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养生主解析
《庄子》名言精选11

庄子名言精选【1】:浮生假设梦。
假设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庄子 ?如梦之梦?【2】: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庄子·大宗师?【3】:人生天地之间,假设白驹过隙,突然而已 --庄子 ?知北游?【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秋水?【5】: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庄子【6】:君子之交淡假设水,小人之交甘假设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周【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咰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庄子·内篇·大宗师?【8】: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庄子 ?庄子?【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 ?养生主?【10】: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 ?齐物论?【1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 ?庄子·天道?【12】: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庄周【13】: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庄子【14】: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
--庄周【15】: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 ?人间世?【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 ?逍遥游?【17】: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 ?知北游?【18】:谋无主那么困,事无备那么废。
--庄周【19】:以天下为之笼,那么雀无所逃。
--庄子 ?庚桑楚?【20】: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周 ?庄子?【21】:人生天地之间,假设白驹之过隙,突然而已。
--庄周 ?庄子·知北游?【22】:尾生抱柱,至死方休。
--庄子 ?庄子。
盗跖?【23】: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 ?逍遥游?【24】:肌肤假设冰雪,绰约假设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周 ?庄子?【25】: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中医养生养生之道全解析

中医养生养生之道全解析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倡导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全面解析中医养生的方法和原则,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指导。
一、调整饮食饮食对于个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吃好、吃足、吃齐”,即饮食应均衡,包括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畜禽鱼蛋、豆类坚果等,以保证身体获得各种营养物质。
此外,中医饮食养生还强调避免暴饮暴食、吃得过于油腻和辛辣,养成慢嚼细咽、少食多餐的习惯,以减轻胃肠负担和保持良好的消化系统功能。
二、运动养生适度的运动对于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强调“动则生气,气血运行则不生病”,因此提倡通过运动来促进气血的运行,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运动的方式可以因个体差异而异,比如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或者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传统功法,如气功、太极拳等。
但无论选择何种运动方式,都应注意适量,避免过度劳累造成伤害。
三、调节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对于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早睡早起,有助养生”,强调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使人体的阴阳调和、气血顺畅。
早睡早起有助于人体整体功能的恢复和调整,同时提倡午睡,有助于保持精力充沛和强化身体的免疫力。
此外,还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6-8小时。
四、情志调节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情志和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密切相关,因此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中医建议通过保持心情愉快、心态平和来维护身心健康。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与朋友交流、参加兴趣爱好等来调节情绪,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
五、中药调理中医养生强调根据个体的体质和需求,通过中药调理来保养身体。
中药具有温补、清热、平肝、润燥等作用,可以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例如,对于体寒的人可以选择温补的中药,如人参、肉桂等;而对于湿热体质的人可以选择清热的草药,如黄芩、银柴胡等。
一命二运三风水之——十养生

一命二运三风水之——十养生云:人生追求幸福,不能避免地事情有许多,古人总结有:“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要避凶”.此十二项,都是一种积极入世地态度,各位君子爷们,最好是应该有所知晓养生,说地是保养身体.《庄子·养生主》说:“养生之道,得养生焉”.养生,是说人活着就应该好好活着,活得好好地,才能快乐每一天.有人曾说过,没有好地身体,生命地意义就打了折扣,什么理想抱负,就只是一种幻想.“身体是革命地本钱”,大家应该记住这条革命性地语录,积极地参加到养生保命地行列中来.要做到好好活着,可不是一件容易地事.要让自己每一天过得平安快乐,必须身体要健康,心情要愉快,不能整日里病病痨痨,吃药打针,或者闷闷不乐、忧心忡忡.也就是现代人提倡地身心健康.要身心健康,第一是要身体好,第二是心情好.身体好是养生地重要内容.身体好,就是能吃、能睡、行动便捷,没有伤病地困扰.曹操在《龟虽寿》诗中说:“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要活得健康长寿,特别应该学习一些道教长生地理论.《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所以,人要健康长寿,就要遵循人地生命活动地自然规律. 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注意健身、治病、防病,养形才能长寿.心情好更是养生地重要内容.心情好比身体好有时显得更重要.因为人吃地是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地道理.而且人地情绪能到改变人地饮食起居地习惯,影响到人地健康.