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导学案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下导学案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下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1课时

【导学练习】

1.略

2.两部分:(1)至(8)自然段;(9)至篇末。突出的内容有:(1)百草园的景物;(2)美女蛇的故事;(3)冬天捕鸟;(4)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的礼节;(5)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3.两部分内容是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

4.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不敢确定,所以这里用“似乎”;虽时间相距很远,整体印象模糊,但百草园留在记忆深处,给自己带来欢乐的局部的、个别的景物扎根脑海中,因而用“确凿”来突出中心,并引出下文。这两个词并列放在一起表达,并不矛盾,反而更准确。

【巩固练习】

5. qi sui 臃捷

6.①确凿②人声鼎沸③人际罕至

7.相宜:放松,不计较。这里指先生读书入神自我陶醉,容忍孩子们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8.(1)①百草园无限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对比,衬托出前者生气勃勃,

后者死气沉沉。②三味书屋里面师生不同的活动对比,批判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

③三味书屋读书与屋后小园寻趣对比,反衬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无味。

(2)对比,作用主要是突出了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表现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第2课时

【导学练习】

略(见学案)

【巩固练习】

3.“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仿写:略

4.(1)百草园漓江水(2)无限趣味清奇峭拔(3)单是……趣味。这种奇景……精髓(4)概括……具体游记(5)为了怀念百草园生活;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

第1课时

【导学练习】

1.dǎn xiū zün lí pǔ j?n

2.①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这里指起床。②模拟鞭子从空中抡过发出的声响。

③告别的歌。

3.文章一是以花为线索。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花让“我”回忆起父亲,同时花也成了象征;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4.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语带双关,一是实说爸爸种的夹竹桃花落了,二是说爸爸离我们而去了。这标题不仅饱含着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同时也会引起读者深深的眷念之情。

【巩固练习】

5.胀嘱惧促辫惰藤耻屉

6.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也使文章情节更完整,主题更清楚。

7.参考答案:

(1)我向往长大,……

(2)我害怕长大,……

看法:?这句话说明了对待困难的态度。?这句话表现了“我”知道爸爸去世后的坚强态度。?这句话说明了“我”虽然还小,但爸爸去世后“我”就是家里的大人了,“我”一定要带领弟弟妹妹们勇敢地生活下去。

第2课时

【导学练习】

1.要点:(1)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敢于面对困难。

(2)“我”已经长大了。

(3)爸爸去世了,“我”应该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我不再是小孩了。

2.(1)送别毕业生时的讲话,希望同学们到中学后尽快成长,不再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大意对即可)

(2)我作为非毕业班学生唱了五年给毕业班送别的歌。(大意对即可)

(3)李叔同;表达了离别时深深的眷念之情。

(4)碧绿的芳草直接连天,衬托出离别之情的深长绵绵。

【巩固练习】

3.是想给父亲看,更想得到父亲的赞扬,因为父亲写过很多剧本。

4.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快到八点半时;急切、紧张。

5.得意;失望。(大意对即可)

6.热情鼓励;严格要求(大意对即可)

示例:不在赞扬声中骄傲,不在严格要求中失去信心。

三丑小鸭

【导学练习】

1.① zhu? shàn zhàng zhǎo hài bang j? sōu

②略

2.1 2——38 39——47

3.①磨难:略

②启发:只要能够从经受磨难不绝望、不沉沦,始终不屈地奋斗追求即可。

4.①写出可丑小鸭在饱尝歧视之后希望达到的最低生活要求,“可怜的丑东西”表达了作者对丑小鸭的同情。②表达了丑小鸭在成为白天鹅后的谦虚的美德,说明人在经受磨难之后获得了成功更应该谦虚的道理。

【巩固练习】

1.B 2.不怕困难,积极适应环境;为了心中的理想勇往直前等。

3.偶然发现的变化中含有必然性内容,主要是丑小鸭面对非人能想像的困境而顽强的生存,锻练自己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历经痛苦磨难才发生变化。

4.参考:幸福是历经磨难之后的日出云开,是自我发现后的大彻大悟,是成功之时的快乐飞翔。

四诗两首

第1课时

【导学练习】

1.俄罗斯俄罗斯文学之父《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上尉的女儿》《叶甫盖尼·澳涅金》等

2.这两句诗道出了一种人生体验中极为普遍的感觉:生活是有意义的,不要随意忘却、抛弃那曾经拥有的忆念。在这里,诗人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3.全诗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无论我们生活遇到什么损失和挫折,都不要失去战斗的决心,要相信一切都是短暂的,光明必将驱走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4.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怀恋。

