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黄河颂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三、补充资料
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28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28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朗诵词)
第二部分(歌词)
点明要歌颂黄河。 望黄河形象。 颂黄河贡献。
学黄河精神。
阅读课文,思考这首颂歌 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情基调:深沉悲壮、激昂澎湃 采取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歌颂黄河
第一部分(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朗读课文
“伟大而又坚强!”概括了黄河的精神, 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以及她所代表的我们 民族坚忍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点出 了“歌颂黄河”的主题,引出下文。
“英雄”一词赋予黄河以人的精神 风貌,写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莫定 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 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 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有 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 激情赞美过它;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 头颅、撒热血;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 对它魂牵梦绕。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 走进它的词作者——著名诗人光未然 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 灵世界。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 情感,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本 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安排了诗歌、 散文等文体的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的 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保家卫 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感情。学习本 单元,要学习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及如 何做批注。
5 黄河颂 光未然

第5课《黄河颂》知识复习及练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黄河颂》知识复习及练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即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可分为直接抒
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 对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例如,《黄 河颂》作为一首献给黄河母亲的颂歌,采用了直抒胸臆 的方式,歌颂黄河气势宏伟。间接抒情,就是不直接抒 情,而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2)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对其修改正确 的一项是( D )
A. 随着科技的发展,往往促进艺术发展,使艺术具有更 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B. 随着科技的发展,往往导致艺术发展,使艺术具有更 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C. 科技的发展,往往导致艺术发展,使艺术具有更多样 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D. 科技的发展,往往促进艺术发展,使艺术具有更多样 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5. (3)D【解析】诗歌充满想象,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 义情怀。
6. (新题型)阅读名著《骆驼祥子》,回答问题。
(1)内容梳理:《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 老
舍 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的主人公 祥子 老


实,健壮,坚忍,他最大的梦想是 拥有一辆属于自
己的车 。 ⁠
(2)写作特色专题探究:“平日,这里的说相声
第二单元 5 黄河颂
目录
01 单元学习目标 02 语文核心素养 03 名师导学 04 名师导读
05 名师导练 06 课外技法专练 07 群文阅读推荐
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 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 式。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 批注。

9.按要求赏析诗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 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黄河的宏大气势足以激发民族的 精神和信念。

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42张PPT)

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42张PPT)
《黄河颂》
光未然
走进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 光年。现代诗人, 文学评论家。1936 年到延安,创作了 歌颂中华民族精神 的组诗《黄河大合 唱》,经冼星海谱 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 共有八个乐章。诗 中雄奇的想象与现 实的图景交织,歌 唱苦难与抗战,刻 画黄河形象,反映 中华民族英雄儿女 抗战的真实画面。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 行雪满山。
—— 李白《行路难》
黄河 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这里 我们要在你的面前 献一首长诗 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 汹涌澎湃 奔腾叫啸 使人肝胆破裂 它是中国的大动脉 在它的周身 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红日高照 水上金光迸裂 月出东山 河面银光似雪 它震动着 跳跃着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从纵向写黄河的流向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横向展开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近镜头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 向黄河之边;
俯瞰全景 纵向描写
把中原大地
横向展开
劈成南北两面。
“望”统领
读“颂黄河”部分
思考:
啊黄河 你奔流着 怒吼着
《黄河之水天上来》 替法西斯的恶魔
唱着灭亡的葬歌 你怒吼着 叫啸着
痛诉民族的灾难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 胜利的凯歌
歌颂时代的英雄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 胜利的凯歌
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 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 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 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 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 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5课《黄河颂》课件

