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各州县明清文科进士散布

合集下载

内江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内江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内江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三尺剑十年书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丑陋的富顺人》的文章,文中说:“富顺人好自吹自擂。

我在《富顺赋》中,写了这么两句话:巴地将军蜀国相,富顺才子内江官。

这两句中提到的四个地方,就数富顺的行政级别最低,成就最薄,然而其人自吹自擂也最凶。

当地人动辄就将‘才子之乡’挂在嘴边,溢于言表。

试想,人家‘状元之乡’,又该是怎样的自豪呢?”我觉得三尺剑十年书说得深刻、尖锐。

确有富顺人躺在先人的成就面前沾沾自喜、洋洋自得,感到骄傲、自豪。

有的还振振有词的说:“在明270余年,经过礼部会试合格及皇帝亲自策问的殿试而取得进士的,全县就有134人,占四川进士总名额的1/10左右,居全省之冠。

”(见《富顺:另一种阅读方式》)果真如此么?非也!据本人从清人李周望(清康熙36年〔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简称《碑》)、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简称《索》)查得四川各州县在明朝共考中文科进士“1303+17”人。

这“17”,是指《碑》《索》中的崇祯15年“赐特用出身”榜263名人中四川有17个。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

’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

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

‘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

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查得富顺县在明朝中文科进士有郭廉等共100人,而内江县在明朝中文科进士有熊文绶等共106+1人。

富顺县100名进士只占四川进士总名额1303名的1/13,并非1/10,且少于内江106人,怎能说“居全省之冠”呢?是不是有点“自吹自擂”之嫌呢?内江在历史上,即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丙辰(716年)出了一个状元叫范崇凯;而富顺在历史上,从未出过鼎甲人物,实为遗憾。

巴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巴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巴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巴州,(今巴中市巴州区),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5名,现录出。

巴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东汉和帝刘肇永元三年(91)分宕渠县置汉昌县(南朝梁改梁广县,北周改化成县);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二年(503)于汉昌县置大谷郡,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三年(514)于大谷郡北置巴州;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607)罢州置清化郡;唐朝时,巴州、清化郡几次更迭,州、郡治均在化成县;宋巴州属利州路;元巴州属广元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省倚郭县化成县入巴州,并降州为巴县,改属保宁府,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巴州;清沿明制;民国二年(1913)废巴州建立巴中县;解放后,隶属达县地区,1993年7月5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巴中地区,撤销巴中县设县级巴中市,2000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及县级巴中市,设地级巴中市,原县级巴中市区域设为巴州区。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找,得出:巴州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5名。

现将这6名文科进士科年、甲第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巴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周建邦明嘉靖17/2/90《索》2196《碑》719巴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唐正恩清道光30/3/19《索》62《题》972周绳武清光绪2/3/114《索》2203《题》1127余堃清光绪16/2/17《索》2325《题》1223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题》、《索》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题》、《索》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2013年4月24日余焕文清咸丰10/2/7《索》2336《题》1021 李含菁清光绪15/3/69《索》1325《题》。

安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安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安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四年(575)设普州和安岳县,(建县时,因治所建在铁峰山上,四面险固,故取“安居于山岳之上”之义而得名。

)州县同治一城,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普州并入资州,唐高宗李渊武德二年(619)分资阳郡复置普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改普州为安岳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复为普州,宋设羊石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废普州存安岳县,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1662)省安岳县入遂宁县,康熙十六年(1677)又省入乐至县,清世宗胤禛雍正七年(1729)复置安岳县,属潼川府,1912年直属四川省,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先后隶属遂宁专区、内江专区、资阳地区。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安岳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2名。