【巩固练习】

5.不能。因为诗中充满了诗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镇静和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6.(1)这首诗以说理为主,但并不是枯燥生硬的说教,更像是柔声相劝,亲切交谈,有丰富的人情味。(2)全诗显得清新流畅,热烈而又深沉,有“率直”“清新”的艺术特质。(3)这首诗不以意象传情达意,而是直抒胸臆,以平等交流的语气娓娓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4)诗歌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达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我想,这应是诗歌流传长盛不衰的原因。

7.示例: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不要惊慌,不要沮丧!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第2课时

【导学练习】

1.zhùq?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的范围。

2.美弗罗斯特象征

3.第l节:伫立叉路口,思考所要选择的路;第2节:诗人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第3节:诗人踏上了选择的小路,留恋未选择的路;第4节: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

4.诗人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有: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只能选择一条,必须慎重;人生的选择,要深思、慎取、忌草率、盲从;路要靠自己去走,越是荆棘丛生的道路,越能令人想念,也越能磨炼人。

【巩固练习】

5.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末选择的路上。原因有二:人生的道路有许多可供人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选择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此其一。未选择也就是一种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此其二。诗人重点写末选择的路,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引

6.诗人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它是诗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往往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注意:象征和比喻是不同的。比喻重相似性,目的是使要说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它只是一种修辞,只在个别的词、句、语段中起作用。而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往往统摄全篇。)7.略

8.提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五伤仲永

第1课时

【导学练习】

1.(1)北宋;介甫;半山;政治;文学

2.①

3.?属于?曾经?给?此?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以宾客之礼相待

?听说?跟随?承受

4.③

【巩固练习】

5.略

6.①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题上自己的名字。

②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

③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④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⑤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扳”通“攀”,pün,牵,引?.①观看,观赏。②完成。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略。?.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如①忽啼求之②即书诗四句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第 2 课时

【导学练习】

1.①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2.①少年时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大不如从前。成年后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②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3.①“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②“受之天”;“受于人者不至”;“受之天”和“受之人”;“受之人”

4.后天教育“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卒之为众人,则其于人者不至也。”

【巩固练习】

5.“伤”哀伤、感伤①④

6.①√②√③×④√⑤×⑥√

六黄河颂

【导学练习】

1.巅泻澜屏源宛

2.diün lán pínɡ bǔ

3.?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起源。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用“劈成”能够渲染出黄河贯穿于中原大地的宏大的气势。

?用“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5.?运用比喻,强调黄河给人雄奇的印象,更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叹。

?运用反复,表达人们对黄河的敬仰,更表达人们对黄河深情的依恋。

【巩固练习】

6.?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入海流?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侧。

7.本题为开放题,可赞成,也可反对。例:赞成,可从人类与自然斗争史及人的毅力、意志、对生命的挑战等角度谈。

8.“望”、“颂”

9.“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10.“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11.代表中华儿女要向它学习的誓言,表达作者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七最后一课

第1课时

【导学练习】

1.略

2.(1)从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害怕老师到敬爱老师、从少不更事到热爱祖国。(2)从上课气氛、老师、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

对比的作用:此题主要是让我们体会小说中对比手法的作用。因为“平日上课”与“最后一课”对比,才使少不更事的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才引起老师和镇上的人们强烈的震动和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3.A.“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

B.“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啊,那些坏家伙……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巩固练习】

4. (1)法国都德普法战争

(2) gtng zh?u ch?ng qí du? hǎo

(3)法国阿尔萨斯、洛林;普鲁士侵略者;德语

5.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了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着向心力。无论遇到怎样严酷的统治,最终他们总会夺回自己的国土。

第2课时

【导学练习】

1.略

2. (1)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

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2)D

【巩固练习】

3. (1)韩麦尔动作韩麦尔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2)小弗郎士心理描写对敌人禁学法语卑劣行为的讽刺、轻蔑、憎恨和反抗,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4. 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导学练习】

1.xiá qí qū yì zhu?峻叠

2.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改变艰难的国运,要以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

3.(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过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路)→中华民族精神

4.(1)“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2)“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3)“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4)“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5.“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就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巩固练习】

6.A

7.使说理透彻,表述生动形象,使作品的涵义更丰富。

8.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雄健的国民、雄健的精神都是重

要的,否则中华民族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也只是一句空话。

点拨:注意结合当今实际批驳错误认识。

9.示例:(1)攀登高峰的台阶,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够到达。

(2)船的死敌,能把你葬入大海。

九土地的誓言

【导学练习】

1. chì háo qì l?ng lán gan 秽滥诞斓

2.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3.“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欢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已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所以,“埋葬”一词更能表达作者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情绪。

