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行政行为中的典型案例(3)

合集下载

法律行政行为案例分析(3篇)

法律行政行为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某市A区城管部门在巡查中发现,居民李某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在其住宅楼顶搭建了一处违章建筑。

该违章建筑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用于堆放杂物和私人用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搭建违章建筑属于违法行为,城管部门有权依法予以拆除。

二、案件经过1. 调查取证:城管部门在发现李某违章建筑后,立即进行了调查取证,确认了李某的行为违法,并收集了相关证据。

2. 下达《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书》:城管部门依法向李某下达了《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书》,要求李某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拆除违章建筑。

3. 期限届满未拆除:期限届满后,李某未自行拆除违章建筑。

城管部门再次进行调查,确认李某的行为仍然违法。

4. 强制拆除:城管部门依法对李某的违章建筑进行了强制拆除。

在强制拆除过程中,李某及其家属进行了阻挠,但城管部门工作人员依法采取措施,保证了强制拆除工作的顺利进行。

5. 李某提起行政复议:强制拆除后,李某不服城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向某市B区人民政府提出了行政复议申请。

三、案例分析1. 城管部门执法程序合法:在本案中,城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依法进行了调查取证、下达《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书》等程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

2. 强制拆除行为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搭建违章建筑,城管部门有权予以强制拆除。

在本案中,城管部门在多次要求李某自行拆除违章建筑未果的情况下,依法进行了强制拆除,符合法律规定。

3. 李某的阻挠行为违法:在强制拆除过程中,李某及其家属进行了阻挠,扰乱了公共秩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

4. 行政复议结果:某市B区人民政府依法对李某的行政复议申请进行了审查,认为城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合法,驳回了李某的行政复议申请。

四、案件启示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行政法律行为分析案例(3篇)

行政法律行为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环保局在日常环境监管过程中,发现某化工企业存在以下环境违法行为:1. 未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擅自建设并投入生产;2. 生产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废气、废水排放,导致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标准;3. 未按规定进行环境监测,未定期向环保部门报告环境监测数据。

针对上述违法行为,某市环保局依法对某化工企业进行了调查取证,并依法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

二、案件分析1. 违法行为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等规定,某化工企业的行为属于以下环境违法行为:(1)未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擅自建设并投入生产,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的规定;(2)生产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废气、废水排放,导致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标准,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条的规定;(3)未按规定进行环境监测,未定期向环保部门报告环境监测数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

2. 行政处罚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等规定,某市环保局对某化工企业的行政处罚决定有法律依据:(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等规定,某市环保局有权对某化工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等规定,某市环保局有权对某化工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作出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3. 行政处罚决定某市环保局根据调查取证结果,依法对某化工企业作出了以下行政处罚决定:(1)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2)处以罚款人民币XX万元;(3)责令企业进行整改,包括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规范环境监测等。

三、案例分析1. 案例特点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案件,具有以下特点:(1)违法行为性质严重:某化工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未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未按规定进行环境监测等;(2)法律依据明确:本案中,某市环保局对某化工企业的行政处罚决定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3)行政处罚力度较大:某市环保局对某化工企业的行政处罚决定包括责令停产停业、罚款等,体现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

行政法律行政行为的案例(3篇)

行政法律行政行为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是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

2019年,甲公司在某市某区取得一块土地使用权,拟在此建设一栋住宅楼。

在建设过程中,甲公司未经某市规划局(以下简称“规划局”)批准,擅自改变了建设设计方案,将原规划的住宅楼改为商业综合体。

规划局在巡查中发现甲公司的违法行为后,于2020年2月对甲公司进行了立案调查。

二、案件事实1. 2019年5月,甲公司在某市某区取得一块土地使用权,用于建设住宅楼。

2. 2019年7月,甲公司向规划局提交了建设住宅楼的设计方案,并取得了规划局的批准。

3. 2020年1月,甲公司未经规划局批准,擅自将建设住宅楼的设计方案改为商业综合体。

4. 2020年2月,规划局在巡查中发现甲公司的违法行为,并要求其立即停止施工。

5. 2020年3月,甲公司仍未停止施工,规划局决定对甲公司进行行政处罚。

三、争议焦点1. 甲公司是否构成违法建设?2. 规划局对甲公司的行政处罚是否合法?四、案例分析1. 甲公司是否构成违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规划方案进行建设,不得擅自改变建设设计方案。

”甲公司在未经规划局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改变建设设计方案,将住宅楼改为商业综合体,其行为已构成违法建设。

2. 规划局对甲公司的行政处罚是否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在本案中,规划局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已告知甲公司其违法行为及依法享有的权利,并听取了甲公司的陈述和申辩。