现将这25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安岳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黄珏明永乐2/3/86《索》1531《碑》84王缙绅明永乐13/3/39《索》223《碑》130孙茂明正统13/2/29《索》569《碑》224杨冕明天顺1/2/55《索》1701《碑》264徐珪明天顺8/3/154《索》955《碑》299王璿明成化2/3/177《索》204《碑》315尧卿明成化5/3/21《索》1197《碑》326汤佐明弘治6/3/174《索》1166《碑》462汤绍恩明嘉靖5/2/15《索》1166《碑》646彭世爵明嘉靖20/3/152《索》1369《碑》745窦可进明万历44/2/36《索》1008《碑》1173张任学明天启5/3/148《索》439《碑》1239王起峩明崇祯13/3/164《索》295《碑》1326安岳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张象翀清康熙3/3/65《索》449《题》152邹绍观清嘉庆10/3/107《索》929《题》722谭言蔼清嘉庆14/2/58《索》96《题》742周元位清嘉庆14/2/60《索》2192《题》742王炳赢清嘉庆19/2/70《索》334《题》768廖运发清嘉庆22/3/27《索》9《题》782王炳麟清道光9/3/97《索》334《题》861陶绍绪清道光30/2/50《索》2239《题》970周丕澧清咸丰6/2/96《索》2192《题》1002田瀛海清同治13/3/98《索》1872《题》1104袁希璋清光绪2/3/124《索》1349《题》1128谢世珍清光绪20/2/123《索》123《题》1263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资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资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资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西汉武帝刘彻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资中县;南北朝时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置资州,治在阳安县,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二年(560)移治资阳县;隋文帝杨坚开皇七年(587)移治盘石县,隋炀帝杨广大业初改资州为资阳郡;唐高宗李渊武德元年(618)复名资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又改为资阳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又复名资州;元朝废资州,并入简州,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末明玉珍复置资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降资州为资县;清世宗胤禛雍正五年(1727)复置升为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废本州改为资中县。

建国后曾属资中专区,1950年3月改为内江专区。

资州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出了一个文科状元骆成骧。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找,得出:资州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8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3名。

现将这21名文科进士科年、甲第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资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陈铿明洪武30夏/3/17《索》2173《碑》66田琼明永乐2/3/268《索》1870《碑》93李芳明永乐22/3/55《索》1281《碑》174向敬明正统10/3/66《索》904《碑》221吴镃明景泰2/2/8《索》872《碑》231王祥明景泰2/3/5《索》262《碑》235宋有文明景泰5/2/92《索》1020《碑》248邓本端明天顺4/3/29《索》600《碑》281饶裕明成化8/3/22《索》2358《碑》340张万钟明成化14/3/205《索》489《碑》381邓明明弘治3/3/41《索》601《碑》440张元电明正德3/3/92《索》411《碑》539邓继会明正德12/3/54《索》596《碑》596向宗哲明嘉靖14/3/75《索》411《碑》706孙宏轼明嘉靖17/3/44《索》564《碑》722周冕明嘉靖20/3/4《索》2226《碑》738眭明才明嘉靖26/3/136《索》1910《碑》778蔡如蕙明天启5/3/106《索》1584《碑》1237资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郭维键清道光13/3/20《索》138《碑》骆成骧清光绪21/1/1《索》2249《碑》郭灿清光绪21/2/22《索》154《碑》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西充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西充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西充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唐高宗李渊武德四年(621)分南充、相如二县置果州,同年又析果州的南充、隆州(阆州)的南部和梓州的盐亭置西充县,隶果州,因县境位于南充之西,加之古有西充国名,治内有西充山,故名西充;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流溪县并入西充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撤西充县入南充,洪武十三年(1380)再析南充置西充县(原流溪县留南充),之后一直至今,西充县名未变。

1949年12月14日西充和平解放,先后隶属南充专署、南充专区、南充地区、南充市。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西充县在明朝有文科进15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6名。

现将这21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西充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马廷用明成化14/2/109《索》1937《碑》370马金明成化20/3/110《索》1952《碑》409马龠明弘治12/2/82《索》1953《碑》485王秉良明弘治18/2/4《索》219《碑》513李秉仁明正德12/3/132《索》1230《碑》599杨敷明嘉靖23/3/196《索》1699《碑》764张文渊明嘉靖35/2/78《索》402《碑》827袁谏明万历23/3/241《索》1343《碑》1072刘文琦明万历29/3/58《索》1960《碑》1095李兆明天启2/3/201《索》1258《碑》1221李完明天启2/3/275《索》1251《碑》1225冯韬明崇祯1/3/202《索》1065《碑》1259王选明崇祯1/3/259《索》1044《碑》1261李乾德明崇祯4/3/65《索》1295《碑》1272庞昌胤明崇祯10/3/240《索》5《碑》1314西充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姚恪清雍正8/3/115《索》1387《题》388黄瑞鹤清乾隆1/3/224《索》1532《题》422李庄清嘉庆25/3/123《索》1281《题》811李昶清同治7/3/37《索》1264《题》1072范尧清光绪16/3/170《索》1424《题》1234王荃善清光绪21/3/72《索》282《题》1279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富顺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更新)

