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吴越文化·吴越浓厚的尚文风气·吴越的尚文风气及原因

吴越文化·吴越浓厚的尚文风气·吴越的尚文风气及原因吴越文化·吴越浓厚的尚文风气·吴越的尚文风气及原因六朝以前,吴越地区以尚武著称于世,文献所载吴越人剽悍好斗;但六朝以后,江南却一改南蛮面孔,竟然以儒雅闻名于世,“敏于习文,疏于用武”。
出现的是父课教、母劝子、妻促夫学的景象。
“其人耻为他业,自髫龀以上皆能诵习,举子应主司之试,居庠校中有白首不自已者,江以南其俗尽然”(《震川先生集》卷九《送王汝康会试序》)。
因读书风浓,读书人多,于是,在历代的科考场上,吴越地区士子大出风头。
据雍正《浙江通志》统计,南宋时,仅浙江便有六千多人考取进士。
明清时代,江南登科入仕之人更多。
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统计,明清两朝,仅吴地便有进士四千六百九十人。
由于每科考试,江南士子的考试本领远比北方士子高,逼得明*** 采取消极的“分地而取”原则,用名额限制江南士子的入仕率,以求保持地区的大体平衡。
又譬如状元,明代全国有八十九人,吴地有十六人;清代全国有一百二十四人,吴地有四十四人。
以此,吴越地区博得了“状元之乡”的美誉。
状元是进士之首,状元的多少,无疑可显示地区文化发达的程度。
吴越不仅进士多,而且“文”、“艺”人才也特多。
大部分人读书是为了应试,考进士,做官。
但也有那么一部分人,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喜欢研究学问,喜欢舞文弄墨、琴棋书画。
他们多是科场失意者,有些人即便中了进士、做了官,业余时间仍不改重文、艺之习。
这些名人学子、饱学之士,人称“江南才子”。
吴越地区最有名的才子是明中叶苏州的“吴中四才子”,即祝允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祝、唐“文才转艳”,当时即“倾动流辈”。
民间流传的关于祝、唐的遗闻轶事也特多。
此后,凡是天资聪颖、文章书画皆佳者,常被冠以“江南才子”之美称。
碰巧,江南自然环境好,苏、杭是美女的渊薮,于是乎,古装戏中,“才子佳人”的故事极多。
因读书风浓,文化家族也多。
在封建社会中,舆论特别看重书香门第。
关于吴越文化的文案

吴越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包括现今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吴越文化以其精致、细腻、柔美、典雅的特点而著名,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吴越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也融合了南方土著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吴越文化的精髓在于其“和”的理念,即和谐、和合、和睦。
这种理念在吴越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如建筑、园林、绘画、音乐、舞蹈等。
吴越文化的建筑风格以精巧、典雅、清新、秀美为特点,如苏州的古典园林;吴越的绘画则以细腻、传神、灵动为特点,如浙江的国画;吴越的音乐和舞蹈则以柔美、悠扬、婉约为特点,如江南丝竹。
吴越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华文化圈内,它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吴越文化的许多元素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接受和传播。
例如,中国的茶道、禅宗、书法等文化元素,对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吴越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吴越文化的发展轨迹与影响

吴越文化的发展轨迹及影响【摘要】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千年来,吴越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深厚人文积淀的区域文化,创造出许许多多为世人瞩目、令今人骄傲的优秀文化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独有贡献。
今天,在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吴越文化的发展轨迹以影响,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吴越文化发展影响一、吴越文化的基本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说,吴越文化包含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文化,泛指吴越地区即吴语地区的文化,包括吴越两国之前的古越文化,也包括吴越两国之后的各个历史阶段在该区域存在发展的文化。
但这仅是对吴越文化认识的一个层面,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吴越国的文化。
对于前者,人们比较熟知,相关分析研究也相对透彻。
就其时间跨度而言,包括原始先民生活的时代,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基本成型;就其地域分布而言,主要包括今天的南部、上海、的东南部,在这一围,形成了与其它文化有明显不同、涵丰富的区域文化,它直接影响着这一区域文化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
对于后者,相对来说了解的人较少,主要在于先人对吴越国的了解程度较浅。
唐朝末年,中央政权权威进一步下降,各地纷纷出现地方性的割据政权,形成所谓五代十国其中有一国即吴越国,他由临安人钱镏创立,存国近90年,其历三世五代,统辖区域共十三州、一军,围包括今天的南部、全境与的这一带。
吴越国时期,也形成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措施、方针,并造就了较为灿烂的地方经济和区域文化。
因此,所谓的吴越文化,实际上是指在这块土地上所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是我们的先民在漫长了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灿烂文明,它成为我们今天不断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深厚精神积淀。
