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遗传基础形成及湿处理色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天然彩棉纤维色素形成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Ren Huimin1, Tang Shouwu1, Song Wu1, Ke Liping2, Sun Yuqiang2, Liu Haifeng1*
渊1.
830001
2.
310018
冤
Naturally colored cotton is a special type cotton, which contains pigment in cotton fiber. Up to date, there are only two kinds of commercial colored cotton varieties in the world, brown cotton and green cotton. In order to breed new colored varieties and meet people爷s need for different colors, many researches on pigment in naturally colored cotton fiber were studied.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pigment formation of naturally colored cotton fiber. In this paper, the fiber development, pigment accumul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colored cotton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of the composition analyzed in the colored fiber showed that the pigment was related to the flavonoid biosynthesis pathway, which was the import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pathway. Therefore, the structural genes and transcription regulator factors of the flavonoid biosynthesis pathway are mainly reviewed. It may provide important theory basis for colored cotton breeding and improvement by using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化学物质变化与色素合成的关系

收稿日期:2018-01-15基金项目:安徽省第四批“115”产业创新团队——丰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皖人才办【2011】2号).作者简介:1.滕康开,安徽舒城人,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安徽宿州234100).2.许磊,陈文,方培娟,安徽农业大学.通讯作者:高俊山,博士,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安徽合肥230036).生物学2018年第3期第39卷总第279期(自然科学)学报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化学物质变化与色素合成的关系滕康开1,许磊2,陈文2,方培娟2,高俊山2摘要:以棕色棉、绿色棉和白色棉(对照)作为试验材料,选取不同发育时期的纤维和种皮进行了可溶性糖、总酚、总黄酮以及色素含量等指标的测定,研究了天然彩色棉纤维和种皮中主要物质的变化与色素合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总酚、总黄酮和色素的形成与纤维长、纤维素含量,纤维品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纤维中可溶性糖含量与纤维素、酚含量呈负相关,差异极显著;与色素含量也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天然彩色棉品质性状比传统白色棉差,这可能与彩色棉发育后期次生代谢产物增多影响了纤维发育有关.关键词:彩色棉;白色棉;纤维发育;化学物质;色素合成;种皮中图分类号:S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18)03-0062-06DOI :10.13877/22-1284.2018.06.016彩色棉是一种纤维中含有天然色素的棉花,其纤维颜色主要有棕色和绿色[1].彩色棉与普通白色棉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2]:彩色棉植株中单宁、酚类物质含量较高,具有很好的抗病、抗虫能力;彩色棉纤维具有天然色彩,在纺织加工中免于化学漂染,既减少对人体伤害和环境污染,又节约成本、增加收益,是真正的生态、环保棉花,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彩色棉的品质不如白色棉,色彩单一、色素遗传不稳定等问题一直制约了彩色棉的生产与推广.棉纤维是一种特殊化的种皮细胞,是由胚珠的外珠被表皮层细胞分化发育而成,其发育过程主要经历纤维原始细胞分化突起、纤维细胞伸长及初生壁的合成、次生壁合成和增厚和脱水成熟四个阶段[3].棉纤维细胞的分化与突起是纤维发育的开始,首先胚珠表皮细胞先分化成纤维原始细胞,然后已分化的纤维原始细胞扩展为球状或半球状的纤维突起,纤维表皮细胞的分化是决定其能否发育成纤维细胞的关键.李悦有[4]对棕色棉、白色棉纤维进行电镜观察,发现棕色棉和白色棉纤维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初生壁、次生壁和中腔,而且在白色棉纤维中未发现染色较深的物质,但在棕色棉纤维的中腔内观察到大量染色较深的物质,这些染色较深的物质可能就是棕色棉纤维中的色素物质.彩色棉纤维颜色形成于纤维发育的中后期阶段,在纤维初生壁伸长期,彩色滕康开,等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化学物质变化与色素合成的关系棉的纤维与白色棉的纤维颜色均呈现纯白色,而自纤维次生壁加厚开始,颜色逐渐显现[5].纤维细胞的次生壁形成过程中伴随着纤维素的大量合成[6],而纤维颜色是纤维细胞腔内色素物质的长时间沉积形成的[7].研究还发现,彩色棉纤维品质可能和其色泽深度有关系,颜色越浅纤维品质越好[8].彩色棉纤维长度和纤维素含量明显低于白色棉,可能是由于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部分碳水化合物用于色素的合成.Hua等[9]研究发现,彩色棉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蔗糖、果糖、葡萄糖以及淀粉含量与白色棉基本一致.范小平[10]等人研究指出,绿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由于色素合成竞争纤维素合成所需底物碳水化合物,使得绿色棉纤维素含量低于白色棉.另外,通过对不同棉品种中的棉酚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棉酚与纤维生长呈负相关,可以通过调节棉酚的含量来达到提高纤维品质的目的[11].一般认为,类黄酮含量与纤维品质呈负相关,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在纤维素合成的同时,色素物质也在不断地合成,二者对底物的需求形成了竞争,这使得色素物质的存在有可能干扰和影响了纤维的伸长、纤维素的生物合成以及纤维素大分子的排列,最终影响彩色棉纤维品质的形成[12,13].可见,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变化与色素合成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但二者是否存在相互制约的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合理解释.