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关于吴越文化的文案

吴越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包括现今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吴越文化以其精致、细腻、柔美、典雅的特点而著名,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吴越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也融合了南方土著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吴越文化的精髓在于其“和”的理念,即和谐、和合、和睦。
这种理念在吴越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如建筑、园林、绘画、音乐、舞蹈等。
吴越文化的建筑风格以精巧、典雅、清新、秀美为特点,如苏州的古典园林;吴越的绘画则以细腻、传神、灵动为特点,如浙江的国画;吴越的音乐和舞蹈则以柔美、悠扬、婉约为特点,如江南丝竹。
吴越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华文化圈内,它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吴越文化的许多元素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接受和传播。
例如,中国的茶道、禅宗、书法等文化元素,对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吴越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吴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关系(一)

吴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关系(一)吴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关系前言吴文化和吴越文化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特点。
虽然吴文化和吴越文化有些许联系,但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下,它们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吴文化定义和特点1.定义:吴文化指的是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间,存在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吴国的文化。
2.特点:–地理环境:吴国处于水网纵横的江南平原,地势平坦,四季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经济特点:吴国经济以农业、渔业和盐铁业为主,商业也相对发达,文化繁荣。
–社会风貌:吴国社会地位差异较小,社会关系和谐,崇尚礼教,注重文学艺术的发展。
1.政治:吴国的政治体制和管理经验为后来的吴越国和南宋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经济:吴国的农渔业和商业对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3.文化:吴文化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吴地方戏曲、吴绣、吴剧等都是吴文化的代表。
吴越文化定义和特点1.定义:吴越文化指的是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间,存在于江南地区的吴越国的文化。
2.特点:–历史背景:吴越文化形成于南唐、吴越国和南宋初期等历史时期,得到了这些政权的推崇和发展。
–文化融合: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吴越文化汇集了吴文化、越文化、宋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文化。
–客家文化:吴越文化中还涌现出了以客家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体现了民族和地域的多元性。
1.文化:吴越文化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社会习俗:吴越文化中的一些传统习俗如客家婚礼、乡村庙会等至今仍然延续,并成为了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地方发展: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吴文化和吴越文化虽然有联系,但各自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特征。
吴文化是古代吴国文化的代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吴越文化则是吴越国文化的代表,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文化。
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征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征(1) 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吴越民族文化是在越文化与吴文化碰撞基础上融合而成的。
越文化发韧于马桥文化。
良渚文化时,文明程度已很高,已隐显出国家的雏型。
按其正常发展趋势,完全可以出现和黄河流域夏商周同水平的国家。
但事实相反,出现了一股文化逆转趋势,玉器绝迹,石斧减少,陶器质量下降,石箭头和网坠数量增多,说明渔猎经济的比重有所增加。
这股逆转趋势持续时间很长,以致在整个“三代”,被北方人视为落后的蛮夷之地。
江南文化为何会逆转?到目前为止,仍无正确答案。
多数人认为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自然环境的剧变,二是良渚部族“逐鹿中原”。
当黄河流域进入尧舜禅让的军事民主制阶段,部族间的兼并战争频繁。
江南的良渚部族不甘示后,举族北上,参与中原的部族角逐。
他们后来被同化到了华夏族。
代表良渚文化的玉器也因此成了中原文明的一大特色。
夏亡后,一部分越人重返桑梓,南奔太湖流域,从而形成了马桥类型文化和高祭台类型文化。
由于他们一度加入夏朝,故以后的古越族奉夏禹为始祖。
马桥类型文化以上海县马桥遗址第四层为典型,其年代约在商代。
其分布范围,和良渚文化基本相同。
在地层关系上,马桥类型文化普遍叠压在良渚文化之上。
炊器都以鼎为主,生产工具的种类与形制也大致相同。
高祭台类型文化以淳安进贤高祭台遗址为典型。
在地层上,也多叠压在良渚文化之上。
高祭台类型源于河姆渡文化和金衢山区山崖尾类型文化,良渚文化也有些影响。
马桥类型文化也好,高祭台类型文化也好,虽不太发达,但有些突变现象,出现了几何印纹陶与青铜器这两大新的文化因素。
几何印纹陶起源于南方。
太湖流域的几何印纹陶是从浙南、闽北或赣北传来的。
青铜器是黄河流域二里头文化的代表。
吴越地区的青铜器可能是从巢湖和山东传来的。
青铜器的传入,加速了古越族文化的发展。
吴文化与越文化的融合及其文化意义

吴文化与越文化的融合及其文化意义中华大地上,有吴越两大民族。
吴越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两个重要文化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
吴文化和越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之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吴越文化经历了深刻的融合过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吴文化,是指浙江、江苏、上海一带的地方文化。
它的特点是源远流长、灿烂多彩、包容开放。
吴文化在文学、音乐、美术、戏曲等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风格。
其中,苏州园林、杭州富春山居等历史文化景区,是吴文化的骄傲之一。
吴文化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南音、黄梅、越调等优美的音乐艺术,闻名于世。
越文化,是指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方文化。
它的特点是反抗意识强烈、开放包容、深厚内敛。
越文化同样在文学、音乐、美术、戏曲等方面拥有独特的风格和历史底蕴。
越剧、粤剧、闽剧等著名的地方戏曲,正是越文化的代表之一。
曲艺、民歌等音乐领域也在越文化中得到了精彩的传承。