4.人称的变化实际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

5.因为这些景物都是东北所特有的,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巩固练习】

6.展现故乡的美,强调“我”与故乡的深厚感情,为下文写誓为她牺牲一切作铺垫。

点拨:结合文章的主旨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去谈。

7.“我”要为我的家乡战斗到底,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死也要看到故乡的解放。

8.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9.从句意看,“我”一夜未眠,究其原因,是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激励着“我”,是祖国目前的不幸遭遇在折磨着“我”,是驱除外侮、振兴中华的牵情在鼓舞着“我”。

10.表示对九一八事变的深刻记忆,惊醒自己也告诫他人不要忘记九一八事变。

十木兰诗

第1课时

【导学练习】

1.z hùpai r?ng jiün tu?kahán

jiüngzhu?jiūyün bàng

2.对着只买早晨奔赴军机、军事有余

外城扶持爬骚眯着眼并排怎么只记功穿度过,过3.略

4.(1)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

(2)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

(3)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4)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

5.代父从军,屡建功勋南朝《乐府诗集》

6.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是详写,是为塑造木兰形象的不同侧面略写战斗过程,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爱国、爱家、爱亲人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也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巩固练习】

7.D

8.D

9.B

10.时间顺序从军、恋亲、辞官、还家。

第2课时

【导学练习】

1.(1)排比(2)反复(3)互文(4)对偶

2.(1)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2)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4)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5)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3.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女性。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灵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巩固练习】

4. (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5)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学生围绕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让学生有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

6.(1)对偶木兰停机叹息,表现异常,设置悬念。

(2)如:“策勋十二转”、“壮士十年归”

(3)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遥远神速紧急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离

家愈远思念切。

7.略点拨:①必须是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②语言精练而又赋予形象性;③须用上“虽然……却……

十一邓稼先

第1课时

【导学练习】

1.略

2.(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略

【巩固练习】(答案略)

4.zǎi yün ting páng

5. 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歌可泣\家喻户晓

6.可参见每个章节最后的抒情或议论性句子。

7.略 8.略

第2课时

【导学练习】

1.是指邓稼先与锋芒不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2.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3.示例: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巩固练习】(答案略)

十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第1课时

【导学练习】

1.锲沥斗潜凝迥慨兀兀

2.兀兀穷年,锲而不舍,气冲斗牛,迥乎不同

3.(1)比喻(2)比拟(3)比喻(4)反复

点拨:比拟分拟人和拟物,“望闻问切”这种比拟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4.作为学者: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作为革命家: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严谨刻苦的求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巩固练习】

5.略

6.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锲而不舍,沥尽心血;后期投身民主运动,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前后期所走道路不同,反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2课时

【导学练习】

1.(1)闻一多最初只在昆明的青年中宣传民主。

(2)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3)“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笃行务实,勇于牺牲。

2.示例:语言: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神态: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3.不矛盾。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点拨:后者的“说”,实际上就是“做”。因为当时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口说,“说”与“做”是统一的。

【巩固练习】

4.略

5.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目不窥园;又如文中“一个又一个大的至如群蚁排衙”,具体体现了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

十三音乐巨人贝多芬

第1课时

【导学练习】

1.ha kǎn xiüo ky磐踌蓄邃

2.引起人注意,吸引人去看;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看不见天和日;形容很乱,不能入目。

3.(1)“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巩固练习】

4.首先从女佣的角度见证贝多芬的日常生活;其次是从“客人”初访者的眼光再现贝多芬形象;最后是以主人公自己的言行来袒露他的内心世界。

5.略

6.略

第2课时

【导学练习】

1.见学案

2.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

外貌描写(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是一位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3.略

4.“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巩固练习】

5.(1)肖像描写,写出人物看起来很魁梧有力量的感觉;

(2)语言描写,表现贝多芬的激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6.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7.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8.略

十四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第1课时

【导学练习】

1.略。

2.福楼拜: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3.例如:议论“……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这里的议论告诉读者,由于屠格涅夫同福楼拜有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因此早就超出了“相互理解的愉快”,而是“心灵内在的欢乐”,使读者对两位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作用: 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

【巩固练习】

4.(1)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2个即可)

