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括中国古代农业思想

合集下载

秦汉区域农业开发的思想文化基础

秦汉区域农业开发的思想文化基础

秦汉区域农业开发的思想文化基础秦汉时期是我国区域农业开发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这一高潮的形成,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思想文化层面而言,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的发展、重农思想政策化、世界地理观和秩序观的转变以及兼容并蓄、功利务实、崇大尚多的秦汉文化风尚,对秦汉时期区域开发模式、进程和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标签:秦汉史;区域农业开发;大一统思想;重农思想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方面,传统农业科技文化在纵深层次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科技体系的基础;另~方面,在横向层次上,农业的地域性拓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已经达到了尽可能的程度。

尤其是后者,不仅成就了中国历史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而且奠定了中国传统疆域的基本界限,对后世的经济、文化、政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这一历史景观的出现,是秦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因素聚合激荡的结果,可以说既具备了农业科技文化发展的内在基础与动力核心,又具有了相宜的政治环境、经济物质基础、交通条件以及思想文化氛围。

在思想文化领域,对秦汉区域农业开发经营影响甚深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一统理念的发展变迁、重农思想的政策化以及世界地理观、秩序理念的变化。

一、大一统思想的发展传统时代早期的农业区域开发。

带有极为浓郁的政治、军事色彩,甚至可以视为在统一理念支持下的政治行为。

因此,对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的理解,也可以从这一时期大一统思想的发展轨迹中找到一定的线索。

追溯我国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朦胧的一统意识。

《尚书·汤誓》有“听予一人之作酋”、“惟予一人有佚罚”等记载,可以看出,殷商时期的”王”已经有了唯一性的倾向。

春秋战国时期,权力一元思想更为明确,《诗经·小雅·北山》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反映了结束长期战乱分裂局面的诉求,也包含了天下一统的基本理念。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
徐光启出生的松江府是个农业发达之区。早年他曾从事过农业生产,取得功名以后,虽忙于各种政事,但一 刻也没有忘怀农本。眼见明朝统治江河日下,屡次陈说根本之至计在于农。自号“玄扈先生”,以明重农之志。 玄扈原指一种与农时季节有关的候鸟,古时曾将管理农业生产的官称为“九扈”。
内容评析
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西北方有着广阔的荒地弃而不耕;另一方 面京师和军队需要的大量粮食要从长江下游启运,耗费惊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在北方实行屯垦,屯垦 需要水利。他在天津所做的垦殖试验,就是为了探索扭转南粮北调的可行性问题,以借以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生 活。这正是《农政全书》中专门讨论开垦和水利问题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就是徐光启写作《农政 全书》的宗旨。
目录
(上册) 张国维原序 张溥序 王大宪序 方岳贡序 潘曾沂序 ……
前言
《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先生,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出生于上海,进士出身,先 后任翰林院检讨、内书房教习、翰林院纂修、左春坊赞善、少詹事、洞南道监察御史、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终于宰相位。《明史·徐光启传》称:“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 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这是对徐光启一生政治生涯的简要概括。
《农政全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古农书,犹如一座含金量很高的富矿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所以,岳麓书 社适应形势发展之需要。决定刊行以简体字排版的新校注本《农政全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既便于阅读与研 究,又便于收藏的古典名著新版本,为弘扬优秀的优统文化做实实在在的工作,这无疑是有益于社会的事。
感谢观看
整理之后的《农政全书》,“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 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 制造1卷;荒政18卷。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两则课文研读经典原文文化背景《天工开物》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两个方面来理解。

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

其他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也普遍推广,桑蚕养殖、甘蔗加工、棉花生产都空前繁盛,万历以后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落花生、西红柿等农作物新品种,增强了对气候、地况的适应性,扩大了食物种类。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的纺织业、印染业非常发达,松江的织造、芜湖的浆染,闻名全国。

另外,南北方的瓷器生产也盛况空前,特别是江西景德镇,连绵十几里,烟火十万家,雇工数万人,形成了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的格局。

明代的造纸业也进入了集约化生产阶段,从造纸原料到名牌产品都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其他,如采矿、冶金及金属加工工业也快速发展,永乐年间河北遵化的官营铁厂,工人就有2 500人之多;广东佛山的民营铁厂,“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宋应星的著述提供了条件。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本人的情况。

