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具体地点如下: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 120 个以上。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国的华裔社区中,闽方言也是主要的社会交际语之一。

分区闽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大致分为5个方言片: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闽南方言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内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中心的24个县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基本上也属于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潮州话、文昌话也分别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闽东方言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共18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北方言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闽中方言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方言通行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为代表。

主要语言特征语音方面①声母:各地闽方言的声母比较一致,大都只有15个,称为十五音系统。不少声母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特点:a.没有唇齿声母f,古非敷奉声母字口语中一部分读为p-、读书音则为h-(或x-),即所谓轻唇归重唇。 b.古知彻澄声母字,多读t-、即所谓舌上归舌头。 c.古全浊声母并奉定从澄群字多读为不送气清音声母,少数读为送气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闽方言口语读为k-或零声母。 e.古照组声母字与古精组字混读。

②韵母:闽方言各地在韵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 a.闽方言的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其中闽南方言保留较为完整,闽东方言、莆仙

方言保留较少,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则几乎已无塞声尾韵而只有鼻音尾韵了。 b.闽方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白异读现象,闽南方言特别突出,几乎文、白两读各成系统。 c.闽方言不少地区(尤其是闽南方言)有丰富的鼻化韵。 d.闽方言不少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如闽南方言中的厦门、潮州、台北等地都没有y-韵。 e.闽方言中部分地区存在着双韵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闽东、闽北、闽中三个方言区。

③声调:闽方言各地都有入声调,声调数目6~8个,以7个为多见。闽南方言的潮州话有八声:平、上、去、入各分阴、阳;闽北建瓯话、闽中永安话都只有六声:闽北是平、上不分阴阳,而去、入分阴阳;闽中是平、上分阴阳而去、入不分阴阳。七个声调的地方遍布闽南方言的厦门、台北、海南、浙南等地和莆仙方言的莆田、仙游,以及闽东方言的福州、福安等地。闽方言中还普遍存在着复杂的音变现象,其中闽南方言、闽中方言有相当整齐的连读变调规律,闽东方言、莆仙方言在连读时音变涉及声母、韵母的变化。表以潮州话两字组的连读变调为例。

词汇方面闽方言有一大批属于本方言区常见而其他方言少见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有两个特点:一是继承古代的语词多,二是单音节词多。例如卵(蛋)。目(眼睛)、涂(泥土)、曝(晒)、拍(打)等等,都可以从古籍中找到出处,也都是单音节词。此外,也有一部分闽方言词借自外语。这些外来词大都借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语,形成了闽方言词汇中的独特色彩,例如厦门话雪文(肥皂)来自sabon,道郎(帮助)来自tolong,洞葛(手杖)来自tongkat,斟(接吻)来自chium。也有一些来历不易判明的方言词,例如扬(抽打)等。

在闽方言的五个片中,有许多方言词是各片共有的, 但也有不少方言词只存在于某一些地方。大致说来,在五个闽方言片中,闽东、闽南、莆仙三个沿海片词汇上比较一致,而闽北、闽中两个片,则有不少和闽东、闽南、莆仙不一样的语词。

语法方面

①名词附加成分的运用。

②人称代词单复数的运用。

③数词一和指示词这、那的省略。量词前面的数词一或指示代词这、(那)在闽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词直接与名词组合。例如潮州话:张画雅绝 (这张画很漂亮),只鸡肥死(这只鸡很肥)。与此相关,指示代词这、那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如普通话这人很好在闽方言说成只个人很好,不能说只人很好;同样,这书也只能说只本书,不能说只书。

④形容词-量词-名词的结构形式在闽方言各地普遍存在,但能和量词直接组合的形容词不多,最常用的是大和细(小)。例如厦门话大只牛、细泡灯等。

⑤动词有的特殊用法。闽方言动词有的用法很多,其中之一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完成时态。例如:福州话我有收着汝个批(我收到了你的信),厦门话伊有食我无食(他吃了我没吃),台北话:我有买(我买了),潮州话你有睇电影阿无?(你看了电影没有)。

⑥宾语提前的现象比较常见。如苹果买两斤(买两斤苹果)的说法就很普遍。普通话主语-动词-宾语的句式在闽方言中常加上一个介词共(或甲),并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例如我共汝讲(我告诉你)。

⑦动词去常用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已成为结果,相当于已经的意思,例如飞去了(已经飞了),死去了(已经死了),碗破去了(碗已经破了)。

⑧特殊的比较方式。闽方言的比较句有特别的结构,福建、台湾的闽方言多用甲-较-形容词-乙表示,如厦门话伊较悬(高)我,台北话高雄较大新竹。也有简单一点的表达方式:甲-形容词-乙,如福州话伊悬(高)我。广东省内的闽方言(潮州话、海南话)比较的方式略有不同:甲-形容词-过-乙如潮州话:牛大过猪。闽方言的等式比较,常用形容词平的重叠来表示一样,如我共伊平平悬(我跟他一样高)。

