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

合集下载

关于吴越文化的文案

关于吴越文化的文案

吴越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包括现今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吴越文化以其精致、细腻、柔美、典雅的特点而著名,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吴越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也融合了南方土著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吴越文化的精髓在于其“和”的理念,即和谐、和合、和睦。

这种理念在吴越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如建筑、园林、绘画、音乐、舞蹈等。

吴越文化的建筑风格以精巧、典雅、清新、秀美为特点,如苏州的古典园林;吴越的绘画则以细腻、传神、灵动为特点,如浙江的国画;吴越的音乐和舞蹈则以柔美、悠扬、婉约为特点,如江南丝竹。

吴越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华文化圈内,它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吴越文化的许多元素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接受和传播。

例如,中国的茶道、禅宗、书法等文化元素,对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吴越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吴文化与越文化的融合及其文化意义

吴文化与越文化的融合及其文化意义

吴文化与越文化的融合及其文化意义中华大地上,有吴越两大民族。

吴越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两个重要文化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

吴文化和越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之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吴越文化经历了深刻的融合过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吴文化,是指浙江、江苏、上海一带的地方文化。

它的特点是源远流长、灿烂多彩、包容开放。

吴文化在文学、音乐、美术、戏曲等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风格。

其中,苏州园林、杭州富春山居等历史文化景区,是吴文化的骄傲之一。

吴文化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南音、黄梅、越调等优美的音乐艺术,闻名于世。

越文化,是指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方文化。

它的特点是反抗意识强烈、开放包容、深厚内敛。

越文化同样在文学、音乐、美术、戏曲等方面拥有独特的风格和历史底蕴。

越剧、粤剧、闽剧等著名的地方戏曲,正是越文化的代表之一。

曲艺、民歌等音乐领域也在越文化中得到了精彩的传承。

两种文化的融合,既有因历史因素而产生的相似之处,也有两种文化单独存在时所不能表现的独特魅力。

吴越文化融合的过程,充满了创造力与包容性,既有相互影响,也有相互吸纳。

两种文化的深入融合,为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吴越文化的深入融合,很多领域产生了新的文化技艺。

比如逐渐盛行的江南水墨在创新中逐渐洋溢化,其中集合了越绣、刺绣、嵌花、金银线织绣艺与吴墨相融的水墨画即源于深厚的吴越文化。

此外,吴越文化中精美的建筑设计和仿古建筑,在欧美等外国乡间庭院之中的广泛运用,为国际建筑史留下了独特的足迹。

吴越文化的深入融合,是吴越文化的一大魅力。

没有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无法得到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美妙场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融汇于一起。

这种融合不仅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营养成分,也为两种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文化意义与传承价值。

走进吴越文化的世界,我们会发现里面依旧蕴藏着驰骋在古老历史上的情怀。

中国文化区之吴越文化

中国文化区之吴越文化

吴越包含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以及吴越两 国融合各个历史阶段在该区域内存在发展的文 化。 吴指江苏,越指浙江。两地文化分称为吴文 化与越文化,合称吴越文化。吴越地处长江以 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所以有时吴越文化亦 称江南文化。
文化形式
建筑文化 民俗文化 艺术文化 诗文文化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园林建筑
文 化 中 才 国 子
佳 人
华北文 化区
华 中 文 化 区
华南文化区
吴 越 文 化 区
吴越文化
范围: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 长江三角洲是吴越文化的核心。 苏州状元、绍兴师爷。
????
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
楚曰金陵, 秦称茂陵, 吴名建业, 晋改建康, 刘宋号白门,唐更白下, 元称集庆, 明谓南京。
(1875—1907)
只身东海挟春雷。 肯使江山付劫灰。 救时应仗出群才。 须把乾坤力挽回。
大江歌罢掉头东
1917年9月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十年面壁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1898-1976
原藉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淮安
钱学森(浙江杭州) 科学家 钱伟长(江苏无锡) 钱三强(浙江湖州) 钱 穆(江苏无锡)历史学家 钱钟书(江苏无锡)文学家 钱其琛(江苏嘉定) 钱正英(浙江嘉兴)
(孙权时曾名石头城)
三国吴
229——280 317——420
东 晋 宋 齐 梁 陈
唐 明 太平天国 中华民国 南
420——589
937—— 975 1368——1421 1853——1864 1912——1949
古称钱唐,汉改钱塘,隋置杭州 第一次作国都:唐末五代吴越国
(创立者钱镠)
第二次作国都:南宋