综上所述,虽然不少学者对彩色棉纤维品质以及色素合成途径研究较为深入,但有关天然彩色棉纤维发育与色素合成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报道尚少.因此,本研究主要以不同发育时期的彩色棉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天然彩色棉纤维和种皮中主要化学物质(可溶性糖、总酚、总黄酮和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明确天然彩色棉纤维发育动态规律,探讨彩色棉纤维品质特性与色素合成的关系,为提高彩色棉纤维产量与品质提供理论基础.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试验材料为棕彩棉1号(棕色棉,编号p26)、绿絮棉1号(绿色棉,编号p15)和泗棉3号(白色棉,编号p47),均为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棉花课题组提供,种植在安徽农业大学高新技术农业园,田间常规管理.选择发育正常、无病虫害植株的中上部果枝,开花当天开始挂牌,分别取开花后5、10、15、20、25、30、35、40天大小均匀的棉铃各10个左右,保存于-70℃冰箱备用.1.2试验方法1.2.1可溶性糖含量测定参照赵都利的方法[12].称取0.1g左右不同发育阶段的棉纤维或种皮置于试管中,加5mL蒸馏水,沸水浴30min,收集提取液并过滤.再加5mL 蒸馏水,沸水浴15min,收集滤液,重复3次.将收集的滤液定容至25mL.吸取滤液0.2mL于试管中,加1.8mL蒸馏水,依次加入蒽酮乙酸乙酯试剂0.5mL和浓硫酸5mL,充分震荡,放入沸水中保温1min,取出后冷却至室温,在630nm处测定吸光值.以蔗糖为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参照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96x-0.0205,R2=0.9938)计算可溶性糖含量.1.2.2总酚含量测定采用4-氨基安替吡啉法[11].称取0.1g左右不同发育阶段的纤维或种皮,用10mL蒸馏水研磨,4000r/min离心,10min后取上清液1mL于试管中,依次加入pH10.0NH3-NH4Cl缓冲溶液1mL,2%(m/V)4-氨基安替吡啉溶液1ml,8%铁氰化钾溶液1mL,摇匀静置10min后,在510nm测定紫外吸光度.以苯酚为标准品,线性回归方程为:y=0.5812x-0.0023,R2=0.9887.1.2.3总黄酮含量测定参考庄向平等[4-6]方法:称取0.25g左右不同发育阶段的纤维或种皮,置于圆底烧瓶中,加入20mL甲醇溶液,75℃水浴加热回流提取1.5h,提取液定容至25mL,作为样品提取液备用.取1mL 样品提取液置于10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4mL 30%乙醇,0.3mLNaNO2(1∶20),摇匀静置5min,加入0.3mLAl(NO3)3(1∶10),摇匀静置6min,最后加入2mL1mol·L-1NaOH摇匀,30%乙醇定容,摇匀静置,510nm处测定吸光度.以芦丁为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根据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为:2018年第3期(自然科学)学报y =0.0121x +0.0204,R 2=0.9952)计算黄酮含量.1.2.4色素含量测定称取0.1g 左右不同发育阶段的纤维或种皮,置于圆底烧瓶中,加入15mLHNO 3/乙醇(即将1倍的HNO 3沿玻璃棒慢慢加入4倍的无水乙醇溶液中,边加边搅拌,待溶液冷却后使用),在100℃水浴加热回流提取2h ,提取液过滤,用HNO 3/乙醇定容至25mL ,用经过相同的方法蒸馏后的HNO 3/乙醇溶液作空白对照,420nm 处进行比色.1.3数据处理采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作图.2结果与分析2.1纤维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彩色棉不同发育时期纤维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棕色棉p26纤维中可溶性糖含量出现两个峰,分别在开花后20d 和30d ,其中在发育前期(0~20DPA )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随后又大幅度下降,在花后30d 略有回升,然后又继续下降(图1).绿色棉p15纤维中可溶性糖含量也出现两个峰,第一个出现在10DPA ,第二个出现在25DPA ,其中在5~30DPA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无明显差异,浮动在20%左右,之后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图1).而对照白色棉p47纤维中可溶性糖含量在5~10DPA 无明显增减,10~20DPA 直线下降,之后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图1不同发育阶段纤维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2.2种皮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彩色棉纤维不同发育时期种皮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棕色棉种皮中可溶性糖含量只在开花后15d 出现一个峰,5~15DPA 含量增多,而15~25DPA 含量下降,之后趋于稳定(图2).绿色棉种皮中可溶性糖含量在5~10DPA 下降,而10~25DPA 增多,25DPA 后呈大幅下降趋势,但在35DPA 出现峰值(图2).白色棉种皮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在15DPA 和30DPA 出现峰值,但从15DPA 以后可溶性糖的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图2不同发育阶段种皮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2.3纤维中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通过不同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总酚含量的测定,如图3所示,棕色棉纤维中总酚含量在10DPA 出现峰值,随后缓缓降低,在35DPA 又再次出现一个峰值.绿色棉与白色棉纤维中总酚含量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绿色棉纤维中总酚含量的峰值出现在15DPA ,而白色棉的峰值出现在10DPA ,在20DPA 以后两个品种总酚含量都呈现出稳定状态.图3不同发育阶段纤维中总酚含量变化2.4种皮中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通过对不同彩色棉种皮中总酚含量的测定,结果如图4所示,不同品种种皮中总酚的含量变化具有基本相同的趋势,都在0~5DPA 种皮中总酚含量增加,10~20DPA 总酚含量下降,在25DPA 以后又开始呈上升趋势,且棉酚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品种的种皮中含量差别不大.滕康开,等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化学物质变化与色素合成的关系图4不同发育阶段种皮中总酚含量变化2.5纤维中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根据对不同发育时期彩色棉纤维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如图5所示,棕色棉纤维中总黄酮含量在15DPA 之前逐渐增加,之后缓慢下降,25DPA 以后较为稳定,含量维持在4~6%.绿色棉纤维中总黄酮含量分别15~20DPA 和30~35DPA 出现峰值,其他时期总黄酮含量很少,而对照白色棉在整个纤维发育期总黄酮含量极低.