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汉语方言“把”字句研究

合集下载

汉语“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

汉语“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

汉语“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引言把字句是汉语中独特的一种句式,它与其他语言的句式相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鲜明的特点。

本文将对汉语“把字句”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其使用情况、语法特点及其在汉语中的作用。

1. 汉语“把字句”概述汉语“把字句”是指以“把”字引导的特殊句式,用来表示动作的处理或改变。

它与其他句式相比,具有变句性、前置式、重心突出及语序变换等特点。

在汉语中,“把字句”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句式,常常用来表达完成某项任务或实现某个目标的动作。

2. 汉语“把字句”的使用情况在汉语中,“把字句”广泛应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常见于各类日常交际、商品广告、官方文件等中。

研究表明,汉语的把字句使用频率与说话者的年龄、地域、社会地位等有关,不同的群体在使用上也有所不同。

3. 汉语“把字句”的语法特点汉语“把字句”的语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把”字句的主要成分是“把”字和谓语动词。

“把”字句的宾语往往由越来越长的动作组成,而且宾语的长度可以有很大差异。

“把”字句通常用来表达动作的过程或结果,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效果性。

“把”字句前置性强,不仅可以把谓语动词前移到主语之前,还可以使全句前移。

4. 汉语“把字句”的句法功能汉语“把字句”在句法功能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它在处理动作和视线焦点的选择上具有灵活性,可以使得句子的重点突出,也能够使得句子的表达方式更加形式化。

“把”字句还可以与其他句式相混合使用,从而增加句子的表达效果和语言的丰富性。

5. 汉语“把字句”在语境中的作用汉语“把字句”在语境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以在句子中起到突出主语的作用,重视动作的目的,强调动作的结果等。

“把”字句还可以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具体和形象化,从而更好地传达信息。

6. 汉语“把字句”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与汉语“把字句”相关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语言学、语法研究、语言教学等方面。

研究者主要关注“把”字句的句法作用、语义功能、语用特点及其在汉语交际中的作用。

汉语“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

汉语“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

汉语“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一、语法学研究语法学是对把字句进行研究的最常见领域之一。

一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把字句在汉语组句结构中起到的作用和功能把字句在汉语中是一个独立的句法结构,它是一种“施事+谓语+宾语”的句子组合形式。

一些研究发现,把字句的主要功能是强调宾语,使宾语成为句子的重点,强调谓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增加句子语气和语调的多样性。

同时,把字句也可以起到转换话题和表达情感等作用。

2. 把字句的离合用法及其语法特点把字句在汉语中有离合用法的现象,即把字与宾语之间可以加上小品词“了”,“着”,“过”等。

研究发现,离合用法可以改变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加上“了”可以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强调宾语的状态;加上“着”可以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强调宾语的过程;加上“过”可以表示过去的经历和经验,强调宾语的历史和阅历。

3. 把字句的词序和语义关系把字句的词序相对固定,一般是“把+宾语+谓语”,这种词序紧密联系着把字句的语义关系。

研究发现,把字句的宾语和谓语的语义关系经常是主动关系,宾语是被动受体,谓语是主动行为者,这种语义关系符合汉语的语言特点,能够有效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和思想。

1. 把字句的焦点和强调作用2. 把字句的适应范围和限制把字句的适应范围和限制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发现,把字句主要适用于一些含有实义动词的句子,而不适用于情态动词、系动词和助动词等句子。

此外,把字句也有一定的语境和范围限制,在不同语境下,把字句的用法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教学研究主要研究把字句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一些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2. 把字句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把字句在写作教学中也有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写作的要点和方式。

通过教学把字句的造句和表达方式,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写作主旨和重点,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汉语“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

汉语“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

汉语“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汉语“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汉语中的“把字句”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结构,主要用于表示一种由谓语动词施加于宾语之上的动作或变化关系。

在古代汉语中,“把字句”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但其形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有着一定差异。

随着语言的演变,“把字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也逐渐丰富起来,表达更加准确和丰富的含义。

与此对“把字句”进行深入的语法研究也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对“把字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结构的演变和变化规律。

“把字句”的教学与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法的精髓。

在本文中,将对“把字句”的定义、特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应用、与语法研究的关系以及教学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的语法现象。

2. 正文2.1 “把字句”的定义与特点把字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把字句中的动作通常由“把”字引导,并且“把”字后的宾语承受动作,而动作的发出者则位于句子的其他部分。

这种句式结构有助于突出动作的承受者。

2. 句子的语序灵活:把字句的语序相对自由,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这种特点使得句子更加灵活多样,表达方式更加丰富。