俗话说,“一夜愁白了头”,说地就是思虑过度影响身体地话.所以,从人们在说到养生时,更多地是说如何调理心态.有人总结古人养生有一到九地要求,转帖如下,以供参阅:“一德”:“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明·吕坤)“二安、和”:“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宋·苏东坡)“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四法”:“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 (明·万密斋)“五知”:“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宋·周守忠)“六节”:“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明·江绮石)“七食”:“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清·石成金)“八乐”:“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清·石成金)“九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德思义.” (孔子)要做到身心健康,今人归纳总结为四句話說:一個中心,二個基本點,三大作風,八項注意.再转帖如下:“一個中心”:是以健康為中心.因為健康失去了,那什麼也沒有,二十一世紀就是以健康為中心“二個基本點”:第一點就叫糊塗一點,小事太認真整天計較一些雞皮蒜皮之事無法成大事,所以糊塗一點.瀟灑一點,肚量大一些,風格高一些,站得高望得遠一些.“三大作風”: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能永保健康.“八項注意”:即四大基石,四個最好.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四個最好-最好得醫生是自己,最好地藥物是時間,最好地心情是寧靜,最好地運動是步行,养生,就是在活得心宽体胖,舒适恰意.学习掌握必要地医学知识是非常必需地.古人养生,没有不读黄帝内经地,没有不懂中医中药地.不知黄老歧术,不晓阴阳调和之道,活得就有些糊里糊涂.正象一些庸医把人诊死了,还说别人该死一样.如果你对医学知识一窍不通,那也只好把自己地命交给别人随意糟蹋了.总之,养生在乎“性命双修”.锻炼身体,修养德行,热爱生命,享受人生.愿诸君切记,身体力行!附录:古人养生诗佳作颇多,茶余饭后,细细玩味,不仅怡情养性,而且对养生也大有裨益.淡泊名利,欣赏大自然地风光,修身养性,是延年益寿地良方.东晋大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地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一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一首惟妙惟肖地养神诗,意与境合,物与心融,悠然自得,妙不可言.魏武帝曹操,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养生家.他在著名诗篇《龟虽寿》中写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龙乘露,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诗人以长寿地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地自然规律,这首诗不失为一首养生之道地千古绝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号乐天,不忧病患,乐观进取,尽管仕途坎坷,但仍怡然自乐.他在《病气》一诗中写道:“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养生.”寻到了病根,他就对症下药———心平气和,知足常乐.他在《寄同病者》一诗中又写道:“或有终老者,沉贱如泥沙.或有始壮者,飘忽如风花.穷饿与夭促,不如我者多.以此及自慰,常得心平和.寄言同病者,迥叹且为歌.”真无愧于“乐天”地称号.养得平和心,心理常年轻,诗人虽以多病之躯却享寿岁,超过了当时人们向往地“古稀之年”.北宋文学泰斗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心胸豁达,寄情于山水.他在一首养生诗中写道:“羽虫见月争翩翩,我亦散发虚明轩.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说地是诗人在皎洁地月光下,站立在空旷地轩阁之中,梳发健身地情景.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地写照.宋代另一位大诗人陆游,晚年自号放翁,一生始终保持着乐观豪放地心境,不断地寻求生活中地乐趣.到了老年,他仍自寻闲趣.他在《书意》一诗中写道:“整书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已是古稀之年了,仍童心未泯,还常和曾孙在一起做骑竹马地游戏.他还常到郊外闲游,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不识如何晚作愁,东阡南陌且闲游.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闲嬉放达地行径,跃然纸上,难怪诗人活到岁地高龄.旅游能增进健康.清代诗人袁枚有诗道:“老行万里全凭胆,吟向千峰屡掉头.总觉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见不甘休.”道出了他之所以长寿,主要在于长期旅游,得到锻炼地结果.他生于康熙年间,长于壅正,仕于乾隆,老于嘉庆,终年岁.时人蒋夔曾作“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地寿辞以贺之.(潘东曙)道家养生思想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地人们所提出地哲学思想.他们地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地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地影响.道家所主张地“道”,是指天地万物地本质及其自然循环地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地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地具体阐述.所以,人地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地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地是心神宁静;无为指地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地“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地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贵柔、返朴归真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地东西是柔弱地,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地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地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形神兼养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地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地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地,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地.