两种文化的融合,既有因历史因素而产生的相似之处,也有两种文化单独存在时所不能表现的独特魅力。
吴越文化融合的过程,充满了创造力与包容性,既有相互影响,也有相互吸纳。
两种文化的深入融合,为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吴越文化的深入融合,很多领域产生了新的文化技艺。
比如逐渐盛行的江南水墨在创新中逐渐洋溢化,其中集合了越绣、刺绣、嵌花、金银线织绣艺与吴墨相融的水墨画即源于深厚的吴越文化。
此外,吴越文化中精美的建筑设计和仿古建筑,在欧美等外国乡间庭院之中的广泛运用,为国际建筑史留下了独特的足迹。
吴越文化的深入融合,是吴越文化的一大魅力。
没有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无法得到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美妙场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融汇于一起。
这种融合不仅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营养成分,也为两种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文化意义与传承价值。
走进吴越文化的世界,我们会发现里面依旧蕴藏着驰骋在古老历史上的情怀。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变化,各地的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消亡。
但是,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种文化传承了数千年,至今仍有着光彩照人的表现——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始于吴越两国的交流和融合。
它不仅包括了吴越两国的历史文化,还吸收了南粤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众多地方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吴越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婉约风情”。
这种风情包括了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且贯穿了整个吴越地区的历史发展。
婉约风情落实到各自的表现中,如婉转悠扬的古琴声,舞蹈中女性柔美的姿态,以及诗词中宛转动人的语言等。
吴越文化还包括了多种传统习俗和节日,如东吴邵丘之战纪念日、越王盐铁城文化节、闽南历届名士联谊会等。
这些传统习俗和节日不仅有助于加强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还有助于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演变,吴越文化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一些人们开始关注并挖掘吴越文化的价值,通过传承和创新,让吴越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弘扬。
例如,建立吴越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吴越文化交流协会,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等。
此外,吴越文化也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更多地展示和应用。
诸如京剧《越城春秋》、李斯特的《婉约曲》等皆是吴越文化元素的代表。
这些作品的出现为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总的来说,吴越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珍贵文化遗产。
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表现形式,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充分利用吴越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也为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吴越文化

东晋、南朝,中原文化深入南移,南北文化碰撞交流, 使得吴越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演变为新的区域文化。 七千年间 ,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巨变 。秦统一 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 ,秦统一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
目 录
江 苏 ,吴 及越 福文 建化 与地 江域 西空 小间 部: 分主 要 。在 上 海 , 浙 江
江区域 相、为 望江中吴 ,西心越 南文,文 邻化东化 闽区临区 台接大又 文壤海称 化,,江 区北西浙 。与临文 江彭化 淮蠡区 文与, 化两以 区湖太 隔文湖 长化流
吴越文化之环境背景
• 吴地处在太湖流域的平原上,农业生产比较 发达,水陆交通便捷,商品流通便利,社会生活 相对稳定,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 而越地临海滨江,山多平地少,俗称“七山 二水一分田”,与吴地相比,生活空间就相对狭 隘和闭塞。 •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吴文化的内涵就多一 些典雅、精巧和柔美,越文化就多一些通俗、朴 野和阳刚。
吴越文化对江浙经济的发展,至少产生了以下几个重 要影响:
一是内在自觉的心态,促进了经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 使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既超越地域的局限,又超 越自身观念的局限,创造性地发展,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 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创办经济实业,还 是发展社会事业,都十分重视人的自身创造力,在生产实 践中特别重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 四是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约在东汉以后,吴越地区 藏书、读书风气盛行,优秀人才、作品不断出现,使该地 区社会结构和民俗风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该地区各 类人才辈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越文化的特点、精髓是什么

吴越文化的特点、精髓是什么1、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
2、聪慧机敏、灵动睿智。
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
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
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3、经世致用、务实求真。
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4、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
吴越文化有其鲜明的标志形式,如舟揖、农耕、印纹硬陶、土墩墓、悬棺葬以及好勇尚武、淫祀和断发文身,先秦典籍多有记载。
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文化类型。
扩展资料:西周时期,吴越文化的疆域泾渭分明。
到了春秋时期,宁镇地区的吴文化面貌产生了明显的越化,而太湖地区吴文化因素也多了起来。
这些变化体现在墓葬中。
宁镇地区的土墩墓中,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多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类似,而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晚期,青铜器就极少见了。
到了春秋时期的墓葬中,虽然瓷器增多了,但几乎不见豆了。
西周时期的炊器为鬲,到了春秋则以釜、鼎为主,极少见鬲。
由这些变化看,中原的因素明显减少,而越文化的因素则逐渐增多,并最终占主导地位。
