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2014

生态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2014
生态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2014

《生态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英文):生态与环境经济学 /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2、课程性质:素质选修

3、周学时/学分:2/2

4、适用专业:生态、环境、经济、管理、旅游类等

5、使用教材:

马中主编,2006.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马中主编,2001.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姚建主编,2001. 环境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汪俊三、金鉴明、蔡信德等著,1996.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迟维韵著,1996. 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刘庸主编,2001. 环境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6]戴星翼著,1998. 走向绿色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

[7]陈大夫著,2001.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8]沈满洪主编, 2008. 生态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9]王焕校,常学秀主编,2003. 《环境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0][德]彼得?巴特姆斯著,齐建国等译,2008.数量生态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1992. 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二、课程简介

生态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生态学与经济学交叉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环境科学与经济学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兴学科。两者都是在现代化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发展,世界人口剧增、能源紧张、粮食短缺、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生态与环境经济学是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系统,使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要求相协调,取得最佳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边缘学科。

环境经济学是关于环境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即关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与效用性的经济学研究。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规律,研究这一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中生物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的的矛盾与统一问题,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矛盾统一问题,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经济学”不等于“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人以外的充满着各种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的物质空间条件和状况。生态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是生物的生存环境。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应大于生态经济学。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在于拓宽本科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具有向生态学、环境科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环境问题,具有现代可持续发展观,富有整体性、创造性思维的智能型生态与环境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同时,使学生掌握环境经济评技术,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环境资产(包括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质量)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以货币的形式表征出来,即对环境损害(费用)与效益进行价值评估,亦即环境经济评价。进而学习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环境的相关政策、措施。

四、教学进度表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小测验成绩、出勤情况等构成)

六、内容提要

前言(教学时数1)

1、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马中主编,2006.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马中主编,2001.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姚建主编,2001. 环境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汪俊三、金鉴明、蔡信德等著,1996.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迟维韵著,1996. 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刘庸主编,2001. 环境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6]戴星翼著,1998. 走向绿色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

[7]陈大夫著,2001.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8]沈满洪主编, 2008. 生态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9]王焕校,常学秀主编,2003. 《环境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0][德]彼得?巴特姆斯著,齐建国等译,2008.数量生态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1992. 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2、生态与环境经济学概述及教学目的:

生态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生态学与经济学交叉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环境科学与经济学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兴学科。两者都是在现代化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发展,世界人口剧增、能源紧张、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生态与环境经济学是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系统,使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要求相协调,取得最佳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边缘学科

环境经济学是关于环境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即关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与效用性的经济学研究。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规律,研究这一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中生物

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的矛盾与统一问题,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矛盾统一问题,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经济学”不等于“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人以外的充满着各种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质空间条件和状况。生态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是生物的生存环境。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应大于生态经济学。

3、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

总学时为34学时(2学时/周),期末考试安排1周,期中考试安排为课堂外小论文;课堂安排课时为32学时。

教学内容围绕“理论、方法、政策”六字方针进行。

时数分配:

“理论”部分(前言、第1—7章、第11章)16学时

“方法”部分(第8—10章)11学时

“政策”部分(第12—14章)5学时

前言(1学时)

第一章绪论(1学时)

第二章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

第三章微观经济学基础(2学时)

第四章外部性理论(1学时)

讲座: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2学时)

第五章经济效率理论(2学时)

第六章环境经济系统(3学时)

第七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学时)

第八章环境资源价值与费用效益分析(2学时)

第九章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6学时)

讲座: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分析方法及实例(1学时)

实践性教学环节:(共2学时)

1、结合实际,分析某一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课堂外进行)。

2、对沈抚灌区费用效益分析(1学时)

3、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应用于实例(1学时)

第十章环境影响经济评价(自学)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投资(1学时)

第十二章环境经济政策(2学时)

第十三章排污收费(1学时)

第十四章排污权交易(2学时)

4、教学方法(授课方式):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 2)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