道家地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地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章节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绪论•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 2017-11-30 23:59•题目数5•总分数 5•说明:•评语:•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51【单选题】(1分)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C.载道化成B.崇德重义A.以人为本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2【单选题】(1分)“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C.《周易.震》B.《周易.艮》A.《周易.贲》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3【单选题】(1分)“文”不包括()A.天文C.物文D.人文•本题总得分:1分4【单选题】(1分)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B.儒、释、道三家并列A.儒道互补C.“易”、“道”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5【单选题】(1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A.中和为美B.中庸之道C.阴阳五行正确•对应章节第一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 2017-11-30 23:59•题目数4•总分数 4•说明:•评语:•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41【多选题】(1分)“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以人为尊C.以仁为本•本题总得分:1分2【多选题】(1分)礼教的核心是:()C.夫妇有别D.长幼有序E.朋友有信A.父子有亲B.君臣有义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3【多选题】(1分)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D.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A.“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C.“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B.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4【单选题】(1分)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D.天人合一C.辩证逻辑A.天人感应B.形式逻辑正确•对应章节第二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 2017-11-30 23:59•题目数9•总分数 9•说明:•评语:•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91【单选题】(1分)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B.义C.礼A.仁D.知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2【单选题】(1分)颜渊问仁,子曰:()B.克己复礼为仁C.仁者其言也讱D.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A.仁者爱人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3【单选题】(1分)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C.明辨A.博学D.自我修养B.审问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4【单选题】(1分)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中寻找A.共性B.个性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5【单选题】(1分)天的涵义包括:()C.自然义A.神性义D.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B.道德义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6【单选题】(1分)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董仲舒C.孟子A.孔子B.老子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7【单选题】(1分)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B.人与社会的和谐A.人与自然的和谐C.人的身心和谐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8【单选题】(1分)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B.慎独C.仁礼的统一D.穷理A.尽心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9【单选题】(1分)荀子提出过:()D.不以人灭天B.制天命而用之A.天人交相胜C.尽心、知性、知天正确•对应章节第三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 2017-11-30 23:59•题目数10•总分数 10•说明:•评语:•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1【单选题】(1分)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史官D.礼官C.司马B.祭司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2【单选题】(1分)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C.仁义礼智B.清虚卑弱D.恭宽敏惠A.和静清寂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3【单选题】(1分)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无神论A.祭神如神在B.未知生,焉知死D.怀疑论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4【单选题】(1分)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A.善利万物而不争D.处众人之所恶C.居善地B.推己及人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5【单选题】(1分)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D.物壮则老A.治人事天莫若啬C.上善若水B.圣人无常心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6【多选题】(1分)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D.《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A.《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C.《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7【多选题】(1分)在《道德经》中,对于“反”的理解正确的是()A.