图5不同发育阶段纤维中总黄酮含量变化2.6种皮中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在种皮中,棕色棉与白色棉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相近,均在5~15DPA 增加,15DPA 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少,20DPA 后又缓慢增加,30DPA 后逐渐减少,35~40DPA 略有回升.而绿色棉种皮中总黄酮直至25DPA 前变化均不明显,且含量少,25DPA 后迅速增加,30~35DPA 达到峰值,随后总黄酮含量又迅速下降(图6).图6不同发育阶段种皮中总黄酮含量变化2.7纤维中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由图7可以看出,棕色棉纤维中色素含量在5~10DPA 有小幅度减少,10~20DPA 开始平稳增加,20DPA 后又突然减少,随后又开始增加,35~40DPA 含量趋于稳定.绿色棉纤维中色素含量变化也具有类似规律,但在35~40DPA 仍大幅度增加.白色棉纤维中色素含量在前期增加明显,15DPA 以后逐渐减少,且含量低于棕色棉和绿色棉.图7不同发育阶段纤维中色素含量变化2.8种皮中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由图8可以看出,不同彩色棉种皮中色素含量随纤维发育时期呈增加趋势.棕色棉种皮中色素含量在花后10d 和20d 出现两个峰,25DPA 以后就呈现单一的增加趋势.绿色棉种皮中色素含量在5~10DPA 增加,10~15DPA 有明显减少,15DPA 后逐渐增加.白色棉种皮中色素含量在5~15DPA 增加,15~20DPA 略有下降,但随后同样平稳增加,且后期种皮中白色棉色素含量小于棕色棉与绿色棉.图8不同发育阶段种皮中色素含量变化2.9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主要物质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彩色棉纤维和种皮中主要物质的相关性分析,从表1可知,纤维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总2018年第3期(自然科学)学报酚含量呈负相关,差异极显著,而与纤维中色素含量以及种皮中黄酮、色素含量呈负相关,且与种皮中色素含量差异显著.在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与种皮中的可溶性糖呈正相关,差异极显著;而种皮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与纤维中总酚含量呈负相关,差异显著.这说明纤维中酚类物质的积累与种皮和纤维中可溶性糖含量密切相关,即可溶性糖在纤维发育的过程中可能被用于合成酚类物质.种皮中的黄酮含量与纤维中黄酮含量显著相关,说明纤维中的黄酮是从种皮中运输而来的.而种皮中色素含量与纤维中酚含量呈正相关,差异极显著.此外,种皮中色素含量还分别与纤维和种皮中可溶性糖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彩色棉纤维色素物质的合成也需要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的合成竞争底物.3讨论本研究发现不同彩色棉纤维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在发育前期有增加趋势,后期总体下降,可能原因是前期纤维发育所需酶的合成影响了可溶性糖的积累和消耗,而在纤维发育的后期,由于部分可溶性糖参与了纤维素和色素的合成,从而导致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研究表明,棉花纤维发育在10DPA 是纤维素快速伸长的关键时期;15DPA 是纤维快速伸长末期,同时是纤维加厚初期;20DPA 是纤维快速加厚,也是纤维素快速累积的重要时期[14].棉花中纤维素的积累是纤维发育的基础,对纤维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彩色棉纤维品质差主要与纤维素含量较低有关,而彩色棉纤维素的合成与纤维中可溶性糖含量、相关酶活性以及色素合成等因素有关[15].纤维中碳水化合物不仅要用于纤维素的合成,还要用于纤维色素的合成,可溶性糖含量与色素含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16].在彩色棉纤维和种皮中主要物质的相关性分析中,纤维素的积累、酚类物质、黄酮与可溶性糖含量密切相关,说明可溶性糖在纤维发育的过程中可能被用于合成纤维素、黄酮以及酚类物质.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并不总是导致更高浓度的纤维素,这很可能是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消耗大量的碳水化合物[17]造成的.而棉酚与纤维生长呈负相关[11],酚是棉花纤维发育的次生代谢产物,总酚含量在纤维发育过程中逐渐减少,在种皮中逐渐增加,可能是因为酚类物质通过种皮产生,再运输到纤维中,继而参与纤维发育过程中的色素合成.在色素合成过程中,纤维中总酚不断消耗,后期纤维成熟,色素合成减少,种皮中产生的酚类物质供过于求,从而导致种皮中酚类物质的积累增多.黄酮与可溶性糖、酚含量呈负相关,在纤维发育过程中,绿色棉纤维中黄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可能是因为绿色棉纤维发育后期,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参与了对碳水化合物的竞争,消耗了本该用于纤维素合成的部分碳水化合物.黄酮含量也与纤维的品质呈负相关.绿色棉中的类黄酮会抑制棉纤维中低蔗糖以及碳水化合物的转化,造成绿色棉纤维品质低于白色棉[18].纤维与种皮中总黄酮呈显著正相表1不同彩色棉纤维和种皮中化学物质的相关分析纤维种皮可溶性糖酚黄酮色素可溶性糖酚黄酮色素纤维可溶性糖1.00000酚-0.52668**1.00000黄酮0.21455-0.05871.00000色素-0.01750.330530.48339*1.00000种皮可溶性糖0.76974**-0.46142*0.16758-0.097221.00000酚0.37532*-0.08239-0.20396-0.147710.294551.00000黄酮-0.112440.058610.56390**0.300690.05199-0.240291.00000色素-0.49779*0.85198**0.143230.33601-0.44251*-0.279890.126591.00000滕康开,等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化学物质变化与色素合成的关系关,说明纤维中的黄酮类物质来自于种皮中.不同彩色棉纤维和种皮中色素含量变化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在发育过程中,色素含量在不同时期出现了短暂的下降现象,可能是色素被分解用于形成细胞壁中的木质素而导致的.彩色棉纤维素含量和色素含量呈负相关,可能是由于彩色棉中更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葡萄糖)以及矿物质(氮,磷,钾,硫,镁)的生物合成被用于纤维色素的沉积[19,20],导致纤维素含量明显低于白色棉.李悦有等[21]认为彩色棉纤维品质差与纤维素含量低和色素物质沉积有关.总体来说,在彩色棉发育前期,次生代谢产物少,可溶性糖含量高,纤维发育以及色素合成正常;随着花后天数增加,次生代谢产物增多.较白色棉而言,彩色棉纤维发育受到了限制,因而导致其纤维发育缓慢以及品质的下降.参考文献:[1]乔建民,安兴伦.国内外彩色棉研究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石河子科技,2001(4):19-22.[2]马明波.天然棕色棉色素的分离、结构及其抗菌性能研究[M].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2.[3]李廷春.棕色棉纤维色素前体合成与光调控的机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1.[4]李悦有,王学德.彩色棉纤维的超微结构观察[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8(4):379-382.[5]董合忠,李维江,唐薇,等.彩色棉纤维发育与色素形成[J].中国棉花,2004,31(2):4.[6]唐志荣.