二、吴越文化的起源所谓吴越文化,由吴文化和越文化构成。
吴文化,主要指以梅里为核心的环太湖区域的吴地文化;越文化,主要指以为核心区域的越地文化。
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征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征(1) 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吴越民族文化是在越文化与吴文化碰撞基础上融合而成的。
越文化发韧于马桥文化。
良渚文化时,文明程度已很高,已隐显出国家的雏型。
按其正常发展趋势,完全可以出现和黄河流域夏商周同水平的国家。
但事实相反,出现了一股文化逆转趋势,玉器绝迹,石斧减少,陶器质量下降,石箭头和网坠数量增多,说明渔猎经济的比重有所增加。
这股逆转趋势持续时间很长,以致在整个“三代”,被北方人视为落后的蛮夷之地。
江南文化为何会逆转?到目前为止,仍无正确答案。
多数人认为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自然环境的剧变,二是良渚部族“逐鹿中原”。
当黄河流域进入尧舜禅让的军事民主制阶段,部族间的兼并战争频繁。
江南的良渚部族不甘示后,举族北上,参与中原的部族角逐。
他们后来被同化到了华夏族。
代表良渚文化的玉器也因此成了中原文明的一大特色。
夏亡后,一部分越人重返桑梓,南奔太湖流域,从而形成了马桥类型文化和高祭台类型文化。
由于他们一度加入夏朝,故以后的古越族奉夏禹为始祖。
马桥类型文化以上海县马桥遗址第四层为典型,其年代约在商代。
其分布范围,和良渚文化基本相同。
在地层关系上,马桥类型文化普遍叠压在良渚文化之上。
炊器都以鼎为主,生产工具的种类与形制也大致相同。
高祭台类型文化以淳安进贤高祭台遗址为典型。
在地层上,也多叠压在良渚文化之上。
高祭台类型源于河姆渡文化和金衢山区山崖尾类型文化,良渚文化也有些影响。
马桥类型文化也好,高祭台类型文化也好,虽不太发达,但有些突变现象,出现了几何印纹陶与青铜器这两大新的文化因素。
几何印纹陶起源于南方。
太湖流域的几何印纹陶是从浙南、闽北或赣北传来的。
青铜器是黄河流域二里头文化的代表。
吴越地区的青铜器可能是从巢湖和山东传来的。
青铜器的传入,加速了古越族文化的发展。
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吴越文化是长江下游的区域文化,其中心文化区是太湖、钱塘江流域。
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
七千年间,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沧桑巨变,楚败越以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秦灭越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
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
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这里。
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极为繁荣。
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
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吴越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一、吴越文化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
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
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著特征。
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
过去,研究吴越文化,人们都把精力集中于先秦时期,那只是狭义的吴越文化。
广义的吴越文化,应包括古今。
作为广义的吴越文化,汉代是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非着力研究不可。
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虽受华夏文化的深度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夷越文化,是中国诸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发达的一支。
汉代的吴越文化,则是中国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一个区域型。
吴越文化的这一转型过程,开始于楚威王败越,剧变于秦皇、汉武时期。
这段时期,吴越地区的越人大量入海南奔,楚人与中原人先后进入吴越,由于主导人口与基本居民发生变换,使吴越文化的民族性随之激变。
文化转型的趋向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依次展开的。
到西汉中后期,皖南、宁镇、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已基本汉化。
到六朝时期,浙江南部地区也由北向南渐次完成汉化。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变化,各地的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消亡。
但是,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种文化传承了数千年,至今仍有着光彩照人的表现——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始于吴越两国的交流和融合。
它不仅包括了吴越两国的历史文化,还吸收了南粤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众多地方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吴越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婉约风情”。
这种风情包括了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且贯穿了整个吴越地区的历史发展。