(2)勤奋是一种自勉,勤奋是一种拼搏,勤奋是一种进取。或勤奋是事业迈向成功的通途,勤奋是人生改变境遇的手段,勤奋是人类走向未来的阶梯。

5.略。

第2课时

【导学练习】

1.a、按时间顺序来写,

b、像舞台剧结构时间:星期天

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人物:福楼拜为核心人物,屠格涅夫、都德、左拉逐个登场

主要内容:每个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人物之间的交流2.例:我发现“他们(福楼拜与屠格涅夫)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和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句中“一拍即合”用得好,好在它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两位作家志趣相投、志同道合,是难觅的知音,是高山流水。

我发现“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晳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一句中的“盯”“钦佩”用得好。“盯”字写出了福楼拜听朋友讲话时的专注神态。“钦佩”表现了福楼拜被朋友的真知灼见所折服。

【巩固练习】

3.她时而温柔可人,时而热情如火;有时糊涂迟钝,有时聪慧灵活。或

他时而踌躇满志,时而怅然若失;有时妄自尊大,有时郁郁寡欢。

4.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和狂热的思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知。

5.(1)略(2)提示:描写人物要抓住特征,形神兼备。

十五孙权劝学

【导学练习】

1.略 2.。(1)①当道,当权②推托③研究儒家经典

④粗略地阅读⑤了解历史(2)略

3.劝学结友

4.示例:刮目相看吴下阿蒙

【巩固练习】

5.?当道:应当?做;完成?顺接;转折

6.略

7.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才干谋略大有长进(文中内容略)

8.(1)(略)(2)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书到用时方恨少。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⑨知识就是力量。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十六社戏

第1课时

【导学练习】

1.小说,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二心集》

2。惮(dàn)踱(d u?)归省(xǐng)行家(háng)

撺掇(cuün duo)凫水(fú)潺(chán)

3. (1)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

(2)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3)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4)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4.(1)用第一人称写。人物:略。

(2)线索:看戏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①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②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

③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①看社戏前的波折。

②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③在赵庄看社戏。

④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巩固练习】

5.略

6.略

7.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第2课时

【导学练习】

1.略

2.①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②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

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④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

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

⑤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

喜考虑事情周到。

⑥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

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⑦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3.①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②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③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巩固练习】

4.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5.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了正面写出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6.略

第3课时

【导学练习】

1.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

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2.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高。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巩固练习】

4.(1)拔、点、磕、退、上、架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的愉快心情

3)飞

(4)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烘托出看戏愉快和急切的心情,也表现对农村秀丽风光的热爱。

(5)比喻写船行之快,衬托出“我”想看戏的急切心情

(6)没有。这只是“我”急切的心理作用

(7)听得出神,忘了自我写出了“社戏”在“我”心中的无穷魅力

5.略

6.略

十七安塞腰鼓

第1课时

【导学练习】

1.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2.亢奋(kàng)晦暗(huì)羁绊(j? bàn)蓦然(m?)

戛然(jiá)瞳仁(t?ng)磅礴(páng b?)冗杂(rǒng)3.亢奋:极度兴奋晦暗:昏暗,不明显

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形容畅快

大彻大悟:彻底领悟。惊心动魄:形容感染力极强,动人心弦。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4.“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巩固练习】

5.c a d e b

6.A

7.既使文章一咏三叹,又加强了感情的宣泄,它似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骤的鼓点,又似一浪高过一浪的汹涌的潮水,强烈地叩击读者的心弦。

8.朴实、厚道、粗犷、奔放、豁达

第2课时

【导学练习】

1.①运用暗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安塞腰鼓的气势、声响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也发出共鸣。

②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纤细、柔弱,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2. A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B句中“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C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3.(1) 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 “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巩固练习】

4.(1) 既点出安塞腰鼓的发源地,又烘托出“后生”的朴实性格,使整个舞台气氛极具生活实感。

(2) 细节以动衬静

(3) 反衬下文击鼓时的火烈、壮阔,又写出了人物的自信,内蕴的生机与活力。

(4) 赋予安塞腰鼓以人的情态,为下文安塞腰鼓的撞击、火烈起到强烈,鲜明的对比作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略

十八竹影

【导学练习】

一、1.藤ch?ng 2.惬3.蹲t?ng cyn c?4.禅5.pit

二、《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丰子恺丰润画散文天月人影竹影

三、D

四、①不能去掉。“立刻”是马上的意思,形容时间极短。说明爸爸很快就了解华明的举动,去掉后就不能表达这个意思了。

②领路人的作用。爸爸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③(略)