天然彩色棉色素组分、结构及其相关性能的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3.[7]董合忠,李维江,唐薇,等.2个彩色棉材料的农艺性状和纤维发育特点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2(4):6-9.[8]茹宗玲,王国喜,何守朴,等.不同天然彩色棉纤维品质和纤维超微结构的差异[J].棉花学报,2013,25(2):184-188.[9]Hua S J,Wang X D,Yuan S N,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igmentation and cellulose synthesis in colored cot⁃ton fibers[J].Crop Science,2007,47(4):1540-1546.[10]范小平,范博红,徐子勤,等.绿色棉遗传规律分析及其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J].棉花学报,2009,21(1):34-38.[11]亓毅飞.棉花纤维发育、棉酚合成及其相关性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6.[12]王学德,李悦有.彩色棉纤维发育的特点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8(3):237-242.[13]涂礼莉,谭家福,郭凯,等.类黄酮代谢途径与棉花纤维发育[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44(8):758-765.[14]Meinert M C,Delmer D P.Changes in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ell wall of the cotton fiber during de⁃velopment[J].Plant Physiology,1977,59(6):1088-1097.[15]唐志荣.天然彩色棉色素组分、结构及相关性能的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3.[16]华水金,王学德,赵向前,等.棕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和色素的变化特征[J].棉花学报,2008,20(3):239-241.[17]Hua Shuijin,Wang Xuede,Yuan Shuna,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pigmentation and cellulose synthesis in colored cotton fibers[J].Crop Science,2007,47(4):1540-1547.[18]Shuna Yuan,Shuijin Hua,Xuede Wang,et 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dissection of fiber develop⁃ment in colored cotton[J].Euphytica,2012,187(2):215-226.[19]Zhang Meiling,Song Xianliang,Sun Xuezhen,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ulose content and the con⁃tents of sugars and minerals during fiber development-in colored cotton cultivars[J].Cellulose,2012,19(6):2003-2014.[20]张美玲.彩色棉纤维分化发育规律与色素成分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3.[21]李悦有,王学德.彩色棉纤维的超微结构观察[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8(4):28-31.(责任编辑:王海波)。
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物质的鉴定及其代谢机制研究

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物质的鉴定及其代谢机制研究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物质的鉴定及其代谢机制研究摘要:天然彩色棉纤维是指具有彩色外观的纤维,其色素物质来源于棉纤维本身。
本研究旨在鉴定天然彩色棉纤维中存在的色素物质,并探究其代谢机制。
通过对不同色素组分的提取与分离鉴定,发现天然彩色棉纤维中富含花色苷类物质,其中包括染料酶原、花色苷和黄酮类物质。
进一步的代谢机制研究表明,彩色棉纤维在发育过程中,花色苷类物质通过染料酶原的催化作用被转化成花色苷,最终形成具有彩色的棉纤维。
关键词: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物质;鉴定;代谢机制1.引言天然彩色棉纤维是一种具有独特外观的纤维,在纺织、服装、家居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与传统的白色纯棉纤维相比,天然彩色棉纤维无需染色,能够直接用于纺织品的生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天然彩色棉纤维的色彩来自于其内部存在的色素物质,对其色素物质进行鉴定并研究其代谢机制,有助于揭示彩色棉纤维形成的机制,为彩色棉纤维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材料与方法2.1 样品收集与制备收集不同颜色的天然彩色棉纤维作为研究样品,将样品切割成小片,放置于离心管中,用乙醇进行提取。
2.2 色素物质的鉴定将提取的样品通过分离纯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质谱法(MS)对不同色素组分进行鉴定,获得色素的结构信息。
2.3 代谢机制研究将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彩色棉纤维样品取出,提取其中的酶液,通过比色法和酶活性测定等方法测定彩色棉纤维中不同代谢物的含量和活性,分析代谢机制。
3.结果与讨论3.1 色素物质的鉴定通过HPLC和MS对彩色棉纤维中的色素物质进行鉴定,发现其主要包括染料酶原、花色苷和黄酮类物质。
其中,染料酶原是花色苷合成的前体物质,在发育过程中逐渐被转化为花色苷,进而形成彩色棉纤维。
黄酮类物质则在棉纤维的早期发育阶段起到了抗氧化和抗逆境的作用。
3.2 代谢机制研究通过对天然彩色棉纤维不同发育阶段的酶液提取与比色法和酶活性测定,发现在彩色棉纤维的发育过程中,染料酶原在花色苷合成途径中起关键作用。
天然彩色棉产品开发及应用研究

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然彩色棉产品开发及应用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纺织工程指导教师:李亚滨;夏川20021201摘要火然彩包棉是当今国际纺织行业“绿色纺织r…’研究和"发的热点,它是利蹦生1#3J,t凶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培育的新型棉花晶种。
其有与生俱束色彩的天然彩棉产品无需经过化学染整,通过生物酶等后整理技术的整理其产品质地柔软、穿着舒适.巴彩自然持久并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天然彩棉是二_卜一世纪人类最佳的绿包、健康、时尚的纺织品,它代表着未来生态纺织品从生产‘、处理到使用三个环节的发展方向。
天然彩棉的色彩是在生长过程中色素聚集在细胞中腔内形成的,天然彩棉的色彩主要有棕色和绿色两种。
本文通过对天然彩棉纤维的形念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的测试、研究表明,天然彩棉纤维有着与普通自棉楣近{j勺性能指标,其成熟度、长度、细度等指标均接近普通白棉。
结合天然彩棉纤维本身的特点,在纺纱过程中分别运用气流纺纱和传统的环锭纺技术进行了纺纱工艺的探索。
然后,将纺出的纱线在小样机和STOOL横机上进行了织物试织。