⑨把字句的表达方式。闽方言把字句的表达方式是把宾语提到最前面,后面跟一个甲伊

(把它)即:宾语-甲伊-动词,闽南方言片各地普遍通行这种说法。

昆明方言参考

【标题】浅谈昆明方言词汇 【作者】林瑜 【关键词】 【指导老师】杨雅丽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昆明位于西南边陲的云由省境内,是云南省的省会城市。地处高原,著名的高原湖泊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湖泊,昆明就位于滇池之滨。昆明具有亚热带气候特征, :干湿季节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如春,被誉为“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技不断四时春”, 昆明因此又有“春城”之称。 现全市人口625万,以汉族为主,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6.52%。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13.48%。绝大多数昆明人讲的是昆明方言,因为昆明分为五区八县, 因此昆明方言存在地域特色, 相互同有微小的差异, 体现着不同的文化意义。云南历来就是民族聚居之地,历朝统治者皆视云南为蛮荒之地,不列入正式版图范围。历史上有汉武帝逐彩云到云南,而彩云落地,故名彩云之南,曰云南,又有蜀相诸葛亮七擒孟获平蛮夷定边疆的历史故事,还有唐皇助皮罗阁建大理国的记载。 可见云南与中原一直保持紧密关系,一直是中原藩国,自元代起,云南才正式归入祖国版图, 1928年设昆明市, 1950年3月成立昆明市人民政府, “又相传如今的昆明居民多由南京迁入昆明,据推断应是明清以后的事,所以昆明话应是由元朝统治者带入,结合明古都方言南京方言并

融合当地少数民族方言而形成的,这应该就是从历史沿革推断9明话隶属官话方言的原因,”[1] (P12)“昆明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1](P18),它和汉语共同语同源异流,具有浓郁 的地域特色,展现了昆明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昆明方言中有1些和汉民族共同语不同 的同的词汇,这些词汇的形成,反映着昆明丰富多彩的民俗特点,,方言学家杨灼认为: “昆明 方言是在明朝初期,以江准方言为基石出,同时吸收了华北方言,以及其他-些江南省份方言特 点形成的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语系中的一个,它的形成与云商地区的汉族移民史息息相 关”[2](P114-116),云南最早的移民开始于战国后期,汉代至唐初只有少量移民进入云n,但到 了唐玄宗时期,唐与云南多次发生大规模战争,大批汉族人被俘虏, 进入云n,直至明代,大批内地汉族军民到云南屯垦开f,并在此定居下来,使得汉族人口比例第一次超出了云南当地的土著居民,汉语当仁不让地成为昆明地区的通用语言,到了清代和近代,华北、四川的移民也大量进入云南,从云南的移民史来看,昆明方言的成型即在明朝时期,而对昆明方言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战国时期和明朝,昆明方言是一门古老的、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语言,因此,它是研究昆明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之一 汉语方言的研究源远流长,从西汉杨雄编集的?方言?1书算起,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运用现代语言科学技术来调査方言也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194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了云南方言的调査:1969年杨时逢将原先收集到的方言材料加以整理,出版了?云南方言调査报告?(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 1989年, 吴积柱编写了?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 (云南人民出版社) ; 1997年张华文、毛玉玲编著了?昆明方言词典?(云南教育出版社) 。这是对昆明方言 词汇研究极为重要的著作。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参考P232,P7) ?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重点:用具体的语言事实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思考题(1-3) ? 1.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a child;two children ?一个小孩;两个小孩 ?(2)She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us. 他随时都在准备帮助我们。 ?We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 her. 我们随时都在准备帮助他。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 2.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He criticized my taking risks. 他批评了我的冒险活动。 ?(2)His criticism doesn't worry me. ?他的批评不会使我不安。 (3)I don't like to read his literary criticism. 我不喜欢读他的文学批评。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小结:“汉英语语法方面的差异” ?(1)汉语有个体量词,而英语没有。 ?(2)英语这一类的印欧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汉语没有。英语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比如英语的名词有数的变化(a book:two books),代词有主格宾格的变化(I:me;he:him;she:her),动词有时、体、态的变化(study,studies,studying,studied),等等。 ?思考题 ? 3.观察下面这段文字,体会句子的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辣妹子从来辣不怕辣妹子生性不怕辣辣妹子出门怕不辣 体会意义: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类似的例子不怕难难不怕怕不难 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 想吃饭想饭吃饭想吃 ?小结:“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 ?语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可以造成不同的结构。语序在汉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分析方法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特点只有在对比中发现,比如和印欧语对比。主要有5个方面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 ?(三)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四)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 ?(五)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云南方言

①曾经有一段相当板扎呢爱情摆的我前面,我就某克理皮,等到打失的才觉的相当闷灶,杂个会呢个鬼火,如果有机会再来一么我一定会对那个姑娘说:?老子爱你!?硬是要加个时间在前面呢话么干脆就来个一万年。 ②在哪个冷眯日眼呢冬天,我们抖鳞阔站呢站在脏巴拉施呢滇池边,我被你跟楞半倒呢外表吸引,特别是你曹逼十奈呢声音,从此每天想的都是憨眯日眼呢你! ③一老倌到某汽车销售中心,只见他掏出2000元人民币往桌子上一拍:?挨我整辆桑塔那?,营业员大惊:?你家呢钱不够啊?,老倌不解:?外面不是写的‘桑塔那,2000’噻??营业员:?哦.么您出门往右拐,那家公司呢奔驰才600~~!? ④屎壳郎与蚊子谈恋爱,郎:你喃样职业?蚊:护士,打针儿呢,你来?屎壳郎笑道:缘分啊,同行,我在中药局里首捏药丸. ⑤女友:?你咯喜欢我?? 老臭虫:?嗯。? 女友:?我长呢很漂亮,咯是?? 老臭虫:?嗯。? 女友:?你觉得我的眼睛像天上的星星,我的容貌像盛开的樱花,比世界小姐美丽得多,咯是?? 老臭虫:?嗯。?

