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报告】农业生态学实验报告
农业生态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我国大力推进农业生态学研究与应用。
本报告以农业生态学实习为背景,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期为我国农业生态学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 体会农业生态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农业生态学基本理论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生态工程等。
通过学习,我们对农业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多个农业生态园,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主要包括:(1)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生物多样性较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2)林业生态系统:以树木为主体,生物多样性较高,生态环境较为稳定。
(3)渔业生态系统: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生物多样性较高,生态环境较为复杂。
3. 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实习期间,我们了解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如:(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水、空气等资源通过生态系统循环利用,实现能量流动。
(2)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通过生态工程,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循环利用。
4. 农业生态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多个农业生态园,了解了农业生态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1)生态农业模式:通过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2)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有机农业:推广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四、实习体会1.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农业科学等多个领域。
农业生态学实习报告

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生态学实习报告系、院:环境与资源专业班级:农业资源与环境121班姓名 : 布祖热学号:201218070112指导老师:李永春、钱老师农业生态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了解野外工作的基本步骤,练习观察竹子的生活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野外研究工作的方法;掌握土壤的采集,竹子的测量、施肥的方法,学会使用检索表鉴定雷竹林的年龄、高度、胸径;了解植物资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野外实习,初步学会和了解生态学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熟悉生态学在森林工作的基本方法。
掌握野外实习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
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通过学习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会合作达到成功带来的乐趣。
采集雷竹林的土壤,通过实验测出其水分、有机质的含量、水解性氮的含量、速效钾的含量、有效磷的含量,和PH值。
通过跟农户进行交流,提高自己跟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和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
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我们也开开眼界了,多多观察,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
通过分好几个组去完成任务,提高我们的合作能力。
我们冒着大雨去实习、去搜集资料,可以磨练我们意志和毅力。
在农户的介绍和讲解下,我们比较清楚地掌握了分竹子的岁数,还有高度,知道了怎么施肥竹林,施多少、何时施,年产量和总利润。
我们在老师的领导下去了我们学校的实习基地,在这里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还种了种拦笆的草,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和化肥流入水体。
野外环境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野外作业工作量大,时常还要忍饥挨饿,跋山涉水,顶酷暑冒风雨,这种艰苦的环境对磨练我们的意志,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农业生态学野外实习使我们从课堂走向自然,在千姿百态的自然界中去了解形形色色的竹子种类及生态习性,这是比课堂教学更为复杂、生动的学习方式,它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二、实习内容与时间安排1. 时间与安排实习时间为:2014-3-29~2014-3-30实习地点:太湖源、浙江农林大学实习基地、一家农户的雷竹林第一天去了实习地点,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了我们学校的实习基地,还去到处观察了竹子还有竹笋。
生态学实习报告(通用10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通用10篇)在当下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10篇生态学实习报告,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生态学实习报告篇一1.自然环境特征青城山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约30°54′n和103°35′e。
全山有36座山峰,诸峰环绕状如城廓,山上树木茂盛,终年青翠,故名青城。
全境周围120km,保护面积壹伍22hm2.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年平均温度℃,最热月极端温度℃,最冷月极端温度一℃;平均相对湿度81%;年降水量;无霜期271d(数据由成都市气象局提供)青城山地质地貌上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壤,母岩为侏罗纪紫色砂岩、泥岩和砾岩的坡积物。
2.植被概况青城山风景区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
根据青城山样地调查资料、野外路线踏勘记录的植物种类及《中国都江堰市植物名录》中所记载的青城山植物,初步估计植物346种,其中蕨类植物51种,隶属于26属l6科,种子植物295种,隶属于192属90科。
其中裸子植物7种6计青城山约有维管属5科;双子叶植物252种169属77科;单子叶植物36种22属8科。
植物区系有明显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
青城山森林植被可以分为2个植被型5个群系.常绿阔叶林类型基本处于稳定阶段,尽管个别样地受人为影响,一些阳生性的落叶成分侵入林内,使群落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质。
但是,目前常绿树种发育良好,落叶成分缺乏更新幼苗。
预计经过一段时间群落会演替为顶极群落;暖性针叶林中针叶树种杉木生长发育情况不良。
而常绿阔叶树种在群落中发育良好。
据此可以断定,群落中杉木的地位将会被常绿阔叶树种替代,暖性针叶林将演替为常绿阔叶林。
3.青城山森林植被种间联结的特点青城山森林植被乔木层和灌木层常见种群的联结关系大多数未达到显著程度,种对问的独立性较强,种间联结存在明显的松散性。
关于生态实习报告三篇