第一章绪论(教学时数1)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环境的概念、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的概念、

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以及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表现,云南环境问题。教学重点:环境的概念、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概念、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环境问题。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

一、一般意义上的环境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指环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

二、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中的环境

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中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类这一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即环绕于人类周围,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种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换句话说,是以人类为主体,人以外的充满着各种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的物质空间条件和状况。亦即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中的环境

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中的环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是生物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的概念

第三节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

第四节环境问题

本章基本概念:

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问题。

本章思考题:

1、环境和环境问题的概念;

2、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3、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可以归纳为哪5个方面?

4、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八大制度”是什么?

第二章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掌握“帕累托最适度”理论、外部性理论及其概念,认识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外部性理论及其概念;

2、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一节复活节岛的兴衰

第二节对传统观念的再认识

一、消费

二、稀缺

三、市场

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帕累托最适度”理论的提出

二、外部性理论的提出

1.经济外部性的概念

2.外部经济概念

3.外部不经济概念

三、环境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四节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

三、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五、国际环境关系

第五节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本章基本概念:

消费、稀缺、效用、经济外部性、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

本章思考题:

1.环境经济学有哪些主要研究领域?

2.经济外部性、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的概念。

第三章微观经济学基础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帕累托最适度、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个别需求曲线和总体需求曲线;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理解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概念。

教学重点:

1、帕累托最适度、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2、个别需求曲线和总体需求曲线;

3、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

教学难点:

1、个别需求曲线和总体需求曲线.

2、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3、市场失灵。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

第一节竞争市场和效率

第二节需求供给和均衡

第三节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第四节个别需求和总体需求

第五节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

公共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垂直加总。

第六节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

市场不能有效地配臵资源,或者是资源配臵达不到社会最佳状态的现象称为

市场失灵.

很多环境问题是因为市场失灵而引起的.与环境资源利用最相关的市场失灵原因是它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政府干预.市场在有效配臵资源上的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

有时政府制定的政策不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把市场进一步扭曲,政府在资源配臵市场中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现象叫做政府失灵.

本章基本概念:

市场、市场机制、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需求、供给、均衡、帕累托最适度、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私人物品、公共物品、个别需求曲线、总体需求曲线、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市场失灵、政策失效。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帕累托最适度?

2.什么是支付意愿?什么是消费者剩余?

3.什么是公共物品?它与私人物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什么是外部不经济性,它是怎样产生的?如何纠正?

5.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是由什么引起?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近

年来,淮河沿岸许多乡镇小企业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造成河水严重污染,影响下游用水。这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最近,环保部门关闭了大量超标排放污水的小企业,这样做能否取得治理效果?

第四章外部性理论

教学目的:掌握外部性、科斯定理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外部性、科斯定理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一节外部性的定义

第二节外部性的类型

一、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

二、可转移的外部性

三、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

第三节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一、外部性对价格和资源配臵的影响

二、外部性的帕累托最优定价

1.不可减少的外部性

2.可减少的外部性

三、外部性的受害者

四、外部性和产权科斯定理的内容

五、科斯条件下的庇古税

小结:

外部经济 MSB > MPB 差额是MEB(外部环境效益)

外部不经济 MSC> MPC 差额是MEC(外部环境成本)

科斯定理:如果产权是明确的,同时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产权最初是如何界定的,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优配臵.换句话说,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达到资源的最优配臵.