女友:?买,你太会讲话啦,我太高兴啦!? ⑥云南人脖子嗓子不分,某生到北方上学,喉咙发炎,去校医室:医生,我脖子疼. 医生围他脖子找了一圈,告诉他:你的脖子很好,不行就去医院照片. ⑦布什:?布莱尔噶,这事情么有小点难整。都打了好几天了,萨达姆那憨杂种是哪样事情都某得,你们再派一小点兵,噶要得??布莱尔:?买买撒撒,你是整哪样?我们支点人本来就米渣几个,能整呢早就整喽,再派么该挨推长坡呢克了!? 布什:?有病呢也可以呢,整杆枪发给他们,拼命呢冲塞? 布莱尔:?拼命冲?那他们打自己呢人噶咋个整?? 布什:?打球呢么,反正病人不去伊拉克那点误伤呢也不少。实话挨你讲,我们队伍里手就有不少长坡呢!? 布莱尔:?买买,我说咋个你呢导弹老是挨我头上砸,原来是致份啊,简直是鬼火绿!? ⑧有两个云南人到北京去游玩,听说北京烤鸭很出名,就决定去吃。刚坐下其中一个就对服务员说:?去拿两只烤鸭来甩甩!?等了一会,他们只见哪个服务员提了一只烤鸭在他们面前晃了晃,就走了。有一个等不急了,就把服务员叫来问为什么还不上他们的烤鸭,那个服务员说:?你不是叫我提一只烤鸭来甩甩吗?? ⑨客轮驶过荒岛,远远看到一个满脸胡须的人一面狂叫,一面拼命的

大同方言

大同方言中用得最广的“圪”字 大同方言中用得最广的一个字,恐怕要数发“圪”(疙)音的这个字了。这个字能与其他字组合成不同含义的、难以计数的词和词语。它几乎能用在各种不同场合的语言中,堪称是一个“妙”趣横生、千变万化的多用字。下面就是由这个字打头组成的一些词。 圪闹、圪蔫、圪痂、圪疖、圪塄、圪巴、圪渣、圪针、圪生、圪丁、圪就、圪擦、圪蹭、圪拦、圪涮、圪搅、圪挪、圪弯、圪抖、圪划、圪窜、圪颤、圪摇、圪摆、圪索、圪威、圪夹、圪吵、圪缩、圪逗、圪溜、圪转、圪喘、圪钻、圪推、圪扒、圪挤、圪挡、圪滋、圪处、圪叨、圪摄、圪抠、圪哄、圪混、圪翻、圪塔、圪幌、圪嘟、圪显、圪列、圪撅、圪顶、圪戳、圪虚、圪吊、圪拐、圪蹦、圪卷、圪啧、圪缠、圪窝、圪舔、圪团、圪挨、圪阴、圪瘪、圪对、圪躺、圪驯、圪搓、圪料、圪握、圪戏、圪呆、圪朽、圪煨、圪吸、圪嚼、圪造、圪嚷、圪努、圪吉、圪哼、圪吱、圪腾、圪嘣、圪哇、圪碜、圪柳、圪怏、圪煎、圪装、圪精、圪燥、圪邦、圪皱、圪鬼、圪品、圪出、圪森、圪韧、圪耽、圪腻、圪白、圪角、圪堆、圪泡。 另外,这个字还可以组成词组或句子,如圪叽圪嗯、圪留把弯儿的、圪出八代的、圪连牵旦的、圪列圪巴的及圪猴猴、圪滋滋、圪美美、圪楚楚、圪叉儿、圪丝儿、圪朵儿、圪弯儿等等。 大同歌谣谚语歇后语集锦 大同话在演变过程中,融汇了周围各地方言的精华,一些独特的歌谣、谚语、歇后语流传下来,丰富了大同方言,现将最有大同特色的收集如下。 一谚语 冬至不吃肉,冻了脚趾头。 秋风凉,树叶黄,拉沙老婆着了忙(拉沙指又脏又懒) 蚧黑蟆叫唤水瓮出汗,大雨下得天昏地转。 嘴上没毛,说话不牢。 一九二九,不能擩手,三九四九,牙门叫狗,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饥饭甜如蜜,饱饭蜜不甜。 春攒粪一堆,秋收粮万担。 腰了没棉,冻死可怜。

太原话和普通话区别

i. 【以“了”代“呢”】 无论你是不是山西人,仔细听一下都可以发现:山西人的句尾总是带一个“了”字,但它的实际意思是普通话的“呢”。经典例句: -咋说话了?(怎么说话呢?) -你干嘛了?(你干嘛呢?) -是了,是了。(是呢,是呢) -说好的幸福了?(……说好的幸福呢) ii. 【以“哇”代“吧”】 “哇”的开口小于“吧”,山西普通话就有这个特点。经典例句: -这的哇。(这么着吧。) -我可美了,是哇?(……我可美呢,是吧?) -太无聊了哇?(太无聊了吧) P.S. 一种很可爱的打法是“太无聊了挖”。如果你有使用这个“挖”字的习惯请默默回复…… iii. 【以“呢(去声)”代“那”】 “呢”字(四声)代替“那”也是个独特的语言现象,和上一条一样,开口更小,吐气更少。经典例句: -呢不儿?(那不是?) -呢我能比?人家呢是天才。(那我能比?人家那是天才) -呢是个啥事了?(那算什么事) iv. 【以“的”代“么”“着”】 我总觉的说“的”比“么”“着”要舒服很多,——后者太拿腔拿调了,“的”多有语言快感呀!而且也体现了山西人的坦率等诸多品质。经典例句: -你看地图上都标的了。(地图上都标着呢。)这的走肯定没错。(这么走肯定没错) -别关电视~我正看的了。(我正看着呢) -你呢的拧肯定拧不开,因为你拧反了。(你那么拧肯定拧不开) v. 【以“v”代“w”】 我们山西人说声母“w ”总是会发出“v”的音。区别是:前者是圆唇音,后者是咬唇音,正如“very well”中两个单词的区别。(“乌”这个音除外,因为这是个整体认读音节,没有声母。其他的大家可以试试读:外国;为什么;嗡嗡叫;王先生)