对纺出的纱线和织出的织物进行观察和测试,发现天然彩棉纱线具有色彩柔和、手感好的特点;天然彩棉织物外观高雅、透气透湿性好、手感柔软,的确是--*ee极具市场开发价值的新型棉纺原料。
出于天然彩棉的色泽是在纤维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其色牢度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所不同。
通过对天然彩棉织物的日晒牢度、皂沈牢度、摩擦牢度、汗渍牢度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其色牢度基本满足穿着的要求。
并且运用『E交分祈等数学方法对色牢度中具有代表性的皂沈牢度进行研究,得出一个适合天然彩棉产品的使用条件。
随着我国加入了WTO,关税性的贸易壁垒将逐步取消。
而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尤其是绿色壁垒币逐步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一个重要壁垒。
天然彩棉作为--lee绿色纺织品,可以有效的突破这些壁垒的限制。
发展天然彩棉事业,可以提高我国纺织业的科技附加值,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关于家蚕天然彩色茧丝的色素特性研究

关于家蚕天然彩色茧丝的色素特性研究作者:李艳董懂来源:《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2年第5期李艳1,董懂2(1.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西南宁530021;2.宝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深圳518101)【摘要】在家蚕饲养过程中,添加经过处理和筛选的有机色素,在家蚕食用后作用于其丝腺,使其吐出与添加色素相应的彩色蚕茧。
这种彩色茧丝色彩鲜艳、色彩稳定性高、明度好,无禁用染料成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现就家蚕彩色茧中的色素特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家蚕;彩色茧;色素中图分类号: S8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2)05-0051-02目前,国内外均有天然彩色茧丝的生产报道。
一般家蚕结出的茧是白色的,少数蚕结出的彩色茧由于茧小、丝短、色素稳定性差而失去经济价值。
采用有机色素添加剂加入家蚕饲料或桑叶中的方法,能使家蚕结出质量好、色素性能稳定地彩色蚕茧。
近几年,天然彩色茧丝因其更高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持续走俏,市场一片大好。
深入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培育的家蚕彩色茧丝的特性尤其是其色素特性,对开拓家蚕培育和茧丝绸企业的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1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的彩色茧丝之前有一些科研单位尝试用生物工程技术中的转基因手段培育彩色茧丝。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彩色茧丝的转基因培育方法已经相当成熟,但得到的彩色茧丝却达不到理想效果。
安徽农科院蚕桑研究所与中国科技大学采用的转基因技术培育彩色茧丝的方法是:使用先进的转基因技术,将结绿色茧丝的天蚕基因植入家蚕的基因中,对这些转基因家蚕进行培育。
同时通过对转基因家蚕结出的彩色茧丝进行了碱溶性对比测定,测定的结果发现,转基因家蚕所产茧丝发生转变,同天蚕所产茧丝相似。
我国四川也有研究所利用转基因技术对家蚕进行了培育,但培育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
其培育的转基因家蚕本身存在退化的趋势。
另外的一些利用生物工程对家蚕培育的研究结果也都存在各种问题,目前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的家蚕还未能结出理想的茧丝。
彩色棉纤维色泽遗传规律研究

山西 农 业 科 学 2 0 ,0 1 : 0 23 ()4 4 4— 6
文 章 簟 号 :(2 4 120 )1 4 0 I —28 (020 — 4— 3 ] O
彩 色 棉纤 维 色泽 遗传 规 律 研究
李永 山
( 山西 省 农 业科 学 院 棒 花 研究 所 , 山西 运城 04O ) 40 O
裹 2 绿 色 棉 圩 堆 遗传 规律
注 : ¨: —4 d=‘ 瑶 3 8 .f
3 结 论 彩 色 棉 的 纤 维 色 泽 ( 色 和 绿 色 ) 有 显 性 遗 传 特 性 . 由 一 对 不 完 全 显 性 基 因 控 制 。 这 棕 具 是
一
结果 与耿 军义 J邱新 棉‘ 等的报道 一致 。绿色 纤 维遗 传 结果 与 张雪林 和王 留 明 的报 道结 、 6
其 后代 的遗 传 情况 。
试 验结 果表 明 , 棕色彩 色棉 作母本 , 用 普通 白色棉 作 父本 , 个 组 合 的杂 种 棉 花 纤维 呈 3
・ 牧稿 日期 :0 1 6— 5 20 —0 2
作者前 升: 李束山(95 ) 男. 1 一 . 山西夏县^, 6 刮研究 员. 农学硬士。主要从事棉花栽培研究工作。
消 费者青 睬 , 起 国内外棉 花育 种家和 纺织服装 工业专 家 的广泛关 注。美 国、 苏联 、 及 、 引 前 埃 秘
鲁、 以色列等 国家 2 0世纪 6 o年代 已开 始有 色 棉 研究 ,O年 代积 极 致力 于有 色 棉 的 商 品化 开 8 发L j 】 。有色 棉发 展在 上世纪 8 0年代 末 才 引起 我 国各 界 的重 视 , 育种 工作 分 别 在 中棉所 、 其 河北 、 湖北 、 江等地 开展∞ 。美 国学者 R JK hl 浙 】 ee 等的 研究 认 为 , 1 和 基 因均 能 控 制纤 维 棕色 , d支 配 着 深 棕 色 , , 和 L k 结果 不相 一致 【 l 材 料和方 法 试验 于 19 —20 9 8 00年 在山西 省农 业科 学 院棉 花研 究 所试 验 农 场进 行 。 19 9 8年 用彩 色 棉 品种 绿絮 、 g 絮 、 L墨 红鸡 叶绿 絮作 母 本 , 普通 棉 品种 运 45 、 郸 4 0 用 00 邯 14作 父本 , 制杂 交 组 配 台 : 絮 x运 4 5 , 墨絮 x运 4 5 , 4 5 鸡 叶绿 絮 , 絮 x邯 郸 4 0 , 郸 40 绿 0 0 0 0 运 00x红 绿 14 邯 14x绿 絮。19 99年 用紫 絮花苞 、 紫褐 地 棉 、 苏联紧凑棕 絮、 墨 絮 、 绿色 棉作母本 , 6 8 徐州 2 3 冀 6、 0、 晋棉 2 号 作父 本 , 5 配制杂交 组合 : 絮花苞 ×冀 68 紫 褐 地 棉 ×晋棉 2 紫 6、 5号 、 联 紧 凑棕 絮 苏 ×晋棉 2 5号 、 墨 絮 ×晋棉 2 5号 、 绿色棉 ×徐 州 23 绿色棉 ×晋棉 2 号 , 0、 5 同年 用部 分杂交 种 子在海 南 南繁 ,O0年种植 F, 及其 亲本 。4月 1 2O 1 6日播 种 , 栽培 管理 同大 田。 在棉花 吐絮期 调 查有色 絮棉 株和 白絮棉株 比例 , 并进 行室 内考 种 。
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成分的研究

V ol 131,N o 14pp 1456-462 Apr 1,2005作 物 学 报ACT A AG RONOMICA SI NICA第31卷第4期2005年4月 456~462页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成分的研究赵向前1,2 王学德1,3Ξ(1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浙江杭州310029;2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嘉兴314016)摘 要:植物非光合色素主要由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组成,但彩色棉纤维中色素种类及其结构尚不清楚。
经测定,棕色棉(X 008)、绿色棉(S029)和白色棉(徐州142)成熟纤维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4.424mg Πg 、3.846mg Πg 和0.375mg Πg ,没有检测到类胡萝卜素。