本章基本概念:

公共外部性、私人外部性、技术外部性、货币外部性、科斯定理。

本章思考题:

科斯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讲座: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

教学目的:掌握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主要有:环境的公共物品性、外部不经济性、市场失灵、政策失效。了解外部不经济性案例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环境恶化的主要经济原因。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手段。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代码:H0207934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标准学时:56 课程类型:理论课 《微观经济学》就是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有市场经济学之称,是一门以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微观经济管理方法的学科。它是国家教育部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的学位必修课程,也是不同程度上构成许多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学科和课程有市场营销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等等。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和会计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运用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和数学模型推导,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

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极大化,社会福利达到均衡、市场失灵措施等。比较计划经济的运行,分析它的长短优劣与局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本课程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更具体化,为了更好的掌握这门课,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导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成本控制能力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经济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见到的各种经济关系,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模型,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供求关系进行验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宏、微观经济基本性质、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产业经济学》(必修)教学大纲(戴)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必修课) 前言 (一)本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以某种相同属性的“企业集合”形式存在着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产业经济学建立在理论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它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些更现实、更贴近实际的问题,如现实中的不完全竞争问题、交易成本、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主导产业选择等。产业经济学在研究中更为注重方法的应用,从经验分析到博弈论的应用,实现了向主流经济学的回归。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讲授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及其相应的产业政策,了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产业组织分析的S-C-P基本范式,并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实际产业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本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内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更具体和现实的经济问题的逻辑思路和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包含在应用经济学领域内的有关宏观国民经济管理、微观企业经济管理以及产业经济管理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学习掌握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2.从现实市场竞争和垄断的角度研究产业内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相应分析中国产业内竞争和垄断的现实问题 3.从技术经济联系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以及产业布局等内容,并相应分析主导产业选择、幼稚产业和优势产业扶持等现实问题 4.学习和掌握产业政策体系的形成机理、制定及合理运用等内容 (二)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博弈论、投入-产出分析等。 以讲授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强调方法的应用,以案例或个案分析为支撑。如以某一特定产业为对象分析其结构、行为和绩效。讲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所限定的结构及其具体内容。适当组织课堂讨论。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市场经济不仅仅是法制经济,还必须是法治经济,《经济法》课程是我国非严格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法律手段的综合体现。该课程属于国内法的范畴,主要讲授我国各类工商组织的市场准入、市场运行的秩序监管、宏观调控的法规监督等内容。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在定位上,《经济法》课程不是只采取法律语言,不是单纯讲法规条文,而是注重法商结合,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抽象原则与具体应用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该课程通过大量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剖析法律规则的要求与市场主体的实际活动的差距。在教学内容上,该课程既提供市场主体设立、市场运行秩序、宏观调控等领域具有约束力和保护力的规则,也提供现行法律规则的出台及其具体适用的情境分析和政策管理的思考。 S ocialism market economy requires the genuine governance of law instead of the issuance of the law. The course of Economic Law is the comprehensive embodiment of the legal means by which the government intervenes in economic operation. This cours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domestic law, mainly teaching the market access of various industrial and - 8 -

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163A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3 适用对象:经济学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一、教学目标 目标1:学习本课程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素养。 目标2: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通过数学分析和图形描述,更深入系统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并为高级微观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目标3: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关注经济热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厘清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提高观察经济现象、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中级微观经济学主要由消费者均衡论、生产者均衡论、成本论、市场结构论、要素市场论、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论组成。对于微观经济学中没有涉及的经济学理论,应运用图形、案例和数学方法加以分析,这是本课程的重