云南方言研究

云南方言溯源 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方言丰富,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广泛地搜集研究这些方言古语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同时,利用方言词汇来考释古词,也是训释古词、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我选择了云南方言中有代表性的古语词做了些整理和考释希望通过对云南方言中古语词的保留情况,体察古语词在云南方言中的发展演变,追溯云南居民移民的轨迹及解读古代历史文献。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方言。 云南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它隶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北方方言基本一致。由于历史和地理 官话曾先后在明、清两代对云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方言词语的解释: 名词: 1.[鱼(酢)]yúzh 鱼酿酢法。制鱼毕,便盐腌。”白居易《桥亭卯饮》诗“就荷叶包鱼 ?(zha 第三声)”。

2.[坝]b?代宗大历十四 注“蜀人谓平川为坝。”今方言“坝”音。 3.[眼扎毛]yǎnzhámáo。睫毛,眼睫毛。《元曲选?单鞭夺槊》第二折[小梁州]白“是我把右手带住马,左手揪着他眼扎毛,顺手牵羊一般牵他回来了。”今方言“眼扎毛”。 4.[毛贼]máoz?i。泛称盗贼。《西游记》第十四回:“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今方言“毛贼”音。 5.[索子]suǒzi。绳子。《虚堂和尚语录? 期取证,又作麽生”今方言“索子”音[so31ts?53] 多以草,麻或棕搓成。 6.[端公]duān?ōn? 公送崇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今方言“端公”。 动词: 1.[望]wàng.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今方言“旺”音。 2.[优]yōu?襄公六年》:“宋华弱与乐辔少,相狎,长相优,又相谤也。”优:调戏也。今方言“优”音。 3.[和]hu折[乔牌儿]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一)、语序和虚词为汉语最主要的语法形式汉语的词形没有很丰富的形态变化,无论是作主语还是谓语、宾语,都无词形变化。而英语却是有丰富词形变化的语言,名词有单复数形式,动词有时态变化,等等。更多时候汉语是以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英语中靠词形变化而表达的语法意义。例:这件事他知道了。(英语:has known)我告诉他了。(英语:I) 他告诉我了。(英语:me) 在汉语里,同样的词语组合时,因为语序的不同可表达不同的语法关系,比如“发展缓慢”是主谓关系,“缓慢发展”是偏正关系;“态度端正”是主谓关系,“端正态度”是动宾关系。此外,用不用虚词或者用什么样的虚词,都可以使表达的意思不同,如“经济繁荣”是主谓关系,“经济的繁荣”则是偏正关系;再比如“老师的朋友”是偏正关系,“老师和朋友”则是联合关系。(二)、汉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具有一致性例:年轻意气风发天气不太好。理财选择逃避请讲普通话。以上两组例子,从词的构成到短语构成再到句子构成,都具有一致性,第一组结构关系皆为主谓关系,第二组皆为动宾关系。这种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一致性原则是汉语里的一个特点,因为汉语的双音节词大多是以词根复合法为主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这一特点为我们学习掌握汉语词语和句子的结构类型带来一定方便,但也为词和短语的区分带来一定困难,有时候一些相同相近的结构可能属于不同的语法单位。如“新房-新车、黑板-黑墙、马路-近路”,这三组词语中的前一个单位“新房、黑板、马路”是词,后一个单位“新车、黑墙、近路”是短语。(三)、汉语实词和句法成分之间无严格的对应性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言里,不同词类的词对应不同的句子成分,这种对应关系比较整齐,如名词作主语、宾语,动词做谓语,形容词作定语,副词做状语等等。汉语则不是,在汉语中一种词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反过来说,一种句子成分可以由多种词类的词充当。例:①这是好事情。②质量特别好。③她的身体恢复得很好。例①中“好”是作定语;例②中“好”是作谓语;例③中“好”是作补语。在三个例句中“好”始终是形容词。而英语的大部分形容词加-ly 可构成副词,用在壮语中,ly是副词词缀。(四)、汉语具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1、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如“一个人、两只猫、一把茶壶”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单位,叫名量词,包括表计量的度量衡单位。表示动作的数量单位叫动量词,包括时量单位。量词的来源很复杂,不同类型的量词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是不相同的。总体上说,汉语的量词极为丰富,不同的名词要配以特定的量词才能与数词组合。如:条——鱼、蛇、围巾、绳子根——针、钢管、棍子、油条、绳子、线2、语气词。相比其他语言,汉语的语气词也很丰富,而且汉语语气词的出现频率比较高,可以表达各种语气和口气,并能表现出其细微的差异。如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不同的句类都相对固定的语气词。有的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而一种语气也可以由多个语气词表达。口语中语气词和语调配合使用,可使句子语气更为显赫;书面语中,语气词和标点符号配合使用,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语气词在汉语语法和表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通话里最基本的语气词:的、了、呢、吧、吗、啊。其他有的是因为语气词连用而产生连读合音的结果,例如“啦”是“了啊”的合音,“呀、哇、哪”等是“啊”的音变形式;有些是不太常用的。例:他们会来的。孩子们打算去哪儿呢?这不是我的书吗?