生态实习报告关于生态实习报告三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
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态实习报告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态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与意义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可见,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课程基础之一。
通过农业生态学的课程实习,让我们了解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以及农业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此外,实习过程中要求遵守实习纪律,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有事必须经教师同意方能离队。
注意安全,防止任何意外事故的发生。
全面认真地完成所交给的实习任务,做好实习笔记,认真完成实验分析,为撰写实习报告做准备。
按时完成实习报告,并保证报告的质量。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时间:20xx年1月5日星期四早上8点—11点地点: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三、实习内容在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参观了培养基质高温灭菌区、接种室、培养室。
听在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工作的杨老师讲解人工食用菌的接种,栽培过程。
首先在培养基质高温灭菌区参观,看到了搅拌机,培养原料,从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的杨老师那里学习到了食用人工菌的接种基质及培养原料的配制。
初步了解了食用人工菌的栽培方法。
培养基质的原料由80%的木屑、15%的棉子壳和腐料组成。
腐料一般加适量的玉米粉或米糠。
不能用含油脂的植物作为原料,如桉树、松树等。
其中棉子壳要用3%的石灰水浸泡。
人工食用菌的接种、栽培流程中应注意:1. 原料准备:原料要注意粗细搭配,80%的秸秆、高粱、15%营养料、2.5%的石灰、2%的石膏粉和0.5%的普钙、磷肥。
其中石灰和石膏粉的作用主要是调节酸碱度。
2. 水分的控制:保证原料不干不湿,用手捏时不出水放开时会散开。
3. 装袋,高温消毒:用17cmX38cm规格的塑料袋装包,在0.15压力、110℃的高温消毒3-4小时是最关键的,可以防止生霉。
生态学实习报告汇总5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汇总5篇生态学实习报告篇1实习目的1:(1)巩固和加强生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为林学、森保、环境、生物学专业课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2)使学生掌握生态学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方法;(3)使学生懂得并能正确地使用生态学调查一些常用的工具;(4)熟悉和掌握野外工作的一些安全操作常识,增强实习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5)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习目的2: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与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走出课堂,体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三.实习意义: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
2.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会合作达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4.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四.实习内容以及体会:我们于20某某年6月16日开始了生态学综合实习。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在实习实习期间我感触很多,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野外实习是个很好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此次实习实习的第一个项目是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景区进行的,我们主要的任务是认识崂山地区的植物,并了解其经济药用价值;对崂山地区的植被进行调查。
虽然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领略北九水的美丽风光,但是由于我以前去过北九水,所以这次实习也就没太注意已经看过的美丽风景。
一天的时间,我们置身于风景如画的北九水,亲身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更加的激发了我对生态学学习热情。
爬山总是很累的,但是如果是集体爬山就会变得很有意思。
农业生态学实习报告

农业生态学实习报告一、引言本次实习是我在农业生态学领域的实践经历,旨在加深对农业生态学原理和实际运用的理解。
通过观察和实地调研,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本报告将就实习期间所涉及的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实习目的1.加深对农业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我旨在巩固和拓展在课堂上学到的农业生态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运作机制。
通过观察和调研,我希望对农业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有更深入的了解。
3.掌握农业生态技术的实际应用。
通过实习,我将学习和运用一些常见的农业生态技术,如有机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以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实习内容1.参观农业生态系统实验基地。
我参观了某农业科研机构的农业生态系统实验基地,实地观察了基地内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各种农业生态技术的应用效果。
2.研究有机农业的实际操作。
我参与了一家有机农场的实际操作工作,包括有机肥料的制备、施肥和有机农药的使用,亲身体验了有机农业的耕作方式和技术要点。
3.调研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我前往农村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可持续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保持农业生态平衡方面的措施和经验。
四、实习成果及分析1.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认识提升。
通过实地观察和与专家交流,我进一步了解了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要素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2.掌握了一些常见的农业生态技术。
通过实际操作和指导,我熟悉了有机农业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方法,这些技术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产品的质量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3.发现了农业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地区存在农药滥用和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政策支持。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农业生态学实习,我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思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生态学实验报告植物生长发育有效积温的测定

