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海南楼市逃顶者的回忆
1992,海南房地产泡沫事件启示录

1992,海南房地产泡沫事件启示录众所周知的导火索,引发了众所周知的泡沫,造就了众所周知的人物、财富以及亏空。
为什么总会不厌其烦地回首这段地产史,难道只是为了追忆辉煌或伤痛?今天看来,追忆远不是目的。
■本报记者李诚如今在海南三亚担任某星级酒店副总经理的于益贤,是当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的亲历者。
1992年海南房价疯涨时,他担任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副总。
这是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上来就说的三个故事——故事一:1992年,于益贤所在的房地产公司在海口建起了37幢别墅。
据他回忆,当时别墅的成本是2000元/平方米,开盘售价为4500元/平方米,结果销售的第一天就被炒房者全部买去,一套不剩,仅仅几天,别墅再次标价,价格已涨到8000元/平方米,抢的人头破血流。
于益贤感叹,盖房的不如炒房的。
故事二:于益贤手下有一个售楼小姐,广东人,原先在政府机关上班,1992年辞职,带了一点生活费来到海南,刚来时找不到工作,就先做售楼小姐,工资不高,她和人合伙炒房,3个月后辞职专职炒房,走的时候,坐驾奔驰,身家上百万。
于益贤再次感叹,这种一夜暴富的故事,在1992年的海南,就像空气一样习以为常。
故事三:于益贤在南京工作过,南京有不少熟人,每年有不少朋友去海南玩,于益贤也会尽地主之谊。
1992年炒房高峰,再有朋友过来玩,于益贤会建议他带个大额的汇票,玩几天,买几套房子再卖出去,带来的500万的汇票就变成800万了。
“那是个疯狂的年代,也是个泡沫年代。
”于益贤总结说。
是泡沫,总会有破灭的时刻。
1993年底,海南房地产的美丽泡沫化为乌有,这个号称中国局部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在中国地产史上占据特殊地位。
于益贤说:“90年代,对于从未遭遇过真正金融危机的中国内地来说,从民间到决策层,都缺乏对泡沫经济的系统研究。
”“击鼓传花”于益贤记得他刚到海口市的情景,1989年——海南岛建省刚满一年(建省前,海南隶属于广东,1987年海南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只占广东省的5%)。
潘石屹的创业故事

潘石屹的创业故事有关潘石屹的创业故事有关潘石屹的创业故事1来自西北贫困农村的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石油管道学院录取,毕业后又顺利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
在那里,他的聪明能干深得领导的赏识,并被确定为第三梯队。
很多人都羡慕他,说他鲤鱼跳龙门,是个幸运儿。
但是,一张普通的办公桌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天,单位里新来了一名女大学生,热心的他帮着去领办公桌,没想到,女大学生竟然挑了一个多钟头都没有挑好。
他有点发急,就说,差不多就算了,不就是一张办公桌嘛!至于这样认真吗?结果对方却一本正经地说:小潘你知道吗,我刚毕业分来,这张办公桌有可能要陪伴我一辈子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句话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难道自己这一生将与一张办公桌共同度过吗?以后他只要一想到一张办公桌将要陪伴自己一辈子,就感到不寒而栗。
为此,他毅然地离开了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机关生活,也主动打碎了当时人人艳羡的铁饭碗,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开始了自己全新的创业历程。
他是如今鼎鼎大名的地产大鳄潘石屹。
生活就是这样,也许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将改变我们许多人的一生。
有关潘石屹的创业故事2春节一过,就有媒体把潘石屹17年前海南"5斤橘子逃生"的故事刨出来,文末还"太史公曰"般地附上:"谨以此文献给正在炒作海南房地产和海南概念股的朋友们……"效果好极了。
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读起来,比时评家空洞地喊"‘三亚天价一晚’是海南楼市泡沫破灭前夜"、"海南的海景房是否会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起点?"要有力得多。
那实在是个好"桥段":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南,当很多人都在将一个大坑炒成一座大厦,甚至一个大坑被当作大厦转手十几次也无人知晓它只是一个大坑时,潘石屹竟然锲而不舍地要求去海口市规划局查看房地产项目资料。
1992年年底的一天,潘石屹在规划局吃了闭门羹。
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警示

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警示1992年8月,正在海南“淘金”的潘石屹已经靠炒房炒地挣到了自己的第一个100万。
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发现,他还准备继续“淘”下去。
为了核实一个项目的审批情况,潘石屹以五斤橘子和一条香烟的代价获准查阅有关内部资料,他意外发现海口市在建人均住房面积已达50多平方米,而同期北京人均住房面积才7平方米。
凭着直觉,潘石屹意识到,“海南的房地产要出事了”。
包括冯仑、易小迪、王功权在内的6位合伙人马上决定分家,撤回北京发展。
一年后的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整顿措施招招致命,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烂尾楼遍地。
对于潘石屹以及其他经历过上世纪末“中国经济软着落”的人来说,1993年下半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是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1988年8月23日,有“海角天涯”之称的海南岛从广东省脱离,成立中国第31个省级行政区。