吴越文化故事

吴越文化故事

吴越文化故事
吴越文化是一个古老而丰富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吴越文化的历史故事:
1、吴越争霸: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是两个相邻的国家,它们之间经常发生争斗。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庐起兵伐越,在欈李被越王勾践派出的大量死士挑衅吸引注意力,最终被越王勾践反击打败,并伤重而死。

其子夫差继位后,成功复仇,打败了越国。

然而,越国通过与吴国的争斗,逐渐崛起并成为一方霸主。

2、吴王阖庐与越王勾践:吴王阖庐是吴国的一位著名君主,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越王勾践则是越国的君主,他通过采取卧薪尝胆等策略,逐渐使越国强大起来。

两位君主在争霸的过程中,互相攻伐,但最终以越王的胜利结束。

3、伍子胥与专诸:伍子胥是吴国的一位著名大臣,他曾因谗言而逃亡,后被吴王阖庐重用。

专诸是吴国的一位勇士,他曾帮助吴王阖庐登上王位。

伍子胥与专诸的关系是吴越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故事。

伍子胥对专诸非常信任,把他视为自己的心腹。

在一次宴会上,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刺杀了吴王僚,帮助阖庐夺取了王位。

伍子胥也被视为忠臣的代表之一。

4、西施与范蠡: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被越王勾践送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的宠妃。

范蠡则是越国的一位大臣,他帮助勾践策划了整个计划。

西施与范蠡的故事被后人称为“西施范蠡的爱情故事”,它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这些故事只是吴越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们展现了该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这些故事,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吴越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

下面给大家说说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供大家阅读!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

今天不论研究吴越文化,还是海派文化,都必须将其置于长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

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

长三角文化与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

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长三角区域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海纳百川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

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将长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

聪慧机敏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

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

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

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长三角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经世致用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

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正是如今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

长三角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务实风格的延续。

敢为人先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

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变化,各地的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消亡。

但是,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种文化传承了数千年,至今仍有着光彩照人的表现——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始于吴越两国的交流和融合。

它不仅包括了吴越两国的历史文化,还吸收了南粤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众多地方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吴越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婉约风情”。

这种风情包括了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且贯穿了整个吴越地区的历史发展。

婉约风情落实到各自的表现中,如婉转悠扬的古琴声,舞蹈中女性柔美的姿态,以及诗词中宛转动人的语言等。

吴越文化还包括了多种传统习俗和节日,如东吴邵丘之战纪念日、越王盐铁城文化节、闽南历届名士联谊会等。

这些传统习俗和节日不仅有助于加强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还有助于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演变,吴越文化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一些人们开始关注并挖掘吴越文化的价值,通过传承和创新,让吴越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弘扬。

例如,建立吴越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吴越文化交流协会,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等。

此外,吴越文化也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更多地展示和应用。

诸如京剧《越城春秋》、李斯特的《婉约曲》等皆是吴越文化元素的代表。

这些作品的出现为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总的来说,吴越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珍贵文化遗产。