相反相成B.反向思维D.祸福相依C.道法自然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8【多选题】(1分)下列有关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正确的是()B.不作为A.不妄为C.不多为D.有所不为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9【多选题】(1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道德经》评价的是()C.“帝王之上师臣民之极宝”B.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D.“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10【多选题】(1分)下列对于“道”的认识属于《道德经》观点的有()C.天之道,利而不害B.弱者,道之用A.忠恕之道D.天道酬勤正确•对应章节第四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 2017-11-30 23:59•题目数10•总分数 10•说明:•评语:•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1【单选题】(1分)庄子笔下的“大鱼”可以喻指什么?()C.大道或身怀大道之人A.辁才讽说之徒D.万物之一类B.任公子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2【单选题】(1分)“鲲鹏寓言”中的“鹏”可喻指以下哪个人?()D.惠子C.庄子B.孔子A.老子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3【单选题】(1分)《逍遥游》中将“鲲鹏寓言”讲述了几遍?()B.二遍A.一遍C.三遍D.四遍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4【单选题】(1分)下面哪种说法在《齐物论》之“三问三不知”寓言中未出现?()B.孰知正色A.孰知正处C.孰知正味D.孰知正见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5【单选题】(1分)《齐物论》的“天籁寓言”中南郭子綦没有提到下面哪一种籁?()C.人籁D.道籁B.地籁A.天籁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6【单选题】(1分)地籁是风吹何处窍穴而发出的声响?()B.百围之木C.水面D.天空A.大地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7【单选题】(1分)“吾丧我”的含义不包含以下哪一项?()A.之人无己C.圣人无名B.神人无功D.以自为是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8【单选题】(1分)《养生主》篇的题旨是什么?()C.养气为主D.养情为主B.养性为主A.养形为主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9【单选题】(1分)“庖丁解牛”寓言中的“庖丁”可喻指以下哪种人?()B.屠户A.厨师C.治国者D.尸祝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单选题】(1分)下面四者中含义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B.遁天之刑C.帝之悬D.悬解A.遁天背情正确•对应章节第五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 2017-11-30 23:59•题目数10•总分数 10•说明:•评语:•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1【单选题】(1分)“佛”意思是什么?D.传说中的人物B.神仙C.庙里的塑像A.智者、觉者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2【单选题】(1分)释迦牟尼是那个国家的人?C.中国B.古印度A.D.泰国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3【单选题】(1分)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什么时间?C.三国时期B.秦代A.公元前6世纪D.西汉末、东汉初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4【单选题】(1分)佛教传入中国后行健的第一座寺院是:C.少林寺D.南华寺A.普救寺B.白马寺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5【单选题】(1分)“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庄子·养生主》鉴赏

《庄子·养生主》鉴赏养生是中国文化的永恒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备受人们的关注。
然而哲学家讲的养生比起世俗之人的养生,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世俗之人所谓养生,关注于肉体生命的护养;哲学家所谓养生,却关注于精神生命的护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养生主》就是一篇专论养生之道的名文,它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就是护养精神生命的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
“庖丁解牛”这个家喻户晓的的故事,是《养生主》篇的主体部分。
庄子以宰牛之方喻养生之理,由养生之理喻处世之道。
他以牛的筋骨之盘根错节,比喻世道之复杂凶险;以庖丁在实践中领悟的宰牛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道理,启迪人们处世不能强行妄为,而要依循客观规律;以庖丁在解牛时遇到筋骨盘结之处所采取的“怵然为戒”、凝神专注的态度,告诫人们遇到困难时行事更应警惕、专注;又以庖丁成功后“踌躇满志”的喜悦和“善刀而藏之”的谨慎,教导人们凡事应含藏内敛,不宜过于张扬;更以庖丁解牛之挥洒自如和出神入化,向人们展示了“得道”者的自由境界。
惠文君观看庖丁解牛,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把宰牛的技艺升华至“道”的境界,这就告诉我们,大道是无所不在的,人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无不包含着通向最高的真理——“道”的途径,就看你是否善于体验和把握了。
庄子在《达生》篇和《知北游》篇中讲述的“佝偻者承蜩”和“大马之捶钩者”,与“庖丁解牛”一样,都是讲的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心灵的虚静、凝聚而升华而臻至“道”的完美境界。
大道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惠文君观看了庖丁出神入化的表演,听了庖丁讲述解牛的道理,于是心领神会,从中悟出了养生的道理,那就是凡事都不能强行妄为,而应顺任自然,在平凡的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对养生之“主”(即精神境界)的求索,是人生塑造、提升、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同精神生命相比,人的肉体生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形体残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全而心残。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摘要:1.引言2.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文及解释3.结语正文:【引言】先秦诸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批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成果对中国文化及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其中,语录体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诸子们的智慧,还彰显了他们的人格魅力。