第5课《黄河颂》课件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摇篮”是暗喻,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 赞美。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臂膀”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 的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魄和力 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突出了中华儿女学 习黄河精神的决心。
练习题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B.我/站在/高山之 巅 C.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D.像你/一样的伟大/坚 强 3.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及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澎湃(pài) 山巅(diān) 九曲连环(qǔ) B.哺育(bǔ) 气魄(pò) 发扬滋长(zī) C.浊流(zhuó) 宛转(wǎn) 一泄万丈(xiè) D.屏嶂(zhàng) 豪迈(mài) 万丈狂谰(lán)
巅(diān)
劈(pī)
气(qì)魄(pò)
狂(kuáng)澜(lán)
浊(zhuó)流(liú) 哺(bǔ)育(yù)
浩(hào)浩(hào)荡(dàng)荡(dàng)
分为三个层次: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 理优势; 3.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4.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C) A.《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 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B.《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每乐章前由朗诵做 先导,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方式的歌曲构成。 C.《黄河颂》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唱出了中华民族顽 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D.光未然,本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 有诗集《光未然诗存》,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 黄河颂(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 黄河颂(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文学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感情。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老山界》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赞颂了红军英勇、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新闻通讯,通过对志愿军战士英雄事迹的叙述,歌颂了他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一切的决心。

《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本单元的写作专题是“学习抒情”,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适度抒情。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阅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并自觉运用于写作,力求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情感体验。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则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天下国家”的含义,懂得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训练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能用一定的技巧把故事讲得生动感人。

同时,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是本次学习活动的重要学习目标。

本单元继续学习精读,应注重涵泳品味,尽量让学生“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

要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黄河颂 1 1.积累生字词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美文美句。

2.重视朗读训练,以声传情,让学生在反复朗6.老山界27.谁是最可爱的人2 读中领会文意。

3.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并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其表达效果。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黄河颂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以及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重点)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难点)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出勤:)
一、导入设计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凭借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一次外族的入侵,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去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

二、作品相关
(一)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

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

现代作家、评论家。

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著有长诗《屈原》,诗集《江汉行》,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二)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祖国雄奇壮丽的山川和战士们英勇抗敌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三)解题
“黄河颂”即歌颂黄河,其中“颂”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黄河”则表明了诗歌赞颂的对象和内容。

(四)字音梳理
山巅.(diān)澎.湃(pénɡ)狂澜.(lán)浊.流(zhuó)
宛.转(wǎn)筑.(zhù)屏.障(pínɡ)哺.育(bǔ)
滋.长(zī)
【释义】
魄:气势,魄力。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

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文中指前者。

浩浩荡荡:水势大。

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九曲连环:形容河流等弯曲。

三、初读感知
1、反复诵读诗歌,感受感知诗歌内容,揣摩诗歌的情感。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2、根据诗歌内容,为诗歌划分层次。

第一层(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引出下面的歌词。

第二层(2)写站在高山之巅看到的黄河的景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三次(3—5):写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从三个角度歌颂了黄河的伟大。

第四层(6):作者代表中华民族儿女发出“要像黄河一样坚强伟大”的誓言。

3.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朗诵从在其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在朗诵词中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以及她所代表的坚忍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朗诵词开宗明义地说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表明了写作目的。

4.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
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明确】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而“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伟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晰,章法严谨,同时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

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描绘近景望俯瞰全景
纵向描绘
横向描绘
第二课时
(出勤:)
品读课文
★1.连续三次写“啊!黄河!”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明确】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把诗歌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歌颂了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同时,这种间隔反复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增强了诗歌的气势与情感。

★2.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明确】把黄河比喻为“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第2节诗歌中“奔”“掀”“结”“劈”等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用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突出了黄河雄壮的气势、豪迈的气概。

4、如何理解“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句话?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的无数支流比作黄河主流这一“巨人”躯干的“千万条铁的臂膀”,表明了黄河流域宽广。

同时,联系上句“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也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势不可挡的力量。

5.作者多次采用第二人称“你”,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采用第二人称,面对黄河直抒胸臆,情感更为直接、强烈,使读者深受其炽热之情的感染。

6、“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更表达了人们对黄河深情的依恋。

7、梳理结构,概括诗歌主旨。

【明确】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激起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8、《黄河颂》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

诗歌节奏感强,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

学后感悟
【明确】昔日,黄河以他英雄的气魄激励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斗,赢得了民族的解放与独立。

今天,愿我们继续宏扬黄河精神,勇往直前,把我们的民族建设得更加强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抄写基础知识
2、搜集并抄写有关黄河的古诗词(抄在作业本上)
3、请以“啊!母亲!”为开头,综合运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歌颂母亲。

4、《状元导练》
素材积累:
关于黄河的诗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