生态学实验报告植物生长发育有效积温的测定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确定植物生长发育的有效积温。
实验原理:植物生长发育的速度与温度密切相关,总的生长发育时间取决于植物积累的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是指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范围内的积温。
本实验中使用的积温公式为:有效积温(℃)=(温度1+温度2+…+温度n)/n实验步骤:1.准备20个相同种类的植物苗,并确保它们的尺寸、年龄和健康状况一致。
2.将这20个植物苗分成4组,每组5个苗。
3.在第一组中,将植物放置在25℃的恒温器中,并提供充足的阳光和水分。
4.在第二组中,将植物放置在20℃的恒温器中,并提供充足的阳光和水分。
5.在第三组中,将植物放置在15℃的恒温器中,并提供充足的阳光和水分。
6.在第四组中,将植物放置在10℃的恒温器中,并提供充足的阳光和水分。
7.每天记录每组植物苗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叶片数量、叶片颜色等。
8.在每个组中,将植物生长至少一个月,然后停止对植物的管理。
9.收集每组植物苗的生物量(根、茎、叶)。
10.计算每组植物的有效积温,并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差异。
实验结果:根据观察,植物在25℃的组中生长最好,植物的高度最高,叶片数量最多,叶片颜色最翠绿。
在20℃组中,植物的生长较好,但要略逊于25℃组。
在15℃组和10℃组中,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了较大限制,高度较小,叶片数量较少,叶片颜色较黄。
在采集生物量时,25℃组的植物生物量最大,15℃组的植物生物量最小。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25℃组的有效积温最高,10℃组的有效积温最低。
实验分析: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验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有助于加速植物的生长发育,而温度的降低则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植物能够充分利用温度来加速生长,而超出该温度范围,则会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到限制。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温度的影响,较高的温度有助于加速植物的生长发育,而较低的温度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限制。
农业生态学实习报告

农业生态学实习报告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有幸参加了农业生态学的实习课程,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我对农业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习的报告:
一、实习课程介绍
本次农业生态学实习课程共分为两部分: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
在理论学习部分,我们学习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技术。
在实地考察部分,我们走访了多家农场和种植基地,深入了解了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和效益。
二、实地考察情况
1. XXX农场
XXX农场位于XXXX,占地面积XXX亩,主要种植水稻和蔬菜。
在农场的参观中,我们了解到他们采用了有机栽培的方式,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致力于打造绿色健康的农产品。
我们还观察到农场内有各种农业生态系统,如种植、蓄养和绿化等,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平衡。
2. XXX种植基地
XXX种植基地是一家专注于果蔬种植的企业,他们将生产和生态平衡结合,实现了高产量和高质量。
我们在实地考察中看到了他们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
同时,他
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采用了循环利用的方式处理废弃物,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三、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农业生态学实习,我认识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只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为农业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是我对农业生态学实习的报告,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让我收获颇丰。
愿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共同努力,为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实验报告】农业生态学实验报告
园林生态学实验报告
气候测定
l刘睿F__ __29
实验目的:
掌握普通温度计、双金属片自记温度计、通风干湿表、便携风速表的使用方法和构造。
通过测量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的测量方法和记录修订方法。
掌握农业小气候观测的基本方法及资料整理分析的技术
实验仪器:
普通温度表、双片金属自记温度计、通风干湿表、三杯轻便风向风速表、照度计等
实验原理
(一)地段的选择和测点的设置
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植被和土壤分布等)对农田小气候特征的影响很大,在选择农田小气候观测地段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观测地段要具有代表性和比较性,还要要具有一定的面积。
基本测点应设置在地段的中央,因为地段中央受周边环境影响最小,代表性最好。
各测点与地段边缘的距离均应在2m以上,若地段性质与周围环境差别较大或地段周围人为影响很大(如附近有公路、沟渠等)时,则测点与地段边缘的距离要加大3~5m。
(二)观测时间的选择
全天连续观测一般每两小时观测一次,能够反映出全天内的降温和升温的完整过程。
(三)观测程序
农田小气候的观测程序要根据观测内容和观测项目自行编制。
由于在一个测点上往往有较多的观测项目,所有的项目观测一遍,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从而出现各项数据不在同一时刻的情况,失去了观测数据的时间代表性。
为了消除时间误差,农田小气候观测一般采用往返观测法,各观测项目的数据均取正点前后两次观测记录的平均值,使各个观测项目的观测时间都统一平均到正点时间上。
如果一个人要同时观测几个测点,则应以正点为对称时间,采取测点往返观测法,各测点的各观测项目的数据均取前后两次观测记录的平均值。
若有三个测点,则观测的顺序为:1→2→3→3→2→1。
本次实际操作中,多人配合,可以做到同时观测,不必采用往返测量。
观测资料与初步整理:
地点
具体时间
干湿温度计(干)
干湿温度计(湿)
空气湿度
照度计
档
温度计风速
风速换算草地
9:17 21.2 17.0 67.0% 138.8
*100 21.3
5.3
0.6
河边
9:20 21.2 16.0 60.0% 122.4 23.2
4.0
0.5
水泥地9:25 20.3 15.6 60.0% 158.0 24.4 1.9 0.4 9:55 草地9:57 22.3 16.8 58.0% 117.0 *100 24.0 2.8 0.5
河边10:01
15.9 54.0% 113.0 24.2 8.7 1.1
水泥地10:05 22.2 16.6 55.0% 117.6 24.5 4.5 0.7 10:55 草地10:50 21.8 16.4 57.0%
*100 25.0 6.4 0.8
河边10:52 21.2 15.6 57.0% 82.3 22.6 5.0 0.7
水泥地10:56 21.1 15.8 57.0% 113.6 ○?