【巩固练习】

五、1.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2.形象地写出霞光将消失时的动态。

3.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院子里的光影越来越暗,由夕阳的金黄变得暗淡了,色泽也由宽广明亮变得越来越阴暗。

4.①活泼、好动、调皮。②不拘小节、活泼、淘气。

5.“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过来。”6.(略)

十九观舞记

【导学练习】

1.粲然嗔视息息相通尽态极妍 xia chì zhà

2.略

3.略

3.见课文

【巩固练习】

5.花朵褶裙舞步铃声

6.略

7.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分子,身心

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限制而进入自由飞动的境界。这种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

舞,而不是技巧之舞,所以能够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8.眼神、表情、美仑美奂的舞蹈动作。

9.表达作者对卡拉玛舞蹈的高度赞叹。如:晏几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10.略

二十口技

【导学练习】

1.口技,清,林嗣环

2.?拉?即使?扬起,举起?一种

3.善:擅长;长处。止:停止;只。指:指头;指出。间:夹杂;一会儿。

4。(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2)遥闻/深巷中犬吠。

5.?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6.正面;侧面;技艺的高超

【巩固练习】

(一)7.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8.夹杂;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9。说出;莫可名状;莫名其妙10。力拉,呼呼,许许;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1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2。着火救火的场景及听众的反应。

(二)13.共举出三种声响。第一种是织布机声与儿子的读书声;第二种是呵马之声和音

乐声;第三种是婆媳的下棋声。

14。第一种声响反映了书香门第的生活;第二种声响反映的是浮华的贵族生活;第三种声响反映的是婆媳和乐、高雅的生活情趣。

15。善画声。

二十二在沙漠中心

【导学练习】

1.mí zhì ga lí huá qí dì yyshüi küng

2.(1)大限(2)虫豸(3)芸芸众生(4)筛糠

3.《人类的大地》法圣埃克絮佩里《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

4.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寒冷疲倦缺水坚强、勇敢

【巩固练习】

5.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6.一般人的冒险仅仅是出于对生命的轻视,是鲁莽冲动的,毫无意义。作者的冒险是出于对人类崭新事业的一种负责和使命,在行动中不断挑战极限,战胜自我,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正是珍惜生命的表现,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7.采用第一人称使文章内容显得真切,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效果,尤其是能充分描写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8.他是人类飞行事业的先行者,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冒着危险开拓这一事业。他坚韧执著,百折不挠;他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是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的人。

二十三登上地球之巅

【导学练习】

1.略

2.成语填空:锐、截、声、协、前、履、晕、酸

3.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践踏;形容山高大雄伟;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入和袭击;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4.(1)完美、旺盛、砭骨、履践、侵袭

(2)沉重、迟缓

5. 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意志、毅力、协作和牺牲精神来克服困难

6. 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

7. 他同样是英雄,值得赞赏。一是临危之时,把死亡留给自己,将成功的希望给战友的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二是他不能到达顶峰,并非思想上的懈怠和精神上的畏缩,而是

最新整理初一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学练优(人教版).docx

最新整理初一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学练优(人教版)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小数)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两种意义相反的量 学习难点:正确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3、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练习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三、练习 1、读出下列各数,指出其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0.6,+,0,—3.1415,200,—754200, 2、举出几对(至少两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A组为必做题) A组1.任意写出5个正数:________________;任意写出5个负数:_______________.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五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题:5.1.1 相交线 【学习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读一读,看一看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2.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

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3.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邻补角的定义是: 对顶角角的定义是: 5.对顶角性质. (1)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对顶角性质: ( 2)学生自学例题 (1) O D C B A

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测试+导学案

【知识梳理】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时间规模 1405--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 3航行地区 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及影响 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 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惊现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抗倭经过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之时,明朝派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操练阵法,组建“戚家军”。 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 此后,戚家军消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倭患基本解除。 3性质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课前预习】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1、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国力雄厚。 2、目的:提高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从1405年到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4、到达地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海岸和沿岸。 5、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与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 6、倭寇:元末明初,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人称为“”。 7、戚继光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称为“”。 8、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倭患。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9、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年,

2018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2018年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导学案

目录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相交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垂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判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习题课............................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命题、定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移................................................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实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3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立方根(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立方根(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复习(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复习(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有序数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下历史导学案