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表现形式,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充分利用吴越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也为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
战国时期吴越文化开始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区域文 化; 秦汉时期,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日渐融合的基础上有 了新发展;
东晋、南朝,中原文化深入南移,南北文化碰撞交流, 使得吴越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演变为新的区域文化。 七千年间 ,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巨变 。秦统一 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 ,秦统一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
目 录
江 苏 ,吴 及越 福文 建化 与地 江域 西空 小间 部: 分主 要 。在 上 海 , 浙 江
江区域 相、为 望江中吴 ,西心越 南文,文 邻化东化 闽区临区 台接大又 文壤海称 化,,江 区北西浙 。与临文 江彭化 淮蠡区 文与, 化两以 区湖太 隔文湖 长化流
吴越文化之环境背景
• 吴地处在太湖流域的平原上,农业生产比较 发达,水陆交通便捷,商品流通便利,社会生活 相对稳定,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 而越地临海滨江,山多平地少,俗称“七山 二水一分田”,与吴地相比,生活空间就相对狭 隘和闭塞。 •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吴文化的内涵就多一 些典雅、精巧和柔美,越文化就多一些通俗、朴 野和阳刚。
吴越文化对江浙经济的发展,至少产生了以下几个重 要影响:
一是内在自觉的心态,促进了经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 使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既超越地域的局限,又超 越自身观念的局限,创造性地发展,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 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创办经济实业,还 是发展社会事业,都十分重视人的自身创造力,在生产实 践中特别重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 四是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约在东汉以后,吴越地区 藏书、读书风气盛行,优秀人才、作品不断出现,使该地 区社会结构和民俗风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该地区各 类人才辈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及其作用

吴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及其作用

吴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及其作用“吴越之地,东吴之心”,吴越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之一。

位于今天浙江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吴越,历史上曾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交融的地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贡献丰厚,其文化特色居多。

本文深入探讨吴越文化的独特性,强调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以及对整个国家的影响。

第一部分:吴越文化的独特性吴越文化是中国文化特征的一部分。

尽管南北差异十分明显,但吴越文化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思想传统,同时又融合了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更为开放、多元化的地方文化。

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尊崇孔子、尚重文化、推崇礼仪等,但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吴越王国的历史中,诸多政治家、学者、书法家、画家、音乐家等有着比外来文化更多的创造性成果,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吴越文化由此也拥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点。

首要的,是南国文化的早熟和南方水乡的生活文化。

吴越人处在水乡,对于河流文化、水乡文化特别崇尚,水乡生活也成为了吴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也是中原地区所不具备的。

其次,吴越王国的领土境内经济繁华,商贾繁荣,为海外文化的流入打下了基础,使得吴越文化拥有了外来文化的精髓,同时注重本地文化的培养。

吴越的文化特点不仅存在于文化上,而且深入到地理、经济、民间文化领域,甚至影响到了的吴越人的价值观及其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部分:吴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吴越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民族地区,始终保留着自己的特殊文化。

站在中国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吴越王国的影响力与其它其他的王国相比,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弥久弗绝的。

吴越王国虽然只历时一千年,但它的独特性、影响力和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却与其他传承千年的王国毫不逊色。

1.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文化自中国封建王朝时代起,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经济繁盛,各地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别性。

然而,吴越王国的文化与中原王国有着一些不同的文化特色。

吴越王国注重本土文化革命,尊重越南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使吴越王国在地方文化的层面上扮演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越文化吴、越二国史实见诸文献,始自春秋。

《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

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这是史书上都注明了的。

然而在这以前,吴、越的文化中心又在何方。

关于吴都的地望,文献上记载是周太伯奔吴,初居梅里,后居姑苏,此两地皆在苏州、无锡之间,属太湖地域。

但苏州、无锡一带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没有非常明显的商周文化因素,而宁镇地区长江北岸沿江地带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却发现大量的西周时期的周文化因素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而形成的吴文化遗存。

这说明吴文化的早期活动中心是在宁镇及安徽一带。

目录吴越文化的分布吴越文化的互相渗透吴越文化的历史轨迹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重要时期文化影响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吴越文化名人吴越文化的分布吴越文化的互相渗透吴越文化的历史轨迹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重要时期文化影响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吴越文化名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吴越大讲坛展开河姆渡文化遗址吴越文化的分布历史吴、越二国史实见诸文献,始自春秋。