海口,这个原本人口不到23万、总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的海滨小城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首府,也成为了全国各地淘金者的“理想国”。
用潘石屹的话说,1989年他坐船来到海南时还是黑蒙蒙一片,第二天醒来,发现一夜之间,岛上已经涌进了15万人。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随后,中央向全国传达了《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的通知》,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
海南建省和特区效应也因此得到全面释放。
高峰时期,这座总人数不过160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
平均每80个人一家房地产公司,这些公司当然不都是为了盖房子。
事实上,大部分人和潘石屹一样,都在玩一个“击鼓传花”的古老游戏,他们手里传的是地皮。
时隔十五年,下面的这组统计数字,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当年游戏的热火朝天: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仅海口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800万平方米,地价由1991年的十几万元/亩飙升至600多万元/亩;同年,海口市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3%,另一个热点城市三亚也达到了73.6%,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统计,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
海南房地产发展历程

海南房地产发展历程海南房地产发展历程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上世纪80年代,海南省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经济逐渐开放。
作为中国最南端的岛屿省份,海南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胜地。
这个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涌入海南,其中包括了许多房地产开发商。
1992年,中国政府宣布海南为国家级经济特区,这进一步提升了海南的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业的增长。
在特区政策的支持下,海南房地产市场经历了迅猛的发展。
许多国内外的房地产开发商纷纷进入海南,开展各类房地产项目,包括住宅、商业和旅游地产。
在2000年代初,海南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升温。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资进入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加快了房地产的发展速度。
特别是2009年,中国政府推出了房地产投资热点海南自贸区政策,这促使了更多国内外投资者进入海南购买房地产。
然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中,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存在过热、投机和违规开发等问题,导致了一些买房者和开发商的纠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南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收紧了购房政策,并加大对违规开发的处罚力度。
目前,海南房地产市场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房地产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海南面向国际市场,吸引外国投资者和购房者,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自由贸易港,进一步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海南房地产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期的起步阶段到蓬勃发展的阶段,再到当前的调整和改革阶段。
海南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的房地产投资,但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未来,海南将继续努力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回顾海南房地产泡沫

回顾海南房地产泡沫背景海南在过去数十年中,一直被视为中国大陆的后花园,拥有美丽的海滩、温暖的气候和优美的景色。
这些因素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购买房地产。
然而,房地产市场却一度出现泡沫。
海南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在2008年后开始升温。
当时,政府提出了“国际旅游岛”的计划,旨在将海南打造成一座国际旅游胜地。
这一计划使得海南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段疯狂的增长期,许多投资者纷纷涌入海南,购买土地和房产。
此外,银行也积极发放贷款,对于购房者来说,贷款利率低、甚至有利率优惠政策。
随着资金的充沛,房价不断攀升。
一些开发商也开始以哗众取宠的宣传手段,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然而,由于房地产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政策和投资者风险意识不足,房价开始暴涨。
