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画像石的具体分析
【推荐下载】试论解读南阳汉画像石

[键入文字]
试论解读南阳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兴起于西汉中期,盛行于东汉中期,至东汉末年衰落。
随着东汉的灭亡,汉画像石的雕刻制造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试论解读南阳汉画像石。
作为历史记载的汉画像石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特殊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汉代丧葬祭祀风俗,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一、从载体上看,南阳汉画像石是一种独特的档案载体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档案载体形式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而演变。
龟甲兽骨、青铜石器、竹木简册、绵帛纸张等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作为主要档案载体被充分利用。
其中,石刻档案广泛存在,在留存至今的明清以前的中国古代历史档案中,石刻档案占据一定的比例,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石刻档案主要有刻石、碑、墓志、摩崖、宗教造像题记、石经等种类。
画像石是石刻档案的一部分,是由工匠以石为底、以刀代笔,运用多种雕刻手法雕刻而出的艺术品,主要用于墓碑、地下墓室、墓地祠堂、门阙、庙阙的建筑装饰材料。
画像石作为石刻档案的一种,主要是以图画形式(部分有文字)镌刻在石质载体上,它生动地保存了当时的社会活动信息。
1。
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精品文档资料

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精品文档资料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汉画像石是产生于两汉时代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汉代用于地下墓室、棺椁、祠堂、石阙等具有装饰性效果的石质建筑构件,大多属于丧葬祭祀的礼制艺术。
与汉代的帛画和壁画等单纯绘画不同,画像石“以刀代笔,以石为地”的特殊创作手段使它既有绘画的形式表达和审美又有刚劲的金石意趣,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汉代艺术样式,是我国汉代以前美术发展的一次巅峰,也为之后的中国美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通过对汉画像石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分析,可以体会汉代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及整体的时代精神,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汉画像石的审美价值和美学含义。
一、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一)构图从透视角度分析,宗白华先生说:“透视学是研究人站在一个固定地点看出去的主观景界,而中国画家、诗人宁采取‘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看法,以达到‘澄怀味像’(画家宗炳语)这是全面的客观的看法。
”[1]这是汉画像石以及中国美术的独特的透视原理,也是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主要区别。
汉画像石也常以连环画式的方式将表达内容平整地罗列开来,把需要描绘的对象一一安插在框定好的画格中,并且按照情节和角色分别处理成不同的样式。
比如在《二桃杀三士》中,几个人都平整的展现在画面上,但通过每个人的不同动态与神情的表现,连贯成一种故事情节,就构成了一副具有故事性的历史连环画。
除了单一的平铺罗列的构图,还有将画面分层间隔开来,每层充填不同的图案内容,来达到整体的统一。
在宴饮、乐舞和庖厨等大型活动的题材表现上使用较多。
构图不仅将主体和客体表达得清清楚楚,力求把一切都呈现在有限的画面上,还会在边框和图案空隙处以繁密的纹样加以充填。
使构图更加沉稳敦厚,琳琅满目。
这种饱满构图处理方式与当时人们积极创造、热情高涨的社会精神风貌有着紧密联系,体现了汉朝人对物质与幻想世界中所知、所感的一切,都要采纳为己有的积极心态和不懈追求。
绥德东汉画像石简述

绥德东汉画像石简述绥德东汉画像石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东北七公里的老城山顶上,是绥德县博物馆的馆藏重点之一。
绥德东汉画像石是指出土于绥德县的东汉时期的石刻画像,自从发现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被誉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这些画像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东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都具有重要价值,也为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绥德东汉画像石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绥德县城东北七公里的老城山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了丰富的文物,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石刻画像。
这些画像石题材广泛,包括人物、花鸟、动物、神话传说等,形态生动,雕工精细,是研究东汉时期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的珍贵资料。
这些画像石的发现让绥德县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发现东汉石刻艺术的重要地区之一,也为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据文物专家介绍,绥德东汉画像石的题材非常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人物为主题的画像石。