《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

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这是史书上都注明了的。

然而在这以前,吴、越的文化中心又在何方。

关于吴都的地望,文献上记载是周太伯奔吴,初居梅里,后居姑苏,此两地皆在苏州、无锡之间,属太湖地域。

但我们发现苏州、无锡一带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没有非常明显的商周文化因素,而宁镇地区长江北岸沿江地带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却发现大量的西周时期的周文化因素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而形成的吴文化遗存。

如南京的锁金村、安徽的屯溪等地。

这说明吴文化的早期活动中心不在太湖流域的苏、无,而是在宁镇及安徽一带。

吴越文化分布从苏南的武进、无锡、常熟、苏州、吴县、宜兴到浙北的嘉兴、湖州、德清、临安,余杭,再到钱塘江南岸的萧山、诸暨、慈溪、绍兴、上虞、余姚等地的山脊上,密布着许多石屋建筑,时代从西周至战国时期。

考古学界或称其为墓葬,或说是住宅,还有的说是军事堡垒。

不论其有何用途,这一大范围内都有这种石屋建筑。

从其形制、出土器物相同看,它们应是同一性质的文化遗迹。

而在吴文化遗存较密集的宁镇地区至今尚未发现此类遗迹。

这说明吴文化与越文化的界限是十分清楚的。

太湖地区属越文化的范围,而宁镇地区则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的互相渗透历史吴越文化西周时期,吴越文化的疆域泾渭分明。

到了春秋时期,宁镇地区的吴文化面貌产生了明显的越化,而太湖地区吴文化因素也多了起来。

这些变化体现在墓葬中。

宁镇地区的土墩墓中,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多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类似,而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晚期,青铜器就极少见了。

到了春秋时期的墓葬中,虽然瓷器增多了,但几乎不见豆了。

西周时期的炊器为鬲、,到了春秋则以釜、鼎为主,极少见鬲。

由这些变化看,中原的因素明显减少,而越文化的因素则逐渐增多,并最终占主导地位。

这说明越文化对吴文化进行了大量渗透和同化。

如此强烈的变革只能是越族人的入侵所为。

这与史书上所言吴越之乱相符。

吴越文化在太湖地区也可找到吴文化的踪迹。

吴国于春秋早期开始进入太湖地区,并向东部挺进,于春秋晚期占有姑苏并以此定都。

在考古学上的体现就是春秋时期,太湖地区的青铜器增多。

在太湖地区武进、无锡、苏州、昆明等地都有发现,这些青铜器具有吴文化的特点,时代都在春秋晚期。

青铜器这种贵重物品只有贵族才用得较多,往往是上层贵族的标志。

太湖地区在春秋晚期出现大量吴文化特点的青铜器,说明吴国的统治者已于此时入主该地,吴人何时定都姑苏?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应在春秋晚期,可能为吴王阖闾时。

吴国虽然在姑苏建都较晚。

但吴、越两国的文化都早在春秋前期就已交融。

吴文化的始创者应是周人。

太伯奔吴与当地的土著融合,华夏化,形成了吴文化。

当地的土著属何种系。

据文献记载应属谁夷的一支。

他们与邻近的古越族人有矛盾,彼此争战不休,其结果当然是文化的互相渗透。

(来源:《中华长江文化大系》)吴越文化地域空间吴越文化吴越文化地域空间:主要在上海,浙江,江苏,及福建与江西小部分。

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吴文化、越文化无论吴越文化、海派文化抑或长三角文化,人们大多首先注目于对其空间概念的把握。

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吴地文化”、“越地文化”这类地域文化概念,应当是确切的,开展相应的精致研究,也是必要的。

在以往的文化研究中,曾经出现过将吴越文化等同于江浙文化的认识,也出现过将“吴文化”、“越文化”、“海派文化”相割裂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受行政区划的束缚,忽略了文化本身的同一性。