霍州方言俗语与馍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8208298.html, 霍州方言俗语与馍文化 作者:王燕丽 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01期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但民俗的形成和推行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必须有一套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独特的词语。所以,与民俗相联系的这些独特的词语也就具有地方性,成为方言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馍文化是三晋的古老食品文化,它是山西民俗风情的一面镜子。通过风格迥异的馍文化以及体现馍文化的方言词语,你就可以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 馍,即馒头。《事物纪原》里说,诸葛亮为了代替人头祭泸水而发明的馒头,于是馒头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列品。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 霍州地处晋南,位于临汾的最北端,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谷物为主。民以食为天,在过去的沧桑岁月里,人们生活艰苦,难以糊口,连白面都很少见到,能吃上个馒头已属奢侈了。所以当地人历来重视农业,勤劳耕作,积累了很多关于麦种麦收的农事谚语,如:三月风,四月寒,要吃麦子难上难;麦收九成熟;人老一时,麦黄一晌:五黄六月,龙口夺食;麦在种,秋在管;麦是胎里富,种好三成收;麦收一张犁,秋收一张锄;麦收八十三场雨;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伏里有雨好种麦;麦泥窝窝,来年吃馍馍:麦怕四月寒,谷怕老来旱;五黄六月争来回;只有懒人,没有懒地,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在人们经过了一年的辛苦劳作,终于迎来翘首企盼的麦收之后,就在逢年过节用自家最好的白面精工细作成各种样式的馍,或用于祭祀,或用于馈赠,在世代传承的民俗中形成特定的文化含义和表达方式,一直为百姓继承沿用。 霍州馍,即霍州面塑,又称为无碱蒸馍。其独特之处是发面不打碱,揉面时间长,随揉随掺干面,蒸后松散有层。水浸不酸。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使用深浅不同的红色。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霍州馍主要包括两类:花馍和礼馍。花饃是配合岁令祭礼或上供的馍,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增长智慧,财定粮丰,福寿安康,合家欢乐。礼馍则是伴随诞生、婚嫁、寿筵、丧葬等人生礼仪而制作成的馈赠物品。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霍州馍包括年馍、寒食节馍、中元节馍、飨馍、婚丧待客馍等。 年馍:又叫春节馍。即在腊月二十左右为过年蒸的馍,供春节期间人们食用。大致有:

闽东方言形成与分布

形成与分布 闽东方言区位于福建省东部、东北部。本区包括福州市(地级)、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福清市(县级)、平潭县、闽清县、永泰县、古田县、屏南县、福安市、宁德市(县级)、寿宁县、周宁县、福鼎县、柘荣县、霞浦县等18市县,面积共29559.35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人。 闽东方言区18个市、县,大致包括历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宁府两府的属地。这一带在元初曾同属福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府治福州,辖13县,相当于现在18县、市的规模。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宁德、霞浦等县始划出设福宁州,直隶布政司管辖;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宁州为府,政治区域的一致,长期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语言共性,形成闽东方言的共同特点。 根据方言内部的差异,闽东方言又可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包括福安(历史上曾名福宁)、宁德、寿宁、周宁、福鼎、柘荣、霞浦7个县市,面积1445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多万人,这一带相当于历史上福宁府的辖地。民国时废府,改属闽海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划为福安专区,专署驻地在福安。1971年改为宁德地区,专署驻地由福安迁到宁德。由于福安处全地区中心,地位十分重要。福安建县于宋淳?v五年(1245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福安东北与浙江省接壤,南临三沙湾,“闽头浙尾”,水陆交通较发达,畅通全地区各县、市,公路南达省会福州、北通上海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安是闽东第一个红色苏区。所以福安作为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福安话在闽东方言区的北片各县、市也通行无阻,是北片方言的代表。 闽东方言区南片,包括福州、闽侯、长乐、连江、罗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福清、平潭等11个县、市。面积共15102.35平方公里,1993年,人口近600万人。南片方言以省会福州话为代表。福州历史悠久,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定州名为福州,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

云南方言与普通话量词使用不同的现象存在原因浅探

云南方言与普通话量词使用不同的现象存在原因浅探 姓名:季晓博学号:201006424205 摘要: 云南方言和普通话在量词使用的问题上有诸多不同,本文试图以浅显的语言简要说明其中不同用法的量词的类型,以及这些有不同的用法的量词(个体量词)的由来和演变,解释我们大学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疑问和误解。 关键字: 量词个体量词产生发展流变 云南方言在量词使用方面和普通话相比有一些有意思的区别,初来云南省的人会有诸多不适,产生一些笑话。如云南方言中的:一张车(一辆车),一根人(一个人),一坨棉花(一团棉花),打了几托(打了几拳)。这些使用习惯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有的甚至不能理解。如果简单把这些语言现象归为“地域差异”一句话,则显得太粗糙。如果想仔细探究这些日常生活中奇怪而寻常的语言现象,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什么是“量词”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这条解释非常简单,似乎并不能说明什么,那么我们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与我们的第二语言英语比较,就会发现汉语中的量词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英语中也存在量词,例如:a dozen of apples,a pair of shoes,a piece of paper。相对应的,汉语中有“一双鞋”、“一张纸”,但是没有对应的“dozen”这个词。只不过这些和汉语中的量词并不是一个概念,如汉语中有:一个人,一辆车,一只羊。像“个”“辆”“只”这些貌似不存在也不影响意思表达的量词是英语中没有的,英语中用简单的“数+名”的形式轻松解决。 这确实很奇怪,汉语中为什么会有这些无所谓的量词存在?而且貌似就是这些“无所谓量词”在云南方言中搞鬼,才会出现“一张车”这种奇怪的说法,如果大家用简单的“数+名”说“一车”好像也没有什么歧义。 这种量词有一个自己的名字,叫“个体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或动作持续时间的数量单位,一般分作动量词、名量词(有的将“时量词”从中分出)两个大类。“个体量词”是名量词的一个子类,是相对“集合(集体)量词”而言的。 关于量词的范围、性质和作用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只有个体量词才是量词,表示的是事物的种类、性质等等,应该把它和度量词(或称计量单位词、度量衡单位名词)严格区分开来。另一种意见认为量词的主要作用是计量,其他作用(如有时具修辞色彩)是次要的;量词包括个体量词,也包括度量词、货币单位量词、临时量词、集合量词、不定量词等,虽然各个小类产生有先后,性质也有差异,但它们都属于统一的量词系统,共同点是主要的。 持第一种意见的多为外国学者及部分海外华人学者,他们的母语中有度量词,利用容器名称来计量也很常见,但是基本没有个体量词。所以他们从自己语言的视角观察,发现汉语的个体量词很特别:跟其他语言相比是多出来的东西,又不像度量衡单位那样只是机械地表示数量,而是丰富多彩,带有某种形象性,因之判定这是完全不同的词类。有人并为之取了特别的名称。较早的例如日本人宫胁贤之助,认为“连结于数词之后表示事物种类性质的那种词叫做陪伴词”。国内的前辈学者刘世儒也曾持这类看法,他把通常所说的个体量词称为“陪伴词”,说“这是纯然的语法范畴,同实际称量的数量没有关系”。但后来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多数中国学者均持第二种意见。尽管“量词”的定名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早期的语法著作对于它能否独立于名词另成一类也有不同看法,但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的《语法讲话》(后增订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将量词正式列为一个