点和难点,应细讲、精讲;对于与微观经济学相重复的内容,应粗讲或选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内容来设置问题,启发式讲解,化整为零,将重点和难点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点,各个击破,并进行归纳总结。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应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采取学生自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自学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并在课堂或课后进行讨论。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领域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与国内外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专业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毕业要求的实现。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基本理论讲授与最新发展介绍的结合。微观经济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新的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教学过程中要在讲授经典理论的同时介绍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城市生态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生态环境学 第一章引论 ?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学家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以人为本,人口、活动、设施、物质、科技、文化高度集中,并不断高速运转的开放性 有机综合体。 ?城市的定义(联合国):凡拥有10万人以上,居住、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的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聚区域。 ?人口高度集中、物质高度集中、设施高度集中、活动高度集中、科 技文化高度集中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基本特征。 ?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间(理化环境),是构成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三位一体,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主体是城市的根本性质。 ?城市的主要机能:居住、工作、休息、交通。 ?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6月5 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称主体)而言的,总是作为某个 中心事物的相对面而存在的。 ?环境对干扰具有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隐显性、灾害放大 性、持续反映性、不可逆性。 ?生态: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周围空间,包括空气、阳光、水体、地质、地貌、 动物、植物、微生物、 土壤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或称自然条件。 ?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 素,称为生态环境(有机体所处的环境或称生活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学其学科性质具有交叉性、二重性和综合性。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资源方面,二是环境方面,三是生态方面。 ?环境问题是指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地球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作 用于人类,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的问题,或者说由自 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的整理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容量的限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两个系统彼此时应,那么就能达到生态经济平衡的结果,如果两个系统彼此冲突,那么就可能出现生态经济失衡的状态;人类社会有可能通过认识生态经济系统,是自身的经济活动水平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3. 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4.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5. 生态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则为指导,遵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规律,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林业综合集约经营,以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力,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同步发挥,生态经济效益最高的生态经济型林业。 6.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方式,高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模式。 7. 生态需求:所谓的生态需要,就是人类为了获得包括维持可持续生存和满足发展需要等方面内容在内的最大福利而产生的对生态产品的需要。 8.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用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9.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10. 生态价值:是指哲学上“价值一般”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系上的伦理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 11. 生态产品:所谓生态产品,就是有利于(至少无害于)生态环境和身心健康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选用教材和教学对象 本门课程选用丁四保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1月第1版。也可以选用其他专家、学者新编的教材。 本门课程教学对象是保山学院下辖政治学院政教专业学生,是选修课程。 二、教学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计划教学时数为38学时,共3学分。 三、课程内容介绍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既具综合性,又具边缘性;它集众家所长,又具有自身特点的应用性学科,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建立在其它学科的学习基础之上,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般地讲,学习区域经济学,不仅应该具备基本的经济

《经济法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法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经济法基础 适用专业:2015级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科函授)、市场营销(专科业余) 辅导教材:《经济法基础》宋文霞李世炜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经济法是经济管理专业所必修的一门专业法律课程。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经济法的体系,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各项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初步具备运用经济法基本原理和方法去分析经济现象,理解经济政策和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为学习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主要有:法学基础理论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本章主要了解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经济法的渊源;经济法律关系。重点是掌握经济法的概念与经济法的渊源。 第二章合同法 本章主要了解合同的概念、特征;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消灭;违约责任。重点是掌握合同的概念、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和违约责任的认定以及违约救济措施。难点是要约和承诺的构成要件;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的区别;无效合同和有效合同的区别;合同解除的概念和后果;违约责任的认定以及违约救济措施。 第三章公司法 本章主要了解公司法的定义、特征;公司的资本制度;公司的章程;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的设立、变更、解散、终止。重点是掌握公司的资本制度;公司的章程和公司治理结构。难点是公司的特征;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公司资本三原则;章程的效力;董事的义务和责任。 第四章市场竞争法 本章主要了解市场竞争法的起源、发展;市场竞争法的内容;市场竞争法的地位;市场竞争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的具体规定。重

西方经济学 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稀缺性与资源配置 1、稀缺性。 2、资源配置。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 2、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 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均衡价格理论 2、效用理论与消费者行为 3、生产者行为理论 4、市场结构理论 5、福利经济理论 四、基本的市场竞争模型 (一)产权与交换动机。 (二)私人利益。 (三)市场机制。 五、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经济人假设 2、产权明确 3、完全信息

4、厂商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整体。 六、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奠基时期。 2、建立体系时期。 3、扩充和完善时期。 4、深化时期。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个量研究方法 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三、均衡分析 四、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五、模型分析方法 第三节供求分析 一、需求分析 1、需求 2、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3、需求曲线 4、需求定律 5、需求函数 6、需求的决定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相关商品的价格。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4)消费者的偏好。

