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课文: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高中语文九日齐山登高ppt3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 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 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 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 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 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 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 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 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 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 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 深刻原因。
以后也许三里清风,三里路,步步清风再无你。可也无悔你来过!人生的路你陪我一程,我念你一生……… 谢谢你来过!往后余生愿安好!感恩相遇,感恩来过……“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忽然听到沙宝亮的这首《暗香》,似乎这香味把整间屋子浸染。我是如此迷恋香味,吸进的是花儿的味道,吐出来的是无尽的芬芳。轻轻一流转,无限风情,飘散,是香,是香,它永远不会在我的时光中走丢。
徐志摩曾说过:“一生中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记了自己,不求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我不知道自己是何等的幸运能在茫茫人海中与你相遇?我也不知道你的出现是恩赐还是劫?但总归要说声“谢谢你,谢谢你曾来过……” 还记得初相识时你那拘谨的样子,话不是很多只是坐在那里听我不停地说着各种不着边际的话。可能因为紧张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只知道乱七八糟的在说,而你只是静静地听着,偶尔插一两句。想想自己也不知道一个慢热甚至在不熟的人面前不苟言笑的我那天怎么会那么多话?后来才知道那就是你给的莫名的熟悉感和包容吧!
“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玉人”指何人?
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 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 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1)

杜 牧
“甚有旷观古今, “愤激之思,以旷 随意自得之趣”。 达出之”。
——朱东喦
——缪钺
1、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 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出身高门士族。杜牧晚年任中书舍 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 称之“杜紫微”、“杜樊 川”。 人称“小杜”。
2、晚唐社会动荡,杜牧经世之才不 得施展,偏寓池州,处于一身中最 困踬时期。
万里悲秋常作客,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悠,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我辈复登临。
亲近传统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又称“登高节”。登高远眺、赏菊花、插茱 萸(避邪)、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延寿) 等,因此,重阳节也叫“登高节”、“茱萸 节”、“菊花节”。重阳又称“踏秋”与三 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 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自魏晋 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 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 即便就酌,醉后而归。” 南北朝诗人何逊诗句“插花行理鬓”,以鬓边插花表示 旷达。
理解要诀: 1、知人论世; 2、了解典故; 3、以景入情;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1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晚 唐诗人,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有 《李义山诗集》。
2、 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当时在泾原节度使 王茂元幕府做幕僚,并被王茂元招为女婿,婚后 赴京考试,落第后仍回泾州,失意归来登楼抒怀, 写下这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九日齐山登高》是我国唐代诗人杜牧苏作,此诗包含了和他同游的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日齐山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唐代: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霑同:沾)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比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注释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
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赏析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
“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
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
人生无常及时行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及赏析

【导语】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散⽂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
杜牧⼈称“⼩杜”,以别于杜甫,"⼤杜“。
与李商隐并称“⼩李杜”。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牧《九⽇齐⼭登⾼》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九⽇齐⼭登⾼唐代: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何必独霑⾐。
译⽂江⽔倒映秋影⼤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难逢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余晖。
⼈⽣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流泪。
注释九⽇:旧历九⽉九⽇重阳节,旧浴登⾼饮菊花酒。
齐安:今湖北省⿇城⼀带。
翠微:这⾥代指⼭。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糊涂。
这句暗⽤晋朝陶渊明典故。
《艺⽂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九⽇⽆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乃王弘送酒也。
即便就酌,醉⽽后归。
”登临:登⼭临⽔或登⾼临下,泛指游览⼭⽔。
⽜⼭:⼭名。
在今⼭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即其地。
创作背景 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登齐⼭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赏析 ⾸联⽤⽩描的⼿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的⼀副美景。
仅⽤七字,把江南的秋⾊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涵”来形容江⽔仿佛把秋景包容在⾃⼰的怀抱⾥,“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之清,“秋影”包容甚⼴,不独指雁影。
“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有⽔,是⼈⽣乐事,“翠微”来代替秋⼭,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盾的⼼情。
《九日齐山登高》【赏析】注解+译文_古诗大全_格言网

《九日齐山登高》【赏析】注解+译文_古诗大全_格言网《九日齐山登高》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
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
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⑶“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
《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
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⑸酩酊(dǐng):大醉。
⑹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鉴赏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
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
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语文:《九日齐山登高》(1)(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析: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 节,不必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 为人生迟暮而感叹
狂放不羁、豪放、旷达
以景入情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俯视江水:“涵”形容江水好像把秋景 包容,涉及出飞来旳大雁,都应在碧波当 中,用“翠微”这么美妙旳词替代秋山, 此时作者旳心情应是愉悦旳,给诗人抑郁 旳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愁多乐少
抑郁情怀
菊花插满头:宣泄内心旳郁结 酩酊(酒):借酒消愁,掩盖心中旳郁闷 登临恨落晖:人生短暂之感叹 “牛山何须独沾衣”句:旷达于表象,内
心非超然
我来归纳
了解要诀: 1、以景入情; 2、知人论世; 3、了解典故;
一显身手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须独沾衣?
律诗旳章法
首联:破题 颈联:转题
颔联:承题 尾联:结题
从尾联你读出了作者怎样旳情怀?
思: 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体现
了诗人旳旷达?
析:
1、颔联化用两个典故。“尘世难逢开口笑”, 《庄子》 “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除病庾、死丧、忧患,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 但是四五日而已” (阐明在现实生活中,悲愁相继,难得一笑。) 2、“菊花须插满头归”出于南北朝诗人何逊旳 联句“插花行理鬓”,以鬓边插花表达旷达。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须独沾衣?
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旳故事。齐 景公有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 能永保而落泪。
九日齐山登高学习教案1苏教版本

《九日齐山登高》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认识杜牧的平生,理解诗歌内容。
、赏析诗歌,领悟独到的感情表现。
【学习重难点】赏析诗歌,领悟独到的感情表现【学习方法】朗读研究法【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我们从前以前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落魄新停浊酒杯。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二、作者介绍杜牧晚唐诗人。
“牧刚正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
”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好出门为官。
当时代的衰颓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使他感觉力所不及时,他也经常以自我旷放来追求解脱,希望有一种安逸的生活和安静的心境。
在做州官时,喜爱与友人游山玩水,所以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经常交融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想,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并且诗名早著,但因为遇到当政者排斥,终不见用,流浪各地。
此次张祜从丹阳专门赶来拜访杜牧,他们都是迷途之人,惺惺相惜。
三、诗歌朗读,翻译诗歌、能够先听录音,再个人和集体朗读。
、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才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山峰翠微。
凡间搅扰一生难逢张口一笑,菊花绽放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尽情狂饮酬答重阳佳节,不用怀忧登临叹恨夕阳余晖。
人生短暂从古到今终究这样,何须像齐景公对着牛山哭泣。
四、诗歌鉴赏、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光景呢?明确:江涵秋影雁南飞翠微菊花落晖、下边让我们来侧重赏识第一幅美景“江涵秋影雁初飞”()我们从这七个字中能够看出这幅美景拥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亮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及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及赏析九日齐山登高原文及赏析原文: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霑同:沾)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带。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赏析: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
“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
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
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
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
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选修课文: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
⑴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带。
⑵翠微:这里代指山。
⑶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
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
⑷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⑸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
【创作背景】
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
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赏析】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菊花”扣合重阳节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
“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
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
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
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
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
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
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
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
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