谚语大全。很实用

八竿子打不着。 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齐鲁晚报》2003/1/30)2.拔出萝卜带出泥。 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借用‘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卜带出泥’就不可避免。” 3.饱汉不知饿汉饥。 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或者是他们饱汉不知饿汉饥,不知道民工等着这钱去治病救命,等着这钱给儿子交学费。”(新华网4.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这次深圳市有关方面之所以安排曾在中国证券市场翻云覆雨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出山,标准也就是这一条,‘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上海证券报》2002/7/2)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著名的‘猫论’,是对生产力标准的一种形象化表述。”5.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关了起来。”(《西湖民间故事·白娘子》) 6.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告诫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等时不要孤注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 “营销专家告诫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销售与市场》1997/12) 7.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与6近似,也有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 “媒体不如多宣传一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是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让家长和考生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中国教育报》2001/5/30) 8.闭塞眼睛捉麻雀。 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象’,粗枝大叶……还在我们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9.唱白脸。 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 “记得有一次妈妈生病了,她都坚持要我背乘数表,背不出就不准我吃饭。妈妈唱白脸,爸爸就唱红脸,所以当时我更喜欢爸爸多一点。”(四川在线2003/8/13) 10.唱对台戏。 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反的行动,或有意搞垮对方。 “半岛电视台:同西方唱对台戏”(《解放日报》2001/12/28) 11.唱高调。 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道德问题上我们似乎总是陷入一种误区:唱高调的受到赞扬,说实话的遭到贬损;唱高调的得到好处,说实话的丢掉实惠。”(《大连日报》2002/4/8) 12.唱空城计。 比喻掩饰自己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不在;形容肚子饿。 “在春运安全最关键时刻,南充两个乡镇党委、政府竟关门闭户,无人上班值班。昨日记者从南充市有关部门获悉,两个唱‘空城计’的乡镇党委书记受到停职检查处理。”(《华西都市报》2004/1/29)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方言对“妻子”的称谓素材

山西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山西方言中,对“妻子”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老婆、婆姨、婆娘、女人、媳妇、女妗、家里、家里人。 按照其形成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类:直接称呼、指代称呼、转义称呼。 直接称呼的有:老婆、老婆们、婆姨、婆娘、媳妇,其中以“婆”为核心的“老婆”、“婆姨”等称谓最为常见,几乎每个地区都可以见到。这些称谓多为背称。如:这是二狗的婆姨。一般不用于面称。 指代称呼的有:家舍的、居舍的、家里的、屋里、屋儿,以身份和在家中的地位来指代。这些称谓也多用于背称。如:这是张三居舍的。一般不用于面称。 转义称呼的有:女人、家里人,原来泛指一类人或专指大孩子,现在用来特指妻子。 面称则各地有各地的习惯。如洪洞、临汾一带的方言婆婆叫媳妇则常用“某某地的”,丈夫呼叫妻子则以大孩子的小名呼之。如果这个媳妇是娶自王村,则呼她为“王村的”,如果临汾人娶了洪洞媳妇,则临汾人呼她为“洪洞的”。这些称谓多用于老年妇女之间或老年人称年轻的媳妇。临汾四邑方言有的老年丈夫称妻子则用大孩子的名字代替。其他区方言则多以“他嬷、娃他妈”呼叫。 以上称谓大多是乡下的中老年以上的人所用,年轻人、城里人一般不用。现在无论年轻人老年人则以叫名字为常了。以上比较含蓄的指代称呼主要出现在山西东南区和南区,如晋方言上党片、中原官话的汾河片等。山西南部和东南区,习惯将妻子称“屋里的”,而北区相对较少。这是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山西南北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文化差异。 历史上,晋北地区曾经先后被鲜卑、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占据。这些游牧民族并没有土木建成的房屋,思想中没有“屋子”的概念,也就不会把妻子称为“屋里的”了。而晋南则一直存在砖木的房屋或窑洞,这是把妻子称为“屋里的”的客观条件。而且晋南主要是农耕文化,强调“男耕女织”,女人织布做饭等劳动主要在屋里进行,“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可以用“屋里的”来指代妻子。 不仅晋南方言把妻子称为“家里的”、“屋里的”,在北方各地,比如山东河北等地,都有这样的称呼。清代小说如《红楼梦》里,就有这样的称谓,把家里的已婚女仆称作是“某某家的”,“某某”即是其丈夫的名字,如“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另外,还有“屋里人”这个说法,与晋方言中的“屋里的”意义相近,是“妾”的一种特指。