3. 被动意义强烈:把字句常常具有被动的意味,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相比于直接表达动作发出者的句式,把字句更加突出动作的承受者。

4. 句子的重心后移:把字句中,宾语通常成为句子的重心,句子的中心意思也更多地体现在宾语上。

这种句式使得句子更加直截了当,语言更为生动。

把字句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通过突出动作的承受者,丰富了汉语句式的多样性,使得表达更加灵活生动。

对于研究和理解汉语语法和句法结构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2.2 “把字句”在古代汉语中的应用在古代汉语中,把字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结构,通常用来表示动作的主体是被动的或受事者。

“把”字句的认知研究

“把”字句的认知研究

“把”字句的认知研究“把”字句的认知研究引言:“把”字句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句法结构,具有丰富的语义功能。

它在表达中起到了“动(主语)+把+宾语+其他成分”的作用,与其他句式相比,它更能突出动作或事件发生的结果或影响。

本文将探讨“把”字句的认知研究,从语法、语义、认知心理角度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把”字句的基本句法结构“把”字句由动词、介词“把”、宾语、补语和状语等构成。

其中,动词是事件的核心,宾语是受事者,补语则表示事件的结果或影响。

例如,“她把书放在桌子上”,其中“她”是动词的施事者,“书”是受事者,“放”是动词,“在桌子上”是状语。

二、“把”字句的语义特点1.强调动作或事件的结果:相比其他句式,把字句更加关注事件的结果。

通过使用把字句,表达者可以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放在句子的前面,突出其重要性。

2.受事者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把字句要求受事者与行为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把字句,表达者可以清楚地表达动作的执行者和受事者之间的关系。

3.主动力强:把字句中,动作的主动力强,常常与受事者发生矛盾冲突。

例如,“他把我推到了地上”,动作的执行者与受事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对立。

三、“把”字句的认知心理机制1.事件剥夺的认知过程:把字句中的动作常常带有一种剥夺的意味。

通过使用把字句,表达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被执行动作的目标上,从而强调了行为对受事者的影响。

2.认知加工负荷的增加:相比其他句式,把字句在认知加工上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和工作记忆。

因为把字句要求注意执行者、受事者以及动作结果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加工负荷。

3.角色转换的认知挑战:把字句在句法结构上要求进行角色转换。

通过将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表达者需要注意到动作的执行者和受事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角色的转换。

四、“把”字句的应用与扩展1.语言交流中的使用:把字句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广泛。

通过使用把字句,交际者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动作和结果,使对方更容易理解。

2.对把字句的补充与扩展:除了传统的“施事者+动作+受事者”的结构外,把字句还可以加入其他成分,如动作方式、时间状语等,扩展其语义功能。

“把”字句修辞功能研究

“把”字句修辞功能研究

“把”字句修辞功能研究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使用广泛的句式之一,也是现代汉语最具有特色的语法现象之一。

前贤大师、时人学者对“把”字句进行过细致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在“把”字句的句法研究、语义语用研究和教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本文在前人对“把”字句语法研究的基础上,对“把”字句在修辞功能方面作了一番初步探讨。

“把”字句产生的基本动因是修辞的需要,从作为一种新异的结构出现,即属于积极修辞,到后来成为普遍运用的一种句法结构,即已成为消极修辞,因而“把”字句是修辞形式语法化的代表之一。

本文运用统计理论对“把”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状况作了统计分析,得出“把”字句的语义特点和修辞特点是不同语体选择使用“把”字句的重要依据。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对“把”字句和常见的一般动宾谓语句、“被”字句、“使”字句、“把”“被”同现句及复杂“把”字句作了修辞方面的差异比较,并运用“位移图式”理论作了阐释,从而得出“把”字句是一种具有主观处置性,修辞色彩鲜明的常用句式的结论。

汉语“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

汉语“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

汉语“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汉语“把”字句是指通过“把”字引导的一种特殊句式,它将动作的施事者和受事者的位置互换,使得受事者成为句子的主语,而施事者成为宾语。

这种句式在汉语中十分常见,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和语义功能。

本文旨在对汉语“把”字句进行文献综述,探讨其历史渊源、语法特点、语义功能以及相关研究现状,以期对该句式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汉语“把”字句的历史渊源“把”字句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如《庄子》、《老子》等古籍中就存在“把”字句的使用。

真正系统地研究“把”字句的文献出现在明清时期,如《西厢记》中就有不少“把”字句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语“把”字句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句式,而且它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了多种语境和文体。

“把”字句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句子结构:汉语“把”字句的句子结构较为特殊,一般为“把”+施事者+动词+受事者+其他成分,如“把苹果吃了”、“把作业写完了”。