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明神宗万历十五年生于南昌府奉新县北乡牌楼宋村。

宋应星的曾祖宋景(1476—1547)是嘉靖年间的名臣,曾任山东参政、左布政使、南工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

牌楼宋村的“三代尚书第”“方伯第”“世进士第”等牌坊,所旌表之人,从宋应星的曾祖到族叔,都是宋家作为名门望族的历史见证。

宋应星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平民百姓接触,熟悉农业耕作、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

荣耀乡里的曾祖,一直是后来宋氏子孙景仰和效仿的楷模。

宋应星自幼聪颖,“数岁能韵语”(宋士元《长庚公传》),博学强记。

年轻时,致力于科举,以期金榜题名,重振门第。

万历四十三年(1615),宋应星与其兄宋应升同赴南昌应试,都中举人。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观点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观点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观点总结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可以说是丰富多样的,涉及到了农业、商业、物价、税收、货币、贸易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观点的大致总结:一、农业观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农业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耕至上:古代中国经济以农耕为基础,认为农业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只有发展农业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

2. 封建土地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生产资料的基础,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以出租、交租的方式经营土地。

土地制度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限制了农民自身的发展。

3. 春耕秋收制度:中国古代经济中有春耕秋收制度,即在春季进行耕种,秋季进行收获。

这种制度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规律性和可持续性。

二、商业观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商业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外市场并重:中国古代经济认为内外市场都是重要的,内市是国内市场,外市是国际市场。

内外市场互相依赖,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的有机整体。

2. 义利并重:中国古代商业观点中强调义和利的统一。

商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遵守商业道德,做到公平、诚信,以维护商业的稳定和共同利益。

3. 集市制度:中国古代经济中有集市制度,即定期在城市或农村地区设立集市,供商人集中交易。

集市制度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场所,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三、物价观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物价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价稳定:中国古代经济主张物价的稳定。

物价波动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物价的稳定。

2. 物价调控:中国古代政府实行对物价的调控,通过政府的干预和管理来控制物价的波动。

比如设立市令、颁布价格法令等来调整物价。

3. 物价与养民政策:中国古代经济中重视物价与养民政策的关系。

通过控制物价来保护养民,保证养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维护社会稳定。

四、税收观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税收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徭役制度:中国古代采取徭役制度,即对农民进行征税和劳役,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中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探析

中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探析

中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探析杨俊中(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 中国古代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农业文明和农业生态观,包括和谐共生的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及以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为核心的农业生态保护制度,并重视农业技术在农业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通过对我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探析,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和保护制度对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以及建立现代农业生态保护制度的重要性。

关键词 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文明;生态保护中图分类号 F 3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19-08385-04Exploration and A nalysis o f A gro 2eco lo gical Protectio n Thought in Chinese A ncient Agriculture Y AN G Jun 2zhong (E nviro nmen t and Plan ning Co lleg e of Henan U niv ersity,K aifeng ,Henan 475004)Abstract U nder the influence o f co nfuci an culture,agricul tu ral civilizati on and eco lo gical tho ug hts w ere fo rmed in lo ng 2term Chi nese ancient agricultu ral practice,w hich were di fferen t fro m the o ne of foreig n cou ntries,i nclu ding harm oni ous coe xistence of agro 2ecol og ical protectio n tho ug ht,ag ro 2eco lo gical pro tecti on s ystem at the core of co m binin g d ays,geo g raphy and p hysical pro perties,and payin g attentio n to the applicati on o f agricul tu ral tec hno log y in the agro 2ecol og ical p ro tecti on..The reference meanin g o f pro tecti on tho ug ht and s ystem i n C hinese ancient ag riculture to the s ustain able d ev elop ment o f mod 2ern ag riculture and the i mp ortance o f establishin g mo dern ag ro 2eco lo gical protectio n sy ste m w as elab orated throu gh exp lori ng and anal yzin g the agro 2ecol og i 2cal pro tectio n tho ug ht in C hinese ancient ag riculture and the ecolo gical envi ro nmen tal pro blems in mo dern ag ricultural d ev elop ment.Key w ords A gro 2ecol og ical envi ro nm ent;A gricultural civ ilizatio n;Eco lo g y pro tecti on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B JJ003)。