七下历史导学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四单元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1课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发明的发明、应用、传播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影响。 2、知道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四大发明。 3、通过学习了解四大发明,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 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四大发明的应用、传播和影响。难点:理解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勾划重点 一、造纸术 1、发明:时期出现的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改进:东汉改进造纸术,被称为“”。 3、意义: 二、印刷术 1、唐初发明印刷术:代表为《》,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北宋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省料、可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 印刷效率。 3、意义: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早约400年,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三、指南针 1、战国时期,我国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时期,发明指南针。 2、应用:指南针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后传入欧洲。 3、意义:为宋元明时期我国航海业的发达,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1、发明:唐代发明; 2、应用:开始用于军事上; 3、传播: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 4、意义:使整个作战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合作互动】 (1)动手制表:制作四大发明概况综合表,列举其的时代,应用、传播和影响。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一数学导学案全册

课题:5.1相交线 【学习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法指导】 一、 【自主学习】: (一)【预习自我检测】(阅读课本2-3的内容,完成以下1-4题) 1.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 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 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2.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43 2 1O D C B A 3 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有一条( ),而且另一边( )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 ),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 ),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4 下列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 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

(1) O D C B A 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 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 ④.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 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⑤.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4-5页,把不懂的地方请记录在这里,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 我的疑难问题: 二、 【合作探究】: 对顶角性质. (1)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2) 在图1中,∠AOC 的邻补角是( )和( ) 所以∠AOC 与( )互补,∠AOC 与( )互补, 根据( ),可以得出∠AOD=∠BOC, 同理有( )=( ) 对顶角性质: 三、【达标测试】 1、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 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___. b a 4 3 21 第1题 F E O D C B A 第2题 F E O D C B A 第3题

七下历史导学案

七下历史导学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第四单元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1课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发明的发明、应用、传播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影响。 2、知道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四大发明。 3、通过学习了解四大发明,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重难点】 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四大发明的应用、传播和影响。难点:理解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勾划重点 一、造纸术 1、发明:时期出现的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改进:东汉改进造纸术,被称为“”。 3、意义: 二、印刷术 1、唐初发明印刷术:代表为《》,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北宋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省料、可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 率。 3、意义: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早约400年,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三、指南针 1、战国时期,我国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时期,发明指南针。

2、应用:指南针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后传入欧洲。 3、意义:为宋元明时期我国航海业的发达,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1、发明:唐代发明; 2、应用:开始用于军事上; 3、传播: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 4、意义:使整个作战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合作互动】 (1)动手制表:制作四大发明概况综合表,列举其的时代,应用、传播和影响。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2)分组讨论:手工抄写、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哪种好为什么 【随堂练习】: 1、四大发明中在汉朝出现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D火药 2、发明了“蔡候纸”,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是(): A、祖冲之 B、蔡伦 C、贾思勰D顾恺之 3、指南针最早叫“司南”,它出现历史(): A、汉朝 B、宋朝 C、唐朝 D、战国( 4、四大发明中,为发现南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D火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之欧阳家百创编

第1课时:5.1.1 相交线导学案 欧阳家百(2021.03.07) 【学习目标】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5分钟) 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并编写两道与它们相关的题目,在小组交流,并推出小组最好的两道题在班级汇报. 二、自主探索(15分钟) 探索一:完成课本P2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 你能归纳出“邻补角”的定义吗?. “对顶角”的定义呢?. 自学检测一: 1.如图1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OE是一条射线.(1)写出∠AOC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2)写出∠COE的邻补角:__; 图1 (3)写出∠BOC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4)写出∠BOD的对顶角:_____. 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 探索二: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请说明理由. 请归纳“对顶角的性质”:. 自学检测二: 1.如图,直线a,b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2.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BOE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

最新人教新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导学1 5.1.1 相交线 一、 学习目标:1认识相交线所成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二、 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P2和P3并做下列练习 1、已知: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共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3个 2、如图,直线a 、b 相交于点O,若∠1=0 40,则∠2等于 ( ) A 0 50 B 0 60 C 0140 D 0 160 3、平面上三条不同的直线相交最多能构成对顶角的对数是( ) A 4对 B5对 C 6对 D7对 4、如图直线AB 、CD 交于点O ,若∠AOD+∠BOC=2600 ,则∠BOD 的度数是( ) A 700 B600 C500 D1300