(5)政府的消费政策。(6)消费者的预期。 二、供给分析 1、供给 2、个别供给和市场供给。 3、供给曲线 4、供给函数 5、供给定律 6、决定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3)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4)其他商品的价格 (5)预期 (6)税收政策 三、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1、均衡产量 2、均衡价格 四、弹性分析 (一)弹性分析的基本问题 1、弹性的定义 2、计算 (二)需求的弹性分析(三)供给的弹性分析

尔雅考试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李建龙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一般来说,与植物区系无关的是()。分 A、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 B、历史成分 C、城市化程度 D、城市资源总量 我的答案:D 2某一环境状态或结构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变化有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被称为()。分 A、环境承载力 B、环境生态位 C、环境循环链 D、环境消解度 我的答案:A 3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以()为主。分 A、城市社会学 B、人类生态学 C、城市生态学 D、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的答案:C 4我国绿化学科研究的阶段中,回落期是指()。分 A、1985-1988 B、1989-1990 C、1991-1994 D、1994-1999 我的答案:B 5 园林之所以不同于绿地,是因为其有()个要素,绿地仅仅是其中要素之一。分 A、6 B、5 C、4 D、3 我的答案:A 62010年,发达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分 A、% B、% C、% D、% 我的答案:C 7通过设立水质观测站,并结合往年的资料来观测水体的质量是采用了()的研究方法。分 A、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 B、统计资料和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 C、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资料相结合 D、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我的答案:B 8城市生态位是由()决定的。分 A、经济地位 B、政治地位 C、政府 D、自然环境 我的答案:C 9关于城市水环境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 A、 淡水资源的无限性 B、 城市水环境的独立性 C、 地表水的循环性 D、 城市水环境系统自净能力的有限性 我的答案:D 10 城市生态系统建模时,下列不属于抽象模型的是()。分 A、 概念模型 B、 数学模型 C、 仿真模型 D、 沙盘模型 我的答案:D 11 城市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包括()。 分 A、 系统分析 B、 时间分析 C、 定量分析 D、 数据分析 我的答案:A 12 现代城市生态规划的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不包括()。

生态经济学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课程作业 学号: 311405040226 姓名:袁程 专业班级:自环1402 作业得分 批阅人签字 批阅意见:

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一、生态经济 1、定义 生态经济简称ECO,“ECO”取自“经济的(economic)”和“生态的(ecological)”两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 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 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 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 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 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 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 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 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特征 时间性 指资源利用在时间维上的持续性。在人类社会再生产的漫长过程中,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应该拥有同等或更美好的享用权和生存权,当 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 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 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空间性 指资源利用在空间维上的持续性。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区域间农业资源环境 共享和共建。 效率性 指资源利用在效率维上的高效性。即“低耗、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它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 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来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 济的支撑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 3、计量 运用数学方法,对生态经济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各种运动进行的计算。内容包括: 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据保护资源所允许的最大费用标准与开发资源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 《管理系统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System Simulation of Management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管理系统仿真 学分:3 总学时:48 面向对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 Java语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2.课程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企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企业中已经存在的系统构造计算机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然后通过模型参数的改变,来观察和分析系统总体状态和性能的响应和变化。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运用GPSS语言进行系统建模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企业管理系统模型的抽象能力,掌握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构建模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艺术。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1.主要教学内容 管理系统计算机仿真就是运用特定的程序设计语言,对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管理系统建立计算机模型,然后在计算机上对各种管理策略,各种实施方案进行模拟实验,从而找出最优决策方案。本课程主要运用仿真语言GPSS/Java对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建模,然后用GPSS语言进行编程,并在计算机上运行得到结果。当要研究一个现实的系统模型或者设想中的系统模型时,由于模型比较复杂,还常常带有不确定因素(概率因素),因此,难于用解析方法求得定量的解答。但是借助于计算机语言,可以设计一个与原模型在逻辑上完全相当的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然后用GPSS语言来描述这个模型,并利用计算机上的GPSS编译系统对模型进行运算,这样就能得出系统的某些特性和指标。这就是本门课程要讲授的内容。 重点:企业建模与仿真原理、建模与仿真工具 难点:仿真原理、结合实际企业建模方法。 2.各章内容与基本要求 (符号说明:[1]:掌握、[2]:理解、[3]、了解、[△]:自学或粗讲、[!]: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系统仿真的概念[3] 第二节计算机仿真的发展[3] 第二章系统仿真与GPSS 第一节管理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离散随机排队系统的模拟方法[!] 第三节 GPSS仿真系统[!]