在海南的一些地区,房价甚至涨到了每平方米数万元的天价,许多投资者被迫面对高额的贷款和房屋的空置问题。
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灭2010年,为了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海南省政府开始出台措施,包括提高土地出让费用、取消住房贷款优惠、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等。
这些措施导致房价的下降,很多投资者开始抛售自己的房产。
一些地区的房价甚至下跌了50%以上,导致一些开发商和投资者陷入巨大的财务困境。
同时,银行也开始提高房贷利率和严格审查房贷申请,使得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度一度下降。
反思海南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提醒我们对于房地产市场需要进行持续的监管和调控。
在海南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中,政府的计划和措施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缺少有效的监管措施,导致了市场的疯狂增长。
在破灭后,政府出台了严格的监管政策,有力地遏制了房价的上涨,但也给不少开发商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修正市场行为时,我们需要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要避免给市场带来持续的不利影响。
回顾海南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我们能够得出一些。
其一,房地产市场需要政府、开发商和投资者三者的合理分配和监督,这是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海景房的骗局,10年前5000买,现在4000卖

海景房的骗局,10年前5000买,现在4000卖到了六⽉,天⽓燥热起来。
就拿北京来说,单⽇最⾼温,已突破30度。
这时候,海滨城市也就成功上位,成了旅游热⼟。
青岛、厦门、威海等沿海旅游城市,海滩上的萧瑟不复存在,取⽽代之的是热闹的⼈群。
在游玩的过程,不少⼈肯定会冒出这样的想法:要是有⼀间海景房,那该有多好。
然⽽,事实远没有这么美好。
(拥有⼀套海景房是很多⼈的梦想)海景房,难忘的情结⾯朝⼤海,春暖花开,是很多中国⼈的梦想,多多少少带着点浪漫与慵懒。
良⽥千亩、⼴厦万间,是国⼈⼼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我们的⽂化基因深处,对房⼦有着⼀种天然的占有欲。
于是,⼆者结合,造就了国⼈对海景房的情结。
特别是对许多内陆地区的⼈来说,海景房已然成为了⼀个简单粗暴的远⽅。
据统计,中国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包括1.8万公⾥的⼤陆海岸线和1.4万公⾥的岛屿海岸线。
简单计算⼀下,13亿国⼈的⼈均海岸线不到3厘⽶。
如果考虑适宜居住段,这个数字只会更⼩。
稀缺性,更加重了国⼈对海景房的情结。
同时,这也成为了开发商在推销海景房时,永不过时的说辞。
“⼀线海景房,⼀⽣⼀套”、“闻松听海,看⽇出⽉升”、“最后的海岸线”……这些带着点⼩⽂艺的⼴告词,直中⼈⼼。
海景房,通俗来讲,就是能看到海的房⼦。
实际上,海景房也分好⼏等:⼀线海景房,通常距海300⽶。
⼆线海景房,⼀般距离海岸线800⽶以内,⾛到海边不⾜5分钟。
⽽800⽶开外的,均可归为三线海景房。
然⽽,不管是⼏线海景房,在很长⼀段时间⾥,中国⼈都是趋之若鹜。
投机的、投资的、被骗的……众⽣百相,在海景房的沉浮中演绎着⼈⽣悲欢。
跌跌撞撞的海景房1980年是房地产改⾰的元年。
从此“国家⽋每个⼈⼀套房”的时代结束了,房⼦被正式定义为商品,开始成为⼀个产业。
在以后的⼏年时间⾥,⽼百姓的购房需求和购买⼒皆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房地产发展进⼊快车道。
1988年,海南脱离⼴东独⽴建省,中国的第⼀个房地产泡沫开始孕育。
海南房地产发展历程

海南房地产发展历程海南地处中国南海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岛屿,素有“热带之岛、度假天堂”之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海南逐渐成为了一座新的房地产热土,其发展历程令人瞩目。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经济特区政策,海南成为中国第一块、也是唯一的经济特区。
这一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和人才涌入海南,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的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兴起。
当时,海南的房地产市场以园林别墅和度假酒店为主导,受到了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
然而,由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出让政策的不合理,以及房地产市场监管不严,海南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泡沫化的现象。
2006年,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调整,房价大幅下跌,部分楼盘面临着销售困难甚至破产。