富顺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更新)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自隋至清,各王朝开设科目进行考试,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科举考试,既不问家世,也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是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即科举考试,不仅对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就是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士”则是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符号,是学子经过童(府、县)试、乡(省)试、会(全国)试中试后,再参加殿试(或称廷试)并通过传胪(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而获得的最高也是最后的学位。

即“进士”必须经过殿试(或称廷试)及传胪才能取得。

有的虽经过殿试,也取得好名次,但未通过传胪也得不到进士称号。

如清嘉庆24年己卯科武举考试,徐开业、梅万青已获取一甲第一、三名,即状元、探花,因传胪未到而被出名,榜眼秦钟英被推升为状元。

明清两朝都设立有“进士题名碑”,是在殿试揭晓后(大金榜是鈐盖上“皇帝之宝”玺印后张挂於东长安门外长安街;小金榜於传胪日由奏事处进呈供皇帝御览后,交大内存档。

现存的大小金榜均藏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由礼部具题,工部给银,交国子监立石题名,石上镌刻有(与大、小金榜一样的)进士姓名及甲第和籍贯(含省、府、县三级)。

这些“进士题名碑”全部立於北京国子监左侧孔庙大成门外。

所以“进士题名碑”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好的历史物证,“进士题名碑录”则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有力的历史文献。

一、富顺明朝文科进士总数说富顺学子在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期间考中文科进士有多少人呢?《富顺文庙》(公元2004年王孝谦主编)说有132人,《宋志》(公元1931年宋育仁主编)说有132人,《四川通志》(公元1816年常明主编)说有107人,《叙州府志》(公元1896年王麟祥主编)说有132人。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

再录 ;二是 写志者对 “ 进士 ”概 念不 清 ,把不能认做 县 人 ,则只能 算成 富顺 的进士 ,而 不能算 成 荣县的 “ 进 士”的当成 了进士 ;三是把 “ 户籍在外地 ,而原 进 士 。同此道 理 ,那些 外 籍富顺 人考 中进 士 ,就 只 籍 ( 或祖 籍 ) 在富顺 ”的进士当成了富顺的进士 ;四 能算 做外 籍地 的进士 ,不 能再算 做 富顺的进 士 。就 是把外地的进士 当成了富顺的进 士。 说隆 昌吧 ,按周振鹤主编的 《 中国行政 区划通史 ・ 明
名,榜眼秦钟英被推升 为状元 。 ( 1 8 9 6 年王麟祥 主编 )i 兑有1 3 2 人 。现有 人说 “ 仅此

2 L T , L 1 每 第

朝 中进士 1 3 9 人 ,其中有范 氏一 门七进士 ,熊氏一 第四次移 民入 川 ,有湖广 ( 湖北 、湖南 )、浙江 、广
门五进 士 ,李 氏一 门 四进士 ” ( 徐玉 才 : 《 岁月倾 东 、福建 、安徽 、江西 、陕西 、甘肃 、山西 、云南 、
万 历十 五年 问 ,全县 共考 中进 士5 0 名” ( 高仁斌 :
《 富顺 :另一种阅读方式 》 )。而2 0 0 8 年 7 月于网上 以前的土著乃是凤毛麟角。那些从外地 ( 比如湖广 )
所传 《 明代 富顺进 士考 证 》说 只有 1 0 0 名 。1 0 0 个 与 移 民到 四川 ( 或 富顺 ) 的人 ,其原籍 ( 或祖籍 ) 在外 1 3 0 几个 ,相差3 0 多个 ,差距为何这么大 ? 地 ,他们 的子孙考 中进士 ,是算做四川 ( 或富顺 ) 的
可磨 灭的影 响 ,就是对 世 界文明也 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大成 门外。所 以 “ 进士题 名碑 ”是查找进 士姓 名的最 进士题 名碑录 ”则是查找进士姓 名 响 宋 以后 , “ 进 士科 ”成 为科 举 制度 中的唯 一科 好的历史物证 , “ 目。入明 以后的 “ 进 士”系学子经过童试 ( 县 、府 、 院 )、乡试 ( 省 )、会试 ( 全 国 )中式后 , 再 参加殿 的最有 力的历史文献。