微观经济学习题1-7章

《微观经济学》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判断题 1、如果各种经济资源都很充裕即不存在稀缺问题,那么就不需要经济学。 2、社会生产位于生产可能线之内是正常的,而位于生产可能线之上是不正常的。 3、有选择就有成本,这种成本就是会计成本。 4、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5、实证经济学主要强调“应该怎么样”。 参考答案:TFFFTF 二、单项选择题 1、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实事被称为( b )。 A.机会成本 B.稀缺性 C.生产什么问题 D.实证经济学 2、稀缺性问题( C )。 A.只存在于依靠市场机制的经济中 B.只存在于依靠命令机制的经济中 C.存在于所有经济中 D.意味着抢购和黑市交易 3、经济物品是指( D )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4、经济学科定义为(C ) A.研究政府如何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的科学 B.消费者如何获得收入并进行消费的学说 C.研究如何合理的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竞争性用途的科学 D.生产者怎样取得利润 5、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D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问题都包括 6、资源是稀缺的是指(B)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最终将由于更多的生产而消耗光 7、下列属于实证表述的是() A.合理组织要素对厂商有利 B.合理组织要素对厂商不利 C.只有合理组织要素才能使利润最大化 D.合理组织要素比市场营销更重要 8、下列属于规范表述的是() A.由于收入水平低,大部分中国人还买不起小轿车 B.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拥有小轿车的人会越来越多 C.鼓励私人购买小轿车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此习题中之包括判断、选择和计算,思考问答题见教学大纲每章中所列题目。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李建龙)

绪论(一)已完成 1 帕克1925年提出“城市生态学”之后()成为了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研究中心。?A、城市环境 ?B、城市生态系统 ?C、城市系统 ?D、城市人文环境 我的答案:B 2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城市污染 ?B、交通拥堵 ?C、城市问题 ?D、城市环境恶化 我的答案:C 3 城市的构成要素有一定的地理范围、城市人口和()。 ?A、城市文化 ?B、城市历史 ?C、城市建设 ?D、城市环境 我的答案:A 4 经济学观点认为()是城市经济组织的基础。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劳动分工 ?C、分配制度 ?D、经济制度 我的答案:B 5

社会学认为城市是()的产物。 ?A、社会分工 ?B、历史发展 ?C、人类活动 ?D、人类属性 我的答案:D 6 生态学认为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环境是城市的()。 ?A、无生命环境部分 ?B、后天形成环境部分 ?C、非自然环境部分 ?D、人为环境部分 我的答案:A 7 最早提出“城市生态学”概念的人是英国学者帕克。() 我的答案:x 8 城市既是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生态文明的发源地。()我的答案:√ 9 行政管理学派将城市看做是行政单元。() 我的答案:√ 10 心理学将城市看作是一种心理状态。() 我的答案:X 绪论(二)已完成 1

城市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和()。?A、城市文明现代化 ?B、城市环境现代化 ?C、城市居民方式现代化 ?D、城市文化的发展 我的答案:C 2 城市系统是以一定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的综合体。?A、人 ?B、经济 ?C、政治 ?D、聚居 我的答案:B 3 下列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是()。 ?A、大学 ?B、公园 ?C、湖泊 ?D、商场 我的答案:D 4 土地作为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之一分为自然状态土地和()。 ?A、人为改造土地 ?B、建筑用土地 ?C、城市用地 ?D、脱离自然状态的土地 我的答案:C 5 一般人们将城市生态系统划分为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亚系统。 ?A、经济生态 ?B、心理生态