婉约风情落实到各自的表现中,如婉转悠扬的古琴声,舞蹈中女性柔美的姿态,以及诗词中宛转动人的语言等。
吴越文化还包括了多种传统习俗和节日,如东吴邵丘之战纪念日、越王盐铁城文化节、闽南历届名士联谊会等。
这些传统习俗和节日不仅有助于加强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还有助于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演变,吴越文化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一些人们开始关注并挖掘吴越文化的价值,通过传承和创新,让吴越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弘扬。
例如,建立吴越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吴越文化交流协会,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等。
此外,吴越文化也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更多地展示和应用。
诸如京剧《越城春秋》、李斯特的《婉约曲》等皆是吴越文化元素的代表。
这些作品的出现为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总的来说,吴越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珍贵文化遗产。
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表现形式,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充分利用吴越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也为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吴越文化

东晋、南朝,中原文化深入南移,南北文化碰撞交流, 使得吴越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演变为新的区域文化。 七千年间 ,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巨变 。秦统一 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 ,秦统一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
目 录
江 苏 ,吴 及越 福文 建化 与地 江域 西空 小间 部: 分主 要 。在 上 海 , 浙 江
江区域 相、为 望江中吴 ,西心越 南文,文 邻化东化 闽区临区 台接大又 文壤海称 化,,江 区北西浙 。与临文 江彭化 淮蠡区 文与, 化两以 区湖太 隔文湖 长化流
吴越文化之环境背景
• 吴地处在太湖流域的平原上,农业生产比较 发达,水陆交通便捷,商品流通便利,社会生活 相对稳定,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 而越地临海滨江,山多平地少,俗称“七山 二水一分田”,与吴地相比,生活空间就相对狭 隘和闭塞。 •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吴文化的内涵就多一 些典雅、精巧和柔美,越文化就多一些通俗、朴 野和阳刚。
吴越文化对江浙经济的发展,至少产生了以下几个重 要影响:
一是内在自觉的心态,促进了经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 使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既超越地域的局限,又超 越自身观念的局限,创造性地发展,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 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创办经济实业,还 是发展社会事业,都十分重视人的自身创造力,在生产实 践中特别重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 四是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约在东汉以后,吴越地区 藏书、读书风气盛行,优秀人才、作品不断出现,使该地 区社会结构和民俗风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该地区各 类人才辈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越文化的特点、精髓是什么

吴越文化的特点、精髓是什么1、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
2、聪慧机敏、灵动睿智。
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
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
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3、经世致用、务实求真。
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4、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
吴越文化有其鲜明的标志形式,如舟揖、农耕、印纹硬陶、土墩墓、悬棺葬以及好勇尚武、淫祀和断发文身,先秦典籍多有记载。
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文化类型。
扩展资料:西周时期,吴越文化的疆域泾渭分明。
到了春秋时期,宁镇地区的吴文化面貌产生了明显的越化,而太湖地区吴文化因素也多了起来。
这些变化体现在墓葬中。
宁镇地区的土墩墓中,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多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类似,而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晚期,青铜器就极少见了。
到了春秋时期的墓葬中,虽然瓷器增多了,但几乎不见豆了。
西周时期的炊器为鬲,到了春秋则以釜、鼎为主,极少见鬲。
由这些变化看,中原的因素明显减少,而越文化的因素则逐渐增多,并最终占主导地位。
这说明越文化对吴文化进行了大量渗透和同化。