史料解读:早期的农业

史料解读:早期的农业

早期的农业1.神农氏与农业的出现〔材料一〕神农氏作,斫①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②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下》〔材料二〕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③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④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材料三〕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东汉〕班固《白虎通》卷一【解读】我国的农业起源很早。

在古文献中,多将我国农业的起源,托之于神农氏等传说人物。

以上三条材料是有关神农氏与农业起源的传说。

《易》亦称《周易》或《易经》,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可能是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纂而成,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又采阴阳五行之说,并入儒、墨、法、名等家,一般认为是杂家著作。

《白虎通》亦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东汉班固等编撰记录汉章帝时在白虎观讨论经学的结果。

该书将谶纬学说与今文经学混合在一起,使经学进一步神学化。

这三条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是:神农氏发明了耒耜等农具,教民农耕,种植五谷;神农氏还教人民辨别土地好坏,品尝百草滋味、水泉甘苦,解决了人民的生活问题。

关于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表明,是中国人自己的祖先发明了农业,而不是由外界传入的、学来的。

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等文化遗址都发现了我国早期农业的情况。

【注释】①斫:砍削。

②耨:除草。

③蠃蠬:蠃通“螺”,蠬通“蚌”。

④墝同“硗”,土地坚硬而瘠薄。

2.黄帝、后稷与农业的出现〔材料一〕(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①鸟兽虫蛾②。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材料二〕周后稷,名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