这一时期,海南的房地产行业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也成为了全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个典型案例。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国家对海南的战略发展规划,2008年以后,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再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国家将海南定位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示范区,并提出了“国际旅游岛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际旅游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行区”(三个中心)的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实施,为海南的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009年,海南加入中国自由贸易区试验区,成为第三个自由贸易区试验区。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海南引进了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端人才,进一步推动了海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大量的投资者纷纷涌入海南,购买房地产,推动了当地的房价上涨。
2010年起,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多次调控,对海南出台了一系列限购、限贷等政策,以遏制投机性购房和房价的过快上涨。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海南的房地产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近年来,海南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
随着互联网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兴起,一批新的房地产企业纷纷涌入海南,推动了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创新发展。
同时,海南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新的需求。
一朝地产热—海南往事

1999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建设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制定的《处置海南积压房地产试点方案》,海南开展了处置工作。
烫成小卷的短发、涂着淡红的唇膏,余阿姨提着个白色塑料袋在售楼处来来回回转了好几个圈,袋子里装的是她和昌茂集团签署的中润温泉水城一期认购意向书,还有2万元定金的收据。1月16日是房子的最后签约日,她犹豫着是不是该签约还是转让。
余阿姨应该属于那10%的岛内买房人,在海口定居工作几十年,刚退休不久。除了现在自住一套(2004年买的,当时1900元/平方米,现在涨到了5000多),她正供着一套,另外还准备在老家万宁买块地盖楼。
她打听了一下,自己订的那种70多平方米的户型最抢手,已经有人出两万多买这个号,但她觉得赚太少,不愿意。
海口的房价正在飞涨,西海岸的楼盘从7000元/平方米涨到11000元/平方米,只花了8天时间。海南省府公务员小区的购房指标私底下都炒到了30万。
最近托余阿姨留意房子的外地朋友也不少,北京上海东北江浙四川广东……来海南买房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开发商不断地调价,“哪里是买房子呀,分明是抢!”买也好,抢也好,如果手脚不够快,可是什么都没有。
第三步是处置闲置土地,两年没开发,政府无偿收回。因政府原因、银行抵押等原因未开发的,与政府签署换地权益书,下次买地时可抵款。
海南房地产的接火,是在烂尾楼被消化完之后。2004年前后,一些新楼盘的开发,把海南地产价格和岛外拉近,4000元/平方米左右。把房子卖到岛外去,不仅仅是地产商提出的概念,也是海南省政府一直致力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年代海南楼市泡沫逃顶者的回忆
“天涯、海角”是海南两处最著名的景观。
然而,那只是在当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前,当泡沫破裂之后,海南的著名景观也就升级为“天涯、海角、烂尾楼”了。
人人都在玩的“击鼓传花”
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是个疯狂激情下的疯狂地方。
那时,几乎每个在海南的人都在疯狂地玩一个叫做“击鼓传花”的炒作房地产的游戏,说句不好听点,应该称之为“博傻”游戏。
每个人都在热浪传递中地避免自己成为最后那个接棒的“傻子”,于是,每个人都在尽快地把手中的房子、地皮转给下一个接棒者。
在这种心理下,“花”越传越快,房价越炒越高。
根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统计: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
短短3年,增长超过4倍。
房价高涨的背后,海口市地价由1991年的几十万元每亩,一路狂飙至680万元每亩。
与房价、地价同时高涨的还有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数量。
前来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公司可谓络绎不绝,最多时每天竟然高达300家。
高峰时期,总人数不过160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5000多家房地产公司,平均下来,每320个人就有一家。
紧锣密鼓,夜以继日。
终于,有一天,鼓声停止。
1993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整顿措施招招针对房地产,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
那些刚刚在高位接盘的开发商们无法找到下家,只好“花落我家”,然而,细看手中“花”,却发现“很多项目其实才挖了一个大坑”。
而这场泡沫最后的遗产,就是600多栋“烂尾楼”、18834公顷闲置土地和800亿元积压资金,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甚至出现建国以后第一家因支付危机而被央行宣布关闭的银行。
而那些在政策出台之前就意识到泡沫的危险性,从而可以全身而退的人们,是如何做到“身在此山”却“云深知处”呢?