本文将选取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对其进行解析,以期对读者提供启示。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文及解释】1.《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是件愉快的事情。
2.《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强调,君子和小人的价值观不同,君子注重道义,而小人看重利益。
3.《孟子·梁惠王上》:“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认为,仁者关爱他人,有礼者尊敬他人。
4.《孟子·公孙丑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孟子表示,承担大任的人,必须先经历心灵上的磨砺和身体上的劳累。
5.《荀子·劝学》:“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认为,整天思考不如短时间内学习更有收获。
6.《荀子·性恶》:“人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7.《墨子·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提倡兼爱,要求人们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
8.《墨子·非攻》:“非攻,吾闻曰:‘杀人者,杀其人也。
’”墨子反对攻战,认为攻击他人等于伤害自己。
9.《庄子·逍遥游》:“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自由与平和。
10.《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认为,生命有限,知识无限,要珍惜时间学习。
11.《韩非子·喻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韩非子认为,了解道理的人不如喜欢道理的人,喜欢道理的人不如享受道理的人。
原创11:第1课 庖丁解牛

日以煜乎昼 月以煜乎夜
任务活动六:探索人生
你如何评价庄子的养生之道。 明确: 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 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 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 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 夫知识分子在巨人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 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日以煜乎昼 月以煜乎夜
➢ 资料卡:人生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 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日以煜乎昼 月以煜乎夜
任务活动三:文本探究
4.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其一,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 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他由 不懂规律过渡到认识规律,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 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 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也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 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那些人生道理呢?现在小组讨论,结 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哪些情节、文段教给 我们怎样的道理。
日以煜乎昼 月以煜乎夜
任务活动四:透过故事,探讨人生。
日以煜乎昼 月以煜乎夜
➢ 材料卡一:名言警句
庄子名言 1.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 4.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十一月份养生小知识

十一月份养生小知识十一月已进入供暖期,长时间生活在使用取暖器的环境中,老年人往往会出现干燥上火和易患呼吸系统疾病的现象。
冬天气候本来就十分干燥,使用取暖器,使环境中相对湿度大大下降,空气更为干燥,会使鼻咽、气管、支气管黏膜脱水,使其弹性降低,黏液分泌减少,纤毛运动减弱,容易诱发和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此外,也易使表皮细胞脱水、皮脂腺分泌减少,导致皮肤粗糙起皱甚至开裂。
因此,使用取暖器的家庭应注意居室的湿度。
1、早睡晚起《黄帝内经》中指出,冬日养生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
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2、要加衣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容易引起感冒,还会耗阳气。
因为,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会动用自身的阳气来抵抗寒冷,天长日久,阳气就会被消耗得越来越多。
但衣着也不宜过多过厚,特别是在北方供暖开始之后,室温过高会导致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更易于侵入。
所以,入冬后大家要适当添衣,以温暖不出汗为最佳。
3、补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失去阳光,万物就无法生存。
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
因此,立冬之后大家要着重养阳。
平日里,晒晒后背就有很好的养阳功效。
4、别乱吃冬天是进补的季节,饮食的大原则就是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
可以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5、暖脚人体许多经络的路线都起源于脚,尤其是脚腕以下部分,每日热水泡脚20分钟可以有效疏通足部筋脉。
6、暖颈很多人一换季就会咳嗽,嗓子发炎,其实主要根结在脖子。
脖子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感冒,向上则会影响脑部供血。
所以,立冬后,大家最好带上围巾。
7、暖膝由于关节周围的末梢神经对温度和气压变化特别敏感,受凉以后,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而出现膝关节不适。
8、暖肩秋冬缩在温暖的被窝里,但是只要露着肩膀,就会觉得很冷,如果不理会它的话,第二天起来肩膀立马就会变得又疼又酸,这其实就是肩膀受凉受寒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畜:动词:畜养; 王:通旺; 比较“善刀而藏之” 华东政法大学 樊:鸟笼
神虽王,不善也。
神:精力; 善:形容词,好、快乐.