如此强烈的变革只能是越族人的入侵所为。
这与史书上所言吴越之乱相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吴越文化是长江下游的区域文化 ,其中心文化区是太湖、钱塘江流域。
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
七千年间 ,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沧桑巨变 ,楚败越以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 ,秦灭越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
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
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这里。
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极为繁荣。
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
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吴越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一、吴越文化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
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
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著特征。
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
过去,研究吴越文化,人们都把精力集中于先秦时期,那只是狭义的吴越文化。
广义的吴越文化,应包括古今。
作为广义的吴越文化,汉代是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非着力研究不可。
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虽受华夏文化的深度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夷越文化,是中国诸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发达的一支。
汉代的吴越文化,则是中国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一个区域型。
吴越文化的这一转型过程,开始于楚威王败越,剧变于秦皇、汉武时期。
这段时期,吴越地区的越人大量入海南奔,楚人与中原人先后进入吴越,由于主导人口与基本居民发生变换,使吴越文化的民族性随之激变。
文化转型的趋向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依次展开的。
到西汉中后期,皖南、宁镇、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已基本汉化。
到六朝时期,浙江南部地区也由北向南渐次完成汉化。
一.中原人入主吴越公元前222年,秦灭越。
次年,秦统一中国,分全国为36郡。
吴越地区设会稽与鄣二郡。
会稽郡所在吴县(今苏州),辖境约当苏南太湖流域、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之地,西汉时曾扩大到福建全省。
鄣郡治所在浙江安吉西北,故城犹在,辖境约当苏南大茅山以西至皖南新安江以北之地。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将鄣郡更名为丹阳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各郡县官员基本上都由中原人担任。
中原人南下取代了楚人、越人的统治地位。
例如后来的东吴四大姓之一的吴县陆氏家族,原为中原世族,西汉时陆烈被委任为吴县令,子孙发展成为「江东大族」。
东汉的陆续、陆康、陆绩,东吴第三任丞相陆逊及其孙陆机、陆云,皆为吴县陆氏家族中的名人。
东汉时山阴名人郑弘,其祖父本是齐国临淄望族,汉武帝徙强宗大姓,不准族居,他只得将第三个儿子移居山阴,遂发展成为会稽大姓。
文化名人王充,祖籍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市境),远祖从军有功,西汉时封于山阴阳亭(今绍兴市境)。
秦汉以后,越族后裔成为吴越大姓者,恐怕只有顾氏。
郑樵《通志氏族略二》说:「顾氏,己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
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
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顾氏有南北二支,根源则一。
因为夏代的己姓有南方越人的血统,夏越本同源。
吴郡顾氏也是东吴四大姓之一,顾雍在东吴任丞相19年,任职时间最长。
其祖先顾综,东汉明帝时人,曾任御史大夫、尚书令。
西晋灭吴后,陆机、陆云与顾雍之孙顾荣同入洛阳,被当时人称为「三俊」。
八王之乱时,二陆身亡,顾荣返吴。
晋室南渡后,吴郡顾氏与陆氏是东晋初年「王与马共天下」的重要支持者。
至南朝四代,吴郡顾氏仍显赫不衰。
进入吴越的中原人,除士人、官吏、军队外,还有大量下层贫民。
如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汉书武帝纪》)。
据王鸣盛估计,这次迁入会稽郡的关东贫民,约为14万5千人(《十七史商榷》卷9),以填补越人迁出后留下的空白。
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都实行「强干弱枝」政策,迁天下豪富强族于京师,关中片面繁荣,东南落后停滞。
《史记货殖列传》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末年,群雄并起,基本上以士族大姓为主。
余英时长篇论文《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列有《两汉之际各地豪杰起事表》,共列起事武装88支,起事地点88处,大多在黄河流域,陕西、河南、山东因经济发达,大姓林立,所以起事最为频繁,武装最为密集。
长江流域的武装起事,自四川、湘北,最东止于安徽庐江与江西南昌(豫章)。
淮河流域的武装起事最南止于临淮(江苏盱眙)。
会稽郡未占一支。
这说明到西汉末年,太湖与钱塘江流域人烟还很稀少,士族势力薄弱。