这些画像石中的人物面部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东汉时期人物的风采和生活场景。
画像石中的人物形象多样,有的是官员骑马,有的是士兵持戈,有的是家庭和睦,有的是少女豪情。
这些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为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绥德东汉画像石中还有不少以花鸟为题材的画像石。
这些画像石中的花鸟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羽毛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显得栩栩如生,显示了东汉时期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画像石中的花鸟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展现了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为研究东汉时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绥德东汉画像石中还有一些以动物为题材的画像石。
这些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东汉时期动物的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生活状态和习性。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风格赏析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风格赏析两汉文化看徐州,作为徐州标志性的文化底蕴之一,徐州汉画像石代表了中国汉画像石的最高艺术成就,其数量和质量以及艺术形式在全国均首屈一指。
作为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依据,汉画像石无论是从构图、造型、雕刻手法还是装饰特色等方面将成为当今美术考古与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一、内容题材汉画像石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作为全国四大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的徐州,对汉画像石题材的选择,可谓丰富多样,天上人间,历史现实,无奇不有,囊括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主要归纳有以下几类:一是生产活动类。
主要是表现汉代的生产劳动场面。
二是社会生活类。
反映现实封建贵族及墓主人生前钟鸣鼎食、舒适安逸生活,这类题材在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出现较多。
三是历史故事类。
四是远古神话类。
五是祥瑞图像类。
六是天文星象类。
七是装饰图案类。
汉画像石丰富多样的题材正是对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民俗、愿望。
(瑞兽行云图东汉)二、夸张精练的造型“造型是运用艺术手段依循美的规则,将处于变化运动中的事物予以概括、综合、凝聚、固定的物化与升华的过程;创作过程中对形象的提炼、加工以至必要的夸张、变形,都是为了更有效地突出形象本身审美特点;造型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揭示艺术主题的一种手段。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造型”与“传神”两者相辅相成。
在汉画像石的图像造型是对形象外部形貌和特征的把握与刻画,在以线造型的基础上进行精雕细刻。
三、饱满均衡的构图构图是绘画艺术的基础。
也是艺术家传达艺术的第一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构图又称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被认为是“画之总要”等。
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上,恰当地安排和处理图像之间的位置和关系,非常之重要。
汉画像石的出现,使中国美术产生了一次质的升华。
汉画像石的构图章法、布局排列有序,已形成独立的构图。
徐州汉画像石构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散点透视、、分层分格、饱满均衡、对称呼应。
汉代画像石的类别及特点

汉代画像石的类别及特点
汉代画像石是一种用石材雕刻人物形象,多用于墓葬中的艺术品。
按照主题可以分为宗教、神话、历史、日常等类别。
其中宗教类画像石主要描绘佛教和道教的形象,如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神话类则包括古代神话中的神祇和传说人物,如女娲、夸父、神农、尧舜禹等;历史类则是以历史人物为主题,如武则天、刘备、曹操等;日常类主要是生活场景的描绘,如庄园、宴会、打猎、钓鱼等。
汉代画像石的特点是雕刻技艺精湛、形象逼真、细节描绘丰富。
此外,画像石的面积较大,通常用于墓葬内部的展示,在墓葬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介绍汉代画像石的发展情况。

介绍汉代画像石的发展情况。
汉代画像石是指在汉朝时期刻制的画像石,它是我国古代石艺创作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汉代画像石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早期阶段(西汉初期-中期):西汉初期出现的画像石主要以从西域传入的摩崖石刻方式呈现,这些画像石一般为佛教题材的摩崖石刻,表现了佛陀、菩萨等形象。
这一阶段的画像石多数为浅浮雕或高浮雕,线条简练、造型朴实。
2. 中期阶段(西汉中晚期-新朝初期):这一时期的画像石开始出现在宫廷墓葬中。
画像石上的刻画内容涵盖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包括皇族、贵族、官员和平民百姓,石刻技艺也逐渐精细化。
同时,也出现了专门制作画像石的工匠,他们独特的技艺和风格使得画像石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3. 晚期阶段(东汉晚期-三国时期):在这一时期,汉代画像石的技艺和艺术风格进一步发展。
