艺术成就
• 1、《离骚》是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
离 骚
• 2、运用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以驰骋想象, 把现实与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 构成变幻多彩的情节和诡奇的意境,具有 浓厚的浪漫色彩。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内容理解· 字词】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内容分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
也。”

诗人的态度:“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也。”
【内容分析】

“鸷鸟之不群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自己和
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诗人的心境:“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诗人的态度:“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
【内容分析】

“悔相道之不察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诗人
抽身退出。
《离骚》题解
• 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 也” • 班固释为:“离,犹遭也;骚, 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 王逸释为:离别的忧愁,“离, 别也;骚,愁也,经, 径也。言 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 经,以风谏也。”
离 骚
屈 原
《离骚》的思想内容
•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
离 骚
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
【内容理解· 字词】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内容理解· 字词】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内容理解· 字词】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内容理解· 字词】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屈 原
《离骚》的艺术成就
• 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众 多比喻构成一连串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 象,创造出一种寄托遥远,耐人寻味的意 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 言志的表现手法。 • 4、《离骚》中自始至终奔涌着火山爆发 般的激情。
离 骚
屈 原
《离骚》(节选)
【听范读,注意字音】
楚地:
疆域广大,在长江、汉水流域, “地方五千里”
楚文化
①中原与南方文化的融合;
②信巫鬼,重淫祀: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 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楚 辞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1.句式:灵活自由,参差错落, 较多部分采 用六言,亦参杂四言、五言、七言等形式 2.语言: 大量采用楚国民间的口语和方言, 大量使用虚字作语气助词,如“兮”; 词采缤纷华美。
第二期为《惜诵》、《思美人》、《天问》,大 约作于50岁以后至62岁以前,长期被放逐的十几 年中。
第三期为《哀郢》、《涉江》、《离骚》、《怀 沙》,全部作于62岁那年至临终前的那几个月, 是诗人精神最后一次猛烈的燃烧。
屈 原
《离骚》
离 骚
一首体制宏伟、富有 深度、充满想象与幻 想的政治抒情长诗。
屈 原

后世知识分子的典范: 忠贞不屈 、 特立独行
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 尘埃之外,不获世之 滋垢,皭然泥而不滓 者也。推此志也,虽 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屈原作品】
郭沫若将屈原作品的写作年代划为三个时期:
屈 原
第一期为《橘颂》、《九歌》、《招魂》,大约 是中青年时代的作品。

2、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炽热的爱国激情、对
美好情操的执着追求、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强意志、
为理想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等等。
【内容分析】
你从诗中感悟到怎 样的形象? 遭受困境 坚持理想 追求美好 至死不悔
【艺术赏析】
强烈的抒情性
直抒胸臆,强烈表白自己的心志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 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
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
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
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
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
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
屈 原
《离骚》的思想内容 • 1、“存君兴国”的“美政”
离 骚
理想 • 2、深沉挚着的爱国感情
• 3、放言不惮的批判精神
• 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屈 原
《离骚》中的句子
【艺术赏析】
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写自己虽然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 身洁行,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 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重申自己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 受极刑也决不改变。)
【艺术赏析】
香草美人
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 《诗》取兴,引类 譬喻,故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 人,以媲于君。” 美人:君王 香草: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 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忠贤
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
下了基调。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又申之以揽茝”,写
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 身!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内容分析】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写群小
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

诗人的感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诗人的让
步,带着倔强,只求洁身自好;

“制芰荷以为衣兮,……芳菲菲其弥章” 描述种
种衣饰,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信自己,
至死不变。
【内容总结】

1、展示了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艰难处境。 诗人坚持美政,但楚王的昏庸、小人的诬陷、风气的 败坏让诗人陷入困境。
楚 辞
屈原及《离骚》
伟大的人格 不朽的诗篇
【 屈原其人】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 云名正则 ,字灵均
出身贵族
外修内美
忠君爱楚 上下求索 投水而死
遭谗被贬 矢志不渝 回归母体
革新
屈 原
受挫
放逐
自沉
【屈原思想】
1.注重民生,忠君爱国
2.美政理想
屈 原
【屈原的文化人格】
• ①孤独的行吟者(愁容骑士、文化殉道者)
《楚辞》简介
一、“楚辞”的名称
1.诗体:指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带有 浓厚楚地色彩的新诗体,又称“骚体”。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宋· 黄伯思《校定楚辞序》
2.书名:西汉刘向编定,收录屈原、宋玉作品, 以及汉代人所仿“骚体”之作 。 楚

楚地、楚文化
屈 原
• “ 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 ——感受人生的痛苦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为世界承担苦难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 原
【屈原的文化人格】
屈 原
• • • • • •
②恋美情结的执著者 自恋: 对自身高洁人格的自信与坚守。 他恋: 美人之恋、美政之恋、美物之恋。 美在这里是与理想主义相统一的。理想的君 主、理想的国家、理想的政治、过着理想生屈 活的民众。
楚 辞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3.结构:
篇幅加长,加强铺陈叙事成分以尽情抒情。
4.创作方法:
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5.风格:
充满个人的情志与幻想,风格浪漫而神秘。
楚 辞
三、 “楚辞”的代表作家和注疏
1.代表作家
屈原、宋玉等。
2.注疏:
东汉 王逸《楚辞章句》、宋 洪兴祖《楚辞补注》、 宋 朱熹《楚辞集注》、清 王夫之《楚辞通释》。
【艺术赏析】
比喻
用“灵修”来比喻 君王 自己的美德 小人 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诗人的美德
用“蛾眉”来比喻
用“众女”来比喻 用“鸷鸟”来比喻 用“华美的衣着佩饰”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