2. 谓语位置:在“把”字句中,动词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位置,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使得句子的语序发生了变化。

3. 语气与情态:由于“把”字句对动作的进行与结果有一定的强调与确认,故在语气上比常规句式更加肯定和果断。

通过对语法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把”字句在结构和语气上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因此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其语法规则和使用条件。

1. 重点放在受事者:通过“把”字句,可以将句子的重点放在受事者上,强调受事者的行为动作或状态。

2. 动作结果强调:“把”字句还可以强调动作的结果,即强调受事者的动作已经进行或已经完成。

3. 排除他动性:通过“把”字句,可以排除动作的他动性,使得动作的完成与否由主语自己来决定。

“把”字句在语义功能上具有上述特点,这些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与句子的表达目的密切相关,因此在运用中需要灵活掌握其语义功能。

在当代语言学界,对汉语“把”字句的研究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学者们对其语法特点、语义功能以及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汉语作为外语-第二语言教学的“把”字句研究

汉语作为外语-第二语言教学的“把”字句研究

汉语作为外语-第二语言教学的“把”字句研究“把”字句是汉语中一个独特的句式结构,对于学习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难掌握的语法点。

本文将探讨“把”字句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该句式的有效方法。

首先,了解“把”字句的基本结构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通常,“把”字句由把字、动词、宾语和动作结果组成。

把字的位置在主语之前,动词和宾语之间。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动作的发出者,即主语,以及对宾语的影响。

其次,学生需要了解“把”字句的语义功能。

通过使用“把”字句,学生可以表达对宾语进行某种处理或改变的动作。

这种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的动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

然而,由于“把”字句的独特性,学生常常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会在句子结构的安排、动词的使用以及宾语的选择等方面犯错误。

因此,教师在教授“把”字句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提供清晰的解释和例句,以帮助学生理解“把”字句的基本结构和语义功能。

通过比较“把”字句和一般句式的区别,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该句式的用法。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填空、改写句子或进行口语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

此外,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把”字句进行对话或写作,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阅读和积累。

通过阅读汉语课文、文章或故事,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把”字句的用法,并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汉语作为外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把”字句是一个重要的语法点。

学生通过掌握“把”字句的基本结构和语义功能,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教师在教授“把”字句时应注重解释、练习和实际应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该句式。

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在汉语交流中更加自如地运用“把”字句。

现代汉语“把”字句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把”字句研究综述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现代汉语中,非典型“把”字句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地位 和意义。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非典型“把”字句的定义、特点、句法功能、语义 特点及其应用,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语法结构。
一、非典型“把”字句的定义和 特点
非典型“把”字句是指句子中没有典型的“把”字结构,但具有把字句的语态 和语义特征。这类句子通常不用“把”字表达动词的受事格,而是通过其他语 法手段来表达。非典型“把”字句与典型“把”字句的区别在于其不用“把” 字引导受事成分,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把”字句看作是动宾结构。
五、总结
本次演示对现代汉语非典型“把”字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从定义、特点、句 法功能、语义特点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非典型“把”字句作为现 代汉语中的一种重要语法现象,其广泛的应用和丰富的表达力表明了其在实际 运用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对非典型“把”字句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 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具体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把字句主观性的体现方式。在《红高粱家族》中, 作者使用把字句来描述余家伦的反抗行为,展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恨和反 抗精神。这些把字句也传递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敬佩和同情之情,使读者更加深 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总之,通过对把字句的研究,我们可以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写作的表 达效果。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把字句可以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 更具艺术感染力。因此,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把字句的使用和 研究,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和丰富做出贡献。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把字句的用 法和意义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现代汉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首先,虽然研究者们对“把”字句的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但是对于其底层语法机制和认知理据的研究仍需深入。例如,“把”字句中动 词的复杂性和受事的复杂性对句子语义和语用功能的影响等问题,尚需进一步 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汉语方言“把”字句研究作者:胡超琼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7期【提要】“把”字句是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用来表示“处置”,即说话者认为主语对处置宾语做出了某种处置;该句式还可表示“致使”,即某人、物或某事通过动作对“把”的宾语施加作用和影响,使“把”的宾语、主语发生某种变化,或使动作达到某种结果。

云南方言中,“把”字句使用频率较高,且表示“把”字意义的词汇多样,云南方言“把”字句具有诸多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言特点。