生态经济学复习题

生态经济学复习题 1,如果给你一个课题的题目是:环保投入和江西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你准备怎么进行实证模型的建立,请说明: (1)模型的自变量,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工具变量是什么?可以加入除了你设计的自变量之外的其他控制变量有哪些? 自变量是环保投入、因变量是经济发展水平(江西省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实际GDP)。工具变量是地区人均环境治理投资支出。可加入的其他的控制变量如地区人均污染治理运行费用、地区人均全社会固定投资额、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等。 (2)模型的数据准备怎么收集?这些数据一般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数据可从《江西统计年鉴》或者从国家统计局的官网上搜索并整理等到。其中将地区GDP用1998年的CPI 换算为世纪GDP。1981-2011年数据。 如PP检验过ADF检验。这些数据要通过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如PP检验过ADF检验 (3)你准备构建哪一类模型?为什么? 根据投入产出原理构建对数模型:1降低异方差的影响2用对数进行回归后的系数就代表弹性。 (1,克服异方差 2,许多变量并非服从正态分布,取对数之后是正态分布 3,因为是宏观经济变量,取对数后再次差分会是平稳数据.) (4)模型可能的结论是什么? 可能的结果是,环保投入短期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即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很小,甚至为负。但在长期中,环保投入能促进经济增长。 2,如果给你一个课题的题目是:生态变迁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请你设计该课题的研究方案。即你准备写几章?每一章的内容是什么? (或一、课题研究意义及目标 (一)生态变迁与产业升级关系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生态变迁与产业升级关系研究的时间意义 (三)研究的目的) 一、生态变迁与产业升级关系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变迁与产业升级互动关系的研究 (二)国内生态变迁与产业升级相互影响机理的研究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比较与评述