传承回眸历史发展的长过程,“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

从文化的源流与发展来看,传统的吴越文化,是海派文化乃至现今长三角文化的渊薮和根基,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与新生。

这些为进一步把握吴越文化的内涵、特质及其价值取向,并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推进文化整合,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吴越文化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绝非诸种文化因子之间单纯的“传”或“递”,也不是各种传承方式和路径的简单叠加。

文化传承的本质,在于各种文化基因的累积和裂变,在于诸种传承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与相互作用,从而使文化具有流动性、延续性和再生性。

吴越文化的历史轨迹历史自商末周初起,吴和越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的江、浙地区逐渐形成,并于春秋时期相继称霸。

这一地区在公元前11世纪“泰伯奔吴”之前,已经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

这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马家浜文化时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的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佐证。

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六朝时期以前产生并存续于江浙地区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

直到六朝前期,吴越民众仍以尚武逞勇为风气。

相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

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著特征。

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

吴越文化六朝至隋唐的晋室南渡,士族文化的阴柔特质及其对温婉、清秀、恬静的追求,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

南宋直至明清时期,吴越文化愈发向文弱、精致的方向生长。

随着工商实业的萌芽,吴越文化除阴柔、精细之外,又平添了消费特征和奢华之习。

到清康乾盛世,苏、杭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堂,其间不论是经济、科技、教育,还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都成为这一文化走向高峰并在全国领先的标示,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近代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全国经济中心和南方文化中心逐步向上海转移,“海派文化”愈来愈被人们所接受和吸纳。

建国以后,海派文化虽在特殊境遇中屡经波折,但其精神和理念仍得以顽强地传承和发展。

所谓海派文化,绝非专指上海一地的文化,而应当被视为吴越文化在深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必然结果。

它标示的是,以上海为龙头和轴心的一种文化形态,其覆盖面应当包含如今的长三角地区,而其影响力则远远超越了这一区域的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植根于吴越文化传统的海派文化,日益被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长三角整个区域成为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比翼齐飞,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与小城镇的兴盛,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义乌现象相继出现,都不可能是彼此孤立的偶然因素使然,从这一区域的文化传承与更新中,就不难找到现实的注脚。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度推进,上海作为长三角领头羊的地位愈加稳固。

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区域文化无障碍互动、共同繁荣的急切呼唤。

在这种情势下,海派文化必然要以更加博大的胸襟、更为自觉的主动性,不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充分展现其文化的引领、统摄与辐射功能。

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

今天不论研究吴越文化,还是海派文化,都必须将其置于长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

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

长三角文化与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

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长三角区域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

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将长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

聪慧机敏、灵动睿智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

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

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

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长三角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经世致用、务实求真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

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正是目前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

长三角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务实风格的延续。

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

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重要时期唐帝国灭亡后,东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从帝国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东亚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被北方帝国殖民统治数百年后,吴越民族重获独立。

吴越国位于今天的浙江及苏南一带。

从西元886年开始,钱氏家族在这一地区保持了近百年的统治。

钱氏父子鼓励农耕、修筑水坝、兴佛重教。

在当时东亚各国中,吴越国是国运最长久,人民最安宁,经济最繁荣的国家。

而杭州,这个唐帝国统治时期的三等小城,也在这短短几十年间一跃成为十余万人家的大都会,被称为“东南第一州”。

西元10世纪初,唐帝国气数已尽,各地盗匪猖獗,兵变频繁,农民起义和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荼。

乱世之中,英雄迭出,西元852年一个男婴在一户普通的农户家出生了,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男婴在吴越成就了一番霸业,建立了当时东亚最为富庶安定的吴越国。

杭州,唐帝国时期的一个边缘支郡,城墙单薄,战略地位险恶。

在杭州刚刚站稳脚跟的钱镠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修筑城墙,扩展版图,修建堤坝,为杭州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安全,稳定、繁荣昌盛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