C D 三、 合作学习 1、 有两个角,若第一个角割去它的 31后与第二个角互余,若第一个角补上它的3 2 后与第二个角互补,求这两个角的度数 2、 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0,∠1—∠2=500,求出∠AOC 和∠BOC 的度数。 C 四、 拓展提高 如图,∠AOB 和∠BOD 为对顶角,OE 平分∠AOD ,OF 平分∠BOC ,试问:OE 、OF 在一条直 线吗?说说你的理由。 E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导学2 5.1.2 垂线(1)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垂线的概念。 2、掌握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3、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3页完成下列问题 1、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90°时,这两条直线互相____,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____,两条直线的交点叫____,垂直用符号____来表示,读作____,如直线AB垂直CD,就记作____。 2、举出日常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三、合作学习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出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出l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出l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一条直线的垂线有____条。 2、过一点有且只有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性质1)。 四、拓展提高 1、完成课本第五页的练习题 O,O E⊥AB,已知∠BOD=45,求∠COE的度数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大运河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北周大将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朝统一全国。(2)开通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达,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3)大运河由等四段渠道组成。它连接了等五大水系。 (4)科举制度在时,正式形成。(5)隋朝在公元年灭亡。 2、探究学习: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何意思?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了吗? 五、学习反思1、隋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涿郡C、余杭D、长安 4、科举制度在谁在位时正式创立() 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4、分析:“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材料中的渠是指哪条河?它是谁在位时修建的? (2)、修建此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此河? (3)、此河修建后有何作用? 教学后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 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2)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0)、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 2、探究学习: 比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四、学习反思: 1、唐朝的建立者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2、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唐高宗B、唐太宗C唐高祖D、武则天 3、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4、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狄仁杰 5、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 6、分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这是谁说的?他在位时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2)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才出现了治世局面? (3)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学习目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全册.pdf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不同点: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课后小记:

最新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公开课导学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认识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学习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 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3.(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事务;设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 (2)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地区用兵和招降,吐蕃归附后,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 口,设置驿站。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 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区域。 二、合作探究 与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它”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A.行政军事监察 B.行政外交军事 C.财政监察外交 D.财政军事监察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5.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 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这表明( ) A.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汉族强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辽阔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台湾等地区亦都处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第1课时:5.1.1 相交线 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5分钟) 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并编写两道与它们相关的题目,在小组交流,并推出小组最好的两道题在班级汇报. 二、自主探索(15分钟) 探索一:完成课本P2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 你能归纳出“邻补角” 的定义吗? . “对顶角”的定义呢? . 自学检测一: 1.如图1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 ,OE 是一条射线. (1)写出∠A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2)写出∠COE 的邻补角: __; (3)写出∠B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4)写出∠BOD 的对顶角:____ _. 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探索二: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请说明理由. 请归纳“对顶角的性质”: . 自学检测二: 1.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 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 三、当堂反馈(25分钟) 预备题: 如图,已知直线a 、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解:∠3=∠1=40°( )。 ∠2=180°-∠1=180°-40°=140°( )。 图1 b a 4 321第1题 F E O D C B A 第2题 F E O D C B A 第3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导学案(有答案)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课标要求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分小组搜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资料,出一期板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排版方式,优越性,发展过程等,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应用及向世界传播的情况,进一步了解中华名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知道宋元时期交通发达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认识到发达的中外交通,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宋元时期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概括、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动手在橡皮或橡皮泥上刻字,体验雕版印刷的过程、利弊,从而认识活字印刷术的优势;通过收集身边涉及指南针、火药的用途,认识四大发明的广泛用途,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阅读课本文字材料和《相关史事》,获取相关历史信息,了解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状况,并学会列表归纳;探究文中《材料研读》、识读《元朝交通路线图》,学习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新发展和重要影响。了解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结合现今“一路一带”进行对比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中国古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立志奉献、勇于创新的思想品德,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服务社会;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形成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的初步认识;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发达的中外交通。 难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情景导入播放“NBC转播的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 师:英国科学家培根说:“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何理解培根的认识评价,学习完本课就会有个明确的答案。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 :(1)发明:我国在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发展:辽、宋、西夏、金时期,很盛行,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 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的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局限:雕刻版,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刷。成本高、利用率低. 宋太祖时官府刻印《大藏经》,共耗时 12年,印刷完成后,13万块雕版被堆放在当地府库内,从此无人问津。 2.活字印刷术: (1)发明: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宋代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时的匠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石蜡、纸灰等,将烧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它的两大创新:变死字为 , 变死版为。 (毕昇的活字印刷)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梦溪笔谈》----高效快捷成本低 (2)发展:元代科学家在《农书》中对技术作了总结创新,发明了。元朝中期,出现了印刷。 王选教授发明的激光照排印刷,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他被称为“当代毕昇”。 3、传播与影响(1)传播:13世纪传入,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传到波斯,后经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2)影响:降低制书成本,加快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 (1)发明:①司南:战国时人们利用制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司南的形状像一把汤匙,放置在铜制方形地盘中,地盘四周刻有24个方位,司南在光滑的铜盘中转动,当它停下来时,匙柄就指向南方。②罗盘(指南针):宋代开始用制成指南的工具。人们用带有磁性的钢针放于碗边,或用线将针悬起,钢针就可以灵活地指向南方。人们把这种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就制成了。 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 (2)应用:北宋末年,中国的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南宋时,海上航行完全靠指南针来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导学指导】 一、: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 1. P3第1题到第2题(课本上做)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取出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51- ,4 3 2-,3.14,+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 .O 是最小的正数 C .0是最大的负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给出下列各数:-3,0,+5,213 -,+3.1,2 1 -,2004,+2010; 其中是负数的有 ……………………………………………………(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要点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总结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学案教案修订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学案教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学生姓名__________ 课型:________备课日期_______ 上课日期 ________ 主备人:__________ 执教人:__________ 审阅签字:__________ 序号:27 第24课活动课 从设计历史示意图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教法设计】 1、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复习巩固旧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充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学法指导】 1、集中精力,按照自己的理解认真设计示意图。 2、积极通过课堂展示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结合个人实际,活学活用,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活动内容】 以历史知识为依据,画出知识结构示意图;拓展思路,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 【活动目标】 1、通过设计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学会在复习中化繁为简。 2、通过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形象直观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活动要求】 1、让学生尝试设计示意图(应画面简洁,重点突出,形式活泼) 2、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提高自己。 【活动过程】 1、学习认识什么是示意图,它有何特点(见课本) 2、设计尝试:(任选其一) (1)设计“北宋至清的朝代顺序示意图(遵循时间先后顺序,符合地理方位位置,把辽、夏、金与北宋、南宋的关系)”