4.3
11:55 草地12:00 21.4 16.2 58.0% 81.6 *100 22.9 4.6 0.7
河边12:10 21.5 16.3 58.0% 86.0 ○23.5 5.3 0.7
水泥地
21.4 15.8 57.0% 87.2 ○22.5 3.4 0.5 12:50 草地12:50 21.6 16.4 58.0% 26.9 *1000 23.8 3.4 0.5
河边12:55 21.6
57.0% 26.7 23.0 0.2 0.0
水泥地13:00 22.6 15.7 48.0% 20.7 22.7 8.5 1.1 13:50 草地13:50 21.4 15.8 57.0% 76.7
22.4 7.5 1.1
河边13:55 21.6 15.7 54.0% 98.5 22.5 1.2 0.3
水泥地14:00 21.8 16.0 55.0% 78.3 22.2 6.0 0.3
草地14:50 22.0 16.2 55.5% 35.8 *100 22.8 0.9 0.3
河边14:54 21.6 16.0 57.0%
20.7
21.8 1.4 0.3
水泥地14:58
16.3
57.0%
43.5
22.1
2.8
0.5
观测资料整理分析
分析:
温度
由于观测过程中,太阳时隐时现,对温度观测影响很大,这一组数据不能准确的说明问题。
故弃去部分数据并且参考干球温度计温度变化情况,得出下列结论:河边温度变化是三者中最小的,草坪次之,大道再次。
草坪温度略高于河边,大道最高。
三者无一例外,12点到14点温度最高,形成驼峰状曲线。
总结:水的比热比较大,河边受水的影响,温度变化曲线比较平缓。
同时,水蒸发时会从附近吸取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受此影响,河边温度上升也会比较慢。
同理,植物蒸腾作用向环境送水,也可以降低环境温度。
同时,植物光合作用消耗部分光能,减少了被地面吸收的光能,使地面升温幅度较小。
而大道上是裸露的环境,直接受阳光照射,除了部分散射损失,辐射能全部用来转化为热,故上午温度上升很快,下午辐射能减少,温度下降也很快。
中午光照最强,然而空气吸收热量升温有一个过程,故温度变化滞后,到下午2点左右温度最高。
湿度
湿度时间变化图
可以看出,平均来看,河边湿度最大,草坪次之,大道最低。
上午湿度呈下降趋势,下午呈上升趋势。
早晨湿度最高,正午时,湿度最低。
总结:河边受河水蒸发的影响,湿度较高。
植物蒸腾作用向空气中送出水份,故草坪较大道湿度高。
大道处为裸露的大地,缺少补给水分的植物和水面,所以湿度偏低。
上午中午由于光照和温度上升,水分蒸发较大,湿度下降。
下午也是由于光照和温度的影响,湿度先下降后又上升。
另外风速对湿度也有一定影响,但当日风很小且风速变化不大,可忽略不计。
风速
由图上可以看出,大道上的风速相对大于别的地方。
邻近中午时风速最小,下午14点以后风速有所上升,傍晚风速较大,其余时刻无明显的规律变化。
总结:大道上由于四周没有遮挡物,风速较大。
中午风速较小,说明经过长时间日照,各处气压基本相同。
风速测量受偶然因素影响极大,比较难找出规律并加以解释。
光照
光照时间变化图
大道、草坪和河边的数据从图上看差别不大,大道稍高。
排除乌云的
干扰因素,正午时光照强度最大。
总结:大道周围无环境因素吸收或反射阳光,太阳光几乎没被吸收,直达地面。
并且大道上空空气湿度最小,水汽最少,对阳光的散射作用也最弱,辐射能最强。
而草地中树木和人以及河边建筑、植物对光的阻挡都吸收了部分光能。
另外,由于天气原因,空中云极多,阳光忽隐忽现,忽明忽暗,造成数据忽大忽小,有一定偶然性。
讨论
本次实验,主要熟悉对气候观测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了解了气温、相对湿度、光照强度、风速几种气候因素在一天中的变化。
这些知识我已经掌握。
也初步学会了按观测目的和要求设计气候的观测方案,掌握了气候的观测方法。
但是由于天气原因,观测数据可能并不是十分理想,但我想这也体现了天气因素对植物生长可能造成影响。
另外,上午一组同学没有按规范将温度计置于1M高左右测量,也造成了一定的误差,影响了观测结果,如果全部由我们来测量可能会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