逃顶者的故事一:潘石屹:五斤桔子的海南逃生记
“1989年我去了海南。
海南特好!整个气氛都特别自由,周围大部分也都是北方人,大家都是闯天下的,什么都能谈得来。
那时候挺穷的,可我穷,还有比我更穷的!”这是现任SOHO中国董事长的潘石屹初到海南的感受。
1989年,只有26岁的潘石屹无家无业,刚刚从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
辞职两年。
没有光头,没有黑框眼镜,更没有SOHO中国。
当年的他,只是个砖厂的厂长。
潘石屹是跟着一位老板来到海南的,他的老板承包了一个砖厂,让他当厂长,负责300个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
他乐在其中,觉得“至少自己可以做主,按照自己的意愿管理一支队伍”。
1990年春节前后,海南岛刮了一次特大的台风,经济一片萧条。
砖没人要,大家的生活也都相当困顿,甚至长时间挨饿。
不过,这一切都没把潘石屹从海南吓走。
1990年,潘石屹认识了冯仑和王功权等人,并和易小迪、张民耕等人在海南成立了万通的前身——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简称“农高投”),他们瞅准机会,也加入了当时热火朝天的炒房大军中。
“一开始都不敢相信,不敢签。
在1楼签了房产买卖合同,到6楼加价就卖了。
现在想想都害怕。
”潘石屹这样回忆他刚加入炒房大军时的情景。
不过,虽然战战兢兢,潘石屹也很快赚到他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而且,更值得庆幸的是,他并没有因为赚钱容易而变得失去理智。
当很多人都在将一个大坑炒成一座大厦,甚至一个大坑被当作大厦转手十几次也无人知晓它只是一个大坑时,他竟然锲而不舍地要求去海口市规划局查看房地产项目资料。
这,正是他逃生的关键所在。
1992年底的一天,潘石屹去海口市规划局了解一个项目的产权问题,可是在规划局却吃了闭门羹。
规划局的一位小伙子说“这是保密文件,你不能查。
”潘石屹不想空手而回,只能在规划局门口徘徊。
这时,一位也来规划局办事的熟人给他支了一招,说,“你啊,得买一斤桔子!”潘石屹办事心切,就买了五斤
桔子送到规划局,小伙子见了,就把一摞资料给了他:“查吧。
”这一查,让潘石屹吓了一大跳。
他发现,海口市整个报建面积除以该市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人均面积达到50多平方米,而当时北京的人均面积才不过7平方米。
在潘石屹看来,这个数字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海南房地产行业要出事了。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天要塌下来了!”潘石屹说,“没有任何需求支持的供给,这不就是泡沫吗?”由此,五斤桔子给了潘石屹一个逃生的证据。
之后,他带着在海南赚得的第一个100万及时撤离,来到北京寻求发展,成功躲过了半年后海南房地产的泡沫破裂。
也正是因此,才有了现在SOHO中国的版图,有了现在的潘石屹。
逃顶者的故事二:冯仑:野蛮生长的“原罪”反省
说完潘石屹五斤桔子的逃生经历,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是“万通六君子”的另一人——冯仑。
按说当时从海南逃生的计划,应该是六君子一起做出的决定,但是基于冯仑超强的个性,这里有必要把他的经历也拿来分享,也许他的总结与思考会带来不一样的角度。
与潘石屹一样,冯仑初到海南,也不是直接就做房地产生意的。
但和潘石屹一样,回忆起最初的那段海南岁月,也是充满着快意的,用冯仑的话来说就是“天天过年,夜夜结婚”。