通过盐酸2镁粉反应、四氢硼钠还原反应、碱反应、醋酸铅反应、氯化铁反应和紫外光谱吸收的分析表明,甲醇室温提取的棕色棉纤维色素可能是黄酮类化合物,B 环上带有邻二酚羟基;甲醇室温提取的绿色棉纤维色素除黄酮类化合物外,还含有32位羟基被糖甙化的黄酮醇类化合物,A 、B 环上都带有邻二酚羟基。
绿色棉纤维色素中还可能含有分子结构类似于芦丁的黄酮醇化合物。
关键词:彩色棉;纤维色素;类黄酮中图分类号:S562Composition Analysis of Pigment in Colored Cotton FiberZH AO X iang 2Qian 1,2,W ANG Xue 2De 1,3(1Department o f Agronomy ,College o 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 sity ,Hangzhou 310029,Zhejiang ;2Jiaxing Academy o f AgriculturalScience ,Jiaxing 314016,Zhejiang ,China )Abstract :Flav onoid and carotenoid are the main tw o kinds of plant pigments ,but which kind of pigment is in colored cotton fiber has not been studied.In this paper ,flav onoid and carotenoid content in colored cotton fibers was tested and content of flav onoid in brown (X 008),green (S029)and white (Xuzhou 142)mature cotton fiber was 4.424mg ・g -1,31846mg ・g -1and 0.375mg ・g -1,respectively ,but carotenoid was not detectable (T able 1).The pigment in colored cotton fibers was extracted by methanol at room tem perature.The results of color reactions (HC l 2M g reaction ,NaBH 4reaction ,NaOH reaction ,FeC l 3reaction and Pb (Ac )2reaction )of the pigment extractive showed that the pigment extracted by methanol was flav one or flav onol with tw o adjacent hydroxide groups (T able 2,Fig.1).The results of UV spectral analysis further proved that the pigment extracted by methanol from brown fiber belonged to flav one with tw o adjacent hydroxide groups in B ring ,and that from the green fiber contained not only flav one but also flav onols with tw o adjacent hydroxide groups both in A ring and B ring and indican replaced a hydroxide group at 32site of A ring (Fig.2-4,Fig.6-7).Also ,the green fiber pigment m ight include a com pound of flav onol which has the sim ilar m olecular structure as rutin (Fig.5).K ey w ords :C olored cotton ;Fiber pigment ;Flav onoid 彩色棉是一种棉纤维具有天然色彩的特殊类型棉花,其颜色是棉花色素在纤维细胞中沉积的结果。
两种彩色棉棉花品种的纤维色素成分及品质特性

两种彩色棉棉花品种的纤维色素成分及品质特性滕康开;方培娟;高俊山【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0)006【摘要】以两种主栽彩色棉品种的棕色棉、绿色棉为试验材料,白色棉作为对照,研究不同彩色棉纤维色素的成分以及纤维品质特征.通过对两种彩色棉的籽指、衣指、衣分和纤维长度、纤维素含量等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白色棉的籽指、衣分和衣指均最大,棕色棉与绿色棉的籽指无明显差异,但是棕色棉的衣指、衣分均大于绿色棉;另外,绿色棉的纤维长度比棕色棉长,与白色棉纤维长度相当;纤维素在纤维发育前期积累量都很少,在纤维成熟后期纤维素积累达到最高,且绿色棉纤维中纤维素含量要高于棕色棉,都比白色棉高;棕色棉纤维色素成分为缩合单宁,而绿色棉纤维色素成分为黄酮类物质.结果表明,白色棉的纤维品质要优于彩色棉,这为进一步研究彩色棉纤维色素物质合成与纤维发育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总页数】6页(P11-15,21)【作者】滕康开;方培娟;高俊山【作者单位】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 234100;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2【相关文献】1.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遗传基础形成及湿处理色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J], 邱新棉;周文龙;李茂松;马永根2.天然彩色棉色素成分的研究 [J], 孙卫国;徐阳3.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r化学物质变化与色素合成的关系 [J], 滕康开;许磊;陈文;方培娟;高俊山4.北疆不同来源棉花品种的主要纤维品质特性及聚类分析 [J], 李娟;勾玲;冯国礼;田海燕5.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成分的研究 [J], 赵向前;王学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科学≥ ∏ ∏ ≥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遗传基础形成及湿处理色素变化规律的研究邱新棉 周文龙 李茂松 马永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杭州 浙江工程学院 杭州摘要 通过对天然彩色棉遗传基础的研究表明 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受遗传基因控制 天然棕色棉纤维性状表现为不完全显性单基因控制 天然绿色棉纤维性状表现为由 对不完全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形成和积累与色素合成酶基因在纤维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有关 在纤维初生壁伸长期 天然彩色棉的纤维色素与白棉花一样均为纯白色 当进入纤维的细胞壁加厚期时 逐渐显现出很淡的色素 直到纤维充分成熟 即吐絮 时颜色才达到最深程度∀天然彩色棉湿处理后色素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天然棕色棉的色调沿蒙塞尔色相环逆时针变化 天然绿色棉的色调沿蒙塞尔色相环顺时针变化 湿处理后的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有变深变艳的趋势 表明天然彩色棉的色彩是由多色素控制的∀关键词 天然彩色棉 纤维色素 遗传 湿处理≥ ∏ ° ∏ ƒ ° ≤ ⁄ √ • ° ∏ ≤ ≤± ÷ 2 • 2 2 ≠ 2( ΧροπΡεσεαρχηΙνστιτυτε,ΖηεϕιανγΑχαδεμψοφΑγριχυλτυραλΣχιενχεσ,Ηανγζηου310021;ΖηεϕιανγΙνστιτυτεοφΣχιενχεσανδΤεχηνολογψ,Ηανγζηου310012)× ∏ ∏ ∏ × √ 2 ° ∏ ∏ ∏ ¬ 2 ∏ ∏ ∏ 2 • ∏ ∏ √ ∏ ∏ ∏ 2 ∏ √ ∏ √ √ √ ∏ ∏ √ × ∏ 2∏ ƒ •目前国内外对天然彩色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量和纤维品质的提高和改进上 对与天然彩色棉纤收稿日期 2 2基金项目 国家/ 0计划/天然彩色棉特异优良种质材料的创新及其利用0 和/九五0!