一箩穷,二箩富——云南方言

一箩穷,二箩富——云南方言 烟煪火燎 “我的眼睛被烟煪了”,字典上说煪qiú 火貌。燥。 在云南方言中读qiū,有烟熏之意,常说的词有“烟煪火燎”。 民间通常将腌制的猪肉挂在灶头用烟熏,也称为用烟煪。 这个煪字首见于《云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涂良军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舀yǎo 用瓢、勺等取东西(多指流体):舀水、舀汤。 在云南方言中除了舀流质外,也可用于非流质,如舀饭、舀菜、舀米。 这个舀字大家都常说,但会写的没有几个。 臊子 《水浒》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写到: 鲁达坐下,道:“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面。” 郑屠道:“使得,你们快选好的切十斤去。” 鲁提辖道:“不要那等腌厮们动手你自与我切。” 郑屠道:“说得是小人自切便了。” 自去肉案上拣了十斤精肉,细细切做臊子。 文中的“臊”sào是指剁细的肉,臊子指剁好的肉末或切好的肉丁。你要是在昆明的传统小吃或快餐店里点一碗米线或是面条,服务员会问你要什么“sào 子”,这sào应该就是臊子,也叫“帽子”,就是放在米线或面条上用酱和碎肉炒制的调料。常见的有红烧肉、pā内、杂酱、三鲜等。 是箩还是脶? 脶luó 手指印在平面上的图纹,也就是指纹 [fingerprint] 脶,手指文也。——《广韵》 手指头的纹路一般有两种,儿时称像同心圆一样封闭的指纹为“箩”,另一种不封闭的称为“簸”。儿时不知道这“luó”是“锣”还是“萝”,从像形的角度看,“箩”与“簸”较为帖切。前些时日偶然翻字典时看见“脶”,不知这“脶”是不是儿时说的“箩”,但愿不是望文生意吧。云南方言源于明代,但愿这“脶”也是一枚语言活化石。现在小孩可能都不太注意自已手上的指纹了,记得儿时还

陕北方言(西北官话)

陕北方言也属北方方言的西北官话,方言受山西影响较大,也杂入一些蒙语,至今保留入声。共有24个声母,比普通话多了个声母,即有全浊声母V,Z和次浊声母η。方言词汇也有自己独特之处。 目录 古代词语 独特词语 称谓方言 双音节词 俗语谚语 编辑本段古代词语 陕北方言保留不少古代词语。如“逍遥散诞”、“贱脏(去声音,卖东西)”、“鼻子A”、“A”(多),“过啐”、“身子”、“植”、“樨”等。 编辑本段独特词语 有不少独特的甚至为外地人所不可理解的词。星星为“星宿”,雷击为“龙抓”,顶风叫“戗风”,洪水叫“山水”,土块叫“土疙瘩”,去年叫“年是”,现在叫“尔格”,什么时候叫“多乎”,玉米叫“金稻黍”,高粱叫“红稻黍”,高粱秆叫“棒棒”,自生的叫“柳生”,树干叫“树不浪”,牲口叫“牲灵”,牛犊叫“牛不老”,公羊叫“羯羝”,公猫叫“儿猫”,母猫叫“女猫”,公猪叫“羯猪”,公狗叫“伢狗”,蚜虫叫“油汉”,窑顶叫“脑畔”,门坎叫“门限”,台阶叫“圪台”,耳光叫“屄斗”,劳动叫“受苦”,害病叫“难活”,叫干饭为“捞饭”,叫猪羊内脏为“下水”,小孩过生日叫“过啐”,参加红白大事叫“寻门户”或“赶事情”,债务叫“饥荒”,叫小为“猴”,连说带骂叫“谴葬”,挨批评叫“挨头子”,巴结人叫“溜尻子”,派遣叫“打发”,强迫人做事叫“罟”,完蛋叫“毬势”,热闹叫“红火”,茂盛叫“葱”,不端叫“咻”,不直叫“圪柳”,疲劳叫“熬”,害羞、丢人叫“背兴”,蔬菜放时间长不新鲜叫“死蔫”,粮食变质叫“A”,住、闲呆叫“盛”,支持不住叫“立不定”,坏人坏事叫“儿人儿事”,全部叫“一满”,拉、握叫“动”,知道叫“解下”(读haiha),不知道叫“解不下”,拾、拣叫“乱”,身体曲叫“骨敛”,互相说话叫“拉话”,抗叫“掏”,光屁股叫“赤独子”,赶叫“断”,够不着叫“探不见”,煤渣叫“兰炭”,拿叫“撼”,筛、拣叫“唼”,搀扶叫“A”,揪叫“”,中间叫“当旮旯”,塞叫“擩”,头摇摆叫“卜唻”,帮忙叫“相互”,快叫“欢”,跑叫“杠”,调皮叫“缶古”,许多叫“一圪堆”、“一坬”。编辑本段称谓方言 称谓方言中,叫连襟为挑担、两挑,叫妻子或结过婚的女人为婆姨,叫青年男子为后生,叫青年女子为女子,叫丈夫为汉,叫妯娌为先后,叫小孩为猴娃、碎脑娃娃,叫小男孩为小子、猴小小,叫媳妇为媳(xiu)子,叫没对象的男子为光棍,叫姑表兄弟为姑舅,姨表兄弟为两姨,叫朋友为拜识,叫妻子偷汉的丈夫为盖老,叫和儿媳发生不正当关系的人为炒面神,叫不务正业的人为二打流或二流子,叫不精明的人为八成、半吊子、二百五、胡脑A,叫到处寻事的人为搅茅棍,叫太忠厚的人为瓷脑,叫顽固不化的人为牛脑,叫乱搞两性关系的人为嫖脑。 编辑本段双音节词 陕北群众爱给原来的单音节词加一些毫无意义的字,使其变成双音节词,如圪蹴,格枝,格台,格生,圪峁,圪梁,圪洞,圪楞,圪钵,还有绿格茵茵,干格巴巴,齐格争争,慢格腾腾等,陕北方言中还有丰富多彩的摹拟词,如笑格盈盈,苗格条条,俊格丹丹,稳格堰堰,直格挺挺,端格争争,湿格淋淋,笑格迷迷,红格丹丹,黑格褚褚,白格生生,新格崭崭,白格醵酥,薄忽闪闪,生格巴巴,清格啦啦,嫩格蛋蛋等。陕北人忌讳说别人是盖佬、炒面神、嫖脑,忌讳别人说自己八成、二百五、半吊子、胡脑髁、搅茅辊、瓷脑,忌讳说儿人、儿事、儿话、儿路、毯势等不吉利话,人死后不说死,该说老去了,殁下了,失觉了,忌说别人的孩子胖。 编辑本段俗语谚语 陕北俗语、谚语颇有特色,举例如下: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柱棍柱