文章主要研究了云南方言“把”“挨”“帮”“跟”等词表“把”的意义。

【关键词】云南方言“把”字句研究“把”字句的方言研究主要是针对方言中的某一语义类型或者特定格式的“把”字句展开的。

该方面研究特点呈散状特点分布,其中蔡勇(2002)与胡德明(2006)分别研究了安山方言中带双受事格的“把”字句和安徽芜湖清水话中的“无宾‘把’字句”。

目前尚无云南方言“把”字句研究成果。

文章对其进行初步描写与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上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者开始研究云南汉语方言,到80年代云南方言调查和研究就走在中国前列,其代表性成果是1989年出版的《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后又先后出版十多个县市方言志和系列研究论著。

李兆同(1999)研究了云南方言的形成,发现云南方言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而说官话的移民来自不同地区,其对云南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此外,云南少数名族众多,各名族语言各有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云南方言。

另外一些论著专门研究了云南方言词汇,认为云南方言词汇是指具有云南地方色彩、与普通话意义、用法、发音等不同的语词,譬如张弗(1987),罗江文,赵洁薇(2017)等。

云南方言中常用来表示处置意义“把”的词汇有“挨”“帮”“跟”,但几乎每个地区也都用“把”字。

同时以上词汇也可以用作连词,后跟名词表示“与……一起”意,譬如你挨我去吧(你和我一起去吧),你跟他走(你和他走)。

一、“把”字句的使用云南各地方语言“把”字句和普通话相似,大都用来表示“处置”意义,且使用频率较高,形成如下结构:1.“把+处置对象+谓词”,如,把他拖出去,把电脑打开,把石头捡起来。

2.“把+处置对象+谓词+了”,如,把我笑伤了,把这碗饭吃了。

3.“把+处置对象+助词”,如,把门开哈。

该句子中如果省略“哈”,则句子表达意义和句式均不完整。

“哈”在云南方言中使用较多,主要用于句尾,表示语气,无具体语义。

同时“把”字句具有如下特点:1.“把”字句可带施事宾语,谓词宾语可以是无定的。

如:他把人笑死了。

此处“人”不特指某人。

2.省略“把”。

如:东西拿给我。

(省略主语“你”和“把”字)3.谓词宾语提前。

如,书我拿来。

(把书拿给来给我),该结构主要在云南丽江少数名族方言中使用,汉族方言中较少见。

二、“挨”在云南方言中的使用及语义“挨”在普通话中常用来表“遭”“受”等义,后主要接具体动词,如“打”“骂”“揍”“砸”。

此外“挨”字句在普通话中主要表被动,如,他挨批评了(他被批评了)。

而云南方言中,大理,丽江,曲靖,红河,文山等地均用“挨”字表示“把”,而非“向”或“同”意,用作介词时和普通话的“替”“给”对应,如:你挨我吃掉这碗饭!吃不完不准出去玩。

且“挨”字句在云南方言中表主动语态,如,挨我来(和我一起来),挨书给他(把书给他)。

在云南方言中,“挨”的宾语一般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少量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譬如:挨你那个书包借我下。

把你的书包我一下。

她家不挨小娃儿读书放心上。

他家不把孩子读书的事放在心上。

从语义上讲,“挨”字句一般主要用于强调处置义、致使义。

也可用来表示工具、材料以及与事。

如:挨你手机借我下。

(受事)把你的手机借给我下。

挨那幅画贴堂屋上去。

(受事)把那幅画贴在客厅(的墙上)。

他挨那只铅笔写断了。

(工具)他把铅笔写断了。

师傅挨那个葫芦做成根瓢啦。

(材料)师傅把葫芦做成瓢啦。

宣威人挨山楂叫成山凉果。

(与事)宣威人把山楂叫成山凉果。

“挨”字句的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1.主语+挨+宾语+动词+补语+助词小猫儿挨那个瓶打烂了。

小猫把瓶打烂了。

2.主语+状语+挨+宾语+动词+助词她立马就挨那件事情挨我说了。

她立马就把这件事跟我说了。

3.主语+状语+挨+宾语+状语+动词+补语你们要挨这些板凳全部呢抬进去。

你们要把这些凳子(椅子)全都抬进去。

三、“帮”在云南方言中的使用及语义薄巍(2012)以云南方言为例,研究了“帮”字作为程度副词的语法化,认为“帮”字表“程度高”的意义,在云南方言中使用较广,如,这鞋子帮劳(这双鞋子结实)。

另外“帮”还表示“很、十分”的意思,在滇西一代的永胜、鹤庆等地方,“帮”相当于普通话的介词“把”,例如:帮手机给我(把手機给我);帮我笑伤了(把我笑死了)。

从语义上看,“帮”在云南方言中取“帮忙”之意,主要用来表示请求别人帮忙做某事,一般语言较委婉,句子末尾常加“嘛”“哈”等助词,如,帮门开哈(请把门打开一下);帮我把个位置嘛(帮我占了座位)。