数量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Quantitative Economics) (020209)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备良好经济学理论素养、创业创新精神、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数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观察分析经济问题、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或开发相应软件进行经济数量分析,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研究成果的研究型和教学型高级专门人才。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硕士应达到的要求: (1)能够熟练运用数量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建立预测模型与决策模型,对经济系统运行中经济变量间不确定的随机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定量描述,对各种经济政策执行效果给予评价; (2)能根据预定的系统目标,对新开发或改建经济系统设计的各种方案进行评审和选择,以确定最优或次优或满意的系统方案; (3)能建立准确数量经济模型,并能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或开发相应软件来直观刻画数量经济模型特征; (4)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数量经济专业外文资料并用外文撰写专业资料,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专业交流能力。 5、本专业的主要内容是: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数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研究型和教学型高级专门人才,特色在于经济系统评价与优化技术。主要研究内容有:经济数量关系的概念、特点及作用;经济数量分析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论;国民经济的最优计划和管理;经济控制论的应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经济数学分析;投资效果的评价和投资方案的论证;经济信息的组织管理和自动化体系的建立及生产布局、商品流通、国家储备等各种经济数学的应用。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210164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48 学分:3 开课单位:信管管理学院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先修课程:高中数学 二、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让管理类的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认识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实例分析、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初步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基本的经济分析能力,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微观经济学在解决资源配置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经济实践的辩证关系。 (2)掌握经微观济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理论,要素价格决定理论,市场失衡和微观经济政策。 五、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导论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分析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习本章重点掌握经济学定义的三个方面:稀缺性、选择性和机会成本的含义,知道西方经济学及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重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难点:“看不见的手”原理 第一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教学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与需求、供给、市场均衡等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正确理解需求量和需求的变动、供给量和供给变动的关系,熟知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具备分析均衡价格形成和变动、运用弹性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重点:需求的基本理论,供给的基本理论,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弹性理论 难点: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弹性理论 第二章消费者选择 教学内容:明确效用理论分析的前提假设,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关效用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及衡量,知道消费者消费的约束条件,能分析说明消费者如何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理解消费者剩余的含义和意义,了解价格、收入变化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重点:边际效用的概念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原则和表达式,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效用函数 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第三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 教学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函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和总产量的关系,熟知什么是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如何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知道不同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的划分标准。熟悉各类成本的概念,重点掌握各类成本的变动规律、原因,短期内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关系,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的关系。 重点: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的含义,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确定,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确定原则,各类短期成本变动的基本规律,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长期成本函数曲线 难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完全竞争市场 教学内容:了解市场的划分标准、类别和特点,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条件、特点,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能分析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在不同条件下的均衡状况,理解厂商的最优决策,推导短期和长期内厂商及行业的供给曲线。 重点:完全竞争的条件、完全竞争下的厂商均衡条件、厂商收益规律 难点:完全竞争的条件的含义 第五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教学内容:明确不同市场的形成条件,知道不同市场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熟练掌握不同市场情况下厂商均衡的条件和厂商的最优市场决策,最后能分析不同市场厂商的资源配置效率。 重点:垄断厂商的收益规律、价格歧视、斯威齐模型、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 难点:垄断厂商的收益规律 第六章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教学内容:了解完全市场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主要生产要素供给状况,以及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的衡量。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 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C、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A、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体育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体育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开课名称:体育产业经济学 开课单位:体育系课程编号:03100111 总学时:40 学分:2.5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地位、作用; 社会体育专业要求本科学生掌握现代体育经济理论,具有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和体育市场开发工作的能力。通过体育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使现象上升为理论,再运用科学的体育产业经济理论进一步指导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体育产业的巨大潜力,胜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和体育市场开发工作。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绪论 第一节体育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体育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体育产业的分类与市场构成 [目的要求]:了解体育产业的分类与市场构成,揭示体育产业的本质及其规律。 [讲授内容]: 第一节体育产业分类的理论依据和标准 第二节体育产业的分类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体育市场的构成要素 第四节体育市场的基本类型 第二章体育产业结构 [目的要求]:了解体育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及其变动规律。 [讲授内容]: 第一节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第二节体育产业结构的一般考察 第三节体育产业的成长和结构优化 第四节体育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第三章体育产业组织 [目的要求]: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建立“结构-行为-绩效”理论为框架。 [讲授内容]: 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二节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第三节体育产业的市场进入与退出 第四节体育企业的市场行为 第五节体育产业的市场绩效 第四章体育市场运行

[目的要求]:了解体育产业市场运行机制理论。 [讲授内容]: 第一节体育产业的消费需求 第二节体育产业的投资需求 第三节体育产业的供求分析 第四节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 第五章体育产业政策 [目的要求]:了解体育产业的相关各项政策。 [讲授内容]: 第一节体育产业政策的作用于目标 第二节体育产业政策的框架体系 第三节体育产业投入政策 第四节体育产业规制政策 第六章体育资本市场运营 [目的要求]:了解体育市场运营的方式和相关知识。 [讲授内容]: 第一节体育彩票 第二节体育赞助 第三节媒体转播权交易 第四节体育企业上的融资 第七章体育市场营销 [目的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以及体育市场营销的基本步骤。 [讲授内容]: 第一节市场营销和体育市场营销 第二节体育产业的市场营销 第三节媒体的体育市场营销 第四节大型赛事的体育营销 第五节国际体育营销 第八章体育产业固定资产的经营管理 [目的要求]:了解不同体育场馆类型的供给机制,掌握需求和供求方面的规律。 [讲授内容]: 第一节体育场馆的供给机制分析 第二节影响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管制设计 第九章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目的要求]:分析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和认识误区,根据我国国情提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 [讲授内容]: 第一节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 第二节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三节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认识误区 第四节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