这说明越文化对吴文化进行了大量渗透和同化。
如此强烈的变革只能是越族人的入侵所为。
这与史书上所言吴越之乱相符。
吴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及其作用

吴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及其作用“吴越之地,东吴之心”,吴越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之一。
位于今天浙江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吴越,历史上曾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交融的地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贡献丰厚,其文化特色居多。
本文深入探讨吴越文化的独特性,强调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以及对整个国家的影响。
第一部分:吴越文化的独特性吴越文化是中国文化特征的一部分。
尽管南北差异十分明显,但吴越文化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思想传统,同时又融合了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更为开放、多元化的地方文化。
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尊崇孔子、尚重文化、推崇礼仪等,但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吴越王国的历史中,诸多政治家、学者、书法家、画家、音乐家等有着比外来文化更多的创造性成果,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吴越文化由此也拥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点。
首要的,是南国文化的早熟和南方水乡的生活文化。
吴越人处在水乡,对于河流文化、水乡文化特别崇尚,水乡生活也成为了吴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也是中原地区所不具备的。
其次,吴越王国的领土境内经济繁华,商贾繁荣,为海外文化的流入打下了基础,使得吴越文化拥有了外来文化的精髓,同时注重本地文化的培养。
吴越的文化特点不仅存在于文化上,而且深入到地理、经济、民间文化领域,甚至影响到了的吴越人的价值观及其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部分:吴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吴越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民族地区,始终保留着自己的特殊文化。
站在中国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吴越王国的影响力与其它其他的王国相比,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弥久弗绝的。
吴越王国虽然只历时一千年,但它的独特性、影响力和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却与其他传承千年的王国毫不逊色。
1.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文化自中国封建王朝时代起,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经济繁盛,各地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别性。
然而,吴越王国的文化与中原王国有着一些不同的文化特色。
吴越王国注重本土文化革命,尊重越南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使吴越王国在地方文化的层面上扮演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
下面给大家说说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供大家阅读!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
今天不论研究吴越文化,还是海派文化,都必须将其置于长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
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
长三角文化与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
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长三角区域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海纳百川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
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将长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
聪慧机敏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
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
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
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长三角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经世致用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
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正是如今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
长三角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务实风格的延续。
敢为人先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
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吴越文化的影响吴文化、越文化都起源于长三角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吴越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和精粹,不断丰富和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研究吴越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和谐共存的吴越文化吴文化和越文化,都起源和发展于长三角地区。
在古代,吴和越是活动于今长江以南的东南地区的原始居民,是东南地区的两个土著部族。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这两个部族实际上同属于古越族;“百越”,是“百越”的分支。
百越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分布于我国东南及南部,甚至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也有百越的足迹。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吕氏春秋;恃君篇》高诱注云:“越有百种”,其中于越、句吴、杨越、闽越、南越、东越、山越、骆越、瓯越等,都是越族中著名的分支。
百越支系虽然繁多,但有许多相同之处。
吴文化和越文化虽然分别在江浙不同地区,但同属长江文明的支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吸纳,相互交融。
《越绝书》记载说:“吴越为邻,同俗并土”、“吴越二邦,同气共俗”。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云:“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吕氏春秋;知化》亦云:“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