中国古代的土地及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及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农业是古代制定经济制度的重点. 以户籍制度作为制定经济制度的依据. 土地和赋税,徭役制度构成古代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 经济制度制定的宗旨,是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经济制度既制约土地兼并,又受制于土地兼并.(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进历程"家天下"与土地国有制"私田"与土地私有制政局动荡与"屯田" 土地兼并与"限田" 安置流民与"授田"大土地所有制制约土地制度的延续2,奴隶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和特点由"家天下"形成的国家统治格局,实质是将管辖的全部土地及土地上的人口,作为家族的共有财产,故称"公田". 在宗法制的作用下,通过"分土封侯",实现家族对全国的"分而治之". 在"土地国有制"下,土地的主人与耕种者结成奴役关系,采用"劳役地租"形态. 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公田不治." 《汉书食货志》"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 《国语周语中》户籍制度的建立"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分土治民." 《商君书徕民》2,"屯田制"产生的背景和实质长处于战乱和动荡的政局中大量的土地荒芜大批逃避战乱的流民采用军事编制的方法,将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屯田客对土地只有使用权. 3,限田制背景: 土地兼并导致国家赋税减少. 农民失去土地,加剧社会的矛盾和动荡.实质: 西晋的占田制,不是国家对土地的分配,而是国家限定对土地的占有额度. 用法律的形式,保护士族门阀的利益. 4,授田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背景和条件: 国家统治处于相对稳定的局势中. 国家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大批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特点: 是国家向臣民(主要是农民)按一定标准授予土地的一种制度. 受田民拥有对所授土地的使用权,还享有对其中部分土地的占有权. 授田制与赋税制度相配套. 授田制的形式和实质以"均田"的名义进行授田. 自北魏到唐前期,共有7次均田. "均田制"主要以家庭为授田对象和单位. 用于授田的土地,仅限于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并非将全国的土地重新分配. 对于私人土地达到或超过授田标准者,不再授田,亦不退出超标土地. 授田制亦是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的一种措施,以便使其提供赋税. 北魏均田制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40亩.女子20亩. 初授田者,男子给桑田20亩为永业. 露田不得买卖,死后还官. 奴婢授田同良人.耕牛每头授露田30亩,限4头. 狭乡授田不足者,许迁宽乡. 隋朝均田制隋开皇二年(582年),文帝颁布"均田令": 一夫授口分田(露田)80亩,妇人40亩. "一床"授永业田(桑田或麻田)20亩. 奴婢授田同良人.耕牛授田限4头,每头60亩. 唐朝均田制丁男(21—59岁),中男(16—20岁)授田100亩.内20亩为永业田,80亩为口分田. 老男(60岁以上),笃疾残疾者授口分田40亩. 寡妻妾授口分田30亩. 佛道授口分田:男者(比丘,道士)30亩,女者(比丘尼,女冠)20亩. 唐朝均田制的特点与前代相比,授田对象不同. 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松动. 允许官人买卖永业田和赐田. 允许百姓死后无力供葬时,出卖永业田. 从狭乡迁往宽乡时,永业和口分田均可出卖. 如需购置住宅,邸店,碾硙,亦可出卖口分田. 唐朝中期以后的土地问题土地兼并迅猛发展"如闻王公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并吞,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 《全唐文》卷35《天宝十载禁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自宋朝开始,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兼并者. 王安石变法制定"方田均税法". 张居正改革有"清丈土地". 土地兼并问题在农民起义口号中的反映唐末农民战争,黄巢打出"均平"的旗号. 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的口号. 钟相,杨幺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 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太平天国运动,倡导"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三)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构成和演进赋役制度是土地私有制的产物.它在产生之初,起到确立私人对土地占有的作用.但在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又受制于大土地所有制. 赋役制度由地租,人头税(或户税),徭役(或兵役)三部分组成. 地租经历了劳役,实物(分成,定额),货币等几种形态的演进过程.2,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奴隶制社会,劳役制地租. 春秋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形态下的赋役制度. 公元前568年,齐国"案田而税". 公元前643年,晋国"作爰田".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公元前548年,楚国"量入修赋". 公元前408年,秦国"初租禾". 秦国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建立了以土地和户籍为依据的赋役制度. "入顷刍稿,以其授田之数,无豤(垦)不豤(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 《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匿户,……弗令出户赋之谓也." 《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两甲." 《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3,西汉初期的赋役制度"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而齐民无盖藏."《史记平准书》"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编户齐民. 赋役制度的构成:田租,人头税(口赋,"民年七岁至十四岁出口赋钱";算赋,"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徭役.4,曹魏时期的赋役制度(屯田)曹魏时期,对屯田客实行分成制地租:使用官牛者,与官府四六分成;不使用官牛者,与官府对半分成. 对自耕农,于建安九年(204年)推行户调制:田租每亩纳粟4升,户调每户纳绢2匹,绵2斤. 曹魏的户调制,废止了汉代实行的口赋,算赋等人头税,改以户为征收单位;改分成制地租为定额地租.西晋的赋役制度(限田—占田) 西晋的赋税制度分为两项:课田,丁男课田50亩,纳租4斛;户调,纳绢3匹,绵3斤.5,北朝时期的赋役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租调制. 一床(一夫一妻)岁纳帛1匹,粟2石. 十五岁以上未婚男女及奴婢8人,耕牛20头,同一床. 另有徭役,属临时性征调. 北齐时,将力役订入租调制中. 北周时,确定丁男年服役1月.遂称为租调力役制.6,隋朝的租调力役制一床每岁出租3石,调绢1匹(4丈),绵3两,或调布1端(5丈),麻3斤. 丁男岁服役1月.开皇三年(583年),减调1匹为2丈. 男子自二十一岁起,岁服役20天. 开皇十五年(590年),令"民年五十,免役收庸."7,唐前期的租庸调法"诸户一丁,租粟二斛.其调各随乡土所出,绢,絁各二丈,布二丈五尺.输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 "凡丁岁役二旬,有闰之年加二日.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唐六典》卷三唐代租庸调法的特点征收对象从"一床"改为"一丁". 税额和力役天数.较隋朝少约1/3. 将"输庸代役"制度化. 在租,调这两种正税外,唐前期还有地税和户税. 地税作为义仓粮;户税作为军国传驿之用.8,两税法唐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改行"两税法":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 《旧唐书杨炎传》两税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适应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形势.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陆贽《陆宣公集》卷22《均节恤百姓第一条》扩大纳税者的范围. 简化赋税征收的项目. "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 杜佑《通典》卷79,一条鞭法"一条鞭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共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府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一条鞭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赋役合并,简化征收名目计亩征收赋役一律征银以州县为单位,计算赋役总量与土地兼并的现实结合更加紧密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折银征收,亦使农民多受一层剥削10,摊丁入亩(地丁合一, 地丁银,丁随地起)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圣祖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令. 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人丁24621334口,丁银335万余两),作为永久定额.今后再滋生人丁,不增加丁银额. 摊丁入亩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将人口与土地并征的二元税制,改为单一的土地税制. 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 使农民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 有利于人口统计的精确性和人口的增长. 摊丁入亩推行后,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全国总人口102750000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全国总人口208095796口道光十三年(1833年) 全国总人口398942036口(四)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基本特点赋役征收的依据和对象,主要是土地和户籍(人口).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结构相适应. 赋役分地租,户调(口赋),徭役三项征收,其演进呈逐渐趋简的态势.唐"输庸代役",徭役可以"庸"代;明"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清"摊丁入亩",将口赋与地税合一. 地租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采用分成制;魏晋时,始为定额制. 赋税以征实物(粮食,布帛)为主.自明始,赋役改征银(货币). 中国封建社会前期,赋役制度与土地制度并存;后期独立存在,并逐渐与土地占有结合。