因此,规划局对甲公司的行政处罚程序合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依法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应当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本案中,甲公司的违法行为属于擅自改变建设设计方案,其行为违反了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行政法律规范案例(3篇)

行政法律规范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某市A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未按照国家环保法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且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当地居民多次向环保部门投诉,但A公司一直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

二、案件经过1. 居民投诉2019年6月,某市B区居民向当地环保部门投诉,反映A公司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等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影响居民生活。

环保部门接到投诉后,立即组织人员对A公司进行现场检查。

2. 环保部门调查经调查,A公司在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情况下,擅自开工建设并投入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A公司排放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严重超标,且未按照规定进行污染防治。

环保部门依法对A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责令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

3. A公司不服行政处罚A公司对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向某市B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A公司认为,其在生产过程中已采取了一定的污染防治措施,且不存在严重超标排放污染物的情况。

因此,请求法院撤销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

4. 法院审理某市B区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该案,并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调取了环保部门的调查报告、监测数据等相关证据,并对A公司进行了询问。

5. 法院判决经过审理,法院认为,A公司在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情况下擅自开工建设,且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行为已构成违法。

环保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

据此,法院判决驳回A公司的诉讼请求,维持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

三、案例分析本案涉及行政法律规范,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

1. 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本案中,A公司在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情况下擅自开工建设,且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行政法律行为的案例(3篇)

行政法律行为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某市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某食品公司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食品安全,该局依法对某食品公司进行了调查和处理。

二、案情简介1. 案件起因2021年6月,某市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消费者投诉,反映某食品公司生产的“某品牌饼干”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接到投诉后,该局立即对某食品公司进行了调查。

2. 调查过程(1)现场检查。

执法人员对某食品公司生产车间、仓库、销售场所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存在以下问题:①生产车间卫生条件不达标,存在虫害、老鼠等污染源;②生产设备陈旧,无法保证产品质量;③仓库内储存的原料和成品没有按照规定分类存放,存在交叉污染风险;④销售人员未按照规定进行产品介绍和宣传。

(2)抽样检验。

执法人员对某食品公司生产的“某品牌饼干”进行了抽样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该产品存在过氧化值超标的问题。

(3)调查询问。

执法人员对某食品公司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询问,了解产品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的情况。

3. 处理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某市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某食品公司作出如下处罚决定:(1)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5万元;(2)罚款人民币10万元;(3)责令某食品公司停产停业整顿,期限为6个月;(4)吊销某食品公司《食品生产许可证》。

三、案例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是一起典型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案件,涉及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多个方面。

某食品公司未按照规定进行生产、储存、销售食品,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2. 违法行为分析(1)生产车间卫生条件不达标。

某食品公司生产车间存在虫害、老鼠等污染源,说明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未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2)生产设备陈旧。

某食品公司生产设备陈旧,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说明该公司在设备更新和维护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3)仓库管理混乱。

行政案件法律法规案例(3篇)

行政案件法律法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三,男,35岁,某市居民。

2019年5月,张三在自家院落内私自搭建了一个小型养殖场,用于养殖家禽。

该养殖场距离附近居民区较近,产生了一定的噪音和异味,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2019年6月,附近居民向某市环保局举报了张三的违法行为。

二、案件经过某市环保局接到举报后,立即对张三的养殖场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核实,张三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存在擅自搭建养殖场、排放污染物等违法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某市环保局决定对张三进行行政处罚。

2019年7月,某市环保局向张三送达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告知其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并告知其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张三在收到告知书后,表示对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有异议,并要求进行听证。

某市环保局在收到张三的听证申请后,决定举行听证会。

听证会上,张三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的养殖规模较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大,请求环保局从轻处罚。

同时,张三还提供了相关证据,证明自己在养殖过程中采取了一定的环保措施。

某市环保局在听证结束后,对案件进行了审理。

经审理认为,张三的行为虽然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其养殖规模较小,且已采取了一定的环保措施。

综合考虑张三的违法情节、危害后果及悔过态度,某市环保局决定对张三作出如下行政处罚:1. 责令张三立即停止违法养殖行为;2. 对张三处2000元罚款。

三、案件评析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该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排放污染物。

张三擅自搭建养殖场,排放污染物,违反了该法的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该法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内容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生活中的行政法律案例(3篇)

生活中的行政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小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自2008年交付使用以来,一直由某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管理。

近年来,随着小区入住率的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纠纷也日益增多。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社区物业管理纠纷案例。

二、案情简介1. 案件起因某小区业主李某,因不满物业公司在小区内擅自增设广告牌,影响小区环境,遂向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投诉。

经调查,物业公司确实在未征得业主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在小区公共区域增设广告牌,违反了《物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