老聃死,秦失(yì )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 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 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 不蕲哭而哭者。 会:聚集。 比较“经首之会”。 向:刚才、以前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是:此、这,代“喜生恶死”。 遁、倍:违背;“倍”通“背”。 天:自然。 情:真理、 真情
受:授,人命受于天。
刑:惩罚。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 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适:偶然 时:自然规律 不能入:指不扰乱人心境的平和 帝:天; 县:通悬,系、栓绑) 解:天然的解脱。比较:“解牛” 华东政法大学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指:同“脂” 穷:尽
译:油脂燃尽于浸裹的柴薪,但火种却不会 熄灭,传之于无穷。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 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
族:筋骨交聚盘结处 戒:谨慎而警惕的样子 善:拭,擦干净; 顾:到处看 四个“为”:1)动词、2)顺承、3)4)因果 两个“而”:1)修饰;2)顺承
华东政法大学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 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右师说:“天生成的,不 是人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副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 上天所赋与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 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但 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 “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 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 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 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 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 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 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 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 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 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 的解脱,好 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文惠君日:“善哉!技篕至此乎?” 篕:通“盍”,“何”义,怎么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道: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超过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 止而神欲行。 神:心神;遇:体会;官:感觉器官 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 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天理:天然的组织结构; 批:击;郤: xì 筋骨间的空隙 道:同“导”。 窾:kuǎn,骨节间大的空处 技:枝脉;经:经脉;肯:附在骨头上的肉;綮: qì ng,结节处 大軱:gū,大骨
华东政法大学
补充: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 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 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 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 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 的呢? 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 乐不能》7篇(如逍遥 游、齐物论、养生主),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 《外篇》15篇、《杂篇》11篇,常被认为出于 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如秋水、天地、盗跖、 胠箧)。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 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 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 的艺术风格。
华东政法大学
二、题解
“主”即关键所在。“养生主”意思就是 养生的要领。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庄子认为, 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 所滞。
华东政法大学
三、篇章赏析
首段: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 “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 化与发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涯:边际,极限;知:zhì ,知识,才智。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随:动词,追随,索求;殆:危险,特指疲困不堪, 神伤体乏。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已:此,如此;为:以为;知:明智;殆:危险, 疲困。
华东政法大学
《 庄 子 养 生 主 》
华东政法大学
·
一、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早期宋国蒙城人(今河 南省商丘县东北)。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视权贵如腐鼠(惠施,鹓鶵 ) 宁做自由之龟(牺牛) 安时处顺、委运任化:子舆、死亦可乐-齐生死 无为而治 :随遇而安、随吃而饱;无用是大用; 养生主,胠箧(撬开箱箧,后亦用为盗窃) 舍弃智慧,不用心机 超凡的精神境界和脱俗的生活方式: 薄葬 “老庄”
华东政法大学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一般、普通的;折:用刀断骨。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 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 发于硎。 硎:磨刀石;间:间隙,名词;若:好像 以(1):用; 以(2):因为(这)
华东政法大学
二段: “庖丁解牛”的故事
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 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 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 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达到人之养生的目 的。
华东政法大学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厨工;为:替;解:宰割
踦:用膝顶住。四个动词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 牛的娴熟技术。
华东政法大学
意思。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近:接近、走近,动词;这里有追求、贪图的 缘督以为经, 缘:顺着,遵循; 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
脉即颈中央之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 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 经:常
年。
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 生:通“性” , 亲:一说双亲、一说精神 尽年:终享天年
成语:“薪尽火传”
华东政法大学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 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 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 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 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 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 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 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 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 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 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 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 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 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 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 有余地了,因此 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 当碰上 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 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 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 ,一副悠然自得、心 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华东政法大学
1.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 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 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 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 要顺其自然。学了《逍遥游》更有体会:”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 2.哲理: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 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 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huá )然向然,奏刀騞(huō)然,
砉:皮骨相离的声音; 向:通“响” 奏:进; 騞:其声大于砉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桑林:殷汤乐名;“汤祷于桑林”。本指盛大的祭 祀活动,后指祭祀时的乐舞。其乐舞强而有力,又轻捷灵 巧 经首:尧乐名。 中:符合 华东政法大学 会:音节、韵律
华东政法大学
第三、四段: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
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
右师:官名。古人常有借某人之官名称谓其人的习惯? 介: 本作“兀”,失去一只脚
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 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