高中语文 《天工开物》两则

高中语文 《天工开物》两则

凡稻旬日失水
待夏潦已过
稻的收获和成熟情况
文本解析
稻的收获和成熟与什么有关?
南北气候和稻种的特性
为了保障稻能丰收和按时成熟 必须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农 业 是 一 门 最 为 务 实 的 科 学
第四段
重要文言词语
其再栽秧 六月刈初禾 任从烈日旱干无忧 幻出旱稻一种 滋益全无 不足尚 第二次 割 任凭 培育 滋养,营养 重视
第二段
等,等待 立刻,就 即使 结出果实
即栽于亩中
结果而已
概 括 该 段 内 容
水稻分载种前流程和注意事项
文本解析
归纳出分载种前流程
在原文中找出各流程中的注意事项
追 求 实 学 期 于 实 用 的 科 学 精 神
第三段
重要文言词语 凡秧既分栽后 则广南之稻 概 括 该 段 的 内 容
已经
是 十天 雨水大
《天工开物》简介 《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全书共 十八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 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 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 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它不仅全面反映了当时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 现了作者的农本(“贵五谷而贱金玉”)思想。 全书自始自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动。

练习


1.对课文有关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明代科学家。 B.《天工开物》属于说明文。 C.说明方法包括: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分 类别、下定义、夸张等。 D.《天工开物》是保留我国科技史料最丰富的一 部书。
练习
2.第一段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 括其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D A.作者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 等几个方面来说明稻的种类的。 B.在分类说明时,作者特别注意细致的区分。比如, 同为粘者或不粘者,禾苗与稻米都有不同的名称。 C.同一稻种因为晚收可以改变粘性,功用却不变。 D.有代表性的稻种,如长芒、短芒,都分别被作者冠 以著名产地的称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括中国古代农业思想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统治者为什么重视农业?
因为农业的发展:(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农民生产安定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矛盾缓和→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促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一般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如教材所讲到的商鞅变法中规定“农民耕田织帛产量高的,免除徭役”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秦的强大!除此外还有北魏实行“均田制”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分给农民一定土地,隋唐继续实行均田制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重视水利的兴修,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清朝设置专门负责治理黄河兴建水利项目的“河道总督”一职,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农耕促进我国古代农业质的飞跃。

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

这些也都极大促进农业的发展。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

(6)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
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7)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8)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农业发展的表现一般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如汉代耧车、“代田法”、“区田法”等的出现体现我们当时的农业文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2)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3)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荒地开垦,土地面积增加;
(4)水利大面积兴修;
(5)政府收入增多,人口增殖;
(6)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
(7)农产品商品化;
(8)形成一些特色经济区域。

如明清农业生产中的茶、桑、棉花等经济作物,成为一些地区农民的专业经营,出现了专业化区域;
(9)农学著作的问世。

如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先后出现了汉代《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有“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等伟大贡献、优点。

但也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1)农业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生态环境方面的代价太大。

为了开垦土地,大量烧荒伐林大片森林消失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2)科技含量低。

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新工具新技术的改进使用,但总体看中国农业走的是一条依赖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经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这一点甚至到新中国建立前都很突出;
(3)一直未突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范畴,商品化程度低;这一点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我们都可以看的很明显;
研究学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1)农业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
(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3)只有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才有长足发展,所以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
(4)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甚至可以说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