2. 纠纷焦点(1)物业公司擅自增设广告牌是否合法?(2)物业公司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三、案例分析1. 物业公司擅自增设广告牌是否合法?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共有部分的使用,应当符合物业管理合同的约定,不得擅自改变使用性质。

”同时,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共有部分的使用,应当遵循公平、合理、自愿的原则,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由此可知,物业公司未经业主同意,擅自增设广告牌,违反了《物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其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2. 物业公司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物业管理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一)擅自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性质;(二)擅自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共用部位的使用性质;(三)擅自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绿化、消防、安防等设施设备的使用性质;(四)擅自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共有部分的用途;(五)擅自增设、拆除、改动物业管理区域内共用设施设备;(六)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

”根据此规定,物业公司擅自增设广告牌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处理结果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依法对物业公司进行了调查取证,并责令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小区原状。

行政法律监督典型案例(3篇)

行政法律监督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我国某市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收到市民李某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开市政府关于某重点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文件。

市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在收到申请后,认为该申请事项涉及国家秘密,不属于应当公开的信息,因此作出了不予公开的决定。

李某不服,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市政府维持了信息公开办公室的决定。

李某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市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是否正确适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以及市政府是否合法行使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力。

三、案件审理过程1.一审法院审理一审法院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政府信息公开应当遵循“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

李某申请公开的信息不属于国家秘密,市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应当依法公开。

因此,市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作出的不予公开决定不符合法律规定,应予撤销。

同时,市政府在行政复议中维持了信息公开办公室的决定,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相关规定。

2.二审法院审理二审法院认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

市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和市政府在处理李某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过程中,存在程序违法和实体违法的情形,依法应予撤销。

四、判决结果二审法院判决:撤销市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作出的不予公开决定和市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责令市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依法重新处理李某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五、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行政法律监督案例,具有以下特点:1.案件涉及信息公开制度,体现了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

信息公开是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途径。

本案中,李某依法申请信息公开,体现了公民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参与。

2.案件反映了行政机关在信息公开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

市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和市政府在处理李某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过程中,未能正确适用法律法规,存在程序违法和实体违法的情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行政行为中的典型案例(3)
案情3介绍:原告:魏某,女,65岁,农民。

原告:宗某,男,40岁,农民。

被告:某县人民政府
原告魏某与原告宗某,系同一村寨住宅相邻的两户农民。

两家关于宅基地的划线已有多年纷争。

他们曾在当地乡政府的主持下立过协议。

今年5月,魏某翻建住宅,两家矛盾再次激发。

乡政府多次协调不成,宗某天天上县政府上访。

该县政府直接出面协调,最后做出“关于魏家与宗家宅基地使用权中界线的处理决定”。

《决定》的内容是:“双方宅基地的中界线以魏家东房山后墙角外线向东量4.5寸为一点,以东房山前角外线为另一点,两点连成一条直线向南延长到两户南院墙,线以东归宗家使用;线以西归魏家使用。


魏某与宗某收到县人民政府的《决定》后,均表示不服,便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但当地法院在立案时,关于应以民事案件立案,还是以行政案件立案有不同意见。

主张以民事案件立案的理由是:两户农民宅基地的纠纷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主张以行政案件立案的理由是:两户农民不服并所控告的是县政府的行政处理决定,县政府做出处理决定属于行政行为,而不是民事行为。

请问:你的看法是什么?
案例3点评:本案属于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不是一个纯诉讼的问题,它涉及到如何理解“行政裁决”的有关行政法理。

在行政法理上,行政裁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行政机关所作的裁决”。

否则,既可能扩大了行政裁决的范围,也可能缩小了其范围。

中国行政法学上的行政裁决,已被界定为具有下列特征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一,裁决机关是行政机关。

如果做出裁决的机关是司法机关或民间组织,就不属行政裁决。

第二,裁决的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不包括行政关系。

根据中国目前的法律规定,这种民事关系一般被限于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归属关系。

第三,作为裁决机关的行政机关是作为第三人,而不是当事人身份出现的。

就是说,行政裁决机关是民事纠纷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而且以具有独立身份的中间人身份出现。

第四,行政机关做出裁决是一种依职权的单方行为,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左右。

虽然行政裁决处理的是民事关系,但行政裁决行为本身是一种行政行为,因为它是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强制性做出的。

既然行政裁决是行政行为,那么,当事人对其不服提起诉讼的话,属于行政诉讼而不是民事诉讼。

在本案中,魏某和宗某之间的宅基地使用权纠纷,显然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

县人民政府对魏某和宗某之间的宅基地使用权的处理,属于一种行政确权行为。

这种权力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设定。

《土地管理法》第16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所以,该县人民政府做出“关于魏家与宗家宅基地使用权中界线的处理决定”,属于行政裁决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裁决行为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所以,本案应以行政案件立案是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