石刻技法更加熟练,刻画细腻而生动。
画像石上的形象呈现了更多的细节,包括服饰、饰物、表情等。
同时,画像石的主题内容也更加广泛,不仅有人物形象,还有动物、自然景观等。
在整个汉代期间,画像石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从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石成为了研究汉代社会文化、审美观念和生活风俗的重要证据。
汉代画像石不仅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石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一、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古代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产生了社会分工,在业余的工匠中产生了专业的画工。
从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位走上美术舞台的是民间画工,之后是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家。
可以说画工画是宫廷画和文人画根植的沃土。
经过了千年绘画艺术的发展,到了汉代,已经达到了中国民间美术较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画像砖可谓是中国时间最久、分布最广、作者众多、品种最丰、受众最多的艺术形式之一。
汉代汉王朝建立之初总结亡秦的教训,实施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奉行黄老哲学。
汉初的各项政策,使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因此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汉初经济和政治都有所发展和繁荣,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因此这一时期在政治、外交和思想上都达到空前的统一和繁荣。
画像砖、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服务于丧葬礼俗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
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画像砖则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
首先从材质和制作方法上来讲,二者有比较清楚的区别。
画像石是汉民采集石料雕刻上图画形成的。
画像砖则是用黏土为料,在烧制的前后进行印模压印、彩绘、雕刻等工序制作而成的。
画像砖和画像石使用于祠堂、碑阙、墓圹甚至是建筑。
从功能上来看,二者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又是一种室内装饰。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生动地记录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民俗等诸多方面,完全可以视之为“汉代的百科全书”。
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序》中,曾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是“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
同时,在这个历史上,也在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鲁迅先生也称赞它“气魄深沉雄大”,并且多次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价值。
汉画像石简单线条的艺术风格

汉画像石简单线条的艺术风格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其中的简单线条艺术风格,展现出汉代艺术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画像石是汉代的一种墓志文化产物,以石材为基本材料,雕刻上面人物、神鬼、马、龙、凤、花卉、飞禽兽等题材的图案。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物画像。
画像石顾名思义即是以雕刻人物形象为主的石刻艺术品。
汉画像石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汉画像石的简单线条艺术风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线条简洁清晰汉画像石的线条非常简洁清晰,没有过多的繁复装饰和细节描绘。
画像石以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态,线条流畅有力,形象生动。
这种简洁的艺术风格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也让观者在简单的线条中感受到了深刻的艺术魅力。
二、错落有致在画像石的布局上,简单线条的艺术风格体现为错落有致。
人物形象的布局往往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构图的,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空间感,形成画面的美感和协调性。
通过这种错落有致的布局,汉画像石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既有层次感,又不失简约大气的特点。
三、形象生动尽管汉画像石的线条简单,但是在形象的刻画上却生动而传神。
通过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躯体、面部、衣饰等细节,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受。
在这种简单线条的艺术风格下,人物形象往往更具有张力和美感,展现出了古代艺术家对人物形象的精准把握和深刻理解。
四、节奏韵律在汉画像石的线条艺术中,往往能够感受到一种节奏韵律之美。
线条的简洁和流畅,使得画面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美感和韵律感。
观者在观赏画像石时不禁会被这种韵律所吸引,从而产生愉悦的艺术享受。