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

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 在山西的晋中、晋西北一代有很多土语是很古老而优雅的: 1.“居舍”——就是屋子、“家里”; 2.“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箸是筷子,秸是秸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有变; 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音绝对正确:“cencibuqi”。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canchabuqi” 4.“兀”——一种方形的凳子; 5.“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意思是“哪当然啦!”)这个词在元曲里常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人的口头语。 6.“舁”(读yú,阳平)--抬的意思。这个字好像很古老了。《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 7.“荷”(读hě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

天下之重任”句。 8.“恶色”--就是垃圾。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色,是种类的意思(如:各色人等)。恶,是“醜恶”,“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sè”和山西方言接近。 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的“恶水”。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 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巡田的”很厉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所谓马床,是一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稼、蔬果的大人小孩。一般是打屁股。据说打上很疼,但是又不至于打坏筋骨。 11.“胡阑”――圆圈、环的意思。引申为“那一片地方”。元曲《高祖还乡》(作者睢景臣)有云:“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这里“胡阑”是环的意思,曲连是圈的意思。现在的山西中部和北部也还是这样的说法。这是一种单字复音的语言现象。胡阑,取“胡”字的声母,和“阑”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就近似于是“环”;曲莲,取“曲”

浅谈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浅谈闽南方言文化 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这些讲闽南方言的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开拓性。闽南地区大都地处沿海,由内陆延伸至海洋,兼有农林业和渔盐业之利,能沟通内陆,拓展海外,陆海相连,面对大海,闽南方言区的民众,在文化上往往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造,这是海洋精神的体现。闽南人地处陆海相连的区域,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闽南商业文化富有市场观念,敢于冒险开拓,追求效益,讲求效率,注重实效,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闽南杰出商人。 语言是文化的决定因素,对人类思维起制约作用。方言则是划分我国戏剧文化圈的决定因素。闽南戏剧文化圈的划分,首先依据的便是方言。运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戏曲、歌剧和用闽南方言对话的话剧,都按照这一标准划进这一戏剧文化圈。所包含的剧种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潮剧、四平戏,闽南方言话剧与歌剧及偶戏,比如,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等。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成为戏曲“活化石”的“梨园戏”。梨园戏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韵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势,深受当地民众乃至海外侨胞的喜爱。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一字多腔,唱词多为长短句形式,曲韵属古中州韵,用泉州话演唱。语言声调分七声,即除去声外,平、上、入三声分阴、阳。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梨园戏历经岁月千年洗礼、洗尽铅华后仍如钻石般璀璨夺目,在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中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

动名词的语法特征及用法

动名词的语法特征及用法 动名词由动词加-ing词尾构成,既有名词的特征,又有动词的特征。了解动名词的语法特征可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动名词的意义,从而正确使用动名词。 一、动名词的名词特征 动名词的名词特征表现在它可在句子中当名词来用,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例如: Beating a child will do more harm than good.打孩子弊大于利。(作主语) Do you mind answering my question?你不介意回答我的问题吧?(作宾语) To keep money that you have found is stealing.把拾到的钱留起来是偷盗行为。(作表语) No one is allowed to speak aloud in the reading room.阅览室里不许大声说话。(作定语) 在动名词担任这些句子成分时,学习者需注意的是: 1、有些动词后只能用动名词作宾语,构成固定搭配,需特别记忆。常见的这类动词有:admit(承认),advise(建议),allow(允许), appreciate(感激),avoid(避免),can't help(禁不住),consider(考虑),deny(否认),dislike(不喜欢),enjoy(喜欢),escape(逃脱),excuse(原谅),feel like(想要),finish(结束),give up(放弃),imagine(想象),involve(包含),keep(保持),mind(介意),miss(错过),permit(允许),practise(练习),quit(停止),recollect (记得),recommend(推荐),suggest(建议),stop(停止),resent(对……感到愤恨、怨恨),risk(冒……危险),cannot stand(受不了)等。例如: We do not permit smoking in the office.我们不允许在办公室吸烟。 In fighting the fire,he risked being burnt to death.在救火中,他冒着被烧死的危险。 She denied having stolen anything.她否认偷过任何东西。 I suggest doing it in a different way.我建议换一个方法做这件事。 2、动名词常用于一些固定句型中,常见的有:It is no use /no good...;It is a waste oftime...;It is fun /nice /good...;There isno...(不可以/不可能……)等。例如: It is no use asking him.He doesn't know any more than you do. 问他也没用,他并不比你知道得更多。 It's no fun being lost in rain.在雨中迷路可不是好玩的。 It's a waste of time your reasoning with him.你和他讲道理是在浪费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