这种情况,使太湖、钱塘江流域在两汉之际的战乱年代,成为中原人士的一个避难处所。
二.东汉时期的初步发展与进一步汉化东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任命任延为会稽都尉。
《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云:「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
」王充《论衡自纪篇》记建武十年(公元34年),他八岁就学时,「书馆小僮百人以上」。
会稽教育已颇发达。
这些都是东汉初年情况。
到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东汉政府将会稽郡分为吴郡与会稽郡。
吴郡治所在吴县(今苏州),辖境约当苏南太湖流域、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
会稽郡治所在山阴(今绍兴),辖浙江以东之地。
太湖、钱塘江流域由一郡分为二郡,说明到东汉时期,这里的人口增加了。
《汉书》为吴越地区人物立传者,仅严助、朱买臣、郑吉三人,严与朱都是太湖平原的吴人,郑吉是会稽人。
《后汉书》为吴越地区人物立传者,有23人,其中,钱塘江以南有14人,主要集中在山阴、上虞、余姚一线。
到东汉时期,太湖、钱塘江流域不再是「无千金之家」的荒凉之地。
从西汉到东汉,吴越地区人口是增加了,但增加得并不很快。
西汉时期,太湖、钱塘江地区称会稽郡,有223038户,1032604人。
东汉时期,这里分为吴郡与会稽郡,其中吴郡有164164户,700782人;会稽郡有123090户,481196人。
两郡合计共有287254户,1181978人。
经历200多年的和平发展,只增加64216户,149374人。
户的增长率是28.3%,人口的增长率是14.5%。
这200多年的吴越地区情况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中原遭战争严重破坏,人口外流;吴越地区和平发展,人口内流。
经200多年的和平发展,人口只增长14.5%,除去原有户口的自然增长数,外来的户口不会很多。
查现有东汉资料,没有发现像西汉武帝元狩四年那样,由政府组织迁徙中原贫民充实吴越地区的记录。
因为这时中原户口大减,急需充实。
上引《后汉书任延列传》说:「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
」这条资料说明,两汉之际确有中原士人避乱会稽,但待中土安定之后,这些中原士人,尤其是其中的中上层分子还是要返「还中土」的。
留下来的大多是下层人民。
因为当时的吴越地区条件尚差,对中原中上层士人缺乏吸引力。
查东汉时期吴郡与会稽郡的名人大姓,基本上是西汉时期或西汉以前已经住在吴越地区。
《后汉书》列传所列23人,没有一个是西汉末年避难而来的。
没有写入《后汉书》列传的富春孙氏,是「孙武之后」,可算是最早进入吴越的华夏家族之一。
中原孙氏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完的后裔。
公元前672年,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后改称田完。
陈、田古字通。
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
孙武带着《兵书》13篇来到吴国,公元前512年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帮助吴军破楚入郢。
「武生明,字景浩,以父功食采于富春,遂为富春孙氏。
」西汉末年因世乱而进入吴越的北方士人,后又留居吴越而成为南方土着士族者,当然有,但不多。
查正史资料,北方士人因避难来吴越,最后留下的,似乎只见一人。
《晋书儒林列传》记载:「范平,字子安,吴郡钱塘人,其先桎(应为金旁)侯馥,避王莽之乱适吴,因家焉。
」在地方史志中还可以找到一些类似资料,例如,嘉泰《吴兴志》卷16以及唐元和年间《吴兴丘氏碑》记载:乌程丘氏,本是齐鲁世族,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因王莽篡权,遂留江南,居乌程。
子孙繁衍,成为吴兴郡一大显族,汉魏六朝出了不少人才。
总之,太湖、钱塘江地区的种族大换班,到西汉中期已基本完成。
东汉时期的户口增加,文化进步,基本上属本地区的自然增长与自身发展,主要不是依靠外来人口与外来文化的大规模涌入,这一点与后来的六朝时期根本不同。
以上说的是太湖、钱塘江地区。
浙江南部地区开发很慢,只在西汉时增设一个回浦县(今临海),东汉时增设一个永宁县(今温州)。
三国时,许靖致曹操书,说自己曾离开会稽,「南至交州。
经历东瓯、闽、越三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
(《三国志蜀书许靖传》)其言可能过甚,不过,会稽郡虽辖有浙南、福建,汉人可能只住在县治附近,广大乡野,尚为越人天下。
到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后,这种情况才基本改观。
除浙南以外,还有个「山越」问题。
「山越」是江东地区未被政府控制的山野居民的泛称,其民族成分,越人可能居多,主要聚居于今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山区。
秦汉时期,中原汉人入主吴会平原,越人遁入西部山区,没有对汉人构成威胁。
到三国时期,孙吴建都建业(今南京),丹阳郡一带的山越就成为心腹之患,也是西取荆州的第一块绊脚石,故势在必除。
孙策时,江东山越较大的割据势力已全被孙氏所击溃,剩下的是依山阻险,抵抗孙氏的豪强武装。
孙权加速步伐,「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三国志吴主传》),侧重在丹阳、豫章、庐陵、会稽、鄱阳诸郡交界一带。
孙策、孙权每镇抚一地,即建郡县以治之,并编入军队。
如讨平黟、歙一带的山越后,分黟、歙之地,以六县为新都郡,派名将贺齐坐镇其地。
这是浙西、皖南开发史上的大事。
山越大多是古越人的后裔,两汉时期就已存在,到东吴时期,因对汉人政权构成威胁,而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孙吴政权讨平山越,设县管辖,编入军队,使山越迅速汉化。
三.文化转型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到西汉中期,太湖、钱塘江流域已基本实现种族大换班,主要居民与主导民族已由汉族取代越族,该地区的文化面貌也就为之大变,即汉文化取代了越文化。
越文化在考古学文化上的主要标志印纹陶,从此在该地区完全消失。
古越族的特有乐器也在该地区悄然隐退,而大量出现于广州的南越王墓中。
「断发文身」等古越人的习俗也不再见诸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