/十五0!浙江省科技重点项目/天然彩色棉新品种选育及产品系列开发利用研究0作者简介 邱新棉 2 男 浙江杭州人 副研究员 在读硕士生 主要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研究∀× 2 ƒ ¬ 2 ∞2维色素形成的机理密切相关的遗传基础!形成及湿处理色素变化规律和结构成分!生理生化!性能特性等几乎没有进行研究∀我们通过 多年育种实践和大量试验测试分析证明 应用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对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创新是很难做到的 如果应用辐射诱变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 利用本试验得出的天然彩色棉纤维色彩由多色素控制 它与色素合成酶基因在纤维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有关 可以通过辐射定向诱发产生天然彩色棉纤维颜色的多色素基因突变 使其中的 个或多个纤维色素基因失活 产生各种纤维色素的突变体 或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其它植物中颜色色素的基因分离出来 导入到纤维品质优异的棉花植株中去 定向培育各种纤维色素的彩色棉 这些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 最终获得纤维品质与白色棉相媲美的天然彩色棉 将对天然彩色棉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1材料与方法1 1田间试验概况1 1 1试验材料试验于 ∗ 年在浙江省杭州!江山!温岭!海盐!三门 安徽省的安庆!阜阳 以及湖北省的沙洋和新疆等地进行∀供试品种 系 分别来自美国和中国 父本为 年直接从美国引进的天然彩色棉 颜色鲜艳!色泽稳定!植株较矮!结铃性较强 但衣分较低!铃偏小!壳厚!纤维品质较差 母本分别是近年来国内育成的常规棉新品种泗棉 号和浙棉 号 植株中等!衣分较高!结铃性好!铃较大和纤维品质较好∀1 1 2试验方法彩选 号! 号! 号! 号分别以优质!高产!抗病中熟常规棉品种泗棉 号和浙棉 号为母本 美国的天然棕色棉和天然绿色棉为父本 多次选育ƒ 按组合单株分收 逐株调查纤维颜色 然后根据纤维颜色 将ƒ 棉株分成白色!中间色和棕色 或绿色 纤维等 类进行统计分析∀1 1 3选育过程 年开始引进!试种 年 选配杂交组合 泗棉 号≅棕色棉 彩选 号 !浙棉 号≅棕色棉 彩选 号 !泗棉 号≅绿色棉 彩选 号 和浙棉 号≅绿色棉 彩选 号 年 ƒ 棉纤维颜色均为中间色 年 ƒ 分离出棕色!浅棕!白色等 父本为棕色棉 选育优良单株 ƒ 分离出绿色!淡绿!白色等 父本为绿色棉 选育优良单株 ∗ 年 单株进行株行比较试验 年 株行表现好的进行株系比较试验 年 品比试验!多点试验及扩大试种∀1 2实验室测试概况1 2 1测试材料用于纤维色素观察!测定及处理液吸光度测定的材料均选自本院育成的上述天然彩色棉彩选系列品系和它与白色棉混纺的针织面料 成分分别为含 棕色棉纤维和含 绿色棉纤维的针织 ≅ 双罗纹组织 面料∀1 2 2测试方法纤维色素的观察 将采摘的天然彩色棉彩选系列和白色棉浙棉 号的纤维 置于用 磷酸缓冲液 配制的 戊二醛中固定 再用 锇酸固定 ∀经洗涤!脱水! 环氧丙烷过渡后 包埋于环氧树脂∞ 中∀在 2∂型超薄切片机上切片 用柠檬酸铅和醋酸双氧铀双染 在 ∞ 型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纤维色素的测定 分别用水!碱 !酸 ≤ 和洗衣粉 白猫洗衣粉 对纤维材料进行处理 浴比 水Β织物 Β 温度 ε∀采用日本|n试验机株式会社生产的≥ 2 型色差仪进行纤维色素的测定 对每块试样在不同的位置测定 个数值 取平均值获得试样的色素数据∀色素测定的原理是蒙塞尔色系法 它由色调 !明度 ∂ 和饱和度 ≤ 个指标组成∀色调也叫色相 表示该颜色属于何种颜色 在蒙塞尔色系中 将颜色分为相互渐变的 个色调 并由这 个色调顺时针构成完整的色相环 每个色调分为 个色阶∀在本文中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 对各色调根据其在色相环中的位置进行量化表达 具体为红色 ) !黄红 ) !黄 ) !绿黄 ) 依此类推 如红紫 ) ∀明度表示色泽的深浅程度 若颜色变暗 则明度变小 反之则变大∀饱和度也叫纯度 饱和度变大 表示色泽的鲜艳度增加∀处理液吸光度的测定 将天然彩色棉彩选系列在水溶液或碱溶液中浸泡后 采用国产 ∂2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处理液的吸光度测定∀2结果与分析2 1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遗传基础以棕色纤维棉花种质为父本 白色纤维棉花种质为母本 配制的 个杂交组合 其所有ƒ 棉株的棉纤维颜色均呈浅棕色 即为白色与棕色的中间色∀ƒ 除分离出与亲本完全相同的白色!棕色纤维外 还分离产生了红棕!土黄和浅棕色等颜色∀从总体上看 ƒ 棉株的纤维颜色由白到棕呈现连续分布 但对同一棉株来说 上!中!下各部位棉铃的棉纤维颜色均匀一致∀将ƒ 棉株按纤维有色 包括中间色期邱新棉等 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遗传基础形成及湿处理色素变化规律的研究和棕色 与白色分成两类进行的ς 检验结果表明 有色与白色植株之比符合 Β 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表 ∀因而 本研究中的棕色纤维性状受显性单基因的控制 但表现为不完全显性≈ ∀表纤维颜色性状的遗传分析×组合≤有色棉 株≤白色棉 株•ς °彩选 号 泗棉 号≅棕色棉 ≤ ¬∏ ≥ ≅ 彩选 号 浙棉 号≅棕色棉 ≤ ¬∏ ≅ 彩选 号 泗棉 号≅绿色棉 ≤ ¬∏ ≥ ≅ 彩选 号 浙棉 号≅绿色棉 ≤ ¬∏ ≅ ς以绿色纤维棉花种质为父本 白色纤维棉花种质为母本配制的 个杂交组合 其所有ƒ 棉株的棉纤维颜色均呈淡绿色 即为白色与绿色的中间色∀ƒ 除分离出与亲本完全相同的白色!绿色纤维外 还分离产生了淡灰到淡绿等颜色∀ƒ 分离也符合绿色Β淡绿色Β白色 Β Β 的理论比例∀表明绿色纤维性状由 对不完全显性主效基因控制 并受若干微效基因修饰 基因符号为Λγ∀研究还表明 绿色纤维是由单基因位点Λγ的复等位基因所控制 属于⁄组第 染色体上≈ ∗ ∀总体上看 ƒ 棉株的纤维颜色由白到绿呈现连续分布 但对同一棉株来说 上!中!下各部位棉铃的棉纤维颜色略有差别≈ ∗ ∀2 2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形成与沉积棉纤维是胚珠外层珠被上单个表皮细胞分化产生的 其发育受多种植物激素的诱导和控制∀棉纤维发育一般经历 ∗ 由 个连续!重叠的发育过程组成 即纤维原始细胞的分化及突起!初生壁伸长!次生壁加厚和脱水成熟≈ ∀在这 个阶段中将伴随形态!生理!