经古籍记载和考古证实,可以看出吴越的相同特征:一是稻作文化相同,由于气候地理都适于稻作生长,水稻种植都成为吴越的主业;二是淡水养殖业相同,由于地处水乡泽国,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渔业就成了吴越的经济重要行业。
林乃燊指出:“真正的淡水养殖业,大概起源于春秋时的吴越”。
三是制造工艺相同,吴越都制造几何印文陶器。
从这些年出土的“夫差自乍其元用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越王勾践自乍用剑”(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其制作工艺水平和风格特征均无多大差别;四是语言相同,吴越古语都是讲越语,吴语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来;五是习俗相同,如《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太伯、仲雍二人本荆蛮”后“文身断发”,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也有“文身断发,批草莱而邑焉”的记载。
这种习俗固然与图腾崇拜有关,也反映出吴越先民的审美意识。
另外,在葬俗上,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是吴越地区相同的埋葬方式。
二、和而不同的吴越文化吴越两地比邻相处,其先民皆为百越族,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特征。
但是,吴越两地,由于地域的不同及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也产生了吴文化与越文化的不同魅力。
一是地域文化对吴越文化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中,吴文化主要是接受了周文化的影响。
太伯、仲雍来到吴地,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使吴人耳目一新。
东汉桓帝时的吴郡太守麋豹在《泰伯墓碑记》中肯定了中原文化对吴文化的影响:“数年之间,人民殷富,教化大治,东南礼乐实始基焉”。
而当时的越文化,同吴文化相比,就相对保守。
《吕氏春秋;遇合篇》载:“客有以吹籁见越王者,羽、角、宫、徴、商不谬,越王不善,为野音,而反善之”。
《越绝书》(卷八)记载:勾践迁都琅琊后孔子曾往谒见,为述五帝三王之道,勾践以俗异为由辞谢之。
这说明越国更注重本土文化,注重鲜明的越地土著特色,这也导致越文化与吴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差异和区别。
二是生存环境对吴越文化的影响。
吴地处在太湖流域的平原上,农业生产比较发达,水陆交通便捷,商品流通便利,社会生活相对稳定,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而越地临海滨江,山多平地少,俗称“七山二水一分田”,虽有林、牧、渔、副多种经营,但与吴地相比,生活空间就相对狭隘和闭塞。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吴文化的内涵就多一些典雅、精巧和柔美,越文化就多一些通俗、朴野和阳刚。
吴人虽精明,却安于守成;越人虽朴野,却敢于冒险。
这些,无疑对吴越经济的不同模式,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是相互争霸对吴越文化的影响。
吴越两国以及周围列国为争霸一方,相互为敌,战事不断,先是吴国战胜越国,再是越国灭掉吴国,后又楚国灭掉越国,秦国又灭楚国。
在这漫长的战乱和争斗中,吴越文化与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既交相辉映,相互渗透、多元交融,又相互转化、变换、释放各自的文化能量。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力,又影响和作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三、吴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在夏、商、周时期,还是部族封邦建国的时代,当时居于中原的是华夏族,华夏族是由夏族、商族、周族经过相互融合而成的民族,居于四周的有蛮、夷、戎、狄以及江南、岭南的百越等族。
在周代,汉民族还未形成,中国还未统一,中华传统文化体系还未确立,所以当时的吴越文化以及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都是形成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源。
华夏族融合了蛮、夷、戎、狄、百越等各族后,到秦汉时形成汉族。
汉族得名于汉代,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也在汉代形成。
汉文化既有统一性和共同性,但也有各地区的不同特色。
所以吴文化和越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有兼收并蓄的一面,又有个性独特的一面,有此而为中华大文化不断增光添色。
四、吴越文化与长三角经济中华文化主要由南北二元耦合的,北方以黄河文化为标识,南方以长江文化为标识。
长江文化主要由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组成。
按照地域来说,吴越文化就是长江中下游文化。
由此可见,吴越文化就是长三角文化。
研究吴越文化与长三角经济发展就特别有意义。
在长三角这块土地上滋生和发展的吴越文化,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少具有以下几点核心精神:一是具有内在自觉的心态,促进了经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使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具有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既超越地域的局限,又超越自身观念的局限,创造性地发展,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取得了显著成就;三是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创办经济实业,还是发展社会事业,都十分重视人的自身创造力,在生产实践中特别重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四是具有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大约在东汉以后,吴越地区就出现了一种对高层次文化和艺术不断追求的全民意识,藏书、读书风气盛行,优秀人才、优秀作品不断出现,使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民俗风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该地区各类人才辈出,各门类的能工巧匠俯首皆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越文化代表形式1:吴语,以苏州话,无锡话,上海话,宁波话,绍兴话等最为典型2:昆曲,世界文化遗产,600年历史,百戏之祖3:越剧:现今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以爱情为主题,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儒雅的女小生为主要亮点4:瓯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唱做并重,文武兼备,以做工见长5:婺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6:绍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甬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永嘉昆剧9: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10:梁祝传说、白蛇传说11:师爷文化:绍兴12:杭州西湖13:宁波天一阁藏书文化14:佛教禅宗天台宗15: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16:西塘,堪称"活着的千年古镇17: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18:河姆渡遗址19:唐诗之路20: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
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
21:绍兴越窑22:温州瓯绣23:温州鼓词24:浙江三雕:温州乐清黄杨木雕、东阳木雕和青田石雕吴越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