1988年,冯仑作为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的副所长来到海南岛,主要“负责招人、组织研究队伍并管理《新世纪》杂志”,看来,冯仑是作为一个官员、文化人和海南进行“第一次亲密接触”的。
之后,他离开了海南,与当时的中国首富牟其中分分合合,直到1991年他才回到海南,和“万通六君子”一起用大家凑的3万多块钱注册了“类似皮包公司一样的
公司”,开始运作第一单房地产业务。
在当时的海南,炒卖地皮应该是最快的暴富手段了,“很多楼盘一拿到报建批文就登广告,连地基还没有开始打,价格就已经翻了几倍”。
这样,很快,冯仑也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像是大姑娘初婚,很幸福。
幸福又糊涂。
”冯仑这样描述自己赚到第一桶金的感觉。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潘石屹发现“天要塌了”的时候,冯仑也从另一个角度嗅到了海南楼市的危险气息:“当时海南省有18000家房地产公司,可是海口当时本土人口不到30万!”
就这样,冯仑与潘石屹达成共识,万通成功躲过了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裂。
然而,冯仑并没有停止对此事的思考,在那种“数钱数到手抽筋”的背景(用一些亲历者的话来说,“那时候人人眼睛都是绿的,看到天上掉钱,谁的腿拔得掉?”)下,如何说服自己的内心,如何平衡内心放与不放的纠结,乃至于在90年代末期,万通高速扩张后如何及时收缩,“把所有和北京没关系的、跟房地产没关系的项目都砍掉”,冯仑有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很多人收不住?“其实是男人张狂、征服的本性和想要成为一世英雄的虚荣心把事业的方向给误导了。
”虚荣之心往往无止境,赚了第一桶金就想赚第二桶,成功一次就想成功第二次,以至于看不清自己,看不到事物的基本和实质。
所以在冯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四个大字“守正出奇”,并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老想着弄热闹事,要控制住基本面。
“古法说奇正之术交相为用,一个人老是出奇,奇多了就成了邪,要以正合以奇胜。
”
他们的反思
“从海南活下来以后,知道了公司的发展有三样东西绝对不能靠——不能靠爹,不能靠天,不能靠买地。
”冯仑这样总结道。
事实上,在离开海南的这些岁月里,冯仑依然在关注海南,“我经常思考1993年泡沫破灭以前的海南和这五六年以来的海南有何不同。
”
在冯仑看来,当年的房地产完全是炒起来的,没有任何真实的需求。
而现在海南有真实的需求,但他对短期内海南房价过快增长的势头很担心,“有些楼盘爆炒到一天涨1000元/平方米,这不正常,会破坏这个市场,而且会使市场走形。
”
而潘石屹从海南全身而退之后,在发展上一向是小心翼翼。
SOHO中国目前只在北京、上海的繁华地段做项目。
他说“房地产业不应该是一棵参天大树,它应该是爬山虎:只有工业、农业、旅游等各行业发展起来,房地产才能发展起来。
”潘石屹直言,10多年前,海南房地产就是因为没有实体经济支撑,所以成为泡沫。
现在海南被定为国际旅游岛,如果先发展旅游业,再发展房地产业;或者旅游业与房地产业同步,海南的房地产业就不会是泡沫。
如果没有别的行业支撑,而只发展房地产行业,那它还是泡沫。
后记:其实,从海南泡沫中逃生的还有很多人、还有很多故事,他们或许就是身边某个您熟知的地产大佬,或许拿着当年在海南炒房的第一桶金转行做起别的生意,也一样风声水起。
当然,还有很多没有及时抽身,在海南房地产泡沫中败北的人们的故事。
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相信海南岛蓝色无际的海洋,白色刺眼的太阳一定会留在他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