生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 棉纤维品质性状决定于基因型 受遗传基因控制 这是运用常规育种手段进行棉纤维品质改良的难点所在∀天然彩色棉纤维发育还伴随着色素物质的形成和积累 这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 通过对开花至吐絮时期套黑色袋子 阻止光线直接照射到棉铃中 的观察 发现套黑色袋子与不套黑色袋子在棉花吐絮时纤维颜色没有变化 表明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形成不是纤维吸收了光线中某些成分 而与色素合成酶基因在纤维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有关∀通过电子显微镜对天然彩色棉和白色棉超薄切片机的纵切面观察 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在初生壁伸长期前也就是棉铃膨胀期前 它的纤维颜色与白棉花一样均为纯白色 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形成始于初生壁伸长期之后 与纤维细胞次生壁加厚期同时进行 当纤维细胞次生壁加厚期开始 才逐渐呈现出很淡的色素 说明这时色素类物质开始在中腔中沉积 直至纤维完全成熟 即吐絮 时色素才达到其最大程度 白色棉在纤维中无染色较深的物质出现∀但棕色棉和绿色棉纤维色素的形成与沉积部位有区别 在棕色棉纤维色素集中的中腔内 存在着大量染色较深的物质 这些染色较深的物质就是棕色棉纤维的色素物质 在它外面包一层蜡质 因而洗涤时颜色有加深的趋势 同时也造成棕色棉纤维色素越深纤维素含量越低 纤维色素越浅纤维素含量越高∀而绿色棉除纤维中腔内外 在纤维的次生壁内层也存在大量染色深的物质 因而洗涤时易变色∀2 3湿处理对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影响2 3 1色调为了探索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变化规律 我们通过对天然彩色棉湿处理后色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从图 可以看出 天然棕色棉在蒙塞尔系中的色调为黄红∀随着处理的进行 棕色棉的色调数值变化趋势为逐渐减小 因而处理后棕色棉的色调有向红色色调变化的趋势 从色相环的色相位置看 棕色棉湿处理后色调将向逆时针方向变化 但变化的幅度不大 仍在红黄色调的范围内∀从图 可以看出 绿色棉湿处理后色相的变化幅度比棕色棉大得多 碱处理和水处理 后 绿色棉的色调可以变成蓝绿色调 洗衣粉处理变化更大 随着处理的进行 其色调从绿色变成蓝绿 然后变成蓝色调 最后可达紫蓝色调∀酸处理 时 色调变成绿黄 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又逐渐变成绿色调∀从总的色调变化趋势看 绿色棉化学处理后 色调将沿着色相环顺时针方向变化 与棕色棉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中国农业科学 卷图1 湿处理对天然彩色棉纤维色调的影响ƒ∞ ∏ ∏ 2 3 2 明度 从图 可以看出 棕色棉和绿色棉湿处理后色泽的明度变化规律基本类似 除绿色棉酸处理外 随着处理的进行 明度呈下降的趋势 下降的规律也基本类似∀水处理后明度随处理的进行缓慢下降 而碱和洗衣粉处理 在短时间内明度急剧下降 随后明度值基本维持一个恒定的值∀从处理后的明度变化减小看 天然彩色棉湿处理后颜色有变深的趋势 这对于改善天然彩色棉色泽偏浅情况是有利的∀图2 湿处理对天然彩色棉纤维明度的影响ƒ ∞∏ 2 3 3 饱和度 从图 可以看出 水!酸和碱处理将使棕色棉饱和度有所增加 说明处理后棕色有变鲜艳的趋势 而洗衣粉处理对棕色棉的饱和度明显下降 说明洗衣粉处理色泽将变得不鲜艳∀从图 可以看出 洗衣粉处理将明显增加绿色棉的鲜艳度 而其它处理对鲜艳度影响不显著∀但从图中的数据看 实际上水处理和碱处理的饱和度也略有增加 说明绿色棉湿处理后色彩同样有变鲜艳的趋势 但这种变化趋势不如棕色棉明显∀2 4 处理液吸光度的测定天然彩色棉在水处理过程中在变色的同时也有色素剥离现象 其中碱处理色素剥离最为剧烈 其次为水处理∀从图 可以看出 碱处理 后 色素的剥离趋缓 说明长时间处理后最终将不会有新的色素剥离下来 由此可以推断 棕色棉中的色素可以分为碱可剥离和碱不可剥离色素∀由于同等时间处理 水溶液也有色素剥离 但浓度比碱处理要小得多 因而 在碱可剥离色素中 包含有和纤维素结合较弱的水可剥离色素及结合力略强的需要碱催化剥离的色素∀由此可见 色素在天然彩色棉中和纤维期 邱新棉等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遗传基础形成及湿处理色素变化规律的研究图3 湿处理对天然彩色棉纤维饱和度的影响ƒ∞ ∏ ∏图4 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湿处理液的吸光度测定ƒ ∏∏ 素结合的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结合的多样性使在不同的化学状态下体现出不同的色素剥离特性∀由于对色素的结构缺乏了解 本研究获得的吸光度还不能换算成色素的浓度但从图 中吸光度的变化规律 可以得出棕色棉和绿色棉的色素剥离规律是基本类似的∀3 讨论3 1 本研究通过对ƒ 棉株分析资料认为 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表现型受遗传基因控制 经ς 测验ƒ 分离符合 Β 的分离比率产量!衣分和纤维品质的改进和提高 棉纤维色素一般要变浅 表现出纤维色素与上述性状呈负相关连锁遗传现象这种现象符合白色棉是从彩色棉中变异而来的观点∀棕色棉纤维色素受不完全显性单基因控制 绿色棉纤维性状表现为由 对不完全显性主基因控制 受 个位于 位点的复等位基因控制 位于⁄染色体组第 染色体上通过现有的天然彩色棉和白色棉或选用 种天然彩色棉进行杂交 无论正反交 其后代仍只能产生除白色外的棕色!绿色 种纤维色素类型的植株很难产生其它新的纤维色素类型的天然彩色棉 这与本文作者发表的有关天然彩色棉论文中所提到的观点相一致≈ ∀3 2 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形成机理与色素合成酶基因在纤维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有关 在不同发育阶段变化有所不同在初生壁伸长期前与白色棉一样均为纯白色 当进入细胞次生壁加厚阶段才慢慢出现色素直到成熟时才达到最大值∀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形成与积累的过程要消耗一部分能量 造成天然彩色棉纤维品质不及白色棉的主要原中 国 农 业 科 学 卷因 是由于纤维在发育过程中非纤维素物质的一部分被用于色素物质的形成与积累 所以天然彩色棉纤维素的积累是不充分的 它不仅降低了纤维中纤维含量 还直接参与了纤维素在纤维中色素的沉积 而且浅棕色棉和绿色棉在纤维发育过程中 由于非纤维素物质转化的不充分 从而导致浅棕色棉纤维色素较浅和绿色棉纤维色素不稳定∀棕色棉和绿色棉纤维色素的形成与沉积部位有所区别 棕色棉纤维色素集中在纤维中腔内 外包一层蜡质 因而洗涤时颜色有加深的趋势 而绿色棉除纤维中腔内外 也有色素沉积 因而洗涤时易变色 这也与本文作者和 ≥发表的有关天然彩色棉论文中所提到的观点相一致≈ ∀3 3天然彩色棉湿处理后纤维色素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天然棕色棉的色调沿蒙塞尔色相环逆时针变化 天然绿色棉的色调沿蒙塞尔色相环顺时针变化 且绿色棉的色调变化幅度比较大 变化达 ∗ 个色调∀处理后的天然彩色棉纤维有变深变艳的趋势 表明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由多色素控制∀在湿处理情况下 不同的色素产生了化学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分为 种类型 当不同结构的色素转化为类似结构 使色素具有类似的吸光谱 此时饱和度将变大 当类似结构转化为吸收光谱差别较大的不同结构时 饱和度将下降∀湿处理虽然会对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产生变化 但色素变化是有限的 如色调的变化不超过 ∗ 个色级 明度和饱和度的变化幅度则非常小 因此 可以肯定湿处理后天然彩色棉纤维有变深变艳的现象 但其变化是有限的 其最终色素的创新并培育出新的色素来需要通过辐射诱变和生物技术来解决≈ ∀≈ ± ∏÷ ≠ ∏ ∏ ΧηιναΧοττον ≤邱新棉 赵连英 天然彩色棉研究进展 中国棉花≈ ± ∏÷ ≠ ≥ ∏ ∏ √ ΧηιναΧοττον ≤邱新棉 马永根 毛建生 天然彩色棉新突破)选育成灰色新品系 中国棉花≈ ± ∏÷ ≠∏ ÷ ≠ ƒ∏÷ ≥ ∏ ∏ ΑχταΑγριχυλτυραεΖηεϕιανγενσισ, ≤邱新棉 俞碧霞 赵连英 傅杏花 天然彩色棉育种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 ≠∏ ÷ •∏≠ƒ ƒ ∏ ΧηιναΧοττον ≤ 2邱新棉 俞碧霞 吴逸飞 天然彩色棉育种初报 中国棉花≈ ≤ƒ × ∏ Γοσσψπιυμηιρσυτυμ.ΧροπΣχιενχε ≈ ≠ ∏ ≠ ∞ ∞ ∏ ∏ °∞ ∏ ∏ √ ∏ 2 ΠλαντΠηψσιολογψ≈ ≠ ∏ ≠ ∏ ∏ °∞ ≤ ∏2 ΠλαντΠηψσιολογψ ≈ ° ∏ 2 ΧοττονΦαρμινγ≈ ≥ ≤° ⁄ √ Ιντερ.Ρεϖ.Χψτολογψ期邱新棉等 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遗传基础形成及湿处理色素变化规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