相关历史知识:北宋,960年建立;西夏,11世纪前期建立;金,12世纪初期建立 南宋,1127年建立;元,1271年建立;明,1368年建立;清,1636年建立(2)设计“清朝疆域方位示意图”(以中央政权为中心,表示疆域四至) 相关历史知识: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国家。 3、除了课堂、课本外,你还能想到哪些更有意思的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独立思考,并列举出来) 4、选取几种更有意思的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并展示给学生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动总结】 让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我们了解到的这些方式、方法:历史示意图、历史口诀、谐音记忆、图片、歌曲、影视剧、文学作品等等。由此可见,历史的内容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上课讲义

第1课时:5.1.1 相交线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5分钟) 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并编写两道与它们相关的题目,在小组交流,并推出小组最好的两道题在班级汇报. 二、自主探索(15分钟) 探索一:完成课本P2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 你能归纳出“邻补角”的定义吗?. “对顶角”的定义呢?. 自学检测一: 1.如图1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OE是一条射线. (1)写出∠AOC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2)写出∠COE的邻补角: __; (3)写出∠BOC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4)写出∠BOD的对顶角:____ _. 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 探索二: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请说明理由. 请归纳“对顶角的性质”:. 自学检测二: 1.如图,直线a,b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2.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BOE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 三、当堂反馈(25分钟) 图1 b a 4 3 2 1 第1题F E O D C B A 第2题F E O D C B A 第3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_(全册)

1、掌握隋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理解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学习重点】隋朝大运河。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独立试航 (一)南北重归统一 1、建立:年,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年,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南北的标志:589年灭陈。 4、隋文帝改革 (1)内容:他在位时,,。 (2)作用: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在在位时开凿。在位时开凿。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三点:以为中心,北达,南至,全长两千多米。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邗沟、。 二、知识拓展 1.数字记忆法:一次统一,两位皇帝,三个端点,四段运河。 589年隋朝统一南北;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位皇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三个端点;大运河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2.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答:(1)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2)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

能性。(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么?在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 答:意思:国家水上粮食运输全靠大运河。中国古代在没有汽车、铁路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4.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主要是为了沟通南北,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三、巩固训练 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 A、重新统一南北 B、设三省六部 C、创立科举制 D、开通大运河 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3、在中国的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A、杨坚 B、李渊 C、李世民 D、武则天 4、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5、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A、扬州、北京 B、杭州、北京 C、杭州、扬州 D、广州、杭州 6、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的历史贡献邪恶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7、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隋朝时杭州称 A、涿郡 B、洛阳 C、余杭 D、临安 8、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C、方便到扬州游玩 D、促进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