明清进士籍贯归属中的问题

明清进士籍贯归属中的问题

明清进士籍贯归属中的问题展开全文涉及到明清科举的计量研究,都会碰到进士的籍贯归属问题。

而籍贯归属的处理规则有差异,则会导致进士地理分布上的计量差异。

由于籍贯记载歧异的原因比较多,所以不同的研究者在进行计量时,结果都不会完全一致。

故执其一端,是此而非彼,均非良策。

而追求籍贯归属上的绝对准确,更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一、籍贯归属歧异的基本情形明清进士籍贯归属上之所以发生歧异,根本的原因是史料记载上存在歧异。

归纳一下,大略有以下几种情形:其一、史料错误。

最让人头痛的就是这种情形了,因为如果缺乏旁证资料,这类错误有时根本无法发现,更别谈纠正了。

例如:永乐二年进士朱光才,明俞宪《明登科考》作广西柳州人;张朝瑞《明贡举考》卷二永乐二年会试题名作广西柳州府,但注云"或曰湖广郴州"。

《万历广西通志》卷一四选举志二本科进士题名:"朱光才,柳州府人。

"下注:"二人乡试不知何科。

"(按:另一人为文彬,礼部侍郎,柳城人。

)《乾隆柳州府志》卷二二《选举》本科进士题名作柳州人。

粗看之下,这条记载并无多大问题,《明登科考》、《明贡举考》都是专门的进士题名著作,而《万历广西通志》更是明代成书的,三种书记载的可信度很高。

但是,我们在明黄佐《南雍志》卷一五《储养考·进士题名》中,却发现朱光才的籍贯作湖广郴州人。

张朝瑞的注,也可能因此而来。

进一步查《万历郴州志》卷四《科贡表》本科进士题名,有朱光才,注"见传",且同卷举人表朱光才乡举科年在洪武壬午;卷一六《人物传》的传文虽然简略,但毕竟算是立传了。

再检《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二,永乐十五年八月"戊午,升……户部郎中朱光才为陕西布政司左参政"。

据此线索,继续检《康熙陕西通志》卷一七陕西布政司左参政题名,正作:朱光才,湖广郴州人。

《万历郴州志》卷一六朱光才传《南雍志》上的进士题名过录自旧志,而旧志的题名有较大可能来自当时立在南京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各州县明清文科进士散布四川在科举时期的文科考试中,总的形势是不够理想的,尤其是在明清时期。

从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落款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落款碑录索引》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落款录》进行查找,得出四川各州县在明代共中文科进士1377+17人,占明代文科进士总人数24595人的%,即约1/;在清朝共中文科进士748人,占清朝文科进士总数28849的%,即1/。

四川各州县明代文科进士散布情况如下表:
四川各州县明代文科进士散布情况表
在明一朝共进行过89次文科考试,产生了89个第一名(状元)、89个第二名(榜眼)、89个第三名(探花)。

四川省在明代的文科进士1377人中,只出了一个状元,(在只有10名进士的新都县,即正德六年〔1511〕的杨慎)三个榜眼(有2个在只有6名进士的长宁县,即正统10年〔1445〕的周洪谟和天顺4年〔1460〕的李永通,另一个是在有91名进士的巴县,即成化23年〔1487〕的刘春),2个探花(一个在有27名进士的遂宁,是嘉靖8年〔1529〕的杨名,另一个在只有2名进士的罗江县,是嘉靖11年〔1532〕的高节)。

四川各州县在清朝文科进士散布情况如下表:
四川各州县清朝文科进士散布表
在清一朝共进行过112次文科考试,由于顺治九年(1652年)和顺治十二年(1655年)分“满”“汉”两榜,共产生了114个第一名(状元)、114个第二名(榜眼)、114个第三名(探花)。

四川在清朝的文科进士748人中只出有一个状元——光绪二年(1876年)资州(资中县)的骆成骧,一个榜眼——顺治18年(1661年)遂宁的李仙根,一个
探花——道光18年(1838年)大竹县的江国霖。

前面所说“1377+17”中的“17”是指《碑》《索》中的崇祯15年“赐特用身世”榜263名人中四川有17个。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及第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

’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

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昔时通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

‘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身世。

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身世榜不能视作进士。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21年3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