“挨”“把”和“帮”字构成的句式比较:1.“挨”“把”字句主要表处置,祈使义,语气较生硬,如,把水煨热,挨书给我。

“帮”主要表“祈使”,语气较委婉,如,帮那个拿给我下。

(请把那个给我下)。

2.“帮”字句后主要接受事词语,一般不可用来表示“工具”“与事”,如,宣威人挨山楂叫成山凉果。

(与事)宣威人把山楂叫山凉果。

从语义角度来说,该句就不能表达为“宣威人帮山楂叫成山凉果”。

3.“挨”字较之“帮”,用法更多,语义更广,一些语境中只能用“挨”“把”,而“挨”比“把”更具地方特色,更能表达云南特殊的文化。

如,“挨天都闹翻掉”。

这句话主要用于表达孩子调皮、吵闹;某人性格比较无赖,把事儿闹得很大之意。

可以用“把”字替换,但地方特色不如“挨”字,更不能用“帮”字换之。

总之,“帮”字句使用范围有限,较能体现“帮”字表“协助、帮忙”等义。

四、“跟”在云南方言中的使用及语义从词义来看,“跟”可作介词、连词。

从语义来看,薛兰兰的硕士论文中总结了“跟”在普通话中的八种用法,即表交互义、协同义完成、针对义、取得义、比较义、存在义、关系义和比喻义(薛兰兰2012),没有提出“跟”表指使、处置义,而在云南方言中,尤其在滇中红河地区,人们用“跟”代替“把”表处置义和祈使义。

如,跟那个拿给我(把那个拿给我)。

除了用“跟”表示“把”,红河地区还把“跟”看成量词,相当于“个”,如,跟阿跟椅子拿來哈(把那跟椅子拿来一下),阿跟是什么(那个是什么?)。

“跟”表处置义,在云南方言中使用范围不广,主要在红河一带使用,但云南人都能听懂其意义。

五、“给”“搭”在云南方言中的使用及语义王琴、肖金芳(2016)研究了皖北方言中“给”的意义,认为“给”字句既可表处置,也可表被动,兼有“把”字和“被”字句功能,如,奶奶将/给他夸了一顿(把)。

俺叫/让张老师批评了一顿(被)。

叶狂,潘海华(2014)运用典范附缀理论研究了“把”字句中“给”的句法性质,认为“给”在形式上具有词缀特征,在分布上具有功能词特征。

在”云南方言中,“给”也用来表处置,主要在大理等地使用,如,给我肚子都笑疼啊(把我肚子都笑疼啦),还可表示祈使,如,给他挨书拿过去(把他的书拿过去)。

“给”在云南方言中,主要用来引出疑问句,如,给是(是吗),你给去(你去不去)。

云南方言中,“搭”也可表处置义,同“把”,近几年,随着语言之间的同化与入侵,较少使用“搭”,只在较少少数名族地区,如,丽江使用,搭啊个东西拿给我(把那个东西拿给我)。

在丽江,部分口语中省略任何“把”字义的词,且句子倒装,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如,“书我拿”,为了显示礼貌,一般会在该句尾加“来”,即,“书我拿来”(把书拿来)。

六、“把”字句的否定一般在表处置义的肯定句前加“不”,构成“不……就……”句式表否定,如,不挨秘密说给我,就不和你玩了(不告诉我秘密,就不和你玩),还可直接在肯定句前加“冒”表否定,同“别、不”义,如,冒挨书撕掉了(别把书撕烂了),冒给书整丢了(别把书弄丢了)。

但下列句子前不能直接加“不、冒”,如,把你嘴巴闭都(你把嘴闭上),*不把你嘴巴闭都,若省略“你”,则可以加“不、冒”。

七、结语云南方言“把”字句使用频繁,较具地方特色,能反映云南多民族文化。

由于受不同官话影响,云南不同地区使用不同词语表示“把”。

总之,云南方言中“把”字句运用较广泛,情况比较复杂,该文是对云南方言“把”字句的初步描写与分析,为后续研究作铺垫,更深层次的语法及语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9《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05《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薄巍2012《“帮”字作为程度副词的语法化——以云南方言为例》,《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期。

李兆同1999《云南方言的形成》,《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

叶狂、潘海华2014《把字句中“给”的句法性质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第5期。

薛兰兰2012《跟”字句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辽宁大学》第5期。

李晓静2016《云南石屏方言调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第5期。

蔡勇2002《安山方言带双受事格的“把”字句》,《语言研究》第S1期。

胡德明2006《安徽芜湖清水话中的“无宾把字句》,《中国语文》第7期。

(通信地址:650000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