汉画像石的简单线条艺术风格,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文化意蕴。
这种简约的艺术表现风格,反映了古代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创作理念。
在当代,汉画像石的简单线条艺术风格仍然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关嫦娥奔月画像石的美丽传说
嫦娥是中国古典神话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成为我国十大古代爱情故事之一。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古籍中有不同的记载,如《归藏》日: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淮南子·外八篇》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嫦娥原名姮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遂改为嫦)。
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
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
嫦娥奔月画像石于1964年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市小西关汉墓,现藏于河南南阳汉画馆,创作时间为东汉。
画面左上方刻一月轮,一只蟾蜍蹲坐月中。
其右刻一女子为嫦娥,头梳高髻,人首蛇身,身着宽袖长襦,双手前伸,臀部有双爪,后拖曲尾,面向月轮,作翩然升腾状。
画面周圈云气妆点缭绕,大小不等的九星散布其间,象征九个星宿环绕周边,渲染了嫦娥奔月的神秘气氛。
画面丰美,繁而不乱,云气以优美的圆弧线环绕整个画面,形象饱满,充满神秘感和艺术美感,嫦娥飘然飞天的形象得到完美呈现。
汉代崇尚厚葬,古墓画像石文化应运而生,而嫦娥奔月图则是这一时期画像石的精品之作,侧面反映了汉代艺术的空前繁荣。
中国邮票总公司曾以画像石为题材发行过一套共六枚邮票,其中第六枚就是嫦娥奔月图。
该画像石还是国家一级文物,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曲阜旧县门阙庭院画像石的地主生活
曲阜旧县门阙庭院画像石出土于山东省曲阜旧县村,创作时间为东汉,雕刻手法采用平面浅浮雕,现藏于山东曲阜文化管理委员会。
画面用鸟瞰式散点透视刻画了一座汉代封建地主庭院的布局结构和一般地主家庭的娱乐活动。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东汉产生了一些强大的地主家族,被史书称为“大姓”、“著姓”和“名族”, 加上政权建立之初的放任态度,东汉时地主大量囤积土地,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
曲阜旧县门阙庭院画像石就直面地反映了地主的奢华的生活。
画面中分为左右两院,右边前面为大门,左右有双阙,右侧门虚掩,后一露半身的守门人;前门与堂屋之间的宽敞院落,堂屋敞开,有伎人正在表演乐舞百戏;中门半掩,后一人露半身看向院内。
左边为侧院,以侧门连接中庭;侧院有一人向左低头跪拜,旁边一人立。
后院与前院楼阁相连,楼上一人抚琴,一人相对而坐。
曲阜旧县门阙庭院画像石内容生动丰富,符合汉画像石事死如生的纪实特征,其庭院结构也反映汉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地主家庭豪华深重的住宅生活,对汉史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曲阜画像石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称鲁县,又称孔孟之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曲阜还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曲阜画像石主要出土于曲阜的南辛镇、董庄、张家村、旧县村、徐家村、于家村、大屿村、孔林、梁公林、西颜林等地,共三十余块,创作时间均为东汉,其中徐庄村出土的一石上提有“延熹元年十月三日(公元158年)始作此食堂……”的字样,为曲阜画像石的研究提供确切的时间依据。
现多藏于山东省曲阜孔庙。
曲阜画像石内容广泛,包括神话传说如东王公与西王母(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额共被奉为道教尊神);奇珍异兽如二龙穿壁、翼龙和禽兽;人物故事如周公辅成王等;生活场景茹车马骑行、楼阁门阙、人物相会、乐舞百戏等,刻画生动传神吗,再现了汉代的生活状况和神话信仰。
曲阜画像石的主题鲜明,构图简洁,有的画像石菱纹分层或分格,清晰明了,十分生动。
在雕刻手法方面则多种多样,有浅浮雕、阳面刻及凹面刻等,雕刻精湛,技艺高超。
曲阜作为名称,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在此出土的画像石也因数量较大,内容广泛,写实性强,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研究的重点对象。
军帐营汉墓画像石展现了什么场景
南阳,是河南省省域次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南都”、“帝乡”之称,东汉时为仅次于首都洛阳的第二大都市。
河南南阳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发现了众多的汉墓葬遗址,因而也是中国画像石出土的高产区之一。
军帐营汉墓画像石就是1966年在河南省南阳市东北的军帐营村发现的,共九幅,创作时间为东汉,雕刻手法采用粗线条减地浮雕,现藏于河南南阳汉画馆。
军帐营汉墓画像石均是刻在墓室门、主室门、耳室门和过梁上,是典型的汉墓画像石所在。
内容包括人物场景、舞乐百戏、珍奇动物等,再现了墓主人的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也体现墓主人较高的社会地位。
其中的人物均侧身而立有,头戴冠,身穿长袍,双手执笏或节的官吏,后为执棨戟的门吏一旁守候。
而乐舞百戏图中有人引长袖而舞,单臂倒立于樽上,也有俳优(古代的滑稽演员)戴假面露腹挥臂作滑稽状表演。
珍奇动物图中分别有狮牛相斗、羽人持仙草戏龙和羽人乘飞廉等内容。
军帐营汉墓画像石属于东汉早期画像石兴盛时期的作品,内容丰富,造型生动,刻画精准,其中部分画像石上以红白涂色,使得画面生动醒目,富含艺术美感,体现当时高超的雕刻技术,对汉墓葬